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条生理常识(81-90)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5387/201310/7565.htm
81、馒头比米饭更益补锌、82、煮粥和烧菜不能放碱、83、粽子的营养全面、84、饭菜不宜”趁热吃”、85、多吃黑色食物可补 肾、86、多吃玉米好处多、87、不宜吃开口的糖炒板粟、88、多食核桃有益心脏、89、花生具有抗衰老作用、90、常吃 花生可预防胆结石.
今 日 看 点:2016-01-02▲◆★●■☆
中国火箭军五大专家曝光★★★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01/4837845.html
“火箭军”之名从哪儿来?★★★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01/4837947.html
军改三步走时间表确定 中央军委派指导工作组★★★
http://news.stnn.cc/china/2016/0102/274569.shtml
解放军为何一直没有“陆军司令”一职?★★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01/4837285.html
中国将建世界最大核电站 可防波音747撞击★★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01/4835570.html
习近平强调: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各级要与“中央保持一致”★★★★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01/4836059.html
《老頭子總是不會錯》★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601/70138/500500.html
中国火箭军五大专家曝光★★★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01/4837845.html
人民网 2016-01-01:在火箭军这样一支非比寻常的高技术部队中,必然有一支非比寻常的高技术专家队伍。陈礼国:解放军在“真枪实弹”上安装引爆装置第一人。在首次某型导弹装备整装空运试验中,陈礼国负责监测和记录装备在高空状态下的技术参数。突遇上恶劣天气,机长嘱咐大家给家人写几句话。
北京1月2日电:经过近50年的发展,火箭军已建设成为一支精干高效、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具备陆基战略核反击能力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能力。在这样一支非比寻常的高技术部队中,必然有一支非比寻常的高技术专家队伍,他们从事的事业关乎世界和平,关乎国家安危……
军人的忠诚是凝聚在刀锋上的寒光,是沉淀于岁月的守望。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他们,投向火箭军导弹阵地。他们把对国防事业的忠诚热爱,化作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追求进取,追求卓越,是我军坚守特殊岗位、履行特殊使命、肩负特殊责任、做出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陈礼国:我军在“真枪实弹”上安装引爆装置第一人
他坚守深山大半生,为国仗剑,勇于担当;他积年累月守长剑,不辱使命,追求卓越;他呕心沥血育英才,虚怀若谷,桃李芬芳……他,就是战略导弹部队导弹专家、某基地高级工程师陈礼国。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某型导弹装备整装空运试验中,陈礼国作为两名随机技术保障人员之一,负责监测和记录装备在高空状态下的技术参数。然而运输机下降返航时,遇上恶劣天气,油料即将耗尽,飞机准备迫降。机长嘱咐大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给家人写几句话。陈礼国却异常镇静,眼睛一直盯着不断变化的测试数据,把参数变化一项不漏地记录下来。飞机迫降成功,人员有惊无险。陈礼国却意外收获了装备颠簸频率、倾斜角度、位移状态等重要数据。为导弹装备的改进定型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某年秋天,为检验某型导弹装备安全性和有效性,战略导弹部队某基地即将执行一项重大科研试验任务。这是我军首次实施此类试验,成功与否影响巨大,陈礼国再次被任命为现场指挥组成员。试验的关键环节是往装备上安装引爆装置,技术难度大,一个静电火花或动作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原定执行安装引爆装置的操作号手,由于心理压力过大,不能正常操作,试验现场气氛骤然紧张。这时,陈礼国站了出来,主动请缨接替原操作号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惊险操作,引爆装置安装成功。陈礼国成为我军在“真枪实弹”上安装引爆装置第一人。
从试验阵地回来后,陈礼国趁热打铁,利用半个月时间,把试验中的每一处细节、程序、数据和体会都整理出来,主编了一本《爆炸训练实施手册》,这本《手册》,成为目前我军导弹武器装备“爆炸”训练唯一的指导性大纲。
导弹阵地犹如“地下龙宫”,一个不起眼的环境变化都会影响装备安全。因湿度变化引起的一种“结雾现象”,数十年来,让各级领导和科研人员感到焦虑。陈礼国一直关注这道难题。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他感到时机成熟,大胆向上级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半年之后,陈礼国带领攻关组,一举攻克困扰 30多年的重大技术难题。联合验收组称,这项技术是我军导弹阵地建设的一次革命!
在陈礼国任某基地装备部长到副总工程师的 8年间,他带领科技人员先后攻克 153项科研课题,有 16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国家和军队空白。
邱成龙:我军战略导弹作战运用“首席专家”
在中国战略导弹“绝密档案”中,签署他名字的“作战运用方案”数以千计,调动千军万马,守望国家安全;在战略导弹部队演习发射的“中军帐”里,由他拟定的“作战辅助决策报告”在信息化指挥平台上无声运转,掌控巨车长剑。作为我军战略导弹作战运用专业带头人、我军常规导弹作战运用研究奠基人、战略导弹部队作战运用研究领域领军人,他用生命在万里天疆绘就了遥远神秘的“中国弹道”。他的名字叫:邱成龙。
20世纪 90年代,一场开天辟地的转型建设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悄然发端,战略导弹部队迎来了向“核常兼备”进军的黎明。一枚枚新型常规导弹,在深山阵地昂首问天。战略导弹部队导弹作战运用专家的科研平台上,难题一串——型号多了、家族大了,作战运筹从“面”向“点”跨越,意图选择、武器配备、综合集成,作战运用空前复杂。常规导弹作战运用研究的时代课题,责无旁贷地落在邱成龙肩头。
一路栉风沐雨,邱成龙带领课题组 40余次下部队、进工厂、赴靶场调研求证,一堆两米多高的第一手技术资料,为我军新型导弹作战力量优化奠定了核心技术基础。这是战略导弹部队进入“核常兼备”时代后,在作战运用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地标。
2009年 10月 1日,长安街。世人瞩目的中国精确制导武器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首次接受祖国检阅。
战略导弹部队从“静卧深山”到“全域机动”,实兵实装实弹演习的烽火映照长剑。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运筹帷幄的中军帐里,导弹作战运用“首席专家”的席位上,无一例外地摆放着“邱成龙”的名签。
上世纪末,一场大型演习拉开帷幕。由于导弹型号、打击频度、作战要素空前复杂,战略导弹部队首次成立演习辅助决策中心,邱成龙担纲技术负责人。
他根据作战效果模型计算和作战仿真推演提出咨询意见,语出惊人:某突击频度可以减少某型导弹 X枚!
举座皆惊!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创举,成败攸关,责任重大。然而,演习的结果证明,这个方案以最小的代价夺取了胜利。
身经百战,邱成龙深感传统作战辅助决策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导弹作战集团的需求。他的心中,孕育着又一幅蓝图——研制基于信息化平台的 “战役演习辅助决策系统”。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艰巨任务,涉及到系统学、运筹学、工程学,以及光电、机械、网络等十多个学科。邱成龙带领课题组为各作战要素逐一建立作战模型,开发作战软件,嵌入决策系统。
两年后,这一系统开始在天南海北的演兵场上运用,推动我军演习辅助决策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跨越发展。
谭清泉:让危险弹体出现“奇迹” 恢复安全状态
病榻中,尽管手术的刀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与前来探访的战友交谈,他提的最多的,仍然是导弹的技术和装备整修情况;阵地里,尽管因癌症被切除了一页肺片,他穿着溽热的防护服,仍然像身边那些小他30岁的年轻人一样,爬竖井、钻坑道。谭清泉,这位战略导弹部队导弹专家、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从军近 40年,将自己的生命同共和国导弹事业紧紧连在一起。身患肺癌时依然惦念阵地,他说:“继续工作,就是对我最好的治疗。”
大漠戈壁,弯弓射雕。某型号导弹检验发射到了紧要关头——导弹装填对接。距起吊还有一小时,靶场突然刮起狂风,黄沙弥漫。导弹体积庞大,精密器件密布全身,正常情况下作业都让人心里打鼓,这么大的风还能继续吗?时任旅长问:“能不能保证安全?能不能干?”作为现场技术把关组组长,谭清泉斩钉截铁地说:“能!”
该型号导弹系统庞大、技术复杂,稍有不慎,后果难测,与导弹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谭清泉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心里清楚:风险再大,自己也不能退缩。面对众人犹豫的目光,谭清泉调整了方案,现场指挥协调,带领官兵圆满完成任务,还开创了该型号导弹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装填对接的先河。
一次,部队跨区执行实弹发射任务。一切准备就绪,导弹即将进入发射倒计时,某系统突发故障,发射被迫紧急叫停。当其他人撤离后,谭清泉带领技术骨干毫不犹豫地走向极度危险的弹体。他们小心翼翼地拔下一个个电缆插头……紧张忙乎一阵后,奇迹出现了:导弹恢复到安全状态。随后,他又组织进行了50多次试验,确保了第二天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还创下该型号导弹发射史上的多项纪录。
2012年,该旅对导弹阵地进行综合整治,现有阵地某控制系统已不适应新需要。谭清泉提出:拆除原有系统,重新设计。消息传出,争议纷起。有人担心,一旦改不好,出了事谁负责?谭清泉斩钉截铁的说:“现在设备已经老化难以恢复,不符合打仗要求!如果总是前怕狼后怕虎,将来就可能贻误战机。”
在旅里支持下,谭清泉按照阵地要求设计图纸,与战友一起攻关 3个月,研发了一套新的控制系统。该系统在阵地试用后,性能稳定,还解决了老系统存在的“痼疾”。现在,该系统已被推广列装。
在谭清泉眼里,“能不能干,不能只看专家权威,更要看实战需不需要。”这些年,他先后破解技术难题 200多个,研发模拟训练器材 80多件(台),4项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陈学东:研制“神器”解决“巨无霸”导弹发射车运输难题
他急匆匆的脚步,日夜奔忙,从导弹技术阵地到发射场坪;他笑眯眯的面容,谦逊执着,攻克的科技难题折服专家教授,震惊首长机关;他亮晶晶的眸子,满含忧患,一份论证报告让大国长剑反应迅捷,随即能战!战略导弹部队某导弹旅技术室主任陈学东,扎根山沟创奇迹,用勤劳与智慧助导弹腾飞提速,让训练周期缩短,使英才方阵扩容。
“点火!”一声惊雷,大地撼动,某新型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腾空而起,直刺苍穹。此次演练,按下发射按钮的是一名入伍刚满一年的新战士。新兵下连就能进行实装操作,不动实装实弹就能组织导弹发射训练,推动该旅实现这一重大变革的人就是技术室主任陈学东。
数年前,新型导弹如同宝贝一样列装该旅。因模拟训练器材只有一套,在操作训练中,只能是一个营“练”,多个营“看”。官兵们照着书本练操作,依据图纸学技能。如何从技术手段上解决训练受限难题?武器生产厂家和科研院所都做过攻关,均没能成功。
那段时间,陈学东天天跑阵地、进发射场,通宵达旦待在办公室里,历经数十次试验、调试,整整 100天,能完全代替实弹的导弹技术训练等效装置开发成功。紧接着,又经过半年时间苦苦攻关,导弹发射训练等效装置也提前问世。导弹发射阵地和导弹技术阵地的训练难题得以解决,从作战指挥、系统测试、发射训练,全部与实战对接,能够全流程、全要素、全程序代替实弹操作训练。
2009年,共和国 60华诞之际,旅里官兵得知参加国庆大阅兵的消息后,个个群情激昂。兴奋之余,麻烦出现了,号称“巨无霸”的新型导弹发射车个头大,铁路输送平板窄,要求装载的车辆左右偏差不超过 5厘米,否则长途颠簸容易使发射车发生位移,引发安全事故。
正当旅领导焦急之时,陈学东主动站了出来。承担重任后,他研究起了导弹发射车原理结构、力学、机械制造等,经过细致测量分析、反复修改打磨,两个月后,研制成功大件位移器和发射车铁路运输支架。有了这两件“神器”,导弹发射车跨区长途输送不再成为难题。阅兵圆满结束,将士凯旋归来。从此,这两项科研成果,成为伴随这支新型导弹劲旅剑行天疆、驰骋南北的“功臣”。
一次某型导弹定型发射,他担任技术保障组组长。在上级技术专家均到场把过关的情况下,他仍坚持带领技术保障人员对导弹武器系统数百个接地、电源插座一项不漏,进行逐个排查。最后,发现 11个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点位和 7处隐患,得到纠正和排除。发射一举成功,新型导弹提前列装形成战斗力。当年年底,陈学东被基地评为导弹技术尖子人才,荣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至此,他已连续十余年获此殊荣。
廖平:解决两款新型导弹发射试验故障难题
在战略导弹部队装备部军代室总代表的名册上,廖平年纪最轻,资历最浅,然而他在许多场合却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看重。
一种新型号武器装备即将进行靶场试验,在现场的上级领导想找位专家,更深入地了解新装备信息部分的技术原理、作战性能和发展前景,周围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廖平,找来一试,果然讲得通俗易懂,切中要害;部队即将接收新装备,先行组织骨干培训,找专家上课,也愿意找廖平。因为他讲得贴近部队实际,针对性强,不仅介绍装备构造、性能原理,还讲操作使用、维修保障需注意的问题。廖平如此被人看重,靠的是真才实学。
2007年冬天,对于顶着呼啸的寒风参加战略导弹部队某型导弹发射试验任务的廖平和某研究所的领导、总工程师来说,是一个苦涩的日子。因为刚刚进行的发射试验传回的数据表明,新装备的其他部分都很成功,唯独他们负责的那部分弹载关键设备出现故障。而就在一个多月前,另一型号的发射试验也是因为他们所负责的关键设备出现问题而失败,原因至今还没找到。
连续两次失败,让当时还是军代室副总代表的廖平心情格外沉重,他知道:新装备是打造新型作战力量的物质基础,是部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必须尽快查明故障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否则就要拖部队军事斗争准备的后腿!
接下来的几个月成为廖平走上军代表岗位以来最紧张忙碌的时期。两个型号装备故障的查找定位归零工作几乎同时展开,廖平带着军代室同志与研究所科研人员一道在两条战线连续奋战。紧迫的工期、巨大的工作量、“大海捞针”般艰难搜索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和耐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给两型装备研制带来巨大困扰的关键问题终于先后查清、解决。
这年 6月,第一个型号装备率先迎来靶场试验,导弹精确命中目标。12月,第二个型号装备也到了一弹定生死的时刻。发射结束后,遥测数据传回:圆满成功!靶场一片欢腾。
凡与廖平打过交道的军工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都对他在装备质量问题上把关之严格、态度之较真有过充分的领教。
一次,某产品设备进行湿热环境试验,设备一个配重块表面出现一点污迹,研制单位认为是小事,把污迹擦掉就行了,不影响质量。可廖平不同意,坚持要求必须把污迹的性质、产生原因、可能给装备带来的影响弄清楚。后来的一系列试验发现:这块污迹是材料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渗透的杂质,会造成腐蚀,影响装备寿命。研制单位再也不把它当小事,改进了设计。
廖平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受到许多人的称赞,然而他自己对此却并不满意。他认为:把好军品质量关,不能单靠个人的责任感,军代表也不能满足于为企业充当“质检员”、“救火队”,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帮助企业建立精确控制质量的科学管理制度,这才是治本之道。
结语:一个先进人物的涌现不是偶然的,必然有时代的呼唤和适合他生长的土壤。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火箭军部队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国家一支重要的战略力量,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科技领域典型人物的出现,是反映火箭军部队发展进步的一个个窗口。他们作为这个英雄群体的优秀代表,见证了火箭军部队的光荣与梦想。
▲◆★●■☆
“火箭军”之名从哪儿来?★★★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01/4837947.html
澎湃新闻 2016-01-01:2016 新年伊始,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消息引发了军迷们的热烈讨论。其实,早在60年前,“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就已发出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呼声,而且这件事就发生在1956年的元旦期间。本文原题《钱学森与“火箭军”》,载微信公众号“三思派”,经编辑部和作者授权,澎湃新闻转载,现标题与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彭德怀、陈赓对话钱学森:中国也要造导弹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回到新中国。新政府对这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极为重视,事前已对钱学森回国后的工作安排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尽管回国后钱学森名义上是中国科学院新成立的力学研究所的所长,但实际上,钱学森的工作重心是在领导中国火箭武器的研制上。火箭武器的俗名“导弹”,就是钱学森建议的。“导弹”一词,两个字表达了两层含义,既表达了可控之意,又表明是一个炸弹,是火箭武器的最好表达,一直沿用至今。
钱学森回国后,赴东北考察,其中很重要的一站,就是考察著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哈军工第一任院长陈赓大将亲自陪同钱学森参观哈军工。考察参观期间,陈赓与钱学森关于新中国研制导弹的一段对话,已成经典台词,屡被引用:
陈赓问: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学森不假思索地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陈赓豪气顿生:钱先生,我要的就是您的这句话!
陈赓当时是兼任哈军工的院长,他实际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因此是可以代表中国军方高层的。正如钱学森所回忆的那样:“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
12 月26日,病中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在北京医院的病房中会见了钱学森。彭德怀也是最为关心火箭武器的军队领导人之一,他和陈赓都是打过朝鲜战争的,对中美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异,有着痛切的亲身感受,故而对发展尖端武器格外上心,对钱学森这样的人才也格外关心。钱学森回答了彭德怀关心的导弹研制的一些关键问题,这让彭德怀看到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希望。彭德怀还指示陈赓,要请钱学森给军队高级干部讲课,让军队高层指挥员知道导弹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定要用导弹武装起来。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彭德怀对发展导弹事业的良苦用心。正是有了彭德怀的这个指示,才有接下来钱学森在给高级将领讲课中呼吁成立“火箭军”之事。
“火箭军”之名由何而来?
对于新中国来说,195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既是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一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中国应当有大批知识分子。他号召全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而奋斗。
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给军队高级将领讲课,意义特殊而重大。
据当事人总参作战部空军处参谋、后来的二炮司令员李旭阁回忆,钱学森的讲课安排在1956年元旦下午三点。贺龙、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元帅也特意赶去听课,钱学森授课规格之高以及所受重视程度,由此可知。据记载,钱学森在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下“火箭军”三个字。他说,这“火箭军”,也就是导弹部队,是一支不同于现有的陆、海、空三军的新型部队,是一支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的部队,是现代化战争中极其重要的后起之秀。兴之所至,钱学森大声疾呼:“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制造出自己的火箭。我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名字可以叫‘火军’,就是装备火箭的部队。”
“火箭军”之名由此而来。历史总是在传承中发展,今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之成立,就是对历史的最好诠释。
其实,就在钱学森1955年底考察哈军工的前几天,时为哈军工教员的任新民、周曼殊、金家骏三人给陈赓写了一个报告,并请陈赓转交中央军委。这个报告提出,我国应当重视发展火箭技术和研制火箭武器。由此可见,钱学森并不是提出在中国发展火箭技术、研制火箭武器的第一人。遗憾的是,由于此三人当时的分量并不重,所提报告也不具体,军队高层对火箭又不了解,因此,这个报告并未产生什么影响。
为什么先发展导弹,再研制大飞机?
尽管钱学森不是提出新中国要重视发展火箭技术和火箭武器的第一人,但是,新中国确定优先发展火箭、导弹的重大战略决策,却与钱学森密切相关。
1956年2月4日,周恩来会见钱学森。这是钱学森回国后,周恩来第一次会见他——尽管这次会见并不正式,会谈的主题当然是火箭。周恩来指示钱学森,尽快起草一份关于发展我国火箭事业的报告,提交中央审议。
2月17日,钱学森向周恩来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个意见书要解决的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中国到底是要优先搞导弹还是要优先搞飞机?
3月14日,周恩来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钱学森与新中国的将帅们展开了讨论,中心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要优先选择发展火箭导弹而不是战斗机?钱学森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首先看发展战斗机的问题: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周期,发达国家是十年,形成武器列装到部队,要15年。发达国家尚且如此,那么我国呢?我国工业薄弱,能设计却不能生产,有能力制造,但大量的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和配套的雷达等,都难以保证。15年的周期肯定不够!即使解决了这些,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批量生产也不现实。
再看导弹的比较优势:飞机有人驾驶并需要反复使用,各部件都必须过关才能保证安全。导弹就不同了,它是自动寻找目标,而且是一次性使用,即使我们工业落后,不能确保每个部件是最好的,但根据系统工程原理,把一般的部件组合起来,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通过上述两点的比较,可以得出优先发展导弹的高性价比:导弹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科研、试验上,一旦研制成功,国家再穷,生产一部分应该不是问题。即使从战争角度看,导弹不仅对地面,也可以对空中、海上来犯之敌进行有效打击,在我国空军、海军还很弱的情况下,选择从导弹上突破,不失为一条捷径。
应当说,当时的决策层和钱学森都是务实的。仅凭中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工业水平和制造能力,短时间内大批量造出飞机并入列部队用于实战,的确很难做到。于是,新中国做出了研制“两弹”的战略决策。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对的,“两弹”全面成功,壮我国威、军威,影响深远。但是,也不是说这一决策就没有负面影响。由于飞机研制没有享受到“两弹一星”那样的战略地位和扶持——尽管飞机的研制一刻也没有停步,因而其发展水平无法在根本上得以提升,大大落后于世界。军用飞机的命运尚且如此,民用大飞机的研制就更加没有影子了。这也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为什么党中央下大决心,研制大飞机的深层原因之所在。▲◆★●■☆
军改三步走时间表确定 中央军委派指导工作组★★★
http://news.stnn.cc/china/2016/0102/274569.shtml
2016-01-02 香港《大公报》
星岛环球网消息:《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日前正式印发。《意见》明确了军改的“三步走”时间表。2015年,重点组织实施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2016年,组织实施军队规模结构和作战力量体系、院校、武警部队改革,基本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2017年至2020年,对相关领域改革作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完善,持续推进各领域改革。
香港《大公报》报道,根据《意见》部署,军改主要包括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军队规模结构、部队编成、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政策制度、军民融合发展、武装警察部队指挥管理体制和力量结构、军事法治体系等九大重点改革任务。
为了推动改革,中央军委将派出指导工作组加强指导,军委巡视组同步展开巡视工作。▲◆★●■☆
解放军为何一直没有“陆军司令”一职?★★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01/4837285.html
环球网 2016-01-01:2016年元旦,中国解放军陆军司令部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解放军军力结构的巨大变化。但作为解放军历史最为悠久的军种,为什么过去一直没有陆军司令部?对此疑问的解答要追根到中国传统的军事模式——大陆军主义。
据陆媒报道,在军事改革前,解放军的军事模式为大陆军主义。虽然军力构成模式为陆军、海军、空军三个军种,军委直属兵种为第二炮兵。但是大陆军主义的主要表现是在行政等级上,二炮、海军、空军三者司令部均属于大军区级单位,而陆军7个军区全部属于大军区级单位。
也就是说,整个解放军海军或空军,在行政层级上其实仅仅和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沈阳军区、兰州军区、成都军区、济南军区、广州军区这样的大军区相等,海军所属的东海、北海、南海舰队等级要低于大军区。尽管此前海军司令、空军司令都属于中央军委委员,但是同样属于军委委员的四总部领导都为陆军出身。而七大大军区司令和政委全部为陆军将领。换言之,就是陆军的地位要高于海空军以及第二炮兵部队一个层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点是历史原因。解放军自建军以来仅有陆军部队。现有的空军、海军部队都是1949年以后才成军,其部队也多数是从解放军陆军部队中分离而来。当初的中央军委各部门指挥陆军已经得心应手,所有没有必要再组建新的陆军司令部了,这样也可以起到精简机构的作用。
第二点是技术上的原因。海军、空军、和二炮都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技术性兵种,所以必须组建单独的领导机关来管理其业务。与之相比,陆军的技术含量就比较低,所以没有必要组建单独的领导机关,由四总部代行即可。但是,随着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的形势需要,陆军也逐渐变成一个技术性的军种,组建单独的领导机关也势在必行了。
第三点是国家战略上的原因。中国过去一直奉行大军区制度,七大军区划分是以陆军为基础、以防卫全国七大区域为己任。这种体系存在一个问题,因为并没有严格划分军令、军政体系,所以两者交叉重叠,在战时就容易互相干扰。因此在建国之初,省略了陆军司令部,各大军区直接归属军委和总参谋部领导,这样也减少了军令和军政的体系干扰问题。
陆军司令部成立将带来两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旧有的大陆军主义将彻底改变。
新成立的陆军司令部和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平级。换言之就是将过去解放军陆军高其他军种一级的模式彻底打破。陆军和其他军种同属于一个地位。这背后是解放军军事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在未来,空军海军的重要程度将显著提高。未来军委领导班子、总部机构、各大战区司令部中,主官将不会在出现清一色陆军上将陆军中将的模式。
从这种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未来解放军作战模式也将出现巨大的变化。从旧有的陆军为作战主导力量,海军空军为作战辅助力量模式,转为陆、海、空、火箭、支援部队五个军种齐头并进,按照战略需求设定主导作战军种的联合作战模式。
第二个变化则是未来大军区模式的改革,军政和军令系统分离。
在陆军司令部成立的背后,其实也说明解放军的大军区制度将出现重大变化。过去同时拥有军政和军令(军政就是军队的行政管理体系,军令就是作战指挥体系)功能的大军区司令部将进行翻天覆地式的改革。考虑到陆军司令部具有整个陆军部队的军政权力,未来的大军区司令部将仅仅拥有军令职能,也就是负责在所辖区域内进行协调作战。
虽然目前军事改革中有关军队军令体系层级改革的内容还没有公开。但是从陆军军政从军区分离角度看。现有的自军委和总参谋部向下指挥7大军区和海军空军的模式,变为军委向下指挥包含有海军、空军等军种的战区。而军政体系将集中由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这五个司令部统一负责。
陆军战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随着解放军体系的变化,未来解放军的作战模式也将出现巨大的变化。目前解放军在军事体系上的主要问题在于——虽然需要多军种联合作战啊,但是相比于体量庞大、地位天然优越的陆军部队,海军和空军力量在数量和组织体系上都很弱小。
而在未来中国将面对的危机地区中,除了西南方向的中印陆上边界问题外,南海、东海、台湾问题都是需要以海空军为主导进行的。而现有的全部以陆军为主导的大军区模式,明显不符合面对潜在危机的现实需求。因此,联合作战的模式是解放军未来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未来战区改革后,东部和南部方向战区的主官可能会由海军或空军的高层将领出任,因为在应对中国东海和南海问题的时候,海空军是主力,因此在这些地区需要由具有更加专业指挥知识高级军官负责,而不是让传统的陆军高级将领去协调指挥空中或海上作战。
另外一点则是解放军陆军的技术革命。虽然目前解放军陆军的作战实力在全球陆军中都属于一流的,但是问题也依然存在。随着技术的快速跃进,陆军也开始和海空军一样成为高技术兵种。因此旧有的由总部机关和大军区直接作为陆军管理机构的相对粗放式陆军管理体系肯定不能再继续下去。再考虑到联合作战的需求,需要专门设立一个陆军司令部,统一未来各大战区的陆军部队行政,破除过去的军令军政一体模式,让战区和作战部队将更多的建设精力投入到作战上。 ▲◆★●■☆
中国将建世界最大核电站 可防波音747撞击★★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01/4835570.html
参考消息网 2016-01-01:外媒称,在珠江口附近的一处海湾内,未来全世界第一大核电站的轮廓正在成形。在两栋没有窗户的巨大混凝土建筑内,是台山核电站的一对反应堆压力外壳,它们周围有不锈钢并受到厚度足以承受波音747飞机直接撞击的墙壁的保护。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29日报道称,这家核电站为中国广核集团所有,它是北京正在或计划建造的近30座核电站之一,此轮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是为了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这家由法国设计的核电站在五年的建设后即将接受测试,它将成为英国计划在英格兰西南部建造的一座核电站的样板。
在英国萨默塞特郡欣克利角有一家正在运作的核电站。现在,英国首相卡梅伦想要在那里建造首个新一代反应堆,他打算到2030年用这些新一代反应堆替代老化的核反应堆。
在这场英国核复兴的背后,是削减碳排放的艰巨目标和减少对天然气进口依赖的渴望。但核能引发了争议:很多人出于安全考虑提出反对,另一些人则提出了对允许中国在英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安全担忧。
中国大力发展核电,每隔几个月就有一座反应堆开工建设,以实现一个因为雾霾而变得更加紧迫的目标,即到2030年左右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中国还希望出口其核电建设技术并最终出口设计方案。它在英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
北京希望它对欣克利角核电项目的参与以及在埃塞克斯郡布拉德韦尔应用中国自己的“华龙一号”核反应堆设计的机会将有助于让世界相信,中国的核工业可与它的竞争对手法国和日本媲美。
中国正积极将其核技术推向全世界。虽然拉美经济增速在放缓,但中国对那里寄予厚望。根据11月宣布的协议,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将在阿根廷建造两家核电站,这笔交易价值150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南非也有潜在需求,该国计划新建96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容量。
日本《每日新闻》12月30日报道称,参与核武器和核潜艇研发的中国核电企业与日本多家电机巨头的经营者进行秘密接触,表达了合作开展核电站出口事业的意向。
日本核电厂商擅长应对政府的严格审查和制定详尽的建设计划,通过优化工序来提高效率、缩短工期,还拥有用3D技术模拟建筑工程、进行细致管理的技术。
与中方高管会面的日企经营者表示:“中国缺乏这方面的出口经验,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好机会。”日企经营者对开展合作持积极态度。
中国提出建立横跨欧亚的“一带一路”经济圈构想,其支柱就是基础设施出口,中国尤其对资金规模庞大的核电站出口寄予厚望。
除了10月敲定的英国订单外,中国还在推进向南非、肯尼亚、苏丹等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计划,在实现“一带一路”构想、扩大本国影响力、成为核电大国的道路上狂飙猛进▲◆★●■☆
习近平强调: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各级要与“中央保持一致”★★★★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1/01/4836059.html
多维 2016-01-01:2015年的年末,习近平连续主持中央政治局的生活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观察人士指出,这两次会议都重复点名”薄、徐、郭、令“四个副国级老虎。观察还指出,民主生活会议要求所有政治局委员逐个发言、表态,依惯例,有高层重大人事变动或者有重大决定时才会如此。另外,官方通报政治局会议“还研究了其它事项。”外界分析人士认为,这两个年末大会的异象均显示了中共还要打“大老虎”。
12月28日至29日,中共政治局召开的生活会,中共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25名成员全部出席。会上首次点名提到了五个反面教材: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和令计划。习近平要求全体成员在深刻接受教训的同时,还重点指出要严格教育管理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大陆官媒报导称,习近平在其主持的该会议上讲话,对政治局委员提出4大要求,包括“三严三实”的表率,“主动向党中央看齐”,权力上、地位上不得有优越感,特别是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要与“中央保持一致”。
在会议上,所有政治局委员逐个发言、表态。官媒通报强调,这次会议征求了党内外高层人士以及退休政治局常委的意见。按照中共高层的惯例,一般在做出高层重大人事变动或者有重大决定时,才会“征求党内外高层和退休政治局常委的意见”。
12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听取中纪委2015年工作汇报,部署2016年反腐败工作;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会议确定明年1月12日至14日召开十八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会议强调,“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形成持续威慑,坚决把腐败蔓延势头遏制住”;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加大问责力度,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
政治局会议还提及2015年查处周永康、令计划等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这是习近平三天内第二次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及周永康、令计划案,实属罕见。对于这次政治局会议,官方通报称“还研究了其它事项。”外界多数观点认为,按惯例来看,政治局会议“其它事项”并不简单,虽然与会议主题关系不大,但非常重要,“更多的可能还是涉及人事方面”。例如,在11月24日政治局会议结束后,也宣布研究了重要事项,在11月30日,江苏便公布了石泰峰任江苏代省长的重大人事任免。另外,对“大老虎”进行立案审查,也属于“其它事项”的范畴。例如此前令计划、徐才厚被移送司法,周永康被立案审查等,都是政治局会议 “其它事项”所决定。
所以普遍认为,政治局会议上出现的“其它事项”多涉及打“老虎”或省部级人事变动。不乏有评论指出,通过民主生活会,习近平当局可能已经有重大决定或者行动计划,并在中共党内外包括退休常委在内的全体高层中获得了共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现身12月14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例会后,王岐山便没有在公开报道中现身。另外12月中纪委大员们密集出京调研。诸多迹象显示,习王已经标准了一个“大老虎”。另据陆媒《新京报》微信公号“政知局”梳理王岐山2015年以来至少查处34名中管干部,其中不包括军老虎,而报道暗示或许在今年的最后一天,落马人数将增添一人。政治局2015年最后一次会议,主题仍然聚焦“反腐”,会上依旧总结一年来纪检系统的工作,这也是给老王写“评语”。
按照去年和前年的惯例,12月31日会召开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老王也会出席。但是王岐山并没有按照惯例出现。多数观点认为,王岐山正在蓄力打虎,可能预示2015年的最后一个“大老虎”即将出现。此前,作为政治高地的北京、及上海纷纷有省部级的老虎落马,不断突破“禁区”,加之习近平在民主生活会和政治局年末会议再度释放“重拳反腐信号”,所以下一“大老虎”的出现尤其值得期待。▲◆★●■☆
《老頭子總是不會錯》★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601/70138/500500.html
《老頭子總是不會錯》是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經典名篇。大意是:鄉村有一對貧寒的老年夫婦,有一天,他們想把家中唯一值點錢的馬拉到市場上去換點更有用的東西。老太婆對老頭子說:「今天鎮上是集日,你騎著它到城裡去,把這匹馬賣點錢出來,或者交換一點什麼好東西:你做的事總不會錯的,快到集上去吧。」
她替老頭子裹好圍巾,把它打成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然後用她的手掌心把他的帽子擦了幾下。同時在他溫暖的嘴上接了一個吻。老頭子就這樣帶著老太婆的殷殷囑託上路了。
他先用馬與人換得一頭母牛,又用母牛換了一隻羊,再用羊換來一隻肥鵝,又把鵝換了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別人的一大袋已經開始腐爛的蘋果。
在每次交換中,他都認為他做的事情是老伴最需要的,肯定會給老伴一個驚喜。
當他扛著爛蘋果到一家小酒店歇腳時,碰到兩個有錢的英國人。他得意洋洋地給他們講了自己趕集的經過。兩個英國人聽得哈哈大笑,說他回去准得被老婆子結結實實地揍一頓。老頭子堅稱絕對不會,他信誓旦旦地對兩個英國人說:「我將會得到一個吻,而不是一頓痛打,」「我的女人將會說:老頭子做的事兒總是對的。」
於是,英國人就用一鬥金幣為賭注,三個人一起回到老頭子家中。
讓兩個英國人目瞪口呆的是:老太婆一直興奮地聽著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每當聽到老頭子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時,她都用滿是欽佩的表情和語氣大聲地表示肯定。當她知道老頭子用馬最終換回的是一袋爛蘋果時,她還是興高采烈地說:「現在我非得給你一個吻不可,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情。你知道,今天你離開以後,我就想今晚要做一點好東西給你吃。我想最好是雞蛋餅加點香菜。
我有雞蛋,不過我沒有香菜。所以我到學校老師那兒去——我知道他們種的有香菜。不過老師的太太,那個寶貝婆娘,是一個吝嗇的女人。我請求她借給我一點。『借?』她對我說:『我們的菜園裡什麼也不長,連一個爛蘋果都不結。我甚至連一個蘋果都沒法借給你呢。』不過現在我可以借給她10個,甚至一整袋子爛蘋果呢。老頭子,這真叫人好笑!」
老太婆說。「謝謝你,我的好丈夫!」
她說完這話後就在他的嘴上接了一個響亮的吻。
兩位英國人心悅誠服地付給老頭子一袋金幣。因為他做了一筆明顯賠本的交易,不但沒有挨打,還得到了老太婆熱烈的吻和積極的肯定。
我第一次發現,《老頭子總是不會錯》不是寫給孩子的童話,而是寫給成人的婚姻讀本,它通過一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努力教給婚姻中的男女如何去愛一個人的道理,即:愛一個人,就要多讚美他,肯定他,即使對方做錯了什麼,只要心是真誠的,動機是好的,就應該鼓勵和肯定他,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地去傷害你愛著的人,愛人的快樂比什麼都重要。夫妻應該本著彼此尊重,互相欣賞和寬容的原則相處。這樣,才能恩愛和睦,生活才能有滋有味,女人如此,男人也不例外。
很淺顯的道理,但恰恰最容易被人們忽視。比如:丈夫用自己月資的一半給妻子買件衣服,妻子卻抱怨丈夫買的衣服難看,花錢大手大腳,弄得倆人不歡而散;妻子辛辛苦苦地煮一桌飯菜出來,想討丈夫的歡心,丈夫卻指責說難吃,讓妻子掀翻桌子,跟丈夫吵得不可開交等等;
夫妻之間,明明愛著,明明是世間最親密的兩個人,卻又不由自主地把對方當作是不良情緒的垃圾桶,拚命地挑毛病,口不擇言地傷害對方。
誰都可以看出,《老頭子總是不會錯》中的老頭子並不是一個聰明能幹的丈夫,老太婆有足夠的理由抱怨,抱怨他貧窮,抱怨他愚蠢等等,假如她選擇了抱怨,她和他的處境不會改善多少,只會給貧苦的生活雪上加霜,讓兩個人更絕望,更痛苦。她沒有抱怨,而是用發自內心的信任和喜悅,用她的尊重和寬容,讓老頭子信心百倍,讓自己其樂無窮。這是多麼智慧又可愛的一個女人啊。
假如,配偶不是吸毒,嫖娼,假如,他不是犯下十惡不赦,令人髮指的罪行,假如,讓你們爭吵的只是生活中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我們不妨想想那個可愛的老太婆,她是怎樣對待她那位用一匹馬換了一袋子爛蘋果的丈夫的……
好夫妻,永遠都在相互裝傻,裝瞎,其實就是護短。能夠護短的,才是真愛。愛就別為難對方,別挑剔對方,別指責對方,傻傻地一路相伴一輩子,能夠有一個人,好好相愛,多美啊。別去破壞,多大的事情都不值得你去破壞。不要在相愛的人身上動小聰明,動你的精明!要就動你的心。永遠不對愛人說重話,永遠不去做破壞氣氛和心情的事。夫妻同心,黃土變金。家事無對錯,只有和不和,家和才能萬事興。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講理的地方是法庭。家是有根和有魂的,根和魂是由女人掌控。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是愛,最強有力的武器是感動吵不離,罵不散,打不走,才是愛真正的愛。
如果你的生活以金錢為中心,你會活的很苦;如果你的生活以兒女為中心,你會活的很累;
如果你的生活以愛情為中心,你會活的很傷;如果你的生活以攀比為中心,你會活的很苦悶;
如果你的生活以寬容為中心,你會活的很幸福;如果你的生活以知足為中心,你會活的很快樂;如果你的生活以感恩為中心,你會活的很善良;
1、做人:對上恭敬、對下不傲,是為禮;2、做事:大不糊塗、小不計較,是為智;
3、對利:能拿六分,只拿四分,是為義;4、恪律:守身如蓮,香遠益清,是為廉;
5、對人:表裡如一,真誠以待,是為信;6、修心:優為聚靈,敬天愛人,是為仁。
睜開眼睛、我還活著、挺好挺好;閉上眼睛、還能睡著、挺好挺好;
粗茶淡飯、能夠吃飽、挺好挺好、摸摸衣兜、錢還夠花、挺好挺好;
忙也一天、閑也一天、平安就好;苦也一天、笑也一天、快樂就好;窮也一天、富也一天、知足就好;愛也一天、恨也一天、過去就好;想開看開、快樂就好;
在沒錢的時候,把勤捨得出去,錢就來了。一一這叫天道酬勤。
在有錢的時候,把錢捨得出去,人就來了。一一這叫財散人聚。
當有人的時候,把愛捨棄出去,事業就來了。一一這叫博愛領眾。
當事業成功後,把智慧捨得出去,喜悅就來了。一一這叫德行天下。
沒有舍、就沒有得! 切記……世界是圓的,你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怎麼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