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俄 走 的 太 近 引 起 国 际 社 会 猜 忌 ★

今 日 看 点 :2006-7-18
(01):★《华盛顿观察》: 中国成了朝鲜的替罪羊?★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30375
(02):★ 朝 鲜 发 射 导 弹 背 后 中 国 人 的 智 慧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30391
(03):★ 中 国 应 如 何 与 八 国 集 团 相 处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595306.html
(04):★ 科 研 项 目 被 指 成 “ 圈 钱 项 目 ”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4540116000768/20060717/844634.shtml
(05):★ 科 研 经 费 提 成 “ 合 法 ” 在 何 处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27994585841664/20060717/844602.shtml
(06):★ 文革中高层人事问题的十大未解之谜(一) ★
http://junshi.chinabbs.com/bbs/00/309473.html
(07):★ 文革中高层人事问题的十大未解之谜(二) ★
http://junshi.chinabbs.com/bbs/00/309473.html
(08):★ 台湾派王牌情报员前往印度搜集大陆电讯情报 ★
http://www.milnews.com/Article/hxjq/200607/4227.html
(09):★ 日 本 有 能 力 空 袭 朝 鲜 吗 ?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7/52987/4598572.html
(10):★ 中 俄 走 的 太 近 引 起 国 际 社 会 猜 忌 ★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6/7-17/83420.html


★ 中 俄 走 的 太 近 引 起 国 际 社 会 猜 忌 ★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6/7-17/83420.html
本文是《华盛顿邮报》7月12日发表的一片评论,作者是Ian Bremmer,现编译如下,略有删节。
  
  WWW.MILCHINA.COM/2006-7-17: 如果美国人把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视作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巨大成功的话,那肯定是因为这次历史性的访问打破了东西方冷战的坚冰,并在美国两个主要的潜在对手——中苏联盟之间塞进了一个契子。几十年过去了,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前苏联已经不复存在,而中国也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但作为前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始终让西方有些放心不下。中俄之间的联合会不会对西方世界构成威胁的疑虑始终挥之不去。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官员已经开始对此表示出了越来越多的担忧,因为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合作正在开花结果。
  
  中俄之间的战略合作让华盛顿越来越感到不安,这种合作已经开始对美国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构成了明显障碍。尤其是在亚洲和中东地区,中俄之间的战略配合对美国形成了明显限制。在打击伊朗核野心和中亚恐怖主义势力问题上,美国需要中国和俄罗斯的密切配合。
  
  而欧洲则对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表示出了担忧,他们担心中国会买走俄罗斯的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些原本曾经是主要供应欧洲市场的。即便中国需求不会对欧洲能源供应构成威胁,但至少会抬高俄罗斯油气出口的价格,增加欧洲的进口成本。
  
  而且,为了减少欧洲的影响,俄罗斯政府正在努力营造一个包括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内的防御同盟,作为抵挡欧洲势力的缓冲。
  
  2001年中国和俄罗斯签署战略合作协定的时候,西方国家表现地无可奈何。这种合作很快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产生了影响,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中国和俄罗斯成为战争政策的主要反对者。如今,中俄合作的势力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2005年美国不得不从乌兹别克斯坦撤出驻军,一个月后,中俄军队举行了史无前例的联合军事演习。尤其让美国感到头疼的是,在伊朗核问题上中俄两国始终坚持反对联合国制裁的立场,这让美国无能为力。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两国的反对让美国无法实现其战略目标。
  
  在中俄之间制造不和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但难度之大使任何这样的设想几乎都没有实现的可能。与尼克松时代相比,中俄之间的关系已经大大加强了。对华盛顿来说,中俄之间的战略合作如今已经成为一块难以啃动的硬骨头。
  
  冷战结束以后的十几年里,中俄两国始终对美国保持着高度戒备。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需要时刻防范境内的亲西方势力,在前苏联的许多加盟共和国境内,亲西方的势力已经制造了数起麻烦。911事件之后,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借口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如今美国的驻军已经延伸到中俄的邻国,这不能不引起中俄两国的担忧。
  
  事实上,自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在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中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一些俄政府官员甚至公开质疑俄坚持搞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必要性。他们说,既然没有获得任何好处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一政策呢?目前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俄罗斯仍然坚持与美国共享情报。但北约东扩的步伐并没有因此放慢,如今北约的势力已经扩展到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境内。而且,华盛顿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公然撕毁了《反导条约》,美国甚至在暗中支持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境内的亲西方势力从事反政府分裂活动。美国公开谴责俄罗斯的能源国有化政策,故意拖延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这一切都让克林姆林宫意识到,与西方的合作实在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许多俄罗斯官员公开质疑坚持对西方友好政策的必要性,他们指出除了一个形同虚设的北约—俄罗斯委员会(NATO-Russia Council)之外,俄罗斯配合西方政策的结果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得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才不顾美国的反对向委内瑞拉出售了12000万美元的武器装备,而且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也执意反对美国提出的制裁政策。
  
  在下周即将召开的G8高峰会议上,西方国家领导有机会缓解一下与俄罗斯日趋紧张的关系。但这次会议并不能提供当年尼克松总统访华那样的机会,因为如果一直不能从与西方合作中得到实际好处的话,在中俄之间制造新的不和都没有任何可能。
★ 日 本 有 能 力 空 袭 朝 鲜 吗 ?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7/52987/4598572.html
 近日,针对朝鲜发射导弹问题,包括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外相麻生太郎在内的日本高官连续放话,不排除对朝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性。日本此番言论立即激起邻国的强烈反弹。日本是否真的有意愿、有能力对朝实施先发制人打击遂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日本的“先发制人”情结
  日前,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表示,日本正在考虑在和平宪法下,对朝鲜的导弹基地展开先发制人的攻击是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自卫形式。“如果我们都认为已没有别的选择来防止攻击……有一种看法是,向制造导弹的发射基地发动袭击,是符合宪法的自卫权。我们需要深入讨论。”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也向日本广播协会表示,朝鲜宣称拥有核武器,可以袭击日本,日本不可能坐以待毙。“按照宪法,日本有权先行袭击,以免受到攻击。依目前情况,要确保日本公民的安全,更是如此。”
  事实上,日本国内一直在“先发制人”打击问题上暗流涌动。早在1999年7月,日本防卫厅发表的《防卫白皮书》就提出:在面临导弹袭击或军事入侵前,日本可以对外国基地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由于顾及到邻国的反应,2005年3月9日,时任日本防卫厅长官的大野功统在参院预算委员会上,就日本是否拥有对敌基地进行攻击的导弹时表示:“加大射程攻击敌国,与我国的专守防卫原则完全相悖。今后也不会去拥有这样的导弹。”
  从目前来看,当时大野的言论并未能代表日本政府的真实想法。在朝鲜导弹问题再度浮出水面后,日本的野心再也掩饰不住了。
秘密拟定空袭方案
  日本共同社披露,日本航空自卫队曾秘密拟定了一套对朝鲜导弹基地实施空袭的作战计划。1993年,朝鲜成功试射了射程1000公里的“劳动”导弹。日本政府内部认为,应研究制订偷袭作战计划。日本航空自卫队奉命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制订出一整套作战方案。
  这一方案确定,日本将启用靠近日本海的石川县小松空军基地,出动4架F-4EJ战斗轰炸机,使用MK-82型炸弹袭击朝鲜导弹基地。配合作战的还有地面指挥所和空中预警机,地面指挥所负责在战斗机进入朝鲜半岛前控制攻击编队的飞行方向。
  而同时,驻扎在三泽基地的E-2C空中预警机则担负提防朝鲜空军截击机的任务。作战过程是攻击编队从海面超低空飞行进入朝鲜领空,在朝鲜雷达发现之前向朝鲜导弹基地投放16枚500磅MK-82炸弹,然后迅速从高空返回小松基地。
导弹突击有技术支撑
  加拿大《汉和情报评论》曾报道称:在发展弹道导弹技术上,日本长期以来一直以“和平利用空间技术”为由,披着商业的外衣发展军用技术。日本开发的火箭射程齐全,技术远在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甚至英法之上。短程的有TR1、TR1A,远程的有M5、H2。除H2之外,上述火箭在加上必要的制导系统及弹头之后,就是不折不扣的地对地弹道导弹。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曾经自诩,是日产的半导体保证了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相控阵雷达、飞机和潜艇的战斗力。
  
F-15J是空袭利器
  《汉和情报评论》的平可夫曾撰文称,日本对朝鲜的导弹计划一直怀有强烈的报复心理。日本防卫厅早已开始研究先发制人、空中攻击的可能性,并且今后可能在训练方面迈出实际步伐。
  依据目前自卫队所拥有的攻击能力,“有事”时选用F-15J战斗机携带6发加装红外成像诱导Mk82常规炸弹的攻击方式,可以有限攻击朝鲜部分地区。但是自卫队依然严重缺乏类似作战训练,同时随队电子压制火力不足,目前比较现实的方式依然是依赖美国发动类似攻击。
  日本发展远程打击力量,已违反日本和平宪法不允许拥有进攻力量的规定,如果其对朝发动先发制人打击,势必给地区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况且,日本最多动动嘴,在该问题上其仍然面临诸多制约。
  从近日韩国政府的反应来看,日本的举动肯定会引起邻国强烈反应。同时,日本宣称拥有此类能力,无异于自曝实力,将引起美方的警惕。★《国际先驱导报》2006年7月14日)
★ 台湾派王牌情报员前往印度搜集大陆电讯情报 ★
http://www.milnews.com/Article/hxjq/200607/4227.html
2006-7-17军事搜索客讯: 台湾“国安局驻欧特派员”杨六生“中将”,已内定调任“驻印度特派员”新职。杨六生被“国安局长”薛石民视为一个“王牌情报员”,现今出牌前往印度“拓荒”。此前,印度前国防部长费南德兹曾于前年11月访台。
  
  台湾情治人士近日挑拨印度,胡说:“青藏铁路通车,对印度的战略安全是个警讯,此外,大陆未来有意自新疆构建通往巴基斯坦的铁路,‘两路’将威胁印度边境,希望印度重视与台湾发展情报合作关系。”
  
  “国安局”在亚洲的情报员中,以往仅有日本与印尼曾有现职“中将”派任,印度不曾有过,杨六生是“国安局”派驻印度最高的情报员。
  
据了解,台“国安局”数年前在印度秘密建立一座监听站,代号称为“后门计划”,妄图监听大陆电讯情报。(完)
★ 《华盛顿观察》: 中国成了朝鲜的替罪羊?★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30375
《华盛顿观察》周刊走访的数位亚洲问题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武力打击还是经济制裁,实行起来都有其困难之处,解铃还需系铃人,美国必须同朝鲜进行双边对话以最终解决朝核问题。
  “虽然朝鲜测试的中程导弹确实对美国(在亚洲)的利益造成威胁,但是朝鲜发展导弹看中的是发展其防御能力。如果朝鲜真的以导弹攻击美国本土,无异于自杀,她不会这么做的。”华盛顿智库史汀生研究中心(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东亚研究室主任容安澜(Alan D. Romberg)说,“布什政府现在需要有想象力的外交对策(imaginative diplomacy)才能化解僵局。”
  韩国开发院(Korea Development Institute)研究员、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韩国访问学者林源赫(Wonhyuk Lim)认为,安理会主席发表谴责朝鲜的声明可能是最后结果,而其字眼可能较1998年的声明稍强烈些。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中国和韩国同朝鲜的关系好转,它们将反对任何有惩罚性的制裁。毕竟,国际社会没有惩罚朝鲜的法理依据。
  “朝鲜象任何国家一样,都有试射导弹的权利,美国这么做,日本也这么做。况且,并没有国际规范禁止国家试射导弹。”林源赫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至于朝鲜1999年做出的暂停所有导弹试射的承诺,朝鲜的解释是,布什在2001年上任后抛弃克林顿政府的对朝承诺在先,既然交换条件已经不存在,朝鲜自然不必要继续信守承诺。”
  美国也有专家看衰朝核前景
  “美国正处于一个很糟糕的情况中,我们完全没有办法阻止朝鲜(发展核武)。除非布什政府愿意严肃地看待朝鲜问题,否则无论是双边会谈还是多边协商都不会成功。”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高级研究员朱尔•威特(Joel S. Wit)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朝鲜问题不能解决,怪美国的人恐怕同怪朝鲜的一般多,甚至前者还多些。”
美国:一手制裁,一手谈判
  布什政府在朝鲜试射导弹后,派出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opher Hill)担任特使走访六方会谈的主要成员――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表示将联合这些国家一致对朝鲜做出回应。然而,六方会谈成员国已经出现不同调门:美、日希望将朝鲜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做出带有经济制裁惩罚的决议案,原因是朝鲜违反了1999年暂停试射任何远程弹道导弹的承诺,另一方面,俄罗斯则表明不愿制裁朝鲜,而中国也建议以安理会主席发表声明的形式对朝做出口头警告即可。
  容安澜表示,如果日本选择推动由安理会主席发表谴责性的声明,俄罗斯和中国有可能接受,或是投下弃权票。1998年,朝鲜在未知会邻国的情况下试射“大浦洞一型”导弹,当时联合国就曾讨论过制裁决议案,但最终仍“付之东流”,由安理会主席发表声明了事。
  眼见经济制裁朝鲜的几率不高,布什政府另一方面不忘强调外交解决朝核问题的重要,一再指出国际社会必须一齐向朝鲜施压,逼其“重回正道”,同美、中等国进行会谈。
  “美国现在的选择有限,形势也还未升高到使用武力的地步。布什政府还是指望能重启六方会谈,”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国际安全研究部主任罗伯特•李特华克博士(Robert Litwak)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在朝鲜尚未发射导弹前,华盛顿提倡“先发制人”摧毁朝鲜导弹设施的声调震耳欲聋。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和前助理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Ashton B. Carter),以及前中央情报局局长詹姆斯•沃尔赛(James Woolsey)都属此类。但是此倡议并没有得到布什政府和华盛顿主流防核扩散人士的支持(详见《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6年第24期“朝鲜导弹测试引爆华盛顿‘先发制人’之争”)。
  容安澜认为,美国现在十分愿意同朝鲜谈,只是必须在多边架构下进行,以免朝鲜以美朝双边谈判来取代六方会谈这个多边机制。他强调,既然大浦洞二型试射失败,此时正是中国向朝鲜施压,引导朝鲜和美国加入谈判的最好时机。
  目前,中国除了派出外交高层人员访问平壤,希望能引导朝鲜重回六方会谈外,也积极推动各国代表以非正式方式私下会面。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就于7月8日表示接受中方这个提案,并同意美国可能在六国私下会面的同时,与朝方进行双边会晤。
  但朝鲜是否愿意重回谈判桌,至今还是个未知数。容安澜认为,美国要“利诱”朝鲜坐下来谈,不是没有筹码。
  “例如在澳门一银行替朝鲜进行非法金融交易一事上,美国应该立即完成查账工作,如果有任何不法行为,就应冻结其帐户,而其他合法的交易,美国也应立即放行。”容安澜说,“这么做,美国一方面可以表明不容许朝鲜通过国外银行做洗钱等不法之事,另一方面,也展现美国依照国际规范同朝鲜往来的意愿。”
  美国财政部于2005年9月点名汇业银行为一个主要洗黑钱公司,指控这家以澳门为基地的银行是朝鲜政府的“马前卒”。美国对朝鲜的金融制裁动作也引发平壤展开抵制六方会谈的行动。
  基于布什政府以往的作为,林源赫认为,考虑到朝鲜这次导弹试射一事,还不如2005年初的宣告来得严重,布什政府应该会同朝鲜再度进行双边谈判。随着框架协议的瓦解,美朝双方都必须拿出更多筹码来说服彼此达成协议。除了澳门的金融制裁外,美国或许可以将朝鲜从支持恐怖活动国家的名单上移除,以向朝鲜示好。
  但朝鲜也必须有所表示,除了即刻暂停所有核原料的制造项目外,还必须交出部分核原料,”林m
  李特华克则认为,美国无法对朝鲜从事的违法行为,包括伪造美钞等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布什政府对朝鲜的海外金融交易进行制裁的动作,意在通过此惩罚性的行为促使朝鲜改变作为,引导朝鲜作出更合乎国际规范的表现。李特华克曾在克林顿时期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防扩散和出口管制项目负责人。
  只是,美国这个掐断朝鲜经济命脉的动作或许刺激了朝鲜,促使平壤反而走上美国更不愿见到的回头路,这恐怕是布什始料未及的。
布什“咎由自取”?
  布什政府对朝政策的漏洞百出成为华盛顿的亚洲问题专家“群起而攻之”的对象。对布什的朝鲜政策批评甚多的林源赫就认为,布什上任6年来对朝鲜问题“恶意忽视”(Malign Neglect),而每当朝鲜做出挑衅的动作,布什政府则很快屈服,这也导致朝鲜敢于屡屡破坏承诺,逼美国出面谈判。
  “2002年底,美国对朝鲜拥有浓缩铀的指控使得《框架协议》彻底崩溃,朝鲜赶走国际组织的检查人员,开始制造钚元素,眼见危机一触即发,多边谈判机制六方会谈遂应运而生;2005年初,六方会谈陷入僵局,朝鲜径自宣布已经制造出核弹,并自毁暂停导弹测试的承诺,这一举动反而促成美朝之间首次的双边会谈,”林源赫指出。“根据朝鲜过往同美国打交道的经验,朝鲜违反承诺和布什政府缺乏诚意的接触政策,是硬币的两面。”
  《框架协议》(Agreed Framework)是1994年克林顿时期美朝双方共同签订的。美国答应由一个美国主导的国际财团――“朝鲜半岛能源发展组织”(Korean Peninsula Ener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简称KEDO) ――向提供朝鲜两座轻水反应堆和燃油,以交换朝鲜同意冻结一个被怀疑有核武用途的重水反应堆。《框架协议》虽然结束了第一次朝核危机,却从未被真正全面地执行过,至2002年10月,布什政府首次与朝鲜进行高级别接触,当时的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James Kelly)当面指责朝鲜违反《框架协议》,秘密开发高浓缩鈾项目,朝鲜一怒之下反而直白地承认了此事,等于判了《框架协议》死刑,同时也引发了第二次朝核危机。
  曾经在美国国务院工作15年之久的威特,曾是促成《框架协议》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对朝核问题的看法十分悲观,直言布什政府要为朝鲜今日之举负很大责任。
  “布什政府对朝鲜试射导弹的应对不但没有效率,在通过多边架构解决朝核问题上更是完全失败,六方会谈已经名存实亡,”威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威特认为,布什在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非尔德的支持下,拒绝与朝鲜谈判,这一政策根本不是出于对现实形势的危险评估,而是“出于他们对金正日的憎恶,因此不愿意直接和朝鲜政府接触”。
  “当然,这并不是说朝鲜完全没有责任。朝鲜这个国家就算没有核武器,也是很难相处的,只是布什政府这样的回应让人更加失望,”威特说。
中国受连累,日本挨批评
  然而,应该为朝鲜今日的不合作负上很大责任的美国,却选择将矛头指向外界。自从朝鲜导弹试射首度被美国媒体揭露以来,中国扮演的角色马上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随着朝鲜远程导弹的升空,关切的眼光也落到中国身上。华盛顿的东亚观察家在评论中国立场的同时,也不忘提及中国的两难窘境。
  “我不确定中国究竟是不愿施压朝鲜,还是她对朝鲜的影响力不如外界的预期。”李特华克直言道,“不过,中国正处在一个很困难的情况:他们希望能和平壤接触,让朝鲜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但他们并不希望看到朝鲜崩溃的一天。”
  容安澜也认为,中国的确是诚挚地希望朝鲜半岛能够无核化。中国最大的担忧是,朝鲜拥核可能导致亚洲其他国家的跟进,尤其是日本和台湾发展核武项目。但另一方面,中国不愿意看到朝鲜陷入混乱状态,所以不会对金正日“苦苦相逼”,而这也成为美国人对中国批判声浪的源头。
  “中国应该是很不高兴看到朝鲜的导弹试射。”容安澜说,“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才到了中国,据他表示,中国的确劝告朝鲜不要发射,但显然事与愿违。这一定使中国感到很尴尬,甚至愤怒。”
  容安澜表示,华盛顿圈内许多人夸大了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中国的确在朝核僵局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但是最重要的决定还是需要华盛顿和平壤来做,而不是中国。
  林源赫也认为朝核问题的根本是美朝之间的问题,中国可以做的其实不多,虽然北京对平壤的影响力不低。
  “中国绝对有能力让朝鲜的日子不好过,但中国对朝使出杀手锏的唯一目的就是逼朝鲜重回谈判桌。”林源赫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此时中国的确可以加强对朝的施压力度,但最终还是得看美国是否愿意严肃地同朝鲜谈判。没有美国的配合,中国做再多也没用。”
  威特也认为中国一开始应该是很严肃地看待六方会谈,但时间一久,他们也发现美朝是不会做出让步的,中国因此选择追求自身利益,确保朝鲜通过经济改革的形势缓慢转变,防止朝鲜政权瓦解。
  除了中国之外,威特也不忘指出朝鲜周边国家对朝核僵局缺乏积极参与,矛头直指日本。
  “朝核问题同伊朗核问题的很大不同是,德法等欧洲国家对伊朗问题态度积极,逼得(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强大压力下,不得不改变美国在伊朗问题上的姿态,(提出了双边谈判的可能),然而美国在亚洲的盟国却不曾如此压美国,日本和韩国在朝鲜问题上的态度都很驯服(dormant),尤其是日本,并没有在此问题上扮演其应有的角色,”威特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专访时批评说。
  小泉政府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使得受朝鲜威胁的日本反而显得对朝反应迟缓。威特更是直言,在小泉领导下日本的对朝政策不啻是一大败笔。话锋一转,威特倒是对韩国感到惋惜:“我很同情韩国(I feel for South Korea)。韩国认为我们应同朝鲜接触(engage),他们也敦促美国走这一条路,可惜却失败了。” 作者 徐琳
★ 朝 鲜 发 射 导 弹 背 后 中 国 人 的 智 慧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30391
先看看近期一些看來不相關聯,卻又不能不關注的一些事件:美國邀請中國觀摩在關島的軍事演習,顯露「勇敢盾牌」,意在威懾中國,中國高調紀念火箭兵成軍40週年,在「軍事透明化」的外表下展示銳利長矛,其意不言而喻;日本小泉首相到美國謝幕外交,提出「日美全球同盟」, 發佈「日美共同聲明」,同時美國宣佈控制對華高技術出口,儼然準備在亞洲針對某大國嚴防死守;西方要求伊朗對解決核問題一攬子方案做出答覆,並設置了7月15日的最後期限,而伊朗則堅持在8月答覆;中韓不顧日本抗議,同時勘探和日本有爭議的海域;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將於7月10日至15日率中國友好代表團訪問朝鮮並出席《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45週年紀念活動(總不能在中國政府高官在朝鮮時發射導彈吧?)。這一系列事件及其時間的內在關聯,透露了不少玄機,為我們撥開迷霧看本質提供了一些線索,讀者們可以自行判讀,在下拋磚引玉,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看看這次事件的主角-朝鮮是如何考慮的?在任何時候,我們不要忘了朝鮮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而且是一個相對封閉和有著安全危機感的國家,對於發展自己的威懾力量是十分看重的。遠的有毛主席「核武器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豪言在耳,近的有印度、巴基斯坦利用機遇一躍成為事實上的核國家的典範,同時也有不少國破家亡身亦死的教訓(南联盟)。作為朝鮮來說,利用大國間的矛盾,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國家之利器,即使存在風險,也是完全必要和值得一試的(前面成功的例子擺在那裡)。而且朝鮮巧妙地利用了東亞各國之間的利益矛盾,每次有驚無險地鬧事,得了一些甜頭,這次即使壓力不小,結果也會一樣。朝鮮製造和利用每一次危機以爭取更多的利益,這是美國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不得不面對一齣戲。
其次,朝鮮在利用大國間矛盾的同時,也在利用美國處於多事之秋的機遇,背靠中俄大樹,團結難兄難弟相互支援。在伊朗核危機面臨攤牌之際高調試射導彈,同時緩解一下伊朗的壓力,分散一下美國的精力,為兩國在國際舞台上相互提供著力點和戰略戰術支持。
而對於中國來說,這一事件意味著什麼?是不是如外界所說對中國不利,這些導彈也造成了實際的威脅?說明朝鮮不把中國放著眼裡,甚至危害了中國本身的利益,中國必須與「國際社會」一道,對朝鮮施加更大壓力?我認為恰恰相反。
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無疑是最大的,從兩國間的經濟、政治聯繫可以知道,朝鮮離不開中國;而且,朝鮮的導彈、軍事技術,背後也有中國、俄羅斯的影子。這次事件,中國不可能不知道(韓國媒體稱朝鮮事先知會了中國),但實際上中國沒有真正施加壓力阻止朝鮮,甚至默認朝鮮試射導彈。這是因為在中國的戰略佈局中,朝鮮是一顆很重要的棋子,放任這次導彈試射,也隱含了中國以下幾方面很深的戰略考慮。
一、 中國在近十年來,根據國際形勢、美國和中國自己的戰略態勢做了全面評估。認為美國不會因為中國的和平合作誠意而對中國表現出善意,因為全球唯一霸主–美國的利益就是保持至高無上的軍事、政治、經濟優勢,並爭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為此,在貿易、軍事、導彈防禦系統、人權、亞洲「小北約」等等方面對中國採取了全面隱性遏制策略,同時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台灣問題上和國內政治方面,也採取了陽奉陰違、損人利己的做法。至於「中國威脅論」也好,朝鮮威脅論也好,都是美國擴大自己優勢的借口,即使沒有任何借口,也不能阻止美國單方面地擴大其各方面優勢的行動。而美國國內提出的「利益相關者」等提法,也只不過是口惠而實不至的戰略迷霧而已。對此,面對美國的雙重選擇(合作和遏制),中國同樣也要雙重應對(套用一句老話,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絕不能把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寄托於外部勢力與國家手上。這一點也是中國近些年來的戰略出發點,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理解我國很多的外交運籌,也可深層體會這次導彈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 基於以上戰略出發點,朝鮮試射導彈背後,中國的考慮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對朝鮮自身關注的一些問題(如前所述),特別是核武裝問題,中國不一定願意看到,但在現階段和可預見的戰略格局下,中國是可以理解與接受的。畢竟,相對強大的朝鮮(或者以後統一的朝鮮半島)由於歷史、地理、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對中國造成很大的威脅(除非它們的領導人和人民全體瘋狂),而且中國也會有可靠的防範措施,但是一個強大而反日的朝鮮卻絕對是一道日本(妄圖「上岸」)無法逾越的戰略屏障和緩衝帶,尤其在朝鮮擁有核武器的前提下(相對強大的印度原來可以肢解巴基斯坦,但在雙方擁有核武器之後,印度卻永遠不敢再在軍事上作此打算了,这是不是作繭自縛呢?)。其次,導彈試射對伊朗核危機帶來的聯動微妙效益也是中國(包括俄羅斯)樂於看到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在朝鮮試射導彈的行動上,中朝兩國有一定的利益交叉。但對中國來說,意義遠遠不限於此。
三、 與美國在亞洲的戰略佈局抗衡。美國為了遏制中國,意圖在亞洲編織「小北約」,拉攏日本,構建NMD和TMD,對中國實行軍事遏制。同樣,過了這麼些年,中國終於認清了美國的真面目,也不再相信美國出爾反爾的口惠,切實打造自身實力,以強者身份爭取與美國平等對話(這一點,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在解放戰爭、朝鮮戰爭中深刻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靠乞求能够得到的利益與和平),中國為了國家安全和統一大業,也會針鋒相對地做出自己的部署。美國既然要拖日本來抗衡中國,那麼中國也就讓與日本有不共戴天之仇,簽訂有《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的朝鮮拖住日本,射幾個導彈嚇一嚇小鬼子,自己則集中精力對付美國,田忌賽馬的典故畢竟出自中國。
四、 測試美國和日本的同盟力度和美日應付處理危機的底線和底氣。朝鮮試射導彈之前,美日都很高調對待,一個說是對美國的挑釁(語氣夠嚴重了吧,更可氣的是朝鮮選在美國獨立日和航天飛機升空之時放炮),一個叫嚷著要制裁朝鮮,同時慌慌張張地與中俄溝通,要求中俄施加壓力阻止。但當真正導彈发射之後,美日的表现就更「可圈可點」了。可笑的是,遠程導彈的「失敗」,讓美國大鬆一口氣,忙說對美國威脅不了,為自己找了個台階;而全在朝鮮導彈射程內的日本有苦說不出,外強中乾地帶頭提出了制裁案,卻被中俄一腳踢了回去,而沒有中俄的參與,任何對朝鮮的制裁都是隔鞋搔癢,笑話而已。六方會談, 聲附和也罷,保持沉默也罷,都無關大局(可笑的是台灣也出來唧唧歪歪地表態,實在是贱货)。至於軍事威脅和打擊,根本就沒有人再提, 更令美日窩火的是,朝鮮竟然得寸進尺、膽大包天地申明制裁意味著宣戰!面對朝鮮一個小國的「挑釁」,美日表現尚且如此,那麼背後的大國呢?中俄自然是看在眼裡,算在心中。
五、 顯示中國的戰略地位和在亞洲的領導力,促使美國和日本做出正確的戰略選擇。通過一系列的事件和全球問題的處理(包括能源安全、反恐、經濟貿易、匯率問題、伊朗核危機、朝鮮核問題等等),中國不動聲色地告訴了地球人(特別是美國和日本),在國際上,尤其在亞洲,中國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任何問題離開了中國就無法解決,同樣,任何問題要想解決,必須顧及到中國的利益。利益相關者不能僅僅是口頭上的表述,而且要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來取信中國(我認為,對美國來說,言行一致地認可大陸對台灣的主權,放寬對中國的高技術出口和武器禁運,才是真正中美全面和解與合作的基礎)。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聯繫十分緊密,對一些還抱有冷戰思維的美日勢力,中國一方面示以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示以威懾對威懾,必要時魚死網破的後果,從而讓美國考慮,在亞洲,是與中國對抗的利益大,還是與中國合作的利益更大?真正的合作夥伴是中國還是日本?同樣,促使日本也要考慮,鐵心與美國站在一起遏制中國,是更加安全還是更加危險?還用不著中國來威脅日本,一個朝鮮半島就夠日本頭疼的了,從長遠來看,能夠約束這兩個國家的還只有中國(補充一下,9日的鳳凰衛視就導彈試射問題採訪日本橫濱市長,市長說他本人以及很多日本人已經在考慮,是不是在日美安保條約之外能有一個更好的構架保障東亞其實也就是日本的安全了),另外日本與中國合作是得到更多的利益還是失去更多利益?這一隱含的告誡 同樣適用於韓國與亞洲其它國家。
中國的戰略考慮和目的,是為了營造一個和平、和諧、共同發展的內外環境,同時保護自己的合理合法利益和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不受侵犯,在國際上提倡合作雙贏的模式。在另一方面示之以威、顯之以能,都是為了和平發展、遏制一些國家的非分之想,而絕非霸權主義。對美國、日本等強權是如此,對周邊小國也是如此。同時,如果有敵對勢力意圖不軌,中國有足夠的實力、謀略和耐力戰而勝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以及沉澱下來的戰略、戰爭、謀略已經證明而且也還將證明,朝鮮試射導彈的背後,就含蓄而鮮明地顯露出這一點。
★ 中 国 应 如 何 与 八 国 集 团 相 处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595306.html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7月17日: 7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会议,这是中国第三次参与八国集团握手。中国如何与八国集团相处?未来关系走向怎样?再次成为值得关注的议题。
  总的来看,此次八国峰会是在西方内部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召开的。布什总统遭遇“第二任期魔咒”,支持率跌至约30%。欧盟则进入“疗伤期”,尚未摆脱欧盟宪法条约遭受否决的阴影。日本首相小泉将在今年9月下台,此次赴会将是告别之行。另一方面,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将危及世界经济;多哈谈判停滞不前。伊拉克在内战的边缘徘徊、阿富汗动荡不安、伊朗核危机风险犹存、朝鲜试射导弹、东北亚变数增多,以色列和黎巴嫩冲突升级等等。在此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八国峰会难有大的作为。
  上个世纪90年代,七国集团开始关注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力量和国际作用。尤其是中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褒扬。此后,八国集团不止一次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如1999年八国峰会东道国德国总理施罗德就曾热情相邀,甚至公开表示应吸收中国加入;2000年冲绳峰会,东道国日本也曾经邀请中国与八国领导人对话。在2002年峰会召开前夕,八国更是通过多种渠道传出信息要求中国列席年会。
  中国与八国集团第一次握手是2003年6月的法国埃维昂会议。当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席,开启了中国与八国集团的近距离接触。这一行动是中国与八国集团关系的一个外交突破。去年,中国参加了在英国举行的类似对话会。
  近年来八国集团受到的批评逐渐增多,它在全球治理中代表性不足,权威下降。而一批发展中大国迅速崛起,它们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对世界经济未来走向的影响增大。这使八国集团看到,要有效讨论世界经济与发展等问题,迫切需要与这些发展中大国进行对话。为摆脱困境,八国集团开始调整职能,重视加强对外联系,拓展与发展中国家对话成为八国峰会转型的一个特点。
  从当前情况看,中国与八国集团既接触又超脱比较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近期加入八国集团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八国集团作为一个“富国俱乐部”显然没有为发展中国家预留适当的空间。而且八国集团还有一套政治和经济标准,在这方面中国与八国集团的立场近期难以调和。而俄罗斯与八国集团的交往史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这一磨合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俄罗斯1998年出于政治需要加入了八国集团,却沦为该集团的二等公民,至今在经济问题上仍没有多少发言权。因此,俄罗斯迫切希望此次作为八国峰会东道主的机会,从此成为该集团中平等的一员。
从长远看,不排除中国与八国集团有更紧密的联系,这对中国进一步发挥在国际经济中的发言权有一定帮助;另一方面还能代表发展中国家表达关注,也可增加八国集团的代表性。中国应本着任其自然和舒适度的原则,发展与八国集团的关系。
(作者:阮宗泽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07-17 第01版 )
★ 科 研 项 目 被 指 成 “ 圈 钱 项 目 ”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4540116000768/20060717/844634.shtml
大学校长批科研经费提成合法不合理,已到不得不改的程度
2006年07月17日 新京报: 本报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很多人眼里,科研项目已经成了“圈钱项目”:只要有了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就可以从中提成,甚至有人用科研经费买车买房。近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多位参会大学校长称:现行的科研经费提成合法不合理,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报道引用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姜澄宇的话说,关于科研经费的使用问题,国家从来就没有下过正式文件,只是在一些具体的行业有一些行业规定。如今,一个科研项目动辄就要几十万元,教授能够提成的数目多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这并不合理。教师的知识获取、科研设备的使用都是国家配备的资源。结果造成公私不分,不能体现国家和学校的利益。”姜澄宇说。
上海交通大学谢绳武校长认为,高校教师内部的收入差距拉大了。一般从事教学的教授年薪是7万到8万元,如果从事科研有项目,年收入可达50万到60万元。这种导向的直接结果使好的教师不愿意从事教学。
报道称,一些学校也缺乏对科研经费提成的有效监控机制。科研项目实行组长负责制,学校收取10%作管理费,90%的经费在课题组组长手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说,只要能在经费下发的范围内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课题组组长怎样用钱,学校并不怎么进行具体的监控。
★ 科 研 经 费 提 成 “ 合 法 ” 在 何 处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27994585841664/20060717/844602.shtml
2006年07月17日 红网: 在很多人眼里,科研项目已经成了“圈钱项目”:只要有了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就可以从中提成,甚至有人用科研经费买车买房。近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不止一位参会的大学校长发出这样的呼声:现行的科研经费提成合法不合理,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7月16日《中国青年报》)
校长们说,现行的科研经费提成合法不合理。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简直是荒谬之极。
要知道,每一分的科研经费都来自于纳税人纳的税,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必须花在公共事务上;而《科技部关于严肃财经纪律和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更是明确要求,“严禁从课题经费提成用于人员奖励支出”,“严禁课题依托单位直接从课题经费中按比例提取管理费的变相截留课题经费的行为”,那么,科研经费凭什么在下拨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损耗,凭什么被装进个人的腰包?
目前的科研经费申请和发放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这种弊端的最鲜明体现是:许多时候,没有科研能力的人握有大把的科研经费,而有科研能力的人却无米下锅。前者包括科技界的某些行政领导,也包括亦官亦商的“科研老板”——他们曾经在科研第一线做出过成绩,获得了各种头衔和荣誉,被提拔到一些科研部门的领导岗位,逐步脱离了科研第一线;他们通过不同渠道积累了各种关系,以自己的名义拿到大把大把的项目,可这些项目他们自己并不参与研究,而是层层发包,然后又把承包项目单位的成果集中到自己的头上,成为拿到更多更大项目的资本。蛋糕总共就那么大,这些人切得太多,更多的人就没什么可切了。
当然,弊端决不止此,其还表现在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在面向海内外招聘人才时,可随意许诺能获多少万元的科研经费;以论文的多寡来决定由谁来获得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用不好也很少追究使用者的责任……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科技界只能是浮躁的,很多科研人员只能致力于拉关系、跑项目,甚至只能将目标定位于谋取官位或成为“科研老板”。但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用在跑项目、谋官上的多了,用在科研上的自然就少了,出成果的可能性必然就降低了。
科研经费不能完全得其所哉,与当前科研中的官本位、权威本位是密切相关的。而这也正反映出相关约束机制的缺失,折射出纳税人权利的被虚置。
科研项目成了“圈钱项目”、科研经费被滥用,与政府花钱无节制、用在不是最需要的地方,甚至是被中饱私囊,其实如出一辙。后者是由于预算软约束,政府编制的财政预算报告很是粗糙,根本未将政府所要花的钱予以充分细化,以至于人大的预算监督难以着力。科研经费作为公共财政的组成部分,其如何使用其实也应该在财政预算中进行详细的规划,而不能是笼而统之的一笔让人难以看清的账。只有这样,人大才能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有的放矢的监督。
当然,人大的监督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决定了还必须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申请和评价机制。科研项目的立项,应该进行公开听证,聘请国内外专家参与,并由社会监督力量进行监督;项目执行过程中,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督察,随时调查项目的进展情况,写出评估报告;项目最终完成后,再组织专家进行最后的评估,以及由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绩效审计。
甚至还可以实行公开竞标,谁能花更少的钱在设定的期限内完成科研项目,谁就中标,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如果达不到预定目标则由中标者按照竞标时约定的条款承担责任。这样既保证了科研经费申请发放的公开透明,降低了科研成本,又能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
科研经费被提成之类的跑冒滴漏,以及其所暴露出的机制缺陷,严重影响到众多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影响到国家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纳税人权利的回归来对此予以匡正。[作者:孙立忠]
★ 美 国 政 府 支 出 80 00 万 资 助 古 巴 反 对 派 政 变 ★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6-07/15/content_1447831.htm
2006-07-15: 本报特约撰稿 丽娜 7月10日,美国总统委员会敦促政府支出8000万美元,帮助古巴非政府组织政变。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总统委员会协助实现“自由古巴”的建议出台时,恰逢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政府即将开展稳定政局的行动。美国国务卿赖斯表示:“我们准备支持古巴人民。”
  近几年,美国政府已为反卡斯特罗组织提供了2000万美元的支持。许多位于佛罗里达的组织支持古巴国内的反对分子。他们经常通过外交邮件向古巴输送图书、小册子、录音带和其他形式的宣传材料。而美国政府每年花费2100万美元,通过广播和电视向古巴灌输反卡斯特罗思想。
  不过古巴国内的反对分子对美国的8000万美元援助也表示了担心,他们认为美国的做法将刺激古巴岛内的政治形势发生不可预期的变化。“我不怀疑报告的好意,但它可能过于煽风点火了”,古巴人权与和解委员会活动家、退伍军人桑切斯说。
  而古巴政府确信,美国将使用这8000万资金在古巴国内制造混乱。古巴国家信息处指责该报告是侵犯国家主权的“新一轮侵略计划”。
  到今年8月13日,古巴总统卡斯特罗将年满80岁。美国推测卡斯特罗准备让位给其弟弟劳尔,美国政府花巨资支持古巴反对势力的目的,正是想破坏劳尔的接班。
★ 文革中高层人事问题的十大未解之谜(一) ★
http://junshi.chinabbs.com/bbs/00/309473.html
文革中高层的很多情况,这二十多年来,已披露公开了很多资料,使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多的客观全面认识。但,之中,因种种原因,也仍然有一些高层内幕的详情细节尚不为人们清楚,使人们对那些东西只能猜测。不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料出现,以让人们真实全面的了解文革历史。 
   这里,是对文革中十个高层人事问题的一些看法与疑惑,仅供有兴趣者参阅。 
  ★(一)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总参谋长罗瑞卿首当其冲被撤职审查? 
  文革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与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已被国内外都认为是毛泽东选定的中央政治与军队首脑接班人的第二梯队主要成员。在六十年代前期,毛泽东外出视察,都要带上罗瑞卿,甚至回韶山为其父母坟地扫墓,也叫上罗瑞卿同去。 
  然而,1965年底,罗瑞卿却就做了文革第一个遭遇整肃的中共高官,随后还被划入了“彭、罗、陆、杨反党集团”中。 
  现在能看到的各种资料,都说是因林彪想拉拢罗瑞卿未成,转而让毛泽东同意整掉罗的;而毛泽东因为要借助林彪来搞文革整刘少奇等,不得不违心地满足了林彪打击罗瑞卿的要求。 
  罗瑞卿平反后所说的一些讲话中,也只讲了林彪想拉拢他(在罗瑞卿看来),所导致的林对他不满的一些事。 
  但是,当时,不要说林彪凭其地位影响,有没有必要拉拢一个从红军时起就历来比他地位影响要低的部属,以壮其力量之事确否,或林彪敢以打倒罗瑞卿为条件去同毛泽东谈交易之事有没有可能,只从毛泽东当时的权威及其统帅性格,能否出现真要这样去讨好“借助”林彪的情况,都是大有可疑的。 
  况且,从权力角逐游戏规则的平衡术看,照讲,林与罗虽级别地位不同,但都是毛的部属,而部属之间有矛盾,作为统帅一般是不会很偏袒哪一方的,除非某一部属有重大损害统帅本人的问题。
  那么,毛泽东是出于何种原因,决定要整或同意整罗瑞卿的呢?具体详情细节是些什么呢?
 ★(二)贺龙到底是因什么原因在文革中挨整的?
  贺龙是十大元帅中,在文革中唯一突遭整肃并惨死于囚禁中者。 
  另一名元帅彭德怀虽也是在文革中被囚致死的,但彭是因1959年庐山会议老问题再次挨整所致,与文革高层斗争已无关系。
  然而,贺龙在文革初,却还是很风光的,他还陪毛泽东一道检阅过百万红卫兵。 
  1967年初,贺龙突然失宠,并真正被打倒了,还失去了自由与正常生活条件,给囚禁了起来。 
  其他那些元帅们,除林彪在台上,彭德怀被红卫兵批斗,罗荣桓早已去世外,朱德、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徐向前、陈毅等人虽也受到一些大字报冲击,但尚无大难。就是所谓“二月逆流”即几位老帅们大闹怀仁堂事件,也没使毛泽东真正以此整他们。 
  但这贺龙为何却栽了呢?而且还栽得那么惨(他实际是活活让囚禁生活给整死的)?
  现在能看到的说法是:林彪要整贺龙,而当时又传出贺龙要搞“二月兵变”的流言。
  然而,林彪要整贺龙究竟是为了什么?
  标准答案是“篡党夺权”! 
  只是这答案太标准了,没有具体细节,没有具体证椐,实际等于没说。
  而且,也有些可疑: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林彪便倒了台,可是为何贺龙却并未因此受益,相反,直到1975年才首次为贺龙部份平反?
  贺龙在中共历史上,除了作为一位军事诸侯参加了南昌起义,创建并领导了红二军团及后来的红二方面军那支力量最小(不足万人)的红军方面军部队外,他在解放军系统中并没有多少部属和势力。解放后,他虽也评了元帅,也是军委副主席之一,但他的工作重心很大程度,却是在他喜欢玩的部门即国家体委。 
  他的这些情况,表明了他既不会成为林彪篡权的重要障碍(如果林彪真在篡权的话),也更不可能因什么子虚乌有的他领导的“二月兵变”阴谋之事出现,而遭到毛泽东的疑忌,被毛泽东整肃。
 
  所谓“二月兵变”的流言最开始是出自于红卫兵的小报,而起源又因要批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这李井泉不仅曾是贺龙的部下,更是西南所谓“三线”战备系统工程的总指挥。当时,那个神神秘秘的“三线”则被不明真相的红卫兵当成搞政变搞阴谋的事了。既是搞政变的军事阴谋,当然少不了有贺龙的份了。 
  可是,对这些流言,毛泽东还不知道其真伪吗?事实上所谓“二月兵变”一事,也从来没有作为官方的什么证椐过。 
  但,贺龙究竟是由于什么具体原因而惨遭挨整的呢?
  在贺龙的平反追悼会上,周恩来沉痛地对贺龙夫人薛明说:我对不起贺龙同志,对不起你们!我没有保护好贺龙同志。 
  究竟是什么事,使周恩来也无法保住贺龙?
 ★(三)毛泽东为何突然要将王力、关锋、戚本禹整下去?
  王力、关锋、戚本禹这三位秀才,在文革中是有过红极一时的经历的。作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他们,在文革初期,用他们那很受毛泽东赞尝的笔杆子,确为毛泽东的文革战略部署立下过不小的汗马功劳。仅戚本禹写的那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文章,就让刘少奇读了气得吐了血。王、关、戚三位也凭其笔杆子才干,在文革中晋升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行列。
  然而,没有多久,王、关、戚却很快从高位跌落了。还是文革高峰中的1967年8月,毛泽东就让杨成武带人将王力、关锋给抓了起来,关进了秦城监狱,对其“以观后效”的戚本禹,没过多久也被囚禁审查。 
  最令人不解的是,1967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文革还联合在天安门广场召开了盛大的“百万军民”大会,热烈欢迎从武汉“七•二○”事件中安全脱险的王力、谢富治回京,以示声讨有叛逆行为的武汉军区的陈再道上将。
  可是,十天之后,被中央文革视为十恶难赦的陈再道,却被毛泽东特批“同志”称呼,并没被打倒,仅送去学习而已。可是,文革“功臣”的王力、关锋却在同样是十一天之后的8月10日,在莫名其妙中倒被关了起来。
  根椐现能看到的资料中说,是由于王力于当年8月7日对外事口造反派作了一个著名的“八•七讲话”,之中,观点极左得很。另外,则是王力、关锋在当年当期的《红旗》杂志上,组织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揪军内一小撮走资派”与“有带枪的刘邓路线”口号,因而,激起了毛泽东对王、关、戚的不满,指责他们是“毁我钢铁长城”。
 当时的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在其回忆中,也说了周恩来让他将包扩括上述内容的材料,送给正在外地的毛泽东批阅的情况。当时,毛泽东在看了材料后,让杨成武在毛泽东住地等一天,然后,第二天,毛泽东才作出抓王力、关锋的决定。开始,毛泽东的命令中,还包括了抓戚本禹,但在向杨成武下达他的决定令后,中途,又犹豫了一下,结果,还是让杨成武在命令中去掉了戚本禹的名字,说:对戚先再看看,以观后效。 
  决定王、关、戚下台的情况细节,应该还是比较清楚了。
  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具体原因,促使毛泽东决定让王、关、戚下台呢?
  如果说是因对上述王力的“八•七讲话”与《红旗》杂志上的“揪军内一小撮”的观点言论不满,按常情,毛泽东完全可以对他们进行指责纠正就是,也可以撤去他们的一些负责职务,也完全属执行正常工作纪律。但,一下子却将他们三人抓起来关进监狱,上述理由似不够充份。毕竟,王、关、戚都是协助他毛泽东、为文革进行而推波助浪的干将,是属于毛泽东的“无产阶级司令部”里面的人,何况,十天前,中央还将王力作为一个文革大功臣而举行过盛大的欢迎大会呀! 
  周恩来托杨成武送给毛泽东的材料中,究竟还有些什么内容?是否还有些杨成武现在也不能说的东西呢? 
  为什么毛泽东在看了杨成武送来的那些材料后,不能马上作答,而需要他思考权衡一整天? 
  当时毛泽东能宽容有反中央性质的武汉“七•二○”事件的首要陈再道,为什么他却会下如此大的决心,对王、关、戚采取一杆子整到底的断然措施?   
为什么毛泽东对处理戚本禹还是有些犹豫不决?
 ★(四)1968年3月30日对杨、余、傅的突然打击。 
  1968年3月30日,在军队的一次大会上,林彪直接出面,宣布了军委的三个决定:(1)撤消杨成武的代总长、并予以审查;(2)审查北京警备区司令傅崇碧;(3)逮捕法办空军政委余立金。 
 指控杨、余、傅三人的共同罪名是“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其革命路线”与“搞右倾翻案风的小爬虫”。
  现在已知道,傅崇碧是因为一些包括鲁迅文稿等档案材料的存放问题,无意中得罪了江青所致;而余立金则是因与空军司令吴法宪有些矛盾,而加上又有人检举证明他在“皖南事变”中有叛徒行为,而林彪是支持吴法宪的,故顺势将余立金撸了下来。 
  相对来讲,整这二个人还是顺便的“小事”,真正的大事是将杨代总长给撤职、审查。
  在文革开始端掉总参谋长罗瑞卿后,就由杨成武担任了代理总长。文革的头两年中,毛泽东看来是很相信杨成武的,到哪儿去视察,都带上杨,他有什么指示,也经常由杨负责代为传达,并且,杨经常以中央领导人之一的身份处理地方与军队内的文革问题。然而,为何却突然一下子又给打倒了,还被囚禁起来(长达六年!)? 
  对此,杨成武在说到这事时,也只说是林彪想拉他,他却并不想做林彪集团的人,而只愿服从毛泽东指挥,因而,得罪了林彪,才招来此祸。如同罗瑞卿总结的那样。
  但是,这些说话,却不能解释一个重要事实:即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前,任何重大的人事任免,均须由毛泽东才能决定,而不是由林彪所能说了算的。没有毛泽东的同意首肯,谁敢撤杨代总长的职?!
  毛泽东为何要撤免杨成武,还将杨打为阶下囚呢?不知道。
  现在没有什么资料披露这方面的情况,连杨成武在回忆中自已都没说清楚,或是不愿意说。
  当年,给杨成武安的另一个大罪名,是所谓“借大树特树毛主席的绝对权威之名,大树(杨)自已的权威”。这个罪名,当然是属于“莫须有”之列,当时就是连老百姓也都不相信。因为,人们起码的常识都知道,凭他杨成武那始终头上还顶个“代”字的总参谋长之份量,哪里够得上“大树”自已的份儿!杨的上面离毛泽东的地位还差多少级台阶呀?!杨成武有这胆吗?!
  这罪名的理由,显然是站不住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具体原因,让杨成武垮台了呢? 
 ★(五)毛泽东为何突然要整倒陈伯达?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在文革中期召开。陈伯达在这次大会上,以中央文革组长的“功臣身份”,进入了中央政治局,并成为中共最高领导机构的五人常委之一。当时,由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组成的中央常委,被称为最革命最强大的无产阶级司令部,而这个“司令部”将要领导中国人民若干年,以早日使中国进入共产主义。 
  然而,仅仅一年多时间,1970年8月,陈伯达就从这个最革命最强大的“司令部”中被开除出来,而且还被冠以一个反共托派分子的罪名,一落万丈堕入到那可怕的秦城监狱。 
  导致陈伯达倒台的公开原因,是陈伯达于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搞了一份“马恩列斯毛论天才”的小册子,在会内到处宣传毛泽东是最伟大的天才,由此,鼓动到会的中央委员们拥护毛泽东出来做国家主席。结果,毛泽东不但不称赞陈伯达,反而怀疑陈想与林彪集团结盟,搞什么阴谋,因而,“龙颜大怒”,亲自动手又写了一张内容极夸张、语气则愤怒之极的大字报(也是文革中毛泽东写的第二张大字报),指责陈伯达有“炸平庐山之势”,欺骗“二百多个中央委员们”,不懂马列,是“政治骗子”。   
  结局是,庐山会议一结束,陈伯达便被关了起来,没有任何过渡形式。 
  毛泽东的疑心,固然是陈伯达倒台的重要原因。但,毛泽东作为一个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大师级人物,难道会就凭陈伯达那些充斥了书呆子气的活动,而对其施以如此沉重的打击?甚至连给其稍稍过渡一下(如撤职、降职等)的喘气机会都没有,便直接将他从“最高的司令部”而打进监狱?
  从延安时起,陈伯达就做过毛泽东的秘书,对于陈的书呆子气,毛泽东与其他中共领导人都早已熟知,为何对这次庐山会议上陈伯达的举动,毛泽东就这么大的火?而且至毛泽东在六年后的1976年去世,毛泽东都始终没有作过对陈伯达可以网开一面的批示。而在1974年后,毛泽东对罗瑞卿、杨成武都给予了宽恕,放出来,安排工作。 
  陈伯达到底还有些什么事,惹得毛泽东至死也不愿原谅他呢?
陈伯达在自已的回忆中,对此,他也莫名其妙得很。(未完待续) 
★ 文革中高层人事问题的十大未解之谜(二) ★
http://junshi.chinabbs.com/bbs/00/309473.html
 ★(六)康生称病内情有没有其他玄机? 
  康生注定是一个要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人,谁让他从进入中共领导层后,就长期从事领导特科、情报、锄奸、安全、审干方面的工作! 
  康生在文革中的表现,已众所周知,勿庸多言。
  但,自陈伯达在1970年8月倒台后,康生便不太在公开场合露面了。1973年的中共“十一大”上,他虽坐着轮椅出了一下面,并被选为中央副主席之一,但之后的批林批孔运动,已基本没有他指手划脚的痕迹了,直至1975年12月去世。 
  文革十年,康生在中途却似乎歇了下来。
  现在资料都说,那是因他病重所致,无法再在政治舞台上演“党阀”主角了。
  但,在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江西省委书记之一的刘俊秀有一个多少多少“想不到”的讲话,被揭露出来,并遭批判。其诸多“想不到”之中就有一条:“想不到九届二中全会后,康(生)老会从此甩手不干!” 
  九届二中全会,也就是令陈伯达倒台的1970年8月的庐山会议。 
  刘俊秀的这条“想不到”,似乎揭示了另一个历史真相:康生在文革后期主动隐退,并非全是疾病所致,而有可能与陈伯达的倒台有关。当然,不是他康生本人受陈伯达问题牵连,因为,在中共“十一大”上他仍任要职。
  也许,是他对毛泽东将他为数不多的“文革战友”陈伯达整下台这一做法很不满,“兔死狐悲”,因而称病告退,“甩手不干”了的。
  但,这个观点目前尚无其他资料可佐证,而仅仅有刘俊秀的这条“想不到”。
  不过,刘俊秀时任江西省委书记,他说的东西应该不会全是空穴来风。 
  另外,毛泽东与康生的关系,显然比与陈伯达的关系要深一些。 
  自在延安时,康生在毛泽东与王明的较量中,就敏锐地不再支持王,而坚决转到毛的这一边起,康生就成了毛泽东的一员能干与甚至可以推心置腹谈私下话的特别助手(当年,江青就是由康生出力撮合给毛的,并且在其他政治局同志不赞成此桩婚事时,康生则极力支持了毛),而康生的工作性质,更使他受到毛泽东的器重。康生比毛泽东还小五岁,但毛泽东在文革时的公开场合下,有时都称之为“康老”。可见二人关系的特殊。 
  陈伯达那个书呆子做做事可以,但他一直就不可能与毛泽东建立象康生有的那种亲密关系,所以,毛泽东在批陈的庐山会议的大字报中气愤地说:“我与他(指陈伯达)共事几十年,从来就没有很好地配合过!” 
  因而,陈伯达触犯了毛泽东,毛当然就会极为不满,但康生若在毛面前耍一点小脾气,毛泽东则可能会以大度之态处置对待。康生在毛泽东面前似乎有这个本钱。
 ★(七)林彪事件 
  林彪问题是文革中最令人震惊、至今也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最大事件。 
  这些令老百姓们疑惑不解的问题,大致有: 
  (1)象林彪那样一个已身患重病怪病而大部份时间只能坐在黑房间里的人,一个连文件都不想看,而只能勉强让秘书先读给他听听而已的人,一个甚至要在颠簸不停的汽车里才能睡着觉的人,一个在天安门城楼“五•一”晚会上连稍坐久点时间都不舒服而要离开的人,一个因病而几乎对生活都没有多少兴致了的人,会不会还能对高层权力有着疯子一样的欲望?  
  (2)林彪篡党夺权、搞反革命政变的罪行证椐,如果,排开那些只有工作职责联系上的关系、矛盾,而不是用现在的观点来推断的事,还有些什么可以更有力可以说服人的证椐呢? 
  在有关林彪罪证的材料中,除了那些描摹古人话语如“克已复礼”之类的条幅外,还有两样东西被列为重要证椐:
  一张林彪亲笔写的手令,内容是“盼照宇驰、立果同志意见办。” 
  还有一张则是从黄永胜处缴获的纸条,内容是“林副主席一号命令”几个字。
  “宇驰”即周宇驰,时任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立果”则是林彪的儿子,时年27岁,任空军作战部副部长。 
  至于这孤零一张“盼照宇驰、立果同志意见办。”的字条,究竟要办的是什么事?是不是就肯定就如罪证材料中所说的“搞政变”的命令?
  而那“林副主席一号命令”的纸条,可以理解为黄永胜准备执行林彪的“一号命令”。但是,我们现在已知道,那所谓“一号命令”,也就是准备与苏联打仗,而要将中央一些老同志(包括正在“审查”的一些老同志),如陈云、朱德、李富春等人,与有“问题”的刘少奇、邓小平、张闻天等人,安排离开北京到外地去的那回事情,并不是林彪搞政变的命令。 
  (3)林彪的儿子林立果,与他那帮少壮军人、所谓的“联合舰队”们,搞的那份《571工程纪要》,确是对毛泽东本人与文革等很多中国现实问题,进行了抨击,确也具有1924年间日本青年军人推翻文官政府而搞军国主义政变的那股味道,他们也确将日本海军的“江田岛”精神奉为楷模。 
  但,他们在《571工程纪要》中所表明的很多观点,实际与下层当时很多思想激进的青年人想法一个样,只是在改变社会的具体做法设想上有区别。
  但,林立果等人的行为,与他父亲林彪及其集团有没有直接联系呢? 
  现在,似乎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全貌材料。
  至于《571工程纪要》这一文件,其实并不是一个什么行动纲领与指令,而基本都只是一些政治抨击与观点的集合。林彪垮台后所下发的其罪证材料中,说《571工程纪要》中的“571”即“武装起义”的谐音,这恐怕有点牵强。 
  (4)“九•一三”那天,林彪究竟是如何登上三*戟飞机的?他究竟是不是想叛逃?这飞机究竟原先是打算飞哪儿? 
  只有事情的动机才能说明事情的性质。 
  椐林彪的女儿林立衡(豆豆)说,是他哥哥,在其母亲叶群的协助下,将林彪强行弄上飞机的。
  而林彪飞走后,其手下的几员大将黄永胜、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却毫无所知,还协助周恩来采取空中管制措施等。这,象是一个在搞政变的样子吗? 
  不知要到何时,才能有些什么资料,可以帮人们清晰地解开这些谜团。
 ★(八)毛泽东是如何选定王洪文当中央副主席的? 
  在1973年的中共“十一大”上,时年39岁的上海造反派头头王洪文竟然当上了中共中央的副主席,成为了中共第三号领导人,并即刻主持中央全面工作。对此,相信包括当时全国造反派的成员在内的所有人,以及国内外所有的中国政治问题的专家们,都一定个个瞠目结舌,大出意外。惊奇万分。 
  王洪文究竟是以什么条件,成为了毛泽东再一次选定的中共领导的接班人?
  或者说,毛泽东是以一些什么标准,选了王洪文来做他百年之后的继承者的?
  是想选一个造反派头头,以便保证以后能将文革开辟的这个新政治格局延续下去? 
  但,为什么全国除上海以外,却又没让其他省(区)的造反派头头们也照此体制格局,也一一安排做省(区)委书记、副书记?相反,当时,很多造反派头头不仅没有进入掌权者行列,而且还被关在监狱里,或戴着“反革命”“516分子”等罪名,尚在另册。既只选了一个王洪文做接班人,而并未让全国的造反派头头都一一在各省各地接班,以形成一个造反派掌权的体制,这就说明,“造反派头头”并不是毛泽东的选拔标准。  
  是想选取一个有魄力能担大梁的人,以保证毛泽东百年之后,中共领导能顺利交接班,而不会处于一个“血雨腥风”的环境中,且能将毛泽东开创的事业继续进行下去?
  王洪文在上海造反时,为保持已由造反派一统的安定局面,他率领“工总司”在总体文质彬彬氛围的上海,就敢以武力断然镇压反对派“上柴联司”。那一幕,当时毛泽东不仅通过电视直播全部目睹了,而且,对王洪文在此事中的果敢决然性格,给予了很高评价。 
  但,这只是王洪文能入选的一个必要条件,而还不是充份条件。因为,象有王洪文这种能力的造反派头头,全国能找出不少。 
  关于毛泽东如何选定王洪文的详情,至今未能看到全面资料,而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只言片语散落在各种书报上。
  王洪文主持中央工作后,其短处显现很多,因此,1975年,毛泽东便让他退了一下,而让邓小平出面主持中央工作。但,对王洪文仍寄厚望,找他深谈,要他多读书,不要与江青等到人混得太密,要注意与中央其他领导人处理好关系,告诉他已是中央的领导人了,而不仅仅是上海的书记,不要搞“上海帮”“四人帮”等等。 
  实践表明,毛泽东的这一次选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又是一次看错了人。
  历史也已提供机会让王洪文自已证明,他显然不具有做统帅当领袖的才干。 
  如果王洪文真有几刷子有几手的话,中国的历史则将是另外的一些画面了。
  蒋经国、金正日都能顺利接班,而王洪文却反成了阶下囚,这之间,不谈政治性质,应该还是有个能力问题。
 ★(九)毛泽东的临终遗嘱中,究竟要定谁接任中央主席?
  毛泽东有没有一个临终遗嘱?按当时那种情况看,列宁、斯大林、胡志明去世都有遗嘱,毛远新又天天守在他身边,毛泽东无疑也会有一个包括指定接班人在内的临终遗嘱的。只是,至今,中国的老百姓们一直没能看到那份东西。西方港台的媒体上虽然经常抖出一些毛泽东“临终遗嘱”之类的文章,但,其可信性其文风都令人不敢相信。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华国锋上台当主席后,官方公布了一个“你办事,我放心”的纸条,说是毛泽东指定华国锋接班的“临终嘱托”,给人一种似乎是毛泽东临终遗嘱的意思。但,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你办事,我放心”那纸条,从逻辑上讲,不会是毛泽东的临终遗嘱。
  但,不知为何,官方至今也没有公布一份正式的毛泽东的临终遗嘱,以正视听。
  毛泽东在其临终遗嘱中,有可能会指定谁做他的接班人呢?应该是王洪文。
  这个判断也没有直接证椐,而只一点间接的信息。 
  在“四人帮”垮台后,中央发下来的批判材料中,有毛泽东早就批评“四人帮”的一些话语。其中,有一段批江青的话:“江青有野心”“她想要王洪文去做(人大)委员长,而自已当党的主席。
  毛泽东的这段话,可不可以理解为:王洪文本是安排当党的主席,江青却想自已坐上去,而要王洪文去改做人大的委员长。
  当然,这只是从逻辑上的推断,至于毛泽东究竟指定谁当他的接班人,还待真正的毛泽东临终遗嘱公布之日,才可下结论。
★(十)….. 
无语沉默。(全文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