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为什么焦虑?很可能是“穷人思维”惹的祸★

今日看点:2018-07-29(下午版)▲◆★●■☆

中国家长为什么焦虑?很可能是“穷人思维”惹的祸

http://bbs.wenxuecity.com/bbs/znjy/4135128.html

中国家长为什么焦虑?很可能是“穷人思维”惹的祸

http://bbs.wenxuecity.com/bbs/znjy/4135128.html

2018-07-27:作者:三川玲

很多家长,包括高学历和高收入的家长,对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曾经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这个自我经验之中。

他们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现在早就衣食无忧了,但他们永远会担心孩子吃得不够多,穿得不够暖——也就是说,他们不相信,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决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他们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教育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者,花了15年时间,考察了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对全世界近9亿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进行研究,最终分析总结出来:为什们有些人的生活总是困顿的?

这些人,有着正常的智商、体力、社会阅历,也没有明显恶习,但是,当他们的生活有了起色,开始好转,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选择,导致他们继续踏入“贫穷”的泥沼,最后在深陷在“贫穷的陷阱”之中。

原因在于他们的思维模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穷人的思维”。

有这种思维的穷人,就算付出了很多的劳动,也还会一代代穷下去;而教育上有“穷人思维”,则会让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在上了很多年学后却无法真正感知教育的好处,无法获取幸福。

太过于实用主义

研究者曾经在印度农村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提供了一堆五颜六色的杂志,让家长从中剪出一些图片,然后拼贴在一起,以表现他们对教育的想法,以及教育能够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什么。

结果,家长们完成的拼贴画大同小异: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黄金钻石首饰,还有各种名车的模型。

来自贫穷家庭的家长们,似乎总将教育看成一种让自己孩子获取大量财富的方式。他们对于任何东西,都要考虑是否实用,而且,是按照他们的思维模式的是否实用。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至少提供了免费的六年义务教育。但是,越贫穷的地方,家长默许的、孩子主动辍学的情况越是严重。在他们看来,教育就是用来找工作的一门技术。于是,当这个技术不能够用来找工作的话,就不用去学了。

但是,用这种极其实用的思维来看待教育的话,即便他们的孩子上了大学,也学到了技术,找到了工作,往往也会因为“技术的过时和淘汰”(那几乎是必然的),而再次面临着失去工作,重新回到贫困的局面。

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些40岁左右的中年人,因为技能上的落伍而失业,且因为没有继续学习,断层太多,重新学一门新的手艺,也为时已晚。就像那个在高速公路上当了十几年收费员的大姐的哭诉:我什么也干不了了!

很多家长还停留在“养儿防老”的思想境界,认为生了孩子就是要看孩子长大后会回报给他们多少钱。

他们经常用来逗孩子的话语,就是“我现在对你这么好,你以后有钱了,要不要给我买房子呀,要不要给我钱花呀?”一旦孩子顺着他的话说,就会夸孩子“懂事,孝顺”,否则的话,就会骂孩子“没良心”。

他们对于教育,也是如此,要看投入产出比。哪个学校就业好,哪个专业赚钱多,这才是他们对教育的最高标准。但是,抱着这样的穷人思维的人,往往是最后在教育上吃亏的人。

所以,你会看到,越是终身学习的人,把教育当作人生的一部分的人,会越来越富有,而把教育当作手段,当作敲门砖,当作垫脚石的人,会越来越贫穷。

不相信简单而美好的东西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

在非洲,因为疟疾肆虐,每年大约有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儿童。有一种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10美元一个,可以有效使用五年。但是,就算是免费发放给他们,真正的使用效率也并不高。

痢疾的治疗,早就有了极其简单而廉价的药物,如用开水、糖和盐混合的口服补液。但是,在印度,根据联合国儿基会的资料,在5岁以下的痢疾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服用了口服补液,印度还是每年有150万儿童死于痢疾。

原因呢,就是大多数母亲都不相信口服补液可以治病,他们想得到自己认为能够治病的药——抗生素和静脉注射。医务工作者每年都会看到很多儿童因此而死亡,但他们却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就像很多印度和中国的很多农村,一旦发烧就要去医院打抗生素、输液一样。当医生告诉他们,有很多的症状,其实只要回家休息就可以了。但是,他们如果不注射药物,就坚决认为医生是在欺骗他们。

于是,他们会打更多的针,吃更多的药,买昂贵的保健品,会相信很多的偏方,而不愿意相信,很多能够解决他们最迫切问题的途径,其实是简单而美好的。

同样的,在教育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天价的学位房,十几万几十万一平米,他们趋之若鹜;一节课几百元的奥数培训班,他们连夜去排队报名;一天学会书法的广告,总是能够吸引他们……

实际上,他们只要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一起看看书、聊聊天,就可以取得比学位房培训班有效得多的多的教育效果。可是,他们却偏偏宁愿相信那些“摸得着、看得见、花了钱、费了事”的教育方式。

只注重眼前看得见的东西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我们的思维也往往还停留在“穷人的思维”模式上,经济学家加里·贝克说:

“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贫穷会永久地腐蚀人的耐心。”

储蓄太漫长,放弃;教育太漫长,放弃;健康太漫长了,放弃;改变太漫长了,全部都放弃。

我们眼中穷人的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那些买烟草酒精垃圾食品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

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的时间。而他们只关注当前,得过且过,而不关心未来会发生什么,哪怕是美好的事情。

很多穷困的家庭,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因为预防这件事太长远了。而且,当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又会选择超出正常的昂贵的治疗上,比如购买没有治疗效果的各种保健品上。

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我想,在中国算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了吧。

可以说,从孩子还在娘胎里的时候,父母已经把孩子的成长精确地划分为每一个阶段了,开始根据这个时间表,做一件事,就是“倒计时”!为了达到阶段性的目标,其他的都可以舍弃。

在学校的家长会上、孩子们的社区活动中、各种培训班和兴趣班上、还有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时……我就没有见过几个淡定从容的家长,大家都跟拼命似的争夺每一个小小的目标。

对此,我有一个总的判断标准:对长远有好处的,不要怕短期内的坏成绩。举个例

比如孩子爱画画,如果很早就学了素描,当然可以快一点出成绩,但是,也会束缚孩子的艺术感觉,甚至,因为过于刻板和枯燥而丧失了画画的兴趣。

那么,还不如先放弃掉短期内的成绩,看人家孩子画得好也不要羡慕,至少,你的孩子一直都还保持着画画的乐趣。至于孩子以后是否主动要求学习更多的画画技艺,让孩子自己来把握就好了。

家长的眼光要放长远,格局要大,毕竟,一个人的幸福是由童年的种子决定的,如果每个阶段为了能长得更快,化肥施得太多,后续便会出现很多问题。

多余的时间用在看电视、玩游戏上

要看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看他的多余的钱用在了哪里,多余的时间用在了哪里。

无数的调查显示,越是穷人,越是会把钱用在“阻碍他们上升的地方”。比如,他们很少去购买书籍,获取信息,观看演出,学习技能……令人惊异的是,就算是很多的极其贫困的人群,一旦有一点闲钱,多用于购买糖、烟草、酒精上。

乔治·奥威尔在描述英国穷人的生活时说:

“特别遗憾的一点,你手里的钱越少,你就越不愿意购买健康食品……当你陷入失业状态,你并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点儿味道不错的东西,总是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诱惑着你。”

在世界各地,实际的贫穷救助的工作中,出现被救助的人,把救助款和物资,用来喝酒和赌博的情况比比皆是。

越是贫穷的人,看电视的时间越长。

哪怕是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里。他们一年只有70天的农活儿,30天的建筑活儿,他们的家里连温饱都还没解决,家里没有水,但是他们却整天在那里看电视,家里甚至还有专门的天线和DVD播放机。

这几乎是他们贫穷的基因,伴随着他们生活周而复始。

我其实并不知道中国家庭中,家长在家里当着孩子面抽烟的有多少,也不知道家长回家后,每天坐在那里看电视的时间有多少,或者,自己打游戏的时间有多少。

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当我们有了家庭,也奋斗到了一定时候,得到了一些物质的条件之后,最应该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能每天抽烟喝酒应酬不回家,或者就算回家也不陪伴孩子和家人,否则,我们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其实是非常可惜的。

相信优胜劣汰的教育是公平的

穷人的家庭,往往把教育当作一种彩票,而不是人生的必需品。

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去上学,万一学得好,考入了名校,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会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当然,如果学得不够好,没有考上名校(这个几率更大一些),也就认命了呗——就像是买彩票一样,没有中大奖,也怪不了谁。

所以呢,在穷人的多子女的家庭,往往不会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他们往往是孤注一掷,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认为最有前途的孩子身上,确保这个孩子接受足够的教育,而不是将教育的投资分摊给所有的孩子。

不仅家长们将希望寄托在某个聪明的孩子身上,可怕的是,很多的贫穷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个的教育体系也都包含着这种思想,反而,往往越是富有、发达的西方国家,越是关注到每一个孩子,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在贫穷的地区,教师们仍然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艰难的考试培养最优秀的学生。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师的作用就是保证学生顺利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而不是在那么几次考试中脱颖而出。

于是,教师会忽略成绩落后的孩子,家长也自认倒霉不再对孩子的教育感兴趣。他们就产生了一个本来可以避免的“贫穷陷阱”。

他们对孩子的放弃,导致他们永远也不会发现,这个孩子或许能够取得成绩。相反,那些不愿意放弃孩子的家庭,一般是富有的家庭,会给孩子更多尝试的机会。

这其实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在那些中途退学,或者被学校和家长“过早放弃”的孩子,很多(或许大多数)都是某种错误评估的受害者。

可惜的是,作为受害者的家长,反而是受害者的推手。问题是,没有人去做最应该做的事情: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长处!

要想建立一个能够向每一个孩子提供的学校体系,首要的一步或许就是,认识到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其现有的学生,而不是他们可能想要的学生。

想让孩子受教育后当公务员

研究者对全球穷人展开的调查中,问了一个问题:你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结果令人震惊。无论他们在哪里提出这个问题,穷人最常见的梦想就是,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政府职员。穷人并不期望孩子成为企业家。

比如,在马达加斯加,640所学校的学生家长们曾经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70%的家长认为,一名中学毕业生会得到一份政府工作。

对“政府工作”的特别憧憬,表明穷人对于稳定的一种渴望,一位这类工作虽然不那么激动人心,但一般都很稳定。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就是穷人往往自己没有一个固定收入的工作,并因为这个原因吃了很多的苦头。所以,当他们对孩子的未来进行设想的时候,公务员就是他们对“好工作”最极致的想象了。

我有时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很多并不贫穷的家庭,也会要求孩子受教育之后去考公务员。我猜测,这或许是他们认为公务员体面、工作不辛苦又稳定,或者是看到某些公务员得到了人生中不应得不合法的回报,可是他们并没有看到现实的环境,已经不会允许再出现那种情况了。

不过,按照应该出现的结果,是家境好一些的家庭,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才是对。而这,恰恰是现代教育最为追求的目标: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

在这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真心发觉,每一个孩子,都比我们的那个时代更加聪明、漂亮、有前途——但是,我真的遇到很多来自家长的焦虑,而他们的这些焦虑,最后往往总会着落在他们的孩子身上。

可是,教育是关于人的工作。大家都知道,要改变一个人,究竟会有多难,那基本跟登天一样难,所以啊,不能着急,教育的事情,是急不来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