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拒绝与金正日合作共同进行核开发后 朝鲜转投苏联★★★★

170条生理常识(81-90)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5387/201310/7565.htm
81、 馒头比米饭更益补锌、82、煮粥和烧菜不能放碱、83、粽子的营养全面、84、饭菜不宜”趁热吃”、85、多吃黑色食物可补 肾、86、多吃玉米好处多、87、不宜吃开口的糖炒板粟、88、多食核桃有益心脏、89、花生具有抗衰老作用、90、常吃 花生可预防胆结石.
  
今 日 看 点:2016-01-13▲◆★●■☆

毛泽东曾拒绝与金正日合作共同进行核开发后 朝鲜转投苏联★★★★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12/4867443.html
朝鲜半岛大战一触即发 中国作用被放大★★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11/4866797.html
中美在朝鲜问题上“分歧深刻”★★
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6/0111/1049978.shtml
中国抓捕的738名外逃嫌犯中41%被亲人劝说回国★★★
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0112/1050359.shtml
中朝兄弟反目,“土地换友谊”中国后悔了吗?★★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601/69934/512454.html
中国“特区”应该肩负起的新使命 ★★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2736324.html
美中俄三國角力 中國成漁翁★★★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2735853.html

毛泽东曾拒绝与金正日合作共同进行核开发后 朝鲜转投苏联★★★★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12/4867443.html

每日新闻 2016-01-12:每当朝鲜进行挑衅行为时,中国的影响力就会成为关注焦点。日媒披露,毛主席曾拒绝与金正日合作共同进行核开发,朝鲜转投赫鲁晓夫的怀抱。

据日本《每日新闻》1月12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毛泽东主席对朝核开发合作面露难色》文章中称,朝鲜方面的资料显示,“朝鲜有必要拥有核武器吗?”中国首次核实验成功的1964年,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对朝鲜第一书记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首相(后为国家主席)就朝鲜核开发表示不与其合作的态度。

毛泽东(图左)、赫鲁晓夫(图右)和金日成

劳动党会议纪要曝光

朝鲜劳动党在进行第三次核实验(2013年2月)后召开的内部报告会的声音记录中干部的发言被收录。

会议纪要显示,中国在1964年10月16日初次实施核实验。“金首相在访问越南前去到中国,毛主席举行宴会”。宴会上,毛主席对人民解放军负责人问到“这次核实验花费的费用是多少?”,负责人想要对主席耳语回答时,主席指示称,“在金日成同志面前没问题,说吧““20亿美元”。

毛不赞成朝进行核实验

当时,毛主席对金首相解释道,“中国人口多,国家大。需要面子,所以进行核实验”“朝鲜有必要那么做吗?”对朝鲜核开发的必要性提出质疑。

对话中,金首相可能向毛主席请求核开发支援,但是此记录中并没有提及。此后,朝鲜走上核武器开发的道路,但在会议纪要中介绍称,“如果毛主席还活着的话,他应该不欢迎我们进行核实验吧”。

朝鲜主要是得到旧苏联的合作开始开发核武器的,并于1964年2月在朝鲜西北部宁边设立了核能研究所。

关于当时的20亿美元,报告中称,“简直是巨款”。同时期举办的东京奥运会的总投资额为1万亿日圆规模,如果按照当时1美元相当于360日圆换算的话是28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当时投入了巨大的预算。

纪要中还强调了,中国推进核·导弹开发,强化军事能力后,全身心致力于经济领域。由此可知,“朝鲜拥有核、卫星发射运送火箭将对今后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提高做出何种有利的形势?”。▲◆★●■☆

 

朝鲜半岛大战一触即发 中国作用被放大★★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11/4866797.html

多维 2016-01-11:“围绕朝鲜核试的对峙迅速升级”,目前任何一方都不想示弱,美国希望用战略武器对朝施压和示威,宣示对韩国的保护,但强硬行动只会进一步加剧局势的紧张。半岛局势双方互为因果,双方保持适当克制才能不让局势失控。另据一名的自称在平壤有联系人的消息人士称,朝鲜正在寻求与美国、中国和韩国达成和平协定,以正式结束朝鲜战争,在达到目的前不会停止核试验。

美国《星条旗报》刊文称,朝鲜第四次核试验迅速演变成3年来最激烈的对峙。上次,美国向当地派出一架可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危机逐渐解除。但由于这次局势发展如此迅速,这似乎不太可能重演。分析人士预计朝鲜可能很快试验2012年12月曾成功试射的火箭的改进型。 朝方近来在阅兵式上展示了火箭模型,专家说其设计似乎得到改进,以便重新进入大气层,投放核弹。英国《快报》2016年1月11日则提出一个耸动的疑问:“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吗?”

“半岛擦枪走火的危险时刻都存在,如果管控不好,冲突随时可能发生。”中国亚太学会朝鲜半岛研究会委员王林昌11日接受 《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任何一方都不想示弱,美国希望用战略武器对朝施压和示威,宣示对韩国的保护,但强硬行动只会进一步加剧局势的紧张。半岛局势双方互为因果,双方保持适当克制才能不让局势失控。

针对美国加强对朝鲜武力示威,俄新社援引俄联邦委员会国防与安全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克林采维奇的话称,美国正利用朝鲜核试验加强其在地区的军事存在。他表示:“华盛顿在韩国部署战略轰炸机、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回应朝鲜的破坏性行动,但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是否会因此而改变?这很值得怀疑,这里的任何单边行动都只会造成伤害。”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记者会强调反对朝鲜核试验的同时,就美军轰炸机在朝鲜半岛低空飞行“秀肌肉”表示,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共同利益,“我们希望有关方面保持克制,慎重行事,避免紧张局势轮番升级”。

对于中国的作用,韩国仍然很看重。韩国总统府发言人1月11日在记者会上表示,韩方正在从多个方面考虑与中方的合作方案。韩联社称,朝核六方会谈韩方团长即将陆 续与美日中俄四方团长就朝鲜核试验的对策开展磋商,“与握有王牌的中方”的磋商是本轮朝核外交战的关键。韩联社11日还引述韩国专家的话称,朝鲜的石油进 口百分之百依赖中国,如果中国断油一周,朝鲜社会便会陷入严重混乱。但顾及中朝关系,中国难以作出全面中断对朝石油供应的决定。

“不能过度凸显中国作用论”,《韩民族新闻》则以此为题刊发社论称,现在美韩一边对朝施压一边强调中国作用论,这只能让中国的调解作用余地变小。韩国政府必须拿出 新策略,摆脱目前对朝一边倒强硬政策,将更多精力放在劝说中美更积极介入朝核问题上,韩国必须避免半岛局势全面恶化。▲◆★●■☆

 

中美在朝鲜问题上“分歧深刻”★★
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6/0111/1049978.shtml

2016-01-11 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朱方雨

核心提示:中美合作对朝鲜来说代价高昂,而无法在朝鲜问题上合作将严重加剧中美摩擦与竞争。

参考消息网1月11日报道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1月9日刊登《中美在朝鲜问题上有何分歧》一文,作者为美国外交学会朝韩问题高级研究员斯科特·斯奈德。

文章称,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在该国制造的“人工地震”,在中美关系中引发了地缘政治震动,暴露出两国之间因共同承诺致力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而被长期掩盖的根本分歧。

美国国务卿克里在1月7日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通电话时说,此前对朝鲜问题采取的做法并未奏效,“我们不能再一切照旧”。

文章称,中美现在在朝鲜问题上暴露出的分歧不但深刻而且延伸到至少四个重要方面:

影响力:由于中国控制着朝鲜的食品和燃料生命线,西方分析人士认为平壤的命运掌握在北京手中。然而,朝鲜怠慢了中国。朝鲜将中国的援助视为理所当然,认为北京在稳定方面的地缘政治利益将不允许中国停止援助。但华盛顿现在正竭力将北京推向停止援助的方向。

意识形态:对中国来说,批评它的盟友是件尤为困难的事情,尽管显而易见的经济和战略分歧几十年来一直在削弱中朝关系。对中国来说,更难的似乎是摒弃下面这种观点,即尽管朝鲜进行了四次核试验,但美国对平壤的敌意才是朝鲜半岛敌对状态的根源。

手段:与朝鲜的外交记录显示,不管是奖励措施还是高压行动都没能成功诱使朝鲜进行合作。美国发出的信号(能够携带核弹的B-2和B-52轰炸机飞越朝鲜半岛)也没能成功地划下一条旨在遏制朝鲜挑衅行为的界线。但中国担心更多的压力将导致朝鲜半岛不稳定,因此一直迟迟不愿对平壤加大压力。

最终状态: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咄咄逼人态势带来了日趋激烈的竞争,而它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已经开始抑制中美两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合作前景。迄今为止,朝鲜一直在依靠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不信任来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文章称,朝鲜核策略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是,它能够在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公开地缘政治分歧中生存下去甚至有可能从中获益。中美合作对朝鲜来说代价高昂,而无法在朝鲜问题上合作将严重加剧中美摩擦与竞争。

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1月7日刊登《朝鲜核试验深化中国僵局》一文。

文章称,1月6日朝鲜再次令世界震惊,声称它试爆了一枚氢弹。虽然这枚炸弹的真正类型尚未得到证实,但是有关这次氢弹试验的消息带来的冲击波在全球引发强烈反响,特别是对朝鲜的主要盟友中国。然而,中国尽管感到恼怒,但不可能惩罚朝鲜,因为担心这样做可能会损害长远的战略利益。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中方当然会向朝方提出严正交涉。

文章称,即便如此,预计这次的核挑战不会缓解中国对朝鲜关系历史性的困境。虽然维护与其主要盟国关系的成本依然相当高,但是出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考量,中国承担不起放弃平壤所带来的后果。两国在中国战略性的东北地区共享着约1300公里的边界线,中国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中曾与美国交战,为的就是不让朝鲜在韩国统治下实现统一。

文章称,中国模棱两可的态度并不意味着它对平壤政权没有任何影响力。金正恩依赖中国解决粮食和能源短缺的问题。2015年朝鲜经历了毁灭性的旱灾,眼下它面临着又一个歉收之年,因此朝鲜对北京提供粮食援助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加。对中国而言,问题就出在朝鲜一旦偏离其势力范围所带来的影响上。

文章称,战略上的考量或许会使中国反思其视朝鲜为可容忍负担的传统观念,但是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鉴于双方历史性的关系以及战略利益,首尔的分析家不认为中国可以在很大程度改变其现有的与朝鲜的关系。▲◆★●■☆

 

中国抓捕的738名外逃嫌犯中41%被亲人劝说回国★★★
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0112/1050359.shtml

2016-01-12 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杨宁昱

核心提示:一个逃犯相当于一个风筝,他人在国外,但线在国内。让杨怀远(化名)和他年迈的父亲通过电话联系上,并眼泪汪汪地劝他回国。杨怀远确实回国了。

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 外媒称,随着北京去年加大反腐行动的力度,中国当局推出了“天网”行动,追逃100名红色通缉令嫌犯,这些人涉嫌带着他们的非法所得潜逃国外。北京将这100人的名单提供给国际刑警组织,并劝说外国政府予以协助。

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月7日报道,1月6日,中国的最高反腐机构公布了“天网”行动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果。自去年4月份开展这一行动以来,已经有19人被抓捕回国。还有81人仍然在逃。

报道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还公布了“猎狐”行动取得的成果,这是一项涉及范围更广泛的遣返中国嫌犯的行动。据中纪委说,2015年的前11个月,中国探员共将738名逃犯抓捕回国。但是,这些海外的中国人回国后的结局如何?11月,中国派出四架包机前往柬埔寨和印尼,将254名涉嫌参加一个电话和互联网欺诈团伙的成员押送回国。然而,中国并没有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签署引渡协议,据中纪委说这是中国外逃人员最青睐的两个目的地。这个反腐机构的网站解释说,在没有这种引渡协议的情况下,“我们追逃只能通过替代性措施即劝返、遣返、异地追诉的方式来实现”。

报道称,事实上,据中纪委说,738名犯罪嫌疑人中有41%“是被劝说回国的”,但是并没有详细说明采取了什么说服技巧。2014年11月,上海的《新民周刊》采访了参与“猎狐”行动的上海警察李公敬。他告诉《新民周刊》:“我的经验,当面劝和电话劝效果完全不同。”李公敬说:“尽管我们通过电话讲了很多次,但是这次20分钟的面谈让(嫌疑人)选择投案自首。”他曾将一名女嫌疑人的案例拍成影像,发放给所有在逃嫌疑人家人,让他们寄给嫌疑人。他说:“这种做法非常有效。一个逃犯相当于一个风筝,他人在国外,但线在国内,通过亲人总能找到他。”

报道称,参加“猎狐”行动的一名探员去年出版的一本书描述了一个“充满激情的”特别行动小组,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从冒着埃博拉的风险到顶着赤道高温,一路将潜逃分子抓捕回国。在北京的《法制晚报》上,另外一位探员详细叙述了他劝说“天网”行动中“百名红色通缉犯”杨怀远(化名)从北美回国的过程。他的做法就是让这名商人和他年迈的父亲通过电话联系上,并眼泪汪汪地劝他回国。杨怀远确实回国了。

报道称,然而,中国法律的威力并不能总是与当地的原则相符。有些情况下,参与“猎狐”行动的探员被指责未能与当地政府进行充分的磋商,尽管北京说他们竭力遵守当地的法律。(编译/刘晓燕)▲◆★●■☆

 

中朝兄弟反目,“土地换友谊”中国后悔了吗?★★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601/69934/512454.html

2016-01-11:“中朝未来必有一战”也许您会以为虚张声势,可以往的“中朝同志加兄弟”渐行渐远成为历史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中越,中苏等等兄弟反目武力相加的例子近在咫尺,曾经以割让长白山东南领土换来的“中朝友谊”,此时竟然变得如此苍白如此扑朔迷离!

长白山自古为中国领土。康熙五十五年《清史稿 卷五百二十六 朝鲜》记载:“长白山之西,中国与朝鲜既以鸭绿江为界。土门江(现在的图们江)自长白山东边流出东海入海,土门江西南属朝鲜,东北属中国,亦以江为界。于1712年5月15日于鸭绿江土门江两江源头立碑为国界”。由此可见,整个长白山归属中国由来已久!尽管因为鸭绿江支流众多,随着每年不同的涨水或干旱断流而导致鸭绿江主干发生偏移使边界划定时有争议,但鸭绿江中下游所属的土地和岛屿历来归属中国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其中包括赤岛,黄金坪岛,黄金下岛,绸缎岛和薪岛!

可历史到了1962年,朝鲜金日成立国后长白山被捧为“民族发祥地和革命圣地”,金日成“严正”要求中国兄弟重新考虑领土划分问题。处于“党的政治考量”,于1964年中朝重新划定边界:一半长白山及鸭绿江下游所属土地和岛屿“秘密”划归北朝鲜。为什么“秘密”划归呢,因为金日成担心引起南韩反击而中国也担心引起国内不满故而中朝“秘而不宣”!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书上都找不到的“土地换友谊”的“1962年中朝边界协议”的真实历史。。可惜咱康熙爷埋下的界碑啊,被永远地远远地孤零零地留在了朝鲜的腹地。。

随着1964年协议的签订,中国原隶属长白山林业局长白山南麓大片地区包括新义州及鸭绿江所属岛屿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移民大回迁!中国“以土地换友谊”割让给了北朝鲜什么了呢?中国不仅划归北朝鲜大量的土地,尤其让人痛心的是:中国割让赤岛使此段鸭绿江成了北朝鲜的内河。中国割让黄金坪岛,黄金下岛,绸缎岛和薪岛使中国永远失去了鸭绿江的出海口。中国割让这些岛屿也同时失去了这些河口地区大片新生冲击平原,也失去了鸭绿江口的大片海洋国土!!!。。。

遗憾的是,历史峰回路转,“土地换友谊”只是中国当时政府的一厢情愿而已!北朝鲜的金日成并没有感谢中国,因为他认为白头山整个归属朝鲜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不仅如此在获得长白山割地后又进一步要求包括东北辽宁在内的土地要求,被拒绝后曾恼羞成怒。。在“称兄道弟”的时刻这些航道和资源都可以“不分你我”,可问题是中朝渐行渐远的兄弟情谊迫使我们不得不去设想未来的“兄弟反目”!兄弟反目成仇后中国将彻底失去使用鸭绿江出海口的权利,而那些“曾经不设防”与中国仅一步之遥的中朝边界将会直接面对曾经“兄弟”的最痛一刀。。“以土地换友谊”,你后悔了吗?你有机会后悔吗?▲◆★●■☆

 

中国“特区”应该肩负起的新使命 ★★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2736324.html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转型表明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巨变, 而巨变需要制度的改革。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才能实现体制和现实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可是, 现实的情况是, 体制与变化了的现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因为很长时间没有有效的改革, 各方面的既得利益成长起来了。而既得利益的成长又使得改革越来越困难, 因为既得利益具有足够的动力来维持和扩张自身的利益。在现实中, 既得利益就是部门利益, 往往和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相悖, 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越强, 符合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改革就越困难。不过, 谁都很清楚, 这样的情况是维持不下去的。一旦现存体制和现实变得不相关了, 那么体制的生存也就没有了基础, 要么自我衰落, 要么被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所改变。

近年来, 无论是执政者还是社会都在谈论体制改革,呼吁体制改革。人们都意识到,改革是红利。不过, 现实地看, 体制改革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但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很简单, 要进行体制改革, 就要触动体制背后的既得利益。问题在于, 每一个重大体制背后(例如国有企业、银行、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学, 等等) 都是巨大的既得利益, 要触动这些庞大的既得利益谈何容易! 尽管人们可以豪言壮语地说要改革既得利益, 但一旦真正触动了既得利益, 改革者本身就往往首先败下阵来。这样的例子无论在历史和现实中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情况下, 人们必须选择更加有效的改革策略, 那就是体制创新。自贸区就是体制创新的典型案例, 希望通过体制创新来推动改革。

可以说, 特区见证着中国的开放政策。没有特区, 就很难想象中国的开放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不过, 很显然, 特区之于中国的意义与其说是经济学上的, 倒不如说是政治学上的。从经济学意义上看特区很容易理解, 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特区可以确立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及其在优势之上的经济交易。第二,可以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比较优势和资源有效配置纯属一般经济学常识,但要在实际世界中实现这两个价值并非容易。尽管这两个价值的实现对谁都有利, 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现存体制和利益阻碍它们的实现。因此, 通过设立特区的方法可以避开现行体制和利益, 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体制创新。

要通过体制创新来实现“特区” 这一特有的制度形式也说明了“特区” 在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要通过政治运作而实现。就中国来说,设立“特区” 需要克服至少三个方面的阻力。

第一,是意识形态的阻力。意识形态的阻力, 任何国家都存在。不过, 中国是一党执政, 这方面的阻力尤其强大。在多党制下, 不同政党或者不同的利益往往具有一定的空间来选择不同的意识形态, 因此阻力比较小一些。但一党执政往往必须坚持现存的意识形态, 一种新的实践如果不符合现存意识形态, 就会缺少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必然会遭到代表现存意识形态的体制的有效反对。意识形态上的阻力也因此往往体现在政治阻力。也应当看到, 一些时候, 意识形态的阻力背后实际上是个别领导人的政治权力利益。为了维护和增进个人政治权力利益, 人们往往用意识形态使得自己的抵制合法化。

第二, 需要克服来自官僚体制的权力阻力,或者说是行政权力阻力。官僚体制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对政治秩序的要求, 要实现统一的行政秩序, 官僚系统要求国家所有组织一体化, 以便适用普遍的行政原则。体系之内的组织越统一, 官僚系统的权力就越大。而“特区” 则经常表明对既定行政秩序的偏离。这种偏离自然不符合官僚的利益, 官僚系统必然阻碍“特区” 的产生。

第三, 必须克服既得利益的物质利益阻碍。任何社会, 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形下, 都存在着既得利益。所谓的既得利益就是现存体制的最大受惠者。如果说“特区” 是创造新利益, 那么必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既得利益产生负面的影响。既得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也必然阻碍新利益的产生。

正是因为存在如此强大的阻力, 通过外在因素的体制创新变得极其重要, 通过对外开放来促进内部改革。因为导入外部利益因素, 内部利益就很难控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对外开放始终是中国内部改革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一个宏观的层面, 中国的经济特区建设不仅仅是特区本身的事情, 而且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领头羊” 或者“排头兵”。实际上, 这也是改革者的“顶层设计”, 即通过特区建设来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导人尤其是地方领导人仅仅把特区看成是特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 这是没有领会特区的本来意义。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今天, 中国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和经济特区是分不开的。概括地说,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就是80 年代的“请进来” 政策。也就是原始资本的进入, 这一步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一步, 改革和开放就很难成功。很多国家都试图实行开放政策, 但外资仍然不进来。如前面所说, 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海外华人资本。在80 年代, 首先进入中国的是来自港、澳、台的华人资本, 也有少量的来自东亚其他经济体的资本。直到邓小平“南方谈话” 之后的新一波发展过程中, 来自日本、韩国的资本大量进入, 欧美资本仍然很少。欧美资本的进入主要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早期华人资本的技术含量比较低, 后来进入的欧美资本的技术含量则较高, 但如果没有早期华人资本的进入作为基础, 也很难有后来大规模的发达经济体的资本的进入。无论是什么样的资本, 经济特区始终是它们的最优选择。

第二阶段是“接轨” 概念指引下的开放,主要是90 年代围绕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所展开的。“接轨” 就是要改革国内的体制和现行国际通行的一些体制接轨。“接轨” 来自两方面的动力。从外部来说是来自WTO 等国际组织的要求。从内部来说就是改革者要利用这个机会来改革原来不合理的体制。没有这两种动力的结合, “接轨” 便是不可能的。特区在这个过程同样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特区因为受传统体制的制约较少, 比较容易和国际通行体制“接轨”。实际上, 在很多方面, 特区直接采用了国际通行体制。“接轨” 创新改善了特区的体制,而特区体制又转而在国内产生扩散和复制效应。

第三阶段是从本世纪以来的“走出去” 阶段。正是因为前面两个阶段开放政策的成功, 中国在短短20 多年的时间里, 从一个资本严重短缺的经济体提升成为一个资本过剩的经济体。和任何资本一样, 中国的资本也必然会走向那些可以获取更多利益的地区。中国现在“走出去”的主体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 主要表现在能源和原材料领域。但实际上, 民营企业的“走出去” 从长远看来更具有可持续性。国有企业“走出去”, 尤其是走向西方国家, 困难重重。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的因素, 各种困难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与此不同, 民营企业的“走出去”, 尽管规模不能和国有企业相比, 但其更有效。同样, 特区在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 方面提供了一个平台。较之其他领域,特区本来就和国外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 可以说, 特区是中国民营企业和国际市场的连接点。

经济特区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中国的改革发展到了现在, 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开放, 继续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 继续“请进来”、在继续“接轨” 的基础上参与国际体系的建设, “走出去”成为国际事务的一个主要角色。不过, 到了今天, 人们应当对诸如上海自由贸易区那样的特区有一个新的认识。在20 世纪80 年代设立经济特区的时候, 世界新一波全球化刚刚开始, 中国的开放政策本身也是这一波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到今天, 尽管这一波全球化仍然进行, 但人们已经可以从全球化过程中学到很多的经验教训了。2008 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具体原因, 但也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同时,这一波全球化在为各国带来财富的同时, 也增加了世界的不公平性。一些国家从全球化过程中受惠巨大, 另一些国家则是受损; 一些国家越来越富, 而另一些国家则越来越穷。同样是因为全球化, 一个国家内部的一些社会群体因为全球化而变得越来越富裕, 而另外一些群体则因为全球化而变得(相对) 贫穷。如果继续的全球化是必然, 那么人们必须思考如何在继续受惠于全球化的同时能够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有助于中国下一波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 尤其是像上海自由贸易区那样的特区。一句话,新的特区应当具有新的使命。——摘自郑永年《关键时刻:中国改革何处去》▲◆★●■☆

 

美中俄三國角力 中國成漁翁★★★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2735853.html

2016-01-11:2016年01月11日 04:10 旺報 曾復生

習近平選擇在歐美日聯合抵制普京的狀況下,深化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代表中國的外交戰略布局上,一方面維持對美競合關係,也同步強化與俄羅斯戰略合作,共同營造「一帶一路」經濟發展友善環境。京

俄羅斯總統普京於2015年12月31日發布新版《國家安全戰略》,首度將美國與北約組織列為威脅,並強調「俄中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維持區域穩定關鍵;同時,俄羅斯將提升解決國際問題與矛盾能力,在國際舞台扮演更重要角色;此外,普丁表示願與美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建立夥伴關係,就武器管制、增進互信、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打擊恐怖主義,以及解決區域衝突等領域發展合作。

中俄強化戰略關係

近一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因「克里米亞半島與東烏克蘭問題」,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隨著油價大幅滑落再加上原物料需求不振,俄羅斯經濟確實受到壓力,但是普京一方面強化與中國的經濟、軍事、能源合作關係,另方面出兵東烏克蘭並積極介入敘利亞內戰,展現軍事能量以擴大勢力範圍,並與美國競逐在沙烏地阿拉伯及伊朗的影響力。

回顧冷戰時期,美國聰明地運用中俄兩國矛盾得利,讓美國位居上風,進而扳倒蘇聯。當今,美中俄三國競合角力,美國已無法從中俄雙邊矛盾中得利,反而是中國能夠從美俄分歧間得利,而且俄羅斯也能夠從中美兩國競合間得利。

在此其中,中國明顯成為美俄相爭的漁翁。美國前國安顧問布里辛斯基曾經指出,中俄間的利益分歧議題眾多,但美國卻把俄羅斯推向中國,已經犯下嚴重戰略錯誤;中俄關係密切將對美國全球布局造成衝擊,因為中俄不僅能夠在經濟與軍事能量上互補,而且雙方都可以把國防資源從邊界調配到其他地區,讓美國在朝鮮半島、東海、南海、印度洋,以及中東和非洲地區,都面臨來自中俄的競爭壓力。

美國應該在中俄間採取平衡策略,運用兩國矛盾得利,再居三國競逐上風。

隨著金融海嘯重創歐美、美中戰略競逐升溫、朝鮮半島核武危機、日韓島嶼主權爭議、中日釣魚台爭端、中東地區內戰紛起,以及南海島嶼紛爭等議題湧現,普京認為這是振興俄羅斯的契機,決定大力開展歐亞新戰略,包括併吞克里米亞半島、入侵烏克蘭、進軍敘利亞,同時並拓展能源軍火市場,加強對中國、越南、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出售能源與軍事技術裝備,一方面可以強化俄羅斯在歐亞地區的影響力,同時也可以賺取石油貿易財與軍火財,以進一步壯大俄羅斯綜合國力,並同步拉高對美國協商談判雙邊重大議題的籌碼。

對中國而言,強化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以穩定北方邊界的安全形勢,並積極透過雙邊的軍事技術合作,加速推動共軍的現代化進程,以拉近與美國在軍事科技落差幅度,符合中國戰略利益。俄國面臨經濟財政困局需要中國伸出援手之際,正好是中國要求俄國出售先進軍事科技最佳時刻。美國經濟制裁俄國,反而促使中俄強化軍事合作關係,讓中國有機會突破軍事科技瓶頸。

習近平與普丁的強國戰略布局,首重營造中俄最有利的發展環境與位置。但是,雙方存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特質,尤其是兩國互動擁有豐富的歷史恩怨情仇,雙方都擔心被對方侵略與威脅。當前兩國需要彼此互相支援合作,但並不代表親密關係不會生變。習近平選擇在歐美日聯合抵制普京的狀況下,深化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代表中國的外交戰略布局上,一方面維持對美競合關係,也同步強化與俄羅斯戰略合作,共同營造「一帶一路」經濟發展友善環境。

美國難以再居上風

中美俄三方的雙邊關係錯綜複雜,中俄都擔心被對方侵略與威脅,使美國發揮戰略合作選擇權優勢。如今美國國力衰退、中國崛起,俄羅斯則傾向靠攏中國,美國的戰略籌碼減少,中國卻在增加。美國意圖再居上風恐難如願。(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旺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