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看 点 : 2006-12-26
(01) ★ 以 色 列 差 一 点 扣 动 核 扳 机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8/5206859.html
(01) ★ 以 色 列 差 一 点 扣 动 核 扳 机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8/5206859.html
(02) ★ 科学家称性别比例失调导致恐龙大灭绝 ★
http://tech.sina.com.cn/d/2006-12-23/17501303438.shtml
http://tech.sina.com.cn/d/2006-12-23/17501303438.shtml
(03) ★ 美海军太平洋总部司令称中国是其工作重点 ★
http://jczs.news.sina.com.cn/2006-12-24/1032421815.html
http://jczs.news.sina.com.cn/2006-12-24/1032421815.html
(04) ★ 唱着打靶归来:胡锦涛迈向国际舞台里程碑 ★
http://newworld.blog.china.com/200612/103536.html
http://newworld.blog.china.com/200612/103536.html
(05) ★ 日本:朝鲜行为做事太没谱了!中国也不好惹!★
http://newworld.blog.china.com/200612/106852.html
http://newworld.blog.china.com/200612/106852.html
(06) ★ 中美两国差异:教育中国多天才 美国多大师 ★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34951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34951
(07) ★ 非洲兄弟:看见中国举手,我就举手 ★
http://junshi.daqi.com/bbs/00/998611.html
http://junshi.daqi.com/bbs/00/998611.html
(08) ★ 收入差距扩大7大原因 正当收入差异应尽量容忍 ★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2/25/content_5527137.htm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2/25/content_5527137.htm
(09) ★ 中国“外交三宝”之一“沙将军”敢叫美国闭嘴 ★
http://news.phoenixtv.com/mainland/200612/1225_17_53270.shtml
(10) ★ 英 法 海 底 隧 道 面 临 恐 怖 威 胁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2/25/content_5527219.htm
http://news.phoenixtv.com/mainland/200612/1225_17_53270.shtml
(10) ★ 英 法 海 底 隧 道 面 临 恐 怖 威 胁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2/25/content_5527219.htm
(01) ★ 以 色 列 差 一 点 扣 动 核 扳 机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8/5206859.html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8/5206859.html
◆——掀开以色列核力量的神秘面纱
2006年12月25日 倪海宁: 2006年12月11日,正在欧洲访问、以争取欧洲各国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伊朗公开地、明确地威胁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所以)伊朗热衷于获得核武器时,你能说他们跟美国、法国、以色列或者俄罗斯处在同一个标准上吗?”外界认为,奥尔默特将以色列同美、法、俄等核大国等同的这一或“有意”或“无心”的言论,等于暗示或默认以色列拥有核武器。
◆1.“从今天起,世界上又增加了一个核国家——就是以色列”
鼓动以色列发展核力量的第一人,是以色列的开国总理本•古里安。
早在1953年下半年,古里安就提出了发展核武器的设想,并很快得到了该国名将摩西•达扬的积极响应。达扬有个著名的论点:拥有了核武器,就不必用“在每个以色列家庭院子里都部署一辆坦克”的办法,对付阿拉伯国家的全面进攻了。同年,以色列内阁成立了由8名成员组成的原子能委员会。
1955年,以色列终于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的原子能和平利用工程中得到了一座5兆瓦的小型核反应堆,成为亚洲国家中第一个拥有核反应堆的国家。
1957年,以色列又与法国达成协议,由法国帮助在以南部内格夫沙漠的迪莫纳地区建设一座24兆瓦的核反应堆。但1958年10月戴高乐重新执政后,为获得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法国的中东政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1960年,法国决定停止向以提供浓缩铀,这等于断了反应堆的基本口粮。
以色列人并未气馁。经仔细研究分析后,他们认为自己不乏研制核武器的金钱和技术人才,只是缺少铀-235或钚-239这两种核原料。时任农业部长的达扬将军用军人特有的果断说:“必须寻找到获得浓缩铀的渠道。如果还搞不到,那就去偷!”以色列的特工组织“摩萨德”随即介入此事。从1963年开始,以特工从美国先后窃取了足可制造出18颗原子弹的400磅浓缩铀,并成功运抵以色列。
早在1960年,美国情报机关就认为,以色列在内格夫沙漠拥有秘密核设施,但直到1965年4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才发现浓缩铀被盗之事。同年底,以色列即首次成功提取了钚-239。
1969年3月,已任国防部长的达扬得到捷报:以色列的原子弹已处于随时可以起爆的状态。达扬立刻将他的几位密友请到家里,亲手打开一瓶珍藏多年的苏格兰威士忌,为大家一一斟满,然后举杯说道:“我想荣幸地通知诸位,从今天起,世界上又增加了一个核国家——就是以色列!”
◆2.总理梅厄夫人命令战斗机装上核弹待命
谁也没料到,以色列拥有核打击能力不过4年,就被推到了动用核武的边缘。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当时的以色列,仍沉醉在前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中,对阿方的备战决心和实力估计不足。直到开战前数小时,面对埃、叙在前沿展开兵力的现实,总理梅厄夫人和国防部长达扬仍相信他们只是进行演习。
10月6日,埃、叙分别在西线和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这天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又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按习俗,阿拉伯人白天不吃饭,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活动,所以以色列认为,阿方决不会在这天发起进攻。“赎罪日”是犹太人的绝对休息日,从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不吸烟、不广播,大多数官兵都留在军营中,前沿士兵很少。阿方却恰恰选择了这一天突袭。因此,第四次中东战争又被称为“赎罪日”或“斋月”战争。
在西线,下午2时整,200架埃及飞机袭击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以军阵地。摧毁了包括以军西奈半岛指挥部、大部分机场、主要炮台等在内的90%的预定目标;以军的军事通讯系统联络中断达数天之久。随后是毁灭性的排炮轰击:埃军约2000门大口径火炮和坦克对以军各支撑点及浅近纵深目标实施了二战后最猛烈的一次炮火打击。埃军先头部队约8000人在火力掩护下,乘水陆装甲车和橡皮舟强渡运河,仅用15分钟即登上运河东岸。埃及工兵随即用高压水龙头冲刷以军沿河岸修建的沙堤,仅9小时,就在沙堤上打开了70多个缺口,架设了10座浮桥和50个门桥渡场。7日上午8时,埃军渡河战斗告捷,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被完全突破,守军1个步兵旅几乎被全歼。
以军仓促应战。8日,包括以陆军“王牌”第190装甲旅在内的以军3个装甲旅,在既无空中掩护又无步、炮协同的情况下匆忙反击,几乎全军覆没,360辆坦克中有300辆被击毁,第190旅旅长也被活捉。不到3天,埃军即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10至15公里的地区。
北线的情况也极为被动。6日当天,叙军便全线突破以军防线,一直打到叙以边境有以色列“水塔”之称的太巴列湖(又称加利利海)附近。
为配合埃、叙的进攻,26000多名巴勒斯坦突击队战士在以色列占领区内展开了广泛的袭击活动。
面对如此惨败,以国防部长达扬认为,以色列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总理梅厄夫人命令沙漠中的战斗机和近程导弹装上核弹待命,足以导致世界末日的核扳机已经扣紧!
这场战争结束后,以色列这一被称为“参孙计划”的核打击方案才被媒体曝光。该计划的名字取自《圣经》中古犹太人领袖、大力士参孙的故事:当无数敌人冲进参孙家里杀他时,他抽掉了房子的大梁,结果他和所有的敌人玉石俱焚!以色列把其核打击计划取这个名字,意义可想而知。
◆3.沙龙“绝地反击”:阿拉伯世界避免核袭命运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美国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为避免以色列动用核弹,先后出动运输机566架次,给以色列空运了约2.3万吨物资(含大批弹药和装甲车辆);以色列民航也从美国空运了5000吨物资。
以军力战并扭转战局,是核弹没派上用场的根本原因。面对前线重装备损失殆尽的窘境,以军在短时间内,不仅大量抢修受损的本国坦克,还抢修了埃、叙军队遗弃的大量苏制坦克为己所用,创造了整个战争中维修再用坦克数量超过战前坦克拥有数的奇迹。
导致以军终于化被动为主动、战局发生根本逆转的,是美国的一份军事侦察情报。
美国的空中侦察卫星偶尔发现,埃及进攻以色列的两个集团军中间,竟有一条宽约30公里的空隙。美国迅即把这一情况提供给以色列,从而引出了时任以陆军少将沙龙的战场“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