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处理中朝关系应思考更多,看得更远 ★

今 日 看 点 : 2006-10-15
(01) ★ 中 国 东 海 立 碑 内 幕★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1275940855808/20061013/904103_1.shtml
(02) ★“ 查 清 中 国 海 进 军 三 大 洋 ”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1275940855808/20061013/904103_2.shtml
(03) ★ 第三次海测与2020年的海洋强国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1275940855808/20061013/904103_2.shtml
(04) ★ 华 国 锋 走 上 政 治 生 涯 顶 峰 内 幕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1768
(05) ★ 中国将为安理会制裁朝鲜买单几何?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13/11741.html
(06) ★ 美国炒作中国“激光武器” 居心何在?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13/104037.html
(07) ★ 关注:中国北斗卫星第二代盖全球 ★
http://junshi.daqi.com/bbs/00/826812.html
(08) ★ 北 京 卫 星 的 战 略 应 用 ★
http://junshi.daqi.com/bbs/00/826812.html
(09) ★ 中国处理中朝关系应思考更多,看得更远 ★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2/8/7/100228741.html?coluid=59&kindid=0
(10) ★美记者声称美在伊朗周边集结海上力量欲发动空袭★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3067230&typeid=14


(01) ★中 国 东 海 立 碑 内 幕★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1275940855808/20061013/904103_1.shtml
▲领海基点石碑48年之路
2006年10月13日: 有研究者认为,在安倍即将上台之际,中国在东海建立界碑,是在东海问题上设立了底线;一旦日本越过底线,中国就毫不客气,安倍上台后,中日关系的焦点也将由靖国神社转向东海;中国先出一招,也是占据了东海问题的主动权
9月11日,东海辖区内的10座领海基点石碑全部建成。
在东海树立10块界碑,只不过是在48年前公布的领海基点完成了最后一项标志工作,但中国此举依然引起了外界的猜测。中国在50年间,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海测,50年强海之路将在未来15年中找到答案。
9月11日,在位于浙江舟山东部的某岛屿,一块石碑被捆绑在巨型泡沫筏上运输登岛,机械设备在这个寸草不生的荒岛上根本无法使用,中国海军官兵用了8个小时,靠人力将石碑一点一点挪上了海洋国境经纬点。
这块重达1.5吨的石碑正面上部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部刻有“中国领海基点”,下部为基点所在地名称。基座上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立”,字体均用红漆描绘。
据中国军方的《解放军报》报道,在两年时间里,中国海军的测绘部队在东海完成了这样的10座界碑。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东海安放界碑,距离中国首次公布领海基点和基线已有48年之久。
▲大炮声中的首次海测
“第一次测量在1958年进行,召集了各部门近千人进行了测绘。”中国海洋测绘专家沈文周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海洋测绘,关于领海基点基线的确定则在第一次海洋测绘时就已明确。
1949年之前,中国的海洋测绘领域是一片空白。没有海军,也没有一张自己的海图。50年代末,东南沿海局势紧张的时候,沿海的各军区分别组建了测绘大队,进行防区军控测量。海军成立后,则从各地抽调人员建立海军司令部海道测量局(后改名为航海保证部)。
刚刚组建的海测部队冒着国民党海军的炮火,乘坐小舢板,利用水铊、测杆等简易测量工具,编制出了新中国第一期航海通告,为解放沿海岛屿提供了必要保障。
中国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洋测绘却是在第二次“台海危机”后。在毛泽东已经下决心要炮击金门的时候,军队测绘部门负责了对金门各个防守区域的准确测量,而这些精确的测量保证了炮击金门的成功。
在美国第七舰队刚刚开进台湾海峡的时候,中国即刻发出了警告。1958年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了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这一原则性声明,确立了中国领海的范围和基本制度。
在炮火声中,中国的领海基线的测量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同年9月25日,周恩来总理命令海军进行领海基线的测量。这是中国首次对领海进行大规模的测绘,除了海军测绘人员外,当时调集了解放军总参测绘系统的80多人,各军区、省、市的测绘人员、中央气象局水文工作人员140人,共869人参与了此次测绘。
所有测绘人员被分成了36个测量组、65个水位观测组,在长达1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展开作业。虽然条件十分简陋,但当时还是努力配置了两辆水陆两用车和一架飞机。介于当时的紧张局势,一些靠近海战区域的测试大多只能在晚上进行。
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用一些相当原始的测量工具,测量队伍完成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除台湾海峡台彭金马和南海诸岛待补测外)的领海基点测量任务。
“基本的测量点都在第一次就确定了。”沈文周说。第一次测量共测定基点、方位点、控制点等316个点,地形和水深图64幅。
同时进行的海洋综合普查同样调用了海军海道部、中科院、水产部、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60多个单位,绘制出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10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图集》(14册)。
第一次海测并没有树立领海基点界碑。据参加测绘的一些老海洋测绘专家们回忆,有一部分基点和方位点在测出来之后,直接标记在了地图上,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直接上到岛屿上去做标记。但是在另外一些基点上,则安放了一些简易性的标记,有的可能是木桩,也有一些是石头,还有一些是水泥柱。
尽管没有树立基点石碑,但是第一次海测形成的海图集中明确地标出了中国所有的领海基线,基本上划定了中国的海洋国土范围。
(02) ★“ 查 清 中 国 海 进 军 三 大 洋 ”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1275940855808/20061013/904103_2.shtml
此后20多年,中国的海洋就成为一片平静的海洋,没有人注意到这片蔚蓝色的国土的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中国海洋经济学的开创者,原海洋局政治部主任、现任太平洋学会执行会长的张海峰在1973年第一次提出“认识海洋、宣传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时候,好多人都一脸茫然。
事实上,尽管领海基点已经确定,但直到那个时候,中国究竟有多长的海岸线竟然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在这时期,中国的一些邻国开始抢占属于中国领海的一些岛屿。目前,中国在南沙群岛中只控制着8个岛礁,其中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其它岛礁基本上已被周边国家瓜分殆尽。尽管中国一直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一些国家有意把岛屿和海域争端国际化,试图造成既成事实,从而在主权问题上进一步设置障碍。
一些海洋专家由此慨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动作慢了一点。尽管有历史证明中国的领海权无可辩驳,但是在最没有争议的时候中国错过了划定海界的最佳时机。直到现在,在中国地图的右下角都附有一个南海诸岛的小地图,标有9条断续的国界线,从事海洋工作的人都把它称为“九段线”。
要开发海洋,不了解海洋是不可能的,于是又有了后来海洋界很响亮的口号:“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到本世纪末在海洋调查科学技术上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张海峰还记得自己提出这个口号时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他讲到一个故事,当时叶剑英元帅看到了这个口号,说“我们进军两大洋就行了,印度洋乱七八糟的,我们就不进它了。”虽然是开玩笑,但也说明了当时发展海洋确实引起了中国高层的重视。
从1976年开始,海洋测绘部门又陆续对中国沿海开始进行测量。1977年,中国海洋局首次对东海大陆架进行调查,出动了5艘海洋探测船,调查面积达到28.5万平方公里。1979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测量。在这几次的测量中,首次获知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海岛岸线长1.4万公里。在海图上,这样的数据才意味着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第一次真正完成。
1979年4月3日,邓小平在听取海军工作汇报时说:我们海军应当是近海作战,是防御性的,不到远洋活动,我们不称霸,从政治上考虑也不能搞。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大家以为近海就是边缘,近海就是太平洋北部,再南也不去,不到印度洋,不到地中海,不到大西洋。
近海开发迫在眉睫,但海洋意识并没有形成更高范围的认识,1980年,在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上,张海峰提出了“海洋发展战略”的说法,迎接他的是一阵笑声,一位负责人问“海洋还有什么战略?”
关于海洋的认识就在这种反复中不断前行,第二次大规模的海洋测绘在此背景下展开。1980年,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国家海洋局和解放军总参谋部共同领导开始进行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这次调查历时7年,至1986年底完成。
有19000余人参加了这次海测,采用了遥感、 远红外、电子计算机、数字模拟等新的调查技术、调查方法和手段。“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全面反映海岸带资源状况,编制出1∶20万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图集15册21种1 000多幅,各地编绘出2500余幅专业或专题图件。形成研究报告、调查图集和资料汇编三大系列成果。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是一个转折点,中国首先需要一个与国际公约对接的法律,测绘技术的进步也要求进行新的测量。根据海洋公约,1992年中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同时声明了中国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海测人员随后对领海基点进行新的测量和标记。在第二次海测中,一些海测人员发现,1958年测定的一些领海基点的标记受到了损坏。在一些沿海地区,由于得不到保护,一些标记被毁坏,另外一些则完全找不到了。参与过第二次测绘讨论的沈文周说,当时对一些基点重新进行了标记测量。
根据公约,中国需要进一步公布领海基点。1996年,中国宣布对领海基线的声明,公布了部分大陆领海基点和西沙群岛领海基点。首批公布的大陆领海基点为48个,而西沙群岛领海基点为28个。
一些领海基点开始逐步设立基点界碑。事实上,东海此次完成的基点石碑就是1996年公布的大陆领海48年基点中的其中一部分。▲
(03) ★第三次海测与2020年的海洋强国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1275940855808/20061013/904103_2.shtml
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中,外国从海上入侵中国479次,规模较大的84次,入侵舰船1860多艘,兵力47万多人,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50多个。
这些胯下之辱让中国海洋界研究者们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他们急切希望把中国建成海洋强国,但在过去50年间,诸多决策者海洋意识的淡薄却使得这条海洋强国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领海基点石碑的建立,让更多人想到了中国海界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的周边沿海,除了渤海没有划界问题,其它的黄海、东海、南海,分别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印尼8个国家有划界争端,争议海域高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占中国主张管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的52%。
7月份,中日双方在北京进行了第六轮东海问题磋商,但是磋商显然仍无结果,在最后的会谈新闻稿中,双方均认为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外界则注意到,与第五轮磋商之后,对双方立场的表述由“较大距离”变化为“很大差距”,双方在共同认识的偏差上显然没有接近,反而在扩大。
东海最宽处仅为360海里,中日两国在划定各自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时无法避免地出现重叠。1982年4月16日,日本驻华使馆向当时的中国交通部递交了一份地图,这是日本第一次明确提出中日两国之间海域应当依据“中间线”原则划分。这与中国所主张的依据“自然延伸”原则所划定的范围,海域占有面积相差有三个浙江省大小,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南海争议则渐趋平缓,沈文周曾经专门就南沙“断续线”的国界线问题进行过研究,并且在技术上完成了连接这一断续线的任务。但由于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沙仍有争议,完整的国界线在地图上的出现还有待时日。
中国第3次大规模的海测在此背景下展开,这项被命名为“908专项”的海洋综合调查是近50年来的第3次。中国国家发改委为此专门拨款近20亿元,用于近海海洋的综合调查。这项调查工作将持续数年,其调查的内水、领海,以及部分领海毗连海域,面积达到67.6万平方公里。
这次海测预计到2009年才能完成。在此期间,一张耗时53年的海洋国土的全图宣告完成。在2004年底,中国海军测绘部队完成了全部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调查测量和海图绘制工作。
领海基点界碑的树立方案也是在此期间提出来的,中国海洋战略发展研究所的一些专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但外交部最后确定仍由海军测绘部队来完成。据相关人士透露,已经公布的48个大陆领海基点将全部树立界碑。
9月4日,中国首次召开全国性的海洋科技工作大会,这次海洋会议上公布的消息显示,张海峰在20年前提出的 “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目标已基本实现。77岁的张海峰上个月刚刚做完手术,死里逃生的他仍然时刻关注着海洋开发利用,他抱着虚弱的身体参加了中国首次海洋科技大会,但只坐了一小时便不得不提前离席。
在这次会上,“近海综合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表示,未来中国将从9个方面着手,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中国海洋经济的结构,提升海洋在政经战略中的地位。
在9月14日中国外交部例行招待会上,有记者问及东海界碑及此次海洋科技大会,询问在东海和其他国家的资源竞争会否改变影响中国的能源政策。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回答称:“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1996年中国政府公布了部分大陆领海基点和西沙群岛领海基点。中国在公布的领海基点上树立标志物,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不涉及与周边海上邻国之间的海洋划界争议。”
但中国的这一行动还是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者认为,在安倍即将上台之际,中国在东海建立界碑,是在东海问题上设立了底线;一旦日本越过底线,中国就毫不客气,安倍上台后,中日关系的焦点也将由靖国神社转向东海;中国先出一招,也是占据了东海问题的主动权。
岛屿争端、海洋划界、资源争夺被称为中国海洋面临的三大危机。有北京学者指出,中国的海洋国土安全正受到多方面威胁,为扭转海洋保障能力薄弱的战略劣势,中国有关当局正酝酿建立军民兼用的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事实上,中国的海洋强国梦仍有待时日,在2003年通过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2020年把中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这一目标在海洋科技大会上被再次重申,但中国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同时坦言:“中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
未来15年,将是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一个开始,东海界碑的树立只不过是一个开始,在海界划定、海洋共同开发、海洋科技竞争中,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漩涡。▲(凤凰视点)
(04) ★ 华 国 锋 走 上 政 治 生 涯 顶 峰 内 幕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1768
  华国锋是毛泽东亲手选定的接班人,此前,毛泽东也亲手选定过刘少奇、林彪作为他的接班人,其中林彪还被写入党章,但是,他们两人都没有华国锋幸运,因为华国锋最后终于得以以接班人的面孔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虽则时间不过三年左右。而作为毛泽东晚年同政治局的传声筒的毛远新其实也是毛泽东的另一个变相的接班人,特别是李讷病重之后,毛远新的地位扶摇直上,成为口含天宪、炙手可热的新贵。在这期党史专刊中,我们将对这两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历史人物给予一定的介绍,旨在通过他们剖析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政治走向。
  华国锋得到毛泽东的看重,实际是得益于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华国锋出任湘潭地委书记之后,对毛泽东故居的完善和保护。
华国锋曾经这样说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湘潭的一草一木都是革命的见证,都是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文献。我们今天保护好毛主席的故居就是对党、对人民、对革命的高度负责。以后,这里不仅要成为毛主席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的纪念馆,也要成为中国革命的纪念馆。”(详见《英明领袖华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第11页)当这段话传到毛泽东的耳朵里的时候,毛泽东对左右说:“此人(指的是华国锋)很有些理论水平,不简单。”以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居然能给一个普通的地委书记这样一个评价,可见,华国锋的工作还是比较到位的。
  ▲第二件事,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中共湖南省委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揭批周小舟的反党和军事俱乐部问题。
但是,周小舟在湖南的用人、行政是深得民心的,特别是在湖北等邻省大刮“浮`夸`风”之时,小舟冷静处事,避免了湖南的重蹈覆辙,连陶铸都不能不承认周小舟的所作所为是客观实际的,也是实事求是的。所以,湖南省委在批判二周(周小舟、周惠)的时候,很有些阻力,新任书记张平化在情急之中看到了华国锋亲笔写的一篇文章《论周小舟右倾反党集团的政治基础》,此文虽然有些粗糙,但是,在那样的现实下也是难得的一支利箭。湖南省委因此布置下去,就华国锋同志的文章展开深入揭批周小舟问题的巨大声势。张平化进京之后把华国锋的文章也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非常赞赏:“我们的干部中要是多几个华国锋这样务实肯干的老黄牛式的同志,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就可能少走一些弯路。注意培养中层干部的理论知识水平现在看还是非常重要的。”而张平化和华国锋的订交也在于此。而后,当华国锋青云直上的时候,他没有忘了张平化,提拔此公做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并且许诺以后可以进入政治局。当然,这也是后来张平化一蹶不振的主因。  
▲第三件事。在1967年5月,湖南造反派批斗和关押省委第二书记(主持工作)王延春和书记处书记华国锋时,王延春和华国锋的关系是不错,可以说是那种交心的同志关系。王延春就对华国锋说:“主席他老人家也是老糊涂了,这么搞(指文革)国家乱了,军队乱了,群众也乱了,天下大乱只有对帝国主义有好处。”第二天,这段话就被华国锋报告给专政队了。王延春的下场可想而知。如果从组织原则来说,华国锋的告密不见得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一个普通群众都可以揭发任何攻击党和党的领袖的言语、行动,何况还是一个受党培养多年的老干部呢?但是,从人情、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华国锋这一举动显然是不光彩的。虽然后来在揭批华国锋的时候,大家义愤填膺的说了很多话,然而,唯独这件事却不能摆在桌面上,因为华国锋的政治理由太充分了,作为受害者的王延春、王晓光父子当然是没齿难忘了。作为另一个难忘的则是毛泽东。
  毛泽东在文革初期,可谓消息异常灵通,随便哪一个地区的事件,他几乎都是了如指掌,以往那种所谓被蒙蔽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个时期,毛泽东大权独揽、乾纲独断,所以,华国锋的表现自然不会在毛泽东的视野之外。当四十七军主要负责人黎原和省军区负责人龙书金到北京向毛泽东汇报湖南文革动态和三结合组建新班子的时候,毛泽东听罢,说:“湖南有的人就不能打倒,比如华国锋,他就是一个老实人,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同志,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有头脑,理论水平也行,这样的人我看还是要结合进去,左中右,我看华国锋还是左派嘛。”就这样,华国锋再度出掌湖南的大权,并且很快受到毛泽东的特别关注,在林彪垮台之后,华国锋接替死去的谢富治主管国务院业务组中的公安、政法工作,此后在十大上当选政治局委员、四届人大上当选国务院副总理、公安部长。再以后,逐渐成为毛泽东须臾不可或缺的宠臣、重臣。
  华国锋晋升到中央工作伊始,还不是毛泽东心目中的接班人,因为那时候王洪文正在窜红。华国锋作为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几乎和在湖南做省委书记一样对四人帮毕恭毕敬,特别是对江青,这并不奇怪,因为那时,周恩来以下,除了小平还敢软顶一下江青,剩下的都是唯唯诺诺、不知所云。然而,华国锋和李先念、叶剑英,甚至包括纪登奎、吴德这些人绝大的不同是华国锋没有自己的任何班底,没有和京中任何的大老有任何超越工作关系之外的特殊联络。这被毛泽东视作可靠、单纯。毛泽东不止一次的提及华国锋:“国锋同志的优点是厚重、朴实,对党忠诚,组织观念、纪律性很强。不像有的同志以为进京了,尾巴翘到了天上去。老子天下第一。”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华国锋凡事很少主张或者基本没有主张。以致于当他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角的时候,毛泽东亲自交待张姚说:以后中央要注意宣传国锋同志,让全国人民都了解国锋同志。
  华国锋真正被毛泽东简在帝心的事情是反击右倾翻案风之前的一系列的表现。众所周知,华国锋在四五事件中的作用,但是,那件事是中央政治局全体委员都举手通过决定贯彻毛泽东的指示的,而且,那时候毛泽东已经决定抛弃邓小平而选定华国锋了。所以,还不能作为说明华国锋真正意义上的得宠的证据。
  早在中央召开的农业学大寨的会议上,张春桥厉声责问赵紫阳、万里阳奉阴违的同时,华国锋就陈永贵的发言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发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小平同志的讲话里面不多讲文化大革命的优点了,不多讲我们取得胜利的成绩了,也不多讲毛泽东思想了。讲的最多的是什么调整,还不是以前右倾分子们经常用经济压革命的那一套吗?正是由于小平同志的倾向,导致了我们身边一部分人开始怀疑、动摇,怀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是非常应该值得我们警惕的,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说,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毛主席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一小撮阶级异己分子对我们的疯狂攻击,这是非常英明、伟大的。”(见《英明领袖华主席讲话学习要点》1977年红旗编辑部内部版)
  华国锋的这篇讲话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毛泽东表扬华国锋高屋建瓴的看问题,据汪东兴回忆,毛泽东说:“国锋同志的讲话表明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之后的广大干部群众对资产阶级的一举一动都是洞若观火的。国锋同志的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是值得你们这些同志学习的,我看这篇讲话要印发政治局,引发到县团一级,国锋的水平我看不在春桥之下嘛。(《我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汪东兴著, 1995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第102页)而后,江青在省市领导打招呼会上,说:“这次化国锋同志立了新功,指出了邓小平同志的一些错误认识,难得啊,主席表扬了他,希望你们能够向国锋同志看齐。”作为联络员的毛远新后来给毛泽东所吹的风,其实也是和华国锋的这次讲话异曲同工。
  四五事件之后,毛泽东终于决定换马,把年轻“有为”的华国锋提拔到接班人的位置上来。根据毛远新以后的交待显示,毛泽东当时对政治局的主要负责人有一个综合的意见和评定,毛泽东讲了三点:
▲ 第一:剑英75年以后被小平招安了,要下。
▲ 第二:春桥,思想家,但是,业务不行,全局工作弱一点,不如总理。
▲ 第三:国锋可以主持全面工作,春桥、文元、江青、登奎、锡联、先念、吴德次之。以后可以考虑把军队管起来。
  华国锋的地位就此奠定,一跃而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十月六日,粉碎四人帮,成为所谓的仅次于伟大领袖的英明领袖华主席。走上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华国锋在对付四人帮的问题上始终是比较被动的,抓捕四人帮的决心更是叶剑英和汪东兴共同帮助华国锋下定的,只是因为汪东兴后来犯了严重的错误,所以,目前公开的史料是很难得提到此人的功劳了,尽管他的目的和叶剑英不同,但是,他们的主张基本相同,而且,不论是叶剑英也好,华国锋也罢,如果没有汪东兴的鼎力襄助,怀仁堂事件是不可能顺利解决的。具体的关于汪东兴的要在后面的文章中谈及,此不赘。
  华国锋上台之后,因为深感自己羽翼单薄,所以,拼命拉近和汪东兴、纪登奎、吴德等人的关系,基于对军队的控制考虑,他不得不暂时疏远叶剑英极力反对的陈锡联,转而对苏振华、许世友、耿飙进行拉拢,特别是对徐向前、许世友,华国锋做了很多的工作,以致于薄一波在复出之前一度让人给徐向前带话,请他为自己在华主席面前美言几句。叶剑英空出的位置,如国防部长这一至关重要的缺分也是华国锋力主交给徐向前的。对于耿飙,华国锋曾经考虑让他出任总参谋长,但是,被耿飙本人谢绝了。因为耿飙发现局势并不是一边倒的那么简单,这也给耿飙后来的结局比较良好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而没有像吴忠那样被废掉。华国锋对苏振华的拉拢也是非常用功的,许诺给苏振华指挥的全权,进而考虑苏振华接替老帅们异常反感的陈锡联。但是,在南海事件之后,苏振华触怒小平,一蹶不振,特别是华国锋插手军队试图控制军队的举动被小平识破,毅然启用罗瑞卿、杨成武、杨勇等人先后控制了总参、总政和北京军区,从而使得华国锋无法达到毛泽东所提到的把军队管起来的意思。
  1977年在十一大上重新恢复“三副一正”职务的邓小平开始逐步推动政治上的“解冻”,而华国锋因为是文革的既得利益者,所以自然和汪东兴这些人捆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徐向前曾经主动提出华国锋主动提议解放一批老干部出来,比如薄一波、彭真等人,因为一则年代久远,二则立案理由不充分。再则,解放毕竟是很得人心的举措,华国锋在1977年3月的时候也曾经做过类似的批示,但是,由于受到汪东兴等人的否定,所以,华国锋很快不再做诸如此类的尝试了,这也使得华国锋在元老心目中失去了应有的分数。
  当薄一波的诉求被递到陈永贵的桌面上时,这位大寨的化身居然加之冷嘲热讽。后来薄一波回忆道:六十年代我管工业,陈永贵到北京见不到彭真,就找我,一见面就说,薄副总理啊,你真是我们山西的骄傲啊等等,后来,我因为六十一人的事情找到他,他居然说叛徒也想翻案吗?可见,有的人如果本质不好,就是做到什么位置上都是要最终暴露出来的。(《薄一波回忆党内若干重大决策事件真相》中央党史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本)而因为平反上的被动,华国锋很快被胡耀邦主持的中组部和中央党校在舆论和组织上找到了借口,不久,被称作动手术的工作开始了。
  小平在从朝鲜访问回国之后,在东北讲话,配合北京当时的真理大讨论,其实也是摸底,辽宁任仲夷、吉林王恩茂先后表态,随后各路诸侯云集北京,对小平的观点给予足够的支持,华国锋的英明领袖地位摇摇欲坠。
  平心而论,华国锋不是一个领袖群伦的人,正如汪东兴所说:“华国锋总是一方面想让老同志满意他,另一方面又要让新同志感觉到他就是毛主席一手选定的接班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如果作为一个幕僚或者执行政策的角色,华国锋这样自然不会错,但是,作为一国的首脑,一党的领袖,他的所作所为只能导致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他既失去了汪东兴、吴德等人的期许,也没有可能顺利击败胡赵等人的进攻,只好黯然下台了事。值得庆幸的是华国锋在国家政治走向日益清明的时节选择了离开,否则,以党内历来的斗争哲学,华国锋想如此之后获得连续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的名誉,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美梦。比较前两位毛泽东的接班人刘林而言,华国锋诚然是幸运的。虽然他自己和他的追随者们并不这么认为。▲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中华网
(05) ★中国将为安理会制裁朝鲜买单几何?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13/11741.html
  朝鲜核试爆了,安理会各方正忙着呢,老美提出了全面制裁方案,小日本则提出了囚禁朝鲜方案,中俄当然只会同意部分制裁方案,按中方的说法是合理的制裁。所以制裁是肯定的了,我们可以预测的是,必定会通过一个有限的制裁方案。但即便于此,中国将要为朝核试买单几何?
  
  其实,通过这几年的朝核风波,朝鲜外援的80%来自中国。我们可以从今天凤凰卫视的报道就能知道,朝鲜已经一天都离不开中国的援助物资了。中朝边界最重要的丹东口岸,仅10日关闭了一天,11日又重新开放,据记者采访,大约每天有20多辆货车送援助物资至朝鲜(只拉过去,空车回来)。中国侠到底一年给朝鲜多少援助,具体数字中国政府常常是保密的,有许多方面不为外人知。中国官员拒绝就中国向朝鲜捐赠粮食计划发表评论。商务部的一位官员说:“我不能告诉你。这是国家机密。”但是,不管安理会通过什么样的制裁方案,中对朝鲜的人道主义物质援助(即粮食化肥之类)决不会停止,因为中国肯定不希望金家政权就此玩完。
  
  据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粮食援助信息系统(International Food Aid Information System)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跨境粮食援助超过57万吨,其中朝鲜所获援助逾90%,即约42万吨。韩国去年向朝鲜供应了近40万吨粮食,作为对朝鲜试射导弹的回应,韩国政府最近暂停了对朝鲜的人道主义援助(大米和化肥)。日本和美国向朝鲜提供的援助排在韩国之后,分别为48,000吨和28,000吨。
  
  据悉,自2000年6月韩朝首脑峰会以来至2004年底,韩国每年均向朝鲜提供30万吨的化肥援助,援助分两次进行,春天提供20万吨,秋天提供10万吨,但2001年,韩国没有向朝鲜提供化肥援助。
  
  据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朝鲜农业问题研究小组组长权泰镇指出,朝鲜向韩国要求提供的50万吨化肥,这个数字只不过占朝鲜农业年需求化肥量的40%,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朝鲜还需要更大规模的化肥援助。也就是说,朝鲜每年需得到120万吨以上的化肥援助。
  
如果,有限制裁方案通过,我想韩国肯定会基本停止这些援助,更不用说日本和美国了。那么,中国包揽上面的粮食和化肥数字,每年大米100万吨以上(约合人民币15亿),化肥120万吨以上(约合人民币4亿)。光这二项约合约合人民币20亿。其他援助物质将会是多少,我没具体数字,希望各位能补充。▲
(06) ★美国炒作中国“激光武器” 居心何在?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13/104037.html
  据路透社10月5日报道,前一段时间美国《国防新闻》发表文章称,有一位美国官员宣称中国发射了一种陆基激光束,对美国的军事间谍卫星进行了照射,并认为这一举动已经显示出美国空间系统的潜在弱点。目前这一话题在美国军方内部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但有一些美国专家认为,这一事件是美国媒体炒作的结果,其本身还有许多不能确定的因素。
▲美国媒体炒作中国“激光武器”
  据《中国青年报》社下属的《青年参考》报道,9月21日美国《防务新闻》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利用激光束照射美国军事间谍卫星的文章,文章称此举表明中国正在试验一种以激光束为主的激光武器,可能在今后主要用来对付美国的军事间谍卫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准太空武器”。
  此文的作者是《国防新闻》的编辑瓦戈,出身于美国陆军,后兼任《国防新闻》地面战方向记者,最后加入《国防新闻》,历任记者与编辑。《国防新闻》则自称是“全球领先”的防务新闻媒体,其记者分驻全球11个国家,其报道自称以“准确、权威和及时”出名。
  10月5日,路透社则刊发文章称中国的激光干扰测试激起美国对军事卫星的关注。文章透露,美国五角大楼的国家侦察办公室负责人唐纳德•科尔不久前承认发生此事件,但他声称中国的行动实质上并未破坏美国军事间谍卫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过科尔告诉路透社称,“这件事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
  而美国国防部仍然对此事的细节闭口不谈。那么为什么这一话题显得非常突出呢?究其根本,是美国军方越来越依赖军事卫星系统。很明显,这一事件在美国官员和智囊机构的学者中引发了新的关注焦点,因为这关系到当美国的卫星系统由于故障而引发重大问题之时,美国是否还拥有决定性的军事能力。
  美国军方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军事部队的作战行动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卫星数据了,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快。在战争中,军事卫星传送的内容非常广泛,从轰炸瞄准的目标数据,到刺探、窃听敌对国家的通讯。目前,美国重要的太空设备包括一整套由30颗全球定位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帮助锁定轰炸目标,确定敌人的精确位置。
▲目前研制“激光武器”很难
  虽然美国媒体和一些人心怀叵测地炒作中国“激光武器威胁”,但也有一些美国专家并不赞同这种观点。
  美国空军太空指挥部负责人凯文•希尔顿声称,在地球上空的200到36000公里的空间里,通常很难精确地了解卫星轨道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美国国防情报中心的泽瑞莎•希金斯则警告称,不要对所谓的“中国发射激光束事件”轻易做出结论。希金斯表示,北京有可能只是测试其追踪人造卫星的能力,而不是去破坏那些人造卫星,“我们还不清楚他们的意图,我们现在也没有能力搞清楚他们的目的”。
  希金斯还强调,试图通过激光束照射使军事卫星失灵,这是极端困难的——目前,连美国科学家都还没有发展出一套系统能具有这样强大的功能。
  而且用激光攻击卫星是一个高投入、高技术的项目。因此大多数炒作中国“激光武器威胁”的人都是夸大其词。
  据权威军事专家指出,对卫星发动攻击,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硬摧毁和软杀伤。所谓硬摧毁,是指消灭卫星的物理存在,永久性地终止卫星的使用。这主要是通过在太空部署各种武器,如动能武器、定向能武器等,在需要时对卫星彻底摧毁,也可以在地面或空中发射各种常规或核武器,对敌人的卫星系统形成终结性的杀伤。此外,由于卫星依靠各种地面接收站来进行控制和分发信息,对卫星系统的地面单元进行打击,也可起到硬摧毁的效果。
  所谓软杀伤则是指在不完全破坏卫星系统的前提下,减损卫星系统的功能,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手段包括:欺骗,指通过篡改、曲解或伪造有关情况而将敌人引入歧途。
  “拒止”也是软杀伤手段,就是在不实际损坏航天系统的情况下,暂时性地终止航天系统的使用。比如,采用特种作战手段,破坏卫星地面站的供电设施,停止向处理和储存数据与信息的卫星系统地面节点或计算机中心供电。还有一种手段是降级,就是采取实际破坏航天系统的手段,永久性地破坏航天系统的部分使用功能。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纷纷发展各自的反卫星武器。美军于2005年1月公布的《转型飞行计划》列举了美军未来在研发太空武器方面的重点项目,如地基激光反卫星武器、空射反卫星导弹、天基定向能武器等。俄罗斯也不甘落后,早已提出反卫星武器概念,并在着力研究这种新概念武器。
▲美国为何炒作中国“激光武器威胁”
  一些美国媒体和官员着力推动中国“激光武器威胁”的论调,其背后有多重考虑。
  ▲首先,是为中国军事威胁论制造新的热点。在美国保守派的推动下“中国军事威胁论”已经在西方存在了一些影响,但是由于这种论调十分空洞没有事实基础,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沉寂。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一些保守派人士还想拣起这个“法宝”,因此不得不注入一些新的元素。
  ▲其次,是美国希望获得更多的说辞,以获取更多的军事预算发展太空武器。美国军方正在努力发展这样的反卫星武器。
  据路透社披露,美国众议院就曾在表决2007财年军事开支议案的时候,阻拦了一项关于计划追踪人造卫星和火星等行星的实验项目,因为议员们了解到这项计划很有可能被用于反卫星武器。只有当美国空军向众议院保证该项计划只能用于追踪而不是攻击时,这项计划的资金预算才能恢复。因此,美国军方希望以中国的“激光武器威胁”为借口,使关于反卫星武器的预算案能够顺利在众议院通过,这样美国军方就有充裕的资金来保证太空武器的发展。
  ▲第三,美国希望迅速夺取太空霸权。美国方面这次炒作中国“激光武器威胁”,其目的就是给中国扣上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再利用舆论打压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已达到其尽快独霸太空的目的。
(07) ★关注:中国北斗卫星第二代盖全球 ★
http://junshi.daqi.com/bbs/00/826812.html
  中国昨公布《2006年中国航天白皮书》,宣示将在未来五年启动五大航太工程。其中具有军事用途的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四年内完成部署。
有专家表示,二代北斗卫星系统部署完成后,中国将具备“资讯化战争”能力,能对小区域、小目标发动“点穴战式”精准攻击,如透过卫星引导,从潜艇或远程轰炸机发射巡航导弹,摧毁机场、港口等军事设施。
▲明年发射嫦娥一号
据中新网报导,新公布的白皮书指出,过去五年间,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连续24次发射成功,包括神五、神六两次载人太空任务,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发展成六大卫星系统,其中包括第一代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至于未来的五年航太计划,包括明年将发射“嫦娥一号”环绕月球一周,后年则更进一步实现让太空人在太空漫步。最受瞩目的北斗卫星计划上,中国将在2010年完成第二代部署。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只有2颗工作卫星和1颗备用卫星,覆盖范围仅限于中国本土,效率和精确度远不及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将撼动美独霸市场
北京清华大学一位参与该计划的教授透露,第二代北斗卫星系统包含4颗同步卫星、12颗中轨道卫星和9颗高轨道卫星,自去年夏天发射第一颗卫星,今年年底开始组网,4年内完成部署,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庞大卫星网。外界认为,二代北斗卫星的部分尖端技术可能取自欧盟的“伽利略”卫星计划,性能上接近GPS,一但部署完成,将撼动美国独霸全球卫星导航商用市场的局面,并大幅提高解放军的精准打击能力。
▲全球第三 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是中国自行研发的卫星定位通信系统(CNSS),是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趋于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第一代北斗卫星共有3颗卫星,于2000年开始发射,其精度达数十公尺,但前2颗目前仅余2年寿命。第二代北斗卫星自去年夏天开始发射,预计在今年年底组成一个集4颗同步卫星、12颗中轨卫星和9颗高轨卫星的庞大网系,不但能覆盖全球,精确度也将大幅提高。
(08) ★北 京 卫 星 的 战 略 应 用 ★
http://junshi.daqi.com/bbs/00/826812.html
编者按:本文编译自英国《简氏情报评论》2003年10月号,作者杰弗里•费登(Geoffrey Forden)原为联合国监督、检验及核查委员会下属的的多学科分析中心主任,现为MIT安全研究项目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在本文中,他全面探讨了中国导航卫星系统的效能,并分析了该系统在增加中国战略导弹精度方面的潜在作用。本刊特编
  随着2003年5月24日第三颗北斗-1号卫星的发射升空,中国宣称它已经建立了一个由三颗导航卫星组成的卫星体系。前两颗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北斗”卫星系统与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NAVSTAR)和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以及欧洲计划中的“伽利略”系统有很大的区别。它是由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覆盖范围只能以地区为基础,而不像其它系统具备了全球覆盖能力。
  作者认为,近年来中国一直在采取渐进的步骤发展空间导航卫星系统。它所宣称的第一颗导航卫星,也就是北斗-1A号于2000年10月30日发射升空,卫星定位于东经140度的地球同步轨道,大约在新几内亚岛上空,这也是处于整个星座最东面的一颗工作星。两个月后的12月20日,中国又发射了第二颗地球同步导航卫星——北斗-1B号,它位于东经180度印度洋中部上空。在近两年半的时间里,它们构成了中国仅有的导航卫星,直到第三颗卫星的发射升空。北斗-1C号属于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它位于东经110.5度,处于前两颗工作星的中间,与前两颗一起组成了中国自己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相隔两年半的时间里中国才发射第三颗卫星,看起来中国很可能利用了这段时间来测试卫星电子设备和熟悉系统的操作。
  通常,导航卫星的位置对于确定用户和卫星的距离以及此后的位置非常重要。这三颗卫星众所周知处于地球同步轨道,它们位置的变化对于导航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卫星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北斗卫星的经度偏差一直保持在加减0.1度,这也是国际电信联盟所提出的标准范围,在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度上,这个偏差与地球的对应值为150公里。每经过大约一个月,当负责保持卫星在轨位置的发动机点火期间,这种经度变化就会发生一次。因此,每日的变量相对要小,只有2至3公里。
  然而,由于存在着卫星轨道赤道倾角以及卫星轨道并不是真正的圆形,所以地球同步卫星每天在轨道的位置也是有变化的。前两颗卫星的轨道赤道倾角为0.06度,对应每天南北方向50公里的差额,最新的第三颗卫星轨道赤道倾角大约0.014度。倾角的不同是由于太阳和月亮(以及地球不是一个真正的圆球形状这样一个事实)在过去两年半时间中对前两颗卫星的辐射压力所致,最后,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并不是真正的圆形,每天会引起40公里的径向偏差。
  所有这些偏差,在距离地面35000公里的轨道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定位方面如果不对参数修正的话却能引发巨大失误。现有以卫星为基础的导航系统通过向用户播发当前轨道参数及授时信号解决这类问题,然后用户计算出精确卫星位置用于自己位置估算。看起来中国“北斗”系统很可能使用的是同样的工作原理。
◆ 系统精度的估算
  卫星系统的用户可以测算出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如果他知道自己与三颗卫星或更多卫星之间的距离的话。估算的精确度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电子设备的精度、信号穿越大气层的影响以及已知的卫星位置到底有多精确和其几何排列的顺序。
  使用更多的卫星可以增加位置估算的精度,然而如果卫星广泛地分布于用户的上空也可以增加定位精度。实际上四颗卫星就也可以取得理论上的最大定位精度,这就要求其中三颗要均匀地分布在水平面上。换句话说就是以120度为间隔,第四颗卫星位于用户的正上方。从这种最佳几何排列中移动任何一颗卫星都将降低用户定位的最佳精度。
  由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共只有三颗卫星在轨,因此就要求用户装有一台高精度原子钟。或者其它的必要条件也行,如用户处于海平面位置,这种条件使得该导航系统除了用于舰船导航之外在陆上几乎毫无用武之力。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卫星导航也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定位精度,因此本文在此不予具体论述。我们将假设用户携带了一只作工粗糙的小型高精度时钟或是一台同步的价格不贵误差也不是很大的时钟。
  近年来原子钟越来越普及,中国肯定已经将或是自己制定或是购自国外的高精度时钟安装在导航卫星上了。不管怎么样,虽然我们对中国的一个步兵排甚至是一辆坦克能否在野外成功地操作这一装置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飞机能够携带原子钟并做到时钟与卫星的同步化,以此来确保导弹发射后数分钟时间里所最必需的精度。
  卫星的几何排列,就像用户所看到的,在决定系统的精确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三颗卫星远远没有达到最佳化的几何排列。如果用户靠近赤道的位置,这三颗卫星看起来就像是从头顶穿过的一条直线。这种几何排列虽然能够很好地决定经度,但在测量纬度或高度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实际上在赤道平面上,美国的GPS系统测量经度的精确度要比北斗卫星强一千倍,这个比较是建立在假设两个系统都存在着电子设备、大气失真及其它来源所引发的相同的误差基础之上的(另外,用户的原子钟不可避免也存在着误差,除非也像卫星上安装的原子钟一样经常进行数据更新,在此我们不予考虑)。因此,北斗星座的用户在赤道上测量纬度的误差范围至少是一个东西10米、南北3000米的大椭圆。同样,在高度的测量方面,美国的GPS系统精度也要超出中国10倍。
  当用户向北方移动时,纬度和高度的精确度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这是因为北斗星座的几何排列看起来更加合理一些。当用户越向北前进,卫星看起来越靠近水平线,也就是说星座越逼近它的最佳几何排列。台湾台北的一个用户使用该系统时,经度精确度大约10米,而纬度精度大概只能有100米左右了。虽然这比赤道附近的用户有了极大的改进,但要想靠这种精度制导航空炸弹却还远远不够。用户越往北,精度就会增加,直到北纬80度线,在那里“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的经度测量精确度可以与GPS系统相媲美。这个比较也是建立在两个系统存在着所有其它来源误差相同的假设基础之上的。更加有趣的是,如果用户所处的海拔高度增加上百公里,那么系统在北纬地区的精确度还会随之相应增加。
◆ 未来的改进?
  中国国家航天局已经宣布,“北斗”卫星系统的精度并不能满足绝大多数的陆上用途,包括铁路和公路运输,而且肯定也不会为其所接受。然而,中国很有可能继续发射卫星以充实目前的星座数量,来获取可接受的精度。如果中国希望继续发展这一地区性导航系统,一个方法就是向所谓的“闪电”轨道再发射另外4颗卫星。“闪电”轨道指的是一种大椭圆轨道,范围从近地点高度的1000公里到远地点高度40000公里,卫星运行周期为12小时。入轨时卫星的轨道倾角大约63度,这样可以防止卫星向东或向西漂移出轨道。保持4颗这样的卫星将确保用于导航目的时至少有一颗卫星处于最佳位置。
  如果这样一个附属星座加入到“北斗”系统,它仍然是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精度也只有GPS/NAVSTAR系统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然而这样用户却再也没有必要随身失事携带原子钟了,因为用户在任何时候它都可以接收到4颗卫星发射出的信号。尽管中国肯定已经具备了将这种卫星送入“闪电”轨道的能力,但它以前却没有这样做过。考虑到中国在发展武器系统方面一贯深思熟虑的作法,估计中国首先可能会入轨一颗单独的北斗卫星,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对这颗卫星的多种功能进行测试,例如高度控制-保持卫星的一个表面始终朝向地球,而太阳电池板的表面则指向太阳,以及对卫星在这种大椭圆轨道上进行至少一年的位置保持和跟踪。只有当时机成熟时,中国才会将另外3颗卫星送入“闪电”轨道。
  作者认为,对于中国来讲,高度控制和轨道位置保持这两个环节才是操纵“闪电”轨道卫星最困难的事情。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导航卫星的运行轨道必须非常精确,否则轨道测量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用户定位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地面控制站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测算出地球同步卫星更加精确的轨道位置。通过向卫星发射定时信号,然后接收应答信号,这样就能很容易地算出卫星的径向距离,另外采用“波瓣”技术-在两张坐标稍有不同的天线方向图上测量无线电相对往返的过程,也能够得出卫星的角位置。毫无疑问,中国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一直在发展这两种技术,但是要测算“闪电”轨道卫星的位置,中国还须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采取新式不同的操作技巧。
◆ 战略武器的使用
  作者认为,如果中国打算建立一个精度更加接近GPS系统的地区性卫星导航系统,那么在卫星的数量上至少翻上一番,而且还要将它们送入无任何经验可寻的“闪电”轨道。
  精度不足以制导常规弹药的一个系统,却可以改进战略武器的精度,这看起来有点自相矛盾。然而,“北斗”系统就是如此。它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将中国的战略弹道导弹(ICBM)的精度极大提到到1公里以内。一种方法是通过速度测量来决定主发动机的关闭点,这在后来证明是行不通的。第二种方法是对助推段后飞行器或总线实施制导,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将导弹的精度提到到1公里以内,而且也使得中国得到了多弹头分导再入飞行器(MIRV)的技术。
  美国和苏联的经验说明,导弹精度、核武器当量以及核态势这三个不可分割因素构成了核威慑的整体。因此,在探讨“北斗”导航系统如何能够在现有的3颗卫星几何排列的基础之上改进战略弹道导弹的精度之前,有必要考虑中国核态势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核威慑依赖的是一支目标对准对手人口中心的小规模、生存能力较强的报复性力量。该国目前的核武库据估计包括大约20枚能够使用的战略弹道导弹,打击距离可达美国本土。这些导弹均为东风-5A(北约称为CSS-4)二级液体助推导弹,射程13000公里,每枚导弹据信携带有一枚热核弹头,威力为2-3百万吨TNT当量。尽管有报道称中国取消了几个多弹头再入飞行器技术的研究项目,但东风-5A导弹具有着很强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这种导弹平时未加注燃料储存在坑道内,一旦需要它可以迅速转移出来进入发射平台,整个发射准备工作能在60分钟内完成。一些分析人士相信中国正在对其核力量实施现代化,最早可能在2005年,东风-5A型导弹将会被一种更先进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所取代。
  关于东风-5A导弹的精度有不同的报道,范围从500米的径向概率偏差(CEP)-表示来袭导弹将降落在这些半径范围以内,至3500米CEP不等。数百万吨级的核弹头无论击中此范围以内的任何一点都会毁坏整个城市(一枚300万吨级的核弹头可以夷平半径6.5公里以内的所有建筑,并引发大火和重大的人员伤亡)。然而,如果中国确实在其战略弹道导弹上安装了多弹头分导再入飞行器,那么它就需要生产和部署更小、更灵活的核装置,其核弹头的当量相应也会更小。这样一枚分弹头可能的当量也许只有150至350千吨TNT,如果是这样的话,仅仅一枚也会破坏半径2.5公里以内的所有建筑,同样也会引起火灾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当量越小,中国可能愈加感觉到有必要加强导弹的精度,然而即使导弹的径向概率偏差比较接近外电报道的500米最小估计值,如果中国打算使用这些低当量核武器对多个城市进行打击,它还需发展一种制导精度大致相同的总线技术。
◆ 定位与速度控制
  对战略弹道导弹进行制导与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发动机点火4分钟后,导弹燃尽时速度即主动段结束时的速度超过7000米/秒,经历7次重力速度后,导弹载荷的速度必须控制在原定速度加减6厘米/秒的速度隙缝范围以内。速度上的这种微小差别会对导弹的飞行弹道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将弹头燃尽时的速度增加6厘米/秒,弹头的最大飞行高度就会相应地增加100米,而且在飞行弹道的其它阶段,这种高度上的差别还会继续增加,造成了射程上的最终区别。
  由于中国的东风-5A导弹并没有安装助推段后飞行器用于对第二级火箭燃尽后的弹头速度进行修正,因此导弹上的制导与控制系统必须将第二级火箭的推力终止在一个精确的水平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发动机停车。控制弹头的射程就要控制燃尽时速度,如果指令要求精度在500米,那么燃尽时速度最好是在10000米/秒。与更现代化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相比,液体燃料的东风-5A导弹做到这一点可能更为容易,因为液体发动机在飞行的最后几秒钟时间里会降低速度,因此也就减少了加速度,决定正确的发动机关闭时间也会更加容易。
  如果中国为东风-5A导弹改装固体燃料助推器,作为对其实施现代化改进的一部分,那么在精确控制燃尽时速度方面难度可能会增大。想法做到发动机精确停车,中国可以采取美国民兵和海神弹道导弹曾经使用过的原理:在导弹发动机的上未端加装连接有爆破引信的发动机停车阀柱(塞)或气门,用于突然减少发动机内部的压力以及燃气和推力。当然导弹的制导和控制系统必须非常精确地决定发动机停车的正确时间,并且还要在当发动机处于最高加速度时,否则将会加剧弹道的速度偏差。
  中国可能利用其卫星导航系统改善导弹精度的一个方法将包括测量卫星射向地球信号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卫星向地面实际发出的无线电频率与用户接收到的信号频率有差额,这个差额就称作多普勒频移。这种微小差额与导弹的速度是成正比的,当导弹达到理想的速度和方向时,就在这一精确时间点上做到发动机停车。另外,“北斗”星座内的3颗卫星也使中国具备了测量导弹速度所有3个要素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弹道上任何一点的速度,而且还能测量横向距离偏差。
  这种方法以前曾经被使用过。二战期间的德国在其V-2导弹上不但进行了使用多普勒频移技术来关闭发动机的试验,而且实际上也部署了一些具备这种能力的V-2导弹。中国的战略弹道导弹与德国短程V-2导弹的一大区别是两者要求的速度测量精度。像上文所提到的,如果中国打算使用多普勒频移来决定发动机关闭时间,就需要测量出每秒只有几公分的速度差别。然而,测量一个多普勒频移就只有短短的有限的时间,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两条类似的电波上作比较,寻找出它们的差别所在。导弹上的测量装置必须要在半秒钟的时间里测量出导弹速度,而且精度不能低于6厘米/秒。假设“北斗”卫星是在6兆赫的波段上向外发送信号——我们知道这是中国卫星的工作频率,如果中国想使用更低的频率或是要求更高的的精度——比如对应地面50米的径向概率偏差,那么测量多普勒频移所要求的时间就会增加。
  要想在这半秒钟时间里,测出所需精度的东风-5A导弹的速度,那么导弹的速度变化将会达到35米/秒,这就极大地超出了6厘米/秒的精度。而且要想测出主动段结束时所需精度的弹头速度甚至也会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在测量多普勒频移的同时,光是重力就会引起4.5米/秒的速度变化。这样,如果中国想在一定的时间里测出所需精度的弹头速度,它必须将其导航卫星的频率提高至少1000倍。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目前中国的导航卫星还无法利用测量所需精度的弹头速度这种方法来提高其战略弹道导弹的精度。
◆ 测量位置,推力速度
  中国能利用它的3颗卫星来改善其战略弹道导弹的精度,通过对助推段后飞行器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速度稍有差别的弹头,它的弹道在空间的飞行路线也是不同的。这种方法就是充分利用了这样一个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会使用其生产或外购的标准加速仪来终止导弹的推力,最终速度精度可能只有1米/秒左右,与之相对应的目标精度几乎达到10公里。
  如果中国的弹道导弹装备了助推段后飞行器,而且它所携载的弹头速度能够在一秒钟的时间内改变几米的话——这一数值是一台先进发动机及其相关燃料容积所必须要求的,那么中国还是可以承受弹道导弹速度上的不精确性的。在主助推器燃尽时,卫星总线将首先经过一段时间来确定导弹的位置,这一时间要足够卫星来区别出速度差只有每秒几公分区别的弹道轨迹。这一过程最多不能超过600秒,可能会更少。到那时,总线将解锁特别设计的加速仪,并将其设置在卫星导航系统所确定的环境中,或者只需要重新启动主惯性制导装置也行。任何一种方法都能避免导弹制导系统在主助推器动力飞行阶段可能产生的计算失误。新的制导装置届时将由卫星总线启动用于控制发动机以此来修正速度,另外它也能够多次改变总线速度。如果总线运用的是多弹头分导再入飞行器技术的话,那么每到一个新弹道,总线都会释放出一枚弹头。
  弹头或助推段后飞行器在其飞行的27分钟时间里,都处于所有3颗卫星的监测之下。这就使得卫星总线可以长时间、多次对其位置进行测量,进而推断出精确度非常高的导弹速度。地基导航系统不可能有这么长的测量时间,因为导弹很快会消失在地球圆形表面之下。很明显,如果助推段后飞行器想要达到所需的精度的话,它就需要这段时间来决定本身的速度。卫星在主动段结束后的前几百秒估计的偏差与导弹的实际偏差大致相同。然而,由于系统每隔一秒或两秒时间测量一次总线的位置,因此它最终还是能够分别出速度上的差别。另外,系统还可将弹道高度差别纳入速度差别的分析当中。
◆ “北斗”系统对中国核作用的影响
  作者认为,一个系统理论上的能力并不能决定其是否可以用于特殊场合。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尽管不适合常规及陆上用途,但却很适合战略弹道导弹的制导与控制。如果北斗卫星系统的目的就是用于改进中国弹道导弹精度,那么西方就有必要考虑中国的核态势。
  在美国和苏联的核较量中,改善核弹头精度一直与第一次核打击能力联系在一起,打击的目标要么针对对方的核力量(在发射前毁坏对方导弹发射井),要么是对方的指挥与控制设施。然而,如果中国打算获得第一次打击能力,它就不得不实施一项大规模采购项目,而不仅仅是现代化这么简单。对美国民兵战略弹道导弹进行第一次打击至少需要500枚核弹头:在《第二阶段消减核武器协议》的限制下实现“一对一”打击。即使中国为每枚战略弹道导弹安装3枚分导弹头,那么它的导弹数量至少还需要增加8倍,更不用提500枚核弹头了。当然,美国还有数量不斐的战略轰炸机及三叉戟弹道导弹核潜艇作为报复力量。即使中国想对美国的指挥及控制设施实施第一次核打击也成问题,因为美国为了抵抗苏联的第一次核打击相继兴建了许多预备指挥中心。
  作者认为,中国致力于的一个选择性战略,可能是运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安装有分导弹头的战略导弹提供制导,这也不需要对导弹精度作多大的改进。中国可能正在努力增加目标瞄准美国城市的导弹数量。“北斗”卫星这样一个用于战略弹道导弹的导航系统,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对抗美国部署更加现代化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而作出的一个反应。实际上由于启动该系统耗时较长,因此在美国的天基追踪系统确定了一个飞行弹道,第一枚拦截导弹就要击中目标之前,此时助推段后飞行器可能还正在作机动飞行。这样的机动飞行,再加上中国肯定已经掌握的廉价的弹头诱饵技术,对付美国地基拦截导弹无疑非常有效。
□ 赵国栋 编 译
(09) ★ 中国处理中朝关系应思考更多,看得更远 ★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2/8/7/100228741.html?coluid=59&kindid=0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14: 2006年10月11日,一些朝鲜人在平壤的一座金日成塑像前表达敬意。在宣布核子试验后,平壤的生活节奏没有什么变化。
  中评社香港10月14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3日载文《中国是否应该抛弃朝鲜?》,摘要如下:
  过去六十年,朝鲜之于中国始终是一个斩不断、理还乱的矛盾体。从50年代朝鲜战争到近日的核试炸,在不同的国际大格局下,朝鲜对中国或多或少都有地缘战略的价值。而与此同时,中国也为这个“小兄弟”作出过巨大牺牲。
  在看待中国目前的对朝政策,包括分析其得失、展望其未来方向时,人们都应该避免把历史和现实混淆起来,更要避免被事态本身和一时冲动的情绪所牵制。否则,分析就可能偏颇,判断就会失准,决策就不能到位。
◆不能完全倒向任何一边
  朝鲜此次执意进行地下核试炸,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中国是朝鲜唯一坚定和长期的保护者与支持者,在此重大问题上,它无视北京的苦苦劝告而一意孤行,至少在道义和情面上都有负于中国。
  也正因如此,海内外不少学者和舆论在谴责朝鲜之余,几乎异口同声地要求中国对朝鲜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主张中国应该抛弃朝鲜。
  初听起来,这些观点都很有道理,理论上似乎也有探讨的价值。但是,在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来认真地看一下国际政治、特别是东亚安全局势,人们也许就能发现,这些主张不仅过于理想化,而且立论之中还有若干谬误。
  实际上,无需说其他领域,单看朝核问题,中国不仅早就全面融入国际社会,而且还在其中发挥了突出的特殊作用。朝核问题所涉及的“国际社会”无非是两大内容,一是核不扩散条约机制,二是半岛无核化目标。中国在这两方面的努力,实际上比其他有关国家都更投入。
  有些人可能是认为,中国站在美国一边对付朝鲜,就是“全面融入国际社会”。这种认识更是一个错误。美国是这场争执的主要当事国,若中国完全倒向一边,后果将难以设想。可以说,假若不是中国在美朝之间频繁地进行外交斡旋,朝核争执恐怕早就失控。
◆冷战格局使中国有后顾之忧
  谬误之二是所谓“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种言论的背后意思,是说中国在朝核问题上不负责任或者不够负责。
  实际上,从最初的起因看,朝核争执其实是美朝之间的双边争执,中国只是间接的相关者。假若美朝双方当初能够各自作出妥协,这场争执就不会恶化到这个地步。
  假若说中国没有负起责任,那笔者就要试问一下:是谁在推动和拯救六方会谈的进程?是谁在各方之间进行艰难的传话和斡旋?是什么原因导致中朝政治关系出现裂痕?
  至于要求中国“抛弃朝鲜”,这更是一种情绪化反应。只要好好看一下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格局,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答案,对朝鲜弃之不顾,任其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下去,那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冷战已经结束多年,但美日之间、美韩之间的军事同盟关系,并未因新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松动。相反,美日安保同盟近年来却在不断更新和加强。其意图安在?其矛头指向谁?
  东北亚只有中朝两国在上述安全同盟之外。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它们不得不去寻找答案。如果美日是为了防范中国,那么,中国是否还要制造朝鲜这样一个敌人?如果是为了对付朝鲜,那么,美日韩军事同盟是否应该把中国纳入其中?
◆绝不能反目成仇
  在朝鲜问题上,中国坚决反对核试炸,其立场与其他国家完全一致。但要作出何种反应措施,中国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且更要考虑到这些反应措施是否有利于最终解决问题。
无论怎么说,中朝之间虽非亲兄弟,但过去的情谊毕竟尚存。朋友可以选择,但邻居却永远不能改变。中国过去对待周边小国基本上都是以“义”字为重,宁可他人负我,而不可我负他人。即便兵戎相见,中国也绝无意图将对方置于死地。
  况且,朝鲜此次核试炸,并非是中朝双方的事情。若把它当作双边问题,从双边的角度意气用事,反目成仇,那反而会使朝核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对中国而言,实施大范围的严厉制裁和惩罚易如反掌,足可解一时之恨。但是,下一步还能做什么?朝鲜的核武计画是否就此自动消失?
  笔者见识有限,但就80年代末以来所发生的一些事件看,西方国家在此类敏感问题上容易受情绪支配,分寸把握不当,故而带来进退失据的结果。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其外交智囊和决策者应该比其他国家都要思考得更多,看得更远,采取的行动也更要恰如其分。▲
(10) ★美记者声称美在伊朗周边集结海上力量欲发动空袭★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3067230&typeid=14
(2006-10-13 5:05 pm)(综合讯)中新网报道,美国著名调查记者大卫•林道夫在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披露,美国核动力航母“艾森豪威尔”号和与为它护航的巡洋舰、驱逐舰、攻击潜艇已于10月2日离开驻泊地驶往海湾地区。
  林道夫称,“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将于10月21日抵达伊朗附近海域。另一支由扫雷艇和其它舰只组成的第二支舰队也将在同一日期抵达。
  林道夫的军方消息来源称,在伊朗沿海集结美国海军力量是为了准备对伊朗发动空袭,空袭将不仅仅针对伊朗的核设施而且将打击伊朗军方的整个指挥控制体系。
  林道夫称,尽管这种打击可能在伊拉克、沙地、科威特和其它地方引发针对美军和美国利益、石油油井、管道和装运设施的暴力活动,并导致海湾和霍尔木兹海峡被布雷、全球油价猛涨的后果,但美国发动这场新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共和党人控制参众两院。
  林道夫说,女记者拉里沙在在线出版物《网络杂志平台》上报道称,军方高级领导人已在制订攻击伊朗计划的细节。她的消息来源告诉她,高级领导人是在初步计划已获得批准的情况下开始制订计划的细节的。林道夫写道,他对民主党对此保持沉默感到意外。没有一位国会民主党议员和竞选国会议员的民主党人要求布什和五角大楼就美国在伊朗周边集结海军力量的行为作出解释。他们也没有要求布什和五角大楼就有关美特种部队正在伊朗境内支持恐怖组织“人民圣战者组织”、为美国的空袭选定目标的报道作出解释。 ▲
王 小 云 令 世 界 密 码 学 界 震 撼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6-10/14/content_5201916.htm
2006年10月14日瞭望新闻周刊: “2004年8月,在美国加州召开的国际密码学大会上,我是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找到会议主席要求进行大会发言的。在2005年的会议上,我被安排在第一个时间作重要报告。
这个会议的目的,就是针对我们破解的MD5和SHA-1密码算法,评估Hash函数的安全现状以及未来Hash函数的设计。用现在业界一句流行的话说,MD5和SHA-1的破解,动摇了目前数字签名的理论根基。”
操着一口浓重山东口音的王小云教授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这番话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9月末的一天下午,《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如约来到王小云教授位于清华大学数学楼的办公室。刚从山东大学返京的王小云正和自己面前的学生讨论课题进展。
◆国际密码大会上的“地震”
说起自己和自己的团队破解的MD5和SHA-1密码算法,王小云开心地笑了。
在2004年8月以前,国际密码学界并不熟悉“王小云”这个名字。2004年8月,在美国加州圣芭芭拉召开的国际密码大会上,并没有被安排发言的王小云找到会议主席,要求进行大会发言。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王小云首次宣布了她及她的研究小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MD5、HAVAL-128、MD4和RIPEMD等著名密码算法的破译结果。
在公布到第三个成果的时候,会场上已经是掌声四起。报告结束后,所有与会专家对王小云及其团队的突出工作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大会主席、普林斯顿Hewlett-Packard实验室教授StuartHaber形容道:“这真是一个极具冲击力和令人鼓舞的结果。”
作为密码学领域的重大发现,王小云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密码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2004年国际密码大会的总结报告中就写道:“我们该怎么办?MD5被重创了,它即将从应用中淘汰。SHA-1仍然活着,但也见到了它的末日。现在就得开始更换SHA-1了。”
虽说在MD5被王小云领衔的中国专家破译之后,世界密码学界仍然认为SHA-1是安全的,没有被攻破,并且没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它会很快被攻破。但仅仅几个月之后,王小云就宣布了破译SHA-1的消息,再一次震撼了国际密码学界。
国际顶级密码学家Shamir评论道:“这是近几年密码学领域最美妙的结果,我相信这将会引起轩然大波,设计新的Hash函数算法极其重要。”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密码学家WilliamBurr说:“去年(2004),我还庆幸地说,还好她没有把SHA-1也破解了,但是现在,她真的这样做了。”
MD5的设计者Rivest评论道,“SHA-1的破译令人吃惊”,“数字签名的安全性在降低,这再一次提醒需要替换算法。”
  ◆为了电子商务的安全
据了解,Hash算法,或称Hash函数,被普遍应用于数字安全的几乎所有方面。登录办公室局域网、进入个人邮箱和安全页面都要用它来保护用户的密码;电子签名系统利用它来认证客户及其发来的信息;法律文书、财务信息和有版权的重要文件用它作为时间戳来确保数据不被篡改;银行系统使用它在用户输入信用卡密码之前确保网页的安全……
可以说,密码学家在他们设计密码协议的时候,可以灵活地使用Hash函数来增加安全性。“它们就像万灵药一样。”
Hash函数的种类很多,而王小云破解的正是当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两种——MD5和SHA-1。
MD5是由国际著名密码学家、“图灵奖”获得者兼公钥加密算法RSA的创始人、麻省理工大学的RonaldRivest教授于1991年设计的;SHA-1是由美国专门制定密码算法的标准机构——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设计。两大算法是目前国际电子签名及许多其它密码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证券等电子商务领域。其中,SHA-1早在1994年便为美国政府采纳,是目前美国政府广泛应用的计算机密码系统。
王小云介绍说,世界上由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因此手印(指纹)成为人们身份惟一和安全的标志。在网络安全协议中,使用Hash函数来处理电子签名,能够产生理论上独一无二的电子文件的“指纹”,形成“数字手印”。按照理想安全要求,经过Hash函数产生的指纹,原始信息即使只改变一位,其产生的“指纹”也会截然不同。即使调用全球的计算机,也难以找到两个相同的“数字手印”,因此能够保证数字签名无法被伪造。如果能找到Hash函数的碰撞,就意味着两个不同的文件可以产生相同的“指纹”,这样就可以伪造签名。
而王小云和她的研究小组通过对函数MD5和SHA-1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数据能够产生相同的Hash值!这意味着,可以找到两份具有相同数字手印的不同电子文件。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电子签名可以伪造。必须及时添加限制条件,或者重新选用更为安全的密码标准,才能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
王小云告诉记者,MD5的破译已经不仅仅是理论破译结果,而且存在导致实际的攻击的可能,因为MD5可以找出碰撞实例。王小云说,目前SHA-1在理论上已经被破译,但尚未找出碰撞实例。理论上讲,一个计算机需要运行上百万年才能找到一个碰撞实例,但现在只需要几年就可以找到。届时SHA-1就真的不能再广泛应用了。
  ◆师从名师钻研密码学
今年40岁的王小云1988年考上山东大学数学系后开始接触、学习密码学,1990年师从著名数学家潘承洞教授攻读数论与密码学专业博士,在潘承洞、于秀源、展涛等多位名师的指导下,她成功地将数论知识应用到密码学中,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Hash函数的研究。
据介绍,70年代中期现代密码学开始兴起,公钥密码学是基于单向函数设计的,而单向函数通常基于数论、代数方面的数学难题来设计,这使其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在导师的建议下,我比较早的接触了密码学,其新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向引起了我的兴趣。与数学研究相比,密码学有更多吸引人的地方,非常有趣,也更具有挑战性。”
身兼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王小云的时间可以说是以分钟计算的。“忙”成了她的常态,许多爱好都取消了,就连喜爱的花都委托给爱人照看。她经常往返于山东和北京两地,除了身边的人,很少有人能说得清她到底在哪儿。(孙英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