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决定与美国共享导弹防御系统情报★

(01)★中国面临严重的威胁来自日本★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30602&typeid=14
(02)★述评:美俄决战乌克兰对世界和中国之影响★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30713&typeid=14
(03)★熊哥哥“抛弃”伊朗,中国怎么办?★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30740&typeid=14
(04)★60-70年代苏联不敢对中国轻举妄动的根本原因★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31638&typeid=14
(05)★日本决定与美国共享导弹防御系统情报★
http://www.chinamil.com.cn/
(06)★中华姓氏藏3大玄机 500年前可能并非一家★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31583&typeid=14
(07)★日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不够资格★
http://bbs.milchina.com/htm_data/2/0601/14557.html
(08)★解放军彭光谦少将:中国为何要裁17万军官★(一)
http://mil1.jschina.com.cn/zjw/2006/1-17/104724.html


(01)★中国面临严重的威胁来自日本★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30602&typeid=14
“和平”是指没有战争的状态,而“安全”是指没有威胁、没有恐惧和没有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有和平并不一定有安全
我国目前面临的实际安全情况是: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与此同时面临的国际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
只有使国防实力的增强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才有利于维护好我国的安全利益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只要有了和平我国就有安全,即只要不卷入战争我国就没有国际安全问题了。这种认识源于没有注意到“和平”与“安全”的不同。“和平”是指没有战争的状态,而“安全”是指没有威胁、没有恐惧和没有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有和平并不一定有安全。
1931-1936年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当时的国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这种政策保持了中日之间的和平,但中国却没有丝毫的安全,中国人面临着日军随时入侵中国的威胁,生活在恐惧和非常不确定的环境里。自1999年李登辉宣布“两国论”的政策以来,台湾没有发生战争,但我国却面临着“台独”引发战争的严重威胁和不确定性。由于伊拉克局势稳定之前美国无力进行另外一场战争,因此防止“台独”在其任内引发台海战争成为布什政府的现行政策。但是这种政策还未成为美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政策,其基本政策还是要搞“不统不独”的所谓“平衡”。这意味着“台独”的可能性仍在,对我国根本利益的威胁仍在,我们还无法消除这种担心。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只要我国经济实力增长了,我国的安全环境就会改善。这种认识主要源于忽视了不同实力要素的功能不一样。国际安全靠军事实力保证,国际贸易份额靠经济实力提升,政治冲突靠国际动员能力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实际安全情况是: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台独”势力在岛内还在发展,美日同盟加强意在对中国的军事遏制。
除了这些原有的长期存在的安全问题之外,现在又出现了出国旅游公民的生命安全、中国海外投资安全、中国海外资源运输安全等新的安全问题。2004年2800万中国人出国旅游,中国成为世界上出国旅游的第二大国,这个数字将迅速增长。如何解救在自然灾害和政治暴乱中遇到危险的中国在海外的公民,是一个新问题。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投资,它们面临着像种族主义暴力袭击等威胁,2005年在法国、西班牙和吉尔吉斯斯坦都发生了对中国商店和仓库进行抢劫和纵火的事件。大规模从海外进口原材料已成为中国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海上运输没有安全保障也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战略安全威胁。
中国的国际安全环境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外部势力对中国安全的威胁程度;二是中国军事实力增长速度与经济实力提升速度的平衡。从外部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因素看,21世纪初的情况与上世纪90年代总体上相似,但是日美同盟对华军事遏制的势头加强。中国总体实力还达不到美国的超级大国水平。但是,中国崛起的速度使中美实力差距在不断缩小,使中国实力超越日本的速度加快。美国要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就必然全面遏制中国的国防建设,防止中国成为一个与其同一等级的军事强国;日本要减缓中国实力超越它的速度,就会追随美国军事遏制中国的政策。这样中美之间和中日之间都形成了结构性矛盾。美国不但继续向台湾提供军事支持,从全球范围封锁中国的军事采购,而且美国加大了在太平洋地区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从表面看,美国的这些部署是为了防止这一地区发生冲突,但实际上,美军具有相当强的进攻能力。美国对中国的军事遏制仍是中国面临的最主要安全威胁。
日本支持美国将日美同盟从防御型转变为干预型的军事组织。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不公开表态支持美国军事遏制中国的政策。2004年,日本在美日“2+2”会议上主动接受了美国多年的建议,将台湾问题公开列为日美同盟军事合作针对的目标。近年来小泉政府在钓鱼岛主权、东海油气田和经济区等海洋权益方面挑战中国主权。小泉改变了日本政府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执行的和平政策。为了将日本的自卫队改建为正式国防军,提升日本的军事力量,小泉政府想在今年修改和平宪法。为此,小泉政府近年来采取了恶化与中国、韩国、俄罗斯关系的政策,通过制造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为修改宪法、恢复战争权的合理性创造条件。虽然小泉要在今年结束其执政,但其继任者很可能继续小泉这种通过增强军事实力提高日本国际地位的政策。这将使中国面临更加严重的安全威胁。
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近年来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并不快。到目前为止,我国军队还是一个国土防御型的军事力量。而中国的和平发展必须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没有实力,就很难保证自身的安全与和平发展。只有使国防实力的增强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才有利于维护好我国的安全利益,争取我综合国力整体的平衡发展,从而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02)★述评:美俄决战乌克兰对世界和中国之影响★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30713&typeid=14
那怕没有近一个时期以来发生在乌克兰以及与乌克兰相关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乌克兰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国家。其曾经作为前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存在的事实就说明了乌克兰不小的分量。随着近一个时期的一系列与乌克兰相关的政治事件的发生,乌克兰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围绕着这个国家的较量也最终将影响到世界历史的走向。
乌克兰有着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和约5000万的人口。乌克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为发达的工农业经济体系。前苏联时期,乌克兰约创造了前苏联20%的国内生产总值。包括顿涅茨克和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这样的前苏联著名的煤炭和钢铁基地都在乌克兰境内。可以说乌克兰拥有成为欧洲强国的大部分基础。
乌克兰地处东欧腹地,和俄罗斯交界。在历史上,乌克兰的得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程度。在前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开始快速地侵蚀前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国家,以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为首的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迅速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组建独联体等在内的一系列政治手段都没有让俄罗斯稳固自己的西方安全边界。当然,俄罗斯的努力也获得了一些回报。在克拉夫丘克和库奇马时代,乌克兰一向充分考虑到俄罗斯的利益而选择了和俄罗斯相对比较亲密的关系。
发生于2004年11月的乌克兰橙色革命打破了俄罗斯与乌克兰相对比较和谐的政治关系。亲西方的领导人尤先科成为乌克兰总统标志着乌克兰不再是俄罗斯西部的一道防线,反而有可能成为西方势力继续向俄罗斯势力范围渗透的急先锋。事实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内发生了一系列的颜色革命,而发生在乌克兰境内的橙色革命正是之后一系列颜色革命的导火线。基辅在莫斯科眼里已经是一个给自己带来了巨大冲击的叛逆。
当然,传统和现实的利益决定了乌克兰要游离俄罗斯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经营。过分刺激俄罗斯是不符合乌克兰利益的。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抑或将来,俄罗斯都将以一个具备世界级影响力的国家的身份存在。乌克兰不能忽视俄罗斯的强大力量以及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的经济联系。俄罗斯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因此,围绕着乌克兰,注定还会发生新的交手。
出于乌克兰的核心利益考虑,乌克兰的领导人将奉行理论上的三驾马车路线。这三驾马车自然就是欧洲、俄罗斯和美国。由于外交方面很难做得如此精细,并且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偶然事件,我们可以认为,乌克兰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实现其三驾马车的目标。完全的中立对于乌克兰来说没有现实上的好处。完全倒向一方也有悖于乌克兰的最高国家利益。欧洲暂时还没有能以一个统一的政治力量的身份登上世界的权力舞台,加之苏联的解体让欧洲的东方威胁感暂时性下降了。因此,欧洲短期内不会在乌克兰问题上实施强力的外交手段,而更乐于坐山观虎斗。真正在乌克兰问题上对决的将是俄罗斯与美国。
前苏联解体之后遗留下来的主体国家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大部分政治遗产。由于自身国力的衰微,前苏联的势力范围已经被各个大国侵蚀了很大一部分,俄罗斯的西大门也已经千疮百孔。在这个时候,乌克兰再迅速全面倒向美国将让俄罗斯处于极度尴尬的状况。因此,即使在乌克兰遭遇了一些失败,俄罗斯仍然不愿意放弃对于乌克兰的争取。只有让乌克兰的情况稳固下来,俄罗斯才有希望继续经营东欧,确保东欧战略不完全倒台。只有东欧战略不完全倒台,俄罗斯才能保住自己再次问鼎世界权力颠峰的机会。
对于美国来说,乌克兰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立刻试图全面彻底地将以前的苏联势力范围全部填充。可是事实上,美国的力量做不到这一点。在美国完成他的东欧战略目标之前,新的有可能挑战美国的国家已经出现。战略上,美国现在是在追赶时间。未来美国的重点必然要从欧洲转移开。可是对于美国来说,现在还不是将自己的战略力量从欧洲大量调开的时候。俄罗斯虽然在前苏联解体之后元气大伤。可是,俄罗斯究竟还是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强大的工业潜力,北极熊的贪婪决定了这只北极熊一旦养好伤便会再次扑向蜂窝。在俄罗斯问题上处理不慎将可能导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又一个挑战美国的世界强国。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此,美国有必要先完成对于俄罗斯最后的打压。乌克兰就是美国东欧战略的收官之作。只要让乌克兰彻底变色,俄罗斯就将成为一只被锁在牢笼里的北极熊。乌克兰正是牢笼的大锁。谁掌握了乌克兰,谁就将掌握牢笼的钥匙。美国就是准备彻底关住俄罗斯,然后在牢笼的后面开一个门,门外就是东方龙。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失败将直接让俄罗斯这只双头鹰把眼光再次落在东方,正如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让俄罗斯把眼光转向了亚洲方向。到了那个时候,俄罗斯就必然与崛起中的中国发生巨大的利益冲突。在中亚和远东地区,潜在的矛盾仍然存在着。
中国并不害怕再次与俄罗斯的较量。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十九世纪的中国。问题是这样的较量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划算的。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头号威胁是日本,头号竞争对手是美国。现在的我们已经有充分的相信与力量相信,俄罗斯无法像当年一样在东方的土地上随意宰割中国人。俄罗斯未来如果想向中国开刀那无异于自掘坟墓。因此,我们现在也并不把俄罗斯当成一个短期内会对中国核心利益造成巨大威胁的国家。如果俄罗斯在西面已经彻底绝望,那么力量使用的原则决定了俄罗斯最大的可能就是把力量投向中国未来可能涉及的一些地域空间。中国如果在不得已的条件下和俄罗斯进行较量显然将是很被动的。最终的胜利需要消耗诸多资源还将失去俄罗斯这样一个“朋友”。被牵制在陆地上的中国又拿什么去和美国争夺海洋控制权?没有海洋,我国的王道政治力量也没有实施的基础。
俄罗斯完全丢掉乌克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乌克兰问题较量越激烈,俄罗斯就将有越多的力量被牵制在欧洲方向。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俄罗斯的力量就将越弱小。这样的状况有利于中国和俄罗斯共同对抗美国。俄罗斯在欧洲部分牵制美国的力量而不让美国离开,中国则一方面在东面牵制美国的力量,另一方面加快西部大开发,实现自身的西进战略,有朝一日必重返大洋去拾起那本属于中国的海权。
虽然说今天的中国在面对美国的时候拥有特有的内线优势,但是,这种内线优势远不如美国的部分力量被牵制在俄罗斯方向来得实在。俄罗斯拥有着让美国下大力气的天然条件。美国不得不在欧洲方向对俄罗斯奉陪到底。多上一个战略正面,那是一个巨大的战略性压力。这将对于美国在未来与中国的较量中蒙上一层阴影。
乌克兰的位置之关键决定了这是一个对于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交锋。美国获胜,美国就亲手把枷锁套在了北极熊的脖子上。美国将拥有把自己的绝大多数力量押向中国方向的资本,同时还将间接获得俄罗斯的帮助。而如果俄罗斯获得胜利,美国人就将面对长期而尴尬的两线作战。美国人有那个决心和力量同时应对中国和俄罗斯在多个战略方向的突破吗?
一个乌克兰将决定三个大国在未来的战略走向。可见,乌克兰是多么重要。俄罗斯已经急了,当天然气战争打响的时候,俄罗斯和美国的较量已经慢慢走向了高潮。相信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好戏还将继续上演。可以预见的是,美国在乌克兰如果胜利,欧洲也将被卷进去。俄罗斯的被锁将让欧洲国家对于一体化的紧迫感下降,从而延缓欧洲成为世界权力颠峰的步伐。
在乌克兰政治斗争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乌克兰的经济已经凋敝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大国政治斗争的背后,小国永远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包括乌克兰这样一个拥有一定实力的大国,把握不好自己的命运就将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我们只能去怜悯一下乌克兰人民。因为路是他们自己选的。革命是他们希望的。革命之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只能让他们自己来承受。美国人关心的乌克兰的倾向,美国人不会毫无缘由地去关心乌克兰人民。乌克兰人民也终究只是美国完成自身战略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工具而已。美国政府不会为乌克兰的经济凋敝而流下一丁点眼泪。
有理由相信,俄罗斯经济对于乌克兰的影响是巨大的。欧洲在还没有消化新的盟国之前也没有力量让自己的经济势力渗透到乌克兰。美国更是无心对乌克兰经济施加决定性影响。以能源战略为先导,强力总统普京还会有什么惊人之举真是值得人们期待。在这个世界上,利益决定一切。如果美国人长期拿不出实际的东西给乌克兰人民,乌克兰人民会发现他们仅仅是美国政客手上的棋子而已。到那个时候,他们才管不了亲谁的问题,有奶便是娘将成为乌克兰人的心声。
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的中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应该在这些问题上施加自身的影响力。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对乌克兰施加经济乃至政治影响力的资本。现在的我们需要俄罗斯的配合。因此我们也需要配合俄罗斯。让乌克兰人感受到来自亚洲龙的经济力量的影响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说乌克兰人对于北极熊拥有传统的恐惧,那么对于中国龙来说,这种障碍是不存在的。在乌克兰眼中,中国是一个让乌克兰多一条路来走的大国。中国需要借助这个角色实现我们的利益。
中国在一支脚立足于国内的时候也有必要将自己的另一支脚踏出国门,实现我们有所作为的承诺。中国不仅仅是在向国民承诺,那也是一个面向世界的承诺。仅仅让美国一个国家控制世界不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世界大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用我们可能的手段去捍卫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利益。哪怕我们所捍卫的人曾经乃至将来是我们的对手。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今天,他终究是我们的“朋友”! 全球化要求中国制订自己的长期全球战略——利益所至,力量所指! ▲
(03)★熊哥哥“抛弃”伊朗,中国怎么办?★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30740&typeid=14
 伊朗的强硬态度使伊朗核问题进一步激化,16日,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与德国将在伦敦开会,讨论应对伊朗核重启的具体措施。而此前,欧美各国都在不同场合表示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就连一直力挺伊朗的俄罗斯也改投西方阵营。一旦提交安理会,将意味着可能会对伊朗进行制裁。这一切信号都显示,伊朗核问题已到了最紧张的关口。
  
  俄罗斯“抛弃”伊朗
  
  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一直以伊朗“唯一的朋友”自居,并一直积极与伊朗谈判。而俄罗斯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万诺夫13日表示,如果伊朗不暂停与铀浓缩有关的研究活动,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是“可能的”。随着俄罗斯官方态度的变化,俄罗斯媒体近几天来也纷纷抛出了俄罗斯要抛弃伊朗的论调。《新闻时代》报13日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俄罗斯厌倦保护伊朗总统”的文章,同日《生意人》报也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俄罗斯准备撤退———伊朗美国准备战争”的文章。据报道,俄罗斯几天前还从德黑兰撤回了正在与伊朗进行出售C-300导弹谈判的俄军方代表团。
  
  俄罗斯态度的转变也并非意料之外。近年来俄一直强调外交的实用性,其支持伊朗除了制衡西方之外,更直接的原因是经济利益。而随着事态的发展,伊朗强硬到底的势头让俄罗斯意识到捞不到好处,加上最近因天然气涨价问题,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已十分紧张。如果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继续力挺伊朗,将进一步恶化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所以,在伊朗不改变态度的情况下,一旦美国对伊朗采取强硬措施,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抛弃”伊朗。1月10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和美国务卿赖斯通了电话。外界认为,这似乎暗示着俄罗斯将在美国提议把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的表决时投弃权票。
  
  伊朗积极备战
  
  伊朗高层对于欧美要将核问题提交安理会的表示反应强烈。13日,在伊朗南部视察的总统内贾德在向数千名群众发表演讲时表示,无法相信欧洲人会在伊朗放弃发展自己的核项目后提供核燃料,因为“他们连保障生命所必需的药品都不提供给我们!”14日,内贾德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即使安理会介入,也无助于解决问题。”
  
  连日来,伊朗各媒体均在重要版面和主要时段详细报道了内贾德总统的讲话,各新闻社网站的留言板上也满是民众的留言,表达对政府的支持。15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奥赛菲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很能反映伊朗民众的呼声。他说:“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没有法律依据,当然我们对此并不惧怕。我们的红线是国家利益。”
  
  伊朗国内已开始有所准备。许多新闻网站开始热烈讨论战争开始的时间,传播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美以联合攻击行动将于3月下旬开始,具体日期极有可能是3月21日伊朗新年。伊朗官方媒体的表态也越来越强硬,竞相报道陆军司令萨列米将军的讲话,强调“伊朗有能力反击任何侵略”。13日是周五,是伊斯兰教的聚礼日,这一天的主题只有一个,伊玛目们坚称西方国家已向德黑兰发动了心理战,伊朗人民应表现出坚强勇敢的精神,坚决捍卫自己发展核项目的权利,伊朗的全民动员已经开始。伊朗电视台甚至在转播德黑兰波斯波利斯俱乐部与德国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的一场足球友谊赛前插播了一条英语宣传片,宣称“和平利用核能是人民的权利。”另据西方媒体报道,德黑兰和其他大城市已出现一些巨幅标语,打出霍梅尼时代的口号,呼吁人们动员起来,勇敢击退敌人的侵略。
  
  欧洲表示要谨慎制裁
  
  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究竟会对伊朗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欧洲媒体普遍认为,最有可能的结果是由安理会发表声明,谴责伊朗的核重启行动。这也是欧洲国家希望看到的一个结果。
  
  欧洲国家在安理会是否应该对伊朗采取经济制裁这一问题上比较谨慎。伊朗毕竟是个油气大国,是欧洲重要的能源供应方。欧洲一些大的能源公司已明确表示反对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德法两国外交部的发言人13日都表示,目前谈经济制裁“时机并不成熟”。正在访美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会晤美国总统布什之后也说,应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最终决定下一步进展。
  
关于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俄罗斯一些分析人士比较悲观。俄政治研究所所长马尔科夫认为,一旦美国对伊朗动武,“俄罗斯将不支持任何一方!莫斯科应尽量退守一边,就像伊拉克战争时一样。”而欧盟国家则一致对动武的可能性予以排除。13日,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说,“没人在讨论入侵伊朗。伊朗不是伊拉克。”北约发言人11日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北约内部“目前没有任何关于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讨论”。一位北约官员甚至开玩笑说,他愿意拿出5000欧元来打赌。▲
(04)★60-70年代苏联不敢对中国轻举妄动的根本原因★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31638&typeid=14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有充分的准备,包括反侵略的精神准备和战争准备。
1964年10月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为重大的技术成就,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毅力与决心,对于民族自信心的树立或重建,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发展核武器,一直坚持三个宗旨,即保证不首先使用,目的是为了防御,最终目标是彻底销毁核武器。对于试图发动核战争的“新沙皇”来说,中国的核武器是不可忽视的反击手段。中国当时最主要的轰炸机“轰―6”,是一种亚音速中型轰炸机。它是在50年代苏联“图―16”獾式轰炸机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虽然在1970年才首次报道进行大量生产,但在1968年就开始服役了。珍宝岛之战期间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它可以装备一个百万吨级的核弹,已对苏联的乌拉尔以东地区摆出了一种威慑的姿态。1972年,中国部署这种轰炸机的数量已达到100架。从1969年开始,到1970年,部署在中国东北、西北的中程导弹已达50枚。由于这种导弹的射程可以达到新西伯利亚城,当苏联1969年开始在中国部署重兵时,中国增加了部署的数量。如果苏联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其决策者就不能不考虑到:它所面对的对象不仅不像捷克斯洛伐克那样软弱,而且有能力进行核报复,中国可以从中苏边境的任何一个地方向苏联领土纵深发动进攻。
  不仅如此,中国陆基导弹的分散、隐蔽和机动性,也使得中国在受到先发制人的攻击后,仍然能够保持对对手的第二次打击能力,尽管这种能力是无法确保的。西方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陆基导弹力量部署形式的独特之处,早在60年代就开始形成了。这种情况,使超级大国的国防决策者往往无法确定卫星是否探测到了中国所有的导弹基地。80年代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在第一次打击中摧毁中国所有的陆基导弹。
  中国有备无患的一个更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建立起了以防御为主的核战略体系。毛泽东提出的增强国防的三条措施——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不仅全国大中小城市都有民用的防空地道设施,而且对部分城市人口和工厂进行了疏散,因此有效地限制了侵略者使用核武器的效果。小山内宏对70年代中国修建的民用防空地道设施的评价是:“这是一种在地下挖通的隧道式防空洞,离地面深达4到5米或8到10米。”根据计算,“即使在空中爆炸氢弹,只要离爆炸中心两、三公里,或一公里以上,就确实可以防止爆压所造成的破坏”。又说:“全中国所有大中小城市,据说都已修筑了这类民用地下掩蔽处,因此即使苏联发动全面的核攻击,恐怕也不可能一举毁灭全中国的人口。此外,中国还在地下数十米深处修筑正规的防核设施,并且正在把生产设施转入地下。”“中国和瑞典同是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的一般民用地下防空设施的国家。就这些设施的结构来说,瑞典的防原子民用防空洞,可以说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但就规模来说,中国却可以被评价为世界第一位,7亿人口几乎都可以进入地下隐蔽。这些地下避难设施,即使受到苏联强大的百万吨级核武器的全面攻击,也将会出现极高的‘存活率‘。”
  毛泽东虽然在1972年底才作出“深挖洞”的指示,但中国采取对核攻击的防御措施却要早得多。搞“三线”建设,使许多工厂进山、进洞、分散的措施,从60年代中就开始了。叛逃到西方的苏联克格勃高级官员谢甫琴科说,他认为苏联没有对中国进行核袭击,“除了美国警告苏联,这样会导致美苏间严重对抗外,还在于中国有了充分的准备”。事后,美国学者也认为,若不是中国严阵以待,“苏联甚至可能在30分钟内突袭并摧毁中国微不足道的核力量”,此外,“中国的原子弹无疑是苏联人避免使用核弹头互相攻击的理由,而通过这一事件,中国人肯定会更加坚定地认为,他们在建立核威慑方面投资是明智的”。
  苏联当年没有撕下核武库封条的第二个原因,是美国的警告。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使苏联领导人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产生了敬畏。因此苏联“新沙皇”在把袭击中国的计划付诸行动之前,还必须了解美国人的态度。苏联通过驶外武官对美国进行试探。接到苏联“试探”的信息之后,美国当时的总统尼克松立即召开国家安全紧急会议,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中央情报局简要介绍了危机背景,说明苏联正考虑对中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攻击。尼克松和基辛格听了介绍后都认为,如果苏联“突然进攻中国”,攻击中国的核设施,那将会给美国带来危险。尼克松表情严肃地说:“我们得让苏联人知道,我们不会容忍他们那样做。”副国务卿埃利奥特•理查森说,如果中苏这场冲突演化成“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极大破坏”,美国“将不会不深感关切”。9月底,基辛格建议对苏联的“试探”作出更加严厉的反应,以防止苏联在核武器问题上进行冒险。美国不仅明确回绝了苏联关于苏美共同对中国进行核攻击的主张,还通过美国驻波兰大使,把苏联的企图通报给中国驻波兰大使。之后,基辛格又两次秘密访问中国,向中国领导人赠送了有关苏联军事活动的、敏感性极强的情报,其中包括与中国接壤地区的苏军及其活动情况。这些情报,都是通过窃听、高清晰度卫星拍照和其他途径得到的。美国的警告,很难说对苏联有多大影响,但至少也使苏联在动用核武平方面增加了顾虑。使苏联更加不安的是:如果把相当数量的核武器消耗在对中国的作战中,那么苏联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就会处于相对的劣势,从而显著降低苏联对美国的核遏制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假如美国从背后对苏联发动核进攻,就可以在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的形势下,给苏联以歼灭性打击。这种战略设想,使得莫斯科的决策者坐立不安,在考虑同中国进行全面核战争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苏联没有撕下核武库封条的第三个原因,是苏联从对中国的核战争中得不到任何利益。
  首先,有人做过计算,要使用核武器杀伤中国半数以上人口,彻底破坏主要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从而消灭其战争能力,至少需要10亿吨乃至40亿吨级的核攻击力量。但是在短时间内使用这样多的核武器,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能,“死灰”也将飞扬起来。这就使得苏联一部分地区不能不受到中国境内核爆炸的影响。这种地理和平象的后果,不能不使苏联在对中国发动全面核战争的问题上受到制约。
  其次,假如苏联对中国进行全面核攻击,必将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和谴责。因为如果在中国大陆进行30到40亿吨级的核爆炸,它所产生的远远超过致死量的放射性尘埃,将悄悄地降落到包括日本在内的周围各国,使这些国家受到有害的放射能的污染。世界人民将把苏联看成使地球上的环境蒙受巨大破坏的罪魁祸首,看成图谋大量屠杀人类的罪犯。苏联如果被世界舆论所谴责,即使入侵能在军事上取得某些“成果”,仍然是得不偿失的。
  再次,全面的核攻击即使能给中国以沉重打击,但从地面的一切都遭到巨大破坏和完全污染的中国那里,能得到什么利益呢?正因为核武器有惊人的威力,所以入侵者考虑到自身的实际利益,往往也不愿大量实际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愈益明显地表现出“纸老虎”的性质。
  有人认为,苏联既然无法大量实际使用核武器,那么它无疑可以选择另外一条途径,即依靠有限战争和常规兵力进行闪电战,谋求在短期内取得军事胜利。苏联的决策者们不是没有打过这种如意算盘。
  索尔兹伯里的《中苏战争》写道:“苏军的作战设想,是通过核攻击使敌人陷于瘫痪,然后通过装甲部队的闪电式攻击,使中国在几天之内完全丧失战斗力。”与全面核战争不同的是,核攻击只限于严格限定的目标。苏联如果对中国进行局部核战争,那么一般地说,它将避开城市地区而集中攻击下述目标:(1)中国的中程弹道导弹和准中程弹道导弹基地;(2)作为轰炸基地的机场;(3)强大军团集结地区;(4)在边界上同苏军对峙的兵力;(5)生产核武器和导弹的地区,等等。在攻击中,将尽可能使用低威力的战术核武器,即大量使用千吨级威力的核武器。
  然而一旦撕下核武库的封条,即使使用的是战术核武器,也难免遭到报复。中国只要游击式地使用战术核武器,也会使苏联焦头烂额:一架战斗机投下一颗核炸弹,可以摧毁拥有数十辆坦克的坦克群;一枚战术核导弹,可以使一个师的兵力在集结地区遭到毁灭性打击;核地雷可以埋在苏军前进的路上,核炸弹可以埋设在民房地下。这样,有限核战争向战略核战争方向发展的危险性就会逐渐增长。因此,苏联对于发动局部核战争,也不得不三思而行。▲
05)★日本决定与美国共享导弹防御系统情报★
http://www.chinamil.com.cn/
 新华社东京1月14日电(记者何德功)正在莫斯科访问的日本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14日与随行的日本记者谈到导弹防御系统问题时说,日本已经决定与美国的雷达、指挥命令及情报系统联网,与美国共享情报,从而能够尽快获取对方弹道导弹发射的情报。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计划将其配备的预警雷达系统、宙斯盾雷达系统以及指挥命令系统等与美国的早期预警卫星和移动式早期预警雷达、宙斯盾舰等预警系统联网,借助美国的早期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可能来袭的导弹,从而提高拦截能力。
 日本媒体报道说,日本政府将于今年夏天就安全保密等情报共享框架问题与美国磋商,日美两国政府决定在明年3月前实现情报共享。(完) ▲
(06)★中华姓氏藏3大玄机 500年前可能并非一家★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31583&typeid=14
               
  钱江晚报 (06-01-16):“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部宋朝书生撰写的《百家姓》,作为其后几百年间儿童的启蒙读物,告诉一代又一代人,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中国人姓氏的统计古已有之,明朝有《千家姓》,清朝也有自己的《百家姓》,但昨天由中科院发布,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的《中国姓氏统计》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
  昨天,记者采访了主持这项研究课题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他向记者介绍了中华姓氏的玄机。
          姓氏暗藏大玄机
          玄机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此次的姓氏调查,目的并非仅局限于统计姓氏数量,实际上,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袁义达解释说,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袁义达告诉记者。
          玄机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玄机三:中国姓氏最有内涵
  袁义达说,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
  “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袁义达解释,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
  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
  而在英国,姓氏则比较稳定,其来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等来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还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还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职业的,至于后来出现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旧时采用“爱德华”作为姓氏,后来还出现了较新的“温莎”。
  在欧洲大陆,姓氏通常是用来区分出生地的标志,二战时,欧洲军队曾把同一姓氏的军人分为一组,用以增加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新数据 中国共有4100个姓
  袁义达告诉记者,实际上,对中国姓氏的调查早在20年前就曾经进行过,但当时调查的抽样率很低,只统计了57万人,找到了3000多个姓氏。“当时的抽样率太低,因此结果并不可信。”
  此次由袁仪达主持的研究课题调查人群数量将近3亿,覆盖几十个县市,基本上涵盖全国。
  “我们课题小组总共花了两年时间,找到了4100个姓,并对人数进行了统计,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县市政府的帮助。”袁义达说,在山东和河北的很多地区,政府已经对当地姓氏进行了统计,还有的地方政府一直在收集和归档整理当地的家谱,调查时研究组便可以直接采用。
          首次发现“难”姓村
  在这次调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发现,这些姓氏从来没有被记载过,“过去看到时,还以为这些怪姓是因为笔误产生的,但经过我们这次调查后发现,这些怪姓有其深远的根源。”
  袁义达给记者举例说,在河南,研究组发现四个姓“难”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时研究组曾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不具有统计意义,但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
  原来,“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根源,“他们告诉我,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随后,这些姓‘难’的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因此,河南这些姓‘难’的村民就被韩国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先。”
          姓氏排行榜三大姓追源
          第一名:李
  根据排序,李姓是中国的第一大姓,据袁义达讲,在调查的近3亿人中,李姓占了13%。
  李姓来源甚广,有数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时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为姓氏,后传为“李”。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姓被赐于李姓,由此人丁大增,逐渐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第二名:王
  王姓为第二大姓,占总人数的12%。
  一般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随后便用作姓氏,另外,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变化而来,最多的出于“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另外,姓王的人也有些是商纣时比干之后,甚至古高丽国君也是王姓。
          第三名:张
  张姓为第三大姓,占总数的11.8%。
  据《元和姓纂》中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因此相传张姓源于黄帝,是黄帝的后代,张姓自汉代开始逐渐增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当时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比如当时的道教领袖如张角、张鲁等。
          三小姓探究
          倒数第三:山(音“亚”)
  袁义达说,这个姓是研究组在安徽省郭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共有2000人左右。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互相都没有联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他们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颠倒,组成了这个新姓。
  研究组帮助他们互相之间取得了联系,同时,考证了姓氏的来源,确实如他们所说。
          倒数第二:死
  据袁义达讲,“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倒数第一:难(读去声)
  分布于河南省,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姓发展而来,原本是一种鸟类的名字,由于当时人崇尚鸟类,把姓起成了“难”,后北迁,大部分迁徙到了朝鲜半岛,中国已极少存在。
        ——相关链接姓的来源
  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
  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百家姓》来源
  《百家姓》是我国流传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姓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
  《百家姓》本来收集411个姓,后增补至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07)★日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不够资格★
http://bbs.milchina.com/htm_data/2/0601/14557.html
中国军事专家首次强硬表示:日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不够资格。 香港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记者刘凝哲28日电,就日本希望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事,此间著名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教授表示,常任理事国最基本一点就是独立维护国土安全,但日本目前还靠美国保护。日本若想成为常任理事国,是自己仍不够格。
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金熙德指出,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重新调整的转折期,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因素。联合国改革问题对中日关系而言是整个双边关系调整中的重要方面,也是预测中日关系走向的指针。他表示,目前尚不能判断,支持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多还是反对的多。虽然日本表示已获得过百个国家的支持,但目前反对的国家都会碍于面子而暂不表态。
对于目前中国尚不明确是否支持日本,金熙德分析,主要是在权衡中国的国家利益、国际大潮流、中日关系的需要等三方面因素。这三因素据时期和形势,其轻重缓急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中国对日本的态度目前并非仅是赞成还是反对的简单问题,而是看形势发展和表态时机以及恰当的方式来解决的问题。
对华弊大于利
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将给中国带来何种利弊?金熙德分析,目前中日关系存在很多矛盾和摩擦,但也存在必须共同发展的地缘政治与经济需要以及共同利益,所以给中国带来的利弊不可一概而论。日本近期对华姿态出现强硬化倾向。若这种趋势继续发展,那么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对中国肯定是弊大于利。▲
(08)★解放军彭光谦少将:中国为何要裁17万军官★
http://mil1.jschina.com.cn/zjw/2006/1-17/104724.html
主持人: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您光临今晚的《新闻会客厅》。在今天的会客厅里,我们要聊一聊在去年底刚刚完成的中国军队裁员20万这个话题,首先介绍一下今天的两位客人,一位是中国军控和裁军协会研究部的主任腾建群先生,一位是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的少将彭光谦。这样在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几次裁军和这次裁军的基本情况。
  2005年12月31日,一则消息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2003年制定的计划,在总员额250万的基础上如期裁减员额20万。而这也是中国的第10次裁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战争刚刚结束,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550万人,1950年6月, 全军员额精简为400万,这也是新中国的第一次裁军,随后的一段时期内间,又进行了多次调整和裁减。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国裁军的力度更是令人瞩目,1985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宣布裁减军队100万,使军队总员额减为319万人左右,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1997年中国决定在3年内裁减军队员额50万,中国军队规模降至250万的水平。2003年,中国决定再次裁减军队员额20万,至此,中国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和前几次裁军有所不同的是,此次裁军20万不仅是一个人员数量上的减少,更是在军队结构上做了很多调整,比如裁减的20万人中,有17万是军官,这就使得这次裁军和以往相比有了更多鲜明的特色。  
  主持人:从回顾当中我们看到,在1997年的时候,中国军队刚进行了50万的大裁军,到2003年又宣布再裁员20万,我不知道当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你们两位觉得突然不突然?
  彭光谦:我个人看并不奇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代战争形态的发展都提出新要求,所以我们还需要继续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包括一些规模性的问题。
  主持人:2003年这次20万的裁军,它当时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腾建群:我个人认为它有一个比较强的特点,就是针对编制体制,结构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一些调整,比如这次裁员20万当中有17万是军官,80%是军官,跟这个有是关系的,就是越来越适应现代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比如说这次调整当中的官兵比例、军兵种比例等等都做了相对的调整,我觉得这个是这次裁军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主持人:就是通过裁军调整我们的军队的结构。
  彭光谦:对,优化我们的结构,包括指挥体制也改变。大家知道,小的时候可能玩过陆战棋,上面有个司令,有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工兵、炸弹,这个是比较传统的,可以说形象化的一个军队的体制,现在比如这次调整,我们撤掉的一些师的编制,撤掉了一些团的编制,这样就使这个结构更加合理,更提高了包括指挥层面的一些东西,更加便捷。
  主持人:谈到这次裁军的目的是优化我们军队的结构,但我想作为观众来讲,裁军第一个反应就是裁减人数。
  腾建群:这个涉及到裁军的概念问题,我们一说到裁军20万,头脑中马上想到20万人,包括17万军官,三万士兵走掉了,这只是裁军的一个方面。我们个人认为裁军是一个国家行为,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动态的,不是这次裁完了下次就不动了,裁军包括,第一个是员额,就是把这个人裁下来了;第二个淘汰掉了一些装备,第三个就是机构方面的一些调整,我合并一些机构,关闭一些机构。还有一个就是说在人员方面的优化,它是一个系统的,不单单是一个20万人走掉的问题。
  主持人:我能这么理解吗?这次20万人的裁军跟以前的裁军相比,它最大的不同是要进一步优化军队的结构,而不是单纯地减少人数。
  腾建群:应该是它适应了当前实际上社会转型,就是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这个过渡包括在人员上,包括在编制体制上,包括在后勤保障等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实际上我想是对社会发展的一个反映,我们这个反映相对来说是非常灵敏的做出这样一个步骤。
  彭光谦:跟以往相比,它的基础不一样,从瞄准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部队大平台去的,着眼点还是比较高的。
  腾建群:比如咱们刚才说这个陆军军旅营这个调整,实际上随着信息化调整,部队的信息化装备的程度越来越高,它用了一些装备,就不需要更多层次的指挥层,比如说我从军到师,到团,到旅,它这样一个过程链条非常长。
  主持人:这次我们裁军等于还涉及到一个指挥层次的调整问题。
  腾建群:对,所以这样一压缩层次以后,就是我们用军事术语来说是扁平化的,过去的指挥是树形的,在塔尖上的是最高的,是司令,下边是工兵,然后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还有工兵、炸弹,我们慢慢压缩,慢慢趋向扁平,这个技术能够保障,比方说通讯设施。
  主持人:但是现在有一个担心,包括对这次裁军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就是说这样一个规模的裁军,人数减少20万,会不会降低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彭光谦:国外通常叫裁军,我们用一个规范化的就是精简整编,精简整编核心是一个字,精,这个精不仅是个数量概念,更多是质量概念。毛主席曾经讲过,兵要精,武器要好,步伐要整齐,所以兵贵精,而不贵多,减掉的是脂肪,强壮的是肌肉,砍掉是尾巴,锋利的是牙齿,使人强壮起来,这是我们的目的,强壮是我们的目的。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军队现在都在走这么一条路,下数量,上质量,搞质量军队,提高军队的技术含量,比如这次裁军,我们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军兵种,比如说海军、空军不但没有裁减,而且还扩大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走质量建军的道路。
  主持人: 刚才讲了裁军是优化我们的军队结构,在军队结构当中您首先提到了一个指挥系统的压缩和更加有效的问题,我们也看看国际上这几年的发展趋势。
  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首先体现在作战指挥领域的变革中, 建立集中统一、精干高效的军队指挥体制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更新的重要目标。目前,军队的指挥体制正在从传统的纵向层次多、横向层面杂的“树状”结构,向扁平式结构转变,由过去的5个层次减到2~3个层次,这在海湾战争中体现的非常明显,美军设在前沿战区的一个中央司令部,可以统一协调指挥海陆空以及其他作战部队,打破了过去不同军兵种之间,设置不同的指挥机构的界限。
  另外,英国在1996年成立了常设联合司令部,逐步取消各军种司令部的作战指挥 权,现已形成“国防参谋部——常设联合司令部——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 三级指挥体制。去年底,德国已完成全军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组建,指挥层次明显减少。
  在此次中国裁军行动中就增编了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同时,减少了相应的领导机关层次、机构和人员,使得军队的指挥更加快捷和高效。
  主持人:刚才您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原来我们的指挥层次和指挥系统就像军旗一样,司令,最后到工兵、炸弹,这次我们裁军裁了20万,其中有17万是干部,指挥员或者市机关的,是不是意味着通过这样一次裁军,我们以后师长没了,旅长没了,司令指挥团长了,是这样吗?
  腾建群:现在世界各国的编制体制有两种,一种是行政区别,比如说你属于海军的,他属于空军的,是这么一个概念。但是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在作战编程的时候,军种之间的界限越来模糊了,从行政序列来看,还保留着海空军战备空军等等一系列序列,但是这个只是行政上,你归属谁的问题,但真正要作战起来是混合编程的。比方说在这几场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它实际上如果打仗,要成立一个总的指挥部,中东地区指挥部,它统管了海陆空,在这个指挥部里有海军,海军的指挥官、空军的指挥官。这样便于协调,最大的原因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咱们可以在北京好多餐馆可以看到,在门口戴着耳脉那个就直接可以把你领到座位上去,绕过了餐馆的经理就直接把你领到空位置了,两个耳脉一沟通。作战也是这样的,现在有些西方发达国家就讲,将来总统可以指挥到散兵坑里边,在散兵坑里边的战士直接可以和总统通话。
  主持人:中心的决策可以直接反映到最基本的操作层。在近几次的国际现代战争当中,新的指挥层次所体现的优势明显吗?
  腾建群:非常明显,比如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为了打击一个目标,可能有从美国本土起飞的战略轰炸机,有在地中海部署的水面舰艇,地面还有导弹部队,但是它这个起飞时间可能十几个小时以前从美国已经起来了,但是最后打击这个点,就是说《三国演义》上说不是同生,但是同死,炸弹一下就落到这上面来。
  主持人:不同作战平台,实际上他接收的命令都是一个指挥台,同时打击目标。
腾建群:对,所以杀伤力、反应速度都是非常快的。第二次海湾战争也是这样的,它为什么提前发起攻击,就是因为有情报显示,萨达姆在楼里边开会,马上就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经过层层报,比如经过排、连再往上报,再到战区,再到最高指挥官那里,最高指挥官再下命令,可能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就过去了,他在几分钟做出反应,萨达姆还是跑了,所以现代战争节奏加快之后,对军队提出要求,所以我们优化部队结构,增加兵种也是为了适应这个需要,战斗力要提高。(未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