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看 点 : 2006-11-14▲◆
(01) ★ 转型,给“将军摇篮”带来什么?★
http://www.milchina.com/2006/11-12/10410.html
(02) ★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减少意味着什么? ★
http://www.topyl.com/content.php?id=2546325&PHPSESSID=056797fa645a5c38da559bac2cb1b981
(03) ★ 美 国 为 何 不 用 “ 中 国 通 ”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5028371.html
(04) ★ 深度报道: 俄罗斯为何“死保伊朗”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5028368.html
(05) ★ 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危害中国国家安全 ★
http://www.ddhw.com/listo.aspx?level_string=0&topic_id=27&msg_id=5439
(06) ★ 中 国 对 印 立 场 转 趋 强 硬 ★
http://news.phoenixtv.com/opinion/200611/1113_23_31605.shtml
(07) ★ 朝核试以后,对中朝关系会有很大影响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1-12/101857.html
(08) ★ 世界军事进入了智能武器时代 (一)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827481
(09) ★ 世界军事进入了智能武器时代 (二)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827481
(10) ★ 世界军事进入了智能武器时代 (三)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827481
(01) ★ 转型,给“将军摇篮”带来什么?★
http://www.milchina.com/2006/11-12/10410.html
—解读发生在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的新变革
WWW.MILCHINA.COM 2006-11-12 本报记者 李选清 武天敏 本报特约记者 林培雄
◆内容提要
新世纪初叶,素有中国军队“将军摇篮”美誉的国防大学,没有满足于特殊职能赋予学校的崇高地位,而是主动朝着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启动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着力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国防大学特色的新理念,形成引领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构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高级指挥人才培养需要的新体系,走上了全面转型、协调发展的新轨道。
转型,是这场变革的“主题词”。本文记述了这次转型的来龙去脉,记录了转型给这所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带来的崭新变化。
◆对一场战争的“误测”引起一场反思——春天到了,思想的树梢为什么还没有发芽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
中国中央电视台邀请军事专家参与直播点评,其中就有国防大学的教授。
遥望中东土地上的大漠风尘,专家们对这场战争作出种种预测和评论。然而,直到硝烟散去,一些专家预言的结果迟迟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
顿时,互联网上,质疑声浪铺天盖地。“我们的教授怎么了?”一时间,国防大学校园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此时,距离中国军队建设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仅仅过去3个月——
2002年底,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发出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号召。这标志着中国军队拉开了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开始进入军队建设整体转型的轨道。
冬去春来,百望山上已是一片葱茏。然而,春天到了,我们思想的树梢为什么还没有发芽?
◆如何认识信息化战争?如何解读信息化军队?校党委在深思中,对“误测现象”作出了理智的判断:
——“误测”并非哪个人的问题,除了那场战争对媒体的透明是有选择的、专家占有的材料很不全面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机械化、半机械化战争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不少军事理论工作者,对信息化战争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是思维和观念滞后的反映。
因势利导,校党委于2003年上半年,发动全校师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讨论。
◆打开思想的闸门,思潮汹涌澎湃,一个结论越来越清晰:
——推进军队建设转型,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重任在院校。作为全军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肩负重任,必须率先转型,大胆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理念。
转型从哪里开始?理念!旧的观念不打破,思维就只能沿着老路走。
国防大学教育长王朝田,谈起那次讨论留给自己和同事们的冲击和震撼,引用了一名外国将军关于“转型”的比喻——
“给亚瑟王宫廷里一位骑士一支M-16自动步枪,如果他拿着这件武器,骑上他的马,用枪托砸他对手的脑袋,这样就不是转型。如果他躲在一棵树后边,开始射击,这样做才是转型!”
军委的嘱托,学员的期望,学校的抉择——转型十字路口,三个路标指向同一个方向
“要当将军,就得过青龙桥。”这是流传在许多官兵中的一句话。
青龙桥,位于国防大学西南。它,一头连着中国军队的“将军摇篮”国防大学,一头连着圆明园的废墟。
一个半世纪之前,英法联军焚毁了这片“万园之园”。在每一名国防大学学员的眼中,这片断壁残垣就像历史的警钟。它在述说:曾经所向无敌的大清八旗铁骑,因为错过了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转型的机遇,最终面对外敌的入侵无法履行保卫国家的使命。
如今,站在人类战争从机械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的十字路口,走过青龙桥的中高级指挥员们,心中常常怀着一种神圣的忧思。
一次入学调查中,一名刚刚执行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任务归来的学员,在调查问卷中这样写道:“在今天的海湾战场上,信息化战争的端倪已经显露。现实证明,用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建设理念是无法打造信息化军队的,希望国防大学闯出一条教育转型的新路。”
其实,这也正是校党委思考的课题。2003年,校党委围绕“信息时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防大学,怎样建设国防大学”,组织力量深入调研,形成了国防大学实施整体转型的基本构想。
次年,中央军委向全军批转了国防大学党委关于全面推进改革与发展的报告。以军委文件的形式批转一所军校的报告,这在我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是一个沉甸甸的嘱托,军委期望国防大学当好全军院校教育转型的“领头雁”。
如何把军委文件确定的顶层设计变成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校党委又组织了“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教研创新”大讨论,集中全校智慧,提出了“需求牵引,积极适应”;“运筹资源,扩大开放”;“问题前导,整体设计”;“以学为主,教学互动”;“综合育才,全程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新理念。
一次转型,两次大讨论,在国防大学历史上还不多见。
军委的嘱托,学员的期望,学校的抉择。转型路口,三个路标指向同一个方向,一起把热望倾注在红山脚下的这片土地。
“问题意识+平台意识”牵引课程体系重构——打破旧框框,教学直面部队现实问题
2003年,国防大学的教学设置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员走上讲台,不再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脉络讲理论,而是介绍自己针对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重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研究报告。
曾几何时,学员反映,国防大学很多教学内容“够不着、推不倒、用不上”:够不着是说“高”了,推不倒是说都“对”,用不上是说远离部队的迫切需要。有些学员说得很尖刻:“回部队要想用得上,非得把一些教员教的东西忘光才行!”
曲高而和寡,正确而无用。反观学校的课程设置,过去不管什么班次的教学对象,课程设置几乎相同,教员都要从战略、主要战略方向讲起。如今,部队在转型中遇到各种复杂问题:应急作战、反恐维稳、攻防兼备、精确打击……大而化之的教学,显然与部队的期望存在着巨大落差。
在全校课程改革动员会议上,国防大学政委赵可铭说:“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战争充满了变数,要想让我们培养的学员具备透视战争迷雾的慧眼,在与未来对手的博弈中把握胜券,我们就要敢于抛弃驾轻就熟的东西,直面部队重大现实问题,把国防大学变成一个探索新问题的大平台。”
在教学转型研讨会上,时任校长的裴怀亮说:“型”字,古义为铸器之法,为规范、框约之意。顾名思义,转型绝不是一般的修修补补,其本质是打破旧的框框,创建新的架构。
这一年,国防大学首次提出教学改革的6个要素。明确提出,教学要具备“问题意识”和“平台意识”,不仅要满足学员第一任职需要,还应当通过教学使他们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最大的阻力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自身。教学转型,首先面临从下而上地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的难题。几年来,学校组织人员赴全军部队蹲点调研,在重新构建学员素质新模型的基础上,按照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突出高科技教学、突出军事斗争准备教学、突出部队建设现实问题教学的思路,实施了“4+X、5+X、6+X”的课程设计,创建了以军事、政治、科技3大门类课程为支撑,主干课、选修课、辅助课相配套的新型课程体系。
去年,国防大学启用了新一代课程建设大纲,教学内容与部队需要直接接轨,全校课程每年更新率达到60%以上。
第六期战略班学员朱文玉,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两次进入国防大学深造。他吃惊地发现,同一门课,两次上课的内容居然大不相同!
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激活思维,让课堂成为“化学反应釜”
“教员哪怕只讲半小时,哪怕给我们一个火花、一个光亮也好!”当年,一位学员听了教员两小时的课,自己关心的问题还是一头雾水,不禁叹息。
如今,国防大学的教员们往往真的“只讲半小时”就离开讲台。但是,这节课并没有中断:
——“周边热点问题”战略课想定教学。17天教学中,教员只讲一节课,学员用3天熟悉情况,剩余14天全部用来作业,在沙盘、地图前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马列理论课案例教学,教员把“顾郎之争”、“欧美发展陷阱”作为案例,学员在讨论中出现了“抢话筒”争着发言的现象。课程结束了,还追着教员“谈想法”,感到意犹未尽。
——“指挥员怎样面对媒体”情景模拟教学,教员把中央电视台节目组记者请到课堂,扮演世界各大通讯社记者,向学员提出130多个问题,68名学员轮番扮演“军事新闻发言人”,课堂上出现了唇枪舌剑的“火爆场面”。
——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课虚拟教学中,教员针对电磁领域斗争的典型案例,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把学员带到逼真的电磁对抗斗争环境中,引导学员探讨对策。讨论中,学员奇思迭出,妙计连篇……
这种现象,从2004年开始,逐渐成为国防大学教学的常态。MBA教学法、想定教学、案例教学、综合演练、情景模拟等崭新教学手段纷纷亮相,令人目不暇接。赵可铭政委告诉记者:国防大学的学员不是本科意义上的学员,在部队领导岗位大都有20-25年以上的经验。国防大学教员的功能,显然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着眼于激活学员的思维,要像打击原子的中子,激活学员创新思维的裂变。
国防大学的课堂,应当是一个探讨争鸣、思维碰撞的“化学反应釜”,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实现从“重教”向“重导”的转型。
思路一变天地宽。如今,在国防大学,每一个学员既是“学生”,又是“先生”。记者发现,研究某海域问题,教员坐在台下,海军学员走上讲台——
教员身份在转变,他们是学习平台的搭建者,也是平等的参与者。
面向部队、社会、世界运筹教育资源——海纳百川,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国防大学
科技部长徐冠华、商务部长薄熙来、航天英雄杨利伟;美国西点军校校长莱诺克斯、英国皇家国防研究院主任约翰•凯兹利……
这样的“知名人士”还能列出一长串,他们都曾在国防大学学术报告厅讲过学。这些年,国防大学的“周五学术讲座”名气越来越大,先后有200多名党政军领导和国内外名流登上讲台。国防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既当“剧团”,培养一批学校的名师;又当“剧院”,为学员组织运筹最好的教育资源。
如今,国防大学培训轮训的学员比1999年增加了3倍多,教研人员严重不足。为此,校党委决定走开放办学的路子,面向部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运筹和利用巨大的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
2003年3月,国防大学在全军院校率先开展“教官制”试点,13名部队军、师职指挥干部来到国防大学,承担了9个学科的教学科研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是国防大学编制内的教员,在校任教2年后,重返部队任职。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校党委从运筹教学资源的高度,赋予这句话以崭新涵义——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国防大学!
◆ 拆除思想上的“围墙”,课堂无限宽广——
课堂在校外,校际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北大、清华、国防科技大学、军事科学院……几十家军内外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国防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同时,与浦东、延安、井冈山3所国家干部学院开展衔接式教学,高中级班次的有关教学活动由3所干部学院安排组织。
课堂在部队,联教联训实现集约高效。去年6月,国防大学组织学员全程参加海军出海训练,学员搭乘舰艇编队,历时5天5夜,航程1500海里,随舰见学。今年,又相继组织指挥班学员参加我军首次跨区机动演习、组织参谋班学员以舰员身份“嵌入”舰艇战位,零距离学习海战指挥流程,把火热的演兵场变成了大课堂。
课堂在世界,敞开胸襟吸纳八面来风。仅去年,就有6个班次、300多名学员分别到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考察调研。同时,利用外宾来访之机开展学术交流。仅去年,国防大学就接待了41个国家的82个代表团来访,很多外宾应邀登上讲台。
教员不能当《水浒传》中的“洪教头”——拒绝“花拳绣腿”,磨砺胜任转型的真功夫
2003年7月,国防大学防务学院。曾担任广空参谋长助理的王春海教官首次登台授课。台下,坐着88名外军学员。
课还没开讲,来自中亚的一名外军学员就站起来,对王春海接连发问:“请问教官飞过什么机种?飞了多长时间?”
王春海不慌不忙地说:“我当过飞行团长、飞行师长,飞过5个机种、8种机型,累计2400多个小时,飞了28年直到现在。”
教室里,顿时欢声雷动。王春海感慨地对记者说:“给外军学员讲课,如果你没有相应的经历,是会被学员赶下讲台的!”
对此,国防大学副政委李殿仁说:“军事教育转型,要求教员必须有真功夫。我们提出,国防大学的讲台上拒绝‘表演’,教员不能当《水浒传》中的洪教头,连唤几个‘来来来’,最后被人一拳打倒。”
只有具备实践经验、善于战略思维、掌握教育规律的教员,才可能成功地适应军事教育转型。对于这个趋势,校党委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几年来,他们大力推进以“名师工程”为重点的教员队伍建设,按照优化结构、强化素质的思路,一手抓人才引进,一手抓锻炼培养。
2005年6月,一批从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调入国防大学的优秀舰长、飞行员、导弹发射指挥员走上国防大学讲台任教。成批选调军兵种优秀指挥员入国防大学执教,在我军历史上尚属首次。
为让教员在部队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学校不断安排教员到部队特别是军兵种一线部队代职、任职锻炼。从2004年起,陆续选派教员全程参加总部、部队演习和重大军事训练活动,不当“观察员”,而当“战斗员”。
科研立项,像工程招标一样实施严格论证评估。2006年,全校“十一五”首批立项的课题全部实行开题报告,四分之一的研究提纲被基本否定,四分之一要做较大修改,四分之一要做较小修改,只有四分之一的提纲基本通过。
如今,打开广播、电视、网络,都能看到国防大学教员的身影,他们纵论天下大势,解析世界风云,表现得更加成熟、从容、自信,甚至还出现了“一南军事论坛”等拥有大批忠实听众的“金牌栏目”。
◆坚持智力培养和精神塑造相统—弘扬校园文化,让人文精神濡染“未来将星”
国防大学教学楼,大厅中陈列着共和国元帅的塑像。元帅们身后,是圆弧形的铜制“国防大学毕业学员名录墙”,每一名从国防大学毕业的学员,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名字。晋升为将军的学员,名字后面还镌刻着耀眼的“将星”。
“我们在续写着开国元勋的事业。每一名把名字留在这里的学员,如果在未来战场上当了败将,将令国家蒙辱、母校蒙羞!”站立在这里,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不禁油然而生!
在党委看来,大学的氛围本身就是学校。在转型设计中,校党委十分注重对学员人文精神的培养,努力使学员成为知识能力和精神气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没有激情,理智也会瘫痪。”这是国防大学颇为流行的一句格言。
国防大学礼堂不算大,但这里曾上演过大型歌剧舞剧《图兰朵》、《红楼梦》。3年来,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交响乐团、中国京剧院等一批“国字号”的艺术团体都曾在这里献艺演出。
让指挥员欣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丝竹管弦,这绝不是附庸风雅。校党委认为,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军事大家,都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一名现代指挥员,如果没有艺术思维的熏陶,就很难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很难产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奇思妙想,导演出一幕幕精彩的战争活剧。
这种熏陶,还体现在教育者率先垂范的“无声教育”上。校党委提出,学校各项工作,都应当为学员树立示范性的表率,体现国防大学“追求先进,拒绝落后;追求进取,拒绝自满;追求创新,拒绝守旧;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校园文化。
训练部打造全军一流数字化图书馆,开发了国内首个中文大型计算机检索系统,建成20多个大型数据库,上网的数字化中外文图书有十多万种,军事音像资料有7000余部,数据问题达960多万条,服务质量享誉全军。
政治部承办“金一南先进事迹报告会”,别具匠心地运用话剧舞美艺术和电视纪实表现手段,效果感人至深。他们在校园建立由各大单位捐赠的“精武报国雕塑园”,岳飞、文天祥、抗联勇士、两弹元勋……漫步校园,英雄浩气扑面而来。
校务部承建的各类校园工程,个个堪称精品。今年,校园里利用先进的“中水工程处理技术”新建了人工瀑布、人工溪流,营造出陶冶性情、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
科研部率领一支规模不大的科研队伍,5年内连获33项国家和军队级大奖,很多前瞻性、原创性成果进入军委总部决策。
今年8月,国防大学校长裴怀亮就要退休了。直到宣布命令的最后一天,将军还在学校基础建设的工地上戴着安全帽巡视。
第二天,一身蔚蓝色的空军军服,为国防大学常委班子增添了新色彩。空军副司令员马晓天晋升国防大学校长,成为国防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来自军种的校长。
看到这一幕,学员们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大政方针已定,校党委追求的事业不会中止,国防大学天天在成长……(本版摄影:杨俊光) ▲
(02)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减少意味着什么? ★
http://www.topyl.com/content.php?id=2546325&PHPSESSID=056797fa645a5c38da559bac2cb1b981
悠悠网www.topyl.com 2006-11-13 美国之音小玉/中国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减少。有分析认为,伴随中国劳务费以及地价等成本呈现上升趋势,日本企业的投资目光开始转向其他地区,不过也有不同看法认为,中国市场的魅力今后仍然会吸引日本企业继续投资,这种减少不会持续下去。
◆*比上一年同期减少30%*
中国商务部统计显示,今年1至9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较上一年同期减少30%,为32亿7000万美元。
日本经济新闻7号在报导这一消息时分析,目前美国以及韩国等国对华投资也在减少,这或许意味着世界对华投资的流向开始发生变化。
◆*入泽:只是暂时的*
日本的瑞穗综合研究所亚洲调查部部长入泽对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减少没有感到意外,但是他认为,这只是暂时性的。
入泽部长指出,对华投资减少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日本企业的大型投资项目告一段落。
◆*中国投资环境新变化*
日本经济新闻则分析,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出现新的变化,外界对劳务费以及地价等成本上升的担忧增加,有些企业开始扩大向印度等地区投资。
瑞穗综合研究所亚洲调查部部长入泽认为,中国市场继续扩大,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仍然富有魅力;不过,企业的投资内涵也许要发生变化。
他指出,迄今为止,以劳务费低廉的出口型投资为主,今后估计投资将转为面向中国市场,或是把中国作为对亚洲出口基地的投资。
另有分析指出,中国投资环境的确发生一些变化,担心成本增加的企业开始探索印度等新的投资地区。不过,由于目前印度的社会基本设施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投资环境仍然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课题。
◆*中日统计数字有出入*
另一方面,日本财务省此前公布国际收支统计显示,今年1至8月,日本企业对华投资较上一年同期增加18%,不同于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两者之差出在何处?财务省国际局收支系系长须贺表示,日本的投资统计包括所有行业。
他表示:「有关法律规定,一笔对外投资项目超过3000万日元就需要提交报告,财务省就是根据这些报告统计出所有行业的对华投资」。
日本经济新闻报导分析,中国的投资统计对象不包括金融和保险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估计日中统计得出不同结果与此有关。▲
(03) ★美 国 为 何 不 用 “ 中 国 通 ”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5028371.html
人民网>>国际>> 纵论天下 2006年11月13日: 相比于同时进行的美国中期选举,8日的中美战略对话显得格外平静。继几个月前辞去美国副国务卿一职的佐立克,副国务卿伯恩斯成了中方新的对话伙伴。笔者对伯恩斯并不陌生,当年在美国读书时,正是伯恩斯先生亲手向笔者颁发的毕业证书。
不过,当时的伯恩斯并非美国副国务卿,而是美国驻北约大使。伯恩斯一生似乎没有任何中国的经历,此次参加中美高级对话无疑是“坐上轿子现扎耳朵眼”。那么,问题是,既然不熟悉中国事务,又为何接手中美高级对话?
这并不奇怪。事实上,布什政府一直都没有特别熟悉中国事务(或称“中国通”)的高级官员,比如,过去6年来,跟中国打交道比较多的美国内阁成员鲍威尔、赖斯、斯诺,均不是“中国通”。
执行外交职能的美国国务院内,上至国务卿、副国务卿、助理国务卿、再到助理国务卿帮办,也大致如此。比如,离职而去的副国务卿佐立克,虽对中国提出了“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概念,但他只是一位经济事务专家。笔者曾见过他几次,感觉他对中国事务的了解非常有限。布什政府第一任主管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凯利,也只精通经济。接替凯利职位的是希尔,现在是美国“六方会谈”的首席谈判代表,算是一位明星外交人物,但此人职业外交经历多在欧洲。现在,人们一谈到希尔,都会想起朝鲜事务,以至于他已被业内人士称为“美国驻朝鲜大使”(朝鲜与美国并无外交关系),他自然也不是一位中国事务专家。第一任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薛瑞福,与中国大陆的联系也很有限,辞职后,正忙着与日本做生意。接替薛瑞福的是在学术界小有名气的普林斯顿大学柯庆生教授,属于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少壮派,但一介书生,资历有限,美国政治圈对柯庆生似乎并不看好。
当然,美国新任财政部长鲍尔森非常熟悉中国事务,但是,他的弱点在于:第一,没有在美国政府的经历;第二,他走马上任的时间太短。更何况,他又自己搭建了一个级别更高的对话平台: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有人曾分析,美国在对华对话时刻意不任用“中国通”,以避免因为长期研究中国产生的对华好感,在谈判中偏袒中国,有损美国国家利益。这话似乎有一些道理。但美国对欧洲事务的官员却为何多是“欧洲通”呢?
要解释这个原因,还要从中美关系大局着手,对美国来说,中美关系当然很重要,问题在于,一方面,现在美国的外交重点不是中国,而是伊拉克和中东,需要更多的则是中东事务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中美关系似乎进入平静的稳定期,中美关系没有什么急需解决的问题,美国暂时并不急需熟悉中国事务的高级官员。因此,从这个层面看,当美国真的急需“中国通”时,那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中美关系已经糟糕到非专业高官不能解决的地步;二是中国的重要性已经重要到非专业高官不能足以代表的地步。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美国看来,中美关系显然都还没有到那两种地步。▲(作者朱小琳是上海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级分析员。)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 taolun@peopledaily.com.cn)《环球时报》 (2006-11-10 第11版)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04) ★深度报道: 俄罗斯为何“死保伊朗”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5028368.html
人民网>>国际>>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派记者 马 剑 2006年11月13日: 围绕对伊朗的制裁问题,俄罗斯和美国的分歧越来越大。联合国安理会11月7日就英法德3国提出的对伊朗制裁草案举行了闭门磋商,会上俄罗斯不顾美国人的不耐烦,对草案进行了大幅度删减,会议无果而终,本周内将继续讨论。一名外交官周三透露,俄罗斯已向欧盟保证,伊朗不会生产核武器。另据法新社报道,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拉里贾尼周五访问俄罗斯,将就伊朗核问题进行磋商。
据英国媒体9日报道,由英法德起草的制裁草案已基本得到美国的支持;而俄罗斯提出的修正案则删掉了其中约一半的内容。据《独立报》报道,对于欧盟的草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采取的措施应该“考虑到具体情况并分阶段执行”,他认为欧盟的草案与此原则“相距甚远”。
据报道,俄罗斯在修正案中删除了所有与布什尔核电站有关的内容。根据欧盟的草案,伊朗与俄罗斯合作的布什尔核电站可以继续建设但核燃料的输入将被禁止。欧洲三国的制裁草案还禁止各国向伊朗提供任何与核项目或弹道导弹项目相关的设备、技术或资金;同时,还要求伊朗停止其重水反应堆建设项目,该反应堆可以生产用于核武器制造的钚。而俄罗斯的修正案只要求伊朗重新考虑反应堆的建造。另外,俄罗斯还反对对与伊朗核项目和弹道导弹项目相关的人员实施入境禁令,并冻结他们的资产。俄罗斯表示,对伊朗的制裁不能超过3个月,3个月后应该通过新的议案。
俄罗斯一直反对对伊朗进行制裁,虽然态度曾一度有所松动,表示可以有条件地考虑制裁,但俄媒体分析,俄罗斯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制约伊朗,以阻止其在发展核武器的路上越走越远。从其自身考虑,俄罗斯最终不想让伊朗受到制裁,甚至是要“死保伊朗”,媒体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保障俄罗斯的经济利益。目前,俄罗斯与伊朗合作建设的布什尔核电站价值超过8亿美元,预计将于明年投入使用。如果联合国制裁伊朗,且不说制裁将使伊朗以后不再信任俄罗斯,双方已有的防空导弹交易及其他军事合作都将陷入困境,给俄罗斯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其次,随着国力的大幅提升,俄罗斯正积极调整地缘政策,希望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不再对西方一味妥协,而是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这也是俄罗斯在伊朗问题上坚持不同立场的主要原因。▲ 来源:人民网- 《环球时报》 (2006-11-10 第03版)
(05) ★ 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危害中国国家安全 ★
http://www.ddhw.com/listo.aspx?level_string=0&topic_id=27&msg_id=5439
导弹防御系统是一种攻防兼备的作战系统,既可用来拦截对已方实施攻击的各种导弹,又可主动打击敌方的各类目标,用它于攻,还是用它于防,决定权完全掌握在使用者的手中。实际上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就是发展进攻性作战武器,在客观上就会对其他国家构成现实威胁。尽管部署一方可以防范外来导弹的威胁为由,表明只用它来实施防御的态度,但其存在的实质性攻击力却无法消除他国的担忧。
◆美国大力发展反导系统
如今,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一超独霸,多级争雄”的战略格局虽说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期,但这足以使美国能无所顾忌地奉行“先发制人”的外向型进攻性军事战略谋求世界霸权,而积极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正是试图继续扩大这种力量优势的手段之一。我们知道,《反导条约》是美国与前苏联为避免两败俱伤和核军备竞赛而谋求战略平衡与稳定的产物,虽说这一条约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美苏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但对冷战时期的全球战略平衡还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至少从法律上和道义上限制了美苏双方的发展核力量的手脚。
当时,双方都拥有将对方毁灭数次的中远程弹道导弹核武器,可谁也没有能力一招制胜,最后不得不走上谈判桌,以削减过量的进攻型战略武器,从而甩掉军备竞赛的包袱,发展经济。冷战结束后,美国为继续维持其霸主地位,欲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俄罗斯经济不振、实力下降和国内动荡之际,大力发展反导系统,以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防范所谓“无赖国家”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袭击,消除核生化武器扩散带来的威胁。 2002年12月,美国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断然退出了于1972年签署的《反导条约》,这表明美国人首先揭开了“潘多拉魔盒”,点燃了新一轮军备竞赛的导火索,脆弱的国际战略平衡格局彻底被打破了。
◆俄罗斯以牙还牙以攻为守
针对美国的一意孤行,自知实力无法与美抗衡的俄罗斯并非无所事事,而是精心选择与美对抗的军事战略手段。通过缜密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俄罗斯认为,在理论上只有采取两种手段与美抗衡,一是发展反导系统,以牙还牙,二是以攻为守,采取非对称手段,发展攻破美导弹防御系统的武器。由于建设反导系统需要的经费巨大,俄罗斯无力承担,而且俄目前的技术实力也不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显然不现实。而通过修改核战略,重点发展高性能导弹攻击武器,谋求对美国的核遏制,维持战略平衡,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为保障这一手段的实现,俄罗斯采取了3项措施:
▲首先,俄再一次将美国及其主要盟友列为俄核打击的主要目标,确立了先发制人的核打击战略,一改几十年来的“核还击”和“核迎击—还击”模式,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将打击范围从有核国家扩大到一切对其构成威胁的国家和组织。
▲其次,将以突破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的导弹防御系统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质优价廉的陆基导弹武器。俄罗斯的战略导弹攻击能力堪称世界一流,导弹攻击技术十分先进,且技术力量雄厚,只要俄稍加努力,就一定能使战略导弹的攻击性能很快赶超美导弹防御系统的防御性能。
▲据悉,新型“白杨—M”导弹是一种能穿透当今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的一种中远程导弹,并于1999年进行战备值班。三是频繁进行演习。近几年来,俄实施了规模不等军事演习,并于2003年底,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核演习。虽说是模拟发射核武器,但这展示了俄打破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和决心。
其实,企图打破美国反导防御系统的国家决不仅是俄罗斯,其他一些国家也会随着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等诸条件的变化,千方百计发展战略攻防力量,维护自身安全。这都表明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不仅不能为自己带来绝对的安全,相反会将世界陷入动荡之中。
◆必将引发新的军备竞赛
在国际社会中,如果一方只顾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而对他国的安全于不顾,就必然使他国感到威胁,从而迫使他国发展军备,使国际社会陷入新的军备竞赛的泥潭。近代世界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想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就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不安全,只有相对的安全才是真正稳定可靠的安全。美国大搞导弹防御系统,并将一些盟友也扯进来,极大地破坏了原本相互信任的国际大环境,使各国重新陷入相互猜忌、互不信任和相互戒备的状态,在独自地谋求自身绝对安全理念的驱使下,走上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之路。对于有核国家而言,必将大力发展新型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甚至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以谋求对别国的核优势;对于无力制造核武器的无核国家来说,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获取核武器;对于潜在的核国家(有能力制造核武器而没有核武器的国家)而言,他们将放弃无核承诺,堂而皇之的研发核武器。届时,全球将掀起狂热追求核武器的热潮。
◆危害我国国家安全
中国是一个有核国家,具有一定的战略核打击能力,但由于中国奉行积极防御的核战略,因此,中国的核战略具有防御性、有限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特征,这说明中国的核力量完全是为了自卫,不会对他国产生威胁,况且中国的核力量远逊于美、俄、英、法和印等核大国。现在,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积极发展导弹防御系统,这将打破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损害。
▲首先,美国在亚太地区大搞反导弹系统,并把台湾也纳入到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之中,这不仅对中国的主权构成了严重的侵犯,而且促使受美国庇护的“台独”势力更加有恃无恐,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台独”的泥潭中愈陷愈深,使我以和平谋求两岸统一的希望大为减小,武力统一的危险大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导弹防御系统就是破坏和平统一大业的罪魁祸首,客观上也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其次,将日本纳入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之中,并助其发展和部署,必将使日本进一步走向军事大国,导致军国主义益发的膨胀,从而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由于日本一直对中国台湾怀有不轨之心,并与中国存在钓鱼岛之争,如果其导弹防御系统有朝一日能有效防范中国的弹道导弹攻击(目前日本的导弹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还不能有效防护“东风—21”),那么,它在这些问题上会变得更加蛮横和轻率,一旦我对台独势力采取断然措施时,它甚至会以武力手段干涉中国的内政。
如果目前与美国关系日益密切的其他周边国家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话,中国的国家安全将遭到全方位的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政治上、外交上坚决反对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同时,必须在军事上有所准备,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 ▲
(06) ★ 中 国 对 印 立 场 转 趋 强 硬 ★
http://news.phoenixtv.com/opinion/200611/1113_23_31605.shtml
2006年11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在亚太高峰会后访问印度的消息宣布后,新德里即希望双方以更大的努力解决边界纷争,北京也表示了积极的态度。当时笔者判断,中印双方有争议领土的面积过大,这次胡锦涛访印仅能作良好姿态,难有实质进展。从最新的迹象看,胡锦涛立场转趋强硬,中国在领土问题上不会再轻易作出大的让步。
◆印度应先归还达旺地区
中印边界长约二千公里,分为东、西、中三段,双方争议地区约十二万五千平方公里。中印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但是有一条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二十世纪初,当时占领印度的英国殖民当局,要求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西藏独立,但被拒绝。英国殖民官员麦克马洪单独和当时的西藏官员密商,在中印边境划出“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边界。这条线一直被中国政府拒绝承认,印度方面实际上也没有执行。到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才向这条线推进。就因为这条线,中印出现十二万五千平方公里的领土纠纷,在东段的九万平方公里,现均由印度控制;在西段的三万三千平方公里,大部分由中国控制。印度实际占领九万二千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两个半台湾的面积。
一九六二年,中印爆发短暂战争,中国收复全部失土,但很快又退回。中印关系正常化后,为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两国于一九九三年和一九九六年签订《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二○○三年达成《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但这些都没有触及到边界的具体划分。
之前,印度媒体透露,北京愿意在西部疆界展现弹性,但印度必须在东部边界有所让步,也就是印度应让出位于东部的沙拉山口。不过,印方拒绝。但是,笔者认为,东部有争议面积达九万平方公里,北京只提让出沙拉山口,要价太低。
而《印度时报》日前报道,中国专家在官方机构主持的秘密会议中,建议印度应先归还原属西藏但目前被印度划入阿鲁纳查省(阿鲁纳恰尔邦)的达旺地区,作为双方解决纷争的首要条件。
原先北京提出的沙拉山口,距离达旺地区的中心七十多公里,如果印度的报道是准确的话,那说明中国不但坚持原来的要价,而且还大大加码了。无疑,这从扞卫中国领土这个核心利益方面、从领土谈判策略方面,以及中国的亚洲战略及全球战略看,都是正确的。
◆东部纷争区要价不能低
东部纷争地区有九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省,而且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是西藏及喜马拉雅最富庶的地区。虽然现在为印方控制,但中国不能轻易说不要。从谈判策略看,若整个中印争执地区最后双方大致均分,即东部西部都一方一半,像东北黑瞎子岛一样,其实中国也可以接受。因此,如果北京准备让出西部控制区的一半,在东部的要价就不能低。
过去几年,中国实施睦邻政策,对印度不断展现友好,但是,印度一方面在大战略上“以美制华”,一方面在经贸方面限制中国。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多次指出,中国的投资活动受到印度政府的限制,敦促新德里取消对中国设立的不公平限制。目前共有一百五十多家印度公司在中国两千多个项目中投资,但只有五十多家中国公司打入印度市场。(凤凰视点)古吕 ▲
(07) ★ 朝核试以后,对中朝关系会有很大影响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1-12/101857.html
WWW.MILCHINA.COM 2006-11-12: 朝鲜核试验以后,朝美关系变数不大,从美国表态来看,也是“继续六方会谈”,布什昨天表示不会都朝鲜“袭击”。朝鲜的目的,金永南的说法是要与美国直接进行双边会谈,目前看来朝鲜的目的很难达到,各大国在朝鲜问题上,是非拉上中国不可的,尤其是美国把中国看作朝鲜的“监护人”,我们的外交部声明,从另外一个角度传递给外界一个信息:朝鲜是一个自主的“成年人”,中朝之间只是正常的国家关系。
朝鲜核试验,对中朝关系会不会有影响?我认为会有很大影响,我们的严厉用词虽然是说给全世界听的,但首先是说给朝鲜听的。中朝关系因为朝鲜核试验,会有什么变化,现在还难以下结论,不过外交部的声明,已经给出了一个警告:不要玩火,以观后效,否则后果严重。
中国致力于经济建设,保持东亚和平环境,是外交的大目标。我们对台湾都有促“统一”后退一步为反“台独”,都是为了延续和平环境,不轻启战火。朝鲜核试验这把火如果破坏东亚整个和平环境,与中国的战略大目标是抵触的,外交部的声明也是发出一个清晰的声音,任何人玩火都是要被中国反对的。▲
(08) ★ 世界军事进入了智能武器时代 (一)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827481
世界正发生一场空前深刻的变化,人类历史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迈进了信息社会,而从军事角度来表述,则是进入了智能武器时代。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无数的大事件,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拉作用;正在发生的知识革命,将人类带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以它前所未有的能量改变着世界。
人类听到了史无前例的福音:主宰世界的不再是金钱,而是知识。
伴随着知识革命的步伐,信息时刻都在发生着大爆炸,极其深刻地影响着、改变着社会各方面,而体现在军事上最重要的就是武器的智能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智能武器时代取代核武器时代,是新工业化结出的一个硕果。
◆知识经济与现代军事
正在继续深化的知识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入了快车道。社会发展的提速,使军事发展以空前的高速度发生转折。
经济拐点、社会拐点,带来了政治拐点。军事是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随之也出现了令人惊奇的拐点。
原始的劳动积累方式与自然资源的初级开发形成了原始经济结构,农业革命第一次打破了这种原始状态,使种植业、养殖业等得到空前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农业文明时代。
工业革命则把社会推到了一个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进行工业化生产,制造业不再以手工为主,而是以机器为主,管理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伴随着工业文明,城市文明迅猛崛起。这一切,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孕育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革命是伴随着新工业化发生的,它结出的最大果实就是诞生了信息社会。在这个全新的社会里,产业不再以机器为主导,而是以具有鲜明知识性的信息、技术、管理、服务为主导。管理科学不再是社会层面的范畴,而主要地体现着经济特征,构成了全新的经济要素。
劳动方式不再以体力劳动为主,而是以脑力、智力、能力等为主要标准。
分配方式不再以岗位工资制为主,而是将多劳多得与贡献大小结合起来,按业绩支付酬金受到社会认可。
支配社会的主要力量不再单纯依据金钱、军力的多少,而主要是以思想、理论、观念、信仰和声誉去改造世界、征服世界。
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判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人的实力,不再仅以拥有多少产业为依据,而主要是以拥有多少可以引导社会发展的前沿成果、持续创新的能力、获得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市场份额、股权和产品前景等为依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越来越体现出来,并受到主体社会成员的关注。只有知识才能使劳动价值升华。知识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知识的效率决定经济的效率,知识的性质决定资本的性质。“第四产业”概念的出现,就是因为知识产业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科学思想是知识经济的动力源。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储藏室,起着蓄水池的作用,好比三峡水库。
信息、通信、网络等是知识经济的经络与血脉,带动和刺激社会经济加快发展。
交通、邮电、商业、服务等成为社会沟通的重要方式和渠道,而沟通是人与物实现价值的最重要的手段。
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现代军事必将实现如下转变:
◆第一,军人知识化。无论在任何时候,决定战争胜败的都是人,而不是物。因为战争是人的战争,而不是物的战争。军人的知识化,是打赢现代战争的第一要素。
现代军人不仅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有极高的专业知识。政工干部不仅要掌握足够的军事知识,还要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军事干部不仅要能够灵活运用军事理论,还要懂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每一个军人都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特别是要认真学好中国近现代史,了解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会遭受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是怎样战胜内外敌人站立起来的,从而增强爱国意识、国防意识、强军意识,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畏强暴、不惧艰险、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
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知识化的基础上实现革命化。
只有用最先进的知识全面武装起来的革命军人,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战争中处变不惊、举一反三、先发制人,变被动为主动,做到每战必胜、战无不胜。
◆第二,指挥信息化。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军事技术,可以实现陆、海、空、天各种武器平台、全体官兵互通互联,使各种军事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各种武器平台的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各种战场资讯实现共享,形成强大的实战合力。也就是说,只有实现武器平台的信息网络化,才能最有效地整合军事资源,实现军事资源和战场资讯共享。
在军事指挥体制上,以信息化为基础,实行扁平网络化模式。这种指挥结构的特点是外形扁平,横向联通,纵横一体。
从最高首长到每一个战士,要能够做到最可靠、最快捷、最清晰的直接对话。如果需要,一个行动单位的战士之间、军官之间、军官与战士之间,随时都可以互相通联,即使在只剩下一个人的导弹发射阵地、核武器基地或潜水艇、太空飞船等处,也可以随时向任何一级军官及至最高指挥官汇报军情,请示命令。
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先进的信息设施,是指挥正确、及时到位的保证。而能否做到指挥正确、及时落地,则是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无法及时了解敌情、不能及时掌握我情的指挥官,就不可能对战势做出准确判断,也就无法做到指挥正确、及时。军官瞎指挥,战士瞎打仗,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第三,装备现代化。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是人不是物,但并不是说军事装备不重要。人类进入核武器时代,特别是智能武器时代,军事装备的威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可能连敌人都未看到,自己就被消灭了。所以,要全面、深入、科学总结中外现代军事装备的经验,汲取国内外军事装备的优秀成果,形成较为完善的军事装备理论体系,加快培养军事装备人才,实现军事装备现代化。
一战之前,军事装备主要是刀、枪等冷兵器装备。随着19世纪末西方工业革命的爆发,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装备时代,一战标志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二战将机械化热兵器装备发挥到极至。二战期间军事装备出现了核武器,标志着人类在军事上进入了核武器时代,从此出现了令人恐怖的冷和平。航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人类推进到信息化的智能武器时代。在这个时代,涌现出一句最炙手可热的军事术语:“发现就意味着被消灭。”这也就意味着,谁能执军事技术之牛耳,在军事装备上居于领先地位,谁就能先敌发现、先发制人。
军事装备的发展方向是:运载工具多样化,核心技术国产化,各类设备标准化,作战平台大型化,弹头实战化,等等。
从汽车、坦克、装甲车、发射车等到军舰、潜水艇、海陆两栖战车、救生艇等,再到飞机、火箭、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站等,要力争实现多样化,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一定要有足够多的航空母舰,通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在数量上最少应该与美国相等,在技术上一定要超过美国。要不断提高飞行航母的科技水平和实战能力,还可以研发更高级的军事装备。
在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上千万不能受制于人,要尽快实现全面国产化。只有实现了技术设备国产化的目标,才能确保我军装备的安全性和长远发展。(未完待续) ▲
(09) ★ 世界军事进入了智能武器时代 (二)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827481
建国初期,中国从苏联引进了大量最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军工技术、军民两用技术和重型机械制造技术。1960年7月中国和苏联的关系破裂,为了使中国因此而受到的损失降到最小的程度,毛泽东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口号,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开展了国产化运动。当时,国产化的主要任务在于消化和吸收苏联技术,使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产业能够摆脱对苏联的技术依赖。国产化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逆向工程学研究掌握苏联产品的生产技术,最终仿制这些产品。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全面完成了对苏联技术的消化吸收,并形成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制造工业长足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对成熟的水平。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使我们能够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从而为技术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条件。在国产化的重型机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30万千瓦发电机组。苏联早已于1958年成功开发了这一产品,中国却是在20年之后才实现发电机组全部技术达标和全部零配件国产化。
自1984年始,中国掀起了新一轮自力更生的国产化运动。邓小平提出中国的技术要更新、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以下几条路可走:一是进口外国的机器、电子设备和其他高科技产品,这个方法很简单,但不保险;二是走国产化的道路,这相对来说要困难一些,但是可行的;三是搞技术改造,这很困难;最后一条路就是闭门造车,完全靠自己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这在实践上是不太可能完成的。这一次国产化的主要内容不再是军事产品,而是高级消费品——彩色电视机、卡带式录音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等。当时中国14英寸(当时写作十四寸)彩电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75%。在此基础上,中国的电子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产品国产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国成为个人电脑(大型集成电路除外)和电脑外围设备的重要生产国;能够生产重型卡车、现代轿车、货车和摩托车;能够制造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MD)系列大型客机(除了发动机和部分航空电子设备)和法国的直升飞机;中国能够生产门类齐全的现代家用电器产品,包括家用录像机、DVD机、音响系统、空调、大屏幕彩电等等。
迅速增长的经济和技术潜力为中国提高国产化率起到了加速作用,国产化率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75%上升到90年代的90%以上,同时国产化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只有那些“非常复杂精密或尖瑞”的零部件——中国自己生产成本过高的产品和“处于世界技术前缘”的产品——还要从国外进口。
1996年,中国军事领域开始了新一轮的现代化改革。到1999年(以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周年国庆大阅兵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这些武器一部分是从俄罗斯购买的,一部分是由中国自行研制的。2000年以后,中国武器的国产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不再照搬照套俄罗斯的设计模式,摆脱了前苏联的武器设计思路,而是广泛寻求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国的先进技术,运用这些国家制造的部件自行开发研制武器和军民两用产品。2002年上半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俄罗斯。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促进下,中国在军事装备的许多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基本上可以自主完成,而不再依靠国外技术支持。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品牌效应日益体现出来,竞争力得到空前的提高。
只有实现军事装备标准化、通用化,才便于大规模生产,便于快速列装,便于维护,便于升级换代,才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装备陆、海、空的汽车、坦克、飞机、导弹、雷达以及电子通讯等设备,必须向标准化、通用化方向发展。
作战平台的大型化可以为士兵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也可以大大强化其攻击武力的运载与远距离的兵力投送。因此,在需要的方面应尽快实现大型化。航空母舰、战略潜舰、大型军机这三大武器平台是常规威慑力量,做为军事强国缺一不可。有了这样的武器平台,就可以形成强大的远距离作战能力。即使个别技术不先进,也可以逐步改进与升级,不断地去完善它。因为在当今信息时代,没有一样先进的技术可以恒久,以及不可以超越。
陆基、海基、空基、天基要形成多弹头、全天候、可变轨、高机动的突防力和攻击力。原子武器要从高污染、高辐射向低污染、低辐射发展,陆续实现清洁化,实现从威慑到实战的转变;要从铀弹、氢弹向更高爆威力的核武器发展,提高激光武器、纳米武器、超音速武器等最先进武器的功能,实现精准狠的不可抗杀伤力。要将各类攻防武器的弹头常规化、小型化,应用于海陆空常规装备,使之实战化。
◆第四,武器智能化。卫星通讯、雷达与导弹技术为远距离精确打击提供了保障,为实现作战的零伤亡提供了可能。未来武器的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像人一样长眼睛、有听觉、会思考、可躲避、能隐藏。
武器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精确化、隐形化、微型化、无人自动化等。卫星定位技术为精确制导炸弹装上了眼睛、插上了翅膀,实现了“发现即可定向消灭”。外形设计技术与新材料的发现和运用,使武器平台目标变得相对隐形,可以达到隐藏自己,躲避攻击,让对手被动挨打的效果。将各种武器平台小型化,可让其寄生于对手的武器平台上,达到破坏对手武器平台的目的。电子干扰技术可以让对手发现不了目标,具有隐形技术的异曲同工之妙。电子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士兵对武器平台的操作自动化,同样的平台可以节省人力,也就节省了费用。武器平台的无人自动化也是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操作既可以减少人员的战损,也可以适应于核、生、化武器战场环境。在此基础上,还要研制更高级的智能武器,比如智能枪械、智能炮弹、智能岛屿、人造宇宙等。
◆第五,作战一体化。陆、海、空、天、信息部队协同进入战场,形成立体式作战网络,使敌人没有可乘之机、可喘息的余地。 (未完待续) ▲
(10) ★ 世界军事进入了智能武器时代 (三)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827481
◆信息化战略与未来战争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一种新财富。如果将物质财富称为第一种财富,将精神财富称为第二种财富,那么信息财富就是兼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第三种财富。
信息作为一种宝贵的战略资源,过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是推动资本、资源、资金流动的动力因素,可以对资源的性质和作用进行处理、改造,使之得到升华,从而对资源起到优化配置的功能。
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地感觉到,身边的物品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原有的一切,使社会正在发生质的飞跃。在信息社会,资本、资源、资金等要素的流动因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而提速,同时也使社会的繁琐变得更加简单了。
信息正以神奇的魔力使社会财富加速流动、加速积累、加速膨胀。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拥有的财富从200万美元发展到2200亿美元,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1992年,美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正在竞选总统的克林顿发现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提出了美国要大力发展电子产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想。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信息产业还并不起眼,可是现在已经成为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等特大型汽车公司的领头地位,已经被后来居上的微软、英特尔等信息产业公司所取代。美国的汽车、钢铁、飞机等制造业已经不是最大行业,微电子业早已跃居最大行业。
全世界正在把财富增长的焦点聚集到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取代落后的工业是一个必然趋势。在信息产业的冲击下,传统产业必将发生新的转变,向技术化、自动化、信息化发展。
信息产业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为40—60%,发展中国家为10—30%。发达国家已经建成光缆网、无线网、有线网、数据网等信息化设施,正在实现向信息社会转轨;发展中国家则要在2020年—2030年期间才能完成,部分落后的非洲国家可能要在2050年前后才能跟上信息社会的步伐。整个非洲拥有世界1/8的人口,但平均约200人才拥有一条电话线路,而发达国家则平均2人左右就拥有一条电话线路,仅日本一国就比全非洲还多。不过,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也将受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影响,加快向信息社会转换的速度。
亚太地区的经合组织成员国在信息产业化方面表现得异常活跃,拥有全世界移动电话的90%,光纤电缆的80%,电话线路的70%,计算机的70%。
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步伐是紧跟世界潮流的,已经基本建成了公用数据通信网络,不仅覆盖全国,还与世界各国相联接。中国正在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中国的4G技术已经超过欧美日韩,试验网于2006年通过国家863验收。该系统具有在移动环境下支持峰值速率为100Mbps的无线传输及高清晰度交互式图像业务演示等功能,将现有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效率提高了近10倍。
通过验收的上海试验网由3个无线覆盖小区、6个无线接入点组成。目前要做的有国际合作、标准化以及频率分配等多项工作,为实现产业化打好基础,预计在2010—2012年开始商用。国际电信联盟已将4G技术正式命名为IMT-Advanced,并将于2008年前后开始该项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4G与3G并不矛盾。现在4G做的是系统研发,而3G已经开始了产业化运作。4G会与3G将在一定时期内同时存在,但4G比较侧重高端用户,最终3G将逐渐退出市场。
在信息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信息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二是在信息科技的某些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三是加快信息技术标准化、产业化步伐,四是加强信息法制化建设,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信息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迈向信息社会还有很艰难的路程。全民素质的提高是信息化的基础,普及信息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重要的前提。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信息社会的到来,决定了信息战是未来战争的主要形式之一。
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要不断优化军事力量结构,提高整体作战的效能。在武装力量的配置上,要加大科技人员的比重,提高预备役兵力的比重,适度减少现役兵力的比重。在核力量与常规力量的对比中,要适度降低核力量的比重,增加常规力量的比重,注重发展新型军事力量。在陆、海、空三军兵力的对比中,要大幅降低陆军的比重,提高海、空军的比重。在战斗部队与保障部队的对比中,要缩小战斗部队编制,扩大保障部队编制。在保障部队中,要增加技术保障兵力,减少勤务保障兵力。在轻重型装备上,要增加轻型装备,减少重型装备。在官兵比例上,要加大军官比例,减少士兵比例。在军官结构上,要加大技术军官比例,减少指挥和参谋人员比例。在部队编制上,要实行军旅制,使部队编制小型化、一体化,以有利于部队联合作战和整体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信息化战争的武器装备主要是:
▲1、信息化弹药,如巡航导弹、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制导子母弹、反辐射导弹等。
▲2、信息化作战平台,如装有电子设备的飞机、战车、舰艇等。
▲3、数字化士兵装备,如电子头盔、电子服等。3、数字化通讯、控制、识别、传输网络系统等。
要建设好数字化部队、陆军航空兵部队、装甲部队、导弹部队、信息化空军,加大发展航天军、计算机兵种的力度,使我军在未来战争中始终控制高科技的制高点。加快建设一支强大的信息部队的步伐,培养一大批穿军装的高级黑客,做到不仅能够有力保障我军的信息安全,还能够有效破坏敌军的信息系统。
在军事建设中,要始终重视研发和利用超导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等,发展杀伤力强、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的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激光武器等。机器人加盟战争是未来战争的一大特点,主要是工兵、防化、侦察、特务等兵种中运用。要十分重视军事机器人的研制和开发。(郭春孚) (全文完) ▲ 2006年11月6日星期一于北京明春苑
祖国的统一大业全靠你们了,国防大学的将军们,继续加油啊,也好教训教训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