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2018-10-29(上午版)▲◆★●■☆
25省份机构改革方案已获批 7省政府设立一全新机构★
http://news.stnn.cc/china/2018/1028/586696.shtml
陆克文撰文:十问美国对华新战略★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0/27/7767072.html
中共官方宣布孟宏伟被开除出中国政协★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0/27/7767208.html
中石油中石化被传暂停购买伊朗原油★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0/27/7767739.html–
上海教授眼里的中国学术圈真相:垄断横行、戏精丛生★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0/26/7765219.html
25省份机构改革方案已获批 7省政府设立一全新机构★
http://news.stnn.cc/china/2018/1028/586696.shtml
2018-10-28 星岛环球网(原标题:7省政府设立一个全新机构)
目前,省级机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截至10月27日,25个省份的改革方案获批准。其中,至少16地的具体调整方案已向社会公开。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在机构设置上,除了总体与中央保持一致,省级机构改革方案也鲜明地体现出了本地特色:比如东北三省不约而同地组建有关提升营商环境的机构,因地制宜;重庆、山东、广东等7省份则成立了“大数据局”,前瞻性很强。
浙江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民众合影留念、8省份退役军人事务部主官到位
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省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要在今年9月底前报党中央审批,年底前机构调整基本到位。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目前,至少已有25个省份的方案获批准。其中,湖北、江苏、山东、海南、重庆、浙江、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福建、广东、湖南、宁夏、辽宁、内蒙古16地公布了自己的具体方案。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福建、山东、江苏、湖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改革后的省级党政机构数量为60个。只不过,党委机构、政府机构的数量并非一致。比如福建设置党委机构19个、政府机构41个,山东则是省委机构18个、政府机构42个。
除此之外,重庆数量较多,有64个。较少的是海南和宁夏,均为55个,广东省党政机构数量也在60个以内,为59个。
今年初,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开启,退役军人事务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崭新亮相。基于“总体一致”的原则,省级机构改革之中也诞生了相对应的部门。
以退役军人事务机构为例,已公布具体方案的15省份均提出建立相关部门,并且8省份的主官已经到位。他们分别是罗时祥(海南)、陈奕辉(福建)、陈小山(广东)、黎海滨(吉林)、锡东光(黑龙江)、张邦平(重庆)、唐勇(湖南)、张宝娟(江苏,女)。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退役军人机构改革的省份,海南的探索值得关注。厅长罗时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南是祖国的南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驻军部队多,每年复转军人安置的数量也比较多。
该机构成立后,一方面管理保障职责进一步拓展,比如增加了“文职人员抚恤优待”“退役军人医保、社保、住房保障”等新内容,另一方面服务保障对象由原来重点保障的享受定期抚恤和安置人员,向所有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及其家庭拓展。
东三省突出提升营商环境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全面完成中央“规定动作”的同时,各地突出特点,紧扣省情,因地制宜搞好“自选动作”,使得机构改革亮点纷呈。
以提升营商环境为例,黑龙江、吉林、辽宁均表示要加强此方面工作,并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不同的机构调整方式。具体来说,黑龙江组建了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辽宁成立了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它们均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吉林则组建了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职责之一正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今年初,沈阳举办“营商环境从我做起”活动
软环境好比空气、阳光和水,企业一刻也离不开。为此,东三省把营商环境上升到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口的高度来谋划部署推动。比如早在2016年底,经中编办批准,辽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成立,成为全国首个。
随着此次省级机构改革,辽宁再向前走一步,不但保留该局,还将其由省工信委的部门管理机构升格成省政府直属机构。该机构的成立,表明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绝不会只是一阵风,而是正在转化为制度层面的努力。
作为兄弟省份,黑龙江在提升营商环境方面的努力也值得关注。除了此次新建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之外,其还将有关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今年立法重点,积极从制度层面解决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就在日前,《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与监督条例(草案)》接受分组审议。该草案明确指出,要全面清理行政权力事项、证明事项,推进简政放权,并对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努力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等方面作出规范。
7省份组建“大数据局”
纵观本轮省级机构改革,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非常富有前瞻性。典型的例子正是各地纷纷组建“大数据局”,以此推动智慧政府、智慧城市建设。
从已经公开具体改革方案的16个省份看,山东、重庆、福建、广东、浙江、吉林、广西等7省份均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大数据,占比近一半。
具体来说,山东要在省政府办公厅大数据和电子政务等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组建省大数据局,作为省政府直属机构。方案称,这是为主动适应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解决部门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问题,加快推进“互联网+电子政务”,建设“数字山东”。
重庆在整合了经济信息、发展改革等部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等职责,组建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以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优化创新引擎提供坚实保障。
广东组建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统筹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应用,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25省份机构改革方案已获批 7省政府设立一全新机构
浙江组建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负责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和大数据资源管理等工作。通过组建这一机构,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统筹管理公共数据资源和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进一步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浙江建设。
广西组建大数据发展局,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广西建设,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信息港这一平台,完善三位一体、联动发展的大数据发展体系,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壮大新动能,力求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吉林省组建了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将省政府办公厅的电子政务建设、政务公开协调职责,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相关部门的省大数据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数字吉林”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职责等整合。
此外,福建也设立了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大数据管理局)。
除了以上7省份,湖北则为了加强全省数字政府建设,进一步深化全省“放管服”改革,整合相关部门职责,组建省政务管理办公室,作为省政府办公厅部门管理机构。
各省份大数据管理局的成立,表明当地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专职机构的设立也能够真正敦促、教育各级各部门更重视大数据建设,进而帮助当地政府更好地整理、汇集数据,为当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
当然,除了提升营商环境专门机构、海洋局、大数据局之外,各省份还有其他因地制宜设置的部门,比如广西组建了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广东组建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海南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还加挂了省委自贸区工委会牌子。山东、广西提出组建海洋局,海南则在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加挂海洋局牌子。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公开具体机构改革方案,会有更多富有地方特色、体现缤纷多样发展路径的机构出现,从而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来源: 长安街知事▲◆★●■☆
陆克文撰文:十问美国对华新战略★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0/27/7767072.html
外交事务 2018-10-27:今年11月,我们将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纪念日。20世纪初的那场大国战争曾被称为“终战之战”,当然它的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由于一系列人们未能预料到的灾难性后果,更多战争接踵而至,全球地缘政治版图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绘。
尽管中美关系下个阶段的轨迹还远远没有定型,但当未来的人们回顾2018年时,很可能会发现这一年标志着21世纪两大强国从和平共处转向某种新形式的对抗。
本月早些时候,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在哈德逊研究所发表演讲,指责中国贸易行为不公平,窃取知识产权,强化军事进攻以及干涉美国国内政治。特朗普政府早已开始重新定义未来的美国对华战略,彭斯的讲话只是美国一系列官方权威声明和政策当中最新的一个。其它文件和事件包括去年12月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今年1月的《美国国防战略报告》,9月美国国防部关于制造业和国防工业基础的报告,当然还有今年6月美国挑起的对华贸易战。
美国的这一系列原则声明意味着过去40年的对华战略接触期告终,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战略竞争时期。美国的种种转变都基于同一假设:此前的对华接触政策失败了; 中国国内市场没有对外国商品和投资充分开放; 中国在建立另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秩序,而不是在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秩序当中扮演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角色; 以及中国国内政治不但没有变得更民主,反而进一步走向了列宁主义。
如今,中国的军事和经济综合实力已经对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基于这一事实,华盛顿方面做出压制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战略的决定,是无可避免的结构性回应。美国公开的对华政策与以往截然不同,这种全新方法似乎得到了美国政府机构、国会以及大批企业的广泛支持。但在考虑实施这套政策带来的影响时,美国的战略学者需要为可能导致的意外后果做好预案——这些可能性包括中美关系从战略竞争迅速恶化到“脱钩”,走向对抗、遏制,甚至最终爆发武装冲突。
中美战略竞争关系十问
随着华盛顿方面开启根本性转变,将战略宣告变为可执行的政策,美国及其合作伙伴和盟国必须要考虑一系列重大问题。
首先,美国最终期望获得什么?如果中国非但不顺从彭斯在演讲中提出的要求——包括“公平且对等”的贸易协议,结束“对美国知识产权的盗窃行为”和“强制技术转移的掠夺性做法”——而且还提出明确的反驳,美国应该怎么做?如果美国的新战略不仅没有达成预期目标,反而使中国更偏向重商主义、民族主义,使其斗志更加昂扬,又应该怎么办?这里有两个宽泛的可能性:中国要么顺应美国的意愿做出让步,要么加倍力推现行政策。
其次,如果说我们当前处于战略竞争时期,那么新的游戏规则究竟是什么?中美两国要如何就这些新规则取得共识?还是说,除了在战略竞争你来我往之间逐渐形成的规则之外,已经毫无其他规则可言了?今后美国要如何处理海上(例如不久前中国军舰迫近美军迪凯特舰事件)、空中、网络上的危险事件?以及如何应对核扩撒、第三国境内的战略竞争、美国国库券购买和销售、汇率变化等主要政策领域的变化?
第三个问题与前两点密切相关:今天的中美两国之间是否还可能拥有共同的战略叙事,并以之作为两国未来双边关系的理论参量?既然当前还没有新规则能界定两国关系的参量,两国对双边关系的根本点又缺乏共同的概念框架,中美两大强国要如何避免在有意或无意间滑向新的冷战,进而爆发热战?
第四,鉴于美国某些战略规划者可能正在考虑进一步调整对华政策,从战略竞争升级为全方位遏制和全面经济脱钩,乔治•凯南1946年发给国会的“长电报”和他次年以“X”为笔名在《外交事务》上发表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都值得仔细阅读。凯南认为,如果美国的遏制战略正确实施,苏联很可能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分裂。然而把这个假设应用到今天的中国身上则有过分夸大之嫌,如果美国推行类似的冷战政策,内部矛盾会压垮中国的体制吗?中国经济规模之庞大,它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经济接触程度之深,新技术赋予国家的管控能力之强,应该让那些认为中国会成为下一个苏联的人停下来仔细想一想。
第五,难道美国真的认为中国威权资本主义跟苏联共产主义一样,对民主资本主义构成了严峻的意识形态挑战吗?苏联在世界各地扶植了大批与其意识形态相近的附庸国。有什么证据表明中国也在这样做?如果有,那么中国这样做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还是说,中国的做法其实与苏联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基本持一种近于不可知论的态度,它只是借着经济占全球份额不断扩大的势头,建立了一支各国自愿加入联盟,而中国只有在对外利益受到威胁时才会动用这部分政治资源。
第六,面对中国价值数万亿美元的一系列金融和经济承诺——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特惠贷款、对口援助等——美国是否拿得出对等的战略方案?华盛顿方面是否还会继续削减对外援助预算并缩小援助人员规模?美国当年能从苏联人手里争取到西欧,靠的是马歇尔计划。今天的美国光凭与欧亚、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友好感情,不足以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中取胜。
第七,在特惠贷款和赠予援助以外,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美国今后将如何与中国在亚洲和欧洲的大规模贸易投资进行竞争?美国取消了与亚洲国家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以及与欧洲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这将如何影响未来美国在亚欧地区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中的重要性?对亚洲和非洲来说,中国已经是比美国更重要的经济伙伴。同样的情况可能很快会出现在欧洲和拉丁美洲。
第八,鉴于以上这些原因,美国有信心让盟国接受其对华竞争战略吗?美国的许多盟国可能会选择两面下注、骑墙居中,静观美国的转变究竟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第九,美国要怎样从思想观念上争取其他国家,才能使它们不支持中国获得地区和全球主导权,转而支持美国新战略带来的替代方案?彭斯虽然吹响了战斗号角,但那场口才上佳的演说以美国利益为主线,完全没有诉诸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而二战后美国领导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时对此曾有清晰的阐述。 “闪亮的山巅之城”今日安在?我们是否不得不在两个现实主义大国之间做选择?
最后,美国和盟国的战略学者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即中美关系一旦决裂,近期内全球经济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将遭受怎样的影响?如果中美两国经济彻底脱钩,双边贸易即便不崩溃也会显著下降;它将反过来对美国和全球经济明年的增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甚至可能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再来看联合国不久前发布的气候变化报告,该报告警告称由于主要碳排放国家迄今未能采取足够的行动,地球可能面临灾难。如果全球环境秩序失灵,中国回归从前的国家碳排放标准,降低约束将意味着什么?中国目前恪守2015年在《巴黎气候变化协议》中作出的承诺。美国缺席谈判已经给应对气候变化制度造成了不利影响。如果美国正式退出巴黎气变协议或者中美关系大面积恶化,中国都可能退出巴黎协议。尽管当前的美国政府可能并不在乎这一点,但美国几乎所有的盟国都对此非常重视。
第三条路?
许多人基于工作需要,数十年如一日地关注中国崛起,尤其关注中美关系。他们十分清楚,上述问题牵涉到思维和政策的高度复杂性。可我仍然担心,随着谩骂诋毁中国的现象在美国越来越常见,社会上开放、审慎讨论对华关系的公共空间不断缩小。
在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面前,那些寻求解决方案的人可能落下“绥靖者”或“熊猫拥抱者”的骂名;而那些建议美国采取更强硬措施的人则被简单地批评为“冷战战士”甚至“战争贩子”。
我们还需对任何新形式的麦卡锡主义保持警惕,避免对那些试图解释中国崛起复杂性的美国人扣上“非我族类”的帽子,因为他们要回应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至关重要,那就是中国现在在做什么,与过去有什么不同,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办?在美国的外交战略界,包括智库和学府,尚处于酝酿之中的对华思维已经开始悸动。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在分析和决策时都应该力求清晰明确。
随着全球掀起一场关于中国的大讨论,我作为澳美百年同盟的长期支持者,坚决站在避免战争的一边。中美两国并不是非战不可。换句话说,中美双方以及国际社会都需要在投降和对抗之外寻找可靠的第三条路,帮助我们绕开修昔底德陷阱。▲◆★●■☆
中共官方宣布孟宏伟被开除出中国政协★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0/27/7767208.html
VOA 2018-10-27:2017年7月4日国际刑警组织主席孟宏伟在新加坡国际刑警组织世界大会开幕式上讲话。
中国政府撤销了前国际刑警组织主席孟宏伟全国政协委员的资格。
中国政府没有单独宣布此决定,只是10月26日周五在国家媒体新华网的一片文章中以短短一句话透露了该信息。文章的主题则为“汪洋主持召开全国政协第十一次主席会议。”
孟宏伟于9月底由法国前往中国后失踪。其妻子向国际刑警组织本部所处的法国当局报了案。10月初,中国国家监委宣布孟宏伟涉嫌收受贿赂,正在接受调查。而同时,国际刑警组织表示收到了孟宏伟的辞呈。
现年64岁的孟宏伟担任中国公安部副部长,并于2016年当选国际刑警组织主席。人权组织曾担心中国会利用孟宏伟的职务追缴身居海外的异议人士。
中石油中石化被传暂停购买伊朗原油★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0/27/7767739.html–
RFI 2018-10-27:美国对伊朗新一轮制裁将于11月4日生效,中石油和中石化被传暂停购买伊朗原油。据路透社消息,这两大中国国企11月份未下订单。相信中国此举是为了在中美谈判中,减少一个麻烦因素。
中美贸易紧张加剧之际,习近平与特朗普可能会在11月的20国集团(G20)峰会期间会谈。相信中国两大国企暂停购买伊朗石油,可让中方在会谈中少一个不利因素。
据中央社27日综合报道,至少两家中国国有石油公司被政府要求暂停买伊朗石油。美国对伊朗新一波制裁11月4日生效后,企业若继续购买伊朗原油,恐面临遭美国金融体系拒于门外的风险。
路透社稍早披露,这两家公司11月未提交装载伊朗石油的订单。中石油和中石化据称是中国购买伊朗石油的主要客户。两个集团的发言人对这项消息均未置评。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披露,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是否恢复购买伊朗石油将取决美中贸易谈判的结果。知情人士因相关消息尚在保密阶段而要求不具名。他们指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只是暂时冻结进口伊朗石油,之后可能恢复购买,一切取决于与美国贸易谈判的结果。▲◆★●■☆
上海教授眼里的中国学术圈真相:垄断横行、戏精丛生★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0/26/7765219.html
南方都市报 2018-10-26:搞国际政治学的若长期不出国交流,似乎是学问不长进的标志。所以,以国际关系为营生的学者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学术风景”:学问可以浅薄、预测可以瞎说、书可以不看、文章可以不顺,但不可不出国。
只要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且经常出国,就是有学问、有造诣。
于是,开学术会议时,除了能经常看到“大腕”普遍迟到、早退的现象外,还常常遇见迟到者行色匆匆闯入会场,装模作样地连连向众人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刚下飞机,刚从国外赶来”云云,早退者的口头禅是:“对不起,对不起,先走一步,另一个会等着我。”
这几句话果然灵验,立马标出出席者的身价高低。
那些善始善终、有“会德”却出不了国,又没有下一个会议恭候的人瞬间就矮去三分,而“刚下飞机”者和“还有会议”者的身价立马呈螺旋形上升。
近几年参加了一些会议,多少也看出点门道。此等人物在学术界可归诸“学术演技派”,往往名头很大,身兼数职,每天左右开弓、两个电话一起接,各种会议连轴转,奔走折腾于官不官、学不学的阴阳二界而乐不思蜀。
这些“刚下飞机”的人物,在学术上往往“形式大于内容”,除了早年“出道”时有几篇勉强过得去的文章外,现已基本不学无术,但各种“演技”却已炉火纯青,“对不起”这招只是“雕虫小技”而已,更有“空麻袋背米”、“招官为徒”等圈利谋益的绝招让人瞠目。
加之硕士、博士前呼后拥、起而仿效,到头来,师徒皆未识学术正径,而俱误入歪门邪道,以致学风日邪。
博导、博士师徒于浑然不觉之际皆成南郭先生,且与“卧槽泥马”博导、博士师徒形成南北呼应之“学术奇观”,各自“称雄”于京沪。
在学风不正的情形下,文人开会多半属无聊生事,自我炒作,其性质与市井之辈聚会搓麻将相差无几。
真正的学术交流应该是一二学术同仁,找个幽静的说话去处,闲聊之际渐入话题,兴之所至,思之所归,思随兴起,兴随意行。此时此刻,交流者彼此平等、放松,置身于追求真理的阳光下,不掺合一丝世俗功利的杂质,这是学术交流的最高境界。
到了学术座谈的形式,人分主讲者和讨论者、权威和非权威、大胆者和怯场者,干扰因素已悄然渗入,学术交流开始打折扣。若是开纯粹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就把上述几个干扰因素放大数倍,学术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等到学术研讨会成为行政体制内工作的组成部分,领导致辞、专家致谢、主席台上官员“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主席台下大小书生“排排坐、吃果果”时,此时学术已入末流,学术交流彻底变了味。
因为此时,学术已经成为官场运作的一部分,所有学术规则都被官场运作规则所取代。
开幕式肯定属于官场仪式,权力人士按官职大小鱼贯登场,大话、套话、空话、废话一串接一串,直把会场忽悠到睡眠状态。等学术程序开始时,大人、官人、要人早已扬长而去,剩下的平头学者却还没有从权力的震撼中回过神来。等到回过神来,已找不到学术感觉,只觉得自己从神父变成了游走和尚。
此种学术环境下,要求学术创新,不是忽悠天下,就是用讽刺来凑热闹,或是痴人说梦。
学术交流到这种地步,产生的功能之一就是学术的毁灭,它强烈地暗示:权力是学术的主人。这也就是学术圈内“演技派”所以滋生的原因。
不知从哪年起,中国学术圈出现了“阶层分化”和分工,“刚下飞机”者们大都是攀上权力或权力衍生品(如研究会会长、秘书长、理事长、院长、所长、中心主任等)的“学术贵族”,他们是大学、研究院等学术王国中的“肉食者”。
而真正“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纯粹学术苦活、累活、脏活分派给了学术圈的“布衣阶层”。
“学术贵族”在大学里负责制定各种工作指标、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总之对“学术布衣阶层”行使各种权力,他们的学术职称和学术权威很大程度上由他们的官职大小来决定。
他们凭借权力和资金,雇“学术布衣”拼凑“学术包工队”,某正处级博导曾夸耀:“我们可以接国家任何部门的项目,博士出提纲、硕士捉刀、本科生打杂,我们搞出来的东西可以把任何部门忽悠得东西不清、南北不辨。”
豆腐渣工程害人有形,学术豆腐渣工程误国误民无形,所谓书生杀人不见血。
而学术界的阶层分化,将造成三个严重后果:
一是将社会生产和政治运动中惯用的“指标管理技术”运用于学术研究领域,“学术布衣阶层”在“学术官僚”瞎指挥下,前所未有地创造着学术垃圾和学术半成品,像轰轰烈烈冲进杯子里的啤酒,尽是泡沫。
这种泡沫曾出现在大跃进年代的经济建设中,不长记性的“学术贵族”把它移植到科学研究领域。
二是真正的科研成果、“细活”、“精活”几乎全都出自学术布衣阶层,学术贵族尽出“粗活”、“烂活”,而学术权威被撕裂成形式和内容两部分,学术贵族夺去形式,学术布衣占有内容,学术贵族成了锦绣饭囊、绣花草包。
三是“角色失踪”问题。一部分学术贵族出现人格分裂和角色冲突状态,他们又搞学术又搞行政,说官是官又不是官,说学者是学者又不是学者,言行举止、与人交往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这种困境中挣扎。
别人不知他到底是何角色,连他自己也不知自己究竟是谁。故曰处于角色失踪状态。而如今,若是想要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强国,必先正一正学术风气。
作者:倪乐雄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系教授、渥太华中国事务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