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8、生活篇:生活本身也就是艺术
http://www.boxun.com/news/gb/health/2012/10/201210050350.shtml
☆人们常常垮在胜利面前。--塔西佗
☆不要出卖美德以换取财宝,也不要出卖自由来换取权力。--富兰克林
☆去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速灭。--佚名
☆ 贪得无厌、纸醉金迷、听天由命,这三者结合在一起,结果是产业荡光,道德丧尽。
--普希金
☆病魔可驱,恶名难除。--约翰•雷
今 日 看 点:2015-09-14▲◆★●■☆
习近平关于中美关系的十个判断★★★★★
http://news.stnn.cc/china/2015/0913/241388.shtml
10岁合肥男孩发现两亿光年外疑似超新星★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9/12/4560822.html
美财长急电汪洋要求北京解释一举措目的★★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9/12/4559706.html
中国司机“撞了就撞死”?一个外国人的文章引争议★★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9/12/4560815.html
基辛格:習近平是最傑出的中國領導人之一 ★★★
http://www.CRNTT.com
王岐山访美之行突发变故遭美国挡驾★★★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9/12/4560873.html
日本今年很忙,跟中国死磕到底?★
http://news.ifeng.com/a/20150913/44642877_0.shtml
习近平关于中美关系的十个判断★★★★★
http://news.stnn.cc/china/2015/0913/241388.shtml
2015-09-13 人民日报客户端
人民日报客户端13日文章,原题为“关于中美关系,习近平的十个判断”,作者:王威 朱利 韩晓萌。文章摘编如下:
9月下旬,习近平即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此次访美,从双边上讲,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从多边上讲,是习近平第一次走上联合国讲台,因此各界对这次美国之行十分关注。
“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美关系多有论述,透过这些经典话语,我们能更好理解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理解两国元首即将展开的又一次“跨越太平洋”历史性会晤。
▲1、中美存在分歧,但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时间】2014年11月11日
【场合】在中南海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
【重要论述】中美国情各异,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不同,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和而不同。两国难免存在一些分歧,但这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政府要起到稳定器作用,妥善处理有关分歧。
▲2、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时间】2013年4月13日
【场合】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
【重要论述】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双方应该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实现良性互动,加强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3、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时间】2014年7月9日
【场合】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重要论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
▲4、加强对话与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
【时间】2013年12月4日
【场合】同美国副总统拜登举行会谈
【重要论述】当今世界并不安宁。中美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发展进步方面肩负共同责任,加强对话与合作是两国唯一正确选择。双方要牢牢把握两国关系正确方向不动摇,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积极拓展务实合作,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和分歧,确保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5、不能在根本问题上犯错误
【时间】2014年7月9日
【场合】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重要论述】中美两国如何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将直接影响双方采取什么的政策、发展什么样的关系。不能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错误,否则就会一错皆错。
▲6、世界稳定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时间】2013年6月7日
【场合】在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会晤结束后共同会见记者
【重要论述】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需求,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
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7、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
【时间】2013年6月7日
【场合】在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会晤
【重要论述】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8、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能停留在概念上
【时间】2014年11月11日
【场合】在中南海同奥巴马举行会晤
【重要论述】现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目标是清楚的,我们不能让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满足于早期收获,还要继续向前走。
我们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精神,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9、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点滴实践和积累
【时间】2013年4月24日
【场合】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重要论述】中美双方要从大处着眼,登高望远,从战略高度认识当今时代形势,始终把握两国关系的正确走势。同时要从小处着手,积微成著。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双方一点一滴的实践和积累。
▲10、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时间】2014年7月9日
【场合】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发表致辞
【重要论述】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照搬,出现一些困难甚至波折不足为怪。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共同解决问题,而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10岁合肥男孩发现两亿光年外疑似超新星★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9/12/4560822.html
中安在线 2015-09-12:2.2 亿年前,在一个黑暗的宇宙森林角落,一颗质量比太阳9倍还大的恒星,走过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终于迎来了它生命的绚丽终点,以超新星爆炸的方式点亮宇宙苍穹。爆炸光线在无边宇宙穿梭。9月12日,通过新疆南山县星明天文台的望远镜,合肥市安庆路三小的5年级学生廖家铭,看到了这一束光线。他也就此成为发现这颗疑似超新星的地球第一人。如果经光谱证实其确系超新星,10岁的廖家铭,将成为全球发现超新星年纪最小的人之一。
10龄童电脑前发现宇宙光束
9 月12日10时,家住合肥市庐阳区的安庆路三小5年级学生廖家铭,正在家中玩耍,听到电脑前熟悉的提示铃想起,赶紧趴过去。点开“星明天文台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网页,像往常一样,对着系统发过来的2张黑白照片仔细观察起来。这是新疆南山县星明天文台拍摄的2张鹿豹座PGC 16301星系图片,一张当天上午新拍的图,一张是早先拍过的同角度原始图。
廖家铭今年8月初加入了星明天文台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PSP 项目),这是由星明天文台和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合作开展的面向普通大众的宇宙新天体搜寻项目之一。全国各地数以百计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在这里每天对着电脑中的黑白宇宙图片“找不同”,以期发现宇宙几千万年乃至几亿年前的某次超新星爆炸。
用鼠标不同在两张图片间来回滚动,绝大多数情况下,2张图片都是几乎相同的,没有新的光点出现。就在3分钟搜图时间马上耗尽时,小家铭突然在图片中间偏左的位置,发现一个隐隐约约的光点,非常暗淡,不仔细看都不能发现。然而,就是这个椭圆形的暗淡光点,让廖家铭心脏都快跳了出来,他赶紧用图圈出这个光点,然后提交给PSP系统。
所圈光点系超新星概率高
与此同时,新疆南山县星明天文台创始人、中国首颗新星发现者高兴,也正在对着一大堆宇宙黑白照片仔细辨认。系统收到廖家铭反馈的照片后,高兴血几乎涌上头,不同于资历较浅的小家铭,曾获得多项国际天文学奖的高兴,有着丰富的经验。根据自己的敏锐感觉,他很快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PSP项目上马后,发现的第一颗超新星。
经过测算,这颗疑似超新星,位置处于赤经4时54分44秒,赤纬+69度43分7.5秒,位于鹿豹座PGC 16301星系。距离地球距离为2.2亿光年。
为了最早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获知中国的观测成果,高兴的PSP团队,第一时间将廖家铭的发现,写成英文报告,提交给了IAU,报告中廖家铭的名字后面,还署上了阮建高、高兴2位业余天文科学家的名字,作为推荐证明人。
采访中,高兴告诉记者,IAU收到报告后,会立即对该疑似超新星进行光谱拍摄,进行验证。一旦认定确系超新星,将授予超新星永久编号,标注其发现者系中国的廖家铭,同时在IAU的网站发布电子公报,公布其发现。高兴告诉记者,根据他的经验,小家铭的发现有把握被认证为超新星。“现在应该说就是等待IAU拍摄光谱验证了,相当于给这个超新星上个户口。”
据高兴介绍,如果廖家铭的发现被光谱证实,10岁零8个月大的他将成为全球最年幼的发现超新星的人之一。(记者 齐美义、吴洋)
-人物小档案
姓名:廖家铭、年龄:10岁、学校:合肥市安庆路三小五年级学生
事件:廖家铭发现两亿光年外疑似超新星,或成为全球发现超新星年纪最小的人之一。
-声音
“如果最终能通过光谱认定,希望能以我的名字来命名。 ” ——廖家铭加入PSP项目成“搜寻大神”
PSP项目的很多人,都没想到这样一个小不点竟然有如此重大的发现。其实,廖家铭发现疑似超新星,也不全是运气使然,小小年纪的他虽然加入PSP计划才1个多月,但已经在该项目搜寻大神排名中排到第一,共看图7701张。
廖家铭的父亲廖熙告诉记者,他自己对天文挺有兴趣,廖家铭本来喜欢打电脑游戏,建议儿子参加星明天文台的PSP项目,经他苦劝,儿子开始加入了让社会大众参与宇宙新天体搜寻的PSP计划。
PSP系统会定时给参与者发送天文台望远镜拍下的宇宙图片,让参与者对比辨认。每张对比图都有约3分钟时间的搜图时限,为了提醒参与者及时看图,每次发图前都先播放提示铃。廖家铭每天晚上写完作业,都要在电脑前花一两个小时左右时间,看这些枯燥模糊的图片,“每天晚上都要到12点后才睡。”看这种宇宙图片是比较伤眼的,为了保护儿子的眼睛,小家铭妈妈许女士每天都要做胡萝卜给儿子吃。
[链接]
什么是超新星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超新星爆发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一般认为质量小于9倍太阳质量左右的恒星,在经历引力坍缩的过程后是无法形成超新星的。超新星作为许多种恒星生命的最后归宿,可用于检验当前的恒星演化理论。▲◆★●■☆
美财长急电汪洋要求北京解释一举措目的★★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9/12/4559706.html
多维 2015-09-12: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9月访美。两国相关部门正为此紧密筹备。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盧(JacobLew)也赶在习近平访美前,加紧与北京方面的高官磋商。
美国财政部9月11日发布消息称,雅各布·盧9月11日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通电话。雅各布·盧要求中国遵守刚刚结束的20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上就“防止出现货币竞争性贬值,抵制一切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达成的共同声明。
中美同为世界经济发动机
雅各布·盧希望中国向跨国企业开放市场,并将国内投资、出口主导型经济转变成消费主导型增长。
雅各布·盧在电话中称,在25日中美首脑会谈前,中国为促进科技及农业领域的发展采取一些灵活的措施是很重要的。指出,世界各国都担忧中国经济减速,并由此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混乱,他再次要求中国政府解释清楚北京方面在此期间采取的举措的目的。
导致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开始减速的原因之一在于,国际大环境迫使中国进出口双双下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只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预防性措施。但是这项措施被美国理解为带有特殊目的。
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对西方国家的汇率、全球股市和美元都造成了影响。虽然美元兑人民币更加强势,但美国的出口却没有得到促进。因此美国人认为,人民币贬值对西方而言并不是一个好兆头。西方经济主要以极易挥发的金融体系或投机泡沫为依托,汇率动荡更容易给实体经济带来灾难。
对美国而言,习近平此访美国两国首脑最大的焦点或许仍然是经济。2008年至2009年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以连美国都无法企及的速度迅速复苏。2006年,美国是全世界127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7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到2011年,这两个数字已经变成了中国124和美国76。
中美经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今时不同往日,要想在谈判中占据更多筹码,美国人或许会更多地迁怒于中国,并向中国发出有利于美国人的指令。采取任一强硬的显性措施回击中国都是不可行的。这种情况下,唯有着急“要求”中国政府自己采取应对办法,为美国解困。▲◆★●■☆
中国司机“撞了就撞死”?一个外国人的文章引争议★★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9/12/4560815.html
南华早报 2015-09-12:中国司机“撞了就撞死”?一个外国人让许多外国人吵了起来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一个令人震惊的反常现象是:如果中国司机意外撞倒了一个人,“潜规则”是把人撞死更好。
一个在颇受尊重的网上杂志发表文章的美国律师兼学者,却运用过往案例,以及引用系列中国司机肇事后反覆碾压受害人的视频,分析了这种现象。
桑特(Geoffrey Sant)是美国福特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的法学兼职教授,也是纽约德汇律师事务所(Dorsey & Whitney)的特别顾问。他最近在Slate网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内地“反常的”的受害者赔偿法规,使得赔偿一名生还受害人的花费,远超过赔偿一名死亡受害者的遗属的花费。
1996到2000年,桑特在台湾生活时,第一次听说“撞了就撞死”这个概念。那之后到2003年,他一直在亚洲不同地方生活。
他题为《驱动杀害》(Driven to Kill)的文章在Facebook上已经被分享了9万9100次,吸引了超过1200条评论(大多数是表达震惊和难以置信),甚至让Slate为桑特举办了一次网上问答活动。
然而,文章的部分读者质疑桑特的说法的准确性。这些读者指出,桑特的文章中缺乏统计数据,文章描绘的中国司机形象是错误的或不完整的。大陆和台湾有不同的交通和赔偿法规,台湾还有独立的交通法庭,专门负责与司机有关的案件。
现在,来看看还要在中国“多呆一会儿”的桑特,是如何与《南华早报》对谈公正和中国驾驶行为,以及回应对“撞了就撞死”现象的质疑。
是什么触动你去写“撞了就撞死”这种现象,以及赔偿法规中的漏洞呢?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就知道有“撞了就撞死”这种现象。就像我在文章中提到的,当时是一个朋友告诉我(这种现象)的。但是,直到2012年左右我才真正考虑写一写这个现象。
2012年,我就另一个议题写了一篇文章,是“代犯”的问题,就是一个人雇用或者安排另一个人,代替他去坐牢或上庭。
那篇文章之后,我的一位内地朋友问我,有没有计划写一写“撞两次”的现象。但是当时,我觉得西方读者不会相信这种故事,除非我找到视频,展示给他们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夏天,我终于有一些时间,找到了一些展示“撞了就撞死”现象的视频,比如一些闭路电视片段,其中一些司机反复碾压被撞倒的路人。我找到这些视频之后,我觉得写这个文章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你在文中说,这种现象“挺普遍”,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我觉得这个“挺普遍”的说法被一些读者误解了。我要澄清的是,我说“挺普遍”是指这种案例在一年中会多次发生。我不是说有很大比例的交通意外都会导致“撞了就撞死”现象的发生。
“撞了就撞死”有多普遍? 2013年7月5日,《人民日报》转载了一篇原载于《工人日报》的评论文章。这篇文章引述一名货车司机说,“其实,撞了就撞死而不要只是撞伤,已经成了我们行业的一个潜规则了”。
“如果人被撞死了,我们都有能力赔偿,但我想,如果只是撞伤,就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赔偿了。”
这篇评论说明,如果一个司机把一个人撞残了,或者撞成了植物人,赔偿将成为无底黑洞。
这个货车司机讲到了“潜规则”,但司机们有多经常会依照这个规则行事呢?我可以找到很多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相关报道。大致而言,大约一个月就会有这样一则新闻出现在新闻报道或者社交媒体上。
当然,那些“撞了就撞死”的司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以为不会被抓到。其中有多少案件被发现呢? (因为有目击者或者因为事发过程被拍了下来)另一方面,有多少会“成功”而且不被发现呢?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不可能被确切回答的(有谁能知道有多少案子没被发现或者没被曝光?)。
不仅如此,如果假设这些案件中,至少一半,或一半以上,都没有被发现,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频率就是每几周就有一次。我怀疑实际频率更高。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挺普遍”的。我是说此类案件在一年中会多次发生。我不是说大量交通意外最终都以“撞了就撞死”告终。
有数据吗?
中国不保存此类案件(或指控)的数据,但交通意外的数据挺有意思的。新华社曾报道说,在中国,致伤的交通意外和致死的交通意外是4:1。在美国,这个比例大约是70:1。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交通意外,比在美国的交通意外,更可能导致死亡。我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中国的安全带使用率较低;中国的醉驾更多;中国的危险驾驶更多。
我认为,“撞了就撞死”的现象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那么大。但是,交通意外如此高的致死率仍然令人极度不安。
你提到过,大陆和台湾都曾试图遏止这种现象。努力足够吗?有什么可以改善?
台湾在遏止“撞了就撞死”方面似乎做得挺好的。 21世纪初期开始,台湾就采取了一系列司法行动,试图消灭这种现象。当时,“撞了就撞死”仍然是公开的秘密。台湾的《联合报》曾经在2002年报道指,台湾一个长期存在的奇怪的社会现象终于引起了立法部门的关注,那就是职业司机们产生的一种反常的想法——撞死比撞伤好。
我的印象是,台湾的交通状况在过去10年有很大的改善。我很难指出哪些司法或者社会上的变化对这种改善有最大贡献。可能是你所说的,交通法庭有效地遏止了这种现象。
也可能是多重司法改革的结果,比如改善代表逝者提起民事诉讼的能力,也可能是社会进步,或执法优化的结果。我恐怕难以说出这些因素中,哪个最重要。台湾的交通仍有长路要走,但比过去已经好多了。
至于中国内地,中国政府通过强调“撞了就撞死”实际上是谋杀——因此也必须依此处罚——来试图遏止这种现象,政府也试图告诉公众,这样做既错误又愚蠢。
以上面提到过的,2013年7月5日《人民日报》转载的评论为例,文章说出了一系列理由,说明“撞了就撞死”是不合理的,包括司机应该知道自己会被抓,以及司机如果把人撞死,所受的惩罚将比把人撞伤严厉得多。
这类面向社会的游说是有其价值的,但我认为,还有两件重要的事要做。首先,我认为中国要改变其赔偿体系,让致死的交通意外会引致高得多的赔偿,赔偿金额要更接近致残交通意外的赔偿上限。如果做到这样,“撞了就撞死”的经济诱因就会消失。
其次,中国的反腐行动要更加聚焦于消灭司法体系中的贿赂贪腐。
一个更好的保险制度是否会给赔偿制度的再平衡带来冲击?
或者是吧。改变中国的保险体系可能会有帮助。可惜,我不是中国保险业的专家,我恐怕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你在Slate上发表的这篇文章,收到什么样的反馈?
在美国,有各种混杂的反应。有很多人表示震惊,也有人说我是在撒谎。我觉得后者有点奇怪,因为《人民日报》和其他中国主要媒体都指出了这种现象,而且也有人因为这样做而被定罪,还有视频展示案发过程。
我还收到一些信息,说在越南和墨西哥这样的地方,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中国有没有什么团体关注并游说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些活动的目标是改善中国的行人安全,但这些活动不是专门关注“撞了就撞死”现象的。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2009年在杭州,一辆改装车撞死一个正过马路的行人,那之后,杭州作出了一些努力。
杭州强制要求公车和其他车辆在斑马线和红灯前停下,部分斑马线甚至还画上了爱心,强调交通安全。
你有在中国开过车吗?
90年代我住在台湾桃园时,我开摩托车。我在桃园做的最危险的事就是试图遵守交通规则(最大的车走最右边的车道,以此向左类推)!我觉得90年代以来,台湾的交通有很大的改善,但它可以做得更好。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内地开过车。香港《南华早报》报道 ▲◆★●■☆
基辛格:習近平是最傑出的中國領導人之一 ★★★
http://www.CRNTT.com
2015-09-13:人民日報記者專訪基辛格。
中評社北京9月13日電/92歲高齡的基辛格博士依舊思維敏捷、神情專注。在與記者交談中,他首先憶起上世紀七十年代與毛澤東主席交往的經歷,臉上露出笑靨。
習近平主席即將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必將成為中美兩國關係中重大歷史事件。近年來與習近平主席有過多次交往的基辛格說,“我與習近平主席有過多次交談,他是一個很有決斷力的人,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我認為他是最傑出的中國領導人之一。”
早在今年四月,基辛格就曾指出,在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中美兩國領導人都認識到進一步加強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在談及對於習主席訪美的期待時,基辛格說,中美是兩個大國。中美兩國最重要的是將政策的制定基於兩國需要合作,而非對抗的共識之上,並用這個結論去處理一些具體問題,“我很希望雙方在一些事務上的合作能有所進展。”他接著補充說,“我與奧巴馬總統並不同屬一個黨派,但我非常支持奧巴馬總統與中國合作的努力。”
基辛格說,我對每一位美國總統的對華政策建議都一樣,就是坦誠地與中方交流,關注中方的關切,努力解決雙邊關係中出現的明顯問題,這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我對此抱有信心。”他說。
基辛格博士為開創中美關係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並目睹了中美關係充滿風風雨雨的發展歷程。在談到如何管控中美關係發展進程中的分歧時,基辛格認為“合作”仍為關鍵詞。他說,中美兩國準備開始交往時正值中國經濟發展的初期,如果1971年有人給我看如今北京和上海的照片,我會覺得那是天方夜譚,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中國克服了很多經濟發展的困難,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當我矚目今日中國時,我的腦中常常浮現出中國在1971年時的情景。中美開始交往時,雙方有著共同的敵人,而今天,中美面臨共同的機遇。如果雙方不合作,許多事情就不能做成。一些問題單靠中國或者美國也是無法解決的,例如氣候、環境、防核擴散、防止大規模武器擴散和網絡安全問題等等,這些都是需要雙方合作的議題。一些問題,例如網絡安全問題,是中美面臨的全新問題,在我當年第一次訪問中國的時候這些問題還不存在。問題當然會有。“我很希望習主席的訪美能夠推動雙方解決這些問題的進程,通過會談取得重要成果。”基辛格說。
在美國又進入一個新的大選政治周期時,中國常常成為一個話題。習近平主席即將訪美之際,中美關係也成為關注焦點。基辛格告訴記者,我經常讀一些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爭論。讓我們問問自己,事實是什麼?事實就是中國還會發展,不管美國接受還是不接受,這是事實。我們應該接受中國與其資源和人口規模等量齊觀的發展,有關美國是否能接受中國發展的討論根本就不應該存在,因為雙方除了合作別無選擇。
基辛格接著說,至於有說法稱中美關係到了“臨界點”,我想中美若發生衝突,對雙方都是不幸,沒有哪一方能夠承受衝突的代價。在我觀察中美關係發展的近五十年中,有關“臨界點”的說法就出現過好多次,但事實上我所經歷的八任美國總統、五任中國領導人都採取了同樣的政策,所以我們必須合作。他建議中美雙方領導人通過建立專人或專門小組聯繫的方式進一步使保持密切溝通。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習近平主席也將赴紐約參加聯合國成立七十周年紀念活動。基辛格博士告訴記者,我對二戰有著切身感受。二戰中我作為美國士兵被派往歐洲,先是前往英國,後被派去法國、比利時和德國。我的兄弟也在二戰中被派往太平洋戰場,去過沖繩和韓國。“我們家族有戰爭的經歷。”他說, “所以我的觀點一直都是,中美應該合作保持世界和平,特別在亞洲地區,中美應該合作維護和平。”▲◆★●■☆
王岐山访美之行突发变故遭美国挡驾★★★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9/12/4560873.html
多维 2015-09-12:今年7月份,王岐山访美之行突发变故遭美国挡驾,其一手操纵的海外猎狐行动事实上陷入困境。而9月22日习近平访美在即,追逃定然是题中之义,届时不排除“兴师问罪”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再度周旋。值此节点,王岐山公开邀集80多名海外前政要和学者“关说”,透明化中共反腐动作,客观上必有策应效果。
王岐山9月9日的谈话是对参加“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的外方代表而讲的。据称,中联部近年来陆续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对话会每次议题不同,比如这次由中联部和中纪委联合举办,核心议题是“从严治党:执政党的使命”。但自担任中纪委书记后,王岐山便少有参加外事活动,因此此次意义颇为不同。
中共十八大后掀起的反腐风暴,几乎席卷了中共上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到军队,也着实令早前持怀疑态度的声音感到惊讶。但权斗论不绝亦是事实。中联部部长王家瑞等中共高官唯有回以“你不了解中共”。在此背景下,很显然,这是王岐山出面破除外界想象的绝佳公关机会。
中共纪委书记王岐山
今年4月底5月初,王岐山在中南海紫光阁先后会见了两拨重要人物,先是与福山等三名日本裔学者,之后是参加第八届中美政党高层对话的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代表团。这一切被视为王岐山释解外界对中共反腐权斗化负面想象,借此瓦解双方不信任感的动作。彼时,“(海外)不了解中国共产党”,成为王岐山对外人强调最多的内容。当然,今次王岐山使用国际通行的“执政合法性”来论述中共的统治,尽管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外界对中共一党执政的负面评价,但却是获得外界对中共反腐理解与支持的绝佳机会,对于中共海外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另外,这次接触恰值习近平9月22日访美前夕,届时中美有关海外猎狐行动的争论势必再度成为话题。这次互动也大可视为王岐山为海外猎狐正名,有效策应习近平。
去年,由习近平、王岐山导演的反腐风暴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将触角伸向国外。以缉捕海外在逃贪官为内容的 “猎狐行动”在2014年5个多月的行动中将680人“归案”。今年4月1日中共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启动“猎狐2015”的专项行动。当时外传中国早已向美国政府提供一份中国逃亡美国的贪官优先名单。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4月22日披露,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集中公布了针对100名涉嫌犯罪的外逃国家工作人员、重要腐败案件涉案人等人员的红色通缉令,其中有40人逃往美国。
几乎与此同时,《金融时报》等披露消息,作为中共一系列反腐动作的实际操刀手,王岐山将在7月份访美,与美国就反腐合作进行磋商。4月初多维新闻曾引述华府多名官员的消息称,王岐山访美之行已经敲定,美方确实正在准备接待王岐山。4月9日至10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时隔9年首次访华。期间,该部长约翰逊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中国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等官员举行会晤。随后美方声明说,约翰逊与中方官员同意精简遣返收到最终递解令的中国公民的流程。美国海关与移民执法局将与中国公安部密切合作,核实申请旅行证件的中国公民的身份,同时确保安排定期包机计划,促进遣返工作。然而,准备动作没有持续多久,忽然风向急转。消息称由于无法与美国就遣返中国外逃贪官达成合作协议,王岐山美国行计划泡汤。
不独于此,8月17日《纽约时报》对令完成的关注文章,也引述美国政府匿名官员的话说,美国官员掌握确凿证据,中国特工使用各种强硬手段试图迫使逃犯回国,包括威胁要对其在中国的家人采取行动。白宫决定由国务院出面向中国警告,要求中国政府停止在美执行“猎狐”任务。“此事反映了华盛顿对中国特工的恐吓方式越来越恼怒”。美国官方的这次公开“驱逐令”,也表明了白宫和国务院对王岐山主导的追逃计划乃至王岐山本人“并不买账”。当然,这不便完全从个人角度来解读,但是它仍然提示人们,“猎狐行动”并未得到美国政府之前承诺的支持。
而这些不愉快均发生在至关重要的习近平上台后首次国事访问美国前夕。作为习近平的重要助手,王岐山遭遇的冷遇或者说阻击显然会令习近平耿耿于怀。
目前习近平访美行程表大致已经排出。他将在9月22日抵达西雅图,出席贸易团体举办的晚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将在家中招待习近平。之后习近平将到华盛顿,奥巴马将在白宫南草坪举行仪式,欢迎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双方随后进行元首会谈。最后习近平将转往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各项活动。在此期间,习近平的超长访问行程被安排了广泛接触美国上下的机会,他本人也将会有亲自向奥巴马“兴师问罪”之机会。早前,有消息称,习近平在与奥巴马进行会晤时曾特别强调了遣返外逃人员,并且第一个点名杨秀珠。因此,不排除习近平届时再旧事重提,迫使奥巴马做出某种表示,兑现上述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约翰逊访华承诺。
在此背景下,中纪委近期动作频频,尤其是涉及海外追逃的核心部门已经更换人马,包括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负责处理“天网”行动日常工作的傅奎外放,酝酿新任命。王岐山赴美亲自交涉尽管未能成行,但借海外政要学者会面机会公开向外界喊话,这一积极姿态显然有助于在道义上压制美国政界反对引渡贪官的声音,策应习近平的外交斡旋。▲◆★●■☆
日本今年很忙,跟中国死磕到底?★
http://news.ifeng.com/a/20150913/44642877_0.shtml
如果日本依旧这样死磕到底,其自身的外交格局也终将越发狭窄,最终只会成为世界上的“外交孤岛”。
跟中国的大阅兵还没磕完,日本又在达沃斯论坛和G20财长会上开磕中国经济了。
在刚刚闭幕的达沃斯论坛上,内阁府副大臣西村康稔不遗余力地为“安倍经济学”辩护,在谈到中国经济时,则列举了“中等收入陷阱”、“工资增长导致竞争力下降”、“国企结构性改革”等问题,质疑说:“(解决这些问题)能做到吗,这是一个疑问?”由于主持人提到了外交对贯彻经济政策的影响,他便顺势声称,“谈到岛屿争端,我认为并不存在这样的争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没有,这是我们的政策”。而当林毅夫建议日本加入亚投行时,西村康稔又老调重弹,希望有“高质量”项目,遭林毅夫追问回击。
而在结束不久的G20财长会议上,日本财相麻生太郎则告诉G20国家,中国的稳定计划缺乏细节。这是日本的老招数了,在国际性会议上拉拢别国跟中国死磕到底,然而,通常陷入尴尬孤立状态的都是日本自己。
G20财长会上的尴尬时刻
9月5日,为期两天G20财长会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闭幕。会议期间,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会议上表示,尽管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中国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并未改变,金融市场可望更为稳定。
这一判断获得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认可,参与成员国代表大都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但日本方面并不这么认为,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公开指责中国的经济计划“缺乏细节”,称人民币贬值引发全球股市波动。
这样的言论并非麻生在会议上的心血来潮。9月1日,麻生太郎就表示将促请二十国集团在本周稍后的会议上讨论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9月4日,G20会议召开前一天,麻生太郎提前到达土耳其,上午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见面,傍晚又与美国财长雅各布·卢举行会谈,无非是想提前拉拢欧美各方,试图在G20会议上联手将矛头指向中国。
麻生此举也算是煞费苦心。今年年初,在“亚投行门”事件中,日本被西方国家“坑”了一把,没跟上趟儿,最后只能硬扛死磕。这一次他明显想要吸取教训,提前和欧美打了招呼,然而麻生太郎的“苦心”并未得到回报,蓄意已久的指责没能影响他国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与会国家代表反而表示,相比之下,日本的经济数据明显比中国的差。尽管经济萧条,中国仍维持6%到7%的经济增速,有所波动也是正常现象。而当下日本才是深深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淖,日本实行量化宽松已经两年,却没有什么效果。9月2日,日本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环比终值下降1.2%。
对于日本经济的现状,麻生在会议上只许下空头保证,称随着个人消费和资本投资的增加,日本可望迎来稳健的经济复苏。
众所周知,自2012年上调以来,安倍政权就大张旗鼓地打出了“安倍经济学”的旗号,放出来所谓“三支箭”的计划,试图使日本摆脱通货紧缩状态。总体思路即向市场注入资金,打算实现股价上升→企业收益扩大→工资上涨→消费扩大→恢复繁荣的良性循环。“安倍经济学”为扩大出口曾使日元对美元两个月就贬值超过8%,与此同时面向国内制造的产品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上升,本就下滑的个人消费更加惨烈,国内企业一片凄凉之景。出口看似风光,只是饮鸩止渴。
坚持唱“独角戏”
原本意图在G20财长会上拉欧联美一起跟中国死磕的日本,到头来只唱了一出“独角戏”,完全陷入尴尬境地。美国媒体对此作出毫不客气的评价,《外交政策》杂志6日发表专栏文章,以《G20会议:在给中国提建议前,日本须把自己的政治纳入正轨》为题,要求日本“先管好自己”。
除了麻生太郎在会议上死磕后陷入尴尬,日本媒体同样因为“标新立异”成了国际媒体中奇怪的存在。
彭博社援引两位不愿具姓名的在场官员称,整个会议上,麻生太郎是唯一一位对中国改革方案有微词的与会代表。然而,9月5日《读卖新闻》硬称“G20国家施压中国改革”。文章中一本正经地写道,麻生太郎在G20会议上“强烈敦促中国实施结构性改革”,而“来自其他国家的与会代表也对这种看法表达了紧迫感,中国经济减速将带来一场世界范围的风险”。
此外,彭博社的报道里还提到,G20接受了周小川的计划,指责中国的日本成了孤家寡人。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转型,“我们收到的讯息一直是令人鼓舞的”。
尽管如此,另一家日本媒体《产经新闻》6日依然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会议情景”:在G20会议上发达国家强烈要求中国进行(经济)结构改革,使中国方面说出了“泡沫破裂”之语,引得中国承认自己是“世界经济的风险”。报道还称,据很多与会日本人说,面对麻生率先指出中国结构改革必要性一事,中国政府没人反驳,“一直认真地听”。
然而,《南德意志报》6日刊发文章则表示,麻生公开指责中国政府,他的讲话激怒了其他代表团,欧盟代表团的与会人员说,那是“尴尬的事件”,认为这个日本人让“遥远战争年代的幽灵”复活。德国财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表示,20国集团一致认为,没有理由担心中国增长放缓。
会议结束之后,面对媒体,麻生始终坚称“虽然中国在努力做出建设,但方案不够详尽。”有记者问及这样的观点是否让其感到孤立无援,麻生回答:“一点也不。”一如既往的死磕神色。
“死磕派”日本
跟中国死磕这出戏,至少从今年年初亚投行创建时,日本就已经开始上演了。
3月中旬,在英国的率先表态下,法、德、意等欧洲各国紧随其后。原本以为欧洲会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日本,无奈只能独自死扛。
3月31日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申请截止日期。决心死磕到底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下达了推迟判断是否加入亚投行的指示:“没有必要着急,按目前的方针行事。”
尽管当时时间和优势都在中国这一边,3月22日,时任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在北京钓鱼台,仍然向亚开行行长中尾武彦表示希望日本加入亚投行,有必要的话自己也可以赴日商讨。
但决心死磕的日本,并不打算中途放弃。4月9日,麻生太郎在会见记者时,充满担忧地表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无法按照合同偿还贷款”,并否认了传说中日本将于6月加入的消息。在亚投行创始成员签订成立协议的6月底之前日本始终不判断是否参加,只是反复强调“要慎重判断”。
除了在经济合作方面硬扛,日本对历史认识的态度也依然作死磕状。8月15日,安倍发表了战后70年的谈话,在这篇含含糊糊扭扭捏捏毫无诚意的表态中,“话里有话”的“安倍谈话”始终在耍花招,尽管通过“关键词点击”的方式蒙混过关,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安倍政府上演的是伪道歉戏码。
本月初的大阅兵,日本甚至一再“表示不悦”。日本外务省8月28日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席中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是一项“草率”的决定,日方要求他在政治上保持“中立”。死磕久了的日本或许忘记了,联合国就是基于二战反法西斯胜利而建立的这一历史事实。
31日,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再次指责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席阅兵式,秘书长的发言人当天通过记者会表示潘基文的行程不变,并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得到历史教训”,在中国阅兵一事上死磕的日本再次自讨没趣。
将这一串死磕到底连起来看,对麻生在G20会议上的言论就见怪不怪了。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始终没有起色,或许是心思都花在了别处?9月8日,现任党总裁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经投票再次当选。这也意味着他将再获三年的自民党党魁以及首相任期。不由令人深思,如果再死磕三年,对日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在“亚投行门”中成为异类,在G20峰会上成为孤家寡人,拒绝对历史问题做出反思,也使其在东亚外交中十分被动。如果日本依旧这样死磕到底,其自身的外交格局也终将越发狭窄最终只会成为世界上的“外交孤岛”。作者: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