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备忘: 2006-04-26
(01):★ 国家中枢之地不轻言迁离:北京累了迁都吗?★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27968816037888/20060424/784327.shtml
(02):★ 伊朗是否能造核武美国内部看法有分歧 ★
http://mil.qianlong.com/4919/2006/04/25/135@3138212.htm
(03):★ 中国治理荒漠化误区:信奉人定胜天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46113&typeid=14
(04):★ 中美关系稳固发展/仍需长期磨合互动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46097&typeid=14
(05):★ 中国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顺利/开始总装 ★
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4-25/8/722161.shtml
(06):★ 美 国 巨 额 贸 易 赤 字 真 相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48855&typeid=14
(07):★ 印 度 比 中 国 强 在 哪 里?★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49088&typeid=14
(08):★苏联最后一任克格勃主席对中国人民的忠告!★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49167&typeid=14
★印 度 比 中 国 强 在 哪 里?★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49088&typeid=14
中印比较的结论下得太早
可是,比较两国的发展势头,不能简单着眼于当前的经济增长率。举例来说,美国上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经济大萧条,西方社会在上世纪30年代普遍出现经济危机,而苏联的经济从30年代初到50年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增速比中国现在的增长速度还要高。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普遍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状况,比信奉自由市场的西方国家好得多,于是从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很多国家,尤其是拉美、非洲、亚洲、东欧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普遍都采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这段历史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对当前的中国和印度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将两国过去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后就轻易得出结论,说印度的自由民主、法治、私有财产权好像反而不能让印度快速发展,而中国在不是代议制政府、法治不健全、新闻媒体信息流通不自由等情况下,经济却增长很快。
最近一两年的迹象进一步表明,某些关于中印比较的结论下得太早了,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尤其从金融发展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角度来看,印度内在的经济增长潜力比中国大的多。
中国前些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众多廉价劳动力,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制造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服务,生产鞋、服装、玩具、家用电器等。从国外转移到中国来的生产技术含量并不高,即使是电脑生产,表面看来高科技的含量很高,但这些技术实际上已经非常标准化,成为简单的生产内容,利润率也并不高。
当然,这些年通过改革开放,的确使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上升到新的高度。这些转变为中国经济增长走出以简单的制造业来创造工作机会、增加收入的模式,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和基础。
但是相比之下,如果中国不在契约执行架构、信息提供架构、权力制衡架构等方面做更进一步调整,如果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没有实质性进展,产权制度继续保留目前的公有制为主导,不从公有制转变到私有制,如果仍然不能为市场交易提供更可靠的法治架构和信息架构,那么中国要在经济增加值、利润率更高的服务业、第三产业上要超过印度,那是非常难的事。
我曾多次撰文讲述这样一个观点,服务业跟制造业不一样,服务业交易的内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制造业的各个环节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若市场上交易的内容是看得见的商品比如衣服、鞋类,这种市场的发展对于法制架构和信息架构的要求相对来说可以很低。但是若要去发展更高端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证券业,没有相应的法治架构和信息架构是不行的,因为如果法治不可靠,老百姓所能掌握的信息很少,即使信息足够多也非常不可靠,那么人们从事这种高端服务业交易的风险太大,人们的交易意愿自然会下降。金融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进而提高其使用效率, 提高其价值, 包括劳动力资产的价值, 制度差别的长远价值即在此。
印度的金融体系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
我最近去香港汇丰银行考察,见面那天汇丰银行刚刚公布上一年的财务状况,上一年总运营收入大概是772亿港币,其中1/4来自香港,也就是说其中200亿港币来自香港市场。香港人口才600万,200多亿港币除以600万,平均每个人为汇丰银行提供的收入达3000多港币。这说明香港的金融化程度是多么高。当然,这只是汇丰一家的情况,其它银行与金融公司还不在内。香港是中国和亚太地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金融市场,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很多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实际上不只是针对香港本地人,它们同时也为很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等亚太各地区的客户服务。
通过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香港很小,但它的金融化程度特别高,因此,香港有非常强的能力去配置和调动资源。金融证券业发展最大的作用是把所有不能直接流通的死的资产,包括人力资本、房地产、土地以及未来的收入流等等,通过金融票据化的发展变成活的资产,主要形式就是进行货币化或者证券化,这样一来资源配置的增值效率就能达到人类社会此前从来达不到的高度。这就是为什么香港每个人可以为汇丰银行贡献3000多港币的利润,这就是高度金融化所带来的奇迹。
当前,印度经济的金融证券化程度无法和香港比,但我们至少可以将印度和中国做一个比较。印度的股票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是其GDP的80%,而中国的流通股市值不到GDP的10%,也就是说,印度资产和财产的股票化、证券化的程度是中国的8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印度通过民间的和证券市场的金融证券化,使得印度配置和调动资源、利用现有资产和财富发展经济的能力比中国强很多。
具体来说,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有47000个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私营的。此外,还有差不多100多家商业银行,其中75%都是外资的或私营的银行。这种情况下,印度为创业者和企业所能够提供的融资手段和渠道以及融资额,就比中国多很多。
印度银行的商业贷款中,有35%贷给国有企业,其他65%都是贷给私人、家庭和私营企业,银行资产占GDP的比率为70%;相比之下,中国银行贷款方向刚好颠倒过来,70%贷给国有企业,30%贷给私人。此外,中印呆坏帐的比率不一样。从贷款去向来讲,正因为印度的银行体系和整个非银行金融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的私有化程度或者民营化的程度远远比中国高得多,所以他们的贷款往往流向那些能带来更高回报的私有企业、呆坏帐比率比较低的私有企业,而不是像中国这样不断将资金送往国有企业。
印度的私有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私有化的程度,使印度经济能够为创业者提供比中国高得多的发展资金,印度年轻人自己创业的机会,比中国年轻人好得多。印度有47000个非金融机构,这足以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和中年创业者的事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而在中国金融体系由国家垄断的情况下,100个年轻人里面可能有99个只有打工的份,只能从事制造业或者简单的研究或者其他行业的工资人,而不能变成创业者,即使是孙大午这样的能人,融资也非常艰辛,逼着人们只能打工, 没能创业。。
中印两国的财富效应很不一样。金融化、证券化的程度越高的社会,越能够提供条件让大家更好地配置资源、创造财富,尤其是从事更高经济增加值的生意的机会和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那么,为什么印度的金融证券行业比中国更发达得多呢?这涉及到我原来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根本上来说,金融证券整个行业平时的交易都是票据交易、契约交易,如果没有可靠的、独立的第三方也即政府来提供契约执行的架构,也没有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媒体来提供充分的可靠信息,那么诚信环境就无法建立起来,以金融票据和金融契约交易为核心的金融证券业就不容易发展起来。
大家都在讲诚信。我认为对诚信的要求不能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愿望,而应该具体落实到提供契约执行的架构,保证行骗者不会在没有任何惩罚的情况之下就轻而易举地逃脱责任。另一方面,如果新闻媒体等等媒介所能够提供的信息量以及所提供信息的准确度都能提升,那么金融证券市场上人们受骗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缩小,从而使更多的投资者和金融从业者以及需要金融证券服务的人,愿意加入这些行业从事市场交易,这样金融市场、证券市场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如果没有这些制度架构的支持,在中国目前的制度架构之下,很难让金融证券业健康和繁荣地发展起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相对于印度的比较竞争优势也就很难产生。
全球资本在流向印度
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环境之下,竞争已经远远不只是简单的劳动力竞争。全世界共有60亿人口,60亿双手,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简单劳动力的供给量几近于无限,简单一双手的边际价值非常低,几乎等于零,因此,简单劳动力的价格自然就没那么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资源上的竞争也没有太大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很便宜的轮船运输把资源从一处运到另一处。因此,今天世界的竞争主要就是制度竞争,看哪个国家更能够为金融证券交易双方提供更好的契约执行架构和信息架构。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两方面做得更好,就可以更多地从事那些经济附加值更高的工作,经济增长质量就可以更好。
过去的几个月,我在纽约等不同地方了解了美国一些投资者的取向。近来,他们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基金会和机构投资者对印度投资的热情普遍高于对中国的投资热情,比如卡耐基基金会。就我了解,卡耐基基金会投资委员会所递交的任何一个要投资印度的项目,百分之百都会被轻松批准,大家一致认为印度拥有民主、法治、新闻自由等各方面的制度保证,他们对印度的经济增长一点也不担心。然而,卡耐基基金会投资委员会递交的投资到中国的项目,十个中有八、九个都会被打回来。
不仅卡耐基基金会这样,其他很多基金会也都是如此。去年,印度股市长了百分之五十几,前年涨得更多。很多基金的钱已经转向印度的股票市场、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里昂证券本来非常关注中国,但现在它的相当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印度去了,他们无法把注意力大量集中在中国,因为在中国证券业赚不到钱。中国市场上的投资机会很受限制,股市被政府严加管制,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股市实际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更多时候是一种行政安排,是行政计划场所而不是市场交易场所,这种情况下,国际资金的流向、投资意向偏好从中国转向印度是必然的。现在国内对这个趋势的反应还迟钝,等中国反应过来时已经太晚了。
事实上很多机构现在并不放心也不太愿意把更多的钱投在中国,他们更愿意把钱投在印度,但短期内没有办法,因此,暂时还是只能投资在中国,毕竟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相对印度尚存在优势。我在和纽约投资机构的接触中已经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投资意向的变化,中国必须及早了解这种投资意向的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有远见和预测作用的指标。
中国应该强化激励机制
中国表面看来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地方官员和高层官员把大量精力放在形象工程上。但我们不能只陶醉于这种表面的东西。印度与中国在进行一场龟兔赛跑,事实上,它正在紧步追赶。中国如果继续把钱大量投入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忽略看不见摸不着的制度建设这种软的东西,是很危险的。
当然,不管怎样,中国现在至少可以直接同印度等其他国家比较、竞争,这本身也是很有促进作用的,长此以往,将迫使中国在制度等软的方面进一步改革,使软的制度架构能够像印度和美国那样更有利于市场交易,让人们在更可靠的契约执行架构、交易执行架构之下,勇于进行市场交易。希望中国政府更加大胆地去做出一些制度调整。在诚信缺乏、法制不可靠、信息不畅通而且即使有信息,其内容也不那么可靠的环境之下,任何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实物的东西,都不容易在这个社会里有太大的发展前景。
文化产业是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按理说,中国有13亿人口,它的娱乐、文化市场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但事实上,不管是电视剧、电影还是文化创作,都被中宣部以及其他文化部门严加管制。有意思的是,很多文化界的人士呼吁把儒学变成儒教,然后进一步变成国教,要发扬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个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交通工具和市场范围都发达到当今这个程度的情况之下,恢复这些传统的文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但即使恢复传统文化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人们需要看清楚的是,究竟是什么东西妨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自己的娱乐行业、文化创作行业、影视业都受到压制的情况下,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在娱乐和文化消费上除了好莱坞和韩国就没有别的选择,出现这种现象,不能怪社会成员,因为人们别无选择。现有各家国内电视台的内容大同小异,即使再多添几个电视台又能怎样?就像是又多了几栋外表漂亮的大楼,一进去看就知道,里面的管理一塌糊涂。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领域来说,没有竞争、没有激励机制、没有创作自由,就没有创造力。现在强调自主创新,要把中国变成创新型国家,但是,如果在产权制度上仍然不能做到从国有制改为全面的私有制,中国根本不可能变成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只能是一个梦想、一个口号。事实上中国有很多一流的工程师、一流的科学家,同时也有很多的资金,因为在国家垄断银行体系金融体系的情况下,国有项目要资金是不成问题的。但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就是发展不起来?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激励机制,没有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文化领域也是这样。只要所有电视台都是国有的、出版社都是国有的,其他的媒体都直接间接属于国有,没有对于个人的创业激励,那么个人的创新动力自然也不会有。在没有可观的经济回报的情况之下,让人去挖空心思日日夜夜进行创造,这只能是梦想。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国内最可能在纽约或香港上市的行业,就是创新创业最活跃的行业,如分众、携程等等。这个现象为中国的学者和政府部门官员提供了非常明显的启示,它说明,如果中国的投资还不对民营企业开放的话,那么整个中国经济要继续依靠外资、外贸去拉动;如果真的要把中国转变成创新型国家,若不让股市和私有制这两个根本性的动力发挥作用,而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没什么用的。
中国历史上创意最强的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互相之间进行激烈竞争,孔子管子等都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但是这种繁荣景象在秦始皇统一之后就不复存在。二是19世纪末期,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上海租界,文艺创作有一段繁荣的时光。在1911年到1928年的17年间,中国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那段时期可谓是中国文艺创作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最有活力的时候,这种历史对于理解中国的自主创新出路很有启示。
事实上,我认为,中国目前已有的一些创新动力,还得感谢美国和香港等自由世界资本市场所提供的拉动力。如果没有这些世界市场提供的拉动力,仅靠中国自己来激发这些创新激情,中国的经济可能难有现在这样的成就。
作者:陈志武,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
★ 苏联最后一任克格勃主席对中国人民的忠告!★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49167&typeid=14
苏联最后一任克格勃主席对中国人民的忠告!
来源:
http://club.mil.news.sohu.com/r-shilin-193140-0-3-0.html
—————-
放假了,照例到书店里转转,发现一本很厚的书,《个人档案》,作者弗·亚·克留奇科夫大将,1978年间任苏联克格勃副主席兼第一总局局长。1988-1991年间任苏联克格勃主席。1990-1991年间任苏联总统委员会成员。1991年为苏联安全会成员。曾任国防会议成员。1991年8月作为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领导人之一被捕。1994年2月根据国家杜马决议获大赦。
此书2000年出版,印数较少,只有3000册(不知道后来还有没有重印),再看看3折的价格,于是欣然掏钱拿下。
作者是苏联八一九事件的重要成员,是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领导人之一,后来被逮捕,再后来被特赦。
读了读书的中文版序言,觉得值得向强国论坛的朋友们推荐,就贴上来了。
****************《个人档案》中文版序言**************************
尊敬的中国读者:
获悉拙著《个人档案》一书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中文译本,甚感欣慰。此书能在贵国引起重视并将提供给广大中国读者,我感到非常荣幸。仅仅这一点对任何一位作者来说,都足已引以为傲,而我更是倍感殊荣。因为,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在公务活动中的核心内容。当然,关键并不在此,而在于另外方面。我敢于相信:了解此书的内容必能帮助中国读者更加形象地勾勒出苏联尤其是最近20年所发生的诸多事件的轮廓,首先是看清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交在我的祖国上演的这幕悲剧的实质和情节。正是从那时起,苏联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不久前在统一的苏维埃大地上建立起15个独立的国家。
苏联所发生的事件不是解体,而是崩溃,是外部势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催化并支持的破坏过程。后苏联国家的完整统一正继续遭到程度越来越深、规模越来越大的破坏。要知道,它们联成一体是一股强大的势力,单枪匹马时就会成为贪婪的外来势力的猎物。我们现在在这条遭受破坏和导致灭亡的道路上究竟处于什么阶段?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一时很难说清。不过,人民必然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是有分量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意见,因为,人民不可能被任意杀戮,也不可能长期受欺辱。
目前,人们正在痛定思痛,吸取经验教训,明确使苏联遭受破坏和灭顶之灾的原因。对此,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的看法各不相同。执政当局试图把这些事变描述为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代表社会各界多数力量的反对派则认为,它们是反社会主义势力积极活动的结果,是欺骗人民大众的结果,是借助权力的主要杠杆和动用几乎全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蛊惑宣传的结果。正是这种结果,才使当局能够操纵社会舆论,压制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抗议呼声。只有分裂反对派势力,分裂具有爱国主义情愫的居民阶层,当局才能坚守自己的立场,完成其不光彩的谋划。
苏联人从这场悲剧中吸取的教训首先是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受到打击,同时作为一种结果遭到破坏。国际主义被最坏不过的民族主义所替代。这种民族主义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恶劣、最危险的莫过于分裂主义,而所谓的民主派则起劲地催化这些形式的特征,煽动分离独立的倾向。于是,种族之间开始发生冲突,并经常转化成流血的内讧。最近4年在这些内讧中死了70万人,伤约300万人,有800万到1000万人成了难民和社会的弃儿。
在新成立的国家中出现了寡头政治的“精英”,他们周围形成一批侵吞大量生产和自然财富的人,正是他们获得了物质利益,掌握着大权,过着奢侈的生活。而绝大多数居民却日益贫困,勉强维持生计。实际上,他们无权无地位,尽管当局断定他们是完全“自由”的人。
原加盟共和国都发生了雪崩式的经济滑坡,工业、农业和科技全面倒退,文化也在衰落,这是普遍现象。在原苏联没有一个共和国,在今俄罗斯也没有一个地区幸免于难。这说明灾难的根源是共性的,它们都源自苏联的崩溃,源自经济改革的致命方针,源自内政外交政策的缺陷,一句话,源自当前后苏联地域的整个管理体制。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应是俄罗斯政治方针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一关系对于我们来说远比俄美关系更加性命攸关。华盛顿过去对苏联的态度,现在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其他成员国的态度,从来没有正直和善意可言。中国与苏联,尤其是与俄罗斯的命运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特别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更是如此。人民政权在我们两国的建立、发展和巩固都立足于并肩战斗、相互援助和全面合作。原苏联和中国在原则上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具有同样的被共产主义思想缔结在一起的目的和任务。
苏联人非常重视与伟大中国人民的友谊,欢迎在这一方面的任何举措,真心为自己兄弟的巨大成功而欢欣鼓舞。如果戈尔巴乔夫及其追随者不背叛变节,我们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形。只有现在,在可以比较的情况下,才能评价中国最近十几年有建设性意义的成功经验。目前已经无人怀疑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发展成果肯定能在许多经济与社会指标方面把中国引上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不可低估。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理应占据应有的地位。戈尔巴乔夫在未把共产党的作用降低到三流角色之前,接连不断地打击它,使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小。戈尔巴乔夫把共产党清除出政治舞台以后,一下子就使苏维埃社会失去了支撑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活动体系的基座。
为维护国家完整而奋斗,是俄罗斯在后苏联时期生死攸关的重要任务之一,俄罗斯公民面临着内部分裂势力的严峻威胁和外来破坏势力进逼的挑战。这两股势力已经同流合污。目前迫切需要使所有健康力量认识到国家将被肢解的危险性,但这只是第一步,防止并不允许国家进一步分裂才是我国整个爱国运动的历史天职。任务并不简单,且困难重重。国家患有“分裂症”,现在已不是极易发现病灶、确定病因、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其中包括果断措施的早期。这个过程被耽误了。
我把自己这本书称为《个人档案》是想表明,在我国所发生的一切也是我个人的事,倒不是因为我在国内身居党政要职,而是因为祖国所发生的各种事件都与我这个公民、与这些事件同时代的人有关。我尽心竭力地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有时采取一些非常措施。此时,我把个人的一切都已置之度外。这一切虽然未能全部如愿,但我相信,包括我在内所进行的斗争和付出的努力,绝不会付诸东流。
悲剧出其不意地落在原苏联头上,使苏联各族人民饱经磨难。但是,我所希望的是,能从中吸取教训的不仅是自以为豪的苏联人,更重要的是使正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各国人民也都来吸取我们的惨痛教训。这能使他们从-开始就正确评价消极进程,并不受重大损失地扭转局势。帝国主义势力会在这个或那个地区反复玩弄自己的伎俩,去破坏不合它们心意的社会政治形态。恐怕谁也不能保证这种企图不会轮到他们头上。曾几何时事事如意的南斯拉夫被内外反动势力破坏殆尽,遭到与苏联同样命运的例子便是证明。
我谨借此良机祝中国读者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祝福强大的中国保持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进,这只会使朋友们欢欣鼓舞,使不是朋友的人望而却步,放弃侵略妄想。我相信,俄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我们全人类的和平事业作出贡献,这符合我们两国人民的切身利益。
弗·亚·克留奇科夫
1997年12月于莫斯科
★全程追踪胡锦涛主席访美(大型组图)★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49194&typeid=14
天籁之音–我喜爱的音乐和歌曲名录(956–960)
(956): 无声的雨,无悔的青春===寄往岁月的信
http://viewbbs.qianlong.com/00/08/11/81/8118114.html
(957): ★很想很想给你打个电话(电话情思)—卓依婷★
http://viewbbs.qianlong.com/00/08/01/95/8019526.html
很想很想给你打个电话/问问远方的朋友现在还好吗/顺便问问你的爸爸妈妈/
电话能否把我的问候转达/很想很想给你打个电话/也想和悄悄你说些知心话/
一便一便拨着电话号码/电话响着无人回答/窗外的月光慢慢的坠下/
带不走我对你的牵挂/夜幕中的流萤飘飘荡荡/能否把我问候转达/
(958): ★《无悔》做你的红颜,好吗?★
http://viewbbs.qianlong.com/00/07/79/78/7797812.html
(959): 7首珍藏钢琴曲《星空下的琴声》★
http://viewbbs.qianlong.com/00/08/09/85/8098558.html
01.Horizons(地平线)/02.Free as a Bird(自由如鸟)/03.Via Aurelia(罗马古道)/
04.Whispers in the Dark(星夜低语)/05.Bridge of Confidence(迎向光明)/
06.The Winding Path(风的路径)/7.Capture the Moment(顷刻之间)/
(960): ★喝一碗孟婆汤,走一遍奈何桥——凄美的音乐★
http://viewbbs.qianlong.com/00/06/78/75/6787501.html
传说阴间有一种汤叫“孟婆汤”
喝下去,能忘掉尘世间的苦与愁,哀与乐
人死了,出了鬼门关,便是奈何桥。
前生再怎么深恋,
走在这奈何桥上也是步履稳稳不乱丝毫
心静如镜,心沉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