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备忘: 2006-05-06
(01):★ 美在秘密研制可击毁卫星的激光武器 ★
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5-04/8/725791.shtml
(02):★ 哪里有石油 哪里就有中国人?★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6170194313216/20060504/790565.shtml
(03):★ 国民党美艳潜伏女谍是怎样被抓获的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75732&typeid=14
(04):★ 克格勃杀人于无形的“气雾杀人针”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75753&typeid=14
(05):★ 中国新战机两大难题仍需攻关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75773&typeid=14
(06):★ 美特工自投罗网中情局惨败在朝鲜战场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77239&typeid=14
(07):★ 伊朗致信安南状告美国/美国陷入进退两难困境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76666&typeid=14
(08):★ 从英法决议草案看伊朗核问题走向 ★
http://jczs.sina.com.cn/2006-05-05/1907368255.html
★ 中国新战机两大难题仍需攻关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75773&typeid=14
国际在线消息:“用不了多久,中国军机也会像中国生产的服装一样,横扫国际军机市场。”4月28日,由中国自行研制的枭龙04战机,在成都首飞圆满成功后,俄罗斯《生意人报》发出了这样的惊叹。尽管许多国际航空专家认为枭龙战机在国际上还算不上很先进的战机,但他们都表示,该型战机表明中国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仿制之路,开始了自己的先进战机研制之路。可能正因为这样,最近,国外许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自主研制的各型号战机:除枭龙外,还有L-15教练机,以及更先进的歼-10战机,一些西方媒体甚至猜测中国已开始着手研制下一代先进战机。
日印看重中国战机性能
枭龙04战机试飞成功,立即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美国军事媒体《防务新闻》报道说,枭龙04战机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将大规模生产该战机,报道称这是中国军机制造的一个巨大进步。据报道,枭龙战机最大航程为3500公里,作战半径大于1200公里,已经达到了第三代战斗机的“基本作战效能”,具备了与当今先进战斗机抗衡的能力和一定的隐身能力。
日本媒体详细介绍了枭龙战机的各种先进性能,及其配备的自主研制的高精密综合航电和武器系统。共同社报道称,枭龙战机采用“蚌”式进气道技术,即在飞机进气口前方机身上设计一个鼓包,通过鼓包对进入进气道的空气进行调节,这种设计是空气动力学领域里的顶尖技术,能有效地提高飞机载荷和燃料效率。目前,仅美国的F-35战机采用这种技术。
由于巴基斯坦早已订购了枭龙战机,因此印度媒体长期以来对此极为关注。4月28日,新德里新闻电视台于第一时间报道了枭龙04战机的首飞。报道称,枭龙战机是一种同时具有对空和对地攻击能力的多用途战斗机,“最高速度可以达到1.6马赫”,而且“其中的一款型号将会向巴基斯坦出口150架”。其实,早在4月9日,印度《每日新闻分析》便率先透露了枭龙战机研制接近完成的消息。随后,具有官方背景的“印度报业托拉斯”刊发消息称,印度已针对中国新战机“做好了准备”。文章引述印度空军参谋长提亚吉的话称,印度“对枭龙战机的成功不感到担心,因为印度本身也在研制轻型战斗机,我们将继续跟踪有关的发展,并采取适当的应变措施。”
美俄欧关切中国战机市场潜力
其实,许多国际航空专家认为,如果与国际上许多先进战机相比,枭龙在技术上并不算特别先进。英国专门关注中国军事的“中国防务网”的一篇报道称,枭龙战机的作战能力约为美国F-16战机的80%。然而枭龙是一款主要为国际市场研制的战机,因此,与日印等国相比,主要军机制造大国更关注它的市场潜力。“中国防务网”称,枭龙售价仅1200万美元,比F-16低得多,具有“夺取第三世界国家空军换装市场的巨大潜力”。
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美国著名的国际防务预测公司在新近公布的国际战机市场报道中强调,2006-2015年期间,世界各国将有3865架新型战斗机、攻击机和教练机投入世界军机市场,总价值超过1559亿美元。该公司在预测报告中,竟然将中国的飞机制造公司列在了老牌战机制造公司如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公司、俄罗斯的苏霍伊设计局和欧洲战斗机集团之后。《生意人报》还称,美国军火商正在担心一个可怕的局面:中国可能用质优价廉的战斗机吞噬掉西方把持的国际军机市场。
就连刚成功研制出T-50金鹰教练机的韩国也担心起中国飞机的市场潜力。在韩国《朝鲜日报》网站的军事讨论区,近来有关“中韩会不会爆发教练机销售大战”的讨论非常热烈。从1997年开始,韩国倾全国之力,还用重金请来美国的技术力量,打造本国第一种喷气式军用教练机T-50。然而,中国不久前也成功试飞了L-15型超音速教练机,其性能完全达到西方同类机型的标准。一些讨论参与者认为,L-15的亮相意味着韩国战机营销计划被打乱,因为中国战机“物美价廉”的口碑是“任何竞争对手都必须认真对待的”。
中国战机让客户放心
中国战机在海外一直有较好的口碑,一些发展中国家将中国战机作为本国空军的骨干力量。冷战结束后,各国的空军大都到了改型换代的时候。有观点认为,对于许多中小“中等发展速度国家”来说,已不再倾向于大批量进口廉价战斗机,而希望购买性能更好的新型战机。
然而,美俄欧制造的F-35、苏-30等,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太重、太贵、太难买”的弊端。这些飞机不仅保养昂贵,且往往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进口国花了血汗钱,却难以满足国防需求。
中国新一代战机却与西方战机不一样。一方面,与第三世界国家空军大量即将退役的米格-21、F-5等战斗机相比,歼-7、L-15教练机和枭龙战机的机动性能、作战效能和使用维护性等都有显著的提高,枭龙还达到典型的第三代作战飞机的技术指标;另一方面,中国战机的价格比美俄欧战机要低廉得多。最关键的是中国军机出口完全遵循国际公约的要求,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种优势比价格优势更重要。巴基斯坦曾向美国支付了近6亿美元购买F-16战机,然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却无端扣押为巴生产的战机,还不退还购机费用。这次枭龙04战机首飞成功后,巴方非常兴奋。巴《每日时报》报道说,尽管美已同意向巴提供F-16,但巴正在考虑减少F-16的引进,而购买更多的枭龙战机。巴总统新闻中心前主任拉希德少将撰文说:“美国没有遵守他们的承诺,正是这一举动坚定了我们在枭龙项目上的决心。”
称中国造苏-27“比俄罗斯造的好”
让西方感到不安的不仅是中国军机的市场潜力,中国的歼-10等战机的先进技术水平更是它们紧盯的目标。西方一些权威军事专家分析,中国的歼-10战机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可与西方当代主力战机相匹敌,将是中国空军21世纪前期的主战装备之一。美国《防务新闻》还报道了中国另一个据称可以“与美国F-22战机抗衡的战斗机研制项目”,该项目被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命名为XXJ。据报道,该机具有隐身特征,并安装有主动相控阵雷达、内置的武器舱以及矢量发动机。《防务新闻》强调说,这些也正是美国先进的F-22战机所具备的典型特征。
由于中国对这些先进战机一直对外严格保密,因此西方媒体只能从其他方面对中国战机性能进行猜测。据俄通社报道,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日前访华时透露,俄将考虑对中国出售苏-34战机,且不排除让中国参与第五代战机的研发。对此,西方军事分析家认为,各国都不会把最好的军机对外出售,除非对方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俄罗斯做出上述表示,除了两国的政治关系外,可能也是因为中国战机的制造水平有了突破。
美国传统基金会研究员费舍尔在不久前向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提供的报告中引用俄罗斯媒体的报道称,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引进了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生产线,经过不太长时间的改造,当俄国专家前来参观时,却惊讶地看到中国制造的歼-11(苏-27仿制型)比俄罗斯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制造的同类机型质量好得多,“许多俄制苏-27上没有考虑到瑕疵都被中国人消除了”。
俄罗斯《全球事务》杂志评论也认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军机制造业不会像20世纪50年代那样成为苏联工厂的翻版,而是走更有自己特色之路的新型企业。”
中国战机有两大难题
当然,也有国外军事观察家认为,中国新战机在技术上还不够,仍然有许多“软肋”。美国《防务新闻》称,中国制造的枭龙战机虽然达到第三代战机的“基本作战效能”,但第三代战机总体上是一种“即将被淘汰的机型”。美国《空军》杂志认为,中国战机在一些关键的战机技术上仍对俄罗斯存在依赖,俄罗斯向中国转移技术的过程很复杂,中国战机要真正达到与美欧俄顶尖战机在市场进行对决,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
《汉和防务评论》认为,为研制下一代战斗机,中国依然存在两个重大难题需要攻关,首先是发动机,其次是雷达。对于中国而言,研发下一代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大功率发动机依然存在技术障碍,具体表现在迄今为止,中国研制的新型战机尚未处于实战运用阶段。中国战机的雷达系统也有待进一步改进。据报道,美国F-22战机的雷达能在200公里外发现1平方米大小的空中目标。在最新的模拟空战中,一架F-22击落了5架F-15C,而后者几乎没发现F-22的位置。(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 美国人惊呼:“哪里有石油 哪里就有中国人?”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6170194313216/20060504/790565.shtml
据中评社5月4日电/中非新闻网5月4日载文《美国人惊呼:“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中国人?” 》,摘要如下:
2004年 “能源”从始至终让人们紧绷神经。然而在两年以前,对能源问题的探讨还仅限于专家和一些专业媒体之间,连续两个夏天遍布全国的电荒,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了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一个热点话题。
能源最重要的种类是石油。国际能源署建议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标准是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可供使用的天数分别达到了158天、161天和127天,而中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仅为30天。中国计划将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到90天。
中国目前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41位。现有的油气田大都进入开采中晚期,可采价值不高;东部高产油田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产量多年徘徊不前。专家分析,中国的石油产量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向海外寻找石油成为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从多余到短缺
中国的石油紧缺状况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主要产油国都开始注意中国这个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的市场。2000年4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同年的9月28日,愤怒的卡车司机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前排起长龙,抗议油价上涨,要求政府降低燃油税。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的石油进口突破5000万吨。
来自海关的资料表明,2004年前10个月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2003年全年。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预计,2004年的石油进口大约为1.2亿吨,是开始石油进口以来首次超过1亿吨。1.2亿吨,这相当于两个半大庆油田的年产量。而中国的石油年产量大约在1.6亿吨,这说明中国近半数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
“中国缺油”在2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当时中国的问题是如何把生产出来的油气消费掉。在当时中国的第五大油田—-地跨河南、山东两省的中原油田—-从地下抽出来的石油和天然气超出当地的处置能力,他们就把多余的油免费分给当地农民,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土法炼油;多余的天然气通过很细的塑胶管道,通到了当地居民的家里,供他们做饭取暖,同样是免费的;同时他们在油气加温站附近竖起很粗的火炬,将实在无法处理的天然气烧掉,火焰高达2米多。
20世纪90年代初时候,当地居民发现那些在黑夜里指引他们回家的火炬悄悄地熄灭了,家里的天然气越来越不够用,也没有免费的石油分给大家了。他们不知道,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个石油出口国。但是从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剧增。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也正是在1993年,中国开始了海外寻找石油的漫长征程。
走进非洲
近年来,非洲石油产销量不断增加,已成为继中东和拉美之后的第三大产油区,目前,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原油来源地。其中苏丹和中国的合作最紧密,苏丹同时是中国在海外的最大石油专案所在地,中国有大量的工程队长年驻扎在苏丹开采石油。
1995年9月和1997年3月,中国相继获得了在苏丹两个油区的开发权。1999年7月,中国第一个海外大型新油田在苏丹正式投产,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在海外的最大生产基地。2002年11月,中石油在苏丹勘探开发的第一个独资油田 —-苏丹富拉油田生产设施建设开始启动。2003年8月,中石油与苏丹能源和矿产部在签署了三项石油合作协定,将中国与苏丹在石油开发方面的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苏丹是中国在北非开展石油合作的一个根据地,但远不是全部。OPEC 11个成员国中,非洲有3个,分别为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并不包括苏丹。
阿尔及利亚的经济规模在非洲居于第三位元,仅次于南非和埃及,并且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北非油库”的美誉。继2002年10月中石化集团中标阿扎尔扎亭油田改造项目后,中石油于2003年7月正式签约阿尔及利亚第一个对外合作石油一体化项目,12月中石油又与阿签署了阿谢里夫盆地和乌埃德姆亚盆地两个区块的油气风险勘探项目的两项合同,中阿石油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在利比亚,中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于2002年6月中标528公里输油、输气双管线工程项目,合同金额1.45亿欧元,是中国在利比亚承建的规模最大的工程承包专案。2004年1月13日,中石化下属的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2004年度原油采购合同,合同总金额3 亿美元,全年进口原油1000万桶。
在尼日利亚,2003年上半年,中石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作为一家本土公司的技术支持伙伴,成功中标了地处尼日尔三角洲的一家可采储量为2130万桶的油田的开采权,预计总投资1.5亿美元。
尼日尔、埃及、突尼斯、喀麦隆、加蓬等国也都不同程度地与中国开展了石油进口或开发的合作。
守住亚洲
泰国是第一个吃中国海外石油合作开发这只“螃蟹”的国家。1993年3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这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在海外获得油田开采权益。
但是中国目前在东南亚最大的石油开发合作伙伴是印尼,印尼是OPEC的成员国,石油资源毋庸置疑。2002年1月,中国和印尼达成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合作协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出资5.8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YPF公司旗下的印尼石油以及天然气资产。
CNOOC的投资举措比2000年全中国的各个企业投资印尼的总额多出近8倍,是10年来印尼石油行业中最大宗的买卖。这笔交易使CNOOC当之无愧的成为印尼最重要的能源厂家。中石油随后跟进,于当年4月份收购了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在印尼的油气资产。
进军拉美
拉美是除中东之外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最为密集的地区。作为OPEC成员国之一的委内瑞拉是这一地区最大的产油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曾经85%的石油出口进入美国市场,但是从1998年委内瑞拉与美国的关系紧张以来,委内瑞拉政府正力图实现石油出口市场多样化。
中国就是委内瑞拉石油出口的一个理想的潜在大市场,前不久,胡锦涛主席访问拉美为中国和委内瑞拉的石油合作掀起了新的一页。几天前,在中国访问的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和外交部长罗德里格斯(曾任委内瑞拉的能源部长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主席)在与温家宝总理会谈后,签署了石油协定,将给中国的石油、乳化油、石油储备等提供帮助,并且给中国企业在15个油区的开采权。
胡锦涛主席对拉美的访问还直接推动了中国和巴西、阿根廷等其他拉美国家的石油合作。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相关协定,中国将投资50亿美元在阿根廷开采石油。
海上运输的安全隐患
其实无论是来自非洲、拉美、还是中东,都要经过海路运输。非洲和中东的石油要经过麻六甲海峡,拉美的石油要横穿整个太平洋才能运到中国。能否保证运输安全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再者非洲和海湾地区战事不断,也容易影响到石油供给。
既然无法保证海上石油运输的安全,陆上石油来源是中国寻找石油的另一个重点。我们的邻国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特别是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头号产油国。
围绕中俄“安大线”的争论一直是沸沸扬扬,这条原计划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通到中国大庆的长达2400公里的输油管道,每年可以向中国输送最多达3000万吨的石油,可以说是未来中国的一条陆上石油生命线。
2004年最后一天,俄罗斯政府公布远东石油管线方案:俄方最终选择了泰纳线,修建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尽管中国期望10年之久的安大线彻底流产,但对于中国而言,泰纳线的修建虽不是最优选择,但可谓是次优选择,它提供给中国石油进口一个可能的途径。
与此同时,中国和另外一个邻国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步伐却加快了。中哈合作建设的阿特劳至肯基亚克段长448.8公里油管已于2003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9月28日,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长约970公里石油管道正式破土动工,建成后年输油量不低于2000万吨。
在中俄石油合作的前景不甚明朗的时候,来自中亚地区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被认为是“中国石油安全的惟一突破口”。不过,俄罗斯驻中国大使罗高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哈萨克斯坦修建到中国的石油管道,比从俄罗斯修建石油管道在客观上存在着更多的困难。“管线更长,自然条件也更恶劣,投资数目也更加巨大,落实资金来源对中哈两国来说都有很大困难。中国要扩大从该国获得的油气资源,就必须投入巨额资金。如果哈萨克斯坦出现不稳定因素,对中国是巨大的风险。”
另外,中国和中亚地区的伊朗也有在石油方面的合作,2004年10月,中国与伊朗签署了高达700亿美元的石油合作协定。据《加拿大商报》消息,截止到2004年11月份,中国已与27个国家开展了石油开发的合作。
争夺战刚刚开始
2000年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引发中国国内专家的呼吁:要保卫中国的石油安全,制定详细的海外石油战略。甚至有人撰文 “石油危机,中国准备好了吗?”
中国在寻找石油过程中的左冲右突处处都能遇到对手。2003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和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能源消费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完成稳定的能源布局。中国加入这场争夺能源的游戏,势必会让他们感到不愉快。
美洲特别是北美一直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但是据《纽约时报》报导,最近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的高级主管人员经常出现在加拿大的能源重镇加尔加里,中国和加拿大公司正在就组建石油开采和运输的合资项目进行谈判。
曾经担任加拿大产油区阿尔伯塔能源部门负责人的默里?史密斯说,加拿大和中国的能源合作项目展开以后,加拿大每天300多万桶的石油出口中可能会有三分之一要出口到中国。
加拿大几乎所有的石油出口都是通过管道输送到了美国,是美国进口石油的最大的供应国。双边的能源关系除了在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时期出现紧张之外,几十年来一向很好。道钟斯的分析家认为,加拿大开始向中国供应石油之后,美国会感到自己的后方能源基地受到外人的侵入,进而影响到美国跟加拿大的能源合作关系。
事实上,早在1993年7月,中国就获得了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北湍宁油田的部分股权,并生产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桶海外原油,只是后来的合作进展缓慢。
同样的局面还发生在委内瑞拉、北非以及中亚。美国人惊呼:“怎么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中国人?”
观察家指出,能源对外依存度的相似性、主要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再加上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日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展开竞争。
这一竞争在“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以及东海石油勘探之争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日本媒体普遍认为,这只是中日两国在国际能源领域博弈的一个前奏,其竞争帷幕刚刚拉开。
《流淌的歌声》二:
01、同桌的你我
02、朋友
03、送别
04、弯弯的月亮
05、常回家看看
06、南泥湾
07、情深谊长
08、为了谁
09、晚霞中的红蜻蜓
10、永远的朋友
1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2、草原之夜
13、荷花颂
14、九九艳阳天
15、同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