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 国 兰 德 公 司 评 中 国 弹 道 导 弹 优 缺 点 ★

今日看点:2006-6-25
(01):★《 联 合 早 报 》认 为 :中 国 新 全 球 战 略 初 见 端 倪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6-23/103542.html
(02):★ 中国军迷网络“黑话”误导美国对我情报收集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6-23/2080.html
(03):★ 美 日 对 朝 鲜 的 侦 察 手 段 与 侦 察 重 点 ★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6-06/20/content_1423223.htm
(04):★ 国家大剧院光污染无法解决/但不影响交通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654088&typeid=14
(05):★ 美 国 兰 德 公 司 评 中 国 弹 道 导 弹 优 缺 点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6-23/134553.html
(06):★ 美 指 中 美 军 事 冲 突 料 可 避 免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6-23/20259.html
(07):★ 欧洲军刊评论:中国海军近期东海演习中之不足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6-16/111815.html
(08):★ 中 国 “ 走 出 去 ” 受 到西 方 阻 拦 ★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6/4524149.html


★ 欧洲军刊评论:中国海军近期东海演习中之不足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6-16/111815.html
WWW.MILCHINA.COM 2006-6-16: 近期,中共当局在,东海海域进行了一次,较为水准的模拟演习。此次演习真对的,无非是他的近邻-日本。
此次中国海军东海演习,以东海舰队主力作战舰队为主,附加配属北海舰队的部分潜艇。并且,此次首次参加演习的是的“宙斯顿”级170,171。2只先进的舰队的防空驱逐舰。这是首次中国海军参加演习的最大吨位,最先进武备,的主力驱逐战舰。
另外,还有6艘F21T型导弹护卫舰,2艘被增加部署的F22型导弹驱逐舰。112,113号。2艘最新的F24D导弹护卫舰。4艘“877k”级AIP动力潜艇,6艘“宋2级”AIP潜艇。1艘元级,2艘“636”级潜艇。其他还有东海舰队第6驱护舰队的6艘老式051C级战舰。另外,中国还首次派遣了1艘092C,1艘093C核动力潜艇,进行了所谓“远程深水护航、打击”演习。
其主要科目有,模拟多方位多角度8-24枚“捕鲸叉”,低空打击。可以看出,配备了强大的宙斯顿系统的170。威力的确十分惊人。它可以在极短时间,发现400公里以外任何25-30-31000米的空海域内所有来袭目标。即便,美国海军空军,最先进的F22隐身超音速战机,在它的先进的远程SPY1SD的监控下,也是会出现马脚。
此次,中国海军,成功的抗击217度角度的21枚导弹饱和打击。模拟弹采用了比捕鲸叉速度还要快速的“C802”。以及混合制导的更加先进的C803A,3枚。其中,803成功的突破了,170的外围拦截,但是,被524号护卫舰,在进入21米超低空弹道之前,击落。
此次,中国东海舰队目前所配属的路基远程打击支援旅,一共有3只参加了演习。DF22C首次登场。命中概率达到了中共从没有的高度对静态把船91%。对动态编队80%,对于单只军舰,61%。对于射程在1800-2100公里的这种中程导弹来说,可以还是比较不错的。至少比中共以前的41%的概率,要好。
这里不包括带有核弹头的面杀伤。此次,更加突出的是看到了中共强大的潜艇部队。这支在技术上,设备上,都是比较先进的部队,水下攻击力度,是以前中国海军根本达不到。上述所提到的参加演习的潜艇,所使用的鱼雷,按照其发射后的尾部轨迹来看,都是属于“尾流制导”的先进鱼雷。这与5年前中国的潜艇依旧在发射“线缆制导”的鱼雷4,5。简直天地不同。
6000米水下攻击自主机器人系统,目前只有美国海军拥有。俄国在91年废除了这项“高昂的待遇”。此次中共以1艘大型“滚装货轮”为模拟轻型航母,进行了打击演习。成功!这是肯定的。虽然,货轮得到来自170,以及远程预警警戒机的协助。但是,必定它在深达415米以下的海区,目前,即便是美国海军AQR69型深浅磁性电子水声探测器,也不能达到在400米水深探测这种无人攻击武器的能力。
至于中共瞄准的对手--日本来说。更加难以控制。虽然日本也有6250米的水下机器人。但是,从01年开始的模拟深水打击核潜艇,战术,多次遭到失败。损失2台以上的机器人。
虽然有很大进步,但是,中共海军的问题,还是很多。从战术角度来看,他们所用的战术,很难说能不能适合真实的战场。将先进的宙斯顿驱逐舰,作为冲锋的前沿,可以说这是一个“败笔”。但是,中共可能考虑的是他的路基弹道导弹部队,的远程威慑,对手必定还是在此略出不足。 舰队部署过于呆板。这也是海军缺乏训练以及长期以来的“和平环境”所早就的习惯。如果不是海军演习司令部的“再三指令”军人们可能还是以为在走过场。但是,此次中共当局恐怕真实的要演给对方看看。
另外,中国海军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其高技术兵源的严重匮乏。很多新型设备使用,都是由极少的学生兵来完成,但这些军事技术院校专业学生,很少的一小部分人,能留在部队,其他都会很快离开。因为他们还要去争取更加好的机会。
因此,此次中国海军在导弹发射上,出现了。单班轮值的尴尬境地,这对于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怎么能够想象。?
但是,目前中国人流行的一句话:爱国也是要看看价码的。
170的对空拦截导弹,明显效果不是很理想。31%成功拦截概率,与美国的DDG-47级驱逐舰匹敌,还算可以,但是与最新的DDG51比拟,就显得逊色。这里要说名的:防御导弹以及SPY的能力,发现角度,时间,转移概率差,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关键在于中国海军的人员。他们头脑反映竟然比电子设备,还要慢!这是很难想象的。
再有就是中国一贯的“保护成绩”的作风。不敢大胆尝试新的作战手法,不敢果断采纳,新型的战术思维观念。在防御以及拦截上,还有有着“按部就班”的理解。
新型战舰与老式驱逐舰搭配协同问题。这是此次比较突出的设备问题。老式051级驱逐舰,由于动力系统严重不足,不能以35节快速时速,协同17X,112。这样的新型混合动力战舰。因此,为了保持海上战术编队,后者必须降低速度等待这些老式驱逐舰。
导弹,数据传输,不是很好的规范。在对舰导弹方面,负责进行中继制导观察的预警,直升机,都必须使用两套设备来维持。因为早期中国生产的HY-2是类似前苏联冥河导弹。属于较为落后的。但是新型的战舰,都是使用802,803。着两种间接观瞄引导,设备,数据都是不同。并且很难得到统一。预警机通过中国海事侦察卫星,传输的数据,老式的051级虽然配备了简单的GPS,但是无法使用BN53B海军数据总线。直接进行控制。只能依靠在舰上配属普通网络电脑来解决。
宋级潜艇的前655mm热导鱼雷管道发射口,很可能会出现“倒流”以及滞射的问题。其焊接依旧比较粗糙。无法适应目前中国最新的鱼雷11,那种尾流制导,热动力及其流现的鱼雷发射。以前,在发射老式鱼雷5时候,因为雷体直径不到因此,不必在乎那些细小的焊接瑕疵。但是现在雷体与管道几乎无缝连接,靠高压热到蒸汽发射。因此,看来宋1型仅仅服役1年就改进,还是有道理的。II要好狠多。他的管口是激光无缝切割。因此,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海军的卡27。激素,是俄国以前的航载直升机,其性能与攻击能力,都不如中国自行改进开发的Z9。但是,目前中国新的直升机平台,以及操控设备,都不在真对Z9进行支持。支持最多的还是Ka-27,29。
虽然,还有一些问题。但是可以从此次演习看出,中国海军已经完成组建一支“混合舰队”的能力与作战意图。在真实情况下,这支来自东,北,南。3海舰队组建的联合混舰队。一般至少1艘“宙斯顿”2艘16X级驱逐舰,3艘11级驱逐舰,6艘F21型护卫舰,4艘24型护卫舰,以及13艘AIP型潜艇组成。他目前至少有两支。其中1支部署在黄海,平时,分散在东,北舰队。一旦需要,就可以马上组成按照特混舰队编制的,先进驱潜编队。
另外1支在南海-台海。上述2支舰队,可以形成对台海的东,西两点的出海口的夹角。正好可以完全的封锁台海。而对于日本来说,东海舰队,北海舰队都是在部署在南中国海等深海区的新型094潜艇,进行远程支援。一旦遭受到舰队级规模的打击,094很可能会在几千公里之外,对其进行面-毁灭性的打击。
而单一舰对于这样东海特混舰队,很难起到多达威慑。日本海军目前部署在该地区的第3,5舰队。都是采用分散部署,集中作战原则。其他日常警戒都是依靠巡逻艇来维持,可以看出,日本的确在遵守美国海军的:不要刻意激怒中共的警告条例。But Lome Si • Craster mk800编译报道仅供参考▲
★ 美 国 兰 德 公 司 评 中 国 弹 道 导 弹 优 缺 点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6-23/134553.html
  ▲中国导弹工业生产能力和产量
  弹道导弹:研究发展的优势和弱点,以及生产能力
  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中国导弹生产能力给人印象深刻,在一些领域与西方军事国家的能力接近.但是,关键的弱点仍然在存在于一些重要领域. 象中国其它军工领域一样,一些弱点得到了重视并正在进行改良,但一些问题继续存在. 在这一部分, 我们对中国导弹工业研究发展和生产能力进行评估. 以上所叙述的中国导弹工业的发展和改进将在今后继续得到改善. 明显的标志是新的发射平台和生产发射平台的发展速度.
  最值得注意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国导弹领域的导弹产量.CASC(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IC(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AVIC I(一机部),AVIC II(二机部),CNGC(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生产多种多样的弹道导弹,反舰导弹,地空导弹,空空导弹,精确打击对地导弹等. 与美国和其它国家装备的导弹相比较,许多型号的导弹比较先进.中国短程弹道导弹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类导弹为中国提供了其它国家不具备的打击能力,尤其在台海方面起到的威慑作用和作战能力.
  尽管如此,中国导弹工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许多的失败,这些失败带来的缺陷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大多数导弹系统的发展时间非常长,中国导弹工业在很大程度依赖进口设计和技术. 在许多领域,导弹工业持续失败,长期不能满足解放军的需要. 中国现代地空导弹,反舰导弹,空空导弹长期以来需要进口,许多相关技术必须从以色列和俄罗斯引进.所有这些明显表明了中国导弹工业的缺陷.中国导弹工业最薄弱的领域是中/远距离地空导弹, “发射后不管”空空导弹,巡航导弹.
  中国同一等级的导弹系统比其它现在军事力量部署的时间总体上要晚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其它军事力量的同类导弹系统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始由更先进的系统所取代.但是我们对中国是否要在近期为其落后十多年的导弹系统更新换代还不清楚,也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中国有通盘更新换代的计划.
  ▲弹道导弹:研究发展和生产能力的优缺点
  中国国防工业最著名的是它的弹道导弹.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是为数不多的自行生产各类弹道导弹的国家之一. 中国在台湾海峡部署的日益增多的短程弹道导弹吸引了国际上的注意. 但通过对中国弹道导弹生产能力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弹道导弹落后技术先进国家许多年. 许多导弹系统停留在美国和苏联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期的水平.
  中国第一批弹道导弹是苏联SS-2以液氧/酒精为动力的二战时期德国V-2导弹的改进型,命名为 “东风 1”(DF-1), 在1960年发射成功.苏联对华技术援助也在同一年结束,直到九十年代才恢复. 在这个阶段, 中国对DF-1进行了改进,使用了液体燃料,提高了射程和精确度.目前,中国现役13,000公里以上液体燃料弹道导弹的圆周误差达到了500米.
同时,中国在六十年代开始发展固体燃料弹道导弹. 研究的初始目的是为了生产潜艇发射洲际弹道导弹 “巨浪 1”(JL-1),但最后同时出现了DF-21陆基弹道导弹.与液体弹道导弹不同,DF-21从机动车辆上发射,提高了生存能力.
 DF-21和中国所有液体弹道导弹携带核弹头.DF-21研究成功之后,短距离固体燃料常规弹道导弹相继出现. 这些短距离弹道导弹最初的发展目的是为了出口,但最后装备了解放军. 目前,解放军现役350公里到2,150公里固体燃料弹道导弹的圆周误差达到了50米,对导弹射程和精确度的改进工作还在继续.另外,固体燃料核弹头机动弹道导弹目前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中国目前发展中弹道导弹见图表2.3
  型号–燃料-装备时间-战斗部重量(公斤)-射程(公里)-圆周误差(米)
  DF-3A 液体 1987 2,150 2,800 1,000
  DF-4 液体 1980 2,200 5,500 1,500
  DF-5 液体 1981 3,000 12,000 800
  DF-5A 液体 1986 3,200 13,000 500
  DF-11 固体 1992 800 350 600
  DF-11A 固体 1998 500 500 200
  DF-15 固体 1990 500 600 300
  DF-15A 固体 未知 500 600 30-45
  DF-21 固体 1987 600 2,150 700
  DF-21A 固体 未知 500 2,500 50
  DF-31 固体 2010 1,050-1,750 8,000 300
  DF-31A 固体 2010 1,050-1,750 10,000 300
  JL-1 固体 2003 600 2,150 700
  JL-2 固体 2010 1,050-2,800 8,000 300
  资料来源: “简氏战略武器系统” 2003年6月3日,第40期; “核扩散:威胁和反映”国防部长办公室,2001年1月; “中国国防年度报告 2003”; “中国国防年度报告 2004”; “北京展示新型战术导弹系统” “简氏防务”2004年11月.
  注:资料来自非秘密文件,可能存在误差.
  中国自六十年代就具备了自行设计和生产弹道导弹的能力,1981年中国成为部署洲际弹道导弹第一个发展中国家. 与美国相比较,中国弹道导弹领域不具有优势,而且很大程度明显有着局限性. 美国在1960年部署洲际弹道导弹,比中国早了21年. 自1963年,美国所有的洲际弹道导弹都是固体燃料,中国第一种8,000公里射程的DF-31到2010年才开始装备部队. 另外, DF-31的圆周误差为300米,而美国在1965年部署的 “民兵 II型” 洲际弹道导弹的圆周误差为200米.
  另外,美国在六十年代末部署的射程为740公里的 “潘兴 I型”机动短程弹道导弹的圆周误差为150米, 而中国直到九十年代才部署的第一种600公里射程短程固体燃料弹道导弹DF-15的圆周误差为300米.
  DF-15A和DF-21A估计圆周误差小于50米, 但要到2010年左右才能开始部署,而美国在1984年部署的 “潘兴 II型”中程弹道导弹的误差也是50米.
  最后,美国自1960年就已经开始部署短程弹道导弹. 中国正在显示这方面的能力. 美国射程为国7,400公里的 “三叉戟 C-4”从1979年开始服役,圆周误差为450米;而与其相似的中国JL-2到2010年左右才开始正式服役.
  中国潜射弹道导弹的能力可与美国30年前的水平相比较;中国洲际弹道导弹的相当于美国40年前的水平;中国短程/中程弹道导弹能力与美国20年前的水平相当.
  另外,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中国在改进的速度上有所加快. 尽管总体上讲不是那么印象深刻, 但中国短程/中程弹道导弹为解放军提供了重要的打击能力. 美国唯一的常规弹道导弹是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最大射程只有300公里.
  根据美国和苏联于1987年签署的 “中程核武器条约”,美国和俄罗斯目前都没有500-5,500公里射程的弹道导弹. 美国需要依靠空中和海上武器系统发射射程为300公里以上的巡航导弹,而中国在此领域占了上风.
  中国的短程弹道导弹不但很难防御,而且几乎无法在发射前确定位置并加以摧毁.中国最新发展的DF-15A和DF-21A相比之下更加难以使用精确打击手段进行打击。▲
★《 联 合 早 报 》认 为 :中 国 新 全 球 战 略 初 见 端 倪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6-23/103542.html
《联合早报》认为,中国得新全球战略初见端倪。
  中评社香港6月22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22日载文《中国新全球战略初见端倪》,摘要如下:
  对于一个电波发射台而言,距离中心站越近的地方,接受资讯的能力越好。同样,要抵御外来的干扰电波,抗干扰滤波层次越多,抵达中心站的干扰信号就越微弱,电波发射台也就越安全。从胡锦涛在刚结束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的讲话来看,中国似乎正是按照电波传播原理布设新的全球战略。
  国际社会基本上公认中国是与美欧对等的一极,影响力遍及全球。不过,在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后,美欧至今还没有梳理好新的全球战略来应对变化了的国际局势,而中国似乎已提前动身了。胡锦涛关于建立和谐地区的四点建议(以下简称“胡四点”),有理念也有实施方案,实际上可以扩展应用到所有国际事务中。从某种角度看,“胡四点”是中国未来外交的路线图,可以说新的战略框架初见端倪。
  这是一个攻防兼备、以中国为中心点的新战略,旨在为新型国际关系开创新路。这个新战略既有很强的主动性,力图将中国的经济能量与和谐世界理念发射出去,抵制西方国家“唯我独尊”的心态;同时,这个新战略渗着以和为贵的中国文化色彩,与西方惯用的“大棒加胡萝卜”迥然不同。
  ▲第三次外交战略调整
  从中共建政到世纪之交,中国外交战略曾有两次大调整。第一次是冷战背景下发生的,以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为标志,以团结和援助第三世界国家为基准,同欧洲等第二世界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低姿态,着力在苏美两个阵营间“灵活游走”。
  第二次是实施邓小平设计的“大国外交”战略。中国不仅引入了改革必需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也得到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江泽民承续邓小平路线,中国与美、俄、欧、日等的关系更上层楼,最终促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撤除了国界铁丝网。
  中国“入世”不久变成了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不可避免地成为美、日、欧的心头之患,焦虑中国的崛起会影响本国本地区利益。无论是美日官方合唱的“中国威胁论”,还是欧洲民间酝酿的“中国威胁说”,都试图给中国的发展“使绊子”。他
  美日新军事同盟的形成,美国胁迫人民币升值,通过战争和“颜色革命”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中国的邻国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扶持印度的科技和军事,欧盟则对中国纺织品增收关税,日本一度暂停对华优惠贷款等等,均表明他们已动手“拦截中国”了。面对这种现实,中国的第三次外交战略调整势在必行。
  ▲释放经济和文化能量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正是布希发表美中“战略竞争关系”论不久,可谓中国第三次外交战略调整的开始。与以往不同,中国不再强调“不结盟”,而是在“睦邻、安邻、富邻”的心愿下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准”展开互利合作。
  胡锦涛把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称为“历史性决定”,把中国与其他成员国的长期睦邻友好视为“政策优先”,绝非是空话,而是明晰了中国以本国为中心、欧亚大陆为根据地、向全球发射中国经济能量和“和谐世界”理念的新战略。
  中国新战略的日渐明晰和精心布局是胡锦涛主导的。把欧亚大陆作为战略根据地,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首先,中国意识到中美间的冲突是无法回避的,主要在贸易、能源、科技和价值观方面。美国期望全球各国都美国化,而中国则强调世界的多样化,尊重各国选择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平等享受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在美国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沼而无法继续东进时,中国加快与俄国和中亚国家在政治、经贸、军事、反恐、禁毒诸方面的合作,既对来自美国的威胁筑起了境外防线,也加固了欧亚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其次,充分利用俄罗斯目前的处境,使之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助推器。俄罗斯因经济原因失去了呼风唤雨的霸气,善变的作风也使其国际信誉大打折扣,但与西方多年较量积累的经验和外交管道,却使俄国仍然保留着外交场上重量级拳手的资格。无论在朝核谈判、伊核危机还是其他国际事务中,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外交目标还需要俄国助一臂之力。
  ▲强化安全抗干扰能力
  再次,中国经济已发展到能量向全球释放、能源从外部输入的新阶段,需要在美、欧、日等富国之外开辟新的市场,在预防西方国家制约的同时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开辟新市场最佳的途径是培育新市场,中国与俄国和中亚加速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加大投资,实现市场一体化,不仅为中国产品和技术培植了新市场,为中国寻得较稳定的能源供给地,而且对世界经济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横跨欧亚大陆的经济圈一经形成,便把东部的美日市场和西部的欧洲市场连成一片。这样,上海合作组织将成为中国宣导的建立和谐世界新秩序的一个地区样板。
  中国把周边国家作为外交优先,并不意味着不向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射电波。胡锦涛说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封闭、排他的军事和政治集团,不搞地缘对抗,其实也是说中国对全球各国一视同仁,愿意以和平和民主方式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平等互助。
  在同欧美日等国努力维持正常关系外,中国把目光回归到一度忽视过的发展中国家,在非洲和拉美增加了影响力,既有扩大本国利益的考虑,也有言传身教和谐理念的动机。胡锦涛访美时不是专访,而是把访问非洲国家一路安排,显示中国对大小穷富国一律平等的态度,类似很多的外交行动都让发展中国家感到中国崛起是幸事而非威胁。
  中国的新战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美国在海峡两岸事务中的发言权降低了,日本在与华对峙一段时间后表现出低头迹象,朝核问题和伊核问题基本上在按照中国预想的方案进行,欧盟对美国给予的不少对华政策“指点”束之高阁……这表明中国的新战略不仅赢得更多朋友,也过滤掉了许多干扰,国家安全的抗干扰能力增强了。
  新战略的核心是建立“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实际上是指在和平发展的动态过程中重新整合人类文明所有的健康因素,建立一个各国平等、民主协商、共同繁荣的新秩序。对于习惯于逞强逞能的美俄以及富有经济优越感的欧日来说,中国的新战略必然会给他们带来或多或少的不快,因此中国实施新战略依然任重道远。▲
★ 中国军迷网络“黑话”误导美国对我情报收集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6-23/2080.html
劣质翻译导致美误解 中国网上帖子成情报
2006年06月23日来源: 环球时报: 美媒体载文反思,美国赖以制定对华决策的情报信息往往错误百出。由于“语言技能和对地区事务的精通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美国情报人员往往犯下翻译错误,改变信息。另外,他们经常主观地选择情报,将小报报道、论坛帖子等不具权威性的信息作为情报来源。结果,错误情报日积月累,积重难返,加剧了中美相互猜疑。
克林顿总统1998年访华的高潮是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演说现场直播所用的同声翻译由美国自己提供——这是美国总统首次直接对中国民众发表讲话。通过电视观看演说的美国评论员认为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功。但在中国,克林顿的演说一结束,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就向观众表达歉意,因为美国人“翻译的中文不伦不类”。虽然演说词的翻译在意思上到位,但表述拙劣,容易造成误解,堪称失败的翻译。
近10年以后,尽管美国和中国还在苦苦寻求彼此理解,但两国之间的相互怀疑和误解仍频频见诸官方文件和政策声明。五角大楼2006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提出警告,称中国拥有与美国进行军事竞争的巨大潜力,其军事技术足以抵消美国传统军事优势。
该报告只是美国政府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技术实力表示担忧的一连串报告中的最新一个。然而,这类报告常常错误百出,使提交给国会和传达给美国公众的信息的可靠性被打上问号。撰写这份报告的分析人员所收集的资料源于翻译糟糕的文献和不可靠的中国媒体报道。他们经常未能将来自更可靠的公开的中国信息纳入考虑。这种对资料的选择经常偏颇地支持了流行的对华看法。
这些报告以及美国军方就如何应对他们所谓的中国威胁而提出的建议,成了中国的分析家们的读物。那些读过报告的中国的分析家随后撰写他们自己的报告,并在刊物上发表,这些文章又成为美国的分析家的读物。就像储蓄户头上的“利滚利”,错误情报造成的结果日积月累,导致小问题迅速成为大误解,最终积重难返。其结果是,两国之间的猜疑日益加深,双方对解决造成分歧的安全问题的合作失去真正兴趣。
  “太空珍珠港”?
2001年,美国国家安全太空管理与组织评估委员会发布报告,认为“中国军方正在发展在未来高科技太空战争中击败美国的方法和战略”。该委员会对可能的“太空珍珠港”事件提出警告。
这些担忧也许是合理的,但该委员会用来证明其看法的资料却有问题。在提出“美国弱点的警示”时,该委员会引述一家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称,“对那些无法借助坦克和飞机赢得战争的国家来说,攻击美国的太空系统或许是一个不可抗拒的选择。”使用这则报道的评估委员会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上述报道是中国政府的官方声明。事实上,那家媒体同时还是一家拥有从时尚到时事等许多杂志的商业企业。委员会所引述的报道就出自该媒体所属一家杂志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一名低级别军官撰写,并非中国政府的政策声明,文中探讨的弱点与太空战争毫无关联,并且也未提到所谓的“太空珍珠港”。
而且,该文在指出所有美国的“战略弱点”时,其评估根据恰恰来自美国的资料,包括五角大楼1997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前国家安全官员的讲话、一份未命名的1998年美国空军报告等。
这就像孩子们玩的打电话游戏,话传到最后已面目全非:太空委员会引述中国低级别军官的文章作为报告依据,而后者又是引述美国的资料撰写成文的。这样一来,委员会的报告将对自身军事弱点的评估当成了中方原创的军事观察和意图。
小报消息
可笑的是,就在美国敲响“太空珍珠港”警钟的同一个月,香港一家媒体发表文章称中国正秘密研制一种反卫星武器。据说这种小型的尖端装置能附着在卫星上将卫星摧毁。随后,五角大楼在其2003年和2004年的《中国军力年度报告》中提到了这些文章。
对这些文章进行高级搜索,会发现它们都源于中国安徽的一位军事发烧友写的一篇帖子。在写作这篇帖子时,这位发烧友似乎只是使用了有关中国民用卫星的公开资料,再加上自己的主观评论,于2000年10月份在个人网站上张贴了这篇有关中国反卫星武器的文章。那家香港报纸一字未改发表了这篇网上帖子。美国负责监视国外媒体的外国广播信息服务处把上述香港报纸的文章翻成英文,并交给了情报部门。
五角大楼的分析员本应追踪到文章的原作者,在考察消息的可信度方面,他们也应注意到,发表上述文章的那家香港媒体为增加发行量已改变了原有的办报风格。在报纸发表那些文章的时候,它早已成为一份街头小报了。
字词游戏
糟糕的资料选择、误传、误释并非美国情报部门处理源于中国的情报资料时仅存的问题。2005年3月,美国国家空中和太空情报中心在其题为“对美国太空优势的挑战”的报告中引述了来自中国的资料,但译文明显与原文意思不符。
该报告的引述称中国正积极研制反卫星武器:“中国将密切跟踪国外先进卫星技术的发展,紧密关注太空军事利用上取得的进展,同时积极研制反卫星系统。”国家空中和太空情报中心的译文存在严重错误。它将中文里的“应(该)”翻成了“将(要)”。事实上,从文章可以判断出,作者认为中国尚未在反卫星研制一事上做出决定,所以只是该文作者对此提出建议。
国防部在其2005年1月份的一份报告中承认,“语言技能和对地区事务的精通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在这些技能受到重视之前,美国的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他们读到的有关中国军力和意图的评估其实迷失在了翻译之中。▲(摘自《原子科学家公报》5—6月号,原题:迷失于翻译中,作者格雷戈里•库拉奇,汪析译)
★ 美 日 对 朝 鲜 的 侦 察 手 段 与 侦 察 重 点 ★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6-06/20/content_1423223.htm
  ▲(一)间谍卫星:
  重要任务是监视位于朝鲜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咸镜北道花台郡舞水端里(旧称大浦洞)的远程弹道导弹发射基地。高达33米的导弹发射架、导弹组装设备、发射统制设施、支持设施和导弹可能飞行轨道,都是它的捕捉重点。朝鲜导弹一发射,美国的卫星立即同步追踪弹道轨迹。   
  ▲(二)RC-135侦察机:
  该机属于驻扎在日本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的美空军第82侦察机中队。该型机主要用于搜索雷达性能、制导、通信及辐射等数据。据韩国核武及导弹军事专家申圣泽上校表示,侦察机主要盯的是导弹发射准备和上架全程的电子信号。当朝鲜决定发射“大浦洞2号”导弹后,会将导弹架设在发射台上,光是高压灌注颇具爆炸危险的高挥发性液化燃料,就得耗上十来天的工夫。申圣泽上校说,“大浦洞2号”导弹是以三节式火箭推进器发射,直径2.4米、长16.2米的第一节火箭,灌注液体燃料就须花费4天;直径1.2米、长16米的第二节,则需要3天时间;将装载弹头或人造卫星的载运体送往最终目标的最后一节,是使用可事先装载的固体燃料,不必另外花费时间,因此,光是将上架的导弹灌注液体燃料,起码也得耗上7~10天的时间。由于导弹液体燃料是挥发性强、且多含黄色炸药原料成分的硝酸、镁等金属物质混合制造的,必须以高压方式灌注,如果速度过快,就会发生颗粒冲撞而爆炸的现象,因此灌注燃料较为耗时。同时,由于液体燃料较常温为低,在灌注时会出现白烟现象,这也正是可通过RC-135侦察机来监测发射导弹征兆的原因。   
  ▲(三)WC-135W气象侦察机:
  现驻日本嘉手纳空军基地,是美军为刺探朝鲜核设施情况而从本土专门调来的。该机的特殊之处在于装备了能够收集大气中放射性微粒子的精密探测仪器。美军情报部门可根据这些微粒的浓度和性质判断出朝鲜核武器发展情况。   
  ▲(四)“观察岛”号导弹观测舰:
  原名YAG-57“纽约水手”号,隶属于美国海事管理局,1953年8月15日下水。为加速美国潜射弹道导弹的试验和部署步伐,美国海运司令部于1977年8月将其买走,隶属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特种任务舰项目分部,编号AGM-23。其任务是执行美国政府及军方最高指挥当局下达的绝密任务,用于监视美国及别国的弹道导弹试验,搜集远程弹道的导航、射程及精度方面的情报。虽然美军规定“观察岛”号在全球范围内执行任务,但该舰近年来一直部署在太平洋地区,主要对中国、朝鲜等国的弹道导弹试射活动实施侦察。
  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我国在台湾海峡进行导弹试验,“观察岛”号就潜伏在台湾东北海域的弹着区。2001年8月,中国成功试射“东风”-31战略导弹,而在此前,美军“观察岛”号早已潜伏在中国黄海水域,以偷窥中国的导弹发射。1998年6月,“观察岛”号在日本佐世保基地对朝鲜发射的“大浦洞一号”中程弹道导弹进行跟踪侦测。▲(雷怀/文)
★ 国家大剧院光污染无法解决/但不影响交通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654088&typeid=14
  中新网6月23日电本周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对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党委书记王争鸣进行了独家专访,王争鸣介绍了大剧院工程进展及今后的经营管理等事宜。
  光污染不会对长安街交通造成影响
  《瞭望新闻周刊》: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大剧院屋面形成的反射光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光污染,这个问题怎么办?
  王争鸣:目前没什么好办法,不可能变颜色,也不可能给它加个罩子。但所谓光污染也不要过于夸大,因为大剧院是椭圆形,光线是曲面散射,光点集中,不直视就不会刺眼,而且光的法线向上,反射角很小,光线照过来之后是向上反射,不会直接打在地上。特别是它不会对长安街上的交通造成影响,除了因为是椭圆形的外,它离长安街约200米远,长安街两侧还有一排大树,也会挡住反光。
  《瞭望新闻周刊》:在前段时间的沙尘天气中,大剧院外壳上积起一层黄土,十分显眼。对大剧院的表面清洁工作你们都有哪些办法?
  王争鸣:大剧院的外壳,一部分是玻璃,一部分是钛金属板。目前,我们在玻璃上涂了一层纳米涂料,能够使灰尘、鸟屎等脏东西落上去之后粘不严,用水就可以冲掉。涂上纳米材料之后,这些脏物经阳光照射,在光学作用下可以分解。这使得清洗间隔可以长一些,清洁起来也更容易。钛板没有涂纳米涂料。在金属表面上涂纳米缺乏工程实践,不能保证耐久性。
  多项技术降能耗
  《瞭望新闻周刊》:听说大剧院的湖面冬天不会结冰,是这样的吗?
  王争鸣:是的。我们采用了一种专利技术,利用浅层地下水的冷热温差交换技术,给水面加热和降温。很多人以为我们是把地下水提出来,其实不是的。内部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不耗水,无污染。
  《瞭望新闻周刊》:很多人担心大剧院建成后空调、照明等日常运行成本会很高,当初有人估算说每天的空调电费开支就会达到10万元。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
  王争鸣:空调费肯定不会少,但也不会太多。我们现在用了一些技术,使日常费用能够降低一些。第一个就是从观众厅的座椅下送风。现在的剧院大多是利用大空调吹冷风,很浪费能源。座椅下送风有两大好处。第一,风量风速风温调好之后,主要控制人体高度内的温度,只管到距地面两米以下的范围,因而节能;第二,这些气体从座椅下裹着你,在里面很舒服,且感觉不到冷风在吹。
  大厅是个特别大的空间,有些麻烦。我们同样是把温度控制在人体高度内的范围,采用地板冷热辐射技术。虽然,大厅还有风口送冷气和新风,但这比直接制冷制热便宜多了。
  有人不喜欢有人喜欢
  《瞭望新闻周刊》:大剧院就要完工了,到这个时候,再回顾一下当初的建筑设计争论,你都有哪些体会?
  王争鸣:出现争论是必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争论也是好事,它引起了建筑界和高层领导对于中国建筑界现状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那场关于大剧院的争论,就不会有当前中国建筑设计市场的繁荣,也不会有鸟巢、水立方和新CCTV大楼。
  具体到大剧院,至今依然有争论,但争论小多了。当初之所以挑中了今天的方案,并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而是经过了很多轮的竞争,从69个设计方案中比来比去选择出来的,还征求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这在全国开了先河。
  一直到现在依然有人不喜欢它,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它。大剧院最大的意义不光在于这个造型新颖的建筑,它对中国建筑界的思想理念、管理体制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从大剧院争论之后,我们的领导和建筑师,思想都更解放了,这实际是中国建筑界的一次思想解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争论是好事。
  《瞭望新闻周刊》:那么,当初争论的一些具体问题呢?当时有专家提出了一些使用功能的问题,比如因为一个壳限制了功能的使用,还有消防问题、造价提高座位却减少了等,都很具体。
  王争鸣:很多具体问题还是有道理的,当时也是最大程度地吸收了他们的合理要求。但是当时争论的焦点还是建筑风格。但这个没有统一标准,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至于消防安全,我们在初步设计时就做了很详细、很完备的消防设计,比国家规范还要好。
  戴高乐机场屋顶坍塌与安德鲁无关
  《瞭望新闻周刊》:建筑师安德鲁经常来吗?
  王争鸣:大概一个月来一次。
  《瞭望新闻周刊》:他的压力应该很大吧。他有没有说过他的想法,包括戴高乐机场屋顶坍塌事故。
  王争鸣:戴高乐机场的事他压力很大,但是安德鲁从一开始就坚信,在机场问题上,他的设计绝对没有问题。后来证明是结构设计出了问题,而不是他的建筑设计出了问题,结构设计不是他做的,是另外一家做的。
  《瞭望新闻周刊》:这件事对大剧院有影响吗?
  王争鸣:有舆论的影响,但没有其他方面的影响。我们心里很踏实。我们的自信源于我们的把握。像建筑坍塌这样的问题肯定出在结构上,一是结构形式不合理,或者结构计算有问题,二是设计本身没问题,但在施工中偷工减料。而大剧院是非常四平八稳的结构,另外,我们的设计是法国人做了初步设计,结构计算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安全系数容余量给得特别足,又经过建设部设计院复核。在中方就过了两道关,这两家的水平都是国内顶级的,如果他们再出问题,那中国的设计就没有不出问题的了。而且,大剧院工程在北京市“结构长城杯”评审中得了金奖。施工监理、质量总站和北京市“结构长城杯”评审委员不会都出问题吧?
  《瞭望新闻周刊》:也就是说,当初争论时提出的技术问题都一个个采纳也一个个解决了?
  王争鸣:是这样的。(戴廉 王军) ▲
★ 美 指 中 美 军 事 冲 突 料 可 避 免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6-23/20259.html
WWW.MILCHINA.COM 2006-6-23【大公网讯】: 虽然美国近年不断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美国防部高级官员罗德曼周四表示,中国正在改善其远程作战能力和两栖作战能力,对发展航空母舰也有兴趣。但是,罗德曼承认,美国和中国的冲突并不是预先注定、不可避免的,只要两国采取正确的政策,两国关系朝正面方向发展是可能的。专家认为,中美最有可能爆发军事冲突是在台海问题上,相信双方都不愿意陷入共输的局面。
罗德曼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就中国军力情况作证时说,美国防部最近公布的报告,主要是让美国了解中国的军事力量,并非要证明中国是否是一个威胁。他说:「美国相信和中国具有建设性的关系。我援引前国防部长布朗的话,我们必须避免对中国的情况做过度反应或夸大问题,我们也不希望反应不足,没有察觉一些正在发生的事情。不过,布什总统的愿望是和中国建立一个有建设性的关系,这也是整个美国政府的愿望。」
在中国军力发展方面,他认为,中国的远程导弹已经能够发射到太平洋以外的地区,包括几乎整个美国大陆;中国目前在台湾对岸部署了将近八百枚短程弹道导弹;近年来部署数量每年以约一百枚速度增长。「值得注意的,包括:中国部署或正发展至少十种弹道导弹,中国有五个现代潜舰采购项目,至少两个攻陆巡航导弹项目,至少十二种不同的先进反舰飞弹。」
罗德曼说,美国方面认为台湾仍然是中国军事项目和策略的主要目标,但是从其声明和采购项目也可以看出,中国有兴趣把发展军力的目标超越台湾。「中国正在耐心地、有系统地、谨慎地建设自己的力量。他们每年国防预算都以两位数字成长,如果我们不采取谨慎态度,有一天我们可能醒来会发现亚太地区的平衡已经出现巨大转变了。」
香港时事评论员、浸会大学欧洲文献中心主任杨达指出,中美在武器设备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在军费方面和美国也无法相比,而且在科技水平方面也不如美国,相信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还追不上美国的军事水平。虽然随著中国经济发展,在军事方面的投入也会增加,但是中国不会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仍会继续走精兵简政的路线,不会把军事发展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
时事专家认为,随著美国对台政策逐步清晰化,加上中国国力迅速增强,「台独」的空间正在缩小。虽然两岸统一进程仍然漫长,但是台海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低。最近刚辞职的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曾提出,「台独即战争」。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也表示,如果台海不幸发生战争,大家都将是输家,中国输,台湾输,美国输,整个地区都输。相信中美在一些意见分歧方面,会通过沟通来消除误解,避免爆发军事冲突。 ▲
(香港中通社六月二十三日电)
★ 中 国 “ 走 出 去 ” 受 到西 方 阻 拦 ★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6/4524149.html
2006年06月2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分析: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和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这种冲突不仅表现在经济学意义上的供应和需求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政治学意义上的战略利益冲突。中国和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关系目前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国实行开放政策,“请进来”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中国通过把全球资本“请进来”发展自己的经济。这一政策非常成功。它很快结束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为国民经济发展造就了巨大动力。这种开放政策使中国不仅和当时的苏联、东欧区分开来,也和很多发展中国家区分开来,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比这些国家成功。   
  中国“请进来”的政策和全球资本主义没有任何冲突。对全球资本主义来说,中国的开放无疑为全球资本提供了全新市场。正因如此,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的“请进来”政策抱积极正面态度。
  在第二阶段,和世界体系“接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改革各种机制来适应世界体系,另一方面是中国加入诸如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在不长时间里,中国加入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和区域经济组织。
  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欢迎中国的“接轨”政策。很显然,中国是否能顺利和世界经济体系“接轨”会影响这个体系的正常运作。同时,“接轨”政策也符合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战略意图。在后冷战时代,西方的一个主要对华战略就是通过把中国纳入现存世界体系来制约中国。当然对中国来说,“接轨”也是最理性的融入世界体系的战略。
  那为什么中国和全球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在近年越来越明显了呢?这主要因为两者间的关系已进入第三阶段,即中国“走出去”的阶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从一个资本短缺国家转型成资本过剩国家。“走出去”本来就是个积极因素。“请进来”政策使很多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必然限制了这些资本流入其他发展中国家。一些国家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有“中国经济威胁论”。现在,中国资本“走出去”对这些国家无疑是很好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当今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
  既然中国的经济崛起产生这么多的正面效应,为什么又表现为和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冲突呢?这里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和战略的原因。
  在经济层面,随着中国经济体的壮大,内部供求可产生出巨大的外部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运作并非经济学上所谓的供求关系那么简单,它是典型的政治经济体系。尽管中国努力通过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来实现和平崛起,但对那些主导当今全球经济体系的国家来说,全球化也使中国把其影响力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近年来,中国经济影响力已开始很快走出亚洲,走向非洲、拉美、中东,甚至是全球资本主义的大本营的美国和欧洲。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来说,中国影响力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崛起,无疑是种挑战。这也就是为什么美欧一些西方国家近年来不断把企业并购等经济问题政治化,拼命通过政治手段,企图阻碍中国经济影响力外扩。
  “走出去”与其说是中国的既定政策,不如说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但经济影响力的“走出去”显然开始对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产生相当的影响力,更是开始触动那些一直主导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国家的政治和战略神经。
  外在的阻力是必然的,冲突也在所难免。如何在新形势下和全球资本主义打交道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摘自6月20日《联合早报》,原题:中国与全球资本主义,作者郑永年,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环球时报》 (2006-06-22 第06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