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军事思想:“三战”治军

100条人生哲理(1-4)

1:只要消除了自卑感,充满信心地进行努力,你就能克服一切障碍,适应任何环境!有声誉的作家也有失误的时候; 2:爱默生说过:“偏见常常扼杀很有希望的幼苗。”为了避免自己被“扼杀”,只要看准了,就要充满自信,敢于坚持走自己的路;3:许多人缺少的不是美,而 是自信的气质,记住:自信本身就是一 种美。有了积极的心态就容易成功;4:世界上许多困难的事情都是由那些自信心十足的人完成的。如果你有了强大的自信,成功离你就近了。

今 日 看 点 : 2007-08-04 ▲◆★●■

胡锦涛军事思想:“三战”治军
http://www.singtaonet.com/glb_military/200708/t20070801_587879.html

解放军要大力发展军事科技,走强军之路
http://topyl.com/contentview.php?fid=JSHT&id=2653367

美国发出预警:中国很快武力解决台湾!
http://www.milchina.com/Get/haiwaisee/08010722894.htm

美军总数及其海外驻军概览
http://news.xinhuanet.com/banyt/2007-03/28/content_5907623.htm

当年郑州上空防空作战失利的情况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3/11027561/20070801/14254021_1.html

海外看人民解放军80年经历了明显转变
http://news.phoenixtv.com/opinion/200708/0802_23_174192.shtml

美国对中国军力担忧有根据吗?
http://www.singtaonet.com/ed_china/200708/t20070802_589208.html

邓小平第一个洞察到“两个凡是”的错误
http://bbs.hnol.net/dispbbs2.asp?boardID=49&ID=560284

毛泽东对林彪是如何从欣赏变成反感的
http://topyl.com/contentview.php?fid=PGLT&id=2653662

解析中共高层为何对扁“入联公投”低调
http://military.club.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7/8/1011/9843299_page0.html

胡锦涛军事思想:“三战”治军
http://www.singtaonet.com/glb_military/200708/t20070801_587879.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星岛网2007-08-01讯】解放军8月1日迎来建军八十周年纪念日,作为新一届国家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在军事方面,其备战、慎战、敢战的“三战”军事思想也已逐渐体现。军事专家认为,胡锦涛掌军以来,实行质量建军、政治固军、科技强军、依法治军、科学管军,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使解放军整体发展水平有了提高。

  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国军事专家表示,胡锦涛关于国防建设的基本战略思想是:既不轻易诉诸武力,又要做到敢于应战;要处理好备战、慎战和敢战的关系,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刘继贤不久前解读胡锦涛军事思想时指出,胡锦涛之所以提出要“慎战”,是因为中国真诚地希望和平。中国不做超级大国,更不会去侵略别的国家。对国家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历来主张通过谈判、协商等政治渠道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中国不会轻易诉诸武力。

而胡锦涛治军思想中的“敢战”,是因为世界上的战争危机还依然存在,破坏中国国家统一、颠覆中国政权的图谋也仍将长期存在。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敢战的勇气和实力,战争的危险就会随时笼罩人民。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有了敢战的勇气和实力,就可以形成巨大的威慑力量。

★ 慎战不怯战 敢战不好战  

  刘继贤指出,胡锦涛军事思想的“慎战”与“敢战”是统一的,“慎战”不是“怯战”,“敢战”不是“好战”。两者的统一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免战争,一旦战争不可避免,就要确保能赢得战争,也就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而“慎战”和“敢战”的前提均是“备战”。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强大的实力,“慎战”与“怯战”就没什么区别,“敢战”也只能是盲动和蛮干,真打起来就不会有多少胜算。要想在当代信息化的战争中克敌制胜,就必须大力进行军事创新、科学备战。▲

解放军要大力发展军事科技,走强军之路
http://topyl.com/contentview.php?fid=JSHT&id=2653367

http://www.topyl.com Top娱乐网 发表日期:2007-07-31: 中国国家主席在近期讲话中,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时候,他说:“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持续不断大力发展军事科技,走强军之路”。虽然仅此一句简单话语,却引发了美国一些舆论评论界的大肆猜测。看来现在中国对于美国的的确确“很重要”。

评论认为:中国目前国防事态发展,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温和性质”的。但是,实际上,中国军备发展已经超越了他们所要达到的最初目的:武力统一台湾。

解放军发展的针对性与尖端武器,批量与种类目前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同时,中国改变了以往的策略。逐步开始摒弃原有的“近海防御”的基本策略。开始迈向区域海洋化的进程。中国在不断增加与改进其武器的制导,打击精度,抗干扰能力,同时也进一步扩展了他们的打击距离。

目前在中国所为近海区域大约700-1000海里范围内,中国海军在这个海域,还是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但是其主要的维护与空中手段,目前依旧来自陆地。现在他们还不能完全摆脱对于陆地的依赖。但是,即便是只有1000海里的区域,中国也已经超过了他所谓的“和平崛起”范围。

同时,军备发展计划中,中国开始逐步向高端与精确制导技术发展。而这些高科技,高精度产品。很多是针对防卫美国研发产品而来。特别是不久前,中国公司在阿布扎比展览会上,突然展示了一款“反隐身雷达”的模型,而这种模型从外观来看,使用它来搭载在战斗机上。是非常合适的。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中国海军隐身打击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日趋严重。中国研制的一种新型导弹快艇,具备高速50节的推进速度,同时具有很好的隐身性能。但是这些导弹快艇,还是需要在一定“现实”中经过考验的。而他依然对于近海大约400-1000海里形成了很大的威慑。他们目前建造数量巨大。同时中国打算利用它来替换全部的 “早期黄蜂”级。

中国海军潜射2弹道导弹,是中国海军核动力打击潜艇的部队的首选武器。他可以具有数千公里的射程。同时可以打击6个左右目标。而且,它极大提高了打击精度。以及突破能力。并且可以发射欺骗弹头。那么这对于北美防空网络的警戒系统,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中国驱逐舰等大型水面作战舰艇,虽然退役数量很多的。但是,中国新的造舰计划,开始弥补了这些。而总体来看,中国海军水面部队,完全没有他核潜艇部队的 “威风”显得十分衰弱。如果你细心一些你却可以从中发现,他们建造军舰计划,是十分精确的来估算数量。可是他们制作的编制,却及其酷似前苏联航母编队。因此,中国在发展海军远程力量,在不断加紧实施。

虽然,解放军对比美国海军来说,只能算是一支初级舰队,但是,在他曾经是初级时候,却可以以50-100吨的木质前苏联鱼雷快艇,在仅12海里的“领海” 打击与击沉了台湾国民党军多艘大型军舰。因此,他们可以说有约50年的使用快艇经验与战术因此,他们新的隐身快艇,很可能会继续延续他们的这种作战手段。

这对于美国海军的亚洲维护和平的能力,是一个考验。

胡总讲话中,多次强调了解放军不能停止军事发展,而且还要他的研究人员,更加大力,快速研发新的军事科技。而中国今年已经走完了10年计划,那么在以往,解放军会到达一个停滞期。而目前看来由于台湾。导致他们可能并不会那么快,终止。▲

美国发出预警:中国很快武力解决台湾!
http://www.milchina.com/Get/haiwaisee/08010722894.htm

    中军网 www.milchina.com 2007-8-1:  过去,有两大因素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敢用武力占领台湾:技术上更加优越的台湾武器装备以及担心美国可能利用武力干涉台海战争。一直以来,台湾在防卫军购方面态度都非常积极。然而近来,台湾人越来越不关心自己的防卫了,而更趋向于依赖美国的安全承诺。如果美国不强压台湾严肃对待自己的安全问题,那结果将是让中国大陆更加大胆果决,台海之间的战事风险也将越来越大。毕竟现在情势已经不同,中国将很快动用武力收回台湾。

  自1979 年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以来,美国就一直给台湾销售“防御性武器”,以震慑中华人民共和国武力收回台湾的企图。2001年,布什政府给台湾提供了一份价值200亿美元的军购合同,以协助台湾应对中国旨在武力收回台湾的军事现代化。近期,这一军购合同被削减到182亿美元的规模,已经得到了台湾内阁的通过,但是台湾立法会阻扰此军购案。反对此次军购案的立法委员抱怨美国的武器太昂贵,台湾的钱还有很多其他重
要事务要做。
 
 台湾对待自身安全问题缺乏认真,这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这将导致美国走到台海冲突的最前沿。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的大量先进潜艇和苏式战斗机已经让台湾军力在质量上的优势逐渐消失。台湾的反潜战斗能力本来就很不够,如今还在不断缩小;由于中国大陆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战斗机,台湾的空中优势也在逐渐弱去。所有这些趋势都越来越糟糕,并给中国创造一种意识:中国将很快能够武力收回台湾,或胁迫台湾屈服。

  可以肯定,美国可以决定卷入台海冲突。但这一决定首先就是不明智的,因为潜在的危险重重,但美国也不会等到台湾政府要求它做出这一重大的外交决定。然而,台湾总统陈水扁如此喜欢挑衅中国大陆,加上台湾自身国防能力的缩小,台湾越来无法承担它政治活动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然而,非常不幸,民主台湾将面临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冲突,美国人不可能比台湾人自己还关心台湾的安全。如果台湾立法会认为社会福利投资比震慑中国武力侵略台湾还重要的话,那这是它自己选的路。台湾别指望美国会在台湾危机中武力拯救台湾。

  美国应该继续履行《与台湾关系法》的责任,给台湾销售防御性武器,这是震慑中国武力侵略台湾的重要手段。但是,美国也必须告诉台湾政府,别指望美国会卷入台海战争。以现在的局势看,台湾人越来越指望美国会在台海危机时武力保护台湾,而中国人越来越认为美国不会武力干涉中国的武统。这是最糟糕的局势,它预示着攸关方危险的处境。▲

揭秘台湾防务当局金门撤军三重含义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45259

    文章提供 于 2007-7-31 文章作者: 陈文杰: 金门驻军的裁编究竟是军事问题?抑是政治问题?或是台独问题?还是三者兼具?虽有待时间证明,但军人任令政客瞎掺和,值得台湾军系将领深思

  台湾防务当局基于“精兵简政”考量,预计于2007年11月紧缩金门驻军的员额,将4个作战旅、1个炮指部、1个支指部、1个战车群全面降编为4个守备旅、1个炮兵群、1个支指处、1个战车营,员额由满编作战单位25000人,缩减至9000多人。金防部“司令”编阶也从军团级(加陆军上将衔)降为军级单位(少将加中将衔)。由此显示位居台湾防务前线的金门战略位置经此裁编,已不复往昔蒋介石、蒋经国主政时代“反攻跳板”的前哨地位。

  ★ 两蒋时代:屯兵重地

  回顾国共对峙时代,蒋氏父子相当重视金门防务,认定金门与马祖是台湾沿海双哨,尤其是金门在蒋介石策定的“国光反攻计划”中,金门以攻,马祖宜守,始终是台海防务的核心。不论是反攻,或是防卫台湾,蒋介石均将金门视为屯戍重兵之处。

  古宁头战役后,蒋介石派遣精锐之师进驻金门,一度高达6、7个满员师全面经营金门防务,加上配属单位军队员额高达12万人。迨“8•23炮击金门”战役结束,在美国压力下,蒋介石撤回1个师返台,金门仍保持6个师兵力。同时为磨练台湾军队战斗意志及两栖航渡训练,戍守台湾岛部队每两年必须与金门部队轮调。当时台湾陆军部队仅21个师,扣除马祖岛3个师、澎湖岛2个师、台湾本岛的10个师与金门6个师换防,调防的频繁,暗示蒋介石仍保有反攻的企图心。

  为完成“反攻复国”的幻想,蒋介石所选任金防部“司令官”人选,均以有与人民解放军对垒经验的将领为主。从胡琏、刘玉章、刘安祺、王多年、马安澜、尹俊到侯程达,都是有战争经验的将领。

  待蒋经国接班,蒋仅撤回1个师返台,金门仍保持4重1轻的编制,即金东、金西、南雄、烈屿4个重装师,金中1个轻装师,员额约10多万人。金防部“司令”军衔仍保持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司令官”的选任还是以拥有作战经验的将领为主,从夏超、李家驯、蒋仲苓、许历农、宋心濂、赵万富到黄幸强,依例均晋升上将(李家驯除外)。

  蒋经国执政中期,由于美台断交,复以叶剑英发表“叶9条”宣布放弃“双打单不打”炮击政策,蒋经国有感于两岸情势缓和,一方面将金门部队编现比缩为7:3,一方面裁撤金中轻装师,员额从10多万人降至8万多人。尔后蒋经国因身体不佳授权郝柏村推动 “精实案”,经郝柏村审慎评估,未经报准抽调金门1个师回台戍守台湾本岛花东地区,讵料竟遭宋心濂向蒋经国“密陈”此事,结果引起蒋经国注意,郝迫于无奈只好将调返回台的部队重新装载回金驻防。

  其实郝柏村有意减少金门驻军,蒋经国并非不同意。但郝忽略了蒋经国对金门的感情。在国共对峙年代,蒋经国承父命,于“九三炮战”、“八二三炮战”,蒋经国每周往返于台金之间,眼见战争的摧残,蒋经国认为台湾居民欠金门一个人情,为还人情,蒋经国选任的侍卫人员几乎以金门籍战地人员为主。兼以金门战地每个角落蒋经国都走过,蒋只要到大、二胆岛,均会透过望远镜观看祖国山河沉思良久,说明蒋对金门感情超过乃父蒋介石。蒋经国亏欠金门战地人情,是他永远说不出口的痛,此等心境恐非郝柏村所能体会。

  蒋经国远离人世后,李登辉跃登高位,由于李登辉对金门毫无感情,也不了解战地防务,在郝柏村持续推动“精实案”影响下,郝将金门5个师裁编为4个师,即金东、金西、烈屿3个师,南雄师则转为金防部总预备队,金防部“司令”也由没有作战经验将领充任。在李登辉时代,金防部“司令”从程邦治、李桢林、叶竞荣、颜忠诚、陈镇湘到朱凯生,可说是一代不如一代,此时金门驻军编现比亦由7:3转为5:5,空有4个师番号,员额已降为25000多人。

  ★ 金马裁军论

  金门部队编缩从蒋介石时代12万人、蒋经国时代8万多人、郝柏村担任“参谋总长”时代55000多人,到李登辉1996年台海危机的25000人,下降比率相当惊人,严重冲击到金门经济发展。

  以往在两蒋时代,由于军队员额过多,兼以金门实施战地政务,金门经济发展全靠军队支撑,在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时,金门驻军仍高达55000多人,为弥补军队员额减缩后的消费支出,蒋经国有意制定金门发展计划,讵料由于蒋经国猝逝,该项计划被束之高阁,引起金门群众的不满。为缓解群众的压力,郝柏村不得不采取逐步减缩员额的策略及就地采购的方式,让金门度过调适期。

  讵料郝柏村下台,台湾军系鉴于金门“易攻难守”的特性,兼以台湾军队养员过多,为降低人事支出,从刘和谦担任“参谋总长”时代,历经罗本立、唐飞、汤曜明三任“总长”即进行有计划的裁军,直到陈水扁上台为免夜长梦多,才开始以“一刀割”的策略,将金门驻军由25000多人裁编为9000人,暗示军系传言多时的“金马裁军论”,有其政治目的。

  所谓“金马裁军论”表面上系由施明德提出,实质上陈水扁的“金马
裁军”有更深刻的政治意涵。回顾2000年陈水扁初登“大位”,由陈智囊所写“国防”政策白皮书中有专章讨论金马驻军问题。

其论点为:

        ▲ 一、台湾外岛区域从东引、马祖、乌丘、金门、东沙到太平岛均是“易攻难守”之地,若台湾屯戍重兵于外,一旦战争爆发,外岛驻军有可能成为“肉票”,若不驰援,驻军在台家属必然会向当局施压。若驰援,以台湾有限的载具将犯逐次用兵之忌,为军系所不取。于此外岛驻军的问题恐非军事议题,而是敏感的政治问题。

  ▲ 二、外岛驻军的存在有碍于台独发展,此因外岛与大陆往来方便,经济向大陆倾斜的结果,外岛将牵制台独的发展,如果台湾没有外岛区域,即可斩断与大陆脐带关系。当然台湾当局也考量到如果没有外岛,人民解放军可于海峡出入自如,必然压缩台湾防卫空间。在两难情势下,台湾当局的算计是:上策外岛成为军事中立区为台湾提供屏障。中策是默许外岛成立自由特区,将驻军内调回台,改由警察或海巡人员接手防务,将外岛转为自由贸易区,如此台湾对外岛不必负担过多的军费,内调回台部队反而可以强化台湾防务。台湾于太平岛撤军改由海巡人员接手,就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下策是强化外岛火力配备,结合当地后备部队,配合台湾派遣基干部队全力防守外岛,将外岛视为台湾防务第一线。

  ▲ 三、若抛开政治与军事问题不论,仅以“公民自决”角度分析,由外岛居民透过公投方式自行选择与大陆合并?或是独立自主?抑是选择台湾?民进党当局对此不加干涉。由于该项问题在台湾仍未取得共识,兼以外岛居民反应强烈,民进党当局纵然默许“公民自决”,但绝不敢形诸文字,以免引起更多的政治纷争。

  从2000年的计划到2007年11月实施的金门驻军裁编方案,说明台北当局对外岛战略地位愈来愈倾向政治思考。是以由陈水扁选任的金防部“司令”从薛石民、贾辅义、查台传、陈金生(兼)到杨天啸,位阶均一降再降,暗示金防部“司令”职位已成为军系鸡肋单位。以往军系高层每个月都会轮流赴金视察防务,如今却沦为军团级的下属单位,当“司令”面对蒋介石“固若金汤”、蒋经国“岛孤人不孤”的题字时,诚不知该作何感慨!

  金门驻军的裁编究竟是军事问题?抑是政治问题?或是台独问题?还是三者兼具?虽有待时间证明,但军人任令政客瞎掺和,这是蒋介石教导出来的将校吗?值得台湾军系将领深思。▲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1988奥运前有篇文章《强国梦》惹怒了国家体委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1/200707/0731_335_171200.shtml

2007年08月01日 绝大多数人只有“看”的机会,却无“干”的场合,金牌的意义何在?当我们为金牌而欢呼的时候,可曾有人想过另一批“国宝”———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

1988年奥运期间,一家媒体开设“奥运金牌猜猜猜”栏目,但几乎没有人猜中。最后,得大奖的是北京一个工人,只有他猜到中国能得四五块金牌。记者采访他,问:你怎么知道只有四五块?他说,因为看了《强国梦》以后,觉得是这样。

▲ 一

1988年元旦前,山西青年作家赵瑜揣着一部报告文学手稿来到北京。那是中国报告文学的黄金年代。但这一次,33岁的赵瑜带来的是一部截然不同的作品。它即将在中国引起的轰动和争议,与《河殇》带来的冲击不相上下。这是一部讨论中国体育的作品,与此前盛行的“冠军文学”大唱反调,它的主要内容,与《河殇》那个著名的开头颇有渊源:“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大伙儿都跳、都哭。如果输了呢?大伙就骂、就砸、就闹事。一个在心理上再也输不起的民族。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已经是五连冠了。压在她们肩上的是民族和历史的沉重责任。假如下一次她们输了呢?”

赵瑜找到了《当代》杂志社。《当代》杂志主编、副主编与其主办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人集体拍板,决定尽早刊登。对《当代》来说,这是一个颇为不易的决定。当时,他们异常兴奋却又如履薄冰,整个稿子的审议、编辑、印刷,都处在一种保密状态中,以致到 1988年4月《当代》(季刊)在当年的第二期推出《强国梦》之前,国家体委一直被蒙在鼓中。

《强国梦》一出,天下大哗,体育界首当其冲。北京体育学院墙报登出《强国梦》摘要,校内大量复印《强国梦》原文。《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30多家报刊进行转载或介绍。中国作家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了《强国梦》单行本,而且把《当代》杂志删去的2万余字补回,一次就出了15万册。

《强国梦》横空出世,体育主管部门极为紧张。事实上,《强国梦》不仅仅是向国家体委的工作挑刺,更要命的是,它“泄露”了中国体育史上的诸多疑案与秘密,如乒乓名将韩玉珍在日本比赛期间的自伤问题、中国现役国手服用兴奋剂问题、职业运动队的性质问题等等。赵瑜是谁?何以如此知根知底?

▲ 二

有关方面很快弄清了赵瑜的底细:1955年出生;70年代入山西省少年篮球队,稍后转入省青年自行车集训队,多次代表晋东南地区或山西省参加比赛,后出任晋东南地区男篮教练。喜爱文学,1983年考入晋东南师专政治系,两年后分配到地区文联,是“体育战线上货真价实的变节者”。

那个时候,中国竞技体育与电视机行业几乎是同步发展着。在“重大体育比赛”前夕,电视机往往成为商店里的抢手货。女排比赛期间,万人空巷,夺冠之后,北京城彻夜狂欢。

1984年,中国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拿到15枚金牌,一时间,全国所有的舆论工具共同演奏出了轰轰烈烈的欢乐颂。也就是在此前后,中国体育界决策人提出了一个极为浪漫的口号:在本世纪末使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

中国一时不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军事强国,但可以率先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在如此导向之下,中国的媒介把体育新闻变成了“金牌新闻”,把体育报道变成了连篇累牍的宣传。体育文学也几乎变成了“金牌文学”。

什么才是“体育强国”?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界语焉不详,或许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楚其中的具体涵义。他们沉迷于与自己的纵向比较和内部竞争中,固守堡垒,不能自拔。

那时的中国体育界,不肯面对社会对体育体制提出的变革要求,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认为“现有体育体制基本上是好的”。

▲ 三

当赵瑜住进一家招待所修改稿件,准备送给《当代》杂志时。恰巧,电视片《河殇》剧组也住在这里。赵瑜熟识苏晓康,把《强国梦》底稿给苏晓康看。当时苏正为电视片的开场白劳神,几经易稿不能满意,看到《强国梦》,突然一拍大腿:开场白有了!这就是《河殇》那个著名开头的由来。

与《河殇》一样,《强国梦》也被认为是问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