今 日 看 点:2019–07–29▲◆★●■☆
俄罗斯提前向中国军方交付第2批S-400防空导弹系统★★
http://www.cankaoxiaoxi.com/mil/20190727/2386597.shtml
中俄联合空中巡航具三重意义★★
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9/0726/2386521.shtml
中美贸易磋商移师上海有深意★★
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90727/2386596.shtml
邓小平谈中英谈判时为何对香港驻军问题如此“较真”★★
https://history.ifeng.com/c/7oZAW3B7AMW
俄罗斯提前向中国军方交付第2批S-400防空导弹系统★★
http://www.cankaoxiaoxi.com/mil/20190727/2386597.shtml
2019-07-27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冯翀
核心提示:境外媒体称,此次交付“比合同规定的时间提前了几个月”,俄方将包括“在短时期内”派出“至少3艘船只”运送装备。
参考消息网7月27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25日文章称,俄罗斯向中国军方交付防空导弹系统。
文章指出,俄罗斯将继续向中国交付S-400防空导弹系统。
文章援引塔斯社7月24日报道称,俄罗斯通过海路向中国交付第2批S-400防空导弹装备。一位未透露姓名的俄罗斯政府消息人士的话说:“一艘装载了第2批S-400导弹系统首批装备的运输船已经从波罗的海沿岸的乌斯季卢加港出海。”
该消息人士说,此次交付“比合同规定的时间提前了几个月”,俄方将“在短时期内”派出“至少3艘船只”运送装备。
文章介绍,中国在2014年签署了价值约30亿美元的购买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合约,从而成为这款俄罗斯先进防空导弹系统的第一个外国买家。
文章还称,中国军方已对2018年春季交付的第一批S-400导弹系统进行了成功试射。▲◆★●■☆
中俄联合空中巡航具三重意义★★
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9/0726/2386521.shtml
2019-07-26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王恩泰
核心提示:文章称,中俄空军首次进行联合远程空中巡航具有三重地缘政治意义。
参考消息网7月26日报道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7月25日发表美国东西方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弗朗茨-斯特凡·加迪的文章称,中俄空军首次进行联合远程空中巡航具有三重地缘政治意义。
中国空军和俄罗斯空军23日首次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联合进行了远程空中巡航。俄罗斯国防部称,此次任务的目的是“加强全球稳定”。
文章认为,中俄举行战略轰炸机联合巡逻飞行具有重要地缘政治意义,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飞行意在向美国及其盟友发出信号:面对美国更加武断的核武器政策和军备限制协议的逐渐瓦解,中俄两个大国在某些核问题上正在走向一种政治联合。一个月前,中俄在一份联合声明中强调,破坏现有军备控制以及破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任何企图都是不可接受的。
文章认为,两国空军选择在靠近朝鲜半岛的地方进行巡逻也有核武器方面的考量。中国和俄罗斯已经再三对美国在朝鲜半岛部署包括远程雷达在内的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即“萨德”系统)表达了关切。北京和莫斯科称这一部署行动“鲁莽”,并很可能破坏地区“战略平衡”。
此外,中俄在核问题上更为深入的合作还可能强化两国未来与美国进行的任何军备限制谈判的立场。
第二,此次巡逻凸显中俄在航空领域技术合作上达到新的水平,并强调这两个大国不断增强的军事能力。它还指向未来更加深入的潜在合作。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说,此次巡逻的目的是“提升中俄两军联合行动能力”。正如俄罗斯防务分析人士德米特里·斯特凡诺维奇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两国空军实现一定程度的协同作战能力,从而形成联合空中加油能力,那么对地区战略平衡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第三,中俄轰炸机行动更宏观的意义在于强调两国之间不断加强的军事关系。中国新的国防白皮书称“中俄两军关系持续保持高位运行,为两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充实新内涵,对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中国地面部队去年首次以相当于一个合成旅的兵力参加了俄罗斯的大规模军事演习。
文章认为,中俄军事关系将不会最终发展为一种像北约那样具有高度互动性的永久性军事联盟的双边版本。相反,双方基本上仍是独立的行动者,没有联合指挥系统,也没有特别的作战协调,但是存在一个总体的联合作战战略。▲◆★●■☆
中美贸易磋商移师上海有深意★★
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90727/2386596.shtml
2019-07-27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冯翀
核心提示: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在不同的地点磋商是十分正常的安排,上海具备开展磋商的良好条件。
参考消息网7月27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中美高层谈判代表将于本月30日至31日在上海进行经贸磋商,这将是两国重启贸易谈判以来的首次会晤。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7月26日报道,中美经贸磋商的地点从以往的北京换到上海,有分析认为,上海在中美外交史上曾扮演过特殊角色,现在又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是除北京以外的最佳选择。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告诉香港《南华早报》,中国会选上海这个金融中心,而非政治中心北京,就是想传递“贸易归贸易,政治归政治”的信号。
但报道援引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的话表示,在不同的地点磋商是十分正常的安排,上海具备开展磋商的良好条件。
另据俄罗斯《独立报》7月26日文章称,中国向美国表明,加征关税不能动摇其经济。
文章指出,新一轮中美贸易谈判不在北京举行,而是移师繁荣的商业之都——上海。地点的改变具有象征性意义。中国暗示合作伙伴们:贸易分歧不应被政治化;中国经济虽然增速略有放缓,但依然很强劲。
文章援引一些香港分析人士的话称,谈判地点的变化表明,北京正在重新考虑其策略,为长期贸易战作准备。通过选择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上海代替北京作为谈判地点,中国希望减少对政治内涵的关注,聚焦商业因素。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说:“中国希望将注意力集中在美国放宽对华为的限制或者中国购买美国农产品等技术问题上。”
文章认为,美方也试图为即将举行的磋商定下积极基调。姆努钦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采访时回忆说,标志着北京和华盛顿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上海公报》就是在上海签署的。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亚历山大·罗曼诺夫说:“美中关系的问题错综复杂。它们具有结构性特征。”
罗曼诺夫指出,上海是一座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的大都市,比庄重严谨的首都北京更能体现中国的繁荣。中国希望更改会谈地点的原因不难理解。另外,这可能还表明,谈判转入了缓慢阶段。
罗曼诺夫表示:“任何一方都不愿屈服。而上海的景观应该也会提醒美国人:中国是一个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国家。”
罗曼诺夫总结说,美国不得不学会与中国共处。
又据香港亚洲时报网站7月25日报道,中美紧张关系升级,贸易谈判开始进行。
报道称,为了打破中美之间长达一年的贸易战僵局,中美将重启面对面的谈判。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的两位外交政策专家乔纳森·波拉克和杰弗里·巴德上周在给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执行摘要中写到:“对华盛顿和北京来说,耐心重建一个基于规则的秩序,而不是各自维护单方面优势,仍是唯一可靠的前进道路。”
他们还说:“美国应坚持两国关系要互惠互利,以促进公开性。”▲◆★●■☆
邓小平谈中英谈判时为何对香港驻军问题如此“较真”★★
https://history.ifeng.com/c/7oZAW3B7AMW
2019年07月24日 来源:历史百家争鸣 原题:邓小平尽显本色:不在港驻军,还叫什么领土
不在香港驻军,还叫什么中国的领土! 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这是1984年4月,邓小平在外交部《关于同英国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会谈方案的请示》报告上,在关于驻军问题一条作的旁批。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外交谈判,是在邓小平亲自指导下进行的。邓小平亲自抓谈判的各个问题,22轮谈判几乎每次谈判之前都要请示他;每次谈判后的简报他都要亲自过目。每当谈判陷入僵局,或是遇到涉及国家主权的重大原则问题时,他都作出重要指示。他还多次接见英国外交大臣,亲自做他们的工作。
中英之间的各轮谈判始终围绕着“国家主权”这个核心问题进行。在香港进驻军队的问题,是中英外交谈判后期遇到的最复杂、最敏感的问题之一,邓小平在这个事关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尽显“钢铁公司”的强硬本色,坚持中央必须在港驻军的原则,甚至为此“拍了桌子”。
对于中央在港驻军一事,邓小平的态度始终是坚定的、一贯的。早在1982年9月,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时就指出,我国政府有权在香港驻军。并强调,这是中国政府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然而,当1984年中英谈判进入到第14轮,关于中央在港驻军的问题,双方有了比较激烈的争论。根据香港特区的国防事务由中央负责的规定,中央有权在香港驻军。但英方强烈反对,提出了各种各样荒唐的理由。为此,外交部专门就驻军一事给小平同志写了一个报告——《关于同英国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会谈方案的请示》。邓小平审阅报告时,在关于驻军问题一条特别作了旁注:“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4月18日,邓小平还亲自会见了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专门谈到驻军的问题。杰弗里•豪毫不掩饰自己反对驻军的立场,声称“中国有责任保卫香港,但不见得非驻军不可”,“只是遇到外部危险时,才由中央政府派兵去香港”。邓小平当即表示不赞同,他说:“一九九七年后,我们派一支小部队去香港。这不仅象征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对香港来说,更大的好处是一个稳定的因素。”邓小平的话再次表达了对驻军问题的坚决态度。
然而,正当我国外交人员跟英方谈判坚持驻军的时候,内部出了一个纰漏。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期间,香港记者趁人大会议期间香港各界人士同中国高层人士聚集的时机,极想捕捉到一点有关中央对香港回归问题谈判的信息,其中焦点之一就是回归后人民解放军是否进驻香港问题。其中一名记者钻了个空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向一位副委员长发问:“中国是否可以不在港驻军?”这位副委员长含糊答道:“我们可能不一定驻军吧。”结果第二天,港英的媒体大做文章,香港各大报头版头条以通栏标题刊登了有关报道,企图造成中国政府态度已经软化了的印象。
5月25日,邓小平在接见港澳地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前知道了此事,非常生气,并立刻采取了补救措施。当时记者拍了照片准备离开会场时,邓小平招手特地又把他们叫了回来,专门就驻军问题作了澄清。他说:“趁这个机会,我要对记者们说几句话,所谓的‘将来不在香港驻军’不是中央的意见。”他口气非常严厉地说,既然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没有驻军这个权力,还叫什么中国的领土!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公开向外界谈论驻军问题,使用了这样异乎寻常的方式,很快成为了港媒的新闻热点,我方对驻军的态度及时得到传播。同时,在邓小平发火之后,英方意识到中方态度十分强硬,就不再坚持“反对中国方面‘1997年收回香港’以后行使‘驻军权’”,谈判顺利推进到下一个问题。邓小平在关键时刻解决了中英谈判的一个关键问题。
1997年6月30日午夜,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正式进驻香港,执行防务。
邓小平为什么对驻军问题如此“较真”呢?他在这个问题上是十分敏锐的,并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香港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问题。他理性而实事求是地指出,驻军不仅仅因为这是国家主权的体现,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保卫国家领土的需要。1984年5月25日,邓小平对港澳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解释说:“我们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我国政府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之后,有权在香港驻军,这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象征,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
此后,邓小平还曾多次公开谈到对香港驻军的深层考虑。
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指出:“我讲过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除了在香港驻军外,中国还有什么能够体现对香港行使主权呢?在香港驻军还有一个作用,可以防止动乱。那些想搞动乱的人,知道香港有中国军队,他就要考虑。即使有了动乱,也能及时解决。”
1986年4月24日,邓小平会见香港著名人士安子介、查济民时说:“驻军是体现国家主权,是个安定因素。不要以为香港不会发生动乱。等到发生了动乱再派军队,问题就严重了。有点象征性的军队,就可以防止爆发动乱。”
1993年6月11日,邓小平在审阅《邓小平文选》编辑组报送的《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整理稿时指出:“当时谈判谈得很细,谈到驻军的问题。我说,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表现的形式主要是驻军。”
邓小平最讲原则,这一特点与他求实的特点一样,闻名于党内。毛泽东评价邓小平是“钢铁公司”,“绵里藏针、柔中寓刚”。他对在港驻军问题坚定不移的立场和合情合理的解释,使步步为营的英方不断退却,最终完成了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的历史使命。在这个问题上,他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的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和深谋远虑,至今令人敬仰不已! 来源:掌上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