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2006-6-24
(01):★ 极限体验:一名中国女记者眼中的美国太平洋军演 (一)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51757/51719/53567/4522238.html
(02):★ 极限体验:一名中国女记者眼中的美国太平洋军演 (二)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51757/51719/53567/4522238.html
(03):★ 极限体验:一名中国女记者眼中的美国太平洋军演 (三)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51757/51719/53567/4522238.html
(04):★ “ 美 国 之 音 ” 文 不 对 题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519488.html
(05):★ 美 关 岛 军 演 背 着 中 国 “ 打 沉 ” 5 艘 潜 艇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654105&typeid=14
(06):★ 美 媒 体 评 十 大 最 酷 间 谍 工 具 先 进 而 且 时 尚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654034&typeid=14
(07):★ 我军在东海海域演练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对抗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23/content_4739732.htm
(08):★ 中 国 观 摩 团 三 位 少 将 点 评 美 军 关 岛 演 习 ★
http://junshi.daqi.com/bbs/00/564071.html
★ 中 国 观 摩 团 三 位 少 将 点 评 美 军 关 岛 演 习 ★
http://junshi.daqi.com/bbs/00/564071.html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白瑞雪)结束了对美军关岛演习的观摩回国后,中国观摩团成员23日在北京对美军这次演习进行了点评。
中国观摩团16日至20日在美国关岛观摩了美军代号为“英勇盾牌”的军事演习,这是美军首次邀请中方观摩美军单独举行的军事演习。观摩团由解放军军官、外交部官员和新闻记者共10人组成。在来自解放军三军的6名军人中,有3位是少将。
观摩团成员认为,这次演习在三个方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美方热情接待中国观摩团,中美双方都表明了对进一步发展两军关系的积极态度。
观摩团 团长、海军副参谋长张磊愚少将说,在这次观摩中,美方从指挥控制、作战编程到部队演练都作了简要介绍。中国观摩团与美方军人就许多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相互了解。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谢锋指出,中美两国元首高度重视发展双边军事关系,两军扩大交流、增信释疑,不仅有利于推进两军关系,而且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国防部外事办公室美大局局长涂启明大校则认为,互相观摩军事演习为两国职业军人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增进了解和互信,建立友谊。
第二,参演美军官兵训练严格细致,技术操作规范。
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凤景泉少将在近距离观察舰载机起降时,对美军严格的技术规范印象深刻。他发现,舰载F-18战斗机飞行员的救生装备,平时和战时一样,准备工作非常到位。“不管现代武器多么先进,人的训练都是基本和共同的要求。”他说。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马健少将认为,作为一次多军兵种参加、从不同方向汇集并在多地点同时开展多样化任务的大规模联合演习,如果没有日常规范、准确的训练作为基础,演习根本无法进行。
第三,参演美军训练与实战紧密结合,互为牵引。
“这次演习既是一次例行的训练,也是未来实战的预演。”南京军区军训和兵种部部长周国建大校认为,虽然美方没有透露演习的背景和方案,但这次演习无疑是519特遣联队按照实战方案和作战编组在预定地区进行的联合训练,今后在这一地区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如何去应对,目前的训练就要着手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说,仗怎么打,兵就要怎么练。”他说。▲(完)
我军在东海海域演练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对抗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23/content_4739732.htm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 题:人民解放军掀起大抓军事训练热潮 部队信息化条件下整体防卫作战能力又有新的提高
新华社记者李宣良、吴登峰: 2006年以来,人民解放军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关于大抓军事训练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军事训练的创新发展,掀起了大抓军事训练的热潮,部队信息化条件下整体防卫作战能力又有新的提高。
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
现场传真:空中战机呼啸,海面舰艇驰骋,水下潜艇游弋……一场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对抗性演练日前在东海某海域拉开帷幕。
“飞豹”战机紧贴海面飞行,利用雷达盲区迅速插向“敌”舰艇编队航路,准备对“敌”舰艇编队实施第一波次精确打击;我编队所属舰艇作战雷达开机、搜索、迅速锁定“敌”舰艇目标。
“对‘敌’实施导弹攻击!”编队各舰指挥员果断下达战斗指令:“5、4、3、2、1,发射!”
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参加这次演练的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邱延鹏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恶劣气象水文条件下、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对抗性演练,编队、舰艇指挥员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危机情况下的舰艇操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新闻事实:紧贴作战任务、从严从难开展针对性训练,是今年全军和武警部队军事训练的一个显著特点。
各部队贴近未来战场,设置复杂作战环境,在难局、危局、险局中摔打磨炼部队,在近似实战中检验完善战法训法。陆军部队普遍加强了士兵多能训练和综合演练,以及分队夜间训练和实弹、实爆、实投训练;海军舰艇部队加强大风浪、夜暗和大雾等恶劣天候条件下的海上训练;空军航空兵加强了实弹射击和轰炸训练。
专家点评: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彭光谦——
平时训练严一分,战时胜算增一成。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训练部队,是战争对军队强制性的要求。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军就把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训练的实践,上升为军事训练的指导方针。进入新时期以来,各部队贴近作战任务、作战环境、作战对象,不断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使部队在实兵实装实弹演练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技术战术水平,培育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演兵场上劲吹求真务实风
现场传真:兰州军区某团组织的一场高寒山地适应性演练不久前在海拔4700多米的高原拉开帷幕,就在高难风险课目训练进入关键阶段之时,工兵连执行爆破的一名战士,不幸被高原静电引起的爆炸炸伤,不治身亡。
按以往惯例,只要出了事故,部队就停止训练搞整顿。可这次,他们没有因此叫停,而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把高难风险课目训练搞得更加扎实,完成了32个风险课目的针对性训练。单兵平均负重35公斤,攀爬百米高的陡峭崖壁,强渡数十米深的湍流大河,在丛林奔袭15公里,无一人掉队。在雷达引导下,官兵对所设15个目标射击,命中率达到100%。
新闻事实:坚持练为战、演为战、考为战,全军各部队力戒形式主义,破除“花架子”,求真务实之风劲吹演兵场。
放眼演兵场,实打、实爆、实投“三实”训练如火如荼。各部队按照实战要求,演练不设预案、不搞预演、不搞试射、不图热闹好看,引导部队按战场情况变化临机处置。“部队演习评估系统”从去年开始推广全军部队使用,使训练考核实现由“概略评估”向“精确量化”转变,确保了训练考核更加科学合理。
专家点评:军事科学院《军事学术》总编辑胡文龙——
军事训练实践的全部意义和目的,在于加强军队战斗力建设,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实打实、硬碰硬。训练中稍有不实,战场上必然付出血的代价。近年来,全军部队军事训练领域一直强调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克服形式主义,取得了明显成效。
网络化、模拟化、基地化训练方兴未艾
现场传真:从作战指挥、部队机动,到占领阵地、系统测试、实弹发射,全部在网上进行……随着模拟化、网络化训练手段的广泛运用,第二炮兵某旅发射演练实现了“一网打尽”。
这是记者日前在这个旅模拟训练中心观看的一场战略导弹发射演练的场景。过去,由于战略导弹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日常训练不可能频繁动用实装,操作训练只能“按图索骥”,战术研练往往只能“纸上谈兵”,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提高。如今,这个旅研发了导弹模拟发射训练整套仿真器材,发射训练实现了模拟化,有效提高了部队实装训练水平,节省了大量训练资源,也带来了训练领域的深层次变化。
新闻事实:全军各部队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努力整合现有训练保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化训练、模拟化训练、基地化训练,不断提高军事训练的质量和效益。
各部队纷纷把未来的战场搬进了虚拟的网络空间——用计算机网络构成的“战争实验室”。从装甲车驾驶到战机、战舰操作,仿真模拟器材已成为提高官兵军事素质和训练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军作战部队的合同战术训练已基本实现基地化;各军兵种指挥训练模拟系统、院校作战(联合)实验室训练模拟系统以及联通全军的军事训练网络系统等初步建成。
专家点评:沈阳军区某训练基地教授王辉——
大力开展模拟化、网络化、基地化训练,是21世纪世界军事训练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军队训练的主要模式。我军的模拟化、网络化、基地化训练,随着科技练兵的兴起,取得了飞速发展,在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体化训练带动新一轮训练变革
现场传真:联合指挥所里,不同来源的陆海空天电系统打通了信息壁垒;实兵训练场上,蓝天的战机与地面的战车保持着“对话”;空地联合火力突击,直升机携轻型机械化分队纵深攻击……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成都战区陆空一体化训练令人耳目一新。过去,这个集团军和成都军区空军部队近在咫尺,却很少往来。如今,以一体化联合作战任务为牵引,他们走到了一起,空中、地面各种力量在行动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新型步兵作战群集情报侦察、导航定位、立体机动、火力打击、指挥控制等能力于一体,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一,作战能力却成倍增加。同时,空军参训部队的远程机动作战能力、空地协同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也得到全面提高。
新闻事实:成都战区某集团军和成空部队开展的一体化训练试点探索,是全军部队在训练领域科学谋划、大胆创新的一个缩影。
合同战术训练、综合集成训练、一体化训练,全军部队立足现有条件,积极研究探索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新战法新训法,演兵场上涌动着训练改革的热潮。全军积极探索总部机关统筹规划、军区(军兵种)牵头组织、部队编组实施的联合训练运行机制,推动了一体化训练的深入开展。随着一个个现代作战中的难题在攻关中得以破解,一个个适应信息化作战的新训法、战法在实践中诞生,全军将士对高技术条件下军事训练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专家点评:国防大学教授崔师增——
我军以往改革的重点不少是以训练内容的增删并减和训法改进为突破口。时代大背景的深刻变化,需要我们从这种改革的习惯模式中解脱出来。进入新世纪,我军军事训练适应时代潮流,聚焦于一体化联合作战,开始了新一轮变革。▲(完)
★ 美 媒 体 评 十 大 最 酷 间 谍 工 具 先 进 而 且 时 尚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654034&typeid=14
(2006-06-23) 来源: 青年参考:据技术博客网13日报道,间谍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间谍工具不仅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时尚。技术博客网评出以下“十大最酷的间谍工具”:
▲1.点22口径手机枪
手机枪的设计独具匠心,它们让安全官员拥有从未有过的踏实感。从外观来看,它同其他手机没有任何不同,但其内部却潜藏着一把点22口径的手枪,能够在瞬间连开4枪。
▲2.高科技陆军手表V-Rambo
塔迪兰电子系统公司已研制出新的视频通信技术,该技术可将直升机拍摄的实时图像传送到一个3英寸的液晶显示器上。这款手表式接收器能给士兵一个战场鸟瞰图,无人驾驶机能以每秒30帧的速度,直接向接收机发送视频信号。V-Rambo 缩短了用来确定和打击某个目标的时间。此前,实现这一目的要用上约12分钟,现在则只需几秒钟。
▲3.散弹枪式手电筒
ARES防务系统公司已开发出“Mag-Lite”手电筒,这种手电筒还能用作点410口径的散弹枪。但其价格和何时上市销售尚不清楚。枪栓被设计成手榴弹式,手电筒会发射出点410口径的子弹。迷你型Mag-Lite能发射点380口径的子弹。
▲4.XB30RC数码相机侦察机
Estes公司推出的XB-30是一款无线电控制数码相机侦察机。它有一个内置数码相机,只需按一下发送器上的按钮,该数码相机就能拍摄最多26张航拍照片。将这些图像传输到你的电脑上纯属小菜一碟:只需将相机拆下,连接到USB 接口即可。
▲5.8万伏特电子手提箱
如果你将所有的秘密文件放在这个电压高达8万伏特的电子手提箱里,将万无一失。通过遥控装置,只要按一下按钮,就可以激活电箱的电击警报器。而且一个内置107分贝的警报器更能让小偷们敬而远之。
▲6.笔式扫描仪
PlanonDocuPenRC800是一款新型钢笔大小的扫描仪,内存为8兆,售价300美元,对拍摄机密文件尤其有用。扫描仪还有一个内置microSD卡插槽,能用于扩展内存。可通过USB接口轻松传输文件。
▲7.CP-1USB间谍鼠标
请留意一下使用CP-1USB间谍鼠标的计算机,隐藏在这种看似普通的鼠标中的东西,是电容麦克风,可将附近任何谈话内容录下来。只要你开着电脑,CP-1就会一直传输谈话内容。一旦你关上电脑,CP-1仍会继续录音。
▲8.微型CMOS摄像机
SuperCircuits生产的PC208微型CMOS摄像机,打破了其自己保持的“吉尼斯世界记录”。摄像机的大小不到0.33英寸(1英寸约合2.54厘米),比一角硬币还小。总之,从其大小来看,PC208绝对是一款迷人的照相机,其150美元的标价也不算高。
▲9.CJAM1000便携式手机干扰器
CJAM1000专为政府设计,该便携式装置能拦截一公里范围内的手机、Wi-Fi,或其他任何的微波频率信号。干扰器上的指纹阅读器可保证你获得最大安全性。CJAM1000使用天线技术,把受干扰信号输送到控制区,而与此同时,却能让其他不相关地方的通信保持正常。
▲10.活动探测电话
如果拥有“TeleSpy”运动激活侵入系统,家庭安全问题就迎刃而解。内置传感器能探测到周围活动,探测电话会自动呼叫一个预设号码,这样你能通过增强麦克风对当时的情况监听30秒。红外传感器可探测到房间内因侵入者活动,而导致的热度变化。
该装置的监测范围是约30英尺(1英尺约合0.3米)长,20英尺宽的区域。接着,它会令探测器周围45度左右的范围处于监控之中。(杨孝文) ▲
★ 美 关 岛 军 演 背 着 中 国 “ 打 沉 ” 5 艘 潜 艇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654105&typeid=14
将于6月23日结束的美军“勇敢之盾2006”演习并未如太平洋美军事先承诺的那样开放,7国军演观摩团未能如愿现场观看美军的实质演习,而美军对演习的内容更是守口如瓶。那么,美军究竟演练了哪些科目?演习的现场究竟怎样?演习的预案又是如何呢?6月21日美国海军新闻局、太平洋美军司令部公共事务部门和部分参演部队官方网站士兵聊天室透露的情况构勒出一幅令外界感到意外的画面。
★反潜重中之重 军演首日击沉5艘“敌”潜艇
在DDG56“约翰S•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上执行报道任务的安德鲁•布朗卡德20日从“勇敢之盾2006”演习现场发回的报道令外界颇感震惊:该舰在演习的首日就一举击沉了5艘“敌”潜艇,一举成为“勇敢之盾2006”演习的反潜明星!
“约翰S•麦凯恩号”的指挥官告诉安德鲁说,反潜战是美国海军在西太战区的作战重点,因此“麦凯恩号”和她的姊妹舰都奉命“磨利”各自的反潜技能,以便在“未来的西太战事”中更好地发挥战力。
“约翰S•麦凯恩号”的指挥官透露说,通常情况下,美军的反潜战演习只会与一两艘模拟敌潜艇交锋,但“勇敢之盾2006”的演习预案却模拟了8艘敌潜艇来袭,让“麦凯恩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约翰S•麦凯恩号”的声纳兵亚当•李告诉记者:“声纳系统是我艇捕捉潜艇的关键,它让我们准确判定水下的声音如何传播,然后再让我们分析判定敌潜艇在哪里。”
“麦凯恩号”反潜战绩评估军官埃森•杰斯汀•福特少将表示:“我舰声纳兵的作战能力很强,他们能在数秒钟内探测,跟踪,并且向敌潜艇发射反潜武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行动过程,先得发现水下的潜艇,然后确定它的型号,确定是敌是友。一旦潜艇评估小组判断它是敌方潜艇,那么就会在最短时间内决定选择何种攻击武器,是由我舰本身,还是由航母战斗群的其它战舰发动攻击。总之,这是一项空中水面和水下各部队协同的无缝行动。”
第7驱逐舰中队指挥官戴维•斯腾德尔上校也表示:“18至19日是猎杀潜艇的好日子,我们的水面战舰和水下力量猎杀了全部的敌潜艇。”不过,斯腾德尔上校对演习的具体方案守口如瓶,只透露说常驻关岛的“休斯敦号”和“克里斯蒂号”都参加了这次演习,而三个航母战斗群的配属核攻击潜艇也在演习中扮演了攻防的角色。
“勇敢之盾2006”演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军官告诉记者,反潜战将贯穿此次演习始终,美军反潜所猎杀的“重点目标”是“亚太地区潜在敌国的柴电动力潜艇和核攻击潜艇”!这位军官还承认,由于反潜科目极度敏感,而7国演习观摩团30余名观察员中,潜艇战专家不少,比如说中国观摩团团长就是学者型的潜艇战专家,而俄罗斯观摩团副团长曾是核潜艇艇长,因此,“勇敢之盾2006”演习实质科目“不宜”向观摩团开放。
据香港《大公报》20日报道,解放军观摩团成员包括专家型将军、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张磊愚少将。从公开的新闻照片来看,张少将兴致勃勃与“里根号”上“超级大黄蜂”战机的飞行员交谈。而据中国海事局网站去年12月8日对“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张磊愚少将是以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的身份参与了该会议;上海海事大学官方网站报道,今年6月9日,张磊愚少将以海军副参谋长的身份陪同智利海军司令鲁道夫•戈迪亚上将、海军副参谋长罗伯特•席蓬斯少将等一行访问了该校;在任现职以前,张磊愚少将曾任解放军潜艇学院院长,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网站在去年2月2日的一篇该市领导走访驻青部队的报道中提到,张磊愚是以解放军潜艇学院院长的身份参与了与驻地市领导的座谈会。
★空战十分激烈 各型战机混战关岛上空
在海军苦练“海底捉迷藏”的同时,关岛上空一团混战。
据“勇敢之盾2006”演习联合空中特遣队指挥官介绍,关岛以及附近海域上的广阔天空成了美海空军陆战队战机练兵的极好战场。美国的F-16,F-15E,B-52H和B-2战术战略飞机进行了空对空,空对地模拟科目演习,其中F-15E是重型攻击机原来主要是担负空对地作战,但这次却史无前例地对海面的目标发起攻击,算是空中力量展示的“新意”所在。
当然,这次演习同时也是检验关岛各空军基地支持大规模空中力量作战的绝好时机。
★“里根号”航母舰长坦言 关岛军演是要“显实力换和平”
对于这次演习的总体意图,太平洋美军一直没有说明。关岛《太平洋日报》的记者随同“里根号”航母参加了演习,21日报道了他对“里根号”航母舰长的独家采访。
“里根号”航母舰长米切尔•米勒少将毫不掩饰地说,“勇敢之盾2006”演习传达了好几层的含义,其中之一就是“显实力换和平”,那就是通过向亚太地区“潜在的敌手”展示美国强大的军力,以达到“化敌为友”,或者至少“不敢与美国对抗”的目的。
米切尔少将说:“美军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集结如此强大的军力就是想向我们的亚太盟友显示我们对他们的安全保证,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米勒少将接着表示,当今国际社会变化迅速的安全环境要求美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足够的军力来应对“地区性的危机”。不过,米勒少将只字不提朝鲜半岛最新的局势。
对于刚刚到过他所指挥的航母观摩过的解放军观摩团,米勒少将表示,解放军观摩团的到来“只是一小步,但却是两军建立交流桥梁的重要一步。”▲
★“ 美 国 之 音 ” 文 不 对 题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519488.html
2006年06月23日 环球时报记者/黄晴:最近,“美国之音”对中国一份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其记者的报道,这篇文章引述北京国际问题专家的话,说美国近来频频抨击俄罗斯,即使按照冷战时的标准也算是不寻常的密集。文章引用了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一篇文章的话,“美国可以一次性摧毁俄罗斯所有的远程核力量”,并说《外交事务》是美国国际事务和外交政策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杂志。
“美国之音”记者就此采访了美国海军学院的邓勇教授,邓勇的评价是:所谓“美俄正在爆发新的冷战”,“这看起来是中国学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中国学者在谈美俄关系时,“更多强调美俄的分歧与矛盾,并且有夸大的倾向”。
“美国之音”对中国专家和媒体的批评有点文不对题,既看错了对象,也表错了情。
首先,有关“新冷战”的说法并不是中国媒体或专家的发明。今年5月初,美国副总统切尼在俄罗斯周边国家发表讲话,对俄罗斯大加指责,引起俄罗斯官方和媒体的强烈反应。俄《生意人报》的评论指出,切尼的讲话是自冷战结束以来对俄措辞最严厉的批评,这实际上证实第二次冷战已经开始。美国《时代》周刊则称,切尼完全是在用“冷战胜利者的口吻讲话”。事实说明,“新冷战”的说法,中国的媒体和专家没有发明权,至多是引述而己。邓勇所谓“中国学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不知由何而来。
其次,让人产生“冷战”联想的始作俑者也不是中国的某些人,而是美国某些人。众所周知,《外交事务》是美国极具权威性的杂志,冷战的标志之一就是乔治•凯南在这份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所以,当这份杂志发表一篇摧毁俄罗斯核力量的文章时,人们势必关注,势必产生联想,这是顺理成章的。邓勇教授对此的解释是,撰稿人对国际核问题不很了解,文章不具权威性。这样的解释多少有点轻巧。问题的关键是,权威的杂志为什么要发这样一篇刺激性极强的不权威文章?所谓冷战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形态问题,是情感和价值取向的问题,不是专业问题。邓勇教授如想批评“新冷战”之说,板子应该打到那些制造冷战气氛者的屁股上。
在邓勇教授的评价中,中国有的媒体或专家似乎对美俄矛盾和“冷战”持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这个说法是不公正的。邓勇自己也列举了种种美俄矛盾,并称这不是“新冷战”。这里仅列举《环球时报》4月下旬的一篇评论,题为《美俄还会冷战吗》。评论的结论是:“当前美俄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却与当年冷战有天渊之别。当前的争执多为表面上的口舌之争,似有冷战之貌,却无冷战之实。”这一看法和邓勇的看法近似,但更明确,而且发表时间要早一个多月。这起码说明中国媒体对此的看法是多元的、冷静的。
此外,“美国之音”还拿中国杂志的“官方”特征大做文章,有意制造神秘气氛,其实是完全不了解中国有关杂志的特点和编辑流程,是一种无聊的小题大做。▲
《环球时报》 (2006-06-21 第02版)
极限体验:一名中国女记者眼中的美国太平洋军演(一)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51757/51719/53567/4522238.html
本版撰文并摄影均为新华社记者 白瑞雪
“对手是年轻一代的飞行员,因为他们太聪明了。”
作为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内的重要领地和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前沿军事驻地,关岛的主要美军军事基地有阿普拉海军基地和安德森空军基地等。
6月16日,作为新华社的记者,我随观摩团参观了安德森空军基地。从进入大门开始,一路都是绿树、草坪和高尔夫球场。三三两两的军人宿舍大多为平房,最高不超过三层。陪同官介绍说,这是防台风和地震的需要。
车队一进入机库区,观摩团即被告知“不准拍照”。展示给各国观摩团的是1号机库。机库门敞开着,美军士兵全副武装地站在一条黄线上,不允许任何人进入黄线内。一个有着黑色的巨大机翼的庞然大物,像一只蝙蝠,静静地停泊在机库顶端一面星条旗的下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B-2轰炸机。
机库外停着3架飞机,分别是F-15、F-16和F-18战斗机。对于这些战机,美方倒是很开放,不仅允许观摩团任意触摸、观看,还特意安排了不少飞行员站在飞机下等待回答我们的提问。
第44战斗机中队队长Bill Lewis,是一名具有18年飞行经验的老飞行员,他的名字被印在身旁的一架F-15c战斗机左翼上,这是美军给予指挥官的特殊荣誉。当被问道他们的对手是谁时,他巧妙地回答说:“对手是年轻一代的飞行员,因为他们太聪明了。”
19日的参观中,下午5时军营里举行降旗仪式,虽然我们当时所处的地方根本看不到旗帜,但在场所有美军军人立即向同一个方向站立,敬礼,令人肃然。
看似不够精细的准备工作,让美方不得不延长时间
海军关岛基地位于关岛西部,和空军基地一样绿树如荫,一样在入口处设置了弯弯曲曲的路障。据介绍,路障是“9•11”以后增加的设施。
6月19日上午,海岸警卫队特种部队在基地举行了排爆和港口反恐演习,这也是此次观摩活动中惟一的一个实战性项目。
这次小型演习的方案设置为:一艘入侵船在意图进入港口时被美海岸警卫队发现,美方随即出动三艘警卫艇进行拦截,并配合岸上火力点驱赶入侵船只。
在45摄氏度的地表高温中观看演练,是件辛苦的事。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美军出动的“奥斯沃”级警卫艇(Oswald class safe boat),虽然体形小巧,但马力大、速度快且稳定性好,即使是急速转弯也没有明显倾斜或摇晃。
具有戏剧性的是,排爆课目中,应该被水中引爆的第一发水雷没有响,而岸上火力点狙击手的机枪空弹也不响。看似不够精细的准备工作,让美方不得不延长时间,直到听到武器应该发出的响声。
“别的高中毕业的孩子刚学会开汽车的时候,她已经在开航母了。”
6月17日下午,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7个国家的观摩团分为3个小组,分别乘坐运输机前往关岛附近海域参观美军“里根”号、“林肯”号和“小鹰”号航空母舰。
中国观摩团访问的是美军“里根”号核动力航母,这是美军最大、最新的一艘航空母舰。站在长333米、宽41米的甲板上,丝毫感觉不到航母的移动。甲板下大大小小上千个房间,让人眼花缭乱。据介绍,来这里的新兵第一个星期没有人能够找到正确的路,虽然每层有路标和地图。
美军飞机从航母上起飞时,并不是“飞”出去,而是被一个类似于大力弹簧的弹射器“弹”出去的。同样,飞回航母的飞机也不是“停”下来的,而是被三根起阻拦作用的钢索“绊”住的。三根设在前、中、后位置的阻拦索,就是飞行员降落的三次机会。飞行员根据飞机快要着陆时的高度,来决定把飞机挂在哪一根阻拦索上。“里根”号每隔45秒可以降落一架飞机,降落时速度在两秒钟内从105英里每小时降到0,可谓嘎然而止。半个多小时的观摩中,我们观看了十几个架次飞机的起降,其中只有一次失败――一架F-18战斗机降落时没能成功挂住阻拦索,因此不得不重新飞上天空。
观摩团还参观了航空控制室、作战指挥室等地点,这都是航母的中枢部门。能够向观摩团开放,并且是在工作时间开放,让人印象深刻。舰长指挥室里,正在掌舵的是一位23岁的黑人女兵。“里根”号航母舰长Terry Kraf开玩笑说:“别的高中毕业的孩子刚学会开汽车的时候,她已经在开航母了。”
参观中,中国军人非常活跃。中方团长、海军少将张磊愚亲自上阵试用机库里的灭火装置。与坐在F-18驾驶舱里的美军飞行员交谈时,来自济南军区的凤景泉将军,一位老飞行员,则把手插进美飞行员的腰带试试松紧程度。来自总参的马健将军,则不断向美方提问,并就战役战术、指挥管理等问题交流意见。
“他们很专业。”“里根”号航母战斗群第7驱逐舰中队指挥官Dave Stindl上校评价中国观摩团员说:“中国军队很强大,我很期待将来有更多机会与中国军人坐在一起,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
离开航母时,观摩团乘坐的飞机被“弹”出航母。那是一种极限和边缘的体验,当身体感觉似乎快要被加速度拉得变形、快要挣脱安全带的束缚时,飞机突然平稳下来。各国观摩团中,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体验弹射飞行。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由航母舰长签名、证明经历了“阻拦降落”和“弹射起飞”的证明书。▲
极限体验:一名中国女记者眼中的美国太平洋军演(二)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51757/51719/53567/4522238.html
中美军官甚至谈到了男女平等问题,中韩代表则谈论到了《大长今》
“演习开始了吗?”从19日到20日,各国应邀前来观摩演习的不少军人和记者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根据太平洋总部此前发布的消息,演习定于19日至23日举行,但观摩团却迟迟没有听到演习正式开始的消息。直到19日下午,美军519特遣部队第36联队指挥官、海军上校迈克•布尔拉(Mike Boera)才向记者证实,演习在18日已经开始了,并解释说,美军的日常训练和演习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样的解释有其道理。几天的采访中,记者的确体会到,演习已经成为美军日常训练的一部分。但连演习开始时间也不告知观摩团,这样的做法也折射出美方在开放的同时也有所保留的态度。
针对美方没有邀请观摩团到现场观看实地演习,来自其他国家的一些观察员抱怨说,“演习还没开始我们就走了”。也有其他国家的媒体记者把这次访问称为“照相之旅”,认为参观的实质性内容并不多。
但这毕竟是一次很好的双边和多边交流机会。记者认为,演习以双边邀请开始,以多边交流结束。特别是在最后一天晚上的招待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热烈交谈,交换对这次演习、他国军事、世界热点等各方面的见解。中美军官甚至谈到了男女平等问题,中韩代表则谈论到了《大长今》。各国代表纷纷互留联系方式,到招待会结束也不愿散去。
关岛三日
6月17日:美丽关岛和航母文化
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这大概是对孤独无助状态的最佳形容。
然而,当你登上航空母舰就会发现,这样的比喻并不适用于所有语境。站在长333米、宽41米的“里根”号上脚踏甲板、面朝大海,感受雪白和浅灰色的云朵在蓝得透亮的天上移动,航母之大了然于心,心胸也随之开阔起来。偶有乌云飘来,甲板上一时“东边下雨西边晴”。
我们是昨天晚上11时到达关岛的。如同从机场到酒店的一路所见,即使在如此远离本土的地方,这仍然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城市。来不及欣赏关岛曲折的海岸线、金黄色柔软的沙滩和穿着比基尼四处溜达的美女游客,今天一大早,观摩团就登上大巴前往安德森空军基地。站在B-2飞机的巨大阴影下观看了这种传说中早已部署至基地的隐形战略轰炸机后,我们和澳大利亚观摩团乘C-2运输机来到了位于附近海域的航母。无论对于首次应邀观摩美军演习的中国军人,还是对于来自其他国家的观察员来说,这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更何况,我们登上的是美军最大、最新的“里根”号核动力航母。
从前在书本上读到的一切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兴奋不已的我,夜里两点才入睡。而此时,打开能收到25个频道节目的电视机,看到甲板上仍一片忙碌,被美军称作“驴子”的拖车正拉着舰载飞机或进入机库电梯、或调整停泊位置。
航母上有十多个贵宾房间。贵宾房的待遇,包括一张上下铺床、两个银灰色的写字台、一个洗漱台以及一张能够进入“贵宾洗手间”的房卡。大大小小的白色管道和电线在房顶交错穿插,舰上的电流声、机器声、水声隐约可闻。洗漱台一侧放置的纸巾,全是黄色或黑色的再生纸。
我的房间名叫Shining City(光辉之城),这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用来唤起民众“美国理念”的比喻。而观摩团其他成员的房间名称,有Liberty(自由)、Democracy(民主)、Republic(共和),等等。美国人的价值观,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想起了白天参观的飞机中队指挥室。设施简单的房间四周,贴着中队成员家人的照片,让严肃的指挥地点多了分温馨。每个舰载机飞行中队,都有自己的绰号,“舰队之拳”,“红公鸡”,或“刺激”,作为中队象征物的符号,或绣在飞行员胸前,或挂在房间里。在一个F-18飞行中队的指挥室中央,甚至高悬着一双巨大的靴子。是的,那也是中队的标志。
或许,美国军人就是以这种轻松的方式凝聚着荣誉感和责任感――无论何种形式的文化,本来就是军事的一部分,而文化的确无处不在。
6月18日:极限体验和杨利伟纪录
“玩的就是心跳”,这样的冒险理念向来与我的生活相去甚远。未曾想到,这次航母之旅,我也经历了一把极限体验。
舰载机与陆基飞机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其起降。美军飞机从航母上起飞时,并不是“飞”出去,而是被一个类似于大力弹簧的弹射器“弹”出去的。分布在舰首和中部的4个弹射器,每15秒能发射一架飞机。弹射器能让飞机在3秒钟内从0加速到时速128英里。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司令麦克•米勒给我们打了个比方:航母竖起来的高度相当于帝国大厦,而一个弹射器每弹一次,能把大厦向上弹起6英寸。
对于即将进行这样一个刺激动作,既兴奋又害怕。穿上肥大且显然很久没有清洗过的救生衣,戴上厚厚的耳塞,我把自己捆绑到了飞机的座椅上。
深呼吸,深呼吸。巨大的轰鸣声中,坐在我旁边的澳大利亚军人几乎是咆哮着鼓励我说,他是第二次经历弹射了,“并不可怕!”倒计时开始,4、3、2、1,坐在机尾的女机组人员一挥手,我们立即俯下身子、双手抱头。3秒钟,真的只有短短的3秒钟,那是一种极限和边缘的体验,当身体感觉似乎快要被加速度拉得变形、快要挣脱安全带的束缚时,飞机突然间平稳了下来。上飞机前的惴惴不安、弹射过程中的崩溃情绪,此刻全部化作了“还想再来一次”的精彩。我想起了“里根”号航母战斗群航空联队指挥官向我描述他眼中的弹射起飞,“很有趣,很让人兴奋,就像到迪斯尼乐园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由航母舰长签名、证明经历了“阻拦降落”和“弹射起飞”的证明书。
同行团员告诉我,弹射那一刻的加速度过载是6个G,而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发射升空时的过载为5个G。
真的吗?有机会一定要告诉杨利伟,在遥远的关岛,经历了一次勇敢者游戏的我,打破了他的纪录。
6月19日:有限观摩与无限沟通
匆匆而来,匆匆而别。明天凌晨就要离开关岛,不甘也不舍,因为根据美军太平洋总部原先发布的演习计划,演习今天才刚刚开始。
美军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外军观摩团现场观看演练,这个简单的道理直到今天我们才完全领悟。“演习开始了吗?”没有人告诉观摩团,第一天见面时承诺给记者“独家新闻”的美军新闻官也遍寻不见。难道是沟通出了问题?对于自己的语言能力,我从未如此不自信过。
直到下午才从美军一位海军上校处证实,演习在昨天已经开始了。这个消息让所有记者都很沮丧,毕竟,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出“演习开始”的消息,等于此次报道失败了一半。“这简直就是一次照相之旅!”一位记者抱怨说。作为俄罗斯惟一观摩成员的两位电视记者也是一脸的无奈:“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不知常常指责外军“不透明”的美军,是否也思考过自己的“透明度”问题?
或许,是否到现场观看演习,是否把三艘航母并行大洋、上百架战机翱翔蓝天的宏大场面摄入镜头,已经不重要了。中国军人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从会议室到餐桌的任何一个地方的热烈交谈本身,已经是最大的收获。
正如“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司令麦克•米勒少将所言:“两国相处的最好办法就是对话。这次访问就是对话的一部分,它对于我们舰上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
对话,才能互相理解和信任,这大概正是中国军人此次关岛沟通之旅的意义所在。▲
极限体验:一名中国女记者眼中的美国太平洋军演(三)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51757/51719/53567/4522238.html
记者看法:美军演习就是训练
美方没有对演习的背景和意义问题等作出更多的解释。作为中国赴美军事演习观摩团的一员近距离观察这次军演,记者认为,美军举行这次演习的目的在于四个方面。
第一,检验一年来美军部队的训练水平。
无论是在美军安德森空军基地还是“里根”号航空母舰,气氛平静,秩序井然,丝毫没有其他国家军队重大演习前紧张、忙碌的情景。面对记者“为演习做什么准备”的问题,从航母战斗群司令到普通士兵,他们的回答总是,演习就是训练,不用做准备,只需要遵从上级命令和训练规范即可。这样的回答有绝对化的一面,但对于一年举行数百甚至上千次演习的美军部队来说,演习的确已经成为日常训练的一部分,其目的重在展示和检验训练成果。
第二,探索、检验联合作战的模式和效能。
据美方介绍,“英勇盾牌”与太平洋总部举行的另一项重要演习“北部边缘”相比,虽然都是海军、空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共同举行的联合训练,但前者主要是“以空中为中心的陆基演习”,而后者则“综合了空中、陆地和海上战术”。
从参演兵力来看,参加“英勇盾牌”演习的部队包括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他们担负着实战、反恐和救援等多种任务。3个航母战斗群和30艘舰艇从不同母港或任务地点汇集到关岛进行演习,这对美军尤其是首脑机关的一体化指挥平台而言,是一个并不多得的锻炼机会。“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司令Mike Miller曾向记者举例说:“海军和空军有不同的文化,因此需要检验他们是否能够一起工作并顺利完成任务。”
因此,这次演习的“联合”性可以概括为:多军兵种从不同方向汇集,在不同地域展开多样化的任务。
第三,向外界展示美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
在这次演习中,美军邀请了7个国家前来观摩,通过他们向外界展示了不少“真东西”。面对观摩团提出的各种问题,美方的答案虽然不尽满意,但决不回避问题,没有出现过“无可奉告”的情况。
美军还主动邀请了部分媒体。俄罗斯没有派出军人参加此次观摩,但来自俄官方电视台的两位记者同样享受了与其他观摩团军人相等的“待遇”。
美方也很重视首次邀请的中国观摩团,专门从太平洋总部派来两位懂汉语的军官陪同中国团。虽然有所保留,美军毕竟还是体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周密和坦诚,也部分达到了展示其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的目的。
第四,演习体现了美军把关岛建设成为太平洋地区的快速反应和远程投送中枢、加强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的意图。
根据美军亚太地区兵力调整计划,目前驻日本冲绳的数千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将在2014年前移至关岛。2008年,“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将接替“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长期部署在日本。2008年前,美军也将分三个阶段裁减驻韩美军,并将驻韩美军部署整体南移。
这些兵力调整的目的,在于加强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前沿部署,并通过优化整合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英勇盾牌”演习,就是一次这样的探索。
相关链接:7国观摩团中,中国10人、澳大利亚5人、俄罗斯2人、印度4人、新加坡2人、日本5人、韩国5人,共33人。其中,俄罗斯没有派出军人,据美方说“大概是因为费用方面的问题”。包括3名将军的中国团人数最多、级别最高。 ★
(《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3日 军事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