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2006-6-13
(01):★ 中 国 大 飞 机 项 目 面 临 深 陷 名 利 场 风 险(四)★
http://news.milchina.com/2006/6-8/16848.html
(02):★ 解密档案摘录:围绕审判美国间谍的中美外交斗争(四)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594168&typeid=14
(03):★ 撒 切 尔 夫 人 跌 倒 在 大 会 堂 台 阶 上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7319
(04):★ 直供电改革受阻――三峡工程效益难以正常发挥 ★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7/4460082.html
(05):★《美国政府解密档案》开始在中国公开出版 ★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6/06/dayoo060611.html
(06):★ 美国监视全球百万目标/商船飞机一个不落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608244&typeid=14
(07):★ 北 约 的 勃 勃 野 心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460170.html
(08):★ 全球城市竞争力纽约、都柏林和伦敦分列前三名 ★
—香港闯进20强/上海排名第69/北京位居第7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460221.html
★ 全球城市竞争力纽约、都柏林和伦敦分列前三名 ★
—香港闯进20强/上海排名第69/北京位居第7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460221.html
本报讯(记者 郭少峰 实习生 孟斯硕)昨天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显示,北京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70,居于上海之后。中国城市中只有香港排名进入前20名,位居第19,另外台北排名48位。纽约、都柏林和伦敦位列前三名。
昨天,《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在成都发布。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与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彼得•卡尔•克拉索教授牵头,美、中、加、意、英、荷、韩、墨等八国学者携手研究完成的。这也是第一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
▲前20名城市里美国占8个
最新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报告,利用75个指标,对全球11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社会环境竞争力以及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分别计量与评估。
报告对全球11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计量排名显示,名列前二十名的城市中,欧洲占10个,美国占8个,亚洲占2个。这与目前全球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欧美城市体现出了很强的综合竞争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亚洲的东京和香港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也已进入国际城市的第一梯队。
▲城市群成国际城市摇篮
从城市带角度看,大多数名列前二十的城市都位于世界著名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中。例如纽约、费城、华盛顿和波士顿均位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芝加哥位于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和圣地亚哥位于美国加州城市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和布鲁塞尔等位于欧洲中部城市带,东京位于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带,香港位于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带。
报告认为,城市群(带)是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城市的摇篮。
对此,倪鹏飞的助理白雨石解释,在城市群、城市带中一般有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对周边城市资源的带动、吸附作用很强;反过来周边卫星城市也能更加推动城市的发展,“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而促进了一片城市的发展”。
他同时解释,国外的城市一般规模较小,有的只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区;同时城市与城市间基本没有乡村或城乡接合部的过渡,这样也就更便于形成城市群。
根据倪鹏飞博士的解释,城市竞争力可表示为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同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和价值收益的能力。其中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本体竞争力,一个是环境竞争力。其中本体竞争力主要是人才本体竞争力和企业本体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包括与本体竞争力相关的生活环境、商务环境、创新环境和社会环境。
▲22个中国城市进入名单
除了香港、台北、上海和北京,中国另外还有其他18个城市进入《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110个城市大名单,不过这18个城市的排名都在70名之后,其中重庆排名在108名。
报告认为,中国特别是中国内地城市的得分比较低,排名比较靠后,中国城市的竞争力还比较弱,与国际大都市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
报告还认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各项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在产业劳动生产率方面,中国内地各大城市与发达国家城市差距显著。
与此同时,报告还认为,以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城市,正不断挑战着欧美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这个现象值得注意。
▲专访中国城市劣势在人均GDP《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主编助理说排名
本报讯(记者 申剑丽)针对《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的发布,昨晚,该报告的主编倪鹏飞的助理白雨石通过电话告知,城市的排名情况,和预想的差不多,但通过研究发现,此前预想中低估了北欧一些城市的竞争力,比如赫尔辛基、哥本哈根、都柏林等,由于科技竞争力极强,都显示了旺盛的竞争力。
白雨石介绍,研究指标借鉴了此前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一些方法,并稍作改进,在具体统计中一般也选择国内更有代表性的城市,并考虑到沿海或内陆等地域的分布,选择了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19个内地城市,加上香港、台北、高雄、澳门,中国城市一共22个位列其中,内地城市的排名较靠后。
白雨石介绍,和国外城市相比,中国城市优势最欠缺的是人均GDP、地均GDP等数据,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出、科技竞争力等也较低。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城市的经济总量排名比较靠前,如上海排到了15位,北京位列33位。“这和我们本身的地理、资源分布情况有关,也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较低有关系”。
对此,他表示,在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政府要改善宏观调控的办法,健全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市场在竞争中的运行也要逐渐走上更加“充分竞争”、效率提高的轨道,这样才有利于排名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具体到北京,他指出,北京相对靠前的是金融控制力、开放程度等,科技投入、国际专利论文数排名等。
但北京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住房(人均住房面积)等排名很低,亟待改善。 ▲
★ 美国监视全球百万目标/商船飞机一个不落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608244&typeid=14
美国海军、国土安全部等权力部门近来最热门的话题是“全球商船分别在何处,各自在干什么,有无危险动向?”据美国媒体报道,为了防范类似“9•11”事件的恐怖袭击,美国今年加大了在全球监控各种可疑目标的力度,包括全球的商船、飞机、陆地大型机动目标、太空目标甚至互联网都成为美国重点关注的对象。美国做法难道都是为了反恐吗?
▲全方位监控全球
据英国简氏防务网站介绍,美国目前已建成了陆海空天电立体化全方位的目标监控系统。在海洋方面,除了包括中、俄等在内的全球各主要国家的大型军用舰只外,常年在国际航线上进行商贸运输的12万艘商船都成为了美军重要监控目标,而执行这一任务的主要单位是总部设在美国圣地亚哥的美海军侦察署。冷战期间,该单位就曾开发了一整套监控苏联军用舰只的系统,可对苏海军大约700艘军舰进行监控。当时美军主要根据不同潜艇推进系统产生的脉冲频率不同这一原理,通过搜集各主要类型的苏军潜艇,制成数据库档案,这样只要在全球任何一处发现可疑潜艇,通过对照其推进器运转脉冲频率,就像对照指纹一样,就能识别潜艇确切身份。如今,美军更是将该技术升级换代,将其发展为效率更高,可远距离遥控的声呐侦察系统,即通过设置在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声呐装置搜集在海洋航行的商船与空气和海水产生的不同信号,然后通过功能强大的超级电脑进行保存、分析,辨别不同信号代表的不同商船。如果发现可疑船只,便会通过中情局等机构进一步获取商船货物清单等数据,甚至会强行登船检查。
美国海军新闻网披露说,美国政府目前将监控海上移动目标作为这一立体监控网中的重中之重,因为目前每天大约有2.5万个集装箱进出美国港口,一年有900万个集装箱进出港口,美国十分担心恐怖分子利用数量巨大的商船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偷运至美国本土进行破坏。为此,美国每年为海军侦察署提供数亿美元的检查经费,另外还有几十亿美元的技术设备采购费,该署内还专门成立了民用船队分析部,重点对分布在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英吉利海峡、台湾海峡、阿拉伯湾以及好望角等七大海上战略通道上的商船进行排查追踪,确定其是否与恐怖分子、武器走私、核扩散以及生化武器等有关。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还可拥有在第一时间向白宫报告的优先权。
在空中目标监控方面,美国也是不遗余力,美国已建设最先进的空管空防一体化建设,空军与联邦航空局共同投资建设了军民两用的“联合监视系统”,可监控每天飞行在美国上空的国内和国际航班,能及时锁定、跟踪偏离航线或拒绝地面指挥系统指令的航班,并可在10分钟内派遣战机迫降甚至击落可能发起恐怖袭击的空中目标。
对陆地重要目标的监控,美国则是依靠高空侦察机和在太空中的120多颗侦察卫星。目标除中俄的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基地、重要导弹部队驻地外,美还重点监视“基地”组织的可能训练营地、伊朗、朝鲜、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的核设施以及机动导弹发射车等目标。我国“神舟”飞船近年来更是美军在太空领域跟踪监控的重点。而全球约800枚卫星也被美国太空总署绘制了详细的星空图,以便掌握其轨道和运动参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美国大肆监控全球互联网信息。美《国土安全法》中“加强电子安全”部分的有关条款规定,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例如微软的MSN和美国在线,有义务向美国调查机关提供用户有关信息和背景。美国情报单位能通过技术手段全面监控、跟踪甚至删改互联网中不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信息。比如今年3月1日,《纽约时报》网络版发布一条宇航局批评白宫的新闻。而短短五分钟后,这条信息中有关批评美国当局的言论就被美国的网络警察删除。
▲面临人力不足、技术漏洞等障碍
虽然美国依靠强大的技术力量,对全球各种目标的监控已经无孔不入,但是,全球12万艘商船、一年百万次航班起降、各种导弹发射车数目众多,要想对如此百万数量的目标实施全方位滴水不漏的监控,难度如同大海捞针。加之目前恐怖分子活动能力也是越来越强,除了可通过各种伪装保护来骗过美国高科技“耳目”外,还采用化整为零、蚂蚁搬家的方式将威力强大的武器分拆运输,使美国监控体系鞭长莫及。美监控体系本身也存在不少技术漏洞。如美国《内视》杂志记者就曾使用包括本•拉登在内的三名恐怖分子的名字通过美国航空管制电脑的检查顺利登机,让美国安全官员尴尬不已。另外美国目前监视部门,更多是靠电脑等工具去辨别和分析情报,人力整合信息能力严重不足,这给美国战略、各种政策的制定带来很多偏差。
▲“技术迷信”带来很多负面结果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对技术优势十分迷信,而在情报、安全等系统,这样的想法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可以说美国目前企图全面监控全球目标的念头,又是其“技术万能论”的集中体现。而类似“9•11”、“科尔”号驱逐舰遇袭等例子,已经充分证明单单依靠技术手段,根本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同时,美国做法也暴露了其追求单方面情报透明化的野心,即“全面屏蔽自身情况的同时,全面掌握他国情报”。这种做法势必干涉到他国主权。据韩国联合通讯社5日报道,美国已全面监视朝鲜籍船只,并且不允许在美设有账户的公司租用朝鲜船只进行正常的商务运输。一些国际关系专家指出,美国此举会进一步孤立美国,使其在成为世界警察的同时,越来越蜕变为国际关系中的一座孤岛。专家指出,美国肆无忌惮地监视他国,最终可能带来情报越“透明”、政策越“糊涂”、不利于营造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美国政府解密档案》开始在中国公开出版 ★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6/06/dayoo060611.html
(中国)大洋网 (2006-06-11): 由美国政府授权,并首次在中国公开出版的《美国政府解密档案》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6月8日至9日在广西师范大学举行,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裴孝贤专程从北京赶来参会。
据悉,《美国政府解密档案》是美国政府根据相关法令,于2004年解密并首次公之于众的珍贵资料。其中与中国关系部分包括《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美国驻华公使对华照会(1843-1906)》《军事情报局有关中国的地区文件(1922-1944)》以及18种美国驻中国各地领事馆领事报告等。除《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为中文外,其余全部为纯英文档案,所有记录均出自外国人之手,其内容与角度均与国人所记录的内容与角度不同,是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国区域社会状况和中美关系等方面的重要资料。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国内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查阅微缩胶卷,并且只能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或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交流处查阅。
据介绍,全套丛书全影印出版约500余册,从2006年起陆续出版。预计将用10年时间完成这一耗资巨大的文化工程。
在研讨会上,还展示了这套丛书的第一种《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这套丛书为16开精装本,共19册,内容为清政府及民国政府与美国驻华机构和驻华公使馆之间的往来照会、电报及其他各种文件档案集,收有1846年至1931年间往来文件约12600件。(完)(黄义武 赵家志)▲
★ 北 约 的 勃 勃 野 心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460170.html
2006年06月12日(章念生): 8日结束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是为今年11月北约里加首脑会“定调”的一次预备会,要为两年一度的北约成员国首脑聚会拟定讨论议题。此次防长会除就阿富汗、巴尔干等问题取得共识之外,另有一项成果是通过了北约“综合政治指南”。它由2004年6月北约伊斯坦布尔首脑会倡议提出,准备交里加首脑会审议通过,旨在为北约未来10年发展拟定“要务”,确立发展方向。在“综合政治指南”基础上,防长会又通过了一份“部长指南”。由于这一文件事关北约未来军事行动方向,因而颇受瞩目。
在北约看来,恐怖主义、大规模武器扩散以及“扰乱重要资源流通”(意为能源安全保障)等构成了新的安全形势特点。为应对这些挑战,北约需要远距离部署军队,并将在“严峻的”条件下开展行动,因而北约的侧重点需要转变,即在保证开展大型军事行动的同时,能适应多场小型而又必需的军事行动。所谓大型军事行动需要6万兵力,小型行动需要2万至3万兵力。未来的北约需要有能力同时进行两场大型军事行动和6场小型军事行动。“部长指南”就是要为北约未来的这种军事转型提供“指导准则”。按照北约发言人的说法,“部长指南”将改变北约的军备采购、军队组织形式以及训练形式,是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
“部长指南”的出台只是北约近期众多野心勃勃的举措之一。在阿富汗“南下”、“东进”;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扩大“援助行动”;与卡塔尔、巴林等海湾国家加强合作;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所谓“全球伙伴”寻求实质性合作;与巴基斯坦建立转运物资协议等等。北约的触角越伸越远,其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
正如欧洲军事协会组织秘书长普罗弗特所说,北约的“盟主”是美国,其行动无疑是美国战略的一种体现。仔细审视一下“部长指南”的内容,即可发现它与美国近年军事战略调整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北约一系列“跨出防区”的行动,也与美国全球战略如影随形。《国际先驱论坛报》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北约领导人一再声称该组织无意充当“世界警察”,但北约的系列行动却表明它已经成为世界警察,问题只是北约将成为“好警察”还是“坏警察”。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对于北约的“政治化”与“全球化”战略,该组织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美英竭力往前“推”,法德等欧洲盟友时不时要往后“拽”。欧洲盟友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不愿随声附和而成为美国的“应声虫”;另一方面,要顾及与俄罗斯等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尽量避免引起这些国家的强烈反弹。
即便是已经防长会通过的“综合政治指南”,在相关人士对此深表乐观的同时,北约内部却有人将之喻为“苹果派”,认定其“实际价值有限”,缺乏可操作性。原因之一是该指南“美国化”气息太强烈。大凡美国味儿太浓的东西,在北约内部落实总会遇到阻力。
不过,美国推动北约转型的决心不容置疑,以美国当今的实力要想在北约内部“成事”也总会有所进展。北约的勃勃野心值得人们关注。▲《人民日报》 ( 2006-06-12)
★ 直供电改革受阻――三峡工程效益难以正常发挥 ★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7/4460082.html
2006年06月12日 林 玉 江时强: 三峡大坝围堰刚刚全面爆破。然而,近日笔者在三峡调研时就了解到,由于一些利益集团的反对,我国以直供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这一问题正阻碍着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正常发挥。
专家指出,以直供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目前电力领域的供电垄断格局,让市场在配置电力资源中发挥基础作用。这项改革,不仅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突破,因此很值得人们关注。
三峡库区移民的生活和库区经济发展问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笔者近日在调研中发现,我国不少库区存在着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
怪现象一:守着清洁水电枢纽,却修建火电厂。笔者在三峡大坝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调研时了解到,为了解决本地用电问题,宜昌市不得不准备修建大型的火电厂,由此不但要加剧宜昌的环境压力,而且还要千里迢迢把煤炭运进来,增加了铁路运输压力。
怪现象二:守着世界最大的电厂,却从其他地方调用电力资源。为三峡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宜昌及其附近地区,一度三峡电也用不上。
▲申请直供试点路途坎坷
为了实现能用上三峡电的梦想,使三峡工程能直接以电力资源支持坝区经济发展,宜昌政府和企业进行了5年的不懈努力。然而,这一梦想至今仍然扑朔迷离。
宜昌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宜昌是三峡大坝所在地,通过电力直购的办法,宜昌直接从三峡购电,可以大大降低三峡坝区发展的能源成本,是解决坝区群众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
这一设想也得到了电力企业的支持。早在2001年,宜昌市就与葛洲坝电厂(现已划归三峡总公司控股的长江电力公司)签署了含有直接从葛洲坝直接购电内容的协议。然而,我国《电力法》规定:“一个供电区内只设一个供电机构。”《供电营业规则》规定:“各类电厂未经许可,不得从事电力供应与电能销售业务”。当时,地方供电局就提出,葛洲坝电厂未经批准,向用户供电是违法的。因此,这一构想很快就“流产”了。
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题课题组在调研后认为,“宜昌市水电资源丰富,电力需求巨大,各项准备充分,是全国进行电力直供改革试点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由此,宜昌市再次启动了向国家相关部门报批进行直购电试点的程序。
据了解,该市首先上报的项目是电解铝项目直购电申请,不幸中途夭折。目前,宜昌市已经完成了将该市宜化集团氯碱项目扩建纳入“国家大用户向发达企业直接购电试点”的所有报批程序。然而,该项目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得到审批。
就此,湖北宜化集团总工程师杨晓勤说,宜化集团完全具备国家电力直供试点的条件,且已经为直接使用三峡电力做好了所有准备。由于用电成本占总成本中比例较高,如果不能得到直供的优惠电价,该集团氯碱项目要么搁置,要么被迫转移到其他地方。
▲电网公司:直供电条件现在还不具备
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迟迟不批准该项目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电网公司表达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三峡电力不应该直接供给用户,而是仍然由国家电网公司包销。
消息人士还透露,为了表示对宜昌用电的支持,电网公司提出了“从其他地方给宜昌解决部分优惠电价,不使用三峡电”的折中思路。但是,宜昌市政府负责人对这个折中方案显然没有太大兴趣。这位负责人说:“这个折中的办法的实质是协议供电而不是电力直供,如果不能直接用上三峡电,我们这几年反复报批直购电试点有什么意义呢?”
国家电网公司动力经济中心总经济师胡兆光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则坦言,实际上三峡是全国人民的三峡,国家到底要给地方上多少政策,“这是个问题”。
胡兆光说,其实从经济的角度讲,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实行电力直供改革的条件。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电力体制是国家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照顾了城市居民用电和农业用电以及偏远地区用电的需求,而且国家通过电价附加了三峡基金等各种税费。如果把电力看作是一种商品,那么偏远地方的群众和城市居民,就可能用不上电,这是不行的。
国家电网是通过工业用电的收益,补贴了农业和居民用电,这实际上是“交叉补贴”。如果各地都搞了所谓电力直供,大用户用上了便宜的电,那么谁来保障居民和偏远地区用户的用电利益呢。完全用市场的办法,解决不了电力行业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国真正推行直供电制度,条件还不成熟。
▲电监会官员:交叉补贴问题可以解决
虽然电网公司反映了直供电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但实际上根据国家的政策,直供电改革在“十五”期间就是我国整个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2年,国务院印发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十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并且指出,“直供电量价格由发电企业与用户直接商定,并执行国家规定的输配电价格。”
那么监管部门如何看待当前的电力体制改革呢?笔者走访了国家电监会信息中心副主任孙耀唯。孙耀唯说,直供电体制改革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目前国家电监会正在着力推广的方式,并不只是单个电厂与单个用户之间的直供电试点,而是在一个区域内的很多电力用户与很多电力企业之间的直供电试点。也就是说,多个用户与多个电厂多方博弈,形成一个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
对于在直供过程中电网公司谈到的交叉补贴等问题,孙耀唯表示这些问题虽然存在,但是是可以解决的。基本的办法是把本来应该由国家承担的社会职能,剥离出来由国家财政解决,电网企业不承担这个责任。同时,电网企业收取规定的过网费用。
《市场报》 ( 2006-06-12 第13版 )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 撒 切 尔 夫 人 跌 倒 在 大 会 堂 台 阶 上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7319
▲撒切尔夫人:“残酷”的邓小平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会谈。邓小平以一个伟大爱国者的情怀,严正驳斥了撒切尔夫人的“三个条约有效论”,宣布中国领导人决不当李鸿章,表明了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维护中国主权与统一的坚定立场。以后,邓小平又驳回了英方“以主权换治权”的要求,使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朝着1997年顺利回归、一国两制的方向稳步发展……
▲老记们差点上演“全武打”
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提前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她首先来到大会堂的新疆厅,邓颖超已经在门口伫立恭迎。撒切尔夫人与邓颖超亲切握手,同时又献上了一束美丽的鲜花。5年前作为保守党领袖访华时,撒切尔夫人曾经与邓颖超相见。此次重逢,两人谈得十分高兴。
从新疆厅告别邓颖超后,撒切尔夫人就向福建厅走来。到首相快走到门口时,福建厅大门缓缓打开。邓小平笑容可掬地走过来,与撒切尔夫人握手。
中外记者们为了抓拍到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最佳镜头,还演出了一幕小小的“闹剧”:记者们为了占据一个有利位置拍照,你挤我拥地一次又一次骚动,某外国电视台一名记者,被北京的一位电视台摄影师的镜头不小心撞了一下,竟然回身一脚踢在那位同行腰部。被踢者怒不可遏,还以一拳,眼看一出“全武打”即将上演。就在这个当口,福建厅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邓小平步出大厅迎接铁娘子,一场风波自动平息。当邓小平满面笑容地与撒切尔夫人握手问好时,镁光灯“咔嚓”、“咔嚓”闪个不停,记者纷纷抓住时机抢拍镜头。
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一见面后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
邓小平答:“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万岁了。欢迎您来呀!”
接着,宾主双方步入福建厅就坐。此时,记者们尚未退场,两人仍是相互寒暄。
撒切尔夫人说:“知道您是刚从外地回来。”
邓小平答:“我是陪同北朝鲜主席金日成去了四川。”
“这次旅行一定很愉快吧?”
“不错,我们在四川吃过好几次川菜,我很喜欢川菜,中国是以川菜和粤菜最为著名。”
二人聊到马克思,撒切尔夫人说:“马克思写了一部《资本论》,可他恰恰最缺资本!”
▲在主权问题上,邓小平毫不退让
几分钟后,记者被请离场,会谈闭门进行。在友好的气氛中,会谈转入正式话题。
就撒切尔夫人而言,在香港问题上始终抱定“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的主张,并在来华前就早有声明,大造舆论。因此正式会谈一开始她就提出了这一问题。
面对英国首相的挑战,邓小平寸步不让。他首先指出,这次谈判,除了要解决香港回归中国问题之外,还要磋商解决另外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1997年后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它的繁荣;另一个是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波动。简单地讲,实际上这三大问题,就是1997问题、1997后问题和1997前问题。这些才是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完整议题。
说到香港的主权归属,邓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此,邓小平重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夫人,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说,在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内,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舆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管理的观点,邓小平说:“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就是基本上保持这个地区政治、经济制度现状。”
中国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香港会不会发生波动?邓小平回答: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他还告诉英国首相,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时,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首相撒切尔夫人跌倒在大会堂台阶上
激烈交锋过后,两位领导人商量起会谈公报问题。邓小平建议这次与英国首相的会谈能达成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15年怎样过渡好以及15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
但是,撒切尔夫人坚决不同意邓小平建议,特别是拒绝以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为前提。经过一阵争执,双方同意发表一个不做任何实质性承诺的会谈公报。
当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落寞地从门口走出,脸色凝重。当她继续往下走时,高跟鞋与石阶相绊,使身体顿失平衡,栽倒在石阶下,以至皮鞋手袋也被摔到了一边。幸好她已将至平地,摔得不重,在一旁的随员及工作人员立即上前将她扶起。
英国女首相这一跤,引起了敏感的舆论界的浓厚兴趣。一位深知铁娘子和邓小平性格的记者分析道:撒切尔夫人锋芒毕露,邓小平绵里藏针。尽管撒切尔夫人受丘吉尔影响极深,坚持“鲜明的传统保守主义哲学和强硬的经济政策”,但在邓的面前,她毕竟还年轻。
撒切尔夫人没想到邓小平在香港主权问题上的立场会那么坚定,毫无通融余地。她心中不由得充满失望和痛苦。她回去后对驻华大使柯利达说:邓小平真残酷啊!
但撒切尔夫人认为,虽然她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预定目的,但她使邓小平同意发表一个简短声明,即“双方本着维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的共同目的,同意在这次访问后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商谈”。这个声明没有把中国要收回香港作为谈判的前提写进去。
9月25日香港《大公报》载文:“据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邓小平同志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两位领导人在友好的气氛中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至于中国政府关于收回香港地区主权的立场,是众所周知的。”
这种公报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分歧不小。但要说谈判一点成果也没有,是不对的。两国领导人会谈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启了中英香港谈判大门。
▲挡回“三脚凳”牌
在1997年后香港主权问题上的抵抗没有奏效,撒切尔夫人退而求其次,准备在1997年后的行政管理问题上与邓小平再作一番较量。
撒切尔夫人1983年6月提前实行大选,保守党获得空前胜利,她再次登上首相宝座。
在连任首相赢得巨大胜利的鼓舞下,撒切尔夫人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正式会谈开始后,向中方发起了新一轮进攻。她不再谈“三个条约”有效,不再提“续约”之类的要求,转而采取新的策略:用主权换治权。即英国同意在1997年把香港还给中国政府。但是,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之后,英国可以受中国之托继续管理香港。1997年后香港的模式将是:香港回归,英人治港,而非港人治港。
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和外交部其他官员,却主张尽快在谈判中向中方表示不再谋求1997年后继续管治香港。但是,撒切尔夫人认为“没有理由作出这种让步”。她甚至主张,“要把每张讨价还价的牌都使用到最佳效果”。于是她使出了“三脚凳”这张牌。
所谓“三脚凳”,是在中英开始对香港问题谈判时,港英当局企图以正式成员身份参加,造成中英港三方共室的事实,以达到“还政于港”、使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的目的。
1983年6月30日,港督尤德奉召返回伦敦,随同尤德来到唐宁街10号的还有9名港府行政局的议员。显然,铁娘子是把他们与港督作为另一只“脚”来加强英方同中国谈判的阵容。7月4日,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10号会见了尤德及香港议员代表。
这天晚上,首相府发言人宣布:“首相和外交大臣重申他们对香港承担的义务和他们设法达成的目的,这些协议应该是议会、中国和香港人民都能接受的……”
7月7日,尤德自伦敦返港举行记者招待会。这时记者们已经获悉英国谈判代表团的名单中有尤德,而且排名第二,便问他:中英第二阶段的会谈与第一阶段有何不同,尤德意味深长地回答道:“不同之处是有我参加。”
记者们向尤德问了最要害的一个问题:“你是代表英国参加谈判,还是代表谁?”
在记者穷追不舍的逼迫下,尤德打开天窗说了亮话:“我是以港督身份代表香港市民参加谈判,我不代表他们又能代表谁呢?”这位总督大人到底还是一语道破天机。
总督的话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香港的左翼报纸立刻表态说:“你尤德是英国人,怎么能代表香港人呢?”“中英两个国家谈判,把香港人弄进去干什么?”
一些头脑清醒的港人马上意识到,这是英国玩的“三脚凳”策略。他们指出:“英国人正在玩弄一个阴谋。如果中国政府落入圈套,那么就会面对着与自己的同胞——香港人作战的尴尬处境;如果香港落入圈套,就会为英国人尽义务,把辛辛苦苦从大陆争来的好处全都让给躲在后边的英国人。”
北京及时作出了强烈反应。7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我们注意到了这个消息。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双边会谈。尤德先生是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的一个成员参加会谈的,因此他在会谈中只代表英国政府。”
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迫使撒切尔夫人收回刚刚打出的“三脚凳”牌。英国外交部急忙发表声明,说尤德“当然将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会谈”。
▲顶回“治权”牌
但是,从7月中旬开始的第一轮会谈到9月下旬的第四轮会谈前后,英方软硬兼施,名义上同意让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但又要求中国同意1997年英国保留对香港的治权。
中英谈判再次面临危机,英国前首相希思急忙飞到北京,会见中国领导人,打算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打破谈判僵局贡献一点力量。
这是希思自1974年以来的第6次访华。他每次访华都要会一会邓小平。9月1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希思,两位老朋友亲切地寒暄了一番。当话题转到香港问题时,气氛一下子变得格外沉重。邓小平对英国政府在谈判中的做法极为不满。
邓小平说:“英国政府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会受任何干扰、有任何改变,否则我们就交不了账。我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是李鸿章。谁不解决这个问题,都是李鸿章。”他说,他希望今后会谈时不要再纠缠主权换治权问题,要扎扎实实地商量香港以后怎么办,过渡时期怎么办。这对彼此最有益处。如果英方不改变态度,中国就不得不到1984年9月单方面地宣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
英国在谈判会场内外使出各种招数均告失败,中国政府毫不妥协。迫于形势,英国政府在第四轮会谈后,开始考虑采取措施稳定香港经济,并准备在谈判中实行退却。
▲历史性时刻终于到了
经过一年多的风风雨雨和22轮艰苦谈判,中英两国终于达成协议,迎来收获的时刻。
1984年12月18日晚8时20分,一架大型民航客机呼啸着降落在北京机场。撒切尔夫人二次访华,正式签署中英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日下午5时30分,签字仪式正式开始。
观礼嘉宾有400多人,另外还有180名中外记者。大家都等待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仪式从签名到交换文本,共用了4分钟。当两国领导人互换声明文本时,大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邓小平、李先念来到撒切尔夫人面前,举起香槟酒,笑容满面地祝贺中英双方完成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 中 国 大 飞 机 项 目 面 临 深 陷 名 利 场 风 险(四)★
http://news.milchina.com/2006/6-8/16848.html
▲大飞机的“蛋”为什么“孵”?
根据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尽管目前在中国内地运营有863架飞机,但未来20年里中国民用航空市场将需要补充近2600架飞机,购买价值近200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市场是中国民机工业乃至航空工业起飞的绝好机会。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将机会变成现实,仍然充满了矛盾。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其实就是为什么要上大飞机?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全旺,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给记者讲述了其中的逻辑。
“中国为什么要搞大飞机?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提出?国家意图到底是什么?”他告诉记者,要发展大飞机,尽管有市场、有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支撑,但短期内中国的技术能力和商业操作能力差距甚大,“难道仅仅是为了填补空白,争食民机市场”?
廖全旺认为不这样简单。改革开放后,国力所限,作为军工的航空工业一度停滞不前,渡过了一段非常苦难的日子。但前苏联解体后,尤其是波黑战争让中国决策层开始认识到,面对复杂的全新的国际局势,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国防支持,而航空工业是建设和巩固独立自主国防的重要基础。现代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航空武器装备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世界军事大国把航空武器的发展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美国的国防预算(装备采购)中1/3以上的投资是用于飞机项目的。也因此,以军品为主的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岁月”。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航空工业市场化变革的过程中,不论是国家还是制造商都发现,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军品的市场深度很有限。
军机发展空间虽然有限,但航空装备能力又非常重要。两次海湾战争已经证明,关键时刻航空装备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一个悖论是,只靠国家非市场化的投入和支持模式,发展的活力和前景又难以长久。“所以,真正有发展空间的是民用航空。”廖说,民用航空可以起到寓军于民的作用,这也是欧美发达国家航空工业长盛不衰的经验所在,“也就是说,只有构建出一个军民互动的航空工业体系,国家需要的军事航空才可以谈得上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制造大飞机的着眼点并非只是发展民机工业,而是着眼于军用和民用的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对国防工业有着潜在和深远的意义。廖全旺告诉记者,“如果对之能够理解到这个层次,就不是站在民用航空谈民用航空,碰到任何问题和困难都不在话下。比如,即使空客和波音对我们搞大飞机再怎么样阻挠,我们也会坚定地走下去。”
那么,现在发展大飞机是不是时机?廖全旺的分析比较独特:“对于大飞机项目,舆论指责航空工业本身不积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到底怎么定位这个项目。”
目前支持上马大飞机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大型飞机作为“现代工业之花”,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制造能力、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航空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衡量一国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制高点”。廖全旺同意这一观点,但他认为,也要考虑到“工业之花”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够开花和结果,“如果达不到这个地步,就开不了这个花,即使开花结果也可能是苦果。为什么现在担心波音和空客的制约?就说明目前中国的工业水平、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水平”。
廖全旺更看重航空工业作为尖端技术发展的“引擎”作用。历史已经表明,先进航空产品的研制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冶金、化工、材料、电子和机械加工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从而在技术层面上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国家把大飞机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重大专项,就说明国家意图之一是为了让它带动科技发展。”他认为,这就像美国里根时代的“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星球大战计划”花了很多钱没有搞成功,但是它极大推动了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大量技术在许多产业里孵化,带动了巨大的产业升级。日本曾作过一次500余项技术扩散案例分析,发现60%的技术源于航空工业,而且带动的出口和就业相当惊人。2000年法国航空航天工业营业额1627亿法郎,其中出口占75%,外贸顺差达640亿法郎。2001年欧盟航空航天工业直接从业人员有43.6万人,而由航空航天工业带来的欧洲就业人数达到120万人。
2002年版《美国航空航天产业未来委员会最终报告》也指出:“航空航天工业是美国经济领域内一支强大的力量,是全球市场最有竞争力的部门之一。航空航天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并提供1500万个以上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航空航天产品提供比其他任何生产部门都高的贸易盈余。”
“我们对大飞机的投入,可能没有‘星球大战’那么多,甚至离成功还很遥远,但是政府科技的投入在此科技专项上的成果,将会在别的行业产生成百上千倍的辐射带动作用。”廖全旺说,从这个角度看,大飞机本身的商业成功,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科技专项额外的“红利”。
2005年,中国政府科技投入占整个GDP的1.3%,按照国家规划,2010年这一数字的目标是2%。科技资金翻番的增长要想带来丰厚的回报,航空工业无疑是一块“高产田”。廖全旺认为,经过近6年军用航空工业高速发展,整个航空工业有了坚实的基础,现在通过大飞机项目带动中国产业技术升级,“应该是一个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现在,最让廖全旺担心的是航空工业目前多头管理的体制,难以将国家意志注入民机工业的发展中。按照目前体制,直接参与航空工业企业的部门有国资委、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等。这个问题集中到民机工业发展和大飞机项目上,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不是一航、二航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各部门怎么管航空工业的问题”。尤其是当各个部委意见不能统一的情况下,即使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也不得不面对“五马分尸”的局面。上述中航二集团研究室专家认为,ARJ21项目碰到一些问题难以解决,主要原因在于找不到支持部门,决策层次不够高,最后变成了中国一航一家企业的事情,提升不到应该的战略高度。
《商务周刊》了解到,由于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系统复杂、协调面广,现在已经有人提出对大飞机项目使用三峡工程的管理模式,成立一个高层的领导机构保证项目实施,像国务院三峡建设工作委员会那样,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连续几届政府上百亿、几十年地持续推动。然而,这个建议仍然处在“画饼”状态。
廖全旺认为,无论怎样变革管理体制,航空工业尤其是民机工业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必须通过国家意志做最关键的事情。比如,政府应通过体制或机制变革,使中国的航空工业在发展大飞机项目上形成合力,使国内航空公司关注、支持、参与大飞机项目的发展,让政府、航空工业、航空公司的力量联合起来,办大飞机这件中国人民最期待的大事。如能如此,就没有我们不可逾越的障碍,就没有我们不可战胜的困难。
“如果政府塌下心来坚决搞大飞机,它们要制裁,我们也可以联合中国航空器材进口公司、中国一航、中航二集团以及三大航空公司5年不买你飞机或者推迟交易。国家把这些利益联合起来跟它们竞争,才有可能摆平阻碍。”上述中航二集团研究室专家说,“这才是美国人航空工业‘战无不胜’的精髓经验。”(全文完)▲ 来源:《商务周刊》
★ 解密档案摘录:围绕审判美国间谍的中美外交斗争(四)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594168&typeid=14
▲周恩来设宴欢迎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
宾主边吃边谈,从联合国,谈到美国的侵略政策,谈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等等。因为不是正式会谈,所以话题虽然很广,但气氛比较轻松。
从第二天下午开始,双方在中南海西花厅进行正式会谈。陪同周恩来会谈的除了章汉夫、乔冠华之外,法律专家周鲠生也在座。
到1月10日会谈结束,双方一共举行了四次。
会谈当中,周恩来重申了中国在处理美国间谍案问题上的立场,强调中国政府对此案的处理完全是中国的内政,联合国关于这个问题的所谓决议案中国是绝不能接受的。
周恩来指出,双方应该把会谈的重点放在政治问题上,从政治上来寻求缓和紧张局势的办法和措施。他同时谈了台湾问题,揭露了美国制造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图谋,指出联合国在朝鲜问题和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态度是不公正的。
哈马舍尔德一边为美国人辩解,一边打着联合国宪章的招牌,拐弯抹角地想把美国间谍案同联合国扯到一起。
双方围绕各自的立场你来我往,意见分歧很大,以至于周恩来在一次会谈中说:
“我认为遗憾的是,我们共同的见解竟如此少,不同的见解却比较多。”
1月10日下午双方举行最后一次会谈。
同前面相比,这次会谈的气氛显得融洽一些。
会谈中,周恩来表示,可以允许美国犯罪分子的家属来中国探望,具体做法可以交给中美两国驻日内瓦的总领事去谈。
哈马舍尔德提出中方是否可以提供美国间谍费席尔等四人的生活照片。周恩来答应可以,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交给瑞典驻华使馆,由其转交哈马舍尔德。
哈马舍尔德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一再表示感谢。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有了这个结果,也算不虚此行。
双方最后商定,发表一个联合公报。先由乔冠华和哈的助手鲍哈里谈,最后由周恩来和哈马舍尔德确认。
▲公报非常简单:
由于联合国秘书长在他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日的电报中建议进行当面谈判,并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回电欢迎的结果,我们在一九五五年一月六日、七日、八日和十日在北京举行了会谈。同时,在会谈中涉及了有关和缓国际紧张局势的各项问题。我们觉得这些会谈是有益的,我们并希望能够继续在这次会晤中所建立的接触。
在谈判之余,外交部安排哈氏一行参观了故宫、颐和园、十三陵等名胜古迹,在天桥剧场观看了京剧《三岔口》,哈氏兴致很高,赞叹之词不绝于口。
当天下午,瑞典驻华大使在瑞典使馆举行酒会,答谢中方对哈马舍尔德的接待。周恩来等应邀出席。
酒会当中,外交部交际处把周恩来准备送给哈氏的礼品送了来,包括一个珐琅烟具和一套福建漆盘,同时还有四斤茶叶。
除此之外,周恩来还特意送给哈氏一套双方会谈时拍摄的纪录电影的拷贝,哈氏非常高兴。
哈氏的随行人员也都得到了一些小纪念品和礼物,大家皆大欢喜。
当天晚上,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设宴为哈氏送行。
哈马舍尔德兴致勃勃,侃侃而谈,除了连连感谢之外,还表示这次时间太仓促,看的东西不多,希望能有机会再来。
在中国这几天,哈马舍尔德对中国的看法和认识还是有些改观,包括他下面的几位随行人员也都是如此。
这正是中方所希望看到的。
有意思的是哈马舍尔德的保镖。
这个人是美国人,所以他来之前心里直打鼓,想了很多可能会发生的可怕的事情。在来中国的路上他心里很害怕,估计到了之后少不了受冷落。
据说,在第一次周恩来举行酒会之后送哈马舍尔德出来,发现这个保镖一个人孤零零站在外面,没有请进去。周恩来问工作人员,为什么没请他进去,工作人员说,他是美国人。周恩来说,美国人怕什么?酒会也是做工作,为什么不做美国人的工作呢?下次宴请一定要请他参加,我还要敬他一杯酒。
从那次以后,这保镖受到了跟其他成员一样的待遇,他非常感动。
在临离开中国之前,这保镖很真诚地对王倬如说,中方热情诚恳的接待让他很感动,他对新中国的印象很好,对周总理印象最深,他觉得所接触过的中国人都很友善,有礼貌。
1月11日上午早上,哈马舍尔德一行来到北京首都机场,章汉夫等前来送行。
▲章汉夫到机场为哈马舍尔德送行
原来答应通过瑞典使馆转交哈氏的美国间谍在华生活的照片,因为已经赶印出,便由王倬如交给了他,其中包括:每个人的半身照,日常打篮球、看书看报、吃饺子、玩扑克、排练节目等等。
美国间谍在服刑时排练文艺节目
八点整,哈马舍尔德等乘坐的“北京号”专机准时起飞。
美国犯人在监狱中办的《新生报》
联合国秘书长的首次中国之行结束了,然而,有关的外交斗争却在继续进行着。
释放部分美国间谍的决策
哈马舍尔德返回美国,后面的斡旋活动仍没有停止。
4月26日,瑞典驻华大使转来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致周恩来的一封信,仍是希望中国政府能够释放在押美国间谍。
随信还附了十二封美国在华罪犯家属给周恩来的信。
这些信实际上是在美国政府的策动下写的。
当时中国政府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同时也希望通过让这些罪犯家属亲眼看看我人民政府对美国罪犯的教育改造,揭穿美国政府所谓中国政府虐待美国囚犯的谎言,所以,同意家属来华探视。
美国政府当然不希望这些家属到中国来。
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写信给15个美国间谍家属,不允许他们到中国去。
国际新闻社当时从华盛顿报道说:
“国务院今天把共产党中国总理周恩来致被共产党人监禁的一个美国飞行员的父母的信说成是残忍的宣传,并再次说它将不允许亲属探望被监禁的人。”
在阻拦这些家属去的同时,美国政府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即劝说罪犯家属不要来中国,鼓动他们写信,声称这样可以促使他们的亲人早日获释。
美国政府的意图是,这样即可以防止罪犯家属了解真相,又给中国政府施加了压力。如果中方对这些家属的诉求不予理睬,便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
在美国政府的蒙蔽、压力下,一些原本希望来中国探视的家属改变了计划。在这些信里,美国罪犯的家属一方面感谢中国政府对在押犯人人道主义的对待,感谢允许他们前来中国探视,另一方面,则恳请中国政府能够将他们尽早释放。
信中说:感谢中国政府同意犯人家属来华探访,但来华路途遥远,在监狱会见亲人徒增悲痛,不如把他们早日释放。
中国政府完全看透了美国政府的用意,经过研究,决定以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给他们回信,信中说:
收到你们经哈马舍尔德先生转给周恩来总理的信。周恩来总理对于你和你的家庭困难处境深表同情。你不能到我国来探访你的儿子(丈夫),我们感到很遗憾。但是无论你在什么时候能够前来,中国红十字会总是准备帮助你的。
中国政府的策略之举,使美国政府的企图没能实现。那些罪犯家属虽然没能来中国,但是对中国政府的做法表示了赞赏。
与此同时,中美两个驻日内瓦的总领事关于两国平民回国问题的谈判一直在进行当中,美国方面竭尽全力想压中方释放在中国的美国间谍罪犯,中方则要求美国不得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
双方针锋相对,谈判异常艰苦,而由于美国人缺乏诚意,会谈成效甚微。
当时台海地区形势紧张,1955年2月份的时候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跟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浙江沿海的一系列岛屿,拔除了国民党军队对大陆东南沿海进行破坏和骚扰活动的据点。
美国人一直宣称,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是中共造成的。
形势的发展使中美直接军事对抗的可能性增大。但是,朝鲜战争刚刚结束,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不希望再次卷入战争。因此,中国方面在采取坚决的军事行动打击国民党的破坏和骚扰的同时,也表示愿意跟美国人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
在出席亚非会议,周恩来抵达万隆的同时,中方释放了四名因从事间谍活动被捕获的美国飞行员。
4月23日,周恩来表示:
“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跟美国人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
在当时中美高度敌对的状态下,周恩来这个出人意料的声明,表明了中国政府寻求和平的愿望和诚意,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随后也表示,中美坐下来谈判是有可能的。
7月13日,新任英国驻华代办欧念儒来到外交部,向周恩来总理兼外长递交委任书。在随后的谈话中,欧念儒说,他今天上午接到英国外交部的指令,要他转达美国政府致周恩来的口信。
美国人的口信说:
你们和我们在日内瓦的领事代表们曾经在过去一年中对于愿意回到他们各自国家去的平民的遣返问题有过间断的会谈。结果对我们来说是令人失望的。有人建议,如果这些会谈是在更有权力的一级上进行的话,则将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也将有利于进一步地讨论和解决我们双方之间目前有所争执的某些其他问题的实际问题。如果你对此赞同的话,我们将指定一个大使级的代表在上述基础上同你们相当级别的代表于相互同意的日期在日内瓦会晤。
欧念儒转达完口信接着说,英国政府认为这个建议是有用的,英国政府希望中国政府能接受这个建议。
周恩来表示,对于美国政府的这个建议,中方研究之后会通过英国代办处给予回复。
7月15日,周恩来召见欧念儒,对美国的建议给予答复,通过英国政府转达给美国政府的口信: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对于美国在华侨民的情况,曾经向你们作了适时的和具体的通知。但是,关于中国在美国的侨民,特别是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我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和适当的回答。因此,一年来中美双方在日内瓦会谈的结果,对我们来说是更不能满意的。我们认为你们来函中所述及的建议是有用的,即中美在日内瓦的会谈在更有权力的一级进行,以便有助于双方平民回国问题的解决,并且有利于进一步讨论和解决我们双方之间目前有所争执的某些其他的实际问题。我们将按照这个建议派出大使级的代表同你们的相当级别的代表在日内瓦会晤。
中美将举行大使级会谈的消息一传出,世界各国媒体十分关注,各报记者纷纷向中国驻瑞士公使馆和驻日内瓦总领事馆打探消息。
▲中国驻瑞士公使冯铉7月30日向外交部报告:
我与美举行会谈的消息发出后,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各大通讯社以及法《世界报》、西德、巴基斯坦、以色列、哥伦比亚电台等记者十名,先后来访或以电话询问我馆及日内瓦总领事馆,综合起来他们所提的问题是:在何地举行会谈?我方参与的是谁?王炳南大使何时到达?我方对记者发言人是谁?可能谈多久?会谈的确切议程为何?愿意遣返的平民是否双方都有?为数是否很大?议程中的其他“实际问题”指的是什么?中国方面对议程中所要谈的问题的态度如何?等等。合众社记者并称:谈判在国联大厦中举行,是不是说明将允许中国进入联合国?
中央对中美大使级会谈很重视,决定由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担任中方谈判代表,后来知道,美国派出的谈判代表就是在日内瓦会议上跟王炳南谈判的那位美国驻捷克大使约翰逊。
外交部还成立了由章汉夫、乔冠华等参加的会谈指导小组,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制定了会谈方案和对策。当时我们是做好了在大使级会谈的基础上,进而举行外长级会谈的准备。
为了争取会谈的主动权,中央决定在会谈开始之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美国间谍,不包括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唐奈和被判二十年徒刑的费克图。
7月30日,外交部电告王炳南大使,中央决定在中美大使级会谈前,以服刑期间表现较好为理由,由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提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美国间谍,指示王炳南在第一次跟美方会谈时抢先宣布这一决定。
7月31日傍晚,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来到关押美国罪犯的监狱,向阿诺德等11名罪犯宣布释放他们的决定。
在此之前,监狱方面特意安排犯人们洗了澡,理了发,他们感到要有什么事情发生,但是,谁也没想到是要提前释放他们。
当法官宣布释放决定时,这些人开始不敢相信,一个个直发愣,好一会儿才确信这一切是真的。
罪犯们顿时异常激动,有的痛哭流涕,有的连连伸出大拇指,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连声说:“中国伟大,中国伟大。”
还有的赶紧拿出他们的打火机等,硬塞到看守人员的手里,表示感谢。
随后,监狱方面逐一发还了他们的个人物品,接着安排他们聚餐,但是,这些人激动得什么也吃不下去。
▲解密档案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在正式宣布释放时,他们听了以后,开始有些发怔,接着表现非常激动,华布朗、齐巴等五、六个人都掉下眼泪来,阿诺德、包莫在退庭的时候相互拥抱,布朗拍着看守人员肩臂,伸出大拇指用中国话说:“中国伟大”。
在吃饭时,他们都激动得吃不下东西。……在谈话中,他们都提到中国政府对他们是宽大的。当我们看到他们吃得不多,要他们多吃些饭时,他们说实在吃不下去,表示感谢我们……
在办理释放手续时,他们情绪还是非常激动的,包莫在释放证上签名时,手有些发抖,眼睛带有泪痕。
当晚10点50分,在八名警员的押解下,他们登上汽车,前往前门火车站。一路经过德胜门、鼓楼、景山、天安门,犯人们兴奋地四处张望,不停地向翻译人员询问这是哪里。
当经过天安门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涌到车窗前睁大了眼睛凝望,神情异常兴奋。
8月4日中午阿诺德等抵达深圳口岸,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将他们带到罗湖桥头,转交给等候在那里的美国空军中校联络官。
中国释放11名美国间谍的举动,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其中曾参与斡旋的印度、缅甸等国政府,都对中国政府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作出的努力表示赞赏。
七月底王炳南抵达日内瓦。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正式举行。
无论是中方代表王炳南,还是美国代表约翰逊,都没有想到这一谈就是九年,会谈之复杂和艰苦,不是本篇文字所能容纳得了得,就暂不叙述了。(全文完)▲
解密中国外交档案(中国档案出版社 作者:徐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