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 国 对 伊 朗 的 政 策 为 什 么 拐 了 个 弯 ? ★

今日看点:2006-6-14
(01):★ 中 国 40 余 岛 礁 遭 非 法 侵 占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611888&typeid=14
(02):★ 美学者:中国核弹威胁不大/10年内打不到美本土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611306&typeid=14
(03):★ 南国时评:3万官员取经韩国为何遭受异议?★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4/4462947.html
(04):★美 国 对 伊 朗 的 政 策 为 什 么 拐 了 个 弯 ? ★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6/13/content_1415031.htm
(05):★ 揭秘:25年前以色列偷袭伊拉克核反应堆始末 ★
http://culture.qianlong.com/6931/2006/06/12/2501@3228972.htm
(06):★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为什么起名叫“第二炮兵” ★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06/13/content_4687749.htm
(07):★ 俄 中 关 系 的 问 题 与 前 景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7490
(08):★ 对华贸易结构令俄不安/俄处于不利的一端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7397


★ 对华贸易结构令俄不安/俄处于不利的一端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7397
环球时报2006 年6 月10 日伊戈尔•巴夫洛维奇•纳乌莫夫: 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俄罗斯处于向各国提供原料的不利地位。远近邻居都需要俄罗斯的油气、未加工木材等,但不需要俄的加工产品,这严重刺激了俄罗斯的自尊心。这一趋势不仅表现在同发达国家而且表现在同第三世界的关系上。这些第三世界国家以前从苏联进口汽车、飞机和高技术产品。不久前俄罗斯还拥有从苏联时期继承的销售市场,但这一市场现在正不断消失,最明显的是中国市场。
从2006年初开始,俄中贸易出现对俄工业不利趋势。俄在北京的贸易代表说,一季度俄对华出口中几乎所有项目都有所减少,但能源和未加工的原木除外。两国前4个月贸易额达9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3.4%,但这一增长结构令俄感到不安——俄在出口增长基础上也保持了两倍的进口增长速度,从而使俄对华贸易连续两年出现逆差。
更令人不安的是俄中的进出口结构。俄驻华商务处表示,俄对华出口增长主要是石油、石油制品和原木。而中国已不单单把俄看成是原料和低附加值商品的供应者,还开始拒绝进口俄的一些产品,而这些产品不久前还是俄罗斯对华出口的基础,其中包括所有黑色金属。中国现在不仅利用其他国家的黑色金属满足本国市场需求,还开始向俄出口,尽管这一交易额暂时还很小,但由于中国的坚定性,未来中国便宜而又高质量的黑色金属产品将很快占领俄市场。
苏联时期,俄对华出口汽车、拖拉机和缝纫机,现在中国则向俄销售自己生产的汽车,在1年内,销售量提高了72.6%,汽车制造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了两倍,化学制品增加了42.5%。可以说,中国已赶上了自己的北方邻居,并开始在俄市场排挤俄本国的竞争者。
目前能维护俄尊严的只有军工企业,在长达50年时间里,俄军工产品一直占据着中国市场,但这未必能够长期维持下去。▲
★ 俄 中 关 系 的 问 题 与 前 景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7490
俄罗斯《世界经济与政治》:俄中关系的问题与前景
维斯里•米可夫/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8期
  「作者简介」
  维斯里•米可夫(Vasily Mikheev),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通讯会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主任,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亚洲安全”项目负责人。
  「译者」赵景芳
  「内容提要」俄中关系表面上看来非常友好亲近,但是这种表象下面却隐藏着诸多问题的潜流。两国的分歧主要存在于美国发展导弹防御体系、俄罗斯-北约协作、俄中双边经济合作、两国边境划界以及俄远东非法中国移民和安大石油管线协议落实等问题上。质言之,俄中关系的症结在于双方如何切实增加战略互信。俄罗斯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对华关系方式,而要以各种多边国际合作框架为基础确立一种新的对华外交模式。
  「关键词」中国角色/俄中问题/外交模式/谨慎乐观前景
  如果请一位俄罗斯的外交官描述一下俄中关系现状的话,他会告诉你当前俄中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双边关系中不存在任何严重的问题”。表面看来,俄中关系的确如此。
  在过去15年当中,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经历了从敌手到朋友(或者如双方所正式宣称的“战略伙伴”)转变的过程。2001年,《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被双方认为是一种胜利。俄罗斯与中国已经解决了98%的边界争端。在目前尚存有争议的3个岛屿上,双方都无意夸大其政治含义。俄中双边贸易大约为150亿美元,比俄罗斯与日本或者韩国的贸易额多出了4~5倍,同俄罗斯与德国、乌克兰以及美国的贸易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中国是俄罗斯军事装备的主要进口国家。大量的俄罗斯人访问中国,每年达1500万人次,而同比访问日本的人数却只有7万。在联合国内,俄罗斯与中国的立场往往非常接近,并且两国在反恐斗争和打击跨境犯罪等方面协调采取行动。
  尽管如此,我们有理由并不完全赞同目前对俄中关系似乎过于乐观的态度。在笔者看来,俄罗斯的外交并没有考虑近3~4年来中国国内以及中国对外关系上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可称之为“中国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全球化”。这些变化使中国正成为非常重要的全球性经济和地区性政治与安全的强国,雄心勃勃地想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对国际政治与安全关系举足轻重的力量。
  ▲一、中国的全球角色:挑战与应对
  中国新的全球角色是以其迅速的经济增长为基础的:中国是位居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世界出口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同日本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在世界钢铁、石油、电子等市场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等等。2003~2004年,中国经济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并维持了韩国的经济增长。2004年4月,中国国务院总理对降低过热投资的谈论直接导致了韩国股票市场指数的下挫。此外,如果我们从全球和东亚市场的角度看的话,则更不难理解中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当然,同任何国家一样,中国也有其自身的问题。从短期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投资过热、能源与电力供应的短缺、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等等。从中期来看,中国面临的挑战都是一些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指令性经济和市场的快速发育所带来的,比如银行呆账、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封闭的不透明的金融体制、地区性发展差距、金融泡沫等。中国面临的长期性风险则包括日益拉大的社会差距、农村地区社会与经济的不良状况、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人口过剩,等等。其中,中国可以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还可以通过与全球和地区经济体的合作来解决另外一些问题。但对于其他的中期性挑战,它们的解决则依赖于中国深化与东亚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对于最困难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问题来说,中国只有当整个世界各国经济高度融合、出现普遍发展繁荣的时候才可能解决,而不可能早于这个时间实现。
  中国目前国际定位的主要矛盾和全球挑战在于,世界上的市场民主国家在经济上把中国看做是一个“朋友”,或者至少“相当于朋友”,而在政治方面,则一直把中国当做“敌人”。在中国外交最优先的东亚地区,西方对中国的这种双重认识由于冷战以来一直存在的军事政治的力量失衡而被强化。这种力量的失衡源于美日、美韩之间都存在安全条约,而中国以及该地区的其他国家(如俄罗斯)则没有建立这种军事政治的平衡手段。基于对中国的这种双重认识和亚太军事政治失衡的背景,美国以及整个西方往往把中国在全球和地区地位的提高看做经济上的“机遇”或者“竞争”,而政治上则是一种“威胁”或者严峻的挑战。中国则不得不应对这种情况,来克服政治上敌对造成的消极影响以及避免让政治上的龃龉破坏经济的合作。
  然而,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准备进行迅速的政治改革,而是努力通过外交活动来减少敌对的影响。随着中国领导人的更迭,中国政府的外交活动更趋活跃,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努力提升与美国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支持美国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应对其他威胁上的斗争;努力建立中美战略稳定和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安全对话机制。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包括航天计划以及旨在解决诸如战略稳定、新的安全威胁、中亚地区稳定等问题的“中国-北约”新对话安排的启动等;寻求同北约和美国进行军事技术合作。中国明白,在东亚地区抛开美国建立一个新的安全组织或者建立一个平行于美国主导的安全框架都是不可能的,而且只会起反作用。因此,中国并不追求这样的目标。此外,中国努力深化同美国的经济合作,并以此作为中美政治与安全伙伴关系的基础。
  第二,中国重新审视了初期对七国(或八国)集团“不参与”的态度,启动了与这一论坛的对话。2003年,作为特邀嘉宾,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了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中国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在多哈也同其七国集团的同行们举行了非正式会晤。尽管中国与七国(或八国)集团的合作只是刚刚开始,但是前景似乎十分看好。
  第三,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政治论坛。中国把这些论坛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中国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不断增长的”、但非主导性的作用的,比如东盟地区论坛(ARF )、亚欧会议(ASEM);第二类是中国可以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如上海合作组织和朝核六方会谈。应当指出,朝核六方会谈一直在北京举行,而且若没有中国对朝鲜的压力,六方会谈是不可能开展的。当前,中国正寻求把六方会谈变成一个长期的中、美、朝、韩、俄、日等国家参与的东亚安全与合作机制。
  第四,除了加强与美、日、韩双边经贸合作外,中国在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通过“东盟+中国”、“东盟+3(中、日、韩)”、东亚共同体等形式正积极推进东亚地区的多边经济与金融一体化。与在安全领域不同,在经济领域,中国在东亚正积极创造一个新的没有美国参与的地区共同发展的框架。
  中国的优势在于中国领导人看到了并懂得中国所面对的问题与危险,并积极制定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才能断言哪些措施成功了,哪些没有成功。不管怎样,笔者坚持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中一个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因素,世界所希望看到的是中国的持续发展,而不是中国的崩溃。世界希望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来进一步融合中国,实现同中国的共同发展。
  ▲二、俄罗斯对华关系:问题与模式
  在俄罗斯人心目中,中国一直是一个欠发达的经济强国以及相对于美、欧和七国集团来说二流的政治与军事强国。这种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导致俄中关系的紧张,但是却形成了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激活的“潜在冲突的领域”。
  俄罗斯领导人是欧洲中心论者,尽管在对华战略协作宣言和两国各种招待会上都有关于俄中友谊漂亮的词句,但事实上,俄领导人并不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和地区的行为体。由于存在对中国在俄罗斯人口稀少的远东地区“人口扩张”和“军事威胁”的认识,在俄罗斯政界与军界的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中间派甚至左派人士中到处都弥散着强烈的反华情绪。由于俄罗斯领导人和政治精英没有真正了解中国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因而仍然认为中国要比俄罗斯落后。而仅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以及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电视、移动电话和客车等)方面看,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
  实际上,俄罗斯更倾向于在外交活动中打“中国牌”,而不是把中国当做一个平等的伙伴来对待。尽管2001年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但是两国关系中仍然存在着问题。俄罗斯与中国彼此都一直积极尝试利用对方与美国的分歧。在20世纪的整个90年代,俄罗斯在外交政策上极力拉住中国反对美国在北约东扩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 )上的计划,而中国也利用俄美在北约和NMD 上的分歧从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合作和美国的经济合作中得到好处。
  到目前为止,俄中关系没有能够融入到当前两国各自与美国关系改善的态势当中。而且,俄美关系的接近还造成了俄罗斯与中国在许多问题上的摩擦。
  第一,关于NMD 问题。过去有一段时间,中国曾积极地支持俄罗斯在NMD 上的立场,为此不惜放弃在东亚地区安全问题上享有的对美国会谈的某些灵活性。但是,俄美关于战略稳定的协议以及俄与北约在欧洲和东北亚建立联合战区导弹防御体系的合作把中国搞得措手不及。中国对俄罗斯未能及时通知它在NMD 上立场的改变而心怀不悦。
  第二,在北约东扩和俄罗斯-北约新型协作模式上,俄罗斯没能让中国迅速理解并接受它对西方的新政策。俄罗斯的外交官似乎“忘记了”向中国解释俄罗斯战略优先考虑的变化,相反却坚持说它们保持未变。在孤独当中,中国意识到俄罗斯亲西方政策的转向是对俄中战略关系结构的威胁。在不知道俄罗斯摆向西方原因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便认为这是对双方所签署条约精神的背离。
  第三,关于经济问题。几年前,俄罗斯曾邀请中国参加俄罗斯一个国有企业Slavneft的私有化拍卖会。但是,在拍卖会上尽管中国方面的出价高于竞争的俄罗斯企业,但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竞拍根本置之不理,也不给任何说明。从长期来看,俄罗斯可能会成为在世界市场上同中国争夺贷款的主要竞争者。但只要俄罗斯的借贷量非常小的话,那么中国就不会担心它会成为一个竞争者。世界大规模资金的流动通过中国的汇集流向俄罗斯的前景,在理论上会造成俄中经济关系的摩擦,并引发中国在其他场合(如俄罗斯加入WTO 的会谈)上会做出充分反应。
  第四,俄中关系的其他问题还有:在哈巴罗夫斯克附近的边界划线尚未解决;每年大约3~5万非法中国移民进入俄罗斯;俄罗斯军方对俄部队从俄中边界撤军协议的不满,如一些军事专家认为,这不符合俄罗斯的军事利益。
  第五,俄罗斯拒绝建设从西伯利亚安加尔斯克到中国东北大庆市的输油管线。尽管这不会造成双边关系的急剧恶化,但也会严重损害双边的关系。支持管线铺设的人认为,石油管线应该为中国东北工业地区提供能源上发挥重要作用。
  俄中之间虽然存在着各种摩擦,但中国仍然需要与俄罗斯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俄中关于石油管线的分歧非常严重,以致中国在2003年底在各种对俄外交层面上,从国家元首级别一直到企业家和学者的会议上都掀起了强有力的宣传攻势,要求俄罗斯必须铺设这一石油管线。中国人认为俄罗斯拒绝执行合同就是未履行其义务。由于在该项目发展上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中国声称,如果俄罗斯放弃这个管道项目的建设,中国将坚持无论以何种形式,俄罗斯必须赔偿中国在这个项目上投入的本金。中国领导人认为俄罗斯迟迟拿不出在石油管道项目最终的决定必将是错误的,坚持说如果俄罗斯要放弃该项目建设的话,中国应该及早被告知,这样,中国可以把资金从这个夭折的项目上转移到大连港扩建上,以加强处理从世界市场进口石油的能力。中国领导人把俄罗斯在管道工程的背信弃义看做是在关键时刻对中国粗鲁的“政治蔑视”,因新领导班子刚继承了政治权力,并制定了实施国家经济全球化、开展政治改革以及努力恢复由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打乱的局势等雄心勃勃的目标。尤其是从2004年中期中国软化了在石油管线的立场,因此,如果俄罗斯拒绝执行石油管道协议的话,必将产生严重的政治与经济后果。俄罗斯将不得不采取“补偿性”的措施,以避免俄中关系在各个领域的倒退。中国领导人倾向于把俄罗斯拒绝执行石油管道协议的做法同前些年发生的其他事情放在一起来考虑。那么,按照中国人的逻辑,过去几年来,俄罗斯“抛弃”了它的中国伙伴,这使中国对俄中战略伙伴关系的核心理念产生了怀疑。那么在这种背景下,石油管道协议的放弃只能增加中国领导人对俄罗斯以及与俄罗斯在世界主要经济与政治问题上进行战略协作思想的不解和怀疑。2004年1月,中国外交部长在访问俄罗斯时谈到,中俄双边关系的改善要把“加强互信”的任务放在第一位,之后才是经济合作与全球论坛中的外交协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亟须一种新的对华关系模式,即根据不同国际框架中多边合作的原则,按照共同安全、经济目标以及外交重点的优先排序来处理对华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利用我们两国之间的各种分歧与矛盾,到处打中国牌。
  ▲三、俄中关系前景:机遇与挑战
  通过对中国新任领导上台之后的政策分析,我们有理由断定中国并没有对国际安全或俄罗斯安全构成任何真正军事或政治上的威胁。中国政权的和平移交、经济的持续自由化和全球化以及政治改革的实施都使市场民主国家对中国充满了新的期望。也许,我们所期待到的会是中国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经济与政治竞争力的增长,但即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应该希望中国能够融入到国际社会当中来。俄罗斯以及整个国际社会都应该把中国看做是维护俄内部以及国际关系稳定的一支重要战略力量来对待,要努力通过融合中国而非仅仅接触中国的方式,在一个务实的平台上与中国一道建设一个新的世界安全和共同发展的架构。
  对俄罗斯来说,最危险的情况莫过于被外界认为,俄罗斯相对于中国与西方市场民主国家的差距更为遥远。尽管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政治上的敌对,但是实际上,中国正不断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及西方解决新的安全问题上的可靠伙伴。对于俄罗斯,最糟糕的事情可能是,如果俄罗斯决定遏制、反制中国以维护自己现有的地位,或放弃同中国合作来加强同美国与西方的靠近的话,那将是非常愚蠢和错误的。
  尽管俄中战略合作的各种宣言非常动听,但是毫无疑问,两国关系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俄对华关系也很难说比俄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更为亲密友好,两国在合作中甚至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俄中双边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会损害我们两个国家的利益,也同样不符合全球的安全、合作与共同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个月当中,有迹象表明,俄中双方正在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双边关系的整体气氛。俄罗斯有关部门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不是威胁,那些担心中国在俄远东地区扩张的想法是毫无根据的。俄罗斯政府还计划在俄大学中增加对中国研究以及汉语学习的投入。中国政府也制定了一项相应的计划,用以改善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减少俄罗斯社会上的反华情绪。当然,我们需要拭目以待这些措施是否能够奏效。但是,这方面的努力则可以使我们提出看待俄中关系的另外一种观点,即俄中关系是一个装着半杯水的杯子,它应该被看做是“半满的”,而不是“半空的”。▲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为什么起名叫“第二炮兵” ★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06/13/content_4687749.htm
第二炮兵简称“二炮”。对于这个名称,不少人存在误解,如“二炮”就是比“大炮”小一点的常规武器,不但有“第二炮兵”还有“第一炮兵”、“第三炮兵”等等。其实不然。第二炮兵即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如今已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武器装备体系,具备精确、机动、全天候的战略反击本领。
▲为何要叫“第二炮兵”?这完全是出于当初的保密需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可世界并不太平。面对敌对势力的“核讹诈”,中国决心创建自己的战略核力量。一九五六年作出了重点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尖端武器的决策;从一九五七年起,逐步组建了战略导弹的科研、训练、教学机构;一九五九年,中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正式组建;一九六六年七月一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机关。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而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第二炮兵。(完)▲
★ 揭秘:25年前以色列偷袭伊拉克核反应堆始末 ★
http://culture.qianlong.com/6931/2006/06/12/2501@3228972.htm
http://www.qianlong.com/2006-06-12: 美国和以色列是否会对伊朗的核设施发动袭击?猜测越来越多之际,当年参与空袭伊拉克核设施的以色列飞行员在特拉维夫聚首一堂,再次谈起了25年前的往事。
  ▲摩萨德和军事情报局反对袭击奥西拉克
  开始,飞行员们接到的命令是为执行一次耗时最长的战斗做好准备,目标在1000公里以外。
  但是他们没有被告知目标是什么,在哪里。好奇的飞行员们立即用一根细绳在地图上开始测量,他们以自己的空军基地为中心,将这根代表1000公里的细绳在地图上绕行360度。细绳划过的区域几乎除了沙漠就是海洋,但在东侧细绳指向了巴格达。在那里,只有一处目标值得以色列发起战争行为。
  上个世纪70年代,以色列政府对伊拉克的核项目越发担心。以色列试图说服法国停止为伊拉克修建核反应堆提供帮助,但是所有的努力无果而终。时任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坚定的认为,决不能让伊拉克拥有可以摧毁以色列的武器。在激烈的内部争论中,以色列内阁分为两派。部分内阁部长支持袭击建于巴格达南部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其中包括时任农业部长沙龙。持反对立场的包括负责情报和秘密行动的摩萨德领导人和军事情报局的局长。反对派认为,一切还都不确定,尽管伊拉克已经有了核反应堆,但是伊拉克科学家能否造出核弹来还是个问号。而且,如果在未遭到挑衅的前提下对别国发动空袭,将遭到来自美国和其它国家的谴责。
  1979年5月,摩萨德在法国一个地中海港口实施爆炸,成功摧毁了准备运往伊拉克的一个反应堆核心部件。但是这次行动仅仅使伊拉克的核项目推迟了数月,并未终止其建设进程。
  ▲两个F-16中队进行了一年的艰苦训练
  尽管以色列政府还没有决定是否对伊拉克核反应堆实施空袭,以色列空军的准备工作仍在继续。以色列空军决定使用新从美国购买的F-16来实施空袭任务。新战机在1980春天开始抵达以色列,两个飞行中队刚刚组建,中队指挥官就接到命令:加紧训练准备执行一次远程打击任务。值得一提的是,两个飞行中队中几乎所有飞行员都是参加过赎罪日战争的老飞行员。
  以色列飞行员习惯于短途打击目标,在远程导航系统的帮助下连续飞行几个小时对他们是很大的挑战。以色列的空域有限,不适宜远程飞行训练,飞行员们从西奈半岛的南端出发,飞到黎巴嫩边境后返回。飞行训练几个月后,两个F-16中队接到开始地面打击训练的命令。
  任务虽然很神秘,但是飞行员们并没有因此感到特别兴奋。现在已经是以色列军事情报局局长的阿莫斯-雅德林将军说:“我们感兴趣的是缠斗。”
  F-16航程885公里,已经是以色列航程最远的战斗机,但是此次任务的飞行距离要求能够达到1000公里。怎么办?空军高层最后决定拆除飞机上的电子设施和其它设备,希望通过减轻飞机重量加大航程。高强度的训练持续了一年的时间,飞行员们反复轰炸沙漠里提前画好的圆圈,并模拟袭击以色列境内的穹顶式建筑。训练的重点放在精确打击上,因为真正行动时飞行员必须依靠目测投弹,他们不能使用电子导航的智能炸弹打击目标。
  ▲第一次制定的袭击计划行动前临时取消
  以色列情报机构获得的情报显示,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将于1951年6月被激活。如果在这以后实施打击,将造成大量放射性尘降物,严重危及巴格达。贝京为此在3月15日召开了安全内阁会议。为了说服那些仍旧犹豫不决的部长们,贝京邀请以色列空军司令戴维-埃弗里将军和行动指挥官泽伊夫-拉兹参加会议。拉兹回答了部长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他的自信说服了反对派,空袭行动定在了5月10日实施。
  当被告知打击目标的时候,飞行员们大吃一惊。他们从来没有过轰炸核反应堆的经历。以色列战斗机也从来没有打击过距离如此远的目标,而且是一个重兵把守的目标。当时正值两伊战争,伊朗的两枚“幻影”导弹几个月刚刚击中了奥西拉克核反应堆的几栋附属建筑。伊拉克随后调来了更多的防空导弹和速射防空电池。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损失过100架战斗机,参与袭击奥西拉克核反应堆的飞行员多数曾亲眼目睹自己的同志被击落。指挥官们估计,8架参与行动的战斗机可能会有1到2架被击落。
  行动前夜,贝京总理收到来自反对党领袖西蒙-佩雷斯的一个便条,佩雷斯希望贝京能取消行动,他担心袭击伊拉克核设施会招致国际社会的谴责,以色列将被孤立为“沙漠之树”。考虑到计划已经被与行动无关的人掌握,贝京警觉的取消了行动。当年准备参加行动的飞行员雷里克-沙飞尔称:“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从其他人的脸上我也能看出这一点。”这是一种本能的放松。然而,虽然每个飞行员都知道飞过巴格达上空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谁也不想错过参与这样一次行动的机会。
  ▲执行任务前夜他们在互相拿牺牲开玩笑
  贝京并不是真的放弃了空袭计划,但是这一次他缩小了决策行动时间的人员范围。由他本人、沙龙和外交部长伊扎克-沙米尔组成的3人委员会决定,在6月7日对奥西拉克实施空袭。行动即将开始前的一天,在以色列北部的拉摩特-戴维空军基地,飞行员们正在舞会上消遣。一名飞行员注意到中队指挥官被叫去接听电话,不长的一会儿,指挥官重新回到舞场,并冲看着他的飞行员竖起了拇指。6月5日,参与任务的飞行员来到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的锡安山空军基地,两天后他们将从这里出发。7日上午,飞行员拿到了摩萨德提供的目标照片和周边导弹分布图。8架F-16投入空袭,另外6架F-16参与支援。救援直升机在以色列境内待命,但是谁都知道,如果在伊拉克境内被击落几乎没有获救的机会。
  飞行员们都配发了逃生工具,包括一把手枪和一些伊拉克货币。如果遇到不测,他们可以利用这两样武器逃往约旦边境,救援人员会从那个方向实施救援。
  情报显示,以色列飞行员将面临密集的防空和导弹火力。还有情报说,伊拉克已经用阻塞气球把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包围了起来,低水平的空袭几乎无法实施。按照计划,每架参与行动的F-16要携带2枚908公斤的炸弹,为了规避伊拉克的雷达,他们要在30米的低空一路飞到巴格达。在即将抵达目标时才允许拉升。无线电要一路保持寂静。行动指挥官拉兹率领来自他的中队的4架飞机在前。与他们保持3公里距离的是来自另一个飞行中队的4架飞机,指挥官是阿米尔-纳胡米中校。各架飞机要求按30秒的时间间隔发动轰炸。
  纳胡米中校带领的飞行员中包括伊夫塔奇-斯派科特上校,他是以色列的王牌飞行员。实际上,伊夫塔奇并不属于纳胡米的飞行中队,他是以色列F-16所驻扎的空军基地的指挥官,军衔比行动小组的所有成员都高。伊夫塔奇坚持要参与空袭任务,即使不当行动指挥官都行。他甚至越过拉兹和空军司令埃弗里,直接找到了以色列军队参谋长拉飞尔-伊坦。拉飞尔经不住伊夫塔奇的一再请求,用他换下了原定的一名飞行员。
  殿后的飞行员是27岁的伊兰-雷蒙上尉,他是行动小组最年轻的成员。作为唯一的一名单身汉,他主动要求飞最危险的第8架次。那个时候,飞行员们心中都怀有一种崇高的责任感,那就是坚决要保护以色列免遭第二次大屠杀。行动前夜,8个人睡在同一间宿舍里,互相开起了“献身前的玩笑”,猜谁会被击落并被绞死在巴格达中央广场。老飞行员们决定将这一“荣誉”给予雷蒙。雷蒙非常吃惊,连声问为什么。队员们解释说:“因为你是第八人,而且只有你一个人是上尉。”言毕,八个人开怀大笑。
  ▲行动开始了!只有一名飞行员未击中目标
  登机的时候,8个人已经没有丝毫恐惧。下午4点,拉兹的F-16率先冲向跑道。他们需要在天还亮时靠近目标,而且要趁夜色返程。飞机经过约旦港口阿卡巴上空时,飞行员们看到了一艘豪华游艇。约旦国王侯赛因就在艇上,他也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但是飞机机翼上的炸弹和飞行的方向并没有引起他太大的怀疑。几年后,侯赛因曾告诉以色列总理拉宾,当时约旦空军司令曾提出要通报伊拉克:以色列飞机正在去偷袭奥西拉克的路上。
  飞行至四分之三的距离时,拉兹改道飞往距离奥西拉克核反应堆以西100公里的一处湖泊。按照行动计划,湖中的一个小岛是发起攻击的初始点。在那里,他们确定最后的领航坐标后拉升高度开始冲向目标。飞行员们接到严令,只能飞过目标一次,绝不允许第二次飞过目标。
  飞机距离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只有6公里时,他们惊奇的发现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并没有被激活,那里也并没有什么阻塞气球。拉兹的飞机升至高空开始俯冲。不巧的是,他发现自己已经飞出投弹点800米。僚机飞行员雅德林看到拉兹出错,没有再等拉兹校正位置,果断的向目标俯冲。在3500英尺的高空,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完全进入雅德林的视野,他投下了自己的炸弹迅速驶离。他回头看去,两枚炸弹已经穿透奥西拉克核反应堆的穹顶。与此同时,拉兹漂亮的完成了位置调整,他的炸弹也准确击中目标。前四枚炸弹都使用了延时熔丝,以防立即爆炸冒出浓烟使后面的飞机无法命中目标。当第三、四架飞机飞向目标的时候,伊拉克的防空火力开始发威。30秒后,纳胡米和僚机飞行员伊夫塔奇冲向目标。伊夫塔奇一天前染上了流感,但是他没有告诉任何人。飞机开始俯冲,伊夫塔奇感到一阵眩晕,他投下的炸弹显然没有击中目标。第八、九架飞机飞过来的时候,伊拉克的防空火力已如狂风暴雨。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冒出滚滚浓烟,两位飞行员在艰难的条件下也准确的投下了炸弹……
  侯赛因国王的警告显然没有引起伊拉克的重视。根据后来的报道,以色列人才知道,因为当天是星期天,负责奥西拉克核反应堆的伊拉克军官下午就去巴格达渡周末了,根本无法与他取得联系。事后,怒不可遏的萨达姆下令将此人绞死。
  ▲最年轻的飞行员22年后死于“哥伦比亚”号失事
  整整4个小时的飞行,8架F-16终于安全降落在锡安山空军基地。雷蒙与纳胡米在停机坪上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拉兹后来说:“没有人敢想象我们可以一个不缺的回到以色列。”行动中,雷蒙并没有象玩笑中说的那样第一个死掉。但也许是命中注定,这一幕却在22年后发生,美国太空飞机“哥伦比亚”号失事,雷蒙是机上7位宇航员之一。
  再次聚首,昔日的王牌飞行员们没有人建议袭击伊朗核设施。他们当中有人认为这种可能存在,但是认为最好不要这样。现在已经改行做销售高管的拉兹认为,空袭不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最好办法,因为伊朗的核设施非常分散而且深埋在地下。当被问到如果有机会参与袭击伊朗核设施他是否会欣然受命时,他说:“两年前,我开过一次大型观光车,当时就感觉头晕目眩。我不服气,又开了一次,感觉还是相当的不好。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 ▲
★ 美 国 对 伊 朗 的 政 策 为 什 么 拐 了 个 弯 ? ★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6/13/content_1415031.htm
2006-06-13 (嘉 干): 6月6日,欧盟高级代表索拉纳正式将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一揽子方案提交给伊朗方面。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个解决方案中,美国政府表示,如果伊朗停止铀浓缩活动,美国愿意向伊朗提供核技术。此外,伊朗可以获准继续铀转化过程。
美国的重大让步多少有些让人感到意外,而且幅度还不算小。与过去完全拒绝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的强硬姿态不同,美国实际上同意伊朗有权和平利用核技术。不仅如此,美国还提出向伊朗提供核技术,参与帮助伊朗建造轻水反应堆。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伊朗是否接受该方案,会不会再节外生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美伊两国都希望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尽快走出僵局,避免走到两败俱伤的那一步。
美国承认伊朗有权和平利用核能技术,说明了美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的一个转变,即回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字国都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不应该有双重标准的轨道。以往美国在执行这一规则时,时常搞点“例外”。最近美印签署核技术转让协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质疑。事实证明,区别对待既不利于美国反核扩散的对外政策,同时也对现存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造成了损害。所以,从另一方面讲,伊朗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迫使西方国家在坚持核不扩散原则时,不能因为其他因素绕开《核不扩散条约》规定的非有核国家合法利用民用核能的权利。这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作用。可以预见,一旦伊朗核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该问题将会成为今后处理此类问题的一个先例,为非有核国家合法利用民用核能开辟出新的途径。
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然而,有关核扩散与核不扩散的问题,远远不是一个掌握核技术问题那么简单。事情复杂就复杂在核扩散与核不扩散问题从它出现之日起,就与地缘政治、与强权和反强权纠缠在一起。可以说,伊朗核问题之所以持续时间长,各方使出浑身解数,一个回合 一个回合地较量,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就是一个中东地区主导权的问题。正如德国前外长菲舍尔指出的,围绕这一冲突的核心问题是:究竟是谁主导中东——是伊朗还是美国。
西方绝对不允许伊朗在中东坐大,除了石油这一关乎欧美重大利益的因素之外,就是要阻止伊朗主导伊斯兰社会。西方认为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将控制伊斯兰社会,并使之更具攻击性,使伊斯兰恐怖组织更加猖狂。届时,中东和平进程将彻底崩溃,以色列和西方都将被逐出中东。正是以色列的存在,为西方介入中东事务提供了平台和借口。西方不能容忍抹掉以色列的言论,更不会让这样的事实出现。在西方看来,伊朗挑战以色列,就是在向西方挑战。
▲如何才能制服伊朗,使其放弃坐大的念头?
当然首先就是不能让它拥有核武器,包括“掌握制造核武器的知识和能力”。伊朗是《核不扩散条约》签字国,承诺了遵守条约的规则和义务,而且自始至终强调无意制造核武器,铀浓缩活动只是为了和平利用核能。按理说,只要各方按条约办事,认真遵守条约义务,严格进行监控核查就行了。但事情仍然不那么简单。为什么?一是西方不相信伊朗掌握核技术的动机仅仅是和平利用核能;其次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经过核查和监管,不能得出伊朗的铀浓缩活动完全是为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结论。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如何才能解开以上两个死结、逼伊朗彻底放弃铀浓缩活动的问题。制裁、军事打击,或者胡萝卜加大棒一起上。但伊朗始终咬住有权进行以民用为目的的铀浓缩活动不松口。观察家认为,在西方不断施加军事威胁压力的情况下,伊朗更不会轻言放弃铀浓缩的选择,坚持铀浓缩实际上成了对抗美国压力的安全保证。
西方施加压力是为了逼伊朗放弃铀浓缩活动,而伊朗不放弃自主铀浓缩权利是为了抵制西方的压力。如何打破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接下来如何走?
▲美国的转变,表明了美国外交的一个新思路:
通过“核接触”战略达到掌握和监控伊朗核活动的目的。新的“核接触政策”既可以了解对方是否将军民两用技术用于军事目的,又可以限制伊朗人掌握核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使伊朗的核活动始终掌握在西方手中,从而消除美国对其不信任、不放心的死结。美国这样做还有一个长远的考虑:那就是通过接触,“与伊朗人民建立积极的关系”,最终影响并实现伊朗政权的转变。这样既可以避免因施加核压力而引发民族主义情绪,又可以名正言顺地与伊朗国内支持民主的力量保持接触。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这一步棋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一是可以掌控伊朗的核活动,
二是可以借此打破美伊两国长期隔绝的状况,使美国得以对伊朗未来的走向施加影响。▲
★ 南国时评:3万官员取经韩国为何遭受异议? ★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4/4462947.html
  2006年06月12日/江子骏: 近日,有韩国媒体透露,中国政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意取经韩国的“新村运动”。据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介绍,在未来的3年内,中国将派出3万名农业官员到韩国考察学习。按照“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打算,在今年为来自中国的约1万名公务员,安排“培训7天、观光3天”的研修计划(据《重庆晨报》6月11日报道)。
  尽管这一消息还有待我国政府方面的证实,但各方面俨然已经表示极大的关注。这不,在新浪等许多网站上,虽然不乏支持肯定的声音,但怀疑、反对的声音无疑更为突出。其中,不少人认为,这很可能又要异化为一种新农村建设名义下的公款观光旅游活动。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早就成为时代必然趋势的今天,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学习、借鉴国外相关的先进经验,确实有其现实需要。但为什么这样一个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的取经项目,却似乎并没有得到民众应有的认同和支持呢?
  笔者认为,这不仅在于人们对于长期以来一些官员动不动就出国考察活动的反感,也在于如今社会各界对于我国一些官员出国考察活动缺乏应有制度规范的现状的普遍担忧和不满。
  应该说,官员公务出国考察本身属于一种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因为其花的多是纳税人的钱。因此,对于这样的一种政府公共行为,就必须严格地按照公共管理的程序和规则办事。而任何政府公共管理行为,不仅必须遵循最为基本的公开、透明原则,也必须考虑一定的成本与收益核算,必须考虑具体行为的必要性,必须最终考核行为的实际成效。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出国考察官员选拔程序的相对不透明、不公开,由于缺乏相对严格、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来具体衡量和验收考察的实际成效,这些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官员的出国考察活动,往往相当频繁、普遍地异化为一种利用职务之便,以出国考察为名,在国外随意挥霍公款、游山玩水的观光旅游行为。对此,社会各界早就十分反感。而如今,人们陡然看到我国即将启动3万官员取经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消息,却并没有看到相关的选拔程序是否确保公开、透明,没有看到配套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否已经到位的消息,如此一来,广大民众又岂不纷纷表示担心和不满?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3万官员取经韩国新农村建设的行为,其本身的必要性也相对欠缺。一方面,如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渠道,实际上已经非常之丰富多样,比如说有网络,有教材。因此,今天我们真的非要每年派1万官员,耗费如此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到韩国考察学习不可吗?一方面,即使必须派人出去考察,那么非得派这么多的官员出去不可吗?实际上,官员的行政事务相对过多,其学习精力肯定不如那些具有较强研究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而如果让部分研究人员先行出去考察学习,随后进行更为细致、精确的分析总结,最后再上升为具体措施加以推广,岂不又节省成本,又确保效果?而且,韩国的“新村运动”距离现在实际上早已超过30年了,其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条件与我国现在的情况相比,俨然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如果派出大批相对缺乏分析鉴别能力的官员直接前去学习,谁又能排除没有人会学到一些表面上的东西,回国后或难以具体实施,或水土不服?因此,尽管建设新农村确实有其不断向国外学习的必要,但有关方面在启动考察活动的时候,还是应该尽快地规范和完善相关的制度程序,还是应该更大程度地衡量其必要性和实际成效。这不仅是有效消除民众异议、安抚民意的前提,也是确保官员出国考察活动不异化为公款观光旅游活动的重要基础。 《南国早报》▲
★ 美学者:中国核弹威胁不大 10年内打不到美本土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611306&typeid=14
第1页:建核打击模型分三步
第2页:俄中反应都在意料中
第3页:美国将怎样使用它的核优势?
第4页:来自美国的核攻击将彻底摧毁中国的核反击能力
第5页:美国甚至根本不需要向中国发起突然袭击
第6页:中国核力量反应速度太慢
第7页:中国只有在机动部署了大量DF-31A导弹之后,才具备攻击美国本土的能力
第8页:美国专家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各国专家的认同
第9页:资料图:东风系列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
第10页:资料图:东风-15近程地地战术导弹
2006年06月12日【人民网-环球时报】美学者称,来自美国的核攻击将彻底摧毁中国的核反击能力,而且美国甚至根本不需要向中国发起突然袭击,因为中国核力量反应速度太慢了。他还称,中国只有在机动部署了大量DF-31A最新型导弹之后,才具备攻击美国本土的能力,但这可能还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美国专家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各国专家的认同。资料图:中国的核政策以遏制核战争为首务,以实施核反击为重任,过去如此,今后还将如此
  两名美国学者今年3月在权威刊物《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半个世纪以来核大国之间“相互确保摧毁”的平衡已经被打破,美国取得了可以一次性摧毁俄罗斯和中国等国核力量的绝对优势。文章发表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反响。这两名学者是什么人?他们又是凭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的?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对这两名学者进行了独家专访。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建核打击模型分三步
  这两名美国学者,一名是今年8月才满36岁的凯尔•莱伯,他曾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现为著名的圣母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另一名是眼下刚满37岁的达利尔•普列斯,他是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兰德公司顾问。
  为什么会想到研究这个题目?莱伯说,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主流媒体都认为,世界核战略格局没发生巨变。但他们注意到:美国正在许多领域寻求绝对优势,那么,美国会不会寻求打破核均势,在核武器领域也寻求同样的绝对优势呢?“凭借学术直觉,我们意识到,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同样的兴趣,相近的年龄,有限的学术圈子,使莱伯和普列斯很快走进了一个战壕。两人第一次见面吃饭时,便开始讨论美国的核优势问题,并且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相关的数学公式来计算一旦美国对俄罗斯进行核打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模型分析,“相互确保摧毁”的结论就是靠这些模型得出来的。之所以把俄罗斯作为假想敌,是因为俄罗斯的战略核武器力量仅次于美国,只要在模拟作战中,美国能一举摧毁俄罗斯的战略核武器库而让俄罗斯无还手之力,美国就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核优势。
普列斯说,建立核打击模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搜集有关俄罗斯远程战略核武器(能打到美国本土)的可靠数据,包括数量和位置等。搞到这些数据不难,只要上网就能查到最新数据,如果再付上20美元花半个小时,就能得到有关任何一枚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的高清晰卫星照片。有关俄罗斯核武器的数据非常完备和准确,部分是因为在军控谈判过程中美俄交换了大量有关信息,比如双方核弹头的数量和导弹发射井所处的准确位置,这些信息事后又得到了卫星照片和实地勘察的确认。
  第二步,搜集有关美国远程战略核武器的可靠数据。搞到这些数据也不难。但普列斯强调,由于美国的战略核武器库近年来一直在飞速发展,所以一些最新的数据(如打击精确度和系统可靠性等)他们也搞不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有在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估计。
  第三步,将数据输入电脑,利用美国国防部提供的数学公式建立电脑数据模型,然后模拟一场核战争,让美国的远程核力量对俄罗斯的远程战略核武器库进行“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普列斯强调,冷战期间,美国在内华达州等地进行过成千上万次试验,对核武器系统的可靠性和威力进行测试,因此这些数学公式和电脑模型的可靠性毋庸置疑。为熟悉建立电脑模型的程序,普列斯还专门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了核物理课程。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电脑模型终于建立。模拟测试结果表明,在美国的打击下,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无一生存。普列斯说,在进行模拟测试前,他们已经有一种预感,觉得世界核力量平衡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我们的确没有想到,结局是这样悬殊。我们也感到很惊讶”。莱伯和普列斯说,为确保模拟试验的准确性,他们考虑到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几乎所有可能性。鉴于他们搞不到美国核武库的一些最新数据,他们便对其作了最保守的估计,将美国核导弹的实际精确度和可靠度下调10%,得到的结论还是一样:美国照样可以将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一举全部摧毁。他们同时又把俄罗斯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和精确度上调5%甚至10%,电脑还是显示出一样的结论。
  模拟推演结束后,两人赶紧联手写了篇文章,题为《美国核优势地位的崛起》,准备拿到《外交》杂志发表。他们知道这个东西一旦发表会在全世界弄出很大的动静,为示慎重,两人把文章提交给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外交关系委员会等权威学术机构,在听取了同行的意见后,对文章中的一些数据进行了修订。普列斯还透露说,他俩还跟美国军方进行过非正式的交流,吸收了军方的一些观点。“所以,今天大家在《外交》杂志上看到的这篇文章已不单纯是我们两人的观点,而是综合了许多美国一流专家学者的意见。”
俄中反应都在意料中
  《美国核优势地位的崛起》一文在《外交》杂志发表后,如同一颗炸弹,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反应最强烈的是俄罗斯。对此,莱伯和普列斯都表示“在意料之中”,但他们强调,来自俄罗斯的所有批评都是针对他们的结论,还有他们对俄罗斯核力量未来走向的评估,“迄今还没有一个人对文章中引用的俄罗斯核力量的数据提出质疑,这很说明问题”。
  莱伯和普列斯公开称,由于中国战略核力量不及俄罗斯,来自美国的核攻击将彻底摧毁中国的核反击能力,而且美国甚至根本不需要向中国发起突然袭击,因为中国核力量反应速度太慢了。普列斯说,中国目前装备核弹头的导弹中,能打到美国领土的只有DF-5A型导弹,但这些导弹并未机动部署。他说,中国很快将部署一种新型的装备核弹头的导弹系统,名叫DF-31,该系统将机动部署,这些导弹最西可以打到伦敦和莫斯科,最东可以打到太平洋地区,其中包括夏威夷、阿拉斯加和关岛等地,但打不到美国本土。中国只有在机动部署了大量DF-31A最新型导弹之后,才具备攻击美国本土的能力,但这可能还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美国军方正全力以赴提高遥感技术水平,以便远程追踪机动部署的导弹。他还说,中国可能会把一些DF-5A远程导弹部署在山区,用巨大的山峰作为掩体,但这并不能使其免遭装备核弹头的美国巡航导弹的攻击,也不能防止由B-2隐形轰炸机携带的核弹的攻击。实际上美国的核武器打击精确度已经大大提高,地面爆炸的引信也越来越好,而且美国正快马加鞭试图大幅提升其对敌方机动部署导弹的遥感追踪能力。
  ▲美国政府“希望我们闭嘴”
  两位专家告诉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外交》杂志发表这篇文章,背后有美国政府的阴谋,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正好相反,通过一些渠道我们了解到,眼下美国政府对我们俩非常不满。”就在《外交》杂志的文章发表后不久,美国国防部还专门发表了一个辟谣似的书面声明,声称“美国政府并未寻求核优势”。
  普列斯解释说,这是因为美国虽然一直在寻求核优势,但希望静悄悄地来做,最好不让任何人知道,一旦全世界都知道了,会加剧世界局势的不稳定,严重恶化美俄关系和美中关系,并刺激军备竞赛。俄罗斯总统和国防部长最近都明确表态,将加强核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加强海、陆、空军的核遏制能力,这显然是俄罗斯希望重建“相互确保摧毁”并为此不惜与美国重新展开军备竞赛的信号。
两人认为,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对有学者宣称“美国已经获得核优势地位”才极力淡化处理,同时向世人强化一个错误印象:美国的核力量已江河日下。于是,五角大楼3月底发表了一份报告,称美战略打击能力可能出现“显著下降”,《今日美国报》甚至就此呼吁,美国政府应该用增加工资和其他措施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远程核武器的研究中来。普列斯说,五角大楼的这份报告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核武库的规模的确在缩小,但它却有意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那就是:美国核武库里的每一件核武器都已经和正在变得更加威力无穷、更加致命。美国眼下正在增加许多现存核弹头的爆炸当量,同时提高导弹攻击目标的准确性。
▲美国将怎样使用它的核优势?
  莱伯和普列斯都认为,由于世界核均势被打破,核武器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动荡。虽然从目前来看,美俄和美中间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美国未来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正前所未有地加大。相比之下,由于台湾问题的潜在破坏性,美中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甚至大于美俄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人们从文化和道德方面憎恶核武器,因此美国政府会存有使用核武器的巨大心理禁忌。但莱伯和普列斯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因为从历史经验来看,二战时美国曾对日本使用核武器,后来古巴导弹危机和柏林危机达到高潮时,美国总统肯尼迪都曾严肃考虑过对苏联发动核攻击。196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制订了突然袭击中国核基地的计划,企图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这些表明,所谓的美国政府对使用核武器的禁忌是靠不住的。
  两人认为,核武器在未来的作用跟美国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如果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为了独霸世界,防止任何国家成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同时防止任何国家在某些关键地区挑战美国的战略利益,那么,保持核优势对美国来说就是必须的。如果美国要追求有限度的相对温和的外交政策,那么,取得核优势就纯粹是浪费纳税人的金钱,其带来的风险将大大超过它的收益。
  莱伯和普列斯说,他们发表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全世界都知道美国已取得核优势,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事情的真相,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一场有关核武器的大辩论,从而对美国政府的核政策施加影响。这也是他们不断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因。迄今,他们已接受了《华盛顿邮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美国媒体的采访,也接受了俄罗斯和其他国家记者的电话采访,“但你还是采访我们的第一位中国记者”。
  ▲俄中学者并不接受
  对美国学者的解释,俄中学者并不完全认可。俄科学院通讯院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阿列克谢•阿尔巴托夫表示,即使所有到期核弹头全部拆除,俄方还有近1500枚核弹头,足够给进攻方带来毁灭性打击。曾担任俄战略火箭部队参谋长的叶辛上将认为,俄美在核领域仍保持着战略平衡。不必说美在2020年前建成能抵御300枚核弹头进攻的导弹防御系统值得怀疑,即使美国成功了,也不应忘记它难以防御俄机动核弹头的打击。此外,俄近年来还在积极改进、完善核遏制力量。俄新型核导弹有很强的机动能力。根据计划,2008年前俄太空预警系统将全部恢复战斗力。这样看来,美对俄的绝对核优势理论很苍白。
  “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政治观察家维克多•叶尼科耶夫认为,美国学者在《外交》杂志上刊登此文,反映了美部分政治精英不愿意相信俄已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艰难时期中走出来,并且还在以很快的速度恢复本国的工业潜力、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对普京总统所说的“俄核盾牌一切正常且在不断完善,可以更可靠地应对任何外部威胁”的话根本不当回事。
  俄军预备役少将、著名智囊机构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成员、俄军事科学院教授巴维尔•佐洛塔列夫认为,第一,问题不在于模型本身,而在于从该模型中得出的结论。不管一种数学工具和计算机模型如何完备,都不能用研究模型代替实战。即使有关推算表明,对方的回击可能性在千分之一以下,也不应采取核恐吓政策,将宝压在核打击上,因为很有可能千分之一的唯一一次可能在对方进行核打击的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关于机动和固定核导弹问题。俄美双方对对方的固定发射井都心知肚明,但机动核导弹就不一样了,在任何情况下,美能发现俄的移动核目标只能降低俄实施核报复的效率,但不能影响俄在美核导弹到达俄本土前迎战的效率。第三,俄美关系今非昔比。俄美核对等的参数与冷战时期也不一样。佐洛塔列夫说,美国学者的文章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很好,一是注意到了美在军事实力强大的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武力的威胁,二是有关美对俄取得绝对核优势的演算推测,这可以让俄清楚地看到,哪一种核力量可以让俄保持最小但最有效的核遏制效果。
  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专家彭光谦少将指出,今年5月初他参加美国东西方中心主办的核武与21世纪亚太安全会议,美方没有专家学者公开认同这篇论文,反而认为《外交》杂志刊登这样的文章是不负责任的。彭光谦认为,两位美国学者建立的模型是个静态的、线性的、纯技术性的理论模型,没有把人员、地理、环境、运用方式、运用时机等变量考虑在内,因此提供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尽管美国拥有的核武器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俄罗斯,双方仍然形成了非对称的核威慑,一旦俄罗斯发起反击,就会给美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次美国学者发表的文章更是会提高整个国际社会对美国的警惕性,刺激俄罗斯进一步发展核武器,以保持平衡。▲
★ 中 国 40 余 岛 礁 遭 非 法 侵 占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611888&typeid=14
 (2006-06-11) 香港文汇报: 官方智囊学者向本报表示,历史上,中国曾屡遭海上列强侵略,而今天,占陆地面积1/3的「海洋国土」安全仍正受到多方面威胁:150余万平方公里争议海域面临被瓜分危险;40多座岛礁目前已被其他国家非法侵占;富饶的海洋资源也遭邻国不断攫取。该学者透露,中国有关当局正酝酿建立军民兼用的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改善海洋环境保障能力弱的战略劣势。
 本报北京新闻中心记者 王珏
 这位学者说:「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中国的海洋国土面积却只居世界第9位,还不及日本,日本拥有451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中方的主张,划归中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与周边国家的争议区就达一半之多。中国临海中,除渤海,其他的三个海(黄海、东海、南海)分别与8个国家,即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和印度尼西亚都有划界争端,形势非常严峻。
  ▲越南侵占29岛 数量最多
 他称,除海域划界纠纷,岛屿争端亦十分激烈。除众所周知的钓鱼岛争端,在南海领域也是暗流涌动。南沙群岛共计256个岛礁,比较大的有50余个。除中国大陆控制的永暑礁等七个岛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已经陆续侵占了40多个岛礁。
 其中,越南是侵占中国岛屿最多的国家,共29个,相当一部分属面积较大,有淡水,自然条件相对较优越的岛礁,如鸿庥岛、南威岛、景宏岛、南子岛、敦谦沙洲等;菲律宾先后侵占了8个,包括中业岛、马欢岛、费信岛、南钥岛、北子岛等。马来西亚控制弹丸礁、卢康暗沙(分北康暗沙、南康暗沙、中康暗沙)等5个。这些国家侵占中国的岛屿后,除了在政治上、法律上寻找依据,还加紧发展移民和旅游,导致非军事化的利用既成事实,进一步增加了解决的难度。
  ▲寸海寸金 保卫战略待提升
 据该学者介绍,邻国与中国争夺海域与岛礁,一个重要目的是攫取丰富的海洋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据初步估算,中国有38个沉积盆底,大陆架共有450至400亿吨的储油量。仅2003年,南海周边国家在中国传统九段线内的海域开采油气资源就达4,600万吨。
 前述学者指,以前讲寸土寸金,现在则是寸海寸金。海洋领域的斗争已成为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争夺。今后,争夺海洋的力量将发展到政治、外交力量,经济开发能力,海洋科技力量等综合科技力量。他说,中国有关当局正酝酿建立军民兼用的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改善海洋环境保障能力弱的战略劣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