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2018-09-29(下午版)▲◆★●■☆
小平小道:改革开放的策源地★★
http://history.stnn.cc/reveal/2018/0928/579855.shtml
“政坛不倒翁”黄奇帆新头衔 出任复旦大学教授★★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9/27/7675157.html
小平小道:改革开放的策源地★★
http://history.stnn.cc/reveal/2018/0928/579855.shtml
2018-09-28 星岛环球网: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我们深切缅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谪居江西下放劳动的艰辛岁月。小平小道由此成为改革开放的策源地。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受到错误批判的邓小平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为方便小平同志上下班,工人师傅们从工厂后墙开了个小门,并用炉灰渣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路直通陆军步兵学校的住所。小平夫妇风雨无阻来来回回在这条小道上走了三年零四个月。人们把这条小道称为“小平小道”。
这是一条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路不宽也不是很平,两旁就是庄稼地。这又是一条特殊的小道,小平同志每天往返于这条小路上,乱象丛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故事时时都在上演,他观察着,思考着,等待着,用自己坚实而稳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大道。邓小平夫人卓琳说:“从小平小道延伸出去的,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事实证明,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这里是小平同志蛰伏等待之地、改革开放的思想孕育之地和行动起源之地。
蛰伏等待之地
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在于它为邓小平提供了一个学习、观察、思考的相对宽松环境。在江西的这3年多时间,对邓小平而言是政治人生的低谷,但又是蛰伏等待韬光养晦的3年。他利用这个安静的环境,不断地学习、思考、提高,积极地锻炼身体,为领导改革开放作了充分的智力和体力准备。
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成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实际上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儿女们也遭遇批斗迫害。在这种环境之下,1969年,邓小平和妻子卓琳、继母夏伯根一起,被送到江西南昌,接受劳动锻炼再教育。送邓小平到江西的“专案组”工作人员回京后,写了份报告,摘录如下:“22日送邓小平、卓琳、夏伯根去江西,今日(28日)归来。邓押于南昌西北十三公里处,原步兵学校,现是五七干校,xx军xx师炮兵团和原步兵学校留守处住。由省革委会管,派炮团一个班12人监管,单住一小楼上,下住一个干事和一战士管他。平日劳动,仍用邓小平名。”由此可见,邓小平所处的政治环境十分险恶。
庆幸的是,江西省为小平同志提供了较为安静宽松的外部环境,让他得以摆脱“文化大革命”的政治乱局。在刚定邓小平下放江西时,周恩来就亲自打电话给江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求不能将小平同志安排在赣南山区而是安排在南昌市郊区。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保证邓小平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证。小平同志的住所被安排在一个军事驻地南昌陆军步兵学校(今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这样就避免了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工作地点则安排在附近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新建县也严格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准干扰小平同志工作,拖拉机修配厂清理了“大字报”“标语”,还把闹得最凶的造反派迁出了工厂。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上天的眷顾,拖拉机修配厂的负责人罗朋,正好是邓小平二野的老部下,他品行正直,敢作敢为,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给了邓小平最好的关照。正如一位老同志所说:“特殊时期,江西军民保护了小平同志,让他得以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得以从容地去思考问题。江西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源头,更是福地。”
较为宽松的环境让邓小平得以安心读书思考。下放江西时,邓小平从北京带来大量书籍。平日午饭后,小平同志都会小睡片刻,然后阅读带来的书,“图书中除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外,还有历史、文学、哲学、传记等方面的书籍”。晚上10点上床后,小平同志还会读一个小时的书。1971年林彪事件以后,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信说“这两年我每天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和晚上,看书、看报、听广播和做些家务劳动”。在江西的3年,邓小平得以超脱地观察复杂的政治局势,他系统地阅读了马列经典著作并在学习中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
较为宽松的环境也让邓小平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和恢复。刚到江西时,邓小平身心疲惫,每晚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后来,生活工作趋于稳定,他就开始锻炼身体,坚持用冷水洗头洗脸,每天坚持走路锻炼,饮食也得到较好保障,身体状况得到恢复。据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父亲在北京挨批的时间里身体消瘦,面容憔悴,到了江西后体重又开始增加,活动增加,一改刚来时的瘦削和憔悴,人胖了一些,精神也好了很多”“多年来吃安眠药入睡的习惯也改掉了”。健康的身体保证了邓小平为党和国家继续工作,在1973年他接到中央的回京通知后,感慨地说:“我还可以干20年。”事实上,邓小平回京后,又为党工作了20年。这是他人生经历中最辉煌的20年,也是受到国内外评价最高的20年。
思想孕育之地
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在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在这里孕育。在学习和锻炼之余,小平同志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他在小平小道上一天又一天地走着,对“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国际环境等问题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改革开放思想的萌芽,为后来的全面整顿及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1986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贝宁总统时说:“‘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打倒两次,这种经历并不都是坏事,使我有机会冷静地总结经验。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我们才有可能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小平小道上,他深刻地反思着“文化大革命”。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是毛泽东思想的追随者和执行者,然而,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定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夫妻二人被下放劳动,同外界失去了联系。他的子女们则受到红卫兵的批斗,被迫交代父亲的罪行,长子邓朴方不堪迫害被逼跳楼自尽,以致终生瘫痪。他曾经说,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1972年,李井泉的3个子女来到邓小平家里做客,对邓小平诉说了自己的父亲如何遭到批斗,母亲如何被迫害,老二如何被毒打致死的经历,邓小平沉默无语。当地安排在邓小平驻地的工作人员要他学习《毛主席语录》,也被碰了软钉子。邓小平拒绝碎片化、片段式地学习毛泽东思想,他在1972年8月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林彪只强调‘老三篇’,多次说只要‘老三篇’就够用了。我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在一切领域中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只讲‘老三篇’,不从一切领域中阐述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就等于贬低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这表明,邓小平已经在思考如何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开始谈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和看法。1972 年11月在泰和县与池龙的谈话中,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林彪垮台了,我们党的日子会好点,就是有那么几个书生在胡闹。”在小平小道上,作为局外之人,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中暴露出来的党和国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看得格外真切。比如,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政企不分、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管理经济、自我封闭等等。
在小平小道上,他深深思索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小平小道3年多的时间里,邓小平广泛接触了革命老区的社会状况,对最基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开始有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观点。有一次,一位工人家长仅仅因为孩子把买来的豆腐摔得稀烂而痛心不已,把孩子狠狠地打骂了一顿,那块豆腐是他下了好久决心才买来做“大餐”改善生活的。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了使瘫痪在床的邓朴方有点事做,邓小平曾经试图收集一些工人家里坏掉的收音机,工人们告诉他,“一月只有四五十元收入,生活蛮难的,哪里有钱去买收音机呀”。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曾先后获准到樟树、井冈山、瑞金等十多个地区调研,在永新县考察时,看到山区群众在初冬的寒风中仅仅穿着一条单裤,衣衫褴褛且大部分是自织的土布,居住的也还是土屋。小平同志清晰地认识到,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检验社会主义成功的重要指标。正如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所说:“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毅然决然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在小平小道上,他深深思考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提出加快现代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1972年11月12日,邓小平来到江西盐矿,看到盐工们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动情地说:“你们的精神太值得学习了!大家现在的工作很辛苦,以后实现了机械化,就好了!”在走访泰和米厂、拖拉机厂时,邓小平还特意向有关负责人说:“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要把拖拉机生产抓好。”同年12月10日,邓小平在瑞金电线厂调研, 看到工厂工人在搬运东西时很累,就关切地说:“你们能不能搞流水线,这边进原料,那边出产品?”在小平小道,邓小平通过短波电台了解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也意识到了加强对外交流,引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是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复出后就针对工业现代化,多次强调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他就亲自前往美国、日本等进行考察,美国、日本的先进技术设备,大量的低息、免息的资金得以进入中国。他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上世纪之初就留学法国的邓小平在江西亲眼目睹了中国落后的劳动生产力,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他在瑞金考察时尖锐地指出:“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最少落后四十年,还需要努力。”1973年2月8日,邓小平在参观景德镇陶瓷厂时了解到,瓷厂按照周恩来指示正在生产为外国人所需要的产品时, 邓小平不仅非常高兴,而且肯定地说“是可以嘛”,对景德镇陶瓷厂走外向型发展道路表示了积极支持。
行动起源之地
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还在于它是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及改革开放的行动起源之地。如果没有小平小道的3年,就没有1975年小平同志复出后大刀阔斧地整顿和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大胆而强有力的举措。卓琳同志说,“通过三年的观察,邓小平更加忧思国家的命运前途。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这些,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整顿,以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从小平小道第二次复出后,1975年1月,邓小平接替病重的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他把在小平小道的思考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践中,立即大刀阔斧地领导整顿。
一开始,邓小平即为落实毛泽东“军队要整顿”的指示作了部署,他要求解决部队中存在的肿、散、骄、奢、惰问题。接着,他雷厉风行地着手领导铁路整顿,不到一个月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即在工交战线各行各业推广铁路整顿的经验,并乘胜转入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的重点整顿。借毛泽东提出要调整党的文艺政策的机会,邓小平把整顿从经济部门引导到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从1975年7月起,文艺的调整、军队的整顿、教育的整顿、科技的整顿、地方的整顿、农业的整顿先后展开,并取得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他向全党全国提出“全面整顿”的任务,并进而明确全面整顿包括军队整顿、地方整顿、工业整顿、农业整顿、商业整顿、文化教育整顿、科技整顿、文艺整顿和党的整顿九个方面。1975年11月,开始实施“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持续9个月的整顿工作被迫中断。
1975年邓小平对各方面工作进行的整顿,使全国形势明显好转。当年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与1974年仅增长1.4%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钢、原煤、棉纱及铁路货运量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科学、教育、文艺等领域开始打破严重沉寂混乱的局面,出现了新气象。整顿中,各级党的领导,尤其是党对军队的领导得到加强,各条战线的生产、工作秩序逐渐好转,许多地区的严重派性和武斗得到抑制,落实干部政策及其他方面政策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国的社会秩序逐渐趋向安定团结。全面整顿说明了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政策方针是正确的,为随后进行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中央指出:“这次整顿实质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反映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愿望。”“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是挺立在时代潮头,以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发展的前景,带领着中国人民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1978年,中国GDP只有3624.1亿元,人均GDP只有379元。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2017年,中国GDP达到82.7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是40年前的227倍,人均GDP达到59660元,是40年前的155倍。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港口吞吐量等均居世界第一位,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国力早已今非昔比,中华民族正无比接近伟大的民族复兴。在我们尽情享受改革开放辉煌成果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南昌市郊这条普通的小道对中华民族产生的深远影响。正是在这条普通的小道上,小平同志博览群书,深入剖析中国国情,汲取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孕育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大刀阔斧、勇往直前地开创了全面整顿的新局面,探索出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邓小平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今天,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充分挖掘利用好小平小道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政坛不倒翁”黄奇帆新头衔 出任复旦大学教授★★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9/27/7675157.html
多维 2018-09-27:北京时间9月26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正式受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并加盟复旦经济学院。值得一提的是,黄奇帆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唯一官员出身的特聘教授。
黄奇帆出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据《南方周末》9月26日报道,复旦经济学院一负责人称,“黄奇帆老师在政界属于很有研究和看法的官员,我们希望在学术界引入一些经历不同的老师,他会为学校的学术研究领域带来不同的思想、看法和观点。而且也可以在更多的:方面对学校给予帮助,所以聘请了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官微宣布聘任黄奇帆的推文在开头写道:“这(指聘用黄奇帆一事)将促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政策咨询和理论研究方面踏上新台阶。”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是黄奇帆仕途初始的城市。1968年,16岁的黄奇帆成为一位焦炉车间工人。1983年,他迈入政坛,成为上海市委整党办公室联络员。最终官居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
2001年10月,黄奇帆转任重庆市副市长,先后辅佐贺国强、黄镇东、汪洋、薄熙来、张德江、孙政才等六名重庆市委书记。尽管历经薄王事件、孙政才落马,只关心重庆经济发展的黄奇帆因为与政治的“不粘锅”,未受牵连。
黄奇帆常被称作中国为数不多的懂经济、重研究的学者型市长。据称,他本人也偏爱学者的角色,曾对采访自己的记者说:“市长只是个职务,而学者是终生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官网显示,目前该学院特聘讲座教授有胡永泰、方汉明、范剑青、钱楠筠4人,他们均同时在美国高校担任教职,新加入的黄奇帆是唯一官员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