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城乡差距到底有多大?主要表现6个方面 ★

今 日 看 点 : 2006-11-22
(01) ★ 中印两军在争议地区pk边界问题 ★
http://military.club.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11/1011/6378707_page0.html
(02) ★ 巩固互信 中国印度边防军在争议地区首次官式会晤 ★
http://military.club.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11/1011/6377619_page0.html
(03) ★ 国际战略观察: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简析 ★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2/23/20061119/13752904.html
(04) ★ 美日演练“混合航母编队” 参演舰只超百艘 ★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11/20/content_5352004.htm
(05) ★ 中国的城乡差距到底有多大?主要表现6个方面 ★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1/21/content_5354464.htm
(06) ★ 历史解密:他们为何甘愿退位?史上太上皇挨个数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3522
(07) ★ 社保案愈挖愈深 上海浦发银行董事长涉案 ★
http://www.topyl.com/content.php?id=2547223&PHPSESSID=1d3b3973334d67a289ade737e2237100
(08) ★ 档案破译:张学良晚年为何不回大陆而客死异国 ★
http://shehui.daqi.com/bbs/00/910759.html
(09) ★ 中 国 的 核 心 价 值 观 是 什 么 ?★
http://shehui.daqi.com/bbs/00/900375.html
(10) ★ 外报:“灰色收入”是中国分配机制的弊端 ★
http://shehui.daqi.com/bbs/00/901457.html


(01) ★ 中印两军在争议地区pk边界问题 ★
http://military.club.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11/1011/6378707_page0.html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20至23日对印度展开国是访问,在此前,两国军方已在双方有主权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会面,商讨边界问题。另据知情人士透露,胡锦涛访问印度之时,可能会向东道主赠送陕西玉华寺出土的释迦牟尼足印石。
◆“阿鲁纳恰尔邦”主权争议
  据法新社19日报道,印度军方当天发表声明透露,中印两军会面的地点位于覆盖西藏与印度边界三点三公里的小村基比图(Kibithu),这是两军在“阿鲁纳恰尔邦”的首场官式会谈。
  据了解,面积九万平方公里的“阿鲁纳恰尔邦”现由印度管治,但中国也声称拥有其主权。声明称:“印中两军之间的互动,被视为朝着进一步巩固(双方的)信心、互信和友谊的而迈出的一大步。
  印度军方则指,基比图村的天然资源和贸易潜力可以令它变成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此村跟一条曾长期用作西藏和“阿鲁纳恰尔邦”之间的贸易通道交界,然而两国后来在1962年一场短暂而剧烈的边界冲突中交恶。印度上周有多名邦政府和联邦政府官员共同研究这通道是否可以重开。
  此外,中国驻印大使孙玉玺日前就此问题表态称,中国的立场是,印度东北部的整个阿鲁纳恰尔邦,包括其中地理战略位置重要的达旺争议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拥有全部主权。
  孙玉玺此言一出,立刻在印度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官方与学者强烈抨击。印度外交部上周二强调,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领土。尽管有报道指,中国外交部在事后解释称,孙玉玺的谈话只是阐明中印两国在解决边境争议上的战略目标,但印度阿省行政首长还是坚决要求中国立即召回孙玉玺。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重申,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清楚的,主张通过友好协商寻求公正合理及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她强调,尽早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是双方共同的战略目标。在边界问题解决前,双方也共同努力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中印边界全长约两千公里。双方争议地区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九万平方公里,中段约两千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2003年后,双方特别代表五次会晤。2005年4月签署了《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议》。此后双方特别代表又三次会晤,开始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
◆中印将发展双方贸易关系
  中印边界之争由来已久,但媒体指出,胡锦涛的印度之行将有助于双方的贸易发展。美联社指出,中印的双边贸易在二十年前几乎不存在,而今年预计则可以增长到两百亿美元。而两国在2005年7月重新开放了喜马拉雅信道,该信道在四十四年前双方的国界战争中被关闭。
  对于投资以及石油供应的竞争,长达十几年的国界争议以及中国与印度的主要对手巴基斯坦的盟友关系给双方关系带来了阴影。
  另有分析指出,中印之间的合作不一定只是一胜一负,或者是两败俱伤的局面。中印两国可以互惠互利。中印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中印两军关系今年来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美联社分析还认为,两国的合作关系上还可能受到一定的局限,因为胡锦涛将在离开印度之后在23日前往巴基斯坦,他计划在那里签署有贸易,文化以及教育的协议。
  印度和美国方面的友好关系以及有可能要建立美印核能源合作,有可能让中国在自己的西北边境感受到美国的存在。
◆胡锦涛或赠释迦牟尼足印石
  另据香港媒体报道,知情人士透露,胡锦涛此次访问印度,可能会赠送在陕西玉华寺出土的释迦牟尼足印石。
  佛足印原是佛陀释迦牟尼去世前留在故乡石头上的脚印,在石头凹形印记里,密刻有各种寓意佛教花纹图案,佛祖五指微张,大指刻莲花,其余四指刻卍纹,千福轮纹刻于掌心,大指下刻三钴,二指下刻双鱼,四指下刻宝瓶,五指下刻螺王纹,这些刻画纹样在佛教中有特殊寓意,莲花象征纯洁,宝瓶指智能,双鱼代解脱,花目表永生,象牙则孕育报恩。佛教史料载,此物在印度仅有三处,摩揭陀国、乌伏那国与屈之国。
  据玄奘研究专家、玉华宫博物馆馆长仵禄林介绍,玉华宫出土的佛祖印石是玄奘法师赴印取经时从摩揭陀国拓取回唐,后来在陕西玉华寺特请高级石工精心仿制而成。玉华山位于陕西铜川市,在隋唐时期为帝王避暑行宫。到唐高宗李治时期,因出现灾害而下诏玉华宫改为玉华寺。
  玄奘法师在玉华寺敬造的佛祖印石,曾留下题书记述观礼佛足印、图画拓印佛足刻石(玄奘观礼图)过程,还介绍了印度摩揭陀国叱离城释迦佛足印来历(释迦如来蹈石留迹)的碑文字题记。该印石是中国佛祖印石刻时代最早,也是而今惟一可确知玄奘法师的亲笔题字。
  据透露,此印石将作为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印所赠礼物,而后被安放于印度新落成的那烂陀寺玄奘纪念堂。▲
(02) ★ 巩固互信 中国印度边防军在争议地区首次官式会晤 ★
http://military.club.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11/1011/6377619_page0.html
印度11月19日在一则军方声明中透露,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印前夕,中国和印度的军方在双方有主权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会面。
  法新社报道,面积9万平方公里的“阿鲁纳恰尔邦”现由印度管治,但中国也声称拥有其主权。中印两军会面的地点位于覆盖中国西藏与印度边界3.3公里的小村基比图(Kibithu),这是两军在“阿鲁纳恰尔邦”的首场官式会谈。声明称:“印中两军之间的互动,被视为朝着进一步巩固(双方的)信心、互信和友谊的而迈出的一大步。
  印军又指,基比图村的天然资源和贸易潜力可以令它变成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此村跟一条曾长期用作西藏和“阿鲁纳恰尔邦”之间的贸易通道交界,然而两国后来在1962年一场短暂而剧烈的边界冲突中交恶。印度上周有多名邦政府和联邦政府官员共同研究这通道是否可以重开。
  胡锦涛是十年来首位访印的中国国家主席。他将于20日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然后逗留三天,期间将会跟印度总统卡拉姆和总理辛格会面,并访问阿格拉和孟买。
  中印两国的贸易往来近年急速上升,2005年已达到187亿美元。双方领导人估计将会继续就自由贸易区协议作磋商,边界问题亦很可能被列入议程。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上周重申“阿鲁纳恰尔邦”属于中国领土,而印度外长慕克吉却强烈反对。▲ 转自81.china
(03) ★ 国际战略观察: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简析 ★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2/23/20061119/13752904.html
◆网络战信息安全令人瞩目——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简析
  2006-11-19 09 解放军报 李英明:网络安全是指为保护网络基础设施、保障安全通信以及对网络攻击所采取的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受网络的影响日益增强,给国家安全也带来了新的威胁。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国家,他们凭借信息高速公路开始进入网络经济时代,其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引领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在世界网络运用方面独领风骚。2003年2月14日,美国公布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报告,正式将网络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从国家战略全局上对网络的正常运行进行谋划,以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安全与稳定。
◆一体化预警网络系统在运行中网络安全事关全局
  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美国是当今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一大国,拥有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世界上一流超级跨国公司,而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美国经济得以繁荣和可持续增长的基石,一旦网络信息系统受到破坏,美国的经济将受到重创。
  
  目前,美国社会的运转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加重,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美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各种业务处理基本实现网络化,美国的整个社会运转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换言之,网络危机将可能导致美国整个社会陷于瘫痪。2005年8月,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区发生的大范围停电事故并引发了电网日常运作的崩溃,社会运转迅速陷于停顿,其中7个主要机场和9个核反应堆被迫关闭,5000多万的居民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位于纽约的世界银行总部也因网络中断而暂停工作,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可见一斑。
  
  网络系统成为攻击重点。网络攻击不受国界、武器和人员的限制,如何防范网络攻击已成为美国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重大战略问题。比如,其国防部网站是美国的重要核心网站,他的被攻击次数不断增长已使美国政府忧心忡忡。9•11事件发生后,一些恐怖分子利用网络之便向美国计算机网络频频发动攻击,特别对那些要害部门的网络进行破坏,从而危害美国及其盟友国家民众的安全,“网络恐怖主义”浮出水面。
  
  网络安全成为信息技术的薄弱环节。虽然各种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不断升级,但各种病毒还是不断入侵,网络安全方面的信息技术相对滞后,网络安全始终受到严重威胁。
  
◆顶层设计备受重视
  美国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着手解决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近年来,其重大步骤主要有:保证要害部门安全;加强基础设施安全;制定网络安全战略;加强国家安全与国际网络安全合作;强化网络安全研究及政府协调与监管;实施网络安全演习等。据悉,2005年5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弗吉尼亚州举行了为期3天、代号为“沉默地平线”的计算机网络反恐演习。演习中,中央情报局模拟了一次类似9•11恐怖袭击规模的互联网电子攻击,以检测近年来在实施网络安全战略中所具有的防御能力。据悉,通过演习美国政府认识到,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出现“网络9•11事件”是完全可能的。因此,为了国家安全,美国在网络安全上根本不敢掉以轻心。
  
◆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由于网络的运行越来越复杂,众多人为和网络自身因素的影响与日俱增,网络安全问题远未真正解决。所以,美国的网络建设与发展可谓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网络攻击变化叵测。伴随网络的出现,一种新型的战争样式——网络战诞生。网络战不同一般的战争,它虽然看不见硝烟与战火,但却能造成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虽然没有千军万马厮杀的场面,但进攻与防御的作战依然十分激烈。
  
  网络战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不对称性。这种攻击成本低廉,袭击者也不必牺牲自己的生命,但却可以造成军事、经济和社会的瘫痪与混乱。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战更是智慧战。网络系统易攻难守。
  
  美国曾试图通过战略转型,以进攻方式维护网络安全。然而,由于网络袭击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仅靠防御是难以奏效的。所以,2001年7月,美国国防部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的概念,试图将重点从防御向进攻与防御并重转变。尽管美国人深谙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之道,但在网络安全上,却仍将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被动局面。因为,对于美国的敌手来说,美国有确定性,他们可以从世界上任何一点向美国的网络系统发动攻击。而对于美国来说,它的敌人特别是恐怖分子们则具有不确定性,即使要进攻,也难以找到真正攻击目标。▲
(04) ★ 美日演练“混合航母编队” 参演舰只超百艘 ★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11/20/content_5352004.htm
新华网 ( 2006-11-20)国际先驱导报【作者】本报特约撰稿/李春雨 美日通过“18G”演习演练日军融入美航母战斗群的能力,目标是组织一个两国能够无缝链接的“美日混合航母编队”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半个世纪之前,美日两国为争夺二战亚太战场主导权,曾集中两国海军精锐,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太平洋海战。半个世纪之后,日美两国再次会集上百艘战舰于一地,不过,这次两国不再是交战双方,而是以盟国的关系联手在日本海上制造了此次被日本军事迷称为“新的太平洋战争”的海空联合演习。11月9日至16日,日美双方举行的代号“18G”的联合军演,就在双方参演的总兵力超过1万人、参演舰只超过100艘的强大阵容展现中隆重登场。
据悉,在参加演习的美军部队中,美军王牌部队第七舰队中所属的第72特混舰队全部登场,而作为此次军演的另一主角,日本海上自卫队更是精锐全出,其出动了全部150多艘舰艇中的92艘,300多架飞机中的170余架。可以说日方军舰不仅在数量上几乎是倾巢而出,而且囊括了海上自卫队的精华,其中包括4艘装备宙斯盾系统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两艘“白根”级驱逐舰,以及被称为准航空母舰的“大隅”号两栖登陆舰等。
◆“大隅”号:航母战斗群“副中心”
日本方面对参加此次演习的舰只种类可谓是精心考虑,大中小型舰种都有参加,防卫型和攻击型搭配,这样的选择可以使其可以在美国航母特混舰队中担当一定的任务。
众所周知,日美两国由于紧密的同盟关系,其作战指挥平台早已通过数据链进行了对接,尤其在海军指挥作战方面,美军现役使用的link16数据也被装备在日本金刚级神盾驱逐舰等主力舰种之上,双方可以通过加密卫星、超高频通讯以及无线局域网等技术实现实时、保密和快捷的情报和指令共享。在这种信息手段保障之下,日本自卫队的舰只可以说扩大了美军特混舰队的编组数量,也使其火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日海军既能用于登陆作战,又能供战机起飞的“大隅”号两栖登陆舰加入美航母战斗群值得关注。“大隅号”的加入在局部能够形成以这艘“准航母”为核心编组的有一定独立性的航母特混舰队,组成除了“小鹰”号航母之外的另一个大型进攻平台,将单航母战斗群变成“一个半”航母。这对一直培养独立作战能力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鼓舞。
◆“白根”级驱逐舰补强战斗群反潜能力
在反潜能力方面独步全球的日本自卫队,其金刚级驱逐舰的反潜能力已无需赘言,而平日曝光不多的“白根”级驱逐舰也能使美国特混舰队相对薄弱的反潜能力得以加强。
“白根”级驱逐舰是世界上除航空母舰(含直升机航母)外搭载直升机最多的驱逐舰,其可以搭载3架“海王”反潜直升机,并可同时起落其中的两架,加之舰上装备的先进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其反潜能力远远超过一般的驱逐舰,其在航母战斗群中能有效起到保护航母侧翼的作用。
令人关注的是,此次日方在演习中的作用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在之前日美举行的历次联合军演中,自卫队都主要是进行传统的后勤支援工作,出动的舰艇也多是支援舰只,而这次日方出动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和“白根”级驱逐舰却都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主力战舰,除反潜战力突出外,还装备了强大的对空、对海火力,是日军得以争雄亚太海域的主要作战平台。而且金刚级也是美国海上反导系统的节点之一。
 ◆“牛刀杀鸡”
在美日此次联合军演的想定中,双方明确指出,这是一次大规模综合性演习,目的在于建立双方海上军事力量在战时的有效协调,包括空中、海上、水下的全面协作,演习课目主要针对“反导”、“防核”和“反潜”。这意味着美日两军试图建立或显示其具备联合实施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应对某种小规模突发事件。
尤其在演习的三个课目制定上,反导、防核与目前紧张的朝鲜半岛导弹和核试验问题关系密切,但反潜演练则似乎有些醉翁之意了。因为目前朝鲜海军能用于作战的主力潜艇是22艘老旧的排水量为1800吨的R级潜艇和4艘排水量为1300吨的W级潜艇,R级和W级都是苏联在二战后开发的第一代潜艇,技术装备早已落后,根本不是号称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常规潜艇——日本亲潮级的对手,因此,若说此次日美军演反潜课目的假想敌是朝鲜就有些牛刀杀鸡的感觉了。▲
(05) ★ 中国的城乡差距到底有多大?主要表现6个方面 ★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1/21/content_5354464.htm
2006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城乡发展失衡成为经济生活突出矛盾 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差距应高度重视。访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针对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区域不同外界评价迥异
▲问: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有多大?
张正河: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他们的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城乡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需关注差距进一步扩大
问:从理论上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呢?
张正河: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按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美国经历了70年的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农村内部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就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着手解决。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应给予高度重视。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问: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张正河: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二是城乡教育差距。
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是城乡医疗差距。
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四是城乡消费差距。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活资料的质量低,假冒伪劣横行。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
▲五是就业差距。
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
▲六是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内部在制度、市场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分割问题,在城市内被认定为的公共产品,可能在农村就不再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公共产品”具有了排他性,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将其看作是个人收入。我国城乡收入中对这部分个人收入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低估计的问题,城市较农村的低估计更大。
一般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此以外,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更大。
◆政策措施须有战略眼光
问:该如何促使城乡协调发展?
张正河:各种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收入不平等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以起点和过程不公平为标志的机会不平等,却折射出中国50多年来公共政策选择上的偏差。
从2006年开始,国家用30—50年,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会在一年两年内缩小。想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根本的成效,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发展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希望政策具有连续性,如改变城乡之间的逆向再分配,减免农业税和各项杂费,逐步取消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限制条件等,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时,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能力等,这些都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记者 熊建)▲
(06) ★ 历史解密:他们为何甘愿退位?史上太上皇挨个数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3522
文章提供 于 2006-11-20 文章作者: 鸣弓:太上皇,是皇权政治的特产。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不过,第一个被称为太上皇的秦庄襄王,却是死后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后,汉高祖刘邦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这两个早期的太上皇,和后来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种情况有别。
  由皇帝而太上皇,用当代政治语汇说叫“退居二线”吧。检索史籍,这类正牌太上皇有:晋惠帝司马衷;十六国时代大凉天王吕光;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齐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北周宣帝宇文赟;隋炀帝杨广;唐代高祖李渊,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顺宗李诵,昭宗李晔;宋代徽宗赵佶,钦宗赵桓,高宗赵构,孝宗赵昚,光宗赵惇;西夏神宗李遵顼;西辽直鲁古;明英宗朱祁镇;清高宗弘历。
  皇帝宝座之极具诱惑力,可借用毛泽东的诗句来表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英雄”武力赶下台;活着能让出皇帝宝座——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毕竟很难得。权迷心窍如唐宣宗,大臣请他早建太子,他一听此言便满脸不高兴:“若早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视权力为命根子,皇帝老儿最怕“下岗”,那些禅位去做太上皇的,实乃形势所迫,不得不尔。
  大致说来,皇帝禅位而为太上皇,有以下几种情形:
◆其一,国事艰难,皇冠变为“愁帽”,甚者宝座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于是主动摘愁帽、离危座。
  高湛是北齐第四任皇帝,史称武成帝,本性好玩,佞臣和士开则公然劝他不必为政事劳心费神,当趁年轻及时行乐,“一日取乐,可敌千年”!此言正中玩主下怀。而当时的外部环境又很不利于高湛行乐:强敌北周联合突厥屡次攻击北齐,干戈不息,操劳国事,委实恼人,他遂临阵撂挑子,传位于太子高纬,自称太上皇,专务玩业去了。
  高纬史称后主,其玩性实在乃父之上。尽管此时北周愈益强大,志在吞齐,江南陈国亦随时准备趁火打劫,高纬仍自编自弹自唱《无愁之曲》,因有“无愁天子”之称。“无愁天子”愁更多,待周兵一路追杀过来,围攻齐都邺城,高纬全无演唱《无愁》曲的洒脱,愁眉紧蹙,计无听出,唯有自摘愁帽一着——皇冠让给八岁的儿子高恒去戴,自己做太上皇吧。国难当头,一推了之,大概只有“无愁天子”能想出这“高着”。你成年人扛不起的重担,却压给一个儿童,这不是拿治国当儿戏吗?事实上,高纬的太上皇只做了一个月,便当了俘虏,很快就被砍了脑袋。
  唐睿宗李旦登上龙椅,得力于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二人。缘此,太平公主权倾内外,而李隆基则以功高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与太子姑侄斗法,矛盾日益凸现,朝臣亦分为对立两派,双方明争暗斗,不可开交。面对亲人重臣之间的纷争,睿宗亦莫知所从,深感烦恼,最后,他采纳了一道士“无为”的建言,回避矛盾,一退了之,只当了两年皇帝,便传位于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唐玄宗皇帝位子坐了四十三年。前期,他励精图治,将唐王朝带进“开元盛世”;后期,他耽于声色,任用权奸,政治腐败,终致“天宝之乱”。叛军攻陷京都屏障潼关,危急关头,玄宗仓皇出逃,马嵬兵变,爱妃不保。沿途百姓拦道挽留,玄宗不得已,乃令太子李亨留下,宣慰百姓。李亨接受大臣建议,为了安定人心,即帝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肃宗一面布告天下,一面遣使上表,尊玄宗为太上皇。避难成都的李隆基,面对破碎的山河和风雨如晦的政局,面对既成事实,也只好顺水推舟,接受尊号,交出传国玺。
  国难当头,皇帝难当。宋徽宗在强敌压境的危难关头,也选择了退位交权。北宋末年,饥民造反,金兵紧逼,内外交困,政局岌岌可危,徽宗被迫下“罪己诏”,姿态不可谓低,然腐败早已病入膏肓,此举实在于事无补。惶惶不可终日的徽宗,避难卸责的惟一选择便是让位,把烂摊子甩给太子赵桓去收拾。钦宗赵桓力图刷新政治,扭转颓势,即位半年时间便将前朝宠臣贬杀殆尽,全然不给太上皇一点面子,其整顿力度够大,手腕够铁了,怎奈国家之弊已无药可医,决不是撤换几个人所能疗救。赵佶的太上皇美梦也迅速化成了噩梦,做了金人俘虏,戴着一顶侮辱性的“昏德公”帽子,屈辱地熬尽残年,客死他乡。其实,这完全是他自食其果,怪不得别人。
  宋徽宗是由太上皇变俘虏的,而他的儿子钦宗却是在俘虏营里得到一顶“渊圣”冠的。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即位后,遥尊在金国俘虏营里接受改造的兄长钦宗为“孝慈渊圣皇帝”,抛出这类似太上皇的荣誉称号,不过是赵构的政治秀,对度日如年的昨日君王赵桓则毫无意义。
  另有一个以俘虏身份被尊为太上皇,最后又由太上皇而皇帝,这个特殊的太上皇就是明英宗朱祁镇。也是面对北方强敌,年轻的英宗,听信宦官王振的馊主意,御驾亲征,结果做了瓦剌人的俘虏。消息传来,朝廷震惊,一片慌乱,危急之秋,大臣于谦等辅佐英宗之弟朱祁钰登基,是为明景帝。这非常措施果然有效,稳定了政局,俘虏营中的英宗也得以被遥尊为太上皇。翌年,太上皇被瓦剌人送归,景帝亲迎,兄弟相持而泣。接下来便是争权夺利,兄弟相煎,英宗复辟,景帝失权,悒郁而死。可见皇帝老官,倘非万不得已,是绝对不愿退居二线去当太上皇的,权力真是命根子啊!
  与宋朝并存的党项族政权西夏,其第八任皇帝夏神宗李遵顼,在成吉思汗的铁骑弯弓面前,早已是惊弓之鸟,又与曾经的盟邦金国失和,双方鏖战达十年之久,两败俱伤后,又要受到蒙古人更加猛烈的攻击,国是如此艰难,李遵顼除了退居二线当太上皇,实在别无选择。至于年轻的接班人李德旺到底能苦苦支撑几日,他也顾不了那么多。
◆其二,受到武力胁迫,不得不称太上皇。
  晋惠帝司马衷是有名的弱智皇帝,他上台后,很快就爆发了“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于永宁元年(301年)正月径直篡位,做了皇帝,改元建始而将惠帝迁于金墉城改城名为“永昌宫”。可能是考虑到这个白痴不会对他刚到手的皇位构成什么威胁吧,司马伦不但留惠帝一条活命,还免费给送了一顶“太上皇”的冠冕。倘论辈分,赵王是惠帝的叔祖父,看来这辞书上谓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其实不完全妥当,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太上皇,譬如晋惠帝司马衷。司马伦的皇帝宝座还没焐热,就遭到皇族其他几位王爷的联合反对,经过两个多月的血战,双方战死近十万人,司马伦皇冠没保住,脑袋也落了地。惠帝又被人拥上了皇帝位子,继续当傀儡皇帝,而那几位劳苦功高的王爷实际上充当着惠帝的“太上皇”,虽然他们无此名号。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打出的却是“志在尊隋”的旗号,其政治策略为: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尊炀帝为太上皇。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下长安,即迎十三岁的杨侑即皇帝位,改元义宁元年,遥尊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己则谦逊地称唐王。这一出政治活剧,纯粹是李渊一手导演的,隋炀帝远在江南,自知末日来临,在醉生中等着别人砍脑袋,皇冠上头又摞了一顶“太上皇冠”,他也浑然不知。第二年三月,炀帝为部下所杀,消息传来,李渊还假惺惺地哭了一场,而后逼杨侑禅位,他自己做了皇帝。
  李渊扫灭群雄,建立唐朝,统一全国,次子李世民功劳最大。李世民功高震主,父子之间亦难免猜忌,而李世民与其兄太子建成、弟元吉的权力之争日趋尖锐,势同水火,终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权力角斗,你死我活,李世民率武士杀死建成、元吉,志在皇位,咄咄逼人,高祖只得以李世民为太子。仅仅过了两个月,李渊便很识相地禅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其实,李世民早就掌握了兵权,高祖不让位恐怕由不得他了。
  唐昭宗李晔是在宦官刘季述等拥戴下做的皇帝,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刘季述以“废昏立明”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将昭宗及皇后锁进少阳院,从墙穴传送饮食。他拥立太子李裕嗣位,尊昭宗为太上皇。这个“太上皇”其实与囚徒无异。被囚禁一个多月后,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杀死了刘季述等,拥戴昭宗重新复位,诏令太子重回东宫。
  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国,至第三代直鲁古,亦被人强力夺取“大宝”后送上太上皇的帽子。此前,乃蛮部已为成吉思汗所灭,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也有译古出鲁克或曲书律的),亡命投奔西辽。西辽乃蛮一向友善,直鲁古不但接纳了屈出律,还把公主嫁给了他。由战乱余生的“亡国奴”一跃而为皇帝爷的乘龙快婿,按说屈出律应该感恩戴德到永远了吧。然而不,他见在位三十年的岳翁倦勤好乐,不理政事,便联络花剌子模等藩属发动叛乱。翁婿兵戎相见,武力“对话”,战败的直鲁古只能听任胜者的摆布:投降,让位,去当太上皇。没取你项上头,就便宜你了,何况还有一顶太上皇冠,乖乖地戴着吧。
◆其三,由于健康原因,委实不能视事。
  十六国时代后凉建国者吕光,氐人。他原系前秦大将,率兵征西域,获悉秦主苻坚被杀消息后,遂占据河西,于孝武太元十四年(389年)即三河王位,国号大凉。七年后,又改称天王。直到他病体难支时,才匆匆立太子吕绍为天王,自号太上皇帝。接班人刚安排好,这位太上皇就一命呜呼,其尸骨未寒,他生前最担心的骨肉相残争权夺利就迅速变为现实,导致国力遽衰。此系后话。
  唐顺宗李诵,中风失语,委实无法处理军国大事,继位仅八个月,便传位于太子李纯,做了太上皇。固然,退居二线将养身体是李诵的明智选择,但如果人家不退,谁也拿他没办法。因为天下本来就是他家的私产。
  宋光宗赵惇,惧内,皇后李氏妒悍跋扈,光宗因得心病不能履职,政事多取决于李后。至其父寿皇病殁,光宗因病竟不能执丧。朝臣请太皇太后下诏,传位于太子赵扩,而尊光宗为太上皇。
◆其四,厌倦政务,欲求清闲。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算是一个典型。他十二岁继皇位,史书记载这位拓跋皇帝“聪睿夙成,刚毅有断,而好黄老、浮屠之学,雅薄富贵,常有遗世之心”。才二十岁左右,他就想离休,已经让举朝上下惊愕不已,而他准备将帝位禅让给成人的叔叔子推,而不是自家年仅五岁的太子宏,就更加招来一片反对声,有大臣甚至言称要“刎颈殿廷”誓死反对。他遂传位于太子宏,改元延兴。按群臣意,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看来,一旦上套,就身不由己,想不当皇帝也难。除了拓跋弘一个特例,这号太上皇大抵比较长寿,龙椅坐得过久,真的厌倦了政务,向往清闲,于是一退了之。宋高宗赵构当了三十六年皇帝后,实在厌了倦了,乃禅位于赵眘,是为孝宗;孝宗在位二十八年,亦厌勤退位,传位于赵惇,是为光宗。光宗尊孝宗为寿皇圣帝——实际上就是太上皇。当然,南宋小王朝前期三个皇帝都主动禅位去做太上皇,实在是因为北有强敌虎视眈眈,动辄武力威胁,整日价战战惶惶,那个皇帝不好当。
  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继位,整整做了六十年皇帝,实在无心政事了,才禅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表面上,乾隆退二线了,实际上,大政仍然由他决断。
  和乾隆式太上皇现象相类似的,还有代代相传的太后垂帘听政现象。家天下的制度,纵欲过度的皇帝往往早亡,加之太后们欲实现操国柄的强烈愿望,导致了从婴幼儿到小小少年做皇帝的现象屡见不鲜。幼童不谙世事更不懂政治太后听政也就顺理成章。听政太后多多,其中最出名的当数武则天和那拉氏,这两个女人比太上皇还太上皇,武则天更是按捺不住权欲,从幕后公然走向前台,“亲自”废了两个皇帝(唐中宗、唐睿宗),直接做了皇帝,实现了“武周革命”。
◆其五,为了纵欲享乐去当太上皇
  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并奠定吞并江南基础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以三十六岁之盛年辞世,年轻的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宣帝。这个宇文皇帝,沉湎声色,以淫乐为务,父皇刚辞世,他不但面无哀伤,反倒喜形于色,色迷迷一双朦胧醉眼,挑出后宫美女,先享用起来。为了一心一意享乐,只做了一年皇帝,青年宇文赟就效法亡于北周的北齐“无愁天子”后主高纬,也把皇帝的担子交给幼儿太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也就是太上皇。宇文赟似乎对天情有独钟戴天元冠所居称天台捶人刑杖亦曰“天杖”,最后暴卒于天德殿,时年二十有二。
了解太上皇现象,对于认识封建独裁政治不无裨益。辛亥革命后,独裁的皇权政治和太上皇思想成了广大民众唾弃的对象。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书屋
(07) ★ 社保案愈挖愈深 上海浦发银行董事长涉案 ★
http://www.topyl.com/content.php?id=2547223&PHPSESSID=1d3b3973334d67a289ade737e2237100
悠悠网 www.topyl.com 2006-11-21:据《证券市场周刊》最新一期透露,上月底,在上海市国资委正式对内部通报上海国资委主任凌宝亨和副主任吴鸿玫被纪委部门带走后,坊间开始有了浦发银行董事长金运被询问的传言。
据称,社保基金的资金就托管在浦发银行,香港商人罗康瑞的瑞安房地产旗下创智天地就是通过浦发行获得来自社保的15亿人民币货款。
一位知情人透露,今年六十岁的金运是否被询问不得而知。但金运前后任职的两家银行都与上海社保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调任浦发银行之前,金运在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任副行长。金运1999年出任浦发银行副董事长,2002年任行长,去年正式从张广生手中接过浦发银行董事长一职,当时正处在浦发银行股改启动之前,与花旗定向增发计划搁浅之时。
作为上海社保资金托管方的浦发银行,上海社保资金进出房地产的数次投资都与浦发银行脱离不了关系。在今年8月份社保案爆出之时,上海瑞安房地产旗下创智天地,就是通过浦发银行获得来自社保的十五亿元贷款。瑞安房地产附属公司上海杨浦中央社区发展有限公司与浦发银行签订的贷款协议中,的确涉及上海社保基金的委托安排。
浦发银行申请设立基金公司,虽然得到银监会支持,但已被证监会驳回。报道说,浦发银行原希望在今年成立基金公司,明年成立保险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初步建立起综合经营的框架模式,但受到社保案的影响,上海金融环境形势已发生了变化,上海金融格局也面临?糁匦孪磁频目赡埽?浦发银行设立合资基金公司被否决可能与此有关。
不过,金运的秘书沈思18日则否认金运涉社保案被调查。她表示,有关消息是谣言,前几天金运还公开参加浦发行的公开活动。沈思说:“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媒体,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08) ★ 档案破译:张学良晚年为何不回大陆而客死异国 ★
http://shehui.daqi.com/bbs/00/910759.html
  张学良究竟为什么晚年不返回祖国大陆定居而最后客死在异国的檀香山?时至今日,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拟从邓颖超派人赴美为张学良送去亲笔邀请函,以及张学良给邓颖超的复信谈起,从中管窥这位著名爱国将领暮年归乡之志不能如愿的内幕。
  ◆ 邓颖超写信诚邀张学良
  长期以来,史学界特别是东北张学良研究者们一直都在争论邓颖超是否真有一封信函寄给在美国的张学良。新世纪伊始,我们有幸见到了邓颖超这封信的影印件。
  
  1991年3月10日,当张学良和夫人从台北桃园机场踏上赴美探亲之旅的消息传到北京时,中共中央格外重视。中央书记处特别注意到,张学良在台北机场登机前对中外记者的谈话中,曾公开表示有回祖国大陆探亲的意向。邓小平得知后,专一打电话给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家主席杨尚昆,说:“你们应该开个会,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并对如何迎接张学良的归来作了较为详细的指示。
  
  为了欢迎张学良的归来,江泽民亲自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中台办、国台办和中央统战部等部委的负责同志。会上,江泽民对如何在张学良访美期间使其归来的事宜,作了进一步的安排部署。
  
  根据邓小平和江泽民的指示,中共中央有关部门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并作了四项重要安排:一是当年6月在北京为张学良举办91岁寿庆活动;二是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三是派人去沈阳修葺大帅府和大帅陵,为张学良归来后赴辽宁抚顺安葬其父张作霖的遗骸作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四是派出一位中央副部级以上的党内负责同志,亲自赴美国旧金山转达中共中央对于张学良的欢迎之意,此人并具体负责对张学良归来的一切事务性安排。
  
  前三项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是,究竟派什么人赴美国迎接张学良归来却遇到了困难。当时,中央提出的副部级人选共有五六位之多,其中特别考虑到了张学良以前在东北军的旧部,如原铁道部部长郭维城、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万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等人。他们都是我党内的老同志,也都和张学良将军有过特殊的战斗情谊。最后经中央书记处多次讨论,确定由吕正操赴美迎接张学良。
  
  吕正操是张学良的故乡海城人,东北军的旧部袍泽;早年吕正操在东三省讲武堂读书时,张学良是他的老师;吕正操又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参加者,他与张学良有着至深的私人感情。中央特别考虑到吕正操与所有拟定人选不同的是,他是几位人选中曾任职务最高的一位。在中央确定吕正操前往美国迎接张学良以后,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寓所亲自召见了他。   
  
  此前,邓颖超根据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意见,已以私人的名义亲笔为张学良写了一封欢迎信。由于当时邓颖超尚不知道赴美欢迎张学良的中共代表究竟是谁,所以她那封信上赴美中共代表的人名暂空。信的全文如下:
  
    汉卿先生如晤: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数十年海天遥隔,想望之情,历久弥浓。恩来生前每念及先生,辄慨叹怆然。今先生身体安泰,诸事顺遂,而有兴作万里之游,故人闻之,深以为慰。
  
  先生阔别家乡多年,亲朋故旧均翘首以盼,难尽其言。所幸近年来两岸藩篱渐撤,往来日增。又值冬去春来,天气和暖,正宜作故国之游。今颖超受邓小平先生委托,愿以至诚,邀请先生伉俪在方便之时回访大陆。看看家乡故土,或扫墓、或省亲、或观光、或叙旧、或定居。兹特介绍本党专使×××同志趋前拜候,面陈一切事宜。望先生以尊意示之,以便妥为安排。
  
    问候您的夫人赵女士。
  
    即颂
  
    春祺!
  
    邓颖超
  
    1991年5月20日
  
  这已是邓颖超写给张学良的第二封函件了。第一件是一年前张学良在台北举行90岁寿庆时她致的贺电。那时,她的贺电高高悬挂在台北圆山饭店昆仑厅祝寿的礼堂正中,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一致关注。这次亲1989年,李登辉在海外人士的多次施压下,不得不接见张学良,以示他已给了张氏以相当的自由。张捷迁等东大旅美校友会成员很快就看破了李登辉的政治伎俩。他们公开在美国报纸上向李登辉叫板说:“如果张学良真有自由,就应该允许他到美国来。如果不让他来美国参加东大校友会的活动,我们可以自费赴台,专为张学良祝寿。”
  
  张学良在得知张捷迁等人有来台为他祝寿之意后,特别给张捷迁写了封言词隐晦的短函。张学良在信里向美国那些关心他是否真有自由的张捷迁等人暗示了他当时在台湾的处境。信是这样写的:
  
    捷迁弟:
  
    4月15日的信收悉。
  
  捷迁弟,凡事要理智些。不要太感情用事,冷静些,忍耐些。不要太性急。你们三对夫妇来台湾,把他们丢掉,似乎不太对吧?我郑重地对你讲,时非其时,你们来不会见到我的。我想起两句唐伯虎的诗,书于后:“万事由天莫强求,强求不成反成羞。”
  
    愿上帝祝福!
  
    张学良于台北
  
  但是,张捷迁等东北大学旅美校友会的成员们并没有向台湾当局的高压屈服,他们仍然不断利用美国传媒,大肆向台湾当局发起进攻。一直到1990年春天,在国民党开明人士张群等人的里应外合下,李登辉才不得不同意在圆山饭店给张学良公开祝寿,同意给张学良包括去美探亲等自由,但唯独在张学良回祖国大陆这一问题上,仍然不肯放松分毫。这一点也从张捷迁另一封写给李登辉的求情信中略见端倪。
  
  张捷迁是在张学良有去美国探亲自由后,再次向李登辉要求给张学良去祖国大陆探亲的机会和条件的。那时,张捷迁一度误以为国民党当局也会像两年前在东大校友会为张公开祝寿和赴美一样,为张学良回大陆开绿灯。所以,张捷迁的信充满了幻想:  
  
   他(指张学良)珍爱台北家园,依靠基督,自称浮云野鹤。心灵自由,怡然自得,仙人一般。不过,老年时常念念不忘故乡故园,60多年来从没有祭扫父墓,难免凄然。特别听到他创办的东北大学于1951年被取消名义,分母校和分校两部分,改为东北工学院(在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在长春),难免耿耿在心……本年(1993年)4月26日,是东北大学70年校庆,同时母校校友会筹备在沈阳举行复校典礼。拟请原校创始人张学良校长亲莅现场剪彩。……老校长认为母校夭折42年复活,可算大学教育史上的奇迹,由93高龄的原创始人前来剪彩,更为稀有。他老慨然应允此行……如他老不访故乡,不扫父墓,不为复校剪彩,似乎未尽道义责任,不会甘心,临终将难以瞑目……
  
  张捷迁在这封信中,甚至向李登辉提出解决张学良去大陆访问的经费,以及一些与此相关的细节问题。然而,张捷迁天真美好的设想,很快就在李登辉冷若冰霜的态度面前变成了肥皂的泡沫。台湾当局对张捷迁这封信连理睬也不加理睬。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病逝后,对他生前为何不能如愿返回祖国大陆的问题,在众说纷纭中较为权威的知情者、张学良1991年首次访美时曾有过三个月接触的贝祖贻夫人蒋士云女士,曾借台湾《中国日报》一角,首次向关心张学良的海外公众披露了其中的内幕。该报称:“贝夫人透露,少帅居停纽约时,北京派不少人来看他,中共当局已经准备妥一架专机,只要少帅愿意返回大陆,专机即随时飞至纽约搭载少帅。贝夫人当时曾力劝少帅回大陆看看,并说这是他的‘大好机会’,少帅本人亦很想回东北老家瞧瞧。然终未成行。做事一向果断、爽快的少帅,为何舍弃良机,未回睽违40余载的故国?少帅向贝夫人解释说:李登辉只准许他到美国来,他不能借此机会就跑去大陆。这样做对李登辉不好交待。而他又是讲义气的人,不愿为难李登辉。贝夫人对少帅说,不要管那么多,就利用这个好时机回去走走。少帅一直犹豫不决。他对贝夫人说,他回到台湾以后,将请示李登辉,批准他回大路。

(09) ★ 中 国 的 核 心 价 值 观 是 什 么 ? ★
http://shehui.daqi.com/bbs/00/900375.html
  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却普遍感觉到了迷茫。很多原来被嗤之为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如今不仅死灰复燃,甚至还为人们竟相效仿。原本被人推崇的英雄形象现在却被“恶搞”而变得面目全非。变革中的中国究竟会走向何方?什么才是人们真正追逐的目标呢?这些问题不光拷问着还在追逐着梦想的普通百姓,也许也缠绕在许多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中。
  要问答这些问题,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现时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或者,搞清楚现时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申漳,1982)“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郭莲,2002)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张岱年归纳为四点:即是㈠天人合一,㈡以人为本,㈢刚健自强,㈣以和为贵。(张岱年,2000)这四点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文化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是讲究和谐和睦的。这样的总结让国人感觉很好,但不能说明现时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比如说环境污染问题,医疗教育费用逐年上涨问题等等。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特点的总结为:
▲ ㈠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
▲ ㈡勤俭,此指习性勤俭、刻苦耐劳、孜孜不倦、好节省以至于吝啬、极有实利主义实用主义之精神等。
▲ ㈢爱讲礼貌,此一面指繁文缛节、虚情客套、重形式、爱面子以至于欺伪;一面亦指宁牺牲实利而要面子,为争一口气而倾家荡产等。
▲ ㈣和平文弱,此指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己甚、适可而止等。
▲ ㈤知足自得,此指知足安命,有自得之趣,贫而乐、乐而无怨、安分守己、尽人事听天命、恬然而爱好自然风景、少以人力胜天之想等。
▲ ㈥守旧,此指好古薄今、因袭苟安、极少进去冒险精神、安土重迁、一动不如一静等。
▲ ㈦马虎(模糊),此指马虎笼统、不求精确、不重视时间、不讲数字、敷衍因循、不彻底、不大分彼此、没有一定规律等。
▲ ㈧坚忍及残忍,残忍指对人或动物缺乏同情;坚忍则谓自己能忍耐至至高程度。克己、自勉、忍辱、吃亏等都属于此。对内对外两面,实亦相连之事。
▲ ㈨韧性及弹性,韧性止于牢韧,弹性则并有弹力。此不独于其个人生命见之,全民族全历史恰亦证明如此。此不独其心理精神方面为然,于其体质及生理现象亦证明如此。
▲ ㈩圆熟老到,此盖为中国民族之总括的特征,…其含义有:悠悠然不慌不忙、稳健、老成持重、心眼多、有分寸、近情近理、不偏不倚、不露圭角而具有最大之适应性及潜力。”
  此总结虽为大半个世纪前所做,但读罢,想必仍要震慑于老先生的洞察力,这中间的绝大多数仍然直指现时的中国文化,而此时的文化已然经历了近百年的传统文化批判、文化重塑,不想,却是新瓶装旧酒了。
  也许真的要感叹中国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哪怕只要有点星火,就可能要燎原。
  然而,梁老先生总结的中国文化特点,却绝不是什么堂而皇之的殿堂文化,甚至有些委琐,与先进那是相去何止万里。如此文化为何又有如此的生命力呢?
  到是张岱年老先生的“以人为本”道出了缘由。
  梁先生的总结与张先生的归纳的本质区别,好像就归因到了一个还在争论的话题上:人,性善,性恶?本文亦不想趟此混水,到是把西方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拿来做个分析可能更加稳妥和贴切些。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了5个层次,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既为层次,则此5类需求就有高低上下之分,即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人们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显现出来。至于谁会最终引致人们采取行动,却是所谓主导需求起作用。
  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两位先生的差异,那么,张先生所言的就是人们在追求高层次需求时的文化特征,而梁先生所言就直指人们在满足低层次需求时的文化特征了。
  那么,是什么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主导需求呢?
  一个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们的低层次需求无法满足。
在中国遭受了列强欺辱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是梁先生著《中国文化要义》的时候,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很低,梁先生耳闻目睹,对中国文化做此总结就很正常了。
  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高层次需求被遮蔽了。
现时的中国百姓,虽然号称“当家做了主人”,但实际上仍是被官所压,反倒是“公仆”站在了主人之上,心情郁闷就可想而知了。大家通过生理需求的满足来释放过多的追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呀,中国的色情业也因此而繁荣“娼”盛了。
  这样的分析,就得出了本文的结论:中国现时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是图利,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去,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不好听,但很中肯。
要想改变,就只有寄希望于社会里的先进分子为这个社会做出表率,就像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为人民舍生取义”的精神一样。只是,还能吗? 转自凤凰网 ★
(10) ★ 外报:“灰色收入”是中国分配机制的弊端 ★
http://shehui.daqi.com/bbs/00/901457.html
新华网专稿: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郑永年近日在媒体撰文说,随着“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到中国党的主要政治议程,收入分配也再次成为中国大陆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原因很简单,收入差异过大(无论是社会群体之间,还是地区之间),并且还没有改善的迹象,这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根源。新加坡《联合早报》14日刊发了郑永年的文章,题为《中国收入分配的制度缺陷》,详细摘要如下:
中共六中全会之后,有关方面正在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举措来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例如政府开始重视“特殊利益集团”的问题和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如农村医疗体制建设)等。但在政策讨论方面,主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概念中,外界得到的印象是政府要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主动的角色。但落实到目前的政策讨论层面,除了侧重政府要强调二次分配之外,“市场”仍然是政策话语的核心。
一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或者说教科书式的经济学家仍然真诚相信市场机制能够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在主流政策话语里,收入分配差异没有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机制没有完善。似乎只要市场机制完善了,收入分配自然能够得到改善。
◆一次分配存在问题
笔者还是认为收入差异的主要问题出在一次和二次分配上,尤其是一次分配上。一次分配在根本上出了问题,二次分配就会显得无可奈何,更不用说是所谓的三次分配了。
不难发现中国一次分配的毛病在哪里。在城市,无论是工人还是国家工作人员,工资极其低下。国家可收税的账面工资收入过于低下,低得使人不敢相信。而在城市打工的一亿多农民工则是没有任何最低工资保证的。农村则更不用说了。
没有人会相信生活在城市的、具有城市居民身份的各个社会群体,能够依靠低下的账面工资收入得以生存。补救之道就是存在一个游离于国家税收体制之外的“自行”分配制度。就是说,对很多城市居民来说,实际收入大大多于名义工资收入。
实际收入和名义工资收入之间的差异少则数倍,多则几十倍。如果比较一下一个在外资企业工人和一个在本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工作的工人或者一个在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单就可以知道。
外资企业的工资单可能是该工人的全部工资,但本土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工资单则只是名义工资。对后者来说,绝大多数收入是通过各种名义的“补贴”“奖励”和“红包”等等进账的。
这种分配方式很难说是一次分配,而是变相的二次分配,它的分配主体不是国家,而是单位。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灰色收入”。这种分配方式导致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首先当然是收入差异。这种二次分配更多的是由单位自行决定,根本不会考虑到分配的外在影响。垄断企业就是这种情况,教学科研机构也是如此。其次,这种分配是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在进行这种分配时,毫无规章。权力、政治和社会关系可以决定收入分配的多少。实际上,收入差异和腐败这两者经常是一体的。第三,这种分配机制的另外一个严重结果是国家的税基缩小。各个单位的自行收入再分配很多场合都是逃避税收的一个机制。
◆加强政府有效干预
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收入分配机制很难加以纠正。各单位和地方的掌权者是这种分配的最大受惠者,他们往往通过这种分配方式为自己获得利益。即使在公共政策讨论上,这种机制也是得到保护的,因为能够主导公共政策讨论的学者或者政府人士本身也是这种灵活分配机制的受惠者。从表面看,这种机制似乎通过收入差异的扩大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从而增加经济效率。但实际上则不然,甚至相反。这种变相的二次分配既不是为了效率,更没有社会公正的含义。
在国民经济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一次分配必须能够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所谓的效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上的效率,否则就会是效率的反面。一次分配没能提供基本的社会公平,变相的二次分配更是加深了中国分配制度的不公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税收和财政制度而进行的二次分配就很难纠正收入分配差异状况。
中国一些经济学者的基本错误就在于把西方经济学上一些基本“知识建构”,如“效率”和“市场”看成是实际经济体的运作。如果政府只是在市场失败之后才干预经济,那么为时已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论是效率还是市场,都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在西方,政治权力一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因素。废除农奴制和奴隶制是政治干预的结果;推倒城堡建立统一的国家市场是政治干预的结果;反垄断是政治干预的结果;公正的工资水平和工人阶级的组织化与工会的作用分不开。
所有这些都是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是经济效率的制度保证,但所有这些绝对不是资本本身运作的结果。只有到了自由派经济学教科书,政治和经济的因素才被分离开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要改善每况愈下的收入分配,就有必要对一次分配进行有效干预。除了通过税收和财政的二次分配,政府在一次分配上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并且会比在二次分配上下工夫更有效。为什么企业主强行压制工人的工资呢?为什么最低工资制度流于形式呢?因为地区发展的差异,没有全国统一的最低工资制度可遵循,但为什么不可以要求各个地方根据本地的情况来制定一个地方性最低工资制度呢?代表人民利益的各级人大代表在制定和实施地方最低工资制度过程中为什么不可以发挥作用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