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10、意志欲望篇:最会原谅自己的是最没出息的
http://www.boxun.com/news/gb/health/2012/10/201210050350.shtml
☆积极勤奋地努力和不计成败的洒脱是成功的两翼。--罗曼•罗兰
☆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毛泽东
☆失败是一种教训,它是情况好转的第一步。--菲力普斯
☆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杜威
☆一个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
今 日 看 点:2015-11-14▲◆★●■☆
美军B-52轰炸机飞越中国南海人工岛礁 不理中方警告★★★★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11/12/4704546.html
“习马会”不为人知的细节★★★
http://news.ifeng.com/a/20151113/46222675_0.shtml
昂山素季获胜之后缅甸将何去何从?★★
http://news.ifeng.com/a/20151109/46173166_0.shtml
在习近平的鼓励下,他成为最强学霸★★★
http://news.ifeng.com/a/20151113/46232450_0.shtml
傅莹:中国的全球秩序观(上)★★★
http://news.ifeng.com/a/20151113/46227261_0.shtml
傅莹:中国的全球秩序观(下)★★★
http://news.ifeng.com/a/20151113/46227261_0.shtml
印尼突然反水 南海背后捅中国一刀★★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8551890.html
美军B-52轰炸机飞越中国南海人工岛礁 不理中方警告★★★★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11/12/4704546.html
中央社 2015-11-12:美国国防部今天证实,美国军方B-52战略轰炸机最近飞越中国大陆在南海兴建的人工岛礁,过程中大陆军方航管人员曾联络要求其离开,但轰炸机未遭阻挠,持续进行任务。
五角大厦发言人库克(Peter Cook)在新闻简报会表示:「我们一向都会派B-52进行任务,在那个地区的国际空域飞行。」
他又说:「据我了解,有1架B-52执行飞行任务。我甚至还不确定日期,但是中国地面管制人员曾和那架飞机联络,但飞机仍持续任务。没有改变。」
美国「国会山庄报」(The Hill)稍早报导,据美国官员透露,上週末美军有2架B-52轰炸机接近南海的这些争议岛礁。报导指出,此举显然意在挑战中方对这些岛礁和周围海域的主权主张。
这位官员说,两架轰炸机飞经岛礁12浬范围内空域一次,军方表示这是行使「飞航自由」的行动。
他并透露,在过程中,大陆军方曾以无线电和轰炸机联络,告诉他们「离开我们的岛屿」,但轰炸机没有遵从。▲◆★●■☆
“习马会”不为人知的细节★★★
http://news.ifeng.com/a/20151113/46222675_0.shtml
2015年11月13日 南方周末 作者:刘斌
2015年11月7日下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15时许,习近平、马英九相向而行,握手致意。 (中新社记者廖攀/图)
原标题:“习马会”不为人知的细节
“习马会”从宣布到登场,中间只有三天时间,这让要目睹这一盛况的两岸媒体记者猝不及防。许多台湾记者的证件信息录入错误,甚至连订机票的名字也错,差点卡在机场。
“习马会”登场并无半点预告。“岛屿大厅”现场没有司仪,没有主持人,没有音乐。快3点时,周玉蔻抬头一看,习近平从右手边走进来了。她身后的大陆记者也说,“啊,怎么进来了?”再看左手边,马英九也进来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2015年11月7日下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会面,在新加坡登场。这是自1949年以后,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习马会”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岛屿大厅举行。下午2时59分,习近平系红色领带从右侧进入,马英九系蓝色领带从左侧进入,现场超过600名记者的闪光灯立即闪成一片。
两岸领导人握手的各种细节,注定要被记入历史之中:习近平和马英九的手,握在一起长达81秒,两人随后向记者们挥手的时间是25秒。在记者会被问及握手感受时,马英九形容:“心情很好,而且我们都握得很用力。”
为了这次见面,两岸已经走了太长的路,用了太长的时间。“这次习马会是两岸最高领导人会面,与之前会见台湾其他层级领导人都不同。”在评价本次习马会的意义时,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原所长余克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次习马会将两岸沟通交流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两岸其他层级领导人的互动交流打开了大门,真正打破了禁忌。”
1:事先毫无征兆
“习马会”能够达成,事先并无半点征兆。两岸民众乍一听到消息,感觉都有些“突然”。
11月4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正式对外宣布,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台湾方面则比大陆提前一天向媒体披露此事,原因在于有人提前“走漏风声”。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原本马英九方面计划在4日下午对外正式公布消息,但3日晚上,因为要将消息告知其他“需要提前得知消息”的台方政要、智库学者时,有人泄露给媒体,迫使马英九方面提前出面证实此事。
“习马会”将要举行的消息立刻在岛内引发巨大反响。11月5日早上,马英九特别召开记者会,对外说明“习马会”达成的始末:两年前,在印尼巴厘岛的APEC会议当中,当时“陆委会”主委王郁琦跟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第一次碰面,两人互称官衔。后来“陆委会”主委换成夏立言,他今年10月在金门与张志军举行“张夏会”时,双方在闲聊时候就提到了“习马会”。
马英九透露,夏立言特别问张志军,今年在马尼拉APEC会议上是否可以“习马会”?张志军就说,这是国际场合,不方便。但他说,第三地是可以考虑的,夏立言就建议到新加坡。后来双方向高层请示,最后慢慢达成了共识。
马英九在记者会上特别提到,此次“习马会”上,双方不签订协议、不发布联合公报或者联合声明,而只是各自发布新闻稿。
淡江大学大陆所教授、远景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随后在台湾媒体发表文章称,“习马会”不是新议题,马英九原本就讲过“不排除也不强求”与习近平见面。自从2014年APEC会议以来,两岸智库一直在作类似研究,如今会面付诸实现,这也是过去七年多,两岸在“九二共识”下交流的成果。
“马英九现在的处境比较艰难。”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员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在他任期只有半年多的情况下,能够做出这样一种举动,确实是要有勇气和胆量的。”
虽然过去台湾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都曾经访问过大陆,但在王建民看来,“不论连战还是宋楚瑜,他们主要与大陆进行党际交流,没有行政和法律效力,习马会的意义跟之前是有很大不同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最好的当然是在中国领土上,大陆或者台湾,但为什么选择第三地,当然是妥协的结果。”
此前,困扰两岸领导人见面的称呼问题,也得到解决。双方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见面,互称“先生”。“大陆做了很多妥协,对马英九目前的处境很是包容和谅解。”台北大学教授郑又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习近平务实有弹性,还有他政治能量足够,才能化解掉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头衔问题。”
郑又平记得,2002年海峡两岸在讨论“三通”时,到底要使用什么航线名称,是国内航线还是国际航线,两岸各有各的坚持。“很多航空公司都给台湾出谋划策,认为应该坚持国际航线,这样做的好处是西方航空公司以后就可以介入。”郑又平在两岸协商现场,听到一位大陆领导人当场拍板,不要用国际或者国内,就叫“两岸航线”,“这就是非常高的政治智慧”。
“很多人把这次习马会与台湾明年的领导人选举挂钩,其实没有必然联系。”社科院王建民研究员认为,习近平在台湾问题上有很大的政治自信和战略眼光,他不会以一时得失来计较,“他所考虑的是两岸未来大的历史框架”。
2:两岸媒体“猝不及防”
“习马会”从宣布到登场,中间只有三天时间,这让要目睹这一盛况的两岸媒体记者猝不及防。
由于台湾媒体记者都要跟随马英九的专机一起到新加坡,台湾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手忙脚乱,他们要在3天时间内搞定近300人的报名。据台湾媒体报道,因为行政机构人手不够,行程说明会直到起飞前13小时才召开。许多台湾记者的证件信息录入错误,甚至连订机票的名字也错,差点卡在机场。
大陆媒体记者事先也没有得到“习马会”的任何消息。北京一家媒体记者谭帅(化名)是在11月4日夜里接到“习马会”的采访任务。5日,新加坡驻华使馆集中为大陆记者办理签证。6日,谭帅下午打包起飞,航班晚点,在7日0时许到达了“习马会”会场。
“习马会”的见面地点是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过去香格里拉酒店就是许多大型会议的首选,包括每年召开的亚洲安全会议。香格里拉酒店周围有树木遮蔽,出入饭店也只有一条通道,非常便于安全管制和封路。
“习马会”主要在酒店里的岛屿大厅举行。这间会议厅位于饭店大厅右侧,可以容纳千人。香格里拉酒店专门将岛屿大厅划分出A区和B区,A区是两岸领导人举行会谈的场所,B区是见面握手的地点。90%的两岸记者只拿到了B区的证件,能够去A区的只有极少数媒体。 新加坡作为“习马会”主办方,对于细节要求极其严格。关于记者证的问题,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据报道,由于台湾官方在记者证的时间标注上按照台湾惯用说法,有政治意涵,没有过得了新加坡政府这一关。结果到新加坡后,台湾记者要换了新证件才能入场。
新加坡曾经在1993年举行过开启两岸对话机制的“汪辜会谈”,凤凰卫视评论员石齐平当时作为海基会副秘书长,曾完整经历整个会谈过程。“那次对于纪元的年代都使用两个版本。”石齐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签了四个协议,四个协议有四个繁体字版和四个简体字版,两岸各执一份,年代各自填写。说明那次互相之间都能有所尊重,有所体谅。”
台湾资深媒体人周玉蔻也来到了新加坡报道“习马会”。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两岸组织方来说,大陆比台湾做得更为周详。从7日早上开始,周玉蔻在香格里拉饭店大堂,发现没有一个台湾行政机构的官员,台湾记者“只有在一个角落里,要领记者证的人就会被告知,12点开始在那个角落会发记者证。” 周玉蔻说,反观大陆方面,不管是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还是其他工作人员都忙得团团转,帮大陆记者协调处理问题。
3:“习近平到底见过大场合”
7日早上8时,北京记者谭帅开始在香格里拉门口排队。谭帅拿到的是B证,身为一名摄影记者,他当天的任务是要拍摄到习近平和马英九握手的照片。谭帅心里很清楚,“必须要早入场抢位置。”然而他一等就是大半天,一直到中午12时半,酒店方面才开通安检通道。
不过,来自广东的记者李文文(化名)没觉得安检有多严,她因为时间太赶没吃午饭,拿着一个三明治和咖啡排队,“安保人员也没让我喝一口咖啡,就让我进来了。”
通过安检后,记者们一拥而入B区,急着找位置。“大陆记者更想找一个习近平正着走过来的地方,所以如果选在会场偏马英九出场的方向一点或者正中间,是比较好的。”谭帅说,B区的现场比较混乱,本来会场后面有一个台子,供摄影记者架设机器,然而最前面还有一条线,“凡是这条线以外记者都可以待。”
这导致大多数摄影和摄像的记者,都直接冲到线跟前。他们立起了高高的三脚架,把后面的视线挡得严严实实,其中尤其以大陆记者居多。没想到,这引发了两岸媒体记者的一次“冲突”。
据台湾媒体报道,当时很多台湾记者大喊,希望“比较早”进场的陆媒“往后退”,并用掌声鼓励陆媒配合,但并没有人退去。后来台媒又自主喊起“拍不到、拍不到”。
幸好大陆方面紧急出面协调。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国台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马晓光主动出面跟台湾记者说:“距离不是问题,高度是有的。”他建议第一排记者后退一点,保证每一个记者都能拍到“习马会”的历史镜头。随后,第一排记者接受马晓光的建议后退了一段距离。
台湾媒体人周玉蔻不是摄影记者,但她很想往前站。虽然前排已经挤满了摄影器材,她因为身材较小,从人群中钻到第一排的三脚架中间,在那里找到了一个小小的可以跪着等候的位置。
“习马会”正式登场的时候,并无半点预告。在岛屿大厅现场,没有司仪,没有主持人,没有音乐,也没有任何人宣布两岸领导人即将登场。接近3点的时候,周玉蔻还坐在地上休息。突然抬头一看,见到习近平从右手边走进来了。她身后的大陆记者也说,“啊,怎么进来了?”她把头转向左手边,发现那边马英九也进来了。
习近平率先伸出右手,跟马英九握在一起。两个人面带微笑,在长达81秒的握手时间里,不时变换角度,面向不同方向的媒体记者,现场的闪光灯也一直闪个不停。
就在习马紧握双手的时候,周玉蔻大声喊,“习主席你挥挥手。”
没想到,习近平竟然接受了记者的建议。在周玉蔻讲了两声之后,她紧接着又听到身后的大陆记者也说:“挥手啊,挥手啊。”习近平松开了马英九的手,两人一起向来自全世界的媒体记者挥手致意。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周玉蔻在采访中第一次和大陆领导人交流了。1989年老布什访华,在他与邓小平会谈时,周玉蔻也在场。“当时我介绍自己是台湾记者的代表,邓主席也跟我挥了挥手。”周玉蔻说。
这一次看到习近平泰然自若地挥手,周玉蔻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习近平主席到底见过大场合。”
当地时间2015年11月7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加坡就“习马会”举行记者会。当日下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 (中新社/图)
4:“见面的意义最重要”
“习近平本人比电视上看起来瘦,也比我想象中高,很稳重,有点腼腆的样子。”周玉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习近平应对媒体的弹性很大,她反而感觉马英九的举止有点“紧”。
马英九的“紧”表现在他向媒体记者挥手的那25秒。“习马会”之后,台大外文系教授张小虹在台湾媒体发表一篇《马英九的西装》文章,专门分析马英九的挥手:习近平举起左手,深蓝色西装沉稳大气、服贴不动;马英九举起右手时,顺道扯开了西装的第一个直排扣,他一下子就敞开了前襟,露出了衬衫与西裤。
习近平与马英九握手之后,便转到A场地进行双方的正式会谈。会谈时长大约1小时,分公开和闭门两个阶段。公开会谈时,习近平和马英九先后致辞,媒体可以摄影、拍照。
“会谈场地只有少数人才能进,比如《人民日报》一共来了十几个人,但是A证也只有几个。”一位在B场地的香港媒体记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说,都是在B场地等待双方会谈后的记者会。
在会谈中,马英九提出了五点主张:巩固“九二共识”,维持和平现状;降低敌对状态,和平处理争端;扩大两岸交流,增进互利双赢;设置两岸热线,处理急要问题;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
“马英九说的最后一点主张‘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最有价值,因为民族振兴里有很大的政治含义。”在社科院王建民研究员看来,“民族振兴就包括民族团结、民族振兴、国家统一、主权领土完整。”
马英九还提到,“根据一个中国原则,确立九二共识”,王建民觉得这也是一个突破,“这是马英九第一次明确一个中国原则。”
关于马英九的第四点主张,在两岸主管对岸事务部门首长间设立热线,习近平也积极回应。台湾方面也十分看重。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在“习马会”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台湾“陆委会”主委夏立言就赴台湾立法机构报告热线的相关规划和运作方式等。
王建民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次大陆考虑到台湾社会现实,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包括大陆回应台湾参与国际区域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这些其实都是两岸讨论多年的事情。”
“两岸领导人见面的意义最重要,”在凤凰卫视评论员石齐平看来,“会谈内容不能说不重要,相对来说是次要的。”
对于两岸领导人会面,美国官方也表示肯定。“习马会”适逢美东时间周六,美国国务院没有新闻简报会,但国务院发言人柯比发表书面声明称:美国欢迎台海两岸领导人会面及两岸关系近年来的历史性改善。
前美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也表示,习马“见面本身就是主要成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学系主任兰普顿则认为,“习马会”可能“为高效能的对话建立了新管道”。
5:“循序渐进,就能水到渠成”
两岸领导人会谈之后,先由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召开记者会。张志军介绍会谈情况,并回答了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家媒体记者的提问。
随后在马英九的记者会上,一连回答14道问题,仍招来周玉蔻不满,她不停大叫“我举手为何不问我”。一位在场的大陆记者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周玉蔻的确影响到了别人,“大家都在嘘她,后来她叫得太厉害的时候,在台湾的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比较友善地提出警告,说‘请记者不要扰乱场上秩序’。”
在两场记者会中,有一位日本记者发现,即便有那么多外国记者参加,但组织方没有提供翻译。这位日本记者不禁对一位台湾媒体同行说:这是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活动。
对于当天与习近平的会谈,马英九表示出了相当程度的肯定,他在记者会上表示,“与习先生会谈的气氛很融洽、非常正面,习先生讨论问题非常务实、坦率。”
“习近平今天这样做,他是把台湾问题放在整个大战略的思维下和框架里思考的。”台北大学教授郑又平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习近平向台湾人民递出了橄榄枝,表示善意,同时营造出一个和未来台湾当局互动的弹性空间。
作为台湾最大的在野党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已经确定参加明年1月16日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习马会”正是在台湾政党可能轮替的前夜,坚守了“九二共识”原则底线,并且明确划出了“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红线。
马英九在与习近平的会面中,提出把两岸互动对话常态化。“这应该说某种程度上为民进党上台留了一个空间,他们的两岸政策能不能做出调整,这里面是有想象的空间的。”王建民认为。
“大陆方面等于给蔡英文提供了两个选择,一个是如果她不承认‘九二共识’,就会像习近平曾经讲过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石齐平认为这次“习马会”提供了另一个选择,如果蔡英文愿意承认“九二共识”,就有一个两岸领导人见面的框架,“究竟她要怎么选择,自己看着办吧”。
事实上,在得知“习马会”的消息后,蔡英文和绿营人士明显变得很慌张。绿营政治人物在选举策略上也开始调整,“他们是打蓝不打红,批马英九,但肯定两岸交流,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一旦执政,留下足够弹性的回旋余地。”郑又平说。
通过对这次“习马会”全过程的观察,郑又平认为,习近平的政治风格直接、强势,也很有自信心,“他的自信心和底气也是因为国家这几年越来越强大了。”
“在两岸关系上习近平有大的战略和构思,有解决台湾问题的自信心和使命感。”王建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习近平在福建工作了十几年,他对台湾问题是有深度了解和掌握的。
在“习马会”最后一个环节——双方共进晚餐过程中,习近平也提到了他在福建工作的经历。据凤凰网报道,马英九在回程飞机上对媒体说,晚餐中,习近平提到他在福建任职过17年,“所以和他聊了很多厦门和金门的事情”。习近平还提到当年担任厦门市长时,就有人建议,金门可以向厦门买水,他现在看到计划终于落实,明年可望供水,感到很欣慰。
为了两岸领导人的这次晚餐,大陆带来了茅台酒,台湾则带了金门高粱酒和马祖老酒。有台媒传言马英九在晚宴中喝到微醺,马英九否认:“没有,没有,我没有醉!只是喝了酒有点脸红。”马英九说,我们用很小的杯子喝高粱,而且没有装满,“也没有拼酒,我和他都说自己酒量不好”。
7日晚上7时,习马会的最后一项行程结束。马英九出现在酒店大门口,他与守候在那里的民众及媒体人打招呼、寒暄,还笑着向众人道别,看得出来晚餐确实是“习马尽欢”。
在返程途中,当记者问马英九有没有可能在任内举行第二次“习马会”时,马英九回应:应该要先等些成果出来,看有哪些进展,至于之后要不要邀请习近平来台湾,可以再行协商,“循序渐进,就能水到渠成”。▲◆★●■☆
昂山素季获胜之后缅甸将何去何从?★★
http://news.ifeng.com/a/20151109/46173166_0.shtml
作者:边驿卒 2015-11-09 第217期
昂山素季25年后再次领导民盟赢得缅甸大选。她能登上缅甸总统宝座吗?今后的缅甸又将何去何从?
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赢得缅甸大选
据美联社消息,缅甸反对党发言人称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获得70%的选票,占据议会绝对多数席次赢得大选,执政党承认败选。
11月8日,缅甸举行了历史性的大选。3000多万缅甸人25年后再次尝试通过投票来决定自己的政府和总统。超过90个政党、6000多名候选人竞逐议会1171个席次。
根据缅甸宪法,军队默认占有议会25%的议席,选民们将选出议会两院四分之三的议员。随后议会两院及军队将分别提名一位总统候选人,议会举行联合投票后选出总统,排名第二的候选人将成为副总统。预计不久之后缅甸的主要政党和军队将对总统提名进行谈判。
昂山素季能掌握缅甸大权吗?
昂山素季所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缅甸大选中大获全胜,占据议会绝对多数席次。理论上占据议会绝对多数的执政党能够推举自己领袖成为政府的领袖,在缅甸,也就是让昂山素季当总统。但是事情到昂山素季、到缅甸这里就变得很复杂。
昂山素季的支持者们欢庆胜利
首先,昂山素季至少现在肯定无法担任缅甸总统。缅甸宪法规定与外国公民结婚或子女为外国人的缅甸人不能成为正副总统,而昂山素季的丈夫和子女都是英国人。
对于这个问题,昂山素季明确表态,如果民盟胜选,她的地位“将会高于总统”(I’ll Be Above President)。无论是昂山素季本人还是她所在的政党都对“垂帘听政”并无异议,她表示这样并没有违背宪法,而被视为昂山素季副手的民盟领导人温田面对媒体时说“我们(民盟)会指派一位总统,但他将会受到昂山素季的掌控。”温田甚至还举了个例子,昂山素季就像印度国大党党魁索尼娅·甘地,这位意大利出生的前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的遗孀在上一任印度总理辛格任职期间,被广泛认为是印度的实际领导人。
对于谁是民盟总统候选人,也就是“傀儡总统”的提问,昂山素季只是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她还表如果民盟掌权,她将主导修宪以使得自己有担任总统的资格。
昂山素季要修宪,势必会遭到军队的强烈反对,毕竟让她当不了总统的宪法就是军政府针对她量身定做的。根据目前的缅甸宪法,议会四分之一的席位默认由军队任命,而修宪需要议会超过四分之三的议员投票通过,也就是说在现有框架下军队可以阻止一切的修宪企图。而军队的势力还远不止这些。
上文提到,军队将任命四分之一的议员,提名三名总统候选人中的一名。军队还有任免内政部长、国防部长和边境事务部长的绝对权力。负责监督这次选举以确保其公平公正的监督委员会主席丁埃曾经是一名将军,现在他是代表与军队结盟的执政党党员。据称,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大将号召士兵及其家人为“正确”的候选人投票。
军队甚至可以直接推翻整个选举,在1990年他们就这样做了。那年昂山素季同样领导民盟在大选中获胜,不过随后军队镇压了民盟及其支持者,软禁了昂山素季,开启了20年的军事统治。
与军队结盟的执政党巩发党到就直斥昂山素季,表示没有人可以凌驾总统之上,并威胁军队作为国家最强大的组织,将只服从国家领导人即总统的指示,不会服从一个代理领导人的指示。
虽然自己领导的政党占据了议会的绝对多数,但要说昂山素季能成为缅甸领导人乃至当上缅甸总统还为时尚早。说白了,这既要看缅甸军队的“心情”,又要看昂山素季自己的“造化”。
是精神领袖还是政治家?
面对执政了几十年,强势而又任性的军政府,昂山素季和她领导的民盟恐怕不会顺利的执掌缅甸大权。而民盟内部乃至昂山素季本身也面临着重重困难。作为长期受到压迫的在野党和被贴有“民主女神”标签的昂山素季,在台下的时候天然的更易受到关注、同情。但是真正主导政府,走到台前治理一个国家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更何况,此时的反对党比自己在野时要强势、蛮横得多。
昂山素季微笑面对支持者
昂山素季名望极高,在民盟内部没有人能挑战她的地位。这与刚刚开除自己党主席的巩固与发展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此前关于“垂帘听政”的看似有点出格的言论完全没有党内反弹的声音也从侧面显示出了昂山素季在党内的绝对权威。
但是在另一方面,缅甸的民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虽然一直活跃于缅甸政坛,但没有人能要求一个25年里只有两次机会参加大选的反对党能组织严密立场统一。相反民盟集纳了各界反对现政府的人士,各派系间的诉求和主张存在较大的分歧。曾有民盟内部人士指出,如果没有昂山素季,民盟很可能早就解散了。
而昂山素季虽然德高望重,但多年的软禁经历使她事实上远离了民盟的具体施政。很长一段时间内她虽然是民盟的领袖,但并不是民盟的操盘手。高高在上的领袖并不“接地气”,这可能为她未来的执政埋下隐患。
与此同时,昂山素季在国内和国际上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也是其具体施政的一个“包袱”。这一点在民盟初选阶段已经显露无疑。将昂山素季捧到天上的西方媒体最近对她颇有微词,因为昂山素季拒绝为罗兴亚穆斯林说话。被认为遭到种族歧视,长期遭受到佛教教徒暴力活动困扰的罗兴亚人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90%都是佛教徒的缅甸而言,任何企图染指总统宝座的政治人物如果发出支持罗兴亚人的表态无异于自毁前途。昂山素季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沉默,但这对于她民主斗士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在大选之前,昂山素季曾呼吁少数民族武装不要急于与现政府签署全国停火协议。她的这般表态不单站在了现政府的对立面,也让急于促成缅甸各武装派别停火的欧盟国家感到困扰。有人直指昂山素季此举是为了争取少数民族选票而作出的政治投机。无论如何,“呼吁不要急于签署停火协议”的言论出自于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之口很难不引起争议。
此前还有人指责民盟任命议员候选人的过程并不公开透明,昂山素季直接回击“人们投票选的是党派,而不是个人。”随后还有人因为抗议而被开除民盟党籍。这些举措让人指责“民主女神”并不民主。
昂山素季近来受到的种种非议,正是由精神领袖到施政者转型中的阵痛。女神可以是所有人的女神,但政治家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这也是民盟由一个颇具象征性的反对党到一个执政党的转型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今后的缅甸会怎么样?
脱下军装,或许将由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面临着许多问题:佛教徒与和罗兴亚人的暴力冲突、政府军与少数民族武装的战争、吸引外部投资(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投资)的能力下降、政府腐败而低效、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寻求平衡……
昂山素季在大选中并没有过多的论述自己的施政纲领。这或许和蔡英文“躺着赢”的策略一样,在民调大幅领先的时候少说话以免犯错误。同时这也显示出一个从未执政的政党和领导人对于政策制定的相对陌生。
无疑,昂山素季不可能和军方闹翻,没有后者的支持她无法在缅甸执政。民盟并非翻版的军政府,但是也不能期望政党轮替会让缅甸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走向务实的昂山素季在很多问题上的立场与此前的政府并无太大的区别。根据她和民盟此前为数不多的表态显示,执政后她会一定程度上延续巩发党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在罗兴亚人问题上不让步,保持对反政府武装的压迫,在与中国和西方之间尝试维系微妙的平衡。
昂山素季曾于今年6月受邀访华,她反复重申中国永远都是缅甸的邻居,并将在缅甸未来的发展建设中起到重大的作用。她曾支持叫停中国在缅北投资的密松水电站项目,也曾因中国在缅甸开发铜矿被当地人抵制后提交了支持开发铜矿的调查报告。民盟发言人吴年温向媒体表示,昂山素季将会“向邓小平那样”治理缅甸。一个务实而温和昂山素季对于命运多踹的中国在缅投资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当然,前提是她能顺利的执掌缅甸的大权。▲◆★●■☆
在习近平的鼓励下,他成为最强学霸★★★
http://news.ifeng.com/a/20151113/46232450_0.shtml
2015年11月13日 中国西藏网
班禅 原标题:在总书记的鼓励下,他成为最强学霸
所谓“学霸”离不开两点,一是学习厉害,二是热爱学习。班禅大师正是这样的青年才俊。他曾感言:“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像没有灵魂!”接触过班禅的人都认为他谦恭、细心、儒雅、博学,这无疑与他刻苦学习、努力修行是分不开的。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班禅的学习情况。班禅曾先后拜见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向他们汇报修行学习情况,听取他们的教诲。
1996年1月12日,江泽民在中南海接见了年仅5岁的班禅,鼓励他要好好学习。
2005年春节,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班禅的拜见。胡锦涛对班禅通过刻苦学习和修行在各方面的进步表示祝贺,希望他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对宗教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成为爱国爱教的典范。
今年是班禅坐床20周年。6月10日,习近平在中南海接受了班禅拜见,勉励他刻苦学习、努力修行,努力成为一位具有精深佛学造诣和受僧俗信众爱戴的藏传佛教活佛。
在总书记的鼓励下,班禅严守戒律、刻苦修行。
班禅十分热爱学习。他曾向同龄人介绍,自己从6岁开始,就一直努力学习佛学和各项文化知识,虽不能说成就多大,但也在不断取得进步,“当你学的知识越多,你就越明白要学的还有很多”。他还说:“人的一辈子是短暂的,所以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文化知识,这样你会取得成功。”
班禅严守戒律、刻苦修行。
班禅学习十分刻苦。他从6岁开始,早上7点半就开始起床学习,一直到晚上10点半,晨钟暮鼓,付出的艰辛远非同龄人可比。除了繁重的宗教修习日程外,班禅还要学习文化课,包括藏文、汉文、英文。他的汉语老师曾介绍,班禅非常用心,上课讲了六条论语,第二天就熟练地背下来,而且背得很有感情。
2009年3月28日,年仅19岁的班禅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上用英文发表了约5分钟的演讲。在这段英文演讲中,他用佛祖的经文和宗喀巴大师的经典开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环境恶化、贫富悬殊、金融危机、冲突战乱、恐怖袭击等各种弊端,鼓励并引导现代人多行利他之善事。当时就有高僧大德表示,从这段演讲中可以看出,班禅大师在佛法理论方面的修为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已经具有了大活佛的风范。
班禅对计算机很有兴趣,还非常热爱中文、藏文书法。
2009年,班禅为母校史家小学70周年校庆题的字。
班禅为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题词——“如果我心得清净,自然一切皆安乐”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以他扎实的佛学知识和弘扬佛法的使命感,得到越来越多的藏传佛教界僧众和信教群众的拥戴,正在逐步树立起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师的地位。同时他坚韧的毅力和刻苦的学习精神,也为当代青年树立了榜样。(中国西藏网文/刘毅)▲◆★●■☆
傅莹:中国的全球秩序观(上、下)★★★
http://news.ifeng.com/a/20151113/46227261_0.shtml
傅莹 作者:傅莹
中国说的是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机构和体系,中国是其中的平等成员,有归属感,也是这个秩序的重要发起方和建设者。
【本文根据作者在“读懂中国”研讨会上的午餐演讲进一步发展而成。】
在太平洋两岸的中国和美国,围绕未来秩序的问题进行着不同的争论。
美国国内关注的焦点是如何确保美国在世界上保持领导地位。出于对大国更替传统的天然恐惧,美国对自己是否能够保持强大、新兴国家是否会与美国争夺世界主导权产生焦虑,有学者主张制订新的“大战略”。
在中国,关于秩序的讨论更多是围绕如何改进国际秩序、完善全球治理。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外部环境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首先,世界站在历史性变革的新关口。在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在传统和非传统领域,乃至实体和精神层面,变化都在发生。同时,中国人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之变的主要动因之一,对国际事务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中国公众对学习并且扩展国际视野兴趣日益浓厚。当奥巴马总统说“如果我们不制定世界贸易的规则中国人就会去制定”时,有意思的是,这句话刺激了中国人去探索:这些“规则”到底是什么、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又当如何应对?中国学者也在积极探讨未来秩序的理论基础。
而美国对中国这个新兴经济大国的意图充满疑虑,担心中国要挑战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担心中国要另起炉灶,建立新的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中国则反复申明,中国是国际体系的一员,遵守其规则并从中受益,无意也无力推翻现行体系。中美两国在这个问题上好像总在各说各话。那么,中国说的“国际秩序”与美国声称领导的“世界秩序”是同一个秩序吗?恐怕也是也不是。
通常的理解是,美国自恃发挥领导作用的“世界秩序” 是一个包括现行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以美式价值观和全球军事同盟架构为支柱的全球霸权秩序,西方世界是其主要构成和获益者。需要看到,美国领导的秩序体系在二战后为维持和平和促进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冷战结束后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但这个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圈子俱乐部,具有排他性的特点,在当今世界多元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同时,其排他性质也削弱着美国自恃的世界领导地位的合法性。以中国为例,美国一方面视中国为新崛起的大国,希望中国接受其领导并在某些领域配合美国行动。但同时,美国又在政治上将中国视为异己,在军事上把中国看作潜在对手。美国亚太军事同盟体系的成员中,也存在将中国视为威胁来源的倾向。
而中国谈到秩序问题时,采用的表述是“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而不是“世界秩序”。中国说的是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机构和体系,中国是其中的平等成员,有归属感,也是这个秩序的重要发起方和建设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九月访问美国时,在联合国大会上专门谈了中国的观点。他说:“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确实,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安全方面,中国为世界做出的贡献多以联合国机制为核心,并且得到联合国的授权。
当然,中国与美国的秩序观都有其缘由,所谓的“世界秩序”和“国际秩序”存在很多重叠。作为联合国框架及相关机构的主要设计者和支持者,美国虽然无法完全控制这个体系,且有时还会绕过它自行其是,但美依然认为联合国及其机构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而中国是在现行国际秩序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其未来在世界上的发展机会,乃至发挥大国作用的平台仍将源出于此。因此,中国会继续支持和参与这个体系。
同时必须认识到,不管是“世界秩序”,还是“国际秩序”,都不足以应对人类目前面临的复杂挑战。
举个最近的例子:在叙利亚一国之土地上,聚集了政权更迭、大国干预、极端势力兴起、人道危机等几乎所有人们可以想象得出的动荡元素。很难找到一个方案解决如此复杂的危机。
刚满70岁的联合国为世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结构和制度缺陷从未得到解决,在应对当今全球挑战时更显力不从心。比如2008 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联合国及相关机构既未在预防上有所建树,应对时也未能发挥主导作用。 在气候变化问题《京都议定书》后续谈判中,联合国的推动也显得效果有限。
现行国际体系和治理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而中国人希望走在时代前列。当然这个改革不是摒弃或者取而代之,而是改进和完善,也许可以说是秩序的“重塑”。
本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邀请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就全球治理进行了授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之后的讲话中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是大势所趋。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他特别提醒国人,“不仅要看到我国发展对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
中国已在有意识地采取行动,推动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中国有望扩大在世行和IMF当中的投票权,并贡献了“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与其他国家一道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新的公共产品。2014年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使国际卫生机构力有不逮。中国首先派出医疗队,提供经济支援,使危机得到控制。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宣布了中国政府的一系列重要决定,包括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用于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建立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并于今后5年向非盟提供总额1亿美元的无偿军援。
2016年中国将主办G20峰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办如此重要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论坛,是在全球治理上有所创新和建树的难得机会。
可以相信,未来中国在继续保持自身发展的同时,将会担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
那么在未来,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秩序呢?与其辩论哪一种秩序观更优越,不如超越现有概念,提出“全球秩序”这样一个更加宏观的新概念,最大限度地容纳全球治理、大国协作、地区合作、南北对话等等,把我们这个多层面的时代所需要的所有支柱和环节都包括进来,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关切,提供一个大家都能舒适地居于其中的秩序屋顶。
在共同的屋顶下,这个“全球秩序”至少应该具备三方面的机制能力: 保障世界和平、保障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用合作方式解决问题,以及三大支柱:大国协调、多边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培育合作的习惯和规范。习主席多次谈到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因此,在全球秩序这个共同的屋顶下,世界应该是一个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
无论未来秩序是什么样的,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必然是核心参与方,而它同时也是现行国际秩序的主导者,因而面临巨大挑战。比如: 美国是否有魄力改变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走出狭隘的利益小集团思维,从自我的道德绑架和盟友的利益绑架中解脱出来?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世界大国,所面临的挑战或许更大。因为中国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或者说充当国际层面“玩家”的经验,需要扩展自己的国际视野,尤其是在公众层面。我们不仅需要维护好自身的国家利益,还应该拓宽眼界,考虑更加广泛的利益。中国人也需要逐渐从历史上“受害国”心态的束缚中走出来,成长为真正的世界公民。这需要一个过程。
未来“全球秩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之间能否开展真诚的对话与合作。中美有广泛的合作,同时也有矛盾和竞争。中美关系已经超出双边层面,对全球的影响日益巨大。中美之间的合作会使世界受益,而任何冲突,如果不能正确处理,都可能给世界带来风险。
比如,现在南海就存在着紧迫的危险。美国把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作法视为旨在控制整个地区的“战略扩张”行动,并且依据这个判断采取应对措施。中国把美国派军舰到中国的南沙岛礁附近巡航视为严重的挑衅行径。这导致地区安全局势更加紧张,双方的不同认识对已经因为多重争议而相当复杂的地区局势来说如同火上浇油。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此事也促使双方相互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中美需要沟通和协作,需要增进理解和信任。两国军方的会面和讨论让我们有理由期待,双方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处理矛盾和分歧。一个新型秩序也许就需要在这样的碰撞和摩擦过程中产生。
虽然现在要预言未来世界的秩序图景、以及全球秩序是否会出现还为时尚早,但是,通过各国的交流,通过坦诚的对话,我们有理由期望,国际社会能就什么样的秩序架构有利于保证21世纪真正成为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纪逐渐形成共识。30年多前,当中国刚刚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时,邓小平用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比喻。我们现在或许需要以类似的态度来探索塑造“全球秩序”之途。
中国需要逐步积累参与国际体系和国际治理的经验,需要学习,并且是快速地学习。同时,中国也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了解中国,这是真正意义上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基石。▲◆★●■☆
印尼突然反水 南海背后捅中国一刀★★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8551890.html
2015-11-13:据英国路透社11月11日报道,印度尼西亚安全部长11日表示,如果不能与北京就南海的“领土主权问题”通过对话来解决,印尼有可能将中国告上国际刑事法庭。印尼认为中国对纳土纳群岛的部分领土拥有主权的说法“没有法律依据”,当前印尼正试图接触中国方面,声称希望就近期通过对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否则可能将中国告到国际刑事法庭,此外,印尼安全部长声称不愿看到在这一地区的权力较量,印尼希望能够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就印尼安全部长将南海问题状告中国一事,路透社认为,虽然印尼安全部长称是国际刑事法庭,但实际上可能指的是国际仲裁法庭,因为国际刑事法庭主要审理涉及国际社会的非常严重的战争罪案件。
对于印尼就南海问题状告中国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做出回应,声称印尼对中国的南沙群岛没有提出领土要求,纳土纳群岛主权属于印尼,中方也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另外外交部发言人再次重申,关于在南海存在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中国一贯致力于与直接有关的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这符合国际法及相关国际实践,也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南海局势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菲律宾状告中国还没有结果,似乎印尼也不甘寂寞,闹着要将中国告上国际法庭,实际上中国与印尼不存在岛屿纠纷,但印尼却威胁要将中国告上国际法庭,明显是无理取闹。
在南海岛屿纠纷问题上,中国与印尼不存在领土和领海争端,只是纳土纳群岛200海里经济专属区的东北部,与中国南沙群岛的200海里经济专属区有重叠之处,也就是纳土纳群岛经济专属区与中国九段线版图有部分重叠,两国在南海问题上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任何争端,中国也一直承认印尼对纳土纳群岛拥有主权,此前印尼也一直视自己为南海争端的中立者和调停者。在2015年之前的南海争端问题上,越菲多次在重大地区国际会议上向中国发难,就南海争端问题向中国施压,而印尼每次都会挺身而出,不仅支持中国的立场,并且还频频替中国解围,使菲律宾和越南的阴谋频频破产,为此,印尼获得了中国的大量回报,可以说印尼在纳土纳开采石油闷声发大财的同时,也在政治上采取投机“亲华”的策略,称的上南海最实惠的中立者和调停者。
自从今年2015年之后,印尼在南海问题上也逐渐显示出了强硬的姿态,印尼不仅扩大在南海地区军事力量的存在,并且还将矛头直指中国,声称有决心在南中国海挫败任何中国威胁印尼领土的企图,另外对于中国在南海岛礁一系列基础建设,印尼也表达出了强烈的不满,甚至公开支持美国军事介入南海问题,以制约中国日益在南海地区的活动和扩张,以维护印尼在南海地区的利益。与此同时,为了制衡中国在南海的一系列行动,印尼与八个国家联合开发纳土纳群岛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让更多的国家在南海涉及到利益,从而达到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以借助地区之外的力量制约中国,从而维持印尼在南海的利益。
实际上印尼一直不相信中国对纳土纳群岛没有“野心”,由于之前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性动作,仅仅是被动应对越菲在南海的挑衅,印尼为了维持南海现有局势,不得不暂时立场倾向于中国,但伴随着中国在南海一系列行动的实施,南海格局的力量天平逐渐向中国倾斜,加之中国在南沙大量实施围礁造岛建设,日后必定会在该地区修建机场和海军基地,那时纳土纳群岛以及印尼本土都将面临中国的直接威胁,为此,印尼不得不提前出手,一方面加强在纳土纳群岛的军事部署,意图用武力捍卫印尼在该地区的利益;另一个方面故意在南海制造事端,以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给中国施加压力。
在亚太经合峰会举行前夕,印尼突然提出要将中国告上国际法庭,明显是受到美国的怂恿和支持,因为美国已经公开表示将在峰会期间讨论南海问题,但中国国家主席刚刚访问过越南,与越南签署了不少协议,作为最为实用主义的越南,不可能在峰会上向中国发难;另外作为主办方的菲律宾也不可能提及政治敏感话题,并且菲律宾已经向中国保证不会提及南海问题。
在美国全面着手遏制中国的前提下,如若没有盟友站出来配合美国在亚太经合峰会上攻击中国,岂不是让华盛顿脸上无光,因此,在亚太经合峰会举行前夕,美国不得不重新选择帮手,而印尼对中国的不满越来越凸显,也急需要美国的支持,所以说与中国不存在岛屿纠纷的印尼,公开表示要将中国告上国际法庭,明显是在向美国抛出橄榄枝,以获得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支持。对于印尼的无理取闹,中国没有必要给予过多反应,否则,就会中了印尼炒作此事的圈套,此事恐怕最终将不了了之,若印尼坚持定将会成为国际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