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看 点:2019–04–06(上午版)▲◆★●■☆
中美贸易战渐入尾声 美国的下一张牌是台湾★★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9/04/05/8213179.html
北京无法容忍香港有“两制”无“一国”★★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9/04/05/8213383.html
中美贸易战渐入尾声 美国的下一张牌是台湾★★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9/04/05/8213179.html
多维 2019-04-05:中美贸易谈判已经进入最后的博弈,虽然双方仍存在分歧,但是相互加征关税的行动已经停止,大局已经缓解。然而,中美博弈并不会结束,美国似乎已经转移了目标。
博尔顿称中国在台湾海峡“挑衅”,2018年曾有传闻称他将访问台湾 (图源:VCG)
4月3日,美国在台协会(AIT)首次承认,自2005年起,包括美国陆海空三军以及海军陆战队在内的现役美军就已进驻AIT,而AIT的新址也会按此进行安保。
针对中国大陆军机3月31日越过台湾海峡中线一事,美国国务院、国防部、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John Bolton)以及国会两党多个议员皆发表了声明和言论,认定这是北京的“挑衅行为”。
4月10日是美国《与台湾关系法》立法40周年,众议院近期更是提出了两个跨党派支持台湾的决议案。继《台湾旅行法》之后,国会可能进一步加强对美台官员互访方面的鼓励。
实际上,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以来,已经在对台政策上有所“出格”,他和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通话,在多个国防和国家战略文件中凸显台湾问题的位置,台湾当局也回应地相当热烈。从以上一系列近期动作来看,美国正在军事、政治和对台关系立法上不断试探台湾问题的红线。
台湾问题远比贸易赤字更易利用
中美贸易战的背后,是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的爆发,也是特朗普政府用外交上的强硬掩盖内政困窘的需要。即使中美达成贸易协议,这两点也没有改变,中美必然在其他方面展开博弈,而特朗普还会继续面临民主党的不断掣肘。
为什么下一步美国对华博弈的痛点最可能是台湾?因为和中美贸易战相比,挑动台湾问题只要适度,则不仅代价更小,而且在外交上的政治效益还可能更大,这还不算促进对台军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另外,中国在处理台湾问题时,必然会用最为审慎的态度对待,面对应对的工具箱更难抉择。
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战,从开始就争议巨大,来自商界、农民和农业州的抱怨不断,这也一度成为了反对党和舆论对他政策抨击的根据之一。而关税战对中美乃至世界经济也本身就是极度危险的,从2018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也可知,这不只是对中国的打击。
蔡英文借大陆军机越过中线事件继续发挥,这已经成为她的一大选举策略 (图源:中央社)
4月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都发布了贸易问题拖累全球增长的预警。WTO指出,中美贸易约占全球贸易的3%,而汽车贸易约占全球贸易的8%,如果今年美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加征汽车关税,对全球贸易将有更坏影响。
中美贸易战成本过高,对特朗普国内政治同样有压力。而台海问题完全不同。从国会对加强和台湾关系上的积极回应,就可知这对白宫来讲是一个很容易获得共识的话题。不仅如此,作为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台湾也是中共对领土主权问题的最痛处,任何一点动作都可能引起轩然大波。
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台湾几乎无需挑动,台湾当局就会随着美国起舞。这一点从蔡英文不断称赞台美关系比之前更为紧密,就可以看到。台湾的弱点既容易成为美国的武器。
美台都急于抓住的一根“稻草”
为何此时美国更可能去选择挑动台湾问题?如果从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版图来看,美国传统盟友中,最愿意也最需要美国展现支持的,现在就是台湾。
曾经和美国配合最紧密,在南海问题上发声最多的菲律宾,政策已经转向务实。在近期菲律宾抗议275艘中国船只“包围”中业岛(菲律宾称帕加萨岛)的风波中,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仍然反对和中国对抗,还称中国导弹“7分钟就到达马尼拉”。其他南海声索国在这种转变下同样更倾向于和中国共同开发南海,南海行为准则已经在去年达成单一磋商文本草案。
另一边,和中国有领土争端的日本在去年和中国关系明显转暖,首相安倍晋三实现首次的正式访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可能在今年内访日,双方显然已经实际上搁置了钓鱼岛争端,都不愿这个分歧成为合作的阻碍。
在2017年因为洞朗对峙而深受考验的中印关系也已经回暖,莫迪在2018年密集访华释放了相当强烈的信号。在这一系列地区政治的变动中,美国不可能不感到压力,曾经在亚太地区占有绝对领导地位的美国,也在考虑如何遏制中国的影响力
从整个地区看,台湾和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复杂,也最独特的,台湾在面对大陆时不止要考虑自身利益,更是不得不被两岸的历史渊源和制度现状,以及“独统”这一敏感问题的羁绊。这决定了在其他国家选择和中国握手言和的同时,台湾仍可能继续和大陆对抗。蔡英文每每渲染大陆的威胁,反而在台湾获得更多的支持率,这个政治红利是她不可能放弃的。在今天,亚太最乐于紧靠美国的是台湾,美国最乐于利用的也是台湾。
台湾牌不断被翻出的必然性
归根结底,美国会选择继续搅动台海风云,最终仍是为自身利益的考虑。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全球经济东升西降的趋势已经形成,未来一段时间之内亚洲都将是全球增长繁荣的最大引擎。与此同时,美国和中国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虽然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已经不及二战之后的顶峰时期,但是这个地区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轻易放弃的地缘重点。
无论是奥巴马(Barack Obama)时期的“重返亚太”或是“亚太再平衡”,还是特朗普如今提出的“印太战略”,都说明美国对这个地区的重视程度,在南海不断强调“航行自由”,在台湾问题上斥责大陆“改变现状”,其实真正的目标是维护美国在亚太仅剩的权威,这不仅关系到美国地缘政治格局,也关系着美国巩固自身的海上霸权。
美国不断被打出台湾牌,是在地区内乃至世界维持其权威的必然选择。只是,对于中美两国,台湾问题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美国也不得不去考虑北京维护主权的决心,在贸易协议上能够有所退让的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加之陆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往来都已经相当紧密,美国的这张牌奏效多少还是个问号。▲◆★●■☆
北京无法容忍香港有“两制”无“一国”★★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9/04/05/8213383.html
多维 2019-04-05 港珠澳大桥2018年开通,意味着陆港澳的深度融合更进一步
导语:作为一个信号,香港前警务处处长曾伟雄就任禁毒委副主任,绝非因循过去史美伦或梁定邦模式那么简单,也非陈冯富珍的上升路径,而应被视为新时期下“一国两制”再进化的某种探索或先兆。越来越多迹象显示,北京对目前陆港互动体现的“一国两制”不太满意,因时时处处都太强调两制,而淡化一国,这是北京绝不愿意看到的。“一国”的强化意味着全要素的交流,人才的互动才是题中之义,曾伟雄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日前,前香港警务处处长曾伟入职中国内地中央政府,被认为是一个带有标志性的事件。事实上,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中共的确在考虑兑现“一国两制”50年不变承诺的同时,强化陆港两地的深度融合。
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毕竟香港脱离故国150多年,其经济、政治法律、人文思想必与今天的大陆相去深远,注定所谓“二次回归”都不会是一件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历史进程,甚至在特定境遇下也不排除矛盾突然释放的可能。但这一历史进程又是必须的,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因这种进程的缺失,香港的今天才需要补完这一进程。
1997年香港回归后,建制派与民主派对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认知各取所需,可以说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侧重。但是,既然回归已成事实,融合便成为大势所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起初,融合在陆港民间交往中扩展。2003年,大陆中央政府与香港政府按照协议开始开放一些大陆城市居民赴港自由行。短期内,大陆赴港人数骤增,期间一些难以控制的陆客不文明行为如幼童当街小便、地铁饮食、公众场合喧哗,以及涉及水客问题、双非产子等问题,导致香港民间对陆客形象认知急剧恶化,矛盾爆发的伏笔就此埋下。
最初的民间冲突同时,大陆在香港管治问题上的一些表态和言论,触发本来就对大陆政府抱持偏见(尤其是因为1989年的六四事件)的泛民阵营等的疑虑和不满情绪。这些问题包括在落实普选制进程等香港政制问题上。
2012年一直被认为是陆港关系的一个转折。当年梁振英当选香港新特首,陆港两地的深度融合开始加速。不过,也正是在这一时间段,长期积累的陆港矛盾开始爆发并被有意无意地升级至政制和地位自决的高度。
2014年,在《香港城邦论》等香港民主自决理论的思想准备下,占中运动爆发。它代表了1997年香港回归后,民意冲突和政治不信任所刺激下的“港独”从理论付诸实际行动。事实上在此阶段,陆港两地民间都拒绝再将“融合”中的不愉快个案视为单一事件,一方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另一方面指责片面强调自身地位的特殊性,殖民心态作祟甚至数典忘祖。
大陆中央政府一方面意识到“两制”之下“一国”的思想文化基础本身的缺陷,可能是导致1997后一代敌视大陆敌视中央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陆港经济深度融合加强联系,通过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实施补足国家认同抑制港意识。
如今,从经济上,香港未来发展早已纳入大陆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范畴。尤其是2017年,大陆国务院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写入“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实践不动摇、不走样、不变形”,对港独并发出警告的同时,还首次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了聚焦重点,抓住了粤港澳未来合作发展的关键。2019年大陆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香港定位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并需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
而从政治上来说,陆港两地早前在媒体、舆论空间接连发生龃龉,甚至被质疑挑战香港司法独立体制,如今在香港基本法23条立法上仍然存在博弈,司法的合作与交流仍然是一场艰苦的话题。
不过可以料想,如果说早前泛民阵营自觉香港在大陆强势下空间受压抑的话,那么以前可能只是一种艰难的不适应,但是未来,香港可能会面临更清晰的自我定位难题——这种定位不见得互相矛盾冲突,但是肯定不是泛民甚至不是全体港人所能顺利接受的。在大陆看来,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必须效忠于所在的国家。而“两制”是为实现“一国”所做的策略选择,否则舍本逐末“一国”便名存而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