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国 在 欧 盟 眼 中 的 战 略 利 益 定 位 ★

今 日 看 点 :2006-9-07
(01):★ 卢沟桥事变后红军主力如何改编为八路军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0000
(02):★ 台军成立解放军研究所 全面搜集解放军资料 ★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09/04/content_5044844.htm
(03):★ 伊 朗 强 硬 态 度 经 过 精 心 计 算 ★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09/01/content_5036013.htm
(04):★ 台湾“陆军总司令”跑到日本学什么?★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09/01/content_5035516.htm
(05):★ 历 史 回 眸 : 中 国 挫 败 刺 杀 尼 克 松 阴 谋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9/04/content_5046915.htm
(06):★ 肯尼迪秘密策划中美建交/猝然遇刺荣耀留给尼克松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25/content_3834967.htm
(07):★ 历 史 回 眸 : 戴 高 乐 说 服 尼 克 松 接 近 中 国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5/31/content_4626533.htm
(08):★ 各 地 驻 京 办 有 什 么 样 的 秘 密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1297415692288/20060904/879442.shtml
(09):★ 中 国 在 欧 盟 眼 中 的 战 略 利 益 定 位 ★
http://www.zaobao.com/yl/yl060905_502.html
(10):★ 美国拟实现1小时内打击全球任何目标 ★
http://news.qianlong.com/28874/2006/09/05/2502@3403738.htm


★ 卢沟桥事变后红军主力如何改编为八路军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0000
  解放军报: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即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和开赴抗日前线等问题,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指示红军加强军政训练,待命改编,开赴抗日前线。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于8日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9日,中国工农红军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名义致电国民党和南京国民政府:“红军将士以抗日救国为职志,枕戈待旦,请缨杀敌,已非一日。当华北存亡之紧要关头,红军愿立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先锋,与日寇决一死战。”8月9日,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与蒋介石谈判,蒋介石终于接受了红军改编的条件。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在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辖第115、第120、第129师。每师辖2个旅,每旅辖2个团,每师编制定额为1.5万人,列入第2战区战斗序列。
  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改编命令,将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编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后为王稼祥),邓小平为政治部副主任。辖3个师和1个特务团,共4.6万人。所属第115师由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5军团和红军第74师等部编成,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周昆为参谋长,罗荣桓为政训处主任;第120师由红二方面军和红军第27、第28军等部编成,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周士第为参谋长,关向应为政训处主任;第129师由红四方面军和红军第29、第30军编成,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为参谋长,张浩为政训处主任。同时,八路军在延安设立后方留守处(后改称留守兵团),萧劲光任主任,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
  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新的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将八路军改称第18集团军,总指挥部改称总司令部,正副总指挥改称正副总司令。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八路军先后在西安、太原、兰州、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设立了办事处或通讯处。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8月29日,正式成立中央军委前方军分会(后称华北军分会),朱德任书记,彭德怀任副书记。在前方军分会领导下,各师成立军政委员会。10月22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因受国民党干涉而取消了的政治委员制度和师、旅政治部及团政治处的名称。任命聂荣臻为第115师政治委员,关向应为第120师政治委员,张浩为第129师政治委员(后为邓小平)。从而,在组织上和政治思想上有效地保证了共产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在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复杂环境中,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了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人民军队本色。
  八路军第115师主力于8月22日由陕西三原地区出征,第120师主力和第129师主力先后于9月3日和30日,由陕西富平县庄里镇出征,八路军总部于9月6日由陕西泾阳县云阳镇出征,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执行开创抗日根据地,牵制与消耗日军,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发展壮大自己的战略任务。▲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解放军报
★ 台军成立解放军研究所 全面搜集解放军资料 ★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09/04/content_5044844.htm
新华网 ( 2006-09-04)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李春宇
台军从军事单位抽调研究“精英”,甚至聘请外国退役军人和解放军研究专家,专门针对我军提出的“三战”理论加以研究分析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台军为进一步落实部队精简,建校历史长达55年的台军“政治作战学校”将于今年9月整并为“国防大学政战学院”。8月24日,“政治作战学校”校长欧复兴透露,规划中的“政战学院”,将抽调部分骨干,成立“中共解放军研究所”。
就在这寥寥数语中,外界敏感地发现了“解放军研究所”这个台军从未有过的机构,也引发了各界的极大兴趣。
▲抽调研究“精英”
其实,此次并非台军第一次使用“解放军研究所”这个字眼,早在去年6月,台湾“国防部总政治作战局长”胡镇埔在专供台军官兵收看的“莒光园地”军事电视节目中就曾亲自宣布,台军未来的“政战学校”将研究设置“中共解放军研究所”,精进“对敌”作战技能。
虽然当时胡镇埔并没有对“解放军研究所”的情况透露更多信息,但综合此次欧复兴的讲话,这个神秘单位的面纱已经逐渐褪下。
据了解,该研究所的主要研究人员将从三个单位抽调组成,即台军“政战学校”“敌情”系和政治系的一部分研究员,“军情局”情报研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以及台“国防部”部分研究人员。在这其中,又以“政战学校”“敌情”系和政治系为主。
所谓“敌情”,即“中共和解放军的有关情况”。“敌情”系是台军“政战学校”师资力量最为强大的单位之一,是目前台军对解放军动态以及专题研究实力最强的机构,研究范围遍及“大陆军事”“大陆社会”“中共理论”“中共政工”“谈判策略”“两岸关系”甚至“大陆文物古迹”等领域。同时,其课程设置也体现出对解放军的高度关注,“中共武装力量分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都是该系的必修课程。
而政治系的研究人员主要来自该系大陆问题研究组,这个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理论及大陆政、经、军、心及社会现况,并为台军培养军事院校大陆研究的师资。
▲针对解放军“三战”
虽然“政战学校”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研究解放军的能力,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军新军事战略和新型战术、战法的不断更新发展,特别是解放军“三战”理论的提出,对台军原有对大陆军事准备工作冲击较大,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台军提出了建立“解放军研究所”的计划。
台军还将从相对而言最了解解放军动态情况的第一线的“军情局”和“国防部”抽调部分骨干力量,比如该研究所的解放军战术情报人员将从“军情局”情报研究中心抽调;研究解放军的战略情报人员则从“国防部”相关机构抽调。此外,还将从“陆委会”以及其他台湾的相关研究所中抽出对大陆军事有所了解的专家和学者;再有就是从境外聘请“有相关经验和知识”的外国退役军人和解放军研究专家。
▲全面搜集解放军资料
谈到台军对解放军的研究机构,还要介绍一下台军“政战学校”。台军于1950年组建“政治干部训练班”,并于195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政工干部学校”,后根据蒋介石的指示,该校于1970年改名为“政治作战学校”(简称“政战学校”)。
该校的研究资料非常丰富,据了解,“敌情”资料室现有图书2.2万余册,并且订阅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武警报》等报纸以及《求是》《新华月报》《台湾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25种大陆期刊,据该系人士透露,解放军的著名政工院校之一南京政治学院学报,该系都要搜集。
为了加强对解放军的研究工作,该系还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一些大陆公开发行的有关解放军的声像资料,据说,2004年年底,大陆中央电视台播出一部名为《秘密潜入》的电视片都曾引起“敌情”系的浓厚兴趣,并且对此进行了认真研究,以寻求反制解放军“斩首战”之道。
此外,“政战学校”对解放军登陆作战甚至班排、单兵作战等问题的研究也十分深入,这都为台军建立解放军研究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伊 朗 强 硬 态 度 经 过 精 心 计 算 ★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09/01/content_5036013.htm
新华网 ( 2006-09-01)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
▲伊朗敢于高调逆行,是自恃国际法所赋予的权利,并判断六国不会共同制裁它,以及美国不会动武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在临近8月31日即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规定的伊朗必须暂停铀浓缩的日期到来之前,伊朗加紧了软硬两手来对付外部压力的做法。一方面,伊朗于8月22日正式答复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德国于6月1日提出的关于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一揽子建议,提出了关于伊朗核发展的“新建议”,尤其提出与欧洲原子能联营对话与合作。另一方面,伊朗采取了军演和导弹试射,将重水加工厂正式投入使用等一系列高调行动,表现出在核发展权利上决不妥协的强硬立场。
伊朗敢于高调逆行,这是由于国际原子能机构虽不能证明伊朗在核问题上无辜,但也不能证明伊朗一定是在发展核武器。而且伊朗发展民用核能是它不可剥夺的权利。此外,伊朗提出的谈判合作建议,并非一概拒绝六国的大交换方案,所以六国之间还需做很多政策协调的工作,不会立即共同制裁伊朗。另外,美国目前对伊动武条件不成熟,伊朗发展核计划存在一定的战略机遇。
伊朗敢于强硬,是自恃国际法所赋予的权利。但如果确认伊朗对民用核能的使用其实是对其他使命的掩护,并损害了国际安全,联合国安理会就有权剥夺其核能的使用权利。事实证明,伊朗十多年来,有一些重大的核活动没有及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申报,在被揭出问题后又屡次遮掩,从而招来更多怀疑。伊朗受到外部世界的反对,就因为它不能爽直地证明自己的清白,又拒绝进一步的严格核查。但是伊朗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必须接受它的一般核查。国际社会从现有的核查中并未证实伊朗在执行核武器计划。同时,伊朗在快速发展铀浓缩和其他核能力,包括发电和研究用核反应堆以及重水加工厂,增强了伊朗核计划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民转军的能力。由于这事关发展核武器的可能,国际社会不会只给伊朗权利而不追究其责任,美国也不会容忍它的敌对国家增添核武器的能力。
伊朗敢于强硬,还在于它准确判断国际社会的核心国家,如俄罗斯和中国在处理伊朗核问题的态度上与美国存在差异。美国力主制裁,而中俄不赞成施以制裁或动用武力。这有可能使美国放弃通过联合国安理会,而寻求其他制裁平台,譬如组建独立联盟的方式,这就削弱了美国制裁的国际合法性。
伊朗敢于强硬,很大程度上与3年前美国对伊拉克错误发动战争有关。美国把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定位于全球反恐的一部分,事实上已经深陷伊拉克泥沼,这也牵制了美国以武力对付伊朗的可能。美国情报界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严重失利,促使白宫不敢再轻易对伊朗“先发制人”,何况国际社会尚未严格掌握伊朗发展核武的证据。
在某种程度上,伊朗正面临难得的核发展的机会。这是因为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更为谨慎,同时还要分心去提防朝鲜发展核武。而伊朗声称不发展核武,继续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态度优于当年的伊拉克,美国动武将师出无名。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不排除发展核武器的可能尚不受惩罚,那么伊朗在条约内接受核查,更有强硬的理由。所以,伊朗强硬是经过计算的,反映出美国近年来对待“邪恶轴心”国家政策的失败。▲
★ 台湾“陆军总司令”跑到日本学什么?★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09/01/content_5035516.htm
新华网 ( 2006-09-01)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徐楠
▲不管在地缘特征上,还是在战略指导思想上,台日军队都有很多相近之处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日前,台湾《东森新闻报》和日本共同社报道称,台湾“陆军总司令”胡镇埔“瞒天过海”,以观光名义赴日本活动,还前往静冈县观摩了日本规模最大的实弹演习——“富士综合火力演习”。
日本允许台军高级指挥官赴日活动,严重违反了中日关系政治文件所规定的相关原则和承诺,这自然引起了中方强烈抗议。事实上,胡镇埔假借休假之名赴日活动,除妄图打破所谓“外交封锁”之外,还想从军事上向日本自卫队“取经”。
▲观摩日本版“汉光”演习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称,胡镇埔是于今年2月就任台“陆军总司令”的。此次胡以游客身份于8月22日来到日本,并于8月24日观摩了日本陆上自卫队在静冈县御殿场市东富士演习场进行的“富士综合火力演习”。
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分析认为,台湾“陆军总司令”胡镇埔的到场具有特殊意义,这表明台湾跟日本在军事上建立了某种程度的合作关系。该研究所还称,“富士综合火力演习”是日本陆上自卫队规模最大的年度公开演习,在性质上和台湾军方举行的“汉光”演习较为相近,重在向参观者展示军方的各种武器装备性能和宣传。
据日本防卫厅介绍, 8月24日的演习采取“预演”的形式,主要邀请国内外军事相关人士观摩。以教育训练部队“富士教导团”为核心的大约2000名自卫队队员参加了演习,投入了60辆坦克、40门大炮、20架飞机及大量导弹。8月26日的演习为“教育演习”,8月27日则为“一般公开演习”。这两天的演习除邀请各国驻日本的武官参加外,最后一天的演习还对参观者开放,抽签接待3万人。
▲遮遮掩掩事实真相
针对胡镇埔此次日本之行,日本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在东京举行记者会表示,防卫厅无法证实胡镇埔观摩了此次军演。“实际上,要查清楚都有什么人观摩了这次军演,是不大可能的。”
与此相反,台“国防部”却公开承认胡镇埔的确是去了日本。台“国防部”发言人吴季方称,胡镇埔这次是休年假。台“陆军司令部政战主任”周彦中则表示,胡镇埔此行在一个多月前就已规划,是和家人一同赴日观光,因此行程相当单纯,属于私人旅行。
台媒体认为,台“国防部”的表达明显是在掩盖事实真相,“国防部”不可能不了解、也不关心高级指挥官赴外活动的行程和目的。台湾《中时晚报》披露,胡镇埔与“国防部长”李杰关系十分良好,不排除胡是奉李杰之命与日本军方接触。
去年5月,时任台湾军方“总政战局局长”的胡镇埔曾低调赴日,展开一日旋风式访问,他也是台湾与日本“断交”后首位赴日的现役“上将”。当时,台媒体报道指出,胡镇埔是奉“国防部长”李杰之命,赴日商谈“台日区域安保”事宜。而台湾“国防部”时任发言人刘志坚则以“胡镇埔赴日是因亲戚在日本发生事故”掩饰。
台日军队有很多“共同语言”
其实,台军除继续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外,近年来也开始加大向日本学习的力度。香港《太阳报》报道称,现任日本交流协会主任的长野阳一具有军方背景,虽然已经退役,实际上扮演的角色却是日本“驻台防卫武官”。
无独有偶,台湾“国安局”驻日特派员也是现役中将。2004年3月,一位日本退役少将还以军事技术顾问身份,登上台湾海军的猎雷舰,全程观看代号“康平”的水雷作战演习,就像美军派员来台参与“汉光”演习一样。在此之前,还有一组日本海军的退役军官,悄然组成军事技术顾问小组,秘密指导台湾海军的水雷作战长达数年之久。
观察家认为,台军之所以看重向日本学习,在于双方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在地缘特征上,台湾和日本都“以岛国自居”。更重要的是,台军和日本自卫队在“转型”的“外向型”战略指导思想上有相近之处。
近年来,日本为了实现成为“正常国家”的目标,开始放弃“专守防卫”思想,不断扩大自卫队职能,为在海外实施军事行动铺路。而台军在“台独”势力的鼓噪下,也开始从重视“防御”转而为实施“境外决战”作准备。日本陆上自卫队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其机动性、攻击性及可快速扩充性都有所强化——这正是台军想学习的,也是胡镇埔赴日活动背后的最大文章。▲
★ 历 史 回 眸 : 中 国 挫 败 刺 杀 尼 克 松 阴 谋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9/04/content_5046915.htm
2006年09月04日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接到秘密情报提前部署 阻止敌放射性武器袭击
提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人们一定会记得他在1972年2月的访华之旅。这次为期一周的破冰之旅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因此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为了阻止中美接近,敌对势力曾阴谋在尼克松访华过程中实施刺杀计划,幸亏中国方面及时得到了情报,加强了警戒工作,最终确保了尼克松的成功访华。
▲敌对势力策划用放射性武器伤害尼克松
1972年2月中旬,也就是尼克松即将访华前几天,我情报部门接到秘密情报:台湾敌对势力正千方百计阻挠尼克松总统访华,可能要在大陆使用放射性武器对尼克松进行伤害。负责主持接待工作的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立即责成总参谋部防化学部派出精兵强将来执行这个特殊保卫任务,决不允许美国总统及其随行人员在我国境内受到任何意外人身伤害。
很快,总参防化学部命令由防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刘毅带领本所朱瑞华、王凤江两位专家,组成防化专家组,负责指导解放军某部防化连官兵,共同执行此项保卫任务。
人员确定后,领导小组随即开会分析情况。通常,射线对人体的伤害途径有两种:一是外照射,就是放射性物质直接从外部照射人体;二是内照射,就是放射物通过饮食等进入人体。如照射剂量较小,可能导致人员恶心呕吐、头昏乏力;如照射剂量较大,甚至会使人当场昏迷直至丧失生命。因此,为确保任务成功,除了迅速制订好稳妥可靠的行动方案外,必须准备好能探测放射性物质的射线探测仪。
▲距尼克松访华仅剩一天,探测仪器终于研制成功
由于当时部队装备的射线探测仪尺寸都比较大,不适合在隆重的外交场合使用,而此时距尼克松访华仅有几天时间了,能否在几天时间内研制出新型袖珍探测仪就成了任务成败的关键因素。经过专家们不分昼夜的集体攻关,2月19日袖珍射线探测仪终于研制成功了。它貌似当时盛行的、带有打火机的铝制香烟盒,采用声光报警,伪装巧妙而且工作可靠。但有人提出,在外交场合使用的仪器,由喇叭报警,万一有了情况,喇叭乱叫,岂不尴尬,他们建议用袖珍耳机来报警。这一提议无疑很有价值,但是此时离尼克松来访仅剩一天了!朱瑞华等人立即乘车到市内各商店采购耳机和插座,但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很多工厂陷于完全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他们找遍了北京各大商店均无现货,一个小小的耳机和插座竟然买不到!
子夜时分,他们无功而返,仅带回一条不太确切的小道信息:北京无线电厂生产一种袖珍收音机,应该有配套的耳机和插座。刘毅和朱瑞华立即拿着北京卫戍区开具的介绍信,火速赶到位于郊区的工厂。工厂早已下班,值班的巡夜工人一听情况重大,赶忙将住在附近的厂领导找来。在厂领导的支持下,值班工人撬开总装车间的门锁,从生产线上拿了10套耳机和耳机插座,交给刘、朱两人。
耳机拿到后,刘毅和朱瑞华顾不上已是深夜,直接送到装配室,立即安装调试。等达到预期的指标和要求,已是20日凌晨了。
  ▲全方位实施秘密保卫,敌特分子无从下手
20日上午,专家组率领防化连官兵对外宾所经所到之处,都提前探测一遍。在外宾预定集体活动的地方,如机场、饭店、风景名胜区等,以及其携带的行李、物品,由中央警卫局同志用随身携带的仪器进行了探测,确保了敌特分子没有任何可乘之机。
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总统乘坐的专机准时在北京降落。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健步迎上前去。尼克松总统及其夫人从机舱走下舷梯,笑容满面地主动向周总理伸出了右手,两位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在北京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与毛主席、周总理进行了多次会谈,取得了许多共识,中美交流合作的大门终于被打开。在访问过程当中,尼克松出席了许多群众活动和室外活动,如参观长城等。每次出行之前,防化兵都不动声色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现场检测。但从每天的侦测情况分析,并未发现任何放射物的蛛丝马迹。当访问最后两天尼克松离京去上海、杭州参观时,有关领导指示,防化兵不必再派人随行保卫了,此次尼克松访华的防化检测保卫任务圆满完成。▲ 王凡 张国权
★ 肯尼迪秘密策划中美建交/猝然遇刺荣耀留给尼克松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25/content_3834967.htm
编者按:11月19—21日,美国总统布什的中国之旅让两国关系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历史性的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他也因此名留史册。其实在那之前10多年,另一位美国总统肯尼迪也曾多次试图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虽然这些尝试终因肯尼迪遇刺身亡而失败,但它们却为尼克松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美国最年轻总统想改善中美关系
1961年,44岁的美国民主党候选人约翰•肯尼迪以微弱优势击败共和党对手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年轻气盛的肯尼迪刚刚入主白宫就显示出了他与前任艾森豪威尔的不同,尤其是在外交政策方面,肯尼迪开始考虑改变十几年来美国扼杀、封锁新中国的政策,并开始着手与新中国改善关系。
肯尼迪把对华政策提上议事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背景:一是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二是中苏分裂日益明显,前国务卿杜勒斯“共产主义是铁板一块”的论断受到了置疑;三是新中国核武器研究进展迅速,即将迈过核门槛;四是众多的亚非拉新独立国家加入了联合国,第三世界的阵营不断扩大,美国最重要的盟国英国、法国也已同新中国改善了关系。美国人已经意识到:长期孤立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与此同时,新中国领导人也在各种场合表示出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意愿。1960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他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有的放矢地与他“聊”起了当时已进入白热化的美国大选,“聊”起了肯尼迪与尼克松进行的电视辩论。肯尼迪当选总统后不久,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即在华沙会谈中向美国方面表示,希望肯尼迪政府“在中美关系的进展方面有所建树”。
▲肯尼迪两次安排中美秘密会谈
1957年10月,还是参议员的肯尼迪就在《外交》季刊上刊文指出:中国和欧洲正在形成新的政治力量中心。在1960年的总统大选中,肯尼迪严厉批评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防守金门、马祖的政策,表现出要改变对华关系的态度。他的言论在台湾岛内引起轩然大波。愤慨之余,台湾“外交部”表态:“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放弃一寸土地来讨好他人,包括肯尼迪参议员在内。”台湾方面的这番表白激怒了肯尼迪的竞选班子,蒋介石担心一旦肯尼迪当选,此话将影响美台关系。于是,蒋介石把“外交部长”沈昌焕叫去训斥一通,又把放狠话的“外交部次长”许绍昌贬到拉美当“大使”,给肯尼迪消了气。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时任参议员的肯尼迪为在大选中获得外交得分,派前日本军官筑地大佐秘密潜入中国,试图安排一次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秘密会见,但无果而终。一计不成,肯尼迪又想借助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托兰,通过美国驻东京大使馆的“后门”安排两国人士秘密会见。出人意料的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决定亲自召见中国代表,但条件是“他必须从大使馆的前门进来”。这使得肯尼迪等人非常生气。果然,中国方面的反馈消息是:“美国人不认真!”这样,一次本可使越战避免的机会失去了。
▲错失三次改善对华关系的机会
肯尼迪上任之后,除继续保持中美华沙会谈渠道接触外,还想通过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与新中国扩大接触,并准备邀请新中国参加限制核武器谈判。当时正值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美国人对于新中国此时面临的困难是了解的,据曾任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外交官的列文回忆,当时美国驻港领事馆想尽办法刺探中国粮荒的情报,甚至不惜去肉店查看猪肉,因为“(在香港的)中国人爱吃新鲜猪肉而不是冷冻猪肉,因此,每天总是有一列火车的活猪运进香港。一旦中国内地出现食品短缺和庄稼歉收,在香港的美国人就可以从猪的肥瘦和货源省份推算出那里受灾的情况”。
得到来自中国的相关情报后,肯尼迪便想借中国发生粮荒之机打开通往北京的大门。1961年3月4日,美国国务院发给参加华沙会谈的美国官员一份指示,称如果中方主动提到粮荒问题,美国代表应当解释,如果中国真的需要食品,美国愿意考虑响应这个要求。
肯尼迪的决策班子显然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重大错误———希望新中国主动开口向美国人求援。美国的“粮食换和平”计划曾经给上世纪的中国带来痛楚,因此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号召中国人民学习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精神。美国的情报机构则对新中国可能的立场做了另一种判断。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61年4月4日的《特别国家情报估计》中写道:“即使在饥荒的情势下,我们相信北平(北京)也不会接受美国提供的食物。”
实际上,当时新中国领导人已经有从国际市场上、甚至从美国进口粮食解决粮荒的想法。1961年9月,在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毛泽东就曾坦诚相告:1961年中国粮食收成不好,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歉收了。新中国在来年秋收前的粮食供应情况将十分严峻。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美国国内。当年年底,美国西雅图的一家贸易公司申请向新中国出口40万吨粮食的出口许可证。美国商务部却拒绝签发许可证,使肯尼迪政府又丧失了一次改善对华关系的机会。
就在同一年,缅甸总理吴努向美国政府建议:由缅甸充当中介国,把美国的小麦卖给新中国。考虑到60年代缅甸政府与新中国的关系,以及吴努总理同周恩来总理的个人关系,美国人本应该意识到这个建议的价值。但美国人此时满脑子都是冷战思维,根本不考虑什么人道主义。11月27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一口回绝了吴努的建议。后来,腊斯克终于琢磨明白了个中玄机,原来这是一个与新中国进行接触的好机会,但就在他准备前往缅甸同吴努总理就此问题进行会谈的前一天,缅甸国内发生了政变,吴努政府被推翻了。打开通往北京大门的机会就这么又一次与肯尼迪政府擦身而过。
▲猝然遇刺,肯尼迪将打开通往中国大门的荣耀留给了尼克松
1962年,肯尼迪政府还曾进一步考虑向新中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但就在此时,偏安台湾的蒋介石也蠢蠢欲动,准备趁机反攻大陆。随后,解放军加强了军事准备,在这种局势下,再进行粮食援助显然已不太可能。于是,肯尼迪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中国的善意。
1962年6月23日,肯尼迪政府通过中美华沙会谈向新中国进一步表示:美国人无意支持蒋介石武力进攻大陆……后来,肯尼迪还向全世界公开了美国政府对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态度。美国人此时发表声明,无异于给蒋介石泼了冷水。应该说,肯尼迪的举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反映了他在对华政策上一些变化。
从目前已经解密的档案看,当时连任呼声很高的肯尼迪已在酝酿一项重大计划:在他的第二任期内重新审议对华政策,有可能承认新中国,甚至有与中国建交的可能性。1963年11月14日,肯尼迪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国将重新审议自己的政策。我们并不墨守对红色中国的敌视政策。”只可惜天不假年,一周后,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鲁莽之徒林登•约翰逊继任总统,美国全面升级越南战争,使刚刚出现解冻苗头的中美关系再度跌落回冰点,美国外交政策也随之陷入“低谷”。
可以说,肯尼迪执政时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已有了一些新的设想,酝酿了一些调整方案。这些举措为日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起了铺垫作用。在肯尼迪遇刺身亡9年之后,上帝将打开通往新中国大门的光环留给了尼克松。▲ (张伟)
★ 戴 高 乐 说 服 尼 克 松 接 近 中 国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5/31/content_4626533.htm
2006年05月31日来源:环球时报   
  ▲一夜间改变尼克松看法 派驻华大使替美国传话
1972年,尼克松的破冰之旅揭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但鲜为人知的是,尼克松在中国政策上的巨大改变曾深受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影响。
  ▲从厌恶到崇拜,一次会面改变尼克松对戴高乐态度
1953年—1960年,尼克松作为艾森豪威尔的搭档,出任美国副总统一职。当时的尼克松自恃才高,国际上的政要他大都不放在眼里,其中就包括法国总统戴高乐。尼克松一度认为,戴高乐“冷酷,小气,傲慢,极端自负,简直是无法相处”。尼克松的这种认识当然也与战后美法关系并不融洽有关,反映了一部分美国政要对戴高乐要搞独立外交的真实看法。
然而,1960年,尼克松与戴高乐在美国会晤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彻底扭转了对戴高乐的印象,他甚至立即对戴高乐产生了“无比崇高的敬仰”。戴高乐惊人的记忆,深邃的思想让尼克松震惊不已。戴高乐当时还预言,尼克松会当选为美国总统,但他得跨越一段远离权力的“荒漠”岁月。后来的事实证明,戴高乐确有先见之明,从1961年开始,尼克松果然在政坛屡屡受挫,先是竞选总统失败,接着又在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竞选中败北。从此,尼克松对戴高乐更加佩服。
从1961年到1968年,尼克松进入了政治上的“荒漠”岁月。1962年,极度失意的尼克松带着全家去法国旅行,出人意料地受到戴高乐的接待。通常,戴高乐只接见那些在台上掌权的人,而这次他不仅邀请尼克松夫妇在爱丽舍宫共进午餐,还邀请了美国驻法大使作陪。戴高乐还鼓励尼克松说,他一定会在美国“一个最高级的职位上”起作用。良言一句三冬暖,这种诚挚的祝愿使尼克松感动不已。这样,尼克松对戴高乐的崇拜之中也增添了一种由衷的感激。
  ▲苦读戴高乐著作,尼克松酝酿对华“新思维”
正是由于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戴高乐的言行对尼克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戴高乐所著的《战争回忆录》、《剑锋》等书,尼克松都曾详细研读过。与此同时,戴高乐的对华战略也极大地影响了尼克松的对华政策。
1964年法中建交后不久,戴高乐在会见尼克松时,反复解释了法国与中国建交的理由。他对尼克松说:“我无意干预美国的政策,但我认为,美国应当考虑承认中国。”他还说:“中国还不强大,现在就承认中国比等到中国强大起来你们被迫承认它要好。” 
实际上,在整个“荒漠”岁月中,尼克松也在反复思考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得与失。在战后历史上,尼克松一开始曾是著名的右派人物,在反共方面不遗余力。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尼克松改变了他僵硬的对华政策,在受到戴高乐的启发和引导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念。
1967年10月,决心“重出江湖”的尼克松在美国权威刊物《外交》季刊上发表《越战之后的亚洲》一文,提出同中国接近十分必要。在文章中,尼克松提出,从长远来看,我们承担不起把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责任。文章中的许多内容,都与戴高乐的对华战略不谋而合。
▲尼克松当选总统后,亲自向戴高乐请教对华政策
1968年底,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1969年1月,他在就职演说中间接提到了对华政策问题,暗示中美之间应建立某种关系。
为了能尽快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尼克松上任后不久就出访法国,向戴高乐总统请教对华政策问题。戴高乐劝他说,美国不应该“让他们(中国)在愤怒中陷于孤立”。尼克松立即明确地回应说,无论困难多么大,他都要同中国进行“对话”。他还表示:“十年以后,当中国在核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时,我们就将没有别的选择了。我们应该和他们进行更多的交往,这是十分重要的。”戴高乐对此表示赞同,而且重复了一句当年的妙语:“你现在承认中国要比将来中国强大起来而被迫承认它更好一些。”
尼克松还表示,美国要改变对华政策,尽一切可能同中国接触,并打算从越南逐步撤军。当时,戴高乐正要派马纳克大使去北京赴任,便让马纳克将尼克松的话转告给中国领导人。尼克松后来承认,戴高乐与他的谈话对美国政府改变对华政策起了很大作用。
在访问法国之后,尼克松政府加快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步伐。此后不久,中美双方抓住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展开了“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终于使两国关系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 刘作奎 《环球时报》 ( 2006-05-29 第13版 )
★ 各 地 驻 京 办 有 什 么 样 的 秘 密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1297415692288/20060904/879442.shtml
2006年09月04日:各地办事处每年用在疏通关系上的灰色经费在200亿元以上,这表明地方政府为获得“中央信息”,已经可谓是不遗余力。而疏通关系费用的不断上涨,则表明驻京办陷入了制造“神秘”信息激励的怪圈。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正在制定一份彻底的整改方案,方案首先涉及52家副省级以上政府办事处和大型国企驻京办的整顿和改革。5000余家政府驻京办事处,正面临着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生存危机,一些基层县市政府办事处恐怕难逃被裁撤的命运。(9月3日《经济观察报报》)
驻京办的神秘面纱正在被逐步揭开,不过驻京办增加的速度让人诧异:1949年,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在北京设立第一家驻京办事机构;1991年,北京共有186个市级以上的驻京办;到2002年时,这个数字已激增至426,十年之内翻了一番。那么,设立驻京办的惊人速度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地方政府设立驻京办的初衷一是要资金,要项目;二是接待来北京办事的地方官员。但是种种迹象表明,驻京办成了“跑部办”,“跑步(部)向前(钱),争取拨款,争取计划指标,争取优惠政策”被公认是驻京办事处一个重要功能。笔者以为,不论是驻京办设立的初衷,还是其后功能的异化,都与政府信息“上下不通”有关。
事实上,地方政府设立驻京办的初衷,与我国政府传统管理方式有极大的关系。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有强烈的单向性、神秘性和强制性。政府在“神秘”的氛围下产生权威,不但其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职权的运行规则、方式和工作程序很难为外人所知,连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许多政策和决定,同样也是在某种“神秘”中运作出台和实施的。在这种神秘而产生的权威下,不但政府与百姓产生了距离和隔阂,甚至下级也可能由于难以得到相关信息而利益受损。由此看,政府信息“上下不通”,典型表现就是决策的暗箱操作,以及更高级层对行政公共信息的垄断。正是在这种管理背景下,驻京办应运而生。
据报道,各地办事处每年用在疏通关系上的灰色经费在200亿元以上,这表明地方政府为获得“中央信息”,已经可谓是不遗余力。而疏通关系费用的不断上涨,则表明驻京办陷入了制造“神秘”信息激励的怪圈。公共选择理论表明,政府不愿公开信息的主要诱因,是为了满足官员以及相关特定利益集团的隐秘目的和诉求。对此,学者斯蒂格利茨有着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政府不愿公开信息的诱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保守信息秘密可以使得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免于因犯相应的错误或过失而被提起诉讼,如果政府某项政策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政府官员往往会说“要不是这项政策,情况会变得更糟”。二是政府信息保密,给予了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更多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机会。三是信息的缺乏和其他人为制造的稀缺性一样,必定导致寻租。驻京办数量的快速增长,存在一个不健康的动态循环:政府官员有着制造信息秘密的激励,因为借此可以获得租金。
可以说,政府信息“上下不通”滋长了驻京办的繁荣,而要裁撤驻京办,关键在于消除官员制造秘密信息的激励。消除政府信息“上下不通”就消除了驻京办存在的土壤,这可能是比裁撤驻京办更重要的、观念上的变革。▲ (燕赵都市报: 朱四倍)
★ 中 国 在 欧 盟 眼 中 的 战 略 利 益 定 位 ★
http://www.zaobao.com/yl/yl060905_502.html
  当前的欧盟与中国,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欧盟如何定位与中国的关系?这是很多人所关心的。
  在中国和欧盟的关系中,中国与老欧盟国家包括英、法、德、意等国的关系还是主体,因为对华政策的动议大都来自这些国家。或者说,如果没有这些国家的支持,很多政策动议不会有实质性的结果。
  但新欧盟国家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因为欧盟内部的一些机制,使得这些新国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制约欧盟的对华政策。
  欧盟与中国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概括地说,欧盟对中国的利益定位是经济贸易利益居首,战略利益居次。这是总体情况,但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各占多少,在主要欧盟各国有所不同。
  欧盟把经贸利益放在对华政策的首位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欧盟国家有悠久的经贸传统,建立商贸帝国曾经是多数欧盟国家的梦想。大英帝国也主要是一个商贸帝国。
  这一传统对今天欧盟各国仍有很大影响。经贸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欧盟的对外政策。在欧盟对外政策中,经济成分占很大的比例,因为很多人相信经贸方法(如经济制裁或援助)可以有效地用来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
▲对华政策与美国协调
  从现实需要来说,欧盟各国大多是福利国家,要维持和发展这个体系,经济发展是重点。实际上,各国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表现越来越成为民主政治所关注的重心。
  正因为这样,欧盟对中国的经济崛起表示欢迎,因为中国的发展已经为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经济上,欧盟各国都想从中国的经济崛起过程中获得最大可能的利益。
  实际上,多年来欧盟各国都在努力发展和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但这并不是说,欧盟和中国在经贸关系上总是利益一致。
  欧盟一方面想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出口经常设置障碍。欧盟迄今为止还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作为一个整体,欧盟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欧盟对中国的战略利益居次要地位,这里当然有地缘政治的因素。欧盟远离中国,和中国没有直接的地缘利益之争。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欧盟本身。
  欧盟整合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相当不容易,进一步的整合尤其在政治和战略上整合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近年来欧盟的大扩张,这种整合变得更加困难。如果不出现一个强大的“外敌”,欧盟的战略一直会处于一种防御的方式。
  只有当欧盟作为整体遇到一个强大的“外敌”时,进攻式的战略才有可能。除非俄罗斯再次崛起,否则这个共同的“敌人”很难寻找。
  从这个方面来说,欧盟对华的战略考量和美、日等国不同。美国既是当今世界唯一的霸权,也在亚太地区有全方位的利益,包括战略利益。日本更不用说了,和中国有直接的地缘政治竞争。
  但是,一旦美国因素出现时,欧盟对中国关系的战略考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欧盟和美国具有相当制度化的战略关系,尤其体现在“北约”这一机制上。
  在后冷战时期,“北约”组织的战略目标一是防俄国,二是防中国。近年来,“北约”试图向亚太地区发展,说明了这一点。
▲英国的角色有些特殊
  在去年中国出台《反分裂国家法》之后,美国和欧盟乘机开始在美欧之间进行中国战略对话,希望在对华关系上,双方能够协调关系和行动。这种协调使得欧盟很难解除对华武器禁运。
  这个对话刚刚开始不久,还处于早期,今后如何发展,还应当需要加以观察。但这已经说明了,一旦亚太地区发生不测,如果与中国有关,欧盟与美国仍有可能找到共同的战略利益。
  在欧盟对华战略上,英国的角色显得有些特殊。尽管英国也把对华经贸关系放在首位,但较之其他欧盟国家,英国更多地关注对华战略。这里既有美国的关系,也有英国本身的关系。就美国因素来说,英和美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战略关系。
  这些年来英国的国际行为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就英国自身来说,英国具有帝国传统,即干预国际事务的传统。同时英国自身认为,在欧盟诸国中,英国仍然有能力干预世界事务。
  这些因素表明,英国较之欧盟其他各国更会关注中国的战略动向,甚至显出干预主义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经常表现在英国对台湾和香港等问题的关切上。
  那么,欧盟和中国的政治关系又是怎样呢?和美国一样,欧盟近来也盛行所谓的“中国不确定论”。根据这一说法,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但中国崛起的内政外交的方向则是不确定的。
  因此,在和中国交往,尤其是经贸交往的同时,必须用各种方式对中国施加影响,使得中国有可能朝着西方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即内部的政治民主化和外部事务中全面和西方合作。
  正是在这一总体认知下,民主人权问题经常混杂在欧盟的对华经贸关系和战略关系中。
  对中国来说,要制定有效的欧盟战略,和欧盟发展具有实质性的关系,就必须对欧盟对华利益的认知有个清醒的认识。和欧盟发展经贸关系仍然是关键,用经贸关系来逐渐消化欧盟对华的战略关注。
  对欧盟中的“中国不确定论”,也必须加以关注,因为欧盟的中国认知影响其总体对华政策。中国本身正在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外界的担心也情有可原。在这方面,中国和欧盟的战略对话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和欧盟双方间尽管已经有很多方面的政策对话,但大都在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层面。要减少欧盟对华的“不确定性”或者增加其对华的“确定性”,战略层面的对话不可或缺。▲ 作者: 郑永年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 美国拟实现1小时内打击全球任何目标 ★
http://news.qianlong.com/28874/2006/09/05/2502@3403738.htm
  新华网专稿:美国媒体近日披露,美军已经拟定新的军事战略,计划将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改装成装备普通弹头的导弹,以便能在全球进行常规作战,形成新的全球快速反应作战能力。此外,美军新型作战飞机和新型战略轰炸机已经亮相或正在研制,显示美军欲全力保持和强化其战略打击的绝对优势。香港《镜报月刊》9月号刊登一篇题为《美军力图实现“快速全球打击”构想》的文章说,根据五角大楼“快速全球打击”构想,美军正力图实现“1小时之内打击全球任何目标”。
  ▲一小时内命中任何目标
  五角大楼认为,目前美国面临的威胁可能来自没有美军基地或只有少数驻军的地区。美国派遣飞机及军舰进驻危机地区和实施打击需要几天时间。战略轰炸机可以从美国本土或海外基地对遥远的目标实施攻击,但也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轰炸任务。因此,五角大楼提出了“快速全球打击”的战略方案。
  负责具体研发工作的美军战略司令部司令詹姆斯•卡特赖特声称,“快速全球打击”的目的在于开发出一种能在1小时之内对威胁作出反应的非核武器系统,这其中还包括请示总统批准实施打击的时间。
  他还进一步表示:“对于一些目标,如果你不能在1小时之内实施打击,你就会失去机会。”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对战略司令部的设想也大加赞赏。
  美国国防部提出的“快速全球打击”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对美军没有建立军事基地的别国领土上的目标实施纵深打击,并将其摧毁。美军打击的对象包括快速清除的个人、机动式导弹发射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产厂,以及恐怖分子训练营等。美国国防部希望研制出的力量投送方式能够不受部署基地和过境飞行权的限制,并且无须将飞行员或其他人员置于不必要的危险境地。
  ▲改装洲际导弹打闪电战
  在世界武器大家族中,洲际导弹是打得最远的战略武器,射程为1万公里左右,可以从地下发射井或水下核潜艇发射。自美苏上世纪50年代后期部署洲际导弹以来,洲际导弹主要配备核弹头用于战略威慑。然而,据美国媒体近期报道,美国国防部正计划对洲际导弹进行常规改装,以对全球敌对目标展开常规闪电袭击。为此,美国国防部要求国会拨款5亿美元,成立一支新型的常规洲际导弹部队。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新计划,一旦需要,改装后的常规洲际导弹将在接到作战命令后的1小时之内,对全球任何地方的目标实施快速袭击。作为超远程作战武器,常规洲际导弹将成为美军反应最快的全球作战平台。常规洲际导弹发射升空后,速度为数万公里/小时,可以快如闪电般袭击全球任何目标;相反,美军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之类的远程作战兵器只有大约1倍音速的飞行速度。
  美国媒体还透露,美军计划把24枚“三叉戟”潜射核洲际导弹改装成常规洲际导弹,2008年前开始部署。美海军正在对核潜艇洲际导弹“三叉戟”(D-5)进行常规弹头改装。目前,美军多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配备了D-5核洲际导弹。
  美国国防部认为,未来常规洲际导弹袭击的目标主要来自敌对国家或恐怖团伙。据美国国防部官员近日透露,改装后的常规洲际导弹可以袭击8000到1万公里远的目标,具有极高的精确制导性能,误差范围仅为9米左右。
  ▲确保未来绝对战略优势
  美空军战略力量被公认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拥有先进的B-2、B-1战略轰炸机,以及“民兵-3”、“和平卫士”等一流的洲际导弹。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美空军具备绝对的战略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和平卫士”即将超过服役年限。美国媒体称,美空军现有的大部分战略武器到2015年至2020年也将超过服役年限。为了确保其绝对的军事战略优势,美空军正加强下一代战略武器的开发与研制。
  新型洲际弹道导弹方案被命名为“地基战略威慑系统”。该系统将整合500枚射程、精度、可靠性均优于“民兵-3”导弹(射程为1.3万公里)的新型洲际导弹,可使用核弹头或常规弹头进行各种作战任务,预计在2018年左右服役。
  据美国国防部透露,美国空军还计划于9月向五角大楼递交申请,要求启动现役“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的更新计划。改进型“民兵-3”导弹将作为向“地基战略威慑系统”转换的过渡型导弹。
  改进型“民兵-3”导弹将应用未来新系统的某些技术成果。美军部署新型“民兵”导弹的目的在于组建一支具有更强战斗力的导弹部队,以保证在未来5年内顺利完成大部分的战斗任务。
美国媒体称,目前国防部正在制定一项建造新型战略轰炸机的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新型战略轰炸机将属于远程轰炸机,可以携带核武器以及能够打击地下深处目标的武器系统。据美空军官员披露,当前美国飞机研制专家正在精心设计一种能以5倍音速飞行的高超音速隐形战略轰炸机B-3。该机预计在2030年左右替代B-2隐形战略轰炸机。(完)▲ 编辑:石磊 来源:新华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