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春晚 每年一句流行语你还记得吗?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1/26/5961746.html
【2009年】”不差钱”、”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
这一年赵本山的搭档是徒弟小沈阳。一部小品《不差钱》让小沈阳从2009年一直火到现在,”不差钱”也成了不少人调侃式的口头语。
今 日 看 点:2017–03–15▲◆★●■☆
俄罗斯风云再起,顿巴斯“归属”谁家★★
http://pit.ifeng.com/a/20170314/50776589_0.shtml
当前不是中国加入TPP的好时机?★★
http://pit.ifeng.com/a/20170313/50773733_0.shtml
高端对话|乔卫:侨联工作新视角和侨胞公益★★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703/72280/12438.html
高端对话|乔卫:-侨联工作新视角和侨胞公益★★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703/72280/12438.html
高端对话|乔卫:-侨联工作新视角和侨胞公益★★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703/72280/12438.html
北京调停失败 朝鲜拒对话威胁战争★★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3/14/6096218.html
沙特国王携25位王子10位部长500吨行李访华★★★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3/14/6097533.html
俄罗斯风云再起,顿巴斯“归属”谁家★★
http://pit.ifeng.com/a/20170314/50776589_0.shtml
2017年03月14日凤凰国际智库 文章来源:世界知识期刊
2014年6月,俄罗斯莫斯科市民手举“顿巴斯,俄罗斯和你在一起”的标语游行,支持顿巴斯民众。
乌克兰的顿巴斯(包括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在内的地区)再起风云,其“归属”问题所亮起的红灯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多事的地区。总的来讲,俄罗斯把顿巴斯视为己属的趋势愈益强化,而乌克兰则高调宣称“将迅速以外交手段收回克里米亚和实行对顿巴斯的控制”。
乌克兰危机以来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克里米亚和顿巴斯的“归属”。俄罗斯“收回”了克里米亚,对顿巴斯地区的两个共和国(卢甘斯克共和国和顿涅茨克共和国)自行宣布“独立”虽名义上没有表态,但实际上却“控制”住了这一地区。乌克兰对此既不甘心又无能为力,空有一番愁绪和别样滋味在心头。
顿涅茨克:通往亚速海的门户
对于俄罗斯来讲,顿巴斯是绝对不能离开俄罗斯的。为什么?
历史上,俄罗斯原本是一个内陆国家,彼得一世的建国方略就是打破这种陆上的封闭状态,寻求通往海洋的通道。沙皇俄国最早的目标就是波罗的海和黑海。彼得一世成功地打开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叶卡捷琳娜二世打开了通往黑海的通道。但对于沙皇俄国来讲,如果没有了亚速海,它的海洋策略将无法最终实现,进一步向黑海拓展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争夺亚速海成为彻底掌控黑海的关键,也成为沙俄后代帝王的使命。从战略意义上来说,顿涅茨克地区的重要性就表现在它面对亚速海,是俄罗斯本土通往亚速海的门户。谁控制住顿涅茨克地区,谁就主宰了通往亚速海的门户。
亚速海北岸的顿涅茨克地区原本是游牧民族的地盘和它们之间相互争夺之地。远在圣彼得堡的沙皇对此鞭长莫及。为争夺亚速海,沙皇政府与奥斯曼帝国以及顿涅茨克地区当地的部族进行了长期较量,直到1774年亚速海沿岸地区才彻底归俄国所控制,成为俄国的“新边疆”,成为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的一部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国策有个非常重要之点,就是竭尽全力开发这一“新边疆”。她采取的政策是“屯兵戍边”,即将从俄罗斯中部因不堪农奴制剥削的农奴的自发逃亡变为政府能控制的屯兵戍边,使这些人成为政府可控的移民。这位女皇还颁诏鼓励斯拉夫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往这里移民,优厚的政策是给与土地、减免赋税以及各种优惠。于是一时间,这里的斯拉夫人猛增,现在的重要城镇斯拉维扬斯克(意为“斯拉夫人居住的地方”)就是当年这种屯兵戍边移民政策的历史明证,而这块“新边疆”就成为俄罗斯人集中的南部边防重地。
叶卡捷琳娜二世深知,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撑是控制不住“新边疆”的。因此,她的远见就表现为:在卢甘斯克地区吸引外国(苏格兰)技术,开发丰富的铁矿资源,开始建造俄国第一家生产先进大炮的军工厂——“卢甘斯克铸造厂”。此后,直到亚历山大二世执政,这期间沙皇政府对顿涅茨克地区的工业(尤其是以军工为主的制造工业)开发进程一直没有中断,并且在事实上使这一地区成为沙皇俄国最先进的工业开发地区。亚历山大二世出于扩展疆土、进行战争的需要,加速了这里的工业开发。这一时期在此地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蕴藏,范围包括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在内的整个地区,煤炭的开采和铁矿的冶炼制造组成了新的“顿涅茨克工矿区”,工业开发使这里演变成了俄国最早的工业化地区。
从1774年到1897年这100多年的时间里,顿涅茨克地区发展成为俄国的冶金、矿山机械制造、煤矿开采、优质盐生产的综合工业基地。顿涅茨克地区的南部有了亚速海的出海港口马里乌波尔,并且有了从马里乌波尔通往卢甘斯克、顿涅茨克,再向北通达俄国中部直至莫斯科的铁路。顿涅茨克地区的兴盛和强大保证了俄国南部边疆的巩固和亚速海通道的安全,并进一步使俄罗斯本土与克里米亚最短的连接通道——刻赤海峡处于俄国的可靠控制之下。
顿涅茨克地区的开发和强大有几个特点。一是,它是在沙皇们扩张俄国领土和争夺更多的霸权与地位的旗号下进行的,从没有离开过战争和准备战争这个基本出发点;二是,它是在外来资金、设备和外来人员主持下进行的,一开始就呈现出俄国固有的一切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并且在这种融合与碰撞中造就出了这个地区特有的既面对世界又封闭自己的思维形态和道德观念;三是,这里煤炭资源充足,能源后备力量强大,以煤炭开发为先导,以铸造机械冶金为骨干,辅以化工企业,形成了一条足以循环和不断更新的工业发展链条;四是,战争频发和俄国卷入战争的环境始终没有消失,以准备战争和赢得战争为核心的军工业是这里的主线并且取得有效发展的连锁反应;五是,工业的发展是与该地区的人口、信仰和文化的“俄罗斯化”同步发展的。工业发展得愈快,俄罗斯人口就愈多;俄罗斯人口愈多,“俄罗斯化”的程度就愈高。
“顿涅茨克链条”:国家经济与安全的保障
这种发展模式和理念成了沙皇俄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导向,成了沙皇们留给后来继承者们的一笔巨大的政治遗产。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工业发展也是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进行的。在苏联时期,工业的发展始终着眼于战争和准备打仗,作为骨干的军事工业支撑起苏联工业庞大的身躯,以至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在这个经过百年锤炼的“顿涅茨克链条”上运行。在斯大林的前三个五年计划中,顿涅茨克的地位在被大大提高后,这一链条就在绝对封闭的环境中高速运行。
在斯大林的外交决策中,西部边界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前三个五年计划的指向就是迅速加强和巩固西部的国防线。在“赶超英美”的口号下,以“A”组工业为标志的军工业——坦克、飞机、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的生产占了绝大的比重。而这种军工业的基地应该是封闭的、绝密的,斯大林当时认为与西方的战争尽管不可避免,但是苏联足以捍卫西部边界安全,因此他决策发展军工企业的最佳地区就是始自亚速海、从顿涅茨克地区向北延伸至莫斯科的这条中轴线的沿线地区,而顿涅茨克不仅有100多年的军工发展史,而且又远离西部边界。斯大林更看重的是战略方面的考量:顿涅茨克地区由于濒临亚速海,其保障亚速海的港口和通航以及作为黑海后盾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因此,这条线成了苏联工业化的核心线,沿线地区成了被苏联领导人确认为是万无一失的安全地区。这一地区的大部分都在乌克兰境内,因此乌克兰,尤其是位于乌克兰东南部的顿涅茨克地区就成了斯大林决策“赶超英美”的试验区、苏联的工业化基地及国家预算、国防经费投入量最大的地区。
在苏联工业化时期,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工业基地——“顿巴斯”,而在它的发展进程中也增添了一系列新的因素。一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大都集中在了这一地区。顿巴斯所拥有的炼钢轧钢、机械制造、机车制造、冶金、化工生产能力和潜力冠领全苏联,一系列“苏联第一”都是在这里被创造出来的,诸如“斯达汉诺夫运动”(苏联早期以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的名字命名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这样的政治治理模式也是在这里诞生的。二是,扩大了能源工程的建设。在这一地区水电站、火力发电站和核电站相继大批量、大面积地建成,煤炭储量的丰富、水利资源的丰沛使这里成为无能源后顾之忧的地区。三是,顿巴斯的高速军工业化与它北面相连的哈尔科夫的核能研究和利用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哈尔科夫在苏联首屈一指的技术设计力量和精英人才(先进技术、核能、航空航天)使顿巴斯工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四是,第聂伯河水利工程的建设和通往俄罗斯北部地区大铁路的建设更让顿巴斯充满似乎是不衰的前景和潜力。最后一点是,顿巴斯的军工企业成了绝对的国防重地,成了闲人不得入内的禁地,以至于最机密的航空航天研究和具体的实施都是首先从包括顿巴斯在内的乌克兰东南部开始的。
苏联时期顿巴斯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顿巴斯地区的一切投资都被列入苏联国家预算,一切收益也直接上缴国库,顿巴斯在地理上所属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对此无权过问和支配。因此,在顿巴斯人的眼里,一切都取决于莫斯科,一切都服从于苏联中央政府,一切都依赖于斯大林等最高决策人物,一切都不需要经过乌克兰地方政府来处理。所以,对于顿巴斯的行政当局和绝大多数俄罗斯居民来说,他们不属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是归苏联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顿巴斯的“俄罗斯化”进程
除了苏联体制和政策的因素外,对顿巴斯俄罗斯人的意识形态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这里工业发展的固定模式——国防工业的优先化和军工业的绝对化。顿巴斯的俄罗斯人对枪支机械的制造从小就耳濡目染,从小就会弄枪弄炮,制造、使用和维修武器成为家常便饭,甚至使用最新式的飞机和武器也不在话下。因此,顿巴斯俄罗斯人相信强力,崇尚强权,绝对依赖莫斯科,在困境中总是向俄罗斯发出呼吁,把渴求走出困境的希望与支持寄托于莫斯科,因为在他们自身的历史中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个“祖国”。历史上,这一地区曾经出现过“背离”乌克兰、面向莫斯科、寻求俄罗斯保护的“独立共和国”,所以,乌克兰危机中自行宣布“独立”的卢甘斯克共和国和顿涅茨克共和国实际上是历史在今天的延续和重演。而这种对俄罗斯思想上的依赖从另一个方面决定了俄罗斯对顿巴斯不可舍弃的立场和决策。
造成俄罗斯对顿巴斯难以割舍的另一个原因是统治者和领导人的因素。无论是沙俄时期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二世,还是苏联时期的多数领导人,都对顿巴斯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十月革命后,列宁和托洛茨基就曾把拯救顿涅茨克作为拯救苏维埃俄国的核心措施,斯大林曾以“乌克兰劳动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以极大的力量深刻影响了顿涅茨克地区的发展和人员安排。而赫鲁晓夫则起步于顿涅茨克,发迹于乌克兰。在苏联近70年的历史进程中,从顿涅茨克进入中央政府、国家安全系统等决策机构的干部以及从莫斯科派往顿涅茨克的俄罗斯人都多得难以计数。这些人的政治轨迹对顿涅茨克的命运形成了无可估量的影响,他们把“苏联就是祖国”这个概念深化到了几乎每个顿涅茨克人的思维里,并贯彻到了政府实施的所有措施和进程中。
如果从政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从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到苏联解体,顿巴斯发展的一个总脉络就是不断深入的“俄罗斯化”。一是,人口的“俄罗斯化”。顿涅茨克的发展是以“迁移俄罗斯居民的开发”为肇始的。俄罗斯居民的日益增多并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居民是苏联中央政府不变的决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争的事实。二是,信仰的“俄罗斯化”。东正教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宗教信仰,随处可见的东正教堂便是例证。对其他信仰的排斥是与对其他居民的不同等政策相伴相生的。三是,人的意识的“俄罗斯化”。顿巴斯的居民,无论是占多数的俄罗斯人还是居少数的乌克兰人或其他民族的人,大多对沙皇俄国和苏联有着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便决定了顿巴斯难以脱离俄罗斯的历史和现实。
由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组成的顿巴斯是苏联的宝地。苏联政府在这里投入的钱财、收获的成功与希望难以用数字计算。苏联解体后,顿巴斯工矿区成了苏联的遗产,这笔遗产不仅意味着财富,还有实力。谁会心甘情愿放弃这笔遗产?谁会甘心自己的投资付之东流或为他人所拥有?更重要的是,谁能够放弃这种实力,放弃这个具有战略意义、保证俄罗斯黑海地位的亚速海地区?乌克兰与俄罗斯有同样的考量和坚持。如今,在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之后,顿巴斯演变成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对苏联遗产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成为两者都决不会舍弃的掌控亚速海进而保障黑海安全和发挥重大战略意义的“战区”。
目前,俄罗斯不仅难以让出对顿巴斯的实际控制权,并且还在以各种方式扩大这种实际控制权。而乌克兰虽然策划“把克里米亚出租给俄罗斯以换取俄罗斯确认乌克兰对顿巴斯的控制权”,但是这一方案具有极大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并且也是俄罗斯难以接受的方案。可以预测的是,顿巴斯风云再起是个不变的常态。(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当前不是中国加入TPP的好时机?★★
http://pit.ifeng.com/a/20170313/50773733_0.shtml
2017年03月13日澎湃新闻网
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式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TPP剩余的11个成员一脸茫然、手足无措。对于这些TPP成员而言,最要紧的问题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原本TPP非成员不应被牵扯去思考这一难题。但由于TPP本是美国主导,将中国排除在外,而现在有TPP成员提议中国加入,不少国内外学者也持中国加入TPP弥补美国位置的观点,中国就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即将在智利举行的TPP会议也邀请中国参会讨论相关事宜,中国更是逃不掉和TPP相关的问题。面对TPP这一变局,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应尽快加入TPP,但笔者认为,当前并不是中国加入TPP的有利时机。
下面笔者就支持中国应立即加入TPP的论据逐一商榷:
第一,中国可以通过TPP增强和TPP成员之间的经贸联系。这一论据固然有道理,但是TPP只有谈判成功并生效后才能达到增强经济联系的目的,而中国加入后,谈判需要花费的时间,短则四五年、长则达十年。与其花费这么多时间,而且还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还不如花费精力早日促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达成。我们至少可以看到RCEP短期内达成的希望。TPP11个成员中只有美洲四国——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和秘鲁不是RCEP成员。其中,中国和智利、秘鲁已经签署自贸协定,并正商讨或进行升级版谈判,中国和加拿大正在论证自贸协定谈判。只有墨西哥没有自贸协定按排。但是RCEP中不是TPP成员的国家有9个,中国和这9个国家之间可获取的经贸利益远高于和墨西哥,而且这9个国家都是中国周边国家。因此,中国加入TPP增强和这些成员经贸联系的论据站不住脚。
第二,只有中国才能唤醒TPP,加入TPP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与话语权。除美国,亚太地区(同时也是世界范围)最大经济体当属中国,外界自然对中国激活TPP抱有希望。但中国加入TPP后,谁来主导TPP的谈判?在RCEP谈判中,是东盟占据主导权,中国并没有冒头。在TPP谈判中,中国也不适合打头阵。即便中国有意主导TPP谈判,日本定然也不会愿意。只有中国能唤醒TPP,那中国就一定有义务去做吗?中国当然没有这个义务。如果说,中国可以藉此机会提升国际形象和话语权,那也不一定通过加入TPP来达到此目的。除加入TPP外,中国还有别的方案可走。
第三,TPP高标准规则符合中国利益。TPP绝大部分规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确实也符合中国利益。但是现阶段而言,中国尚不具备接受这些规则的能力。中国本来对自贸协定的一个理念是,规则不能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TPP规则是美国主导制定的,即便符合中国改革的方向,也需要中国在深入研究各项规则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版本的高标准规则。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再者,中国是否加入TPP,规则是否符合中国利益并不是唯一的判别依据。
第四,加入TPP可以防备美国重启TPP。目前来看,特朗普四年任期内不太可能重启TPP,更乐观一点,如果特朗普能够连任,TPP至少会被搁置八年。这对中国而言确实是难得的机遇。四年或八年后,美国换了新总统,完全有可能重启TPP。那中国与其加入TPP,还不如利用这四年或八年的时间把RCEP谈成,并促使其尽快生效。在此之后,中国若有意加入TPP也并不算晚。
综上,支持中国立即加入TPP的论据并不可信。尽管笔者也认可TPP变局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存在未来加入的可能,但当前绝不是中国加入TPP的有利时机,理由如下:
第一,TPP成员并未就中国加入达成一致意见,中国不可贸然提出加入。中国若提出加入TPP,必然是已经和每个TPP成员在私下达成了一致意见,中国加入并存在任何阻碍。结果是,TPP所有成员正式邀请中国加入,中国明确提出加入。而目前仅澳大利亚明确表达了希望中国加入TPP的意愿。其他大部分TPP成员或许并不反对中国加入,但是中国需要花费精力和这些成员进行沟通,才能使其同意中国加入。而且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日本。根据笔者的判断,日本不会同意中国加入,甚至会极力反对。日本加入TPP本来就是希望巩固美日同盟、压缩中国发展空间,如今的局面,日本不会同意中国加入。中国当然也不宜轻易发出加入TPP的声音。
第二,TPP文本已经确定,中国加入谈判可以争取利益的空间被压缩。经过多年和数轮谈判,TPP成员已经在高标准自贸协定谈判方面积累大量经验和知识。与此相反,中国尚没有谈判高标准自贸协定的经验。此时中国加入,将会面对TPP11个成员的要价和出价,而他们很可能会形成攻守同盟。中国在谈判过程中能够争取的利益又有多少?很明显,中国很难争取到太多利益。
第三,中国加入TPP会影响RCEP谈判进展。当下正是RCEP加紧谈判步伐的好时机,因为TPP搁置,既是TPP也是RCEP成员的几个国家失去了拿TPP给RCEP施压的砝码,自然会将重心放在RCEP谈判上。TPP搁置有利于RCEP加快进展,至少不会像原来那样造成负面影响。但如果此时中国选择加入TPP,会动摇非TPP的RCEP成员的军心,对RCEP形成干扰,从而对RCEP谈判造成负面影响。
第四,中国并不具备领导TPP的能力。在巨型自贸协定谈判中,如果没有领导者,则进展会非常缓慢。集体行动需要强者担当、大国协调。中国若加入TPP,会被除日本外的成员寄予领导TPP的厚望。日本尽管不认可中国的领导力,但是日本也没有能力担当领导的重任。那么,即使中国加入,实际上TPP也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中国与其贸然加入TPP,不如抓紧时间增强自身各方面能力。
总之,尽管美国退出TPP是中国的机遇,但中国也不可贸然接手这一“烫手山芋”。但为了体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推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中国可提供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方案。▲◆★●■☆
高端对话|乔卫:侨联工作新视角和侨胞公益★★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703/72280/12438.html
2017-03-11侨联工作新视角和侨胞公益
我带来几份提案,其中有一个提案是我比较认真的或者是长时间一直坚持的,就是我认为侨务工作的视角要调整,或者对华侨的视角要调整。 当我们讲到侨务工作的时候,讲到华侨,通常我们愿意从这个国家有多少人,经济力量多大,或者说文化水平是什么样,哪里地域的人有多少这几个角度去考虑。但是实际上我有一个常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对侨情的分析应该基于中国在世界格局当中的位置去判断,比如说当前,当前中国发展到现在,经济总量第二,它的产品、劳动力、资本、技术,甚至包括文化,需要走出去。
走出去的时候,很难免对方是不是能够完全接受,因为现在世界变化了,市场已经成为稀缺的资源了,走出去能不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使得侨务工作的敏感性,或者华侨这个问题的敏感性已经不局限在东南亚了,它是一个都很敏感的问题,因为我们需要走出去。这个角度上来说,去看华侨,就应该从中国在世界格局当中整体的位置去看它。具体地说,我觉得视角调整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可能要看到中国海外侨胞在中国发展格局当中能够发挥作用的点。我们知道我们现在处在战略发展机遇期当中,但是发展机遇期的内涵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很重要的,当中国这样一个发展状态,很多很多国家都希望中国多承担一些国际责任,一些不友好国家也希望制约我们,过去历史上我们希望埋头搞建设,这样一个内涵变化了,我需要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而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候,毫无疑问,华人华侨这支力量就是能够发挥独特作用的一支力量,它的视角就需要调整了。
第二,我觉得需要调整的,要看到华侨在多个方面的作用。比如,我们历史上对华侨看得比较多的是他对中国的直接贡献,捐了多少钱、建了多少学校、办了多少医院、修了多少铁路。从这个角度看得比较多,我们把它视为中国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也认可他们对中国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甚至我们还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因为有了几千万爱国侨胞,使得中国改革开放有了独特的机遇。这几点没有错误,但是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应该看到,实际上在海外生活的这批华人华侨,为住在国,是住在国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住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个贡献甚至比对中国的贡献还大。
同时,大家希望搭上中国发展这班快车的时候,华人华侨就是住在国发展的独特机遇。这样视角就拉开了。否则我们当仅仅看到中国发展的贡献的时候,可能我觉得实际上对它的另外一个方面的作用是极大的忽视。而且不断这样去做他,不断这样去宣传他,不断这样去拓展他对中国发展的直接贡献的时候,甚至有可能会有引起其他方面的片面的认识,或者叫误解,觉得好像华侨捐了钱都是给家里的,就是挣的钱都是给家里的,实际上不是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成了排华的导火索。当我们认识到他们在住在国的贡献的时候,角度就完全不同了。
另外,还是在这个视角当中,要更多地从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的角度看,因为他确实是住在国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个大约是2014年6月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一批海外华侨的时候讲的这番话,就是鼓励海外侨胞要更好地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融入”这个词我听得多了,但是回馈当地社会,第一次从最高领导人嘴里听到,因为他讲的就是一个新的状态,就是住在国的贡献,这种贡献是为中国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努力会形成一个和中国交朋友有好处的共识。
换个角度说,我们过去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我都知道,大家可能都知道,某某国家华人华侨控制了当地经济的百分之多少。东南亚的某个国家,某个华商经济控制了当地经济的百分之多少。这个话过去我们听起来都很熟悉了。但是从现实的角度去看,或者从我所调整视角的角度去看,这样一个角度去讲,谁当总统谁都会防着这批华人华侨。但如果换成他们是住在国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的时候,一定得到的结论是华人华侨为你这个国家贡献了百分之多少。
我曾经在一个地方讲过这番话,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如果这样的话,哪个国家的总统不得善待这批人呢?我们又万万没有想到的现场的结论是,一位当地的官员,因为戴着同声传译,第一个站起来为我的这番讲话鼓掌,甚至说希望您能到我们的国会去讲一讲这个事情。中国人在这儿是为你做贡献的,是中国梦连接住在国人民美好梦想的桥梁和使者。
再比如说,需要调整的还有,我们还知道华人华侨回中国发展事业的很多,我觉得这个视角恐怕要调整成为去分享中国发展机会和共圆中国梦的角度。这样的话,如果仅仅是基于他们对家乡的感情,会忽略掉在利益制度设计上的安排。 再比如说需要调整的视角,在“一带一路”当中。
“一带一路”当中依然需要调整视角的原因在哪里?比如华人华侨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很多人还在讨论,实际上这一条不需要讨论了,已经成为共识了,没有任何争议。但是,关键是我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我们可能觉得,海外的侨胞们,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既然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世界级的大战略,中间有无限的机会,大家会主动参与进来。不是这样的。这个视角需要调整什么?就是应该不仅仅有价值的引导,更多的要有利益分配上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让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不仅仅追求中国的发展,也要追求住在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他自身这三方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最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让海外侨胞们不仅仅从中国的角度去发展,比如中国哪个机器不行了,赶快送出去吧,这个错误的。是国际产能合作。比如华人华侨最熟悉当地需要什么,当地的民众欢迎什么,当地人民喜欢什么,他完全熟悉当地的文化。因此我的想法是,他们可能更多的不是从中国的角度考虑,而是从住在国民众的角度考虑,应该怎么让“一带一路”做起来。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调整。
第二,在整个“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当中,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们也还可以做出一种制度安排,比如像我们在中国推动招商引资的过程当中,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提出了招商引资的相关的政策措施,实际上通过这样一个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让外来者更多的获利。没有这一步,中国的改革开放走不到现在,有了这一步,使得中国的发展走到了一个比较快速发展的路径上去了。
一样,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可以设计出一些模式,设计出一些利益的制度安排,让华人华侨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获得自己的好处。当然,从经济学的制度学派也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投资方与受资方或者受资地区,如果存在着语言、宗教、信仰、习俗、文化等等方面共识的时候,会极大的降低交易成本,使得这项交易走向成功,这叫文化共识。文化共识实际上降低的交易成本就是华人华侨能够获得的一笔红利。所以我觉得,用这样一个方式去调整,“一带一路”会有更多的华人华侨参与进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我们不仅仅要强调它的价值导向,也需要做好相关的利益制度上的安排,这一系列是我觉得视角应该调整的一些观点。
侨务工作是对人开展的工作,侨这个概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在于什么?它是一个群体很庞大,但是,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很大,这个差异性大在什么地方呢?比如华侨这个群体,既有亿万富豪,也有赤贫;既有大专家、大学者,也有文盲。在这样一个群体当中,华侨这个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不是一个政治范畴的概念。它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走到了海外,定居在海外,形成的华侨这样一个群体。所以,它的服务,所谓的以侨为本、为侨服务,核心的问题是解决需求的差异化问题。您刚才的问题是涉及到地域,涉及到不同情况的华人华侨,毫无疑问,地域是有它的特点的,但是,我觉得可能地域的特点也还不能完全地概括侨胞的需求,或者是这个区域的侨胞需求是共同的,不一定。但是,有共同需求的侨胞是很大的群体。
比如目前做很多海外年轻人的工作,年轻人熟悉外国的文化,掌握了外国先进的经验和本领,他回来创业,他所获得的创业方面的支持,可能还不足以和常年在国内发展起来的这批人相匹配。可能针对他们的是能够引导更多的为他创业形成一个好的环境的服务。
可能和国内其他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为他们更多地提供外面的环境、外面的背景、外面的联系不同。比如我们通常把年轻人作为我们引进的对象,我也跟很多年轻人聊过,特别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聊过,他们认为他们确实可以说他们是对象,但是他们说我们更重要的作用你们没有发现,我们是引进海外人才的桥梁,因为我们在国外有相当大的团队,有相当大的朋友圈,这些朋友圈如果做好了我的工作,大家是可以一起来到中国去分享中国发展机会的。所以我觉得,从地域的特点来去描述华人华侨的需求上的差异性,可能还不完全,可能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不同的需求可能不一样。
我觉得是因人而异。比如福建、闽南、泉州,华侨有老华侨、新华侨,有实力很大的,有家里很穷的,还在创业的等等这种差异都非常大。地域特点反而体现得不明显。当然各地开展侨务工作是有特点的,比如广东省侨联,福建省侨联,浙江省侨联,这些大侨联开展的工作特点可能不一样,有它的地域性,但是我觉得单就华侨来说,地域性的特点不是那么突出,从我们需要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说,它的差异性确实很大。某一个问题,在广东出现,同时,可能在黑龙江也出现。
围绕着我们侨务工作,在群团工作改革以后,中央同意侨联的改革方案以后,我们所坚持的就是强调它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解决它的所谓的极端化,特别是贵族化、娱乐化,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和侨界群众血肉联系的问题。或者回到我们九代会的报告上来说,我们核心的要解决侨联从上到下的六级组织,要能够和海外侨胞建立起密切的血肉联系,我觉得解决的是这个问题。用挂在嘴边上的话说,我们要建好侨胞支架。
我对人做了这样一个划分,这是我个人特点的划分。我大概把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青年人,35岁以下,另一部分叫老人家,35岁以上。做这样的划分,实际上是什么呢?我是基于两点考虑,当然,这个和我们传统的老年人、青年人的概念不一样,我是打上引号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两点,第一点,我们现在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过程当中,变化非常多,35岁以上的人,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变化,年龄越大,经历越丰富。当他经历越多的时候,他会考虑这个事情结果的同时,他会关注这样一个过程。比如说可能会看到,发展的这一步也不容易。他会看到这个过程。而30岁以下这批年轻人,由于他没有亲身体验,可能对结果关注得更多,对过程考虑得少,可能更多想的是未来。这是第一个。这是我们时代变化的第一个。
第二点,很重要的原因在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概小学开始接触计算机的,互联网对于他们来说是母语。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手机是他们带着体温的媒体,是可以离开身体的器官,是一天到晚唯一能坚持做到底的事情就是每天晚上给手机充电,可能标志35岁以上和30岁以下最重要的标志,充电宝、移动电源是他每天携带的标配。因为他已经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对30岁以下的这个概念,这个是两年以前提出,到现在来说可能应该是32岁以下的,因为就是在互联网一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视角、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同。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对于这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创业需求,和35岁以上的这批年轻人的创业需求,因为我们通常把45岁以下作为年轻人,和他们的创业需求不同。原因是在于他们有很多很多自身的特点。
这些年来,中国侨联的青年委员会在这个方面确实做了很多尝试,我觉得有效果,他们逐渐逐渐以地区也好,以行业也好,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发展伙伴、发展的群体,我很高兴地看到很多地方的年轻一代的归国华侨们,他们依托着侨联这样一个组织,或者侨联青委会这样一个组织,在不断地成就自己的事业。
我觉得这个角度看,反正30岁以下,肯定是一个独特的方式,35岁以上的这个群体,老人家里面再去分,又分了很多。可能这个和经历、文化是相关的。可能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可能更多的是他的经历、阅历的问题,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工作。我们目前下的力量比较大的是因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在侨联的青委会当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形成了一个大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氛围。35岁以上的这些人,可能在有些方面,年龄上的比较大的差异,并不体现在需求和提供帮助上的差异,而跟30岁以下这种差异是非常非常明显的。
那是我们传统的工作。经济、科技工作,维护权益的工作,联络工作,包括相关的一些公益慈善,这种活动那就很多了,我觉得针对华侨的特点,所开展的一些他们在海外联络的工作,和他们有外面的海外的亲属的背景,这些针对性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了。会根据这个群体的特点,每个群体或者每个方向的特点,比如说企业家、知识分子,按照这个群体去划分的。而年轻人的那一部分,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可能思维特点跟他们不同,而上面这一部分,也不能叫老人家,上面这一部分什么特点?实际上他们也在努力地发展着,也在努力地创造着,但是,可能很多方式跟我们理解起来的更方便一些,或者跟我们的想法更接近一些,而跟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可能我们很多方面不认真去跟大家一起交朋友的话,可能很难交上朋友。
这些年来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或者中国侨联的公益事业,开展的也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我们近年来在2008年以后一直到2010年,完成了北川中学的援建,地震的重灾区的援建工作。比如说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开展的对高中阶段,就是义务制教育之后高中阶段那一部分优秀的孩子,但是家庭环境又不好。这部分孩子进行了珍珠班、树人班这两个公益基金的模式去推动它,大概受助面六万多人。很多孩子通过这样一个资助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他们同时完成学业以后,又把他们组织起来,作为爱的传递者,组成了新的志愿者队伍,翻过头来再继续支持我们的公益事业发展。比如我们侨联开展的一些侨爱心工程,大概都是我们公益事业当中发展的一些重要的部分。最近我们有些新的尝试,因为传统上的工作,我们做了很多,我们一些新的尝试,就是有一些海外侨胞,可能希望通过我们来去支持一些国外的公益事业的发展。
因为从华侨来说,他参与公益事业来说,我曾经做过一次概括。第一个,大概华人华侨这个群体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种最早的参与者和模式的创新者。中国历史上善人也很多,比较多的施个粥,办个粥厂,或者是有一些其他的公益事业。但是,华侨的公益事业就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慈善,可能包括一些社会公益事业进来。大概在中国的清代中末期,这种事情就很多。
所以,实际上是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个引领者,或者是公益慈善事业新模式的一个引领者。从改革开放以来,或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近代社会来看,海外的侨胞由于他的生活条件比国内的状况要好,基本也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他还起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作用。中国在跟世界各国交往的过程当中,华侨这个公益慈善力量是世界公益慈善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在这样一个方向上做了一个延续,我们有一些海外侨胞回国捐款,资助了一些国内的公益事业。我们都按照他们的要求,尽可能把每一分钱用好。但同时,我们也帮助他们关注着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各国的华侨力量也不是很集中,他们有时候会在一个方向上关心,比如,在关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些公益事业的发展。比如说欧洲的、美国的,也包括东南亚本身的这些。他们希望能够凝聚起力量,共同为我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多做一些好事。
这样可能也算帮助自己的故乡,帮助自己的祖国或者祖籍国多做一份贡献,使得当地民众对中国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更加充满好感。他们就把力量集中起来。比如去年我们在缅甸开展的健康光明行,大家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对缅甸的一部分白内障患者、普通的民众、去医院看不起病的民众免费做白内障手术。那次活动影响也很大。缅甸总统还亲自出席了那次活动的开迎仪式。我相信把大家的力量,海外侨胞的力量,除了为中国公益慈善发展做贡献的这部分爱心充分落实好之外,我们也可能会集中一部分海外侨胞,共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多做一些中国人的善事的力量,我们也会做进一步的尝试。▲◆★●■☆
9月访美 习近平会否遭遇胡锦涛的尴尬?★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8/21/4501045.html
多维 2015-08-2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将进行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而中国上届主席胡锦涛在访美时又遇到了怎样的尴尬呢?
胡锦涛的尴尬
中国前任主席胡锦涛任期内对美国进行了两次访问,分别是2006年4月和2011年1月,会见的对象分别是小布什和奥巴马。
对于,2011年的那次访问,中美的定性很一致,都认为是一场“国事访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011年1月7日说,胡锦涛主席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更早些时候,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2010年12月24日也曾宣布,“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明年1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新华社12月24日报道说,“这是奥巴马政府执政后,胡锦涛主席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对于这次胡锦涛的访问,美国方面也说,这是一次“国事访问”。白宫新闻办公室12月22日发布新闻稿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1月19日对美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
美国不认为胡锦涛2006年的美国之行是国事访问
但是尴尬的是对于胡锦涛2006年的那场访问,中美的定性却不尽相同。中国说,胡锦涛主席2011年的访问是其第二次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言下之意,2006年的也是“国事访问”。
中国媒体也一直说,上次胡锦涛对美国的访问也是“国事访问”。新华社2011年12月24日报道说:“胡锦涛主席上一次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是在2006年4月。”而美国认为,上次胡锦涛对美国的访问,只是一次正式访问。
上次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受到了布什总统的接待。然而,在2006年3月22日的记者会上,当时有记者问:胡锦涛的访美是国事访问吗?时任白宫发言人麦克利兰说:“这是胡锦涛主席对美国的‘一次访问’(a visit by President Hu)。我历来都这么说。”
当时,《纽约时报》也曾发表文章说,有关胡锦涛对美国的首次访问,中国方面说,那是国事访问。美国方面则说不是。“双方都同意各自保留己见”(The two sides have agreed to disagree).
路透社也曾指出,中国一直热切希望胡锦涛对美国进行 “国事访问”,而胡锦涛2006年4月访问美国,当时布什总统只是说,那是一次“正式访问”(an official visit)。上次胡锦涛访问美国,布什总统只是用“午宴”款待胡锦涛,而不是宾客需要打黑色领结来参加的“国宴”。
路透社还指出,美国认为胡锦涛2006年对美国的访问只是一次正式访问,中国人认为:正式访问不如“国事访问”更加受尊重。正式访问比国事访问层次稍微低了一些。美方认为,上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领导人是江泽民,他在1997年访问了美国。
习近平无此顾虑
那么,习近平是否也会遇到胡锦涛的尴尬呢?答案是否定的。从美国邀请习近平访问伊始,美国就将此次访问定性为了国事访问。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Susan Rice)今年2月6日在华盛顿说,美方已正式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赖斯表示,美方希望扩大与中国在各领域务实合作,认为美中关系是对21世纪“起决定性作用”的伙伴关系之一。
随后在习近平和奥巴马7月份的通话中,奥巴马说,美国人民和我本人正期待着欢迎习近平主席今年9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正为这一重要访问认真准备。今后一段时间,美方将同中方积极协商,确保访问取得丰富成果。
习近平本人也确认,应总统先生邀请,我将于9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我愿同你一道努力,通过访问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扩大双方各领域合作。
到了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见美国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创始人、联合国城市与气候变化问题特使布隆伯格时说,习近平主席将于9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今年中美关系中的头等大事,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习近平的访问,中美的定性都是没有半点模糊的。▲◆★●■☆
北京调停失败 朝鲜拒对话威胁战争★★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3/14/6096218.html
多维/共识网 2017-03-14:朝鲜驻联合国副代表金仁龙14日表示,朝鲜无意与美国开展旨在实现半岛无核化的对话。针对美韩最大规模军演,朝中社13日发表社论称,美国任何误判都将带来最终灭亡。
综合媒体3月14日报道,朝鲜驻联合国副代表临时代办金仁龙称:“如果主要目标是迫使我们放弃核计划,我们对任何形式的此类对话都不感兴趣。”他还指出,调解朝美两国分歧的关键在于美国放弃对朝鲜的敌对政策。
中国外长王毅3月8日在记者会上提出朝鲜暂停核导计划以换取美韩暂停军演的倡议。王毅表示,相信只有这样,各方才能找到半岛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美国对中国的这项倡议并不感兴趣,美国国务院代理发言人托纳(Mark Toner)3月8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倡议中所提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13日,美韩正式启动“关键决断”联合军演,美国核航母、先进隐形战机等战略武器将陆续抵达韩国,演练面对朝鲜可能发动攻击时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加上尚在进行中的“鹞鹰”演习,美韩联合军演动用兵力多达30万人。而“打击朝鲜核心设施”、“剿除朝鲜战争指挥部”、“秘密渗透平壤”等针对性极强的演习内容则如一根根利刺,直戳平壤的神经。
韩美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图源:Getty/VCG)
美韩阵势再大,朝鲜也从来没有被吓住,平壤的风格历来是以“强硬对强硬”。针对美国“先发制人的打击”方案,朝中社3月13日的回应是:“任何误判都将带来最终灭亡。”
朝中社称,美国现政府未从历届政府敌对朝鲜政策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一开始沿袭毫无胜算、只会百战百败的对朝核恐吓政策。
社论称,美国倾巢出动核动力航母战斗群、核潜艇、战略轰炸机等核战略武力,同“南朝鲜傀儡”一起进行联合军演,将朝鲜半岛局势推向核战争边缘,愚蠢地策划实施先发制人打击。“哪怕是一点火花溅到朝鲜行使主权的领域,侵略者和挑衅者的大本营都将化为焦土。美国必须搞清楚,对朝鲜的任何误判都将招致最终灭亡。”
美国真会先发制人对朝鲜发动攻击吗?近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不时出现在美国媒体上。3月3日,《华尔街日报》披露称,华盛顿正在“认真考虑”在朝鲜试射洲际弹道导弹前对其发动军事打击,特朗普2月份与安倍会晤时讨论了这种可能性。
3月6日,日本拓殖大学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专家川上高司向《纽约时报》分析说,“部署‘萨德’将让美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考虑对朝鲜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俄罗斯《晨报》13日援引俄专家的话称,特朗普政府制定军事手段解决朝鲜问题未必能够实施。一方面朝鲜不断发展弹道导弹技术,能够对美国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对朝实施先发制人打击,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韩国和日本遭到朝鲜军事回击,这意味着世界经济和美国形象将遭受巨大损失。当然朝鲜也不会轻易挑起与美国的冲突,因为它明白,与美国这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冲突意味着被摧毁。
朝鲜迟早发生重大核泄露 中国怎么办?灾难性后果
日前,中共智库的一位从事研究国际战略的教授曾在海外中文网站上发文警告国人,朝鲜核试验对中国的危害一直被低估,朝鲜发生核泄漏迟早会发生,其灾难性后果难以估量。
在2016年1月6日,朝鲜宣布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后,海外共识网重新刊发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张琏瑰撰写的《朝鲜迟早发生重大核泄露,中国怎么办?》一文。
文章介绍,朝鲜出于诱使美国承认其核国地位,进而在拥有核武器的前提下实现朝美建交的目的,曾多次邀请赫克及其同事刘易斯等美国知名专家、学者访朝,极其坦城地向他们展示其〝核成就〞。这种特殊的安排使美国行家对朝鲜核计画推进状况有了更多更直接的了解。
2012年2月21日,张琏瑰在一个座谈会上与赫克、刘易斯等人深入交流了对朝鲜核问题的看法。席间,赫克谈及他们参观朝鲜核设施后的感想,并提出了一个使张琏瑰〝深感震惊和不安〞的问题。
赫克说:〝2010年那次去宁边参观,使我吃惊的不是其核能力,而是其规模。2000台巴基斯坦P2型离心器正处于工作状态,显然,在其他地方他们还会有这等规模的核设施……朝鲜出于政治目的正大力推行其核计画,扩充其核设施。但由于孤立自闭,他们采用的技术原始而落后,极不安全。〞
〝访问时我曾提出几个技术性问题,他们没有回答。我非常担心,他们迟早会发生重大核事故。〞
接着,赫克问道:〝访问朝鲜后我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之中:我们是眼看着他们发生严重核事故,造成大面积核污染和大量人员死亡袖手旁观呢,还是施以援手,在技术上帮助他们避免核事故发生?〞
文章写道,〝赫克这一提问使我们不寒而栗。更使人不安的是,赫克等人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专业界的共识。〞
张琏瑰在文章中介绍:美国核威胁倡议协会2012年、2013、2014年发布的《核材料安全指数》报告中,朝鲜的安全指数都是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
2013年9月17日,西班牙《阿贝赛报》发表的《全球最危险的核电站》一文,罗列分析了全球最危险的8个核电站及核设施,朝鲜宁边核设施榜上有名。该文称朝鲜核设施〝外观简陋〞,〝2004年管道系统曾严重损毁〞,但近期却又恢复运行了。
2014年3月24日,赴海牙参加第三届核安全峰会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开幕式上发表主题演说时,曾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在朝鲜宁边聚集着大量核设施,如果某建筑内发生火灾,那将引发比切尔诺贝利还要严重的核灾难。〞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朝鲜在其西北海岸铁山郡东仓里新修建的远程导弹发射场距中国丹东直线距离约50多公里,宁边距中国边界约110公里,其咸镜北道丰溪里核试验场距中国边界约90多公里。还有大量涉核工厂、储藏场等建在朝中边界地区。
张琏瑰说,这个事实让他的一位朋友顿悟:〝面对有可能蔓延的火灾,争论应由纵火者还是受害者去灭火有点憨。〞
张琏瑰指出:朝鲜拥核意味着它不再是被动充当中国的安全屏障或他方入侵中国的桥梁,〝它拥有了在如此近的地方剑指我心脏地区的能力和手段,它本身成为有可能对我(中国)构成严重威胁的能动力量。〞
文章分析:作为中国近邻的朝鲜,如果这里没有核武器,中国为了自身安全,只警惕这里不为外部强大敌对力量控制即可;但是,一旦半岛无核化遭到破坏,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维护半岛无核化,反对朝鲜核试,已成为中国又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
2012年7月31日至8月2日,朝美双方在新加坡进行〝议题广泛〞的高层秘密接触。
据同年8月16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透露,会晤中朝方代表坦告美方:朝现领导人同其前任一样,维持〝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同志〞这一基调。因此,即使中国当前对朝鲜实施的〝赎买政策〞,是否持续有效值得怀疑。
文章指出:最近,在朝鲜一再宣示〝永不弃核〞以后,中国国内有人提出迫朝弃核已不现实,应把追求的目标由要朝弃核改为对朝鲜核武器进行〝管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具任何现实意义的空想。〞
张琏瑰质疑:朝鲜在整个国际社会都反的情况下〝砸锅卖铁〞搞出来的核武器,怎么可能在公开承认‘维护半岛无核化’之努力失败以后让外人去管理?
文章写道:〝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朝鲜才有可能让中国去‘管理’,这就是在朝鲜一味推进核计画过程中,出现了赫克所担心的核事故,朝鲜束手无策。这时,朝鲜很有可能会邀请中国人到现场参观,并下‘最后通牒’:中国必须马上出钱、出人、出技术替朝鲜排除核事故,否则中国将有池鱼之灾。届时中国面临的将是又一个别无选择。〞 ▲◆★●■☆
沙特国王携25位王子10位部长500吨行李访华★★★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3/14/6097533.html
中青在线 2017-03-14:沙特国王萨尔曼访日的豪华包车。
沙特国王萨尔曼访日,使用自备舷梯排场奢华。
目前正在东京访问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将于15日离开日本前往中国,在15日至18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有国际分析人士指出,在沙特与美国嫌隙加大、中东地区大国关系走向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萨勒曼国王此次访华行程料有三大目标。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表示,萨勒曼国王此行是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来华访问,也是他2015年继任沙特国王以来首次访华。
萨勒曼曾于1999年和2014年两次以王储身份访问中国。此次访华行程是其为期一个月亚洲多国(马来西亚、印尼、日本、中国、文莱、马尔代夫和约旦)行程中的重要一环。此次跟随萨勒曼国王访华的皇家代表团成员近1500人,其中包括25位王子、10位部长,全团行李据信超过500吨。
据外媒报道,萨勒曼此次到访中国的一大议题是,与中方重点探讨“沙特2030愿景”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事宜,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中沙两国在能源、金融、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去年4月,沙特内阁批准了“沙特2030愿景”计划,其重心之一是加强沙特与东亚的经济联系;沙特同时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是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中国是沙特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双方经济互补性强。以能源产业为例,中国有近三分之二的石油来自中东地区,两国在石油和非石油类能源领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沙特对美国的石油出口逐年下降,中国市场的需求持续旺盛。2016年,中国与沙特签署了15项合作谅解备忘录,沙特将中国视为其能源的新市场。另据马尔代夫前总统纳希德日前向外媒透露,沙特国王萨勒曼3月底访问马尔代夫时,有意斥资百亿美元购买位于马尔代夫首都马累以南120公里的北尼兰杜环礁,用于修建一个基地,以保障沙特向中国输油航线的安全。
此外,沙特国有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的两万亿美元IPO计划也是萨勒曼国王此次访华的最重要议题之一。目前,沙特阿美正在联系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上市活动,IPO规模将达两万亿美元,这一首次上市的规模绝无仅有。目前,全世界首次公开募股规模最大的纪录是阿里巴巴集团的218亿美元。世界上多个国家基金和跨国投行都对沙特阿美IPO计划表现出巨大兴趣,但该公司要求新加入的投行“需要有吸引中国投资者的能力”,这就为中国各大银行提供了巨大机会。本次募股项目由沙特副王储、掌握沙特经济政策与国家石油公司控制权的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王子负责。现年31岁的萨勒曼王子此次也将陪同国王访华。
有消息人士向《华尔街日报》透露说,沙特方面对中国投资者的兴趣深厚,穆罕默德副王储访华期间将向中方潜在合作伙伴深入推介这一IPO计划并收集反馈意见,为沙特阿美最终上市计划提供指导意见。
萨勒曼国王访华的第二大目标据信是盼望游说中国官方出面,调和沙特与邻国伊朗的争端,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伊朗因素对沙特在本地区地位的冲击。
沙特和伊朗既同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重量级大国,也因宗教教派原因成为区域性竞争对手,近年来又因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危机及朝觐等问题而争端不断。沙特和伊朗同时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也是对华石油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都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两方争端不断,海湾地区局势持续变热,甚至有演变为局部武装冲突的危险,这无疑损害了相关各方的共同利益,因而,萨勒曼国王借此行与中方商讨沙伊争端问题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国际问题专家杨勉日前指出,中国有意愿也有潜力成为沙特和伊朗争端的调解人。他认为,“中国目前拥有充当(沙伊)协调人的条件,中国目前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中东地区有良好口碑,能够不偏不倚扮演好令人信服的中间人角色。”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8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也表示,中国是沙特和伊朗的共同朋友,如果需要的话,中国愿意发挥必要的作用。他同时强调中方希望沙特和伊朗之间能够通过平等和友好协商,解决彼此之间存在的问题。
萨勒曼国王此次访华的第三大目标,意在强化沙特近年来持续推进的“东进”战略,为其外交解困。
出于战略利益需要。沙特长久以来一直优先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友好关系,是美国在中东地区除以色列以外最重要的盟友,也是美国在中东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柱。不过,2001年“9·11”事件以来,沙美关系遭受重大冲击,之后又因伊核问题和叙利亚危机等问题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分歧不断、嫌隙渐生。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喊出“美国优先”,对于中东事务似乎关注度不高,令中东各国尤其是沙特充满警惕。在这一大背景下,沙特加快推进“沙特2030愿景”,向东进,加强与东亚各国友好关系变成一个紧迫的议题。
美国《国会山报》8日发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学者约埃尔·古赞斯基的评论称,萨勒曼国王此次访华是沙特针对“不可预期和分裂的白宫”的防患之举。文章分析说,虽然沙特仍对传统盟友美国继续在中东地区发挥影响力仍心存期待,但特朗普上台并宣称“美国优先”后,沙特与美国的关系正走向面临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
另有政治分析人士指出,沙特国王希望利用此次访华行程向美国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一旦地区政治形势有变,“美国并非沙特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