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日媒:中美冲突或以中日对抗形式上演★
http://viewbbs.qianlong.com/00/07/65/14/7651413.html
(02)★权威专家撰文分析: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走向★
http://www.hnol.net
(03)★日本政府布下间谍卫星网以用于监控全球★
http://news.phoenixtv.com/
(04)★2006年美国战略调整新动向★
http://www.1840cn.com/Article/jszl/200601/1134.html
(05)★台湾当局对1964年偷袭我山东半岛的记述★
http://bbs.milchina.com/htm_data/2/0601/13104.html
(06)★揭密:以色列代总理是“半个中国人” 故乡就在哈尔滨★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03684&typeid=14
(07)★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背后的10大秘闻★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03680&typeid=14
(08)★周总理的讣告是怎样起草的:在生前即准备初稿★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03724&typeid=14
(09)★日方9日漫天要价 中日约定近期再谈东海开发问题★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09583&typeid=14
(01)★日媒:中美冲突或以中日对抗形式上演★
http://viewbbs.qianlong.com/00/07/65/14/7651413.html
新华网消息:东京大学政治学和政治思想史教授姜尚中最近在媒体撰文预言:美中之间未来的冲突可能会以日中对抗形式在东亚再次上演。人们应该敦促日本、中国和韩国加强合作,为建立一个以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共同体而作出努力,但日本首相小泉一再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可能会使中韩及其他国家为此所作的努力付之东流 。《日本时报》网站3日刊发了姜尚中这篇题为《分裂和对抗大有在东亚引发新冷战之势》的文章,要点如下:
我们担心的情况大有变成现实之势。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公开对抗和不和正在成为影响东亚和平与繁荣的最不稳定因素。对于该地区两个主要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美国深表关注,已经呼吁两国解决存在的分歧。
美国曾经担心,以东盟+3为中心建立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可能导致东亚结成一个区域性泛亚主义集团。但是,眼下显而易见的是,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毫无根据。东亚远非对泛亚主义欣然接受,而是陷入了严重分裂。
200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亚洲发生了两件国际大事:首尔亚太经合组织论坛全体会议和吉隆坡东亚峰会。不过,中国和韩国同日本之间的不和正在变得更加严重。
结果,两个事件本来应该决定东亚的前途,最后却成了一个作秀场,会议结果不值一提。特别是东亚峰会,会议声势浩大,但是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只是发表了一项宣言,而宣言抓不住重点,因为会议议程内容广泛但无必要。这是由于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与会国家增多了。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加入了东盟+3峰会,与会国因而增至16个。与会各国没有进行认真的磋商,这一盛会到头来只是一个正式仪式。东亚峰会这个艳丽的盘子有了,但是盘子盛什么东西,人们没有达成共识。
第二,峰会没有摆脱美国的阴影。对于成立将美国排除在外的东亚共同体这一设想,美国保持着警惕。峰会邀请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与会。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看到了美国的影子。日本遵从美国的意愿,干劲十足,以增加与会国的数目为目的。这将模糊东亚峰会同亚太经合组织论坛和亚欧会议之间的差别,东亚峰会恐怕会名存实亡。
第三,正如小泉纯一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引起的争吵所示,日本与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并对峰会产生了影响。不管小泉如何努力宣扬日中友好和日韩友好的重要性,这三个国家不可能定期举行三方峰会,更不用说双边峰会了。
由于出现了这些情况,成立东亚共同体的宏伟蓝图似乎正在成为泡影。在东北亚,民族主义的崛起如此显著,以至于如果三国关系失去控制,东亚共同体概念实际将支离破碎。这不仅对日本,而且对该地区其他国家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首先,经济损失不言而喻。为了建立一个系统以降低因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产生的兑换风险,以及保证东亚内部资金在该地区的流通,发展金融市场和建立统一货币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不太可能实现,因为三国———日本、中国和韩国———没能达成一致。因此,不可否认货币危机有可能再次袭击亚洲。
其次,可能会出现一种安全上的风险。美国和中国之间未来可预言的冲突可能会以日本和中国的对抗形式在东亚再次上演。如果这种对抗还伴以对日本过去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历史感知”问题,那么一个伴随深度分歧的新冷战结构可能会在亚洲浮现。
第三,东亚地区的新冷战结构无疑将为日本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一体化提供决定性动力。一旦条件成熟,修宪(它将彻底改革战后日本的状态)将成为现实, 这反过来将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中国和韩国对日本越来越警惕。
因此,日本的安全、外交政策和战略选择将变窄。这很可能使日本一方面插足东亚、另一方面与美国加强关系的愿望落空。
考虑到上述情况,中日在东亚首脑会议上争夺权力的较量不仅徒劳无益,而且有可能使东亚地区陷入新的冷战。
东亚地区受到了各种问题的困扰,如经济差距、有关领土和专属经济区归属的争端、宗教和种族冲突、文化对抗等。此外,该地区的国家在同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另外,正如前面所述,围绕着日本过去的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历史认识问题意味着,长期以来,日本同该地区的其它国家之间一直存在着敌意。
鉴于这些因素,对于东亚地区而言,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松散的地区一体化模式是最为恰当的。东盟一直主张采用这种模式,因为这种模式重视的是对话进程。
人们应该敦促日本、中国和韩国加强合作,为建立一个以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共同体而悄悄作出努力。为实现这一目的,这三个国家必须认识到,如果它们一心关注争夺霸权,就会四分五裂。它们必须尽最大努力采取克制和温和的态度,不要让因历史认识的不同而产生的问题政治化。
实际上,人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泉纯一郎面临的是这样一种风险,即通过一再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可能会使中国和韩国采取的上述克制和温和的态度早早夭折。 他必须认识到,参拜靖国神社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象征着日本和中国、日本和韩国必须一起加以解决的各种问题。
在我看来,如果后小泉政府不过是一个没有小泉的小泉政府,那么日本的外交肯定将陷入困境。▲
(02)★权威专家撰文分析: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走向★
http://www.hnol.net 2005-11-23 10:05:1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22日电 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天在头版发表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的文章,分析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走向。
话题从中美关系说起。作者认为,中美关系对双方而言都是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但要持久地促进中美双方沟通理解,一个带根本性的认识问题是怎样看中国共产党,怎样看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根本走向。
作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同苏联共产党在1979年的不同。同样都叫共产党,在同一个1979年,各自作出了性命攸关的重大战略决策:勃列日涅夫的苏共在这一年决定出兵阿富汗,进一步走上了打着“世界革命”旗号实行军事争霸谋求世界霸权的自取灭亡之路;而中国共产党则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走上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作者指出,是经济全球化成全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中国共产党无意于挑战现存国际秩序,更不主张用暴烈的手段去打破它、颠覆它。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不必对外扩张和争夺殖民地去掠夺别国资源,而可以通过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去获得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国际资源。当然,现存国际秩序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但是中国主张用改革的办法而不是别的什么办法来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三点,现在中国共产党奉行的内政外交的核心理念就是: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对台海局势谋求和解。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走上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以来,中共就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以及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中国的经验表明,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不要法制的所谓“大民主”只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而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则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
作者说,中共与苏共之所以走了不同的道路,深刻的根源就在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同,就在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就在于对自己民族和人民愿望的深切理解和把握上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对内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对外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所认知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和为贵、和而不同,是讲信修睦、善待邻邦,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民族和人民愿望的深切理解,就是要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作者说,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所以,一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二要实现发展和现代化,这两大历史性追求,就成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几代人前进的最深层动力和最崇高目标。中国共产党所以有力量,归根到底就因为她是中华民族这两大历史性追求的最忠实代表。因此,那种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叫做共产党,就必然会走勃列日涅夫的苏共那种对内专制、对外扩张道路的观点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
(03)★日本政府布下间谍卫星网以用于监控全球★
http://news.phoenixtv.com/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0642571403264/20060108/725563.shtml
韩国联合通讯社1月7日报道说,日本政府计划今年再发射两颗2号情报收集卫星,和现在工作中的两颗1号卫星一起,正式组成四星并用的卫星体系,在对全球进行监控的同时,加强对朝鲜导弹和可疑核设施的监视。
每天侦察拍照一次
日本共同社表示,日本政府计划发射的是一颗光学卫星和一颗雷达卫星,两颗卫星将联合用于情报收集。
这两颗卫星重约2吨,设计寿命为5年。其中光学卫星主要用于在白天和气象状况较好的时候拍摄地面目标,图像分辨率可达1米。雷达卫星则不受气象条件限制,可全天候全天时监视地面目标,图像分辨率为1到3米。
根据设计,如果发射计划成功的话,日本所拥有的在轨间谍卫星将达4颗。这4颗卫星将在距地面高度为400公里至600公里的轨道上,按南北方向经两极绕地球运行,组成一个可协同工作的完整系统,每24小时即可对全球拍摄一次,可监测地球任何地区的变化动向。
联合通讯社报道说,尽管日本政府声称,卫星的任务是监视掌握灾害情况等,但却以安保为由不公开所收集到的情报。
识别地面50厘米物体
在2006财年的预算案中,日本政府已经为卫星发射和运营项目划出了610亿日元(约5.28亿美元)资金。此外,具有高分辨率的3号卫星也已经部分进入制造阶段,并预定于2009年投入实用。日本目前侦察卫星最高可识别地面1米大小的物体,新卫星能将这一数值缩小到50厘米。日本政府还将推进性能更优越的4号卫星的开发,计划2011年以后投入使用。
不过即使如此,日本政府卫星情报中心人士仍然不甚满意,声称卫星分辨能力只能“勉强和美国商业卫星相提并论”。
发射计划一度受挫
朝鲜在1998年发射“大浦洞”远程弹道导弹之后,日本提出应该拥有不依靠美国的独立侦察卫星。当年年底,日本内阁做出了卫星发射计划。
2003年3月,日本用本国研制的H2A型运载火箭把一颗普通光学卫星和一颗电子雷达卫星送入轨道。这两颗卫星的设计寿命为5年,在离地面400公里至600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2003年5月27日,这两颗卫星开始发回照片。
2003年11月,日本使用H2A火箭发射2号卫星,但由于控制火箭姿态的惯性传感装置出现信号故障及卫星电子芯片质量不合格等技术原因,H2A火箭在发射升空约10分钟后,因偏离预定轨道而自爆,所搭载两颗间谍卫星也全部化为灰烬。
2005年日本计划再次发射,又由于发现卫星缺陷而被迫推迟发射时间。日本的情报卫星计划因此大幅度延迟,日本政府希望能通过今年的发射一鼓作气赶上进度。但分析家指出,日本的情报收集能力与美国相比差距依然较大,想要摆脱在情报上对美国的依赖尚需时日。▲
重庆晚报综合中国日报、国际在线
(04)★2006美国战略调整新动向★
http://www.1840cn.com/Article/jszl/200601/1134.html
人民网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学江: 没有人比布什总统更急于同2005年说“再见”了,但2006年对布什政府来说更为关键。
人们注意到,在布什总统第二任期的第一年,美国的外交战略开始有所调整———从国防部到国务院难再听到“先发制人”和“邪恶轴心”这样的字眼;而是代之以“美国尊重日内瓦公约”、“美国不会违反国际法”之类的承诺。
这一变化的原因可以用一句中国成语来解说,那就是“形格势禁”。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甚嚣尘上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首先在伊拉克投入试验,并受到检验,可结论却是“此路不通”。伊战的沉痛教训迫使美国不得不调整此前的外交战略,以赢得尽可能多的国际支持。
争取盟友支持是重点
布什政府已经认识到,为推行“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为在全球推广西方自由民主的目标,没有盟友的支持是不行的。2006年,进一步改善与欧洲盟友的关系,以获得它们的理解与支持仍将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目标。现在有利的形势是,曾高举反战大旗的法国已在逼迫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问题上与美国进行有效合作;而德国新总理更是着意修补同美国的关系。看来在新的一年里,美国与欧盟的关系会进一步走向好转。
如果说布什政府2005年的外交有什么成果的话,那就是进一步强化了美日军事同盟,并推进了同印度的关系;还通过救灾行动,改善了美国在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民众中的印象。展望新一年外交,布什不必担心“铁杆盟友”英国会有动摇;日本和澳大利亚同样毋需费心争取。让布什感到不快的倒是美洲;美国在贸易问题和移民问题上分别与北南两个邻国发生不睦。但两国今年都面临大选,有望为改善关系提供新的契机。
稳定中东局势是关键
美国仍将密切关注中东,加大推动巴以和谈的努力。赖斯出访中东,劝以色列同意开放拉法口岸被看作是美国外交的一次成功。但接下来,能否打开巴以和谈的大门还要看巴以双方年初的大选结果。即使在美国的推动下双方重新启动“路线图”计划,鉴于耶路撒冷地位、巴难民回归和约旦河西岸定居点等问题难度太大;更鉴于美国亲以政策不会改变,让以色列有恃无恐,不肯轻言妥协,美国在这些问题上都将难以取得突破。
不过,巴以冲突是老问题,人们原本就不抱过高期望。新一年检验并决定美国外交战略成败的仍将是伊拉克局势的发展。2005年下半年,美国主流舆论发生逆转,民意由多数人支持伊战变成多数人反对伊战。布什首次表示他本人对基于错误情报发动伊战争承担责任,并首次承认政府的对伊战略有所失误与失灵,现正在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新战略将让伊军承担更多的巡逻与作战任务;把经济重建的重点放在投资少、见效快、直接关乎民生的中小项目上,以争取民心。
伊拉克大选的顺利举行对民望甚低的布什无疑是个鼓舞,在最近的民意调查中,他的支持率又回升到40%以上。然而,新的一年美国的对伊战略仍将面临严峻考验:大选后,新政府的权力分配是否能让少数派逊尼派满意?由什叶派和库尔德人主导的新议会和新政府在宪法修改上是否愿意做出让步,使各派都能接受?这都会有一番激烈的政治较量。美国的意向是敦促新政府尽可能保障少数派的权益,以缓解逊尼派的抵触心理与反美情绪。但美国还有一个更重要而又心照不宣的目标,那就是如何避免伊新政府与伊朗走得太近。这些都是美国在新的一年里在伊拉克要面对的难题与挑战。
维持“一超独大”是底线
2005年可以说是布什政府最不走运的一年,可能没有人比布什总统更急于同2005年说“再见”的了,但2006年对布什政府来说则更为关键。这一年能否给布什带来好运,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伊拉克局势的走向:如果伊局势继续动乱,甚或走向准内战,布什将身陷进退维谷的困境,而提前成为跛鸭总统;而如果伊局势走向安全稳定,那将成为布什最大的政治资本,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将随之水涨船高,卷土重来。
在朝核和伊核问题上,美国将会施加更大的压力。但鉴于其目前在伊拉克的处境和国内的反战舆论,美国的“动武威胁”已近失效,伊朗和朝鲜的态度转硬便已折射出这一点。因此,美国将更加倚重欧洲盟友和俄、中等国的配合,希望能借助多边外交和国际压力来解决核问题。
当然,美国的外交策略向多边的调整绝不意味着其战略目标的改变。打掉朝、伊两国的核计划;将伊拉克建成中东的“民主样板”,借以推进“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民主自由价值观”;巩固并维持美国一超独大的全球霸主地位等,这些仍将是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外交战略不遗余力追求的终极战略目标。 ▲
(05)★台湾当局对1964年偷袭我山东半岛的记述★
http://bbs.milchina.com/htm_data/2/0601/13104.html
六十年代,在国民党迁台初期,两岸军事冲突持续不断。
1964年6月11日,《中央日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是《奇袭山东半岛成功,伤毙匪-军三十余人》,同时还刊有一张在奇袭行动中丧生的李秉铭的遗照.
在全岛瞩目下,李秉铭的公祭获颁蒋介石所书“成功成仁”挽额。公祭当天,前往极乐殯仪馆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一般团体之外,“五院”和所属“部会”多达六十几个单位,各级 首长皆前往上香致敬。这次突击行动一共十六人参加,李秉铭获立铜像,蒋介石亲自召见其余的十五人,向他们颁发了勋章、奖状和奖金。
1955年,随著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国与苏联、中国之间的对立逐渐冷却,彼此间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加上解放军在近海作战的机动性增加,国民党军在东山岛战役中损失惨重,国民党军事反—-攻大陆的计划,无论在国际条件或登陆作战的优势上,都出现走下坡的趋势,如何重新推动“反攻”的事业,成为政治、军事首长面临的新课题。此时,“国防部 情报局”侦防组组长谷正文以明代的倭寇为例,同时又举后来的郑成功父子在海上建立堡垒挥 军大陆的史实,说明沿海武装骚扰行动可以对大陆造成重大威胁。“情报局长”毛人凤接受此议,向蒋介石正式报告武装人员突击大陆的计划,获蒋批准。
层峰意向清楚之后,“情报局”开始在社会各阶层招兵买马,同时在日本神户设立了一个据点,借国际转运港接触大陆船员,搜集有关大陆沿海港口的情报。不过这一年10月,毛人 凤过世,新任“情报局长”张炎元对此不甚热衷,以致该计划被搁置了五年。一直到1960年 叶翔之接任“情报局长”之后,方又啟动该计划,延聘技术专才,成立了船艇技术研发部门, 再由“海军总部情报署”调来擅长水中爆破、曾任蛙人大队队长的刘醒华担任海上突击队总教官,积极展开组训工作。
一切就绪后,海上突击行动随即展开。突击范围北至山东莱阳,南至广东阳江。随著突击的频率增加、范围扩大,中国大陆反击也变得强烈积极,沿海解放军与民兵均夜间轮流巡视, 出海渔船受到严格控管,并力求将国民党的海上突击队歼灭在海上或沿岸。
大陆方面的高度警惕,自然使得海上突击行动困难重重。1962年11月底,三十余名武装 突击人员丧生于广东台山外海,无一生还。虽然如此,国民党军仍未放弃突击行动。到1964 年,海上突击行动达至高峰,其中“海虎项目”与“立功项目”并一度得手。“海虎”是“情报局”第一次奇袭山东的长程远征计划书的代号,其登陆地点选在山东省荣成县龙山前。“情 报局”从野战部队挑选了十六人,组成“山东省反–共救国军”,先到韩国,再由韩国出海,于 6月1日晚上8点左右抵达龙山前海域。尽管那天刮著大风,浪很大,但是十六人仍分乘两艘 突击快艇向目标区挺进。任务中担任副队长的于东岱,年已五十六岁,离开部队也已二十年, 只因他是山东荣成人,又被临阵征召回来。
凌晨2点,突击队两路人马分别上了岸。于东岱这一队走了不到二十米就被哨兵发现,双 方遂交火。大约同时,另一支队伍趁乱潜入了营房,搬走了档案柜。本来他们想乔装渔民离去,但因另一边已经打得很激烈,于是他们只好拿出卡宾枪加入战斗。经过一番周旋后,两组人马分别登上小艇,奋力驶回母船。其中于东岱那条船上的八个人几经波折后,总算找到了母 船。另外载著李秉铭和刘翰德等人的小艇却不见踪影。
原来,他们的小艇发生了机器故障,在风雨交加中迷航,只好在黄海中随波逐流。为了不让小艇漂回大陆,他们把青布条绑在桨上,树在船头,作为风向标,同时以手脚划船;在饥寒交迫之中,他们甚至饮尿解渴,历经四昼夜,直到6月6日才在全州岛上被一艘韩国渔船救起。 此时,李秉铭已经死亡,刘翰德则被送到医院开刀急救,取出子弹。为了让死者入土为安,李 秉铭的尸体原打算在韩国火化,刘翰德却坚持带他回来,因为两人都只身由大陆来台,兄弟一 场,他不忍独留李的尸骨成为异乡孤魂。他们和第一组的八人先乘渔船返回台湾,第二组剩下 的六个人随后搭机返台。
1965年7、8月,国民党军进行“田单作战”的蓬莱一号、蓬莱二号计划,由两栖特种部 队取代所谓“反共救国军”,秘密突击大陆。海军则出动“剑门”与“章江”两艘军舰担任护送工作。8月5日清晨6点,这两艘军舰尚未穿过海峡中线,即被解放军雷达截获,结果被解 放军的快速炮艇和鱼雷艇重重包围。在激战四个小时后,“剑门”和“章江”皆被击沉,官兵 三百余人阵亡。在这场著名的“八一六”海战中,国民党军大败,其“海军总司令”刘广凯引咎辞职,蒋介石的“反攻”计划遭致重大挫折。
多次失利之后,国民党方面的一些人开始质疑突袭大陆沿海的可行性。1970年代初,蒋 介石年老体衰,很少视事,蒋经国掌握军政大权,其政策也由“反攻大陆”转变为建设台湾。 那些曾风光一时的担负突击使命的船艇,则被弃置在澎湖渔岛,经风吹日晒之后,终成一堆破铜烂铁。▲
(06)★揭密:以色列代总理是“半个中国人” 故乡就在哈尔滨★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03684&typeid=14
沙龙的重病,使一直隐身幕后的以色列副总理奥尔默特一跃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人物。这位与沙龙相识多年的政治盟友如今完全担起了以色列未来100天的国家领导重担。他是谁?他的政治立场如何?他是否会由代转正?1月6日的以色列和国际媒体纷纷将报道重点聚集在他的身上。
★政治世家 他的根在中国哈尔滨
奥尔默特生于1945年。说到奥尔默特的出生,还有一段特别的中国故事—-
奥尔默特的祖父19世纪末为逃避对犹太人的迫害和歧视,随大批犹太人从欧洲来到中国的哈尔滨,直到1941年逝世安葬在哈尔滨犹太公墓。奥尔默特的父亲从小在哈尔滨长大,后于1932年从哈尔滨迁回当时尚属英国英国人殖民下的巴勒斯坦。1945年,奥尔默特在(现在以色列城市)海法南部的一个定居点出生,是年,距以色列国成立尚有两年。
奥尔默特出于政治世家,其父亲莫德凯早年是“伊尔贡”战士,也是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以色列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国会议员。
奥尔默特从小到大深受父亲的影响,尽管不会说汉话,但却无需翻译就能轻松听懂中国话;他也当兵,但跟老爸枪林弹雨摸爬滚打不同的是,即使参军入伍,他也是以挥文弄墨见长,先是在步兵团当文秘,接着又任国防军期刊《巴马海恩》的军事记者。
退役后,文笔犀利的奥尔默特前往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深造,获心理学学士及哲学和法学学士学位,最终当了一名职业律师和报纸专栏作家。
★子承父业 踏入政坛最爱圣城市长
如果说跟老爸以及日后的政治搭挡踏入政坛有何不同的话,那么可以这样说:老爸和沙龙的政治前途是从战场拼出来的,而奥尔默特则是子承父业,很自然地被老爸引入以色列政坛的。
1973年,年仅28岁的奥尔默特在父亲的引领下步向政坛,当选为以色列国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议员。借着老爸的“东风”,奥尔默特的政坛之路走得十分顺畅,先是成为利库德“太子党”的一员,之后又在议会的法律、外交、财政等不同的领域担任要职,并七次连选议员,从而成为以色列最资深议员之一。
而奥尔默特自己最津津乐道的,不是最资深的议员,而是当了10年耶路撒冷市长:1993年11月起,奥尔默特连任了两届耶路撒冷市市长。1998年由于国会出台的一项新法律禁止议员同时担任公职,他甚至辞去国会职务。奥尔默特曾说:“如果让我选择当美国总统、联合国秘书长、耶路撒冷市长或是以色列总理,我会选择当市长。”可见奥尔玛特对耶市市长之位的钟爱。
★立场强硬 曾扬言要杀阿拉法特
2003年,不再担任市长的奥尔默特再次当选国会议员,被任命为副总理和工贸部长,成为以色列政坛掌握实权的二号人物。
奥尔默特的政治立场和沙龙一样,是个强硬的鹰派人物。身为利库德集团的议员,奥尔默特本来属于右翼中的保守派,但到了后期,他的政治观点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任耶路撒冷市长期间,他被贴上了强硬分子的标签,比如说他开放引起激烈争议的西墙隧道,支持在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居民区附近兴建犹太定居点,毫不留情地拆除阿拉伯人建造的违章建筑。
奥尔默特对巴勒斯坦抵抗的态度和沙龙如出一辙。他支持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怀疑美国提出的中东“路线图”,支持以强硬的手法对抗巴勒斯坦人的抵抗,参与决定对巴勒斯坦极端武装组织其他领导人实行“定点清除”行动。奥尔默特甚至公开表示:庇护恐怖活动的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已经成为以巴和平的障碍,杀死阿拉法特“是一种选择”。他的强硬使不少人称他是“以色列最危险的政客”。
不过和内塔尼亚胡相比,奥尔默特还算温和。奥尔默特身上的温和潜质,再加上务实的风格,他在以色列内部的影响力非常大。能言善辩的他经常为报纸撰写文章,接受传媒的采访,被认为是一个机敏、务实的右翼人物。奥尔默特一直是以色列总理的热门接任人选之一。
★当居幕后 全力支持沙龙从政
如果说阿巴斯是已逝的阿拉法特的“政治发妻”,那么奥尔默特则是病重的沙龙的“政治兄弟”。
奥尔默特与沙龙相识多年,不仅是沙龙的政治盟友,也是沙龙的得力干将。他经常直言不讳地道出自己的看法,为沙龙所赏识;沙龙也曾有意培养他当总理接班人。
沙龙和奥尔默特可说是一文一武,二人配合十分默契。沙龙的加沙撤军计划遇到重重阻力时,奥尔默特坚定地支持沙龙,并不时提出旨在缓和巴以紧张局势的主张;在沙龙去年宣布脱离利库德集团,另组“前进党”后,奥尔默特毫不犹豫地跟随沙龙,加入“前进党”。沙龙住院以后,奥尔默特也挑起担子,代行总理职权。
事实上,奥尔默特对总理这一职位并不陌生。他过去曾屡次实践:每次沙龙出国,他都出来当代总理。“代”久了,他的实力和权力也就应运而生。
★有趣家庭 自己在右妻子属左
有趣的是,身为右翼的奥尔默特有一个“左翼”的妻子,而他们的4个子女的政治倾向却是偏左不偏右。
奥尔默特的妻子阿莉扎是一位小有成就的艺术家和作家,曾展出过很多艺术作品,并写出了不少剧本和小说。她1946年出生于德国埃施维格的一个居住点,1949年随父母迁至以色列。阿莉扎也毕业于希伯来大学,获得社会服务文学学士,和奥尔默特是校友。
按理说,充满浪漫细胞的艺术和哲理性强的心理学和法学是绝配,但是夫妻二人的政治立场却“背道而驰”:阿莉扎被称是以色列左翼党派梅雷兹党的坚定支持者,十分偏左。不过,尽管夫妇俩政治立场不尽相同,两人感情却很深厚,相敬如宾。阿莉扎尊重丈夫,奥尔默特和孩子都是阿莉扎的“艺迷”。阿莉扎常说:“人们总是问我,你怎么能和他生活在一起?我的回答是,正是我们的意见不合使我们共处下去。人们有极端的观点,但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有对话的能力。”
奥尔默特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也被问及这个问题,他当时笑着打趣道:“我妻子不是梅雷兹党的成员,虽然她确实有些鸽派的风格。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我家饭桌上,是我,这个右翼分子唠叨得更多,还是家里的其他成员(包括妻子和孩子)唠叨得更多。其实,我们家经常为此进行透彻而全面的分析,可是现在还没有达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识。”
★感情深厚 我像半个中国人
2004年6月,奥尔默特应中国商务部的邀请,率领一个庞大的高级商务代表团访问了中国。而他的那次访问,还有一个特别目的——祭祖。奥尔默特家族和中国有很深的渊源,作为以色列政府高级官员的奥尔默特,也因为祖父与父亲的关系,自小就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亲近情结。
据悉,上世纪初,很多犹太人从俄罗斯迁移中国并在哈尔滨定居,奥尔默特的祖父母与他们的四个儿女也在其中。奥尔默特的父亲莫德凯-奥尔默特不仅在哈尔滨长大,而且还毕业于哈市的一所技工大学,直到1932年才与妻子移居中东。而奥尔默特的祖父则一直留在哈尔滨直到1941年辞世,并被安葬在哈尔滨的犹太人墓地。
尽管回到中东,但是莫德凯-奥尔默特仍然十分怀念哈尔滨,经常给年幼的孩子们讲那里的故事。这一切使得奥尔默特从小便对中国有一种特殊的向往,奥尔默特的兄长欧慕然也因此成为以色列驻华公使衔参赞。奥尔默特在接受哈尔滨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我对中国的感情源于内心。很遗憾,我的父母没能看到我此行,如果他们知道我作为官方客人拜访中国,一定会倍感自豪的。”“记得父亲经常向我们讲到他在哈尔滨的日子。他还总是引以自豪地说起他曾经在一所学校为他的中国学生讲中文的经历。直到在88岁高龄去世时,他留在世间最后的话是用中文说的。虽然我听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他的心始终牵挂着中国,牵挂着他在中国的故乡——哈尔滨!”难怪奥尔默特自己都笑称,“我也像半个中国人!”
特殊的情结加上亲身的经历,使奥尔默特十分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他在访问中国时表示,以色列十分关注北京2008年奥运会以及上海2010年世博会所带来的诱人商机,以色列将会积极参与商务方面的投标,同时以色列也在与中方接洽,以期与中国在IT、建筑、高新技术、国土安全等领域开展精诚合作。所以他认为,未来在高科技领域,以色列和中国会有巨大的合作商机。 ▲
(07)★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背后的10大秘闻★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03680&typeid=14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完全的成功。三十多年过去了,试验全过程中的困难、艰辛、风险与酸楚,时时犹在眼前。请让我只写出其中一些大家最想了解而未曾披露的所谓秘闻吧。
★从蛛丝马迹中探索氢弹的奥秘
当今世界,原子弹、氢弹在各国都属于国家绝对机密,再友好的国家,对此也是守口如瓶。50年代前期,我们当时称为“老大哥”的前苏联,对此也是滴水不漏。
自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成功地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后,科学技术人员激发出向研制氢弹奋斗的极大热情,但当时也只知道氢弹的一般原理,即用原子弹当扳机,先将原子弹起爆,爆炸产生的百万度以上的高温,将使氢弹的热核材料产生剧烈聚变,释放出更大的原子能,使温度和压力极度升高,因而产生更大当量的爆炸。但更深层次的原理和方案当时还不知道。怎么办?
科学家们在讨论中认为,美国人自1952年10月31日爆炸了第一颗湿式氢弹装置;前苏联人自1953年8月21日爆炸了第一颗干式氢弹装置;英国人自1957年5月15日爆炸了第一颗实验氢弹原型。距当时已有10年左右,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术技术报道中,总会出现某些讨论和炫耀的文章。哪怕是从侧面的点点滴滴的报道,对我们都会有所启发。于是科技人员对国际上有关的论文、杂志、学术报道等刊物进行全面搜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线索终于在一篇有关氢弹的科学技术报道中出现了只言片语。字是不多,但启发价值很大。专家们在此启发下,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无数的计算,终于将氢弹原理方案的奥秘揭示出来。当然,只言片语的启迪,不能作为成功的主要方面。最主要的是,当时我们的研究队伍称得上是人才济济,大家为此付出的艰辛是后人难以想像的。
前些时候,有部电影,描写核武器研究设计的科技人员,为了计算某个数据,每人一把算盘,几十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那只是电影的表现手段,实际上算盘是无法计算这么复杂而烦琐的算式的。当时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从前苏联买回一部小容量的计算机,但大部分计算工作还要依靠当时我国唯一一台最大容量的上海J50计算机。国家明文规定,此台计算机首先保证核武器研究计算,其他研究项目都要让位。有关研究人员,编完计算程序就往上海跑,计算完了回北京,再编下一个计算程序,来来往往,直到把氢弹的计算数据准确地算出为止。此台计算机在我国研制核武器方面立下了不小功劳。
★大胆采用轰炸机空投氢弹的方式
我国科学家一开始就提出要用空投方式将氢弹投掷到新疆的罗布泊上空。这就是说,我国要实现的第一颗氢弹,是真正的氢弹,而不是一个装置。因为装置不是武器,只是为了做实验而用的。
美国人于1954年2月8日,在比基尼岛试验场爆炸了地面上的实验性氢弹装置,直到1956年5月20日,才首次由B-52型轰炸机运载,在比基尼岛上空空投下一颗氢弹。我国科学家提出一次到位试验氢弹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仍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因为当时我国拥有的轰炸机的最大载重量小于10吨,氢弹的设计总重量也必须小于10吨。又例如:原来的飞机没有会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问题,现在执行这个任务,轰炸机就需要改装,必须防止人员和飞机在投掷氢弹以后,绝对保证不受到放射性污染。
想当年,当轰炸机投掷完氢弹返回基地后,驾驶员、领航员、机务人员列队向聂荣臻报告:“任务已完成!”聂荣臻问他们:“你们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作投下这颗氢弹?”飞行人员回答说:“是!”他们回答时是那么严肃却又兴奋,自信而又腼腆。在场的人,看到他们所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不禁从内心中产生一种敬佩和喜悦的心情。我当时是中央专委办公室的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参谋,目睹这一大场面,兴奋和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但当我面对平静而勇敢的飞行人员,我冷静下来,问清了飞行员的名字,准确地记录下来,带回北京,在一次上报中央的简报上,我把他们的名字全部上报了中央。他们应该载入史册。
★模拟氢弹投掷时,主降落伞撕破
在正式投弹前,必须要进行模拟氢弹的投掷,所谓模拟氢弹,就弹体的外形、重量都和真的氢弹一样,而内部是配重——“死膛”的。
但是,不幸的事发生了。1967年年初,投掷模拟氢弹时,悬挂模拟弹的主降落伞在空中撕破,而且破得很严重。
我心急如焚地赶到当时负责生产氢弹降落伞的南京降落伞厂,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时工厂的头等大事是“文化大革命”,工厂已完全停产,若大的生产厂房,空无一人。新降落伞的生产十万火急,而厂里却是如此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壮着胆,硬着头皮,找掌权的几个年轻人谈此事的重要性、急迫性,对国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请他们立即恢复生产。奇迹发生了,他们居然同意了。生产出合格的新降落伞后,用专机紧急送到了新疆基地,与真正的氢弹进行了装接?
装接前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那就是折叠降落伞。把降落伞打开,铺在地上,有中型会议室那么大。我们选派了几名优秀的工人。叠伞的过程中,他们拿掉身上和口袋里的所有东西,包括身上的像章,并且不断地检查自己衣服的扣子有没有脱落。如果有任何一件硬东西掉在伞里,后果不堪设想。
★轰炸机投掷氢弹时多飞了一圈
按照氢弹试验中制定的精确工作程序规定,飞机飞到核试验靶场上空,围绕上空飞行第一圈为检查仪器、观察地形、心理准备等;飞行第二圈,*作各种程序,将氢弹投下。但飞机飞到第二圈,氢弹并没有投下来。飞机飞到第三圈,才将氢弹投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
1967年6月17日早晨,试验场上空,天气晴朗。所有人员,各就各位。一架银白色的喷气式轰炸机,在蔚蓝的天空,拉着白烟,飞了过来,绕过靶心上空飞过一圈,指挥所的喇叭里传出口令:注意了!第二圈将要投弹。但看着飞机飞过第二圈,毫无动静,怎么回事?难道是……?
指挥所从喇叭里发出口令: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同意再飞一圈,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当时,指挥所重复发出这样的口令,无疑是要稳定飞行员的情绪,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但是当时就我们而言,心已提到了嗓子眼,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恐怕已到了极限。飞机飞到第三圈,突然天空出现了极强的闪光,紧接着轰鸣之声响彻云霄,巨大的蘑菇云升上蓝天,巨大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呼声在这个大沙漠的天上和地下响成一片。我们成功了!
后来了解到,飞机多飞了一圈,主要是飞行员太紧张了。执行这项任务的一位飞行人员和我有一面之交。当年我们在一次谈话中,我问他投掷氢弹的前一天夜里睡着了没有?他说:说老实话,一分钟也没睡着。我说:那为什么首长在投弹前问你们昨天都睡好了没有,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睡着了,睡好了!”他微微一笑,向我敬了一个礼,没有回答,就走开了。
★氢弹享受了国家领导人的“待遇”
氢弹的研制基地在青海,最后组装和爆炸试验在新疆,研制好的各种元件、器件、部件、弹体等,要从青海运到新疆。这些材料的特殊安全性,不能用飞机运输,也不能用汽车运输,只有用火车运输。而这种火车是一种特殊的专列,从外面看上去,是一列普通旅客列车,但它比一般旅客列车每节车厢多了四个轮子,这是为了增加列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和国家领导人的专列车厢是同等水平。这一特殊专列从青海出发后,铁路沿线就加强了警戒,沿线的铁路部门都被命令以高级领导人的标准对待此列车,却不知道上面载的这位高级“乘客”就是这颗氢弹。
有一次核武器研究设计院的试验室有基建施工项目,从外面请了几位建筑工人。为了保密,派了几个解放军战士站在他们旁边看着。施工的师傅特别不满意:你们这个单位太少见多怪了,北京许多大干部的房子我们都修过,都没有像你们这样保密,这叫什么事儿呀!
60年代初,从包头运来一小部分试验性核材料。这些材料由我和保卫处的一位领导去西直门火车站接站。当时西直门火车站安全警卫之多和紧张状态绝不亚于某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访。我们带了几名武装警卫,一到火车站,将车站内的所有人员撤离。不久,一节货车缓缓进站,货车上插着一个三角形内一个9字——这是最高级别的爆炸剧毒品的符号。从货车上抬下的是一个小型木包装箱,警卫持枪紧随其后,寸步不离,直到将此木箱装上汽车后,警卫又把汽车包围住。这种场面,今天只有运钞车可以看到类似场面。
★赵尔陆上将在氢弹爆炸试验前期突然去世在办公室
赵尔陆上将是一位老上将。当时的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是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部、造船工业部、导弹工业部的主管部门,所以赵尔陆就是这六个军事工业部的主管领导,他的责任和担子有多么重大,就可想而知了。
1964年上半年,当得知青海核研制基地正在紧张研制、组装第一颗原子弹,赵尔陆决定出差前往西北,亲自了解情况。当时我是中央专委办公室主管核试验的参谋,组织上决定让我跟随前去。最后一站,我们到了青海,那里海拔高度近3000米,当时,他因患有肺气肿和哮喘病,明显感觉呼吸困难,出不来气,即使在此情况下,他仍坚持工作、察看现场、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忙碌到晚上,他终于支持不住了,一连吸了几次氧,也缓解不了,一夜只能躺下一个多小时,过一会儿,就得坐起来喘会儿气。跟随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甚为钦佩和不安。
1966年,正当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紧张的研制中,“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当时罗瑞卿已经被打倒,矛头自然就对着??分人围住了国防工办的办公大楼,用高音喇叭广播:赵尔陆出来!赵尔陆出不了大门,每天只能听到外面愤怒的喊话,他十分焦虑,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束手无策。
1967年初的天气特别寒冷,办公室的暖气到夜里就没有了。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老人,为氢弹的各项工作焦虑,心情压抑,而他又身患多种疾病,在寒冷的办公室里,连呼吸都困难的,身边却没有医护人员和亲友。在无人帮助、无人救治、无医无药的情况下,于1967年2月2日凌晨,只有62岁的老将军在办公室里哮喘病突发,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令人尤感痛惜的是,就在1967年2月2日早晨8点,周恩来的办公室打来电话,通知赵尔陆去中南海休息。当时让老干部到中南海休息是一种保护领导干部的措施,但赵尔陆离开人世已有几个小时了。
★美国人数月前就知道中国要进行核试验
1967年初,我国从收集到的美国通讯社和其他有关报道中,不断看到有关中国在不久将要进行一次核爆炸的报道。这个极为绝密的大事怎么传到美国人那里。开始我们不理解,是不是我们内部出了问题?
随着调查了解工作的进展,通过分析研究,秘密泄露的真相明白了。中国人谁也没泄密,而是核试验基地的现场被美国侦察卫星侦察到了。
参加氢弹爆炸效应试验的装备、器材非常多,而美国人的侦察卫星,经常定时地由头上飞过。我在罗布泊时,不止一次地看到闪亮的卫星由头顶上空飞过,而且飞行的轨迹基本上是一致的。美国侦察卫星上的摄像技术当时已甚为高超,它把地面壮观的场面摄取并发送回去,自然能判断出中国将要在这个核试验场进行核试验了。
1966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带有热核材料的爆炸试验,美国、倭国等国派出飞机在太平洋上空取回爆炸后的大气尘粒。经美国人分析后,里面确实含有热核材料成分,这也为美国人的判断提供了证据。
★周恩来在氢弹爆炸成功后的第一句话是“毛主席万岁”
在离氢弹爆炸试验的靶心十多公里的位置,有一排半人高的观察战壕。在战壕里有一部专线电话,此电话专线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的办公室。在试验前,不准任何人使用。
1967年6月17日早晨7时左右,聂荣臻等各部门领导人在核试验基地司令员的陪同下,提前来到了核试验场战壕。我当时很荣幸地站在聂荣臻身边。
7时多,核试验基地的第一把手张司令员报告,载着氢弹的飞机已由基地机场起飞,正向试验场上空飞来。不久,指挥部的喇叭里广播,飞机已快接近试验场。接着,一架银白色的轰炸机拉着白烟飞到试验场上空,载着氢弹在我们头顶上盘旋,进入第一圈飞行,进入第二圈飞行,进入第三圈飞行。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氢弹爆炸,那巨大的蘑菇云不停地在空中翻滚,越滚越大,越壮丽。
就在这壮丽场面映照大地的同时,聂荣臻拿起战壕里的专线电话,向周恩来报告:试验成功了!周恩来第一句话就是高呼:毛主席万岁!聂荣臻也跟着高呼:毛主席万岁!
氢弹的大政方针,许多都是在周恩来亲自*心确定下而实施的;许多问题也是由周恩来主持的无数次的“中央专委会”上研究确定的。但当他听到试验成功的消息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贡献,而是高呼“毛主席万岁”。他的虚怀若谷,令人赞叹;另一方面,呼这样的口号,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极端兴奋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返回距靶心地区还有十多公里的临时宿舍时,非常吃惊地看到,宿舍的所有门和窗户都被撕裂般推开。如此远的地方,氢弹的冲击波的威力居然仍有这么大。
★李觉副部长被迫当了“八级瓦工”
李觉原是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50年代末期调到核武器研究设计院担任第一任院长,后来又调到核工业部担任常务副部长。他既不是核物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也不是其他专业的技术干部,那他是怎么领导的这些专家?他的领导艺术又是什么?
一是他非常关注各项科研项目的进展和问题,但从不指手画脚,放手让科研人员和各级主管科研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他总是在关键时刻说上几句恰到好处的话,稳住阵脚。例如:有时试验不成功,大家的情绪受到影响。他就在分析会上说:“试验,试验嘛,就是这个道理。”大家明白了,应该锲而不舍地试验下去。
三是身先士卒。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爆炸物理试验场,人们经常看到在组装炸药和插雷管时,李觉拿着一个小凳子,在边上一坐,既不说话,也不动手,微笑沉稳观之。工作人员看到他在最危险的现场陪同大家,心里就塌实多了。
四是实实在在关心人。在国家困难时期,科研人员每餐一碗清水菜汤,一个馒头,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浑身浮肿没力气。李觉组织人员在青海湖捕鳇鱼,在山上打黄羊,在草原种土豆,然后用火车运往北京,改善大家生活。用他的话说叫做“前方援后方”。
五是启发大家谦虚谨慎。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最大的美中不足是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他就说:“我们大家都不要当演员上镜头啊!”意思是不要表现自己,要谦虚。
但是,这位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时就是研究院第一把手的元老,“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开始是不停地检查检讨,后来甚至没办法工作,氢弹试验时也找不到他,再后来,人们都说他当上了“八级瓦工”。
在“文革”时代,不管哪个单位都有两派,每天打派仗。这时候,李觉表现出了独特的性格和超常的睿智。他有意识地主动当上了“八级瓦工”——就是“高级和稀泥工”。和来和去,还真和出了一些效果。有一次,在李觉和稀泥后,居然有一派对另一派提出:我们先暂停争论,这一段先把科研项目搞出来以后再谈。
后来,有人评价说,除了李觉,别人谁也和不了这个稀泥。今天,人们回忆此事,大家都普遍觉出李觉当年的处境是多么困难。在两派之中,他不能带有一点倾向性,即使有自己的观点,也不能流露出来,否则,就会被揪出来打倒。
★外孙女迎接聂帅归来
1967年6月17日上午,氢弹试验成功后,聂荣臻决定随即由核试验现场乘小型运输机返回核试验基地,我们也跟随他回了基地。
在核试验现场,每个人可能都会减肥,减的多少取决于他呆的时间长短。因为核试验现场的生活条件相当苦,吃的馒头是砂夹馒头,咬起来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泡出来的茶是苦涩味,因为罗布泊地区的水是苦碱水——多年来,司令员就用这种水泡他的碧螺春,也不知是什么味道;一到傍晚,蚊子追着咬人,每个人头上套着一个网罩,要是不说话,都不知道是谁;还不时在附近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饿急了的老鼠在啃电缆的外表皮。
我们回到核试验基地,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息,就接到通知,第二天上午乘聂荣臻的专机回北京。我们立刻紧张起来,马上准备回北京的汇报材料。这颗氢弹爆炸试验的汇报材料可不是那么容易写的,比如氢弹爆炸成功的依据是什么?这次氢弹爆炸的当量是多少梯恩梯当量?依据是什么?这都需要数据来说话。于是我马上搜集现场几位知名专家总结的数据,估算出这确是一颗氢弹爆炸,而且威力在百万吨级梯恩梯当量。
6月18日,参加试验的科学家和各部门负责人搭乘聂荣臻的伊尔-18型专机,由新疆核试验基地返回北京。飞机停稳后,第一个走上飞机的“首长”是一个长得又白又胖可爱的小姑娘,原来是聂荣臻的外孙女。聂荣臻看见她,很高兴,亲了亲她。
我们参加试验的人员的车队进了北京,只见满街的大标语“我国成功地爆炸了一颗氢弹”、“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看到这些标语,不能不让我想起我在降落伞厂抓新降落伞生产时的情景。这样的标语,实在让人感到具有讽刺的意味。今天,我们希望留住那个时代美好的回忆,而那些荒唐事再也不会在现在发生了。▲
(08)★周总理的讣告是怎样起草的:在生前即准备初稿★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03724&typeid=14
1975年11月中旬,汪东兴和纪登奎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召开小范围会议。会议内容是根据中央指示,安排准备周总理的后事。
这次会议十分保密。汪东兴、纪登奎先后讲话。
根据会议决定,我先动笔起草了讣告。讣告完稿后,我接着起草了悼词。完成了讣告和悼词起草工作后,我报告了汪东兴,他指示:“两件文稿由你亲自封存和保管,什么时候用,等通知。”我把两件文稿密封在一个文件袋里,锁在了我专用的保险柜中。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恩来与世长辞。上午10时许,汪东兴电话通知了我,要我携带讣告和悼词初稿,到中南海西楼大厅同李鑫同志一起进行修改,并说此事他已告诉了李鑫。
不到10分钟,我们相继来到西楼大厅。我把讣告和悼词的起草情况向李鑫简要说了一下,并将两件文稿交给他看,告诉他悼词中周总理的革命简历可能写得不够全,我已和中组部领导商量好,他们负责提供这方面完整、系统、全面的材料,今天派专人送来。
下午3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开,会议由邓小平同志主持。治丧办公室有关成员、李鑫和我列席了会议。我将讣告印件分发给到会成员。小平同志指示我在会上读一下。我用较慢的速度,较高的声调,不到一刻钟读完了全文。经过讨论,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了这个文件。这时小平同志问汪东兴:“悼词准备好了吗?”汪东兴说:“在总理生前准备了一个初稿,正在修改,还没改好,今天会议讨论不成了。”邓小平说:“那就等修改好了另找时间开会讨论。”
在讨论总理丧事过程中,“四人帮”十分猖狂,他们极力压低周总理的治丧规格,对治丧办公室提出的有关治丧方案和建议横加斥责。如治丧办公室提出请外地的李德生、许世友、韦国清和赛福鼎4位政治局同志来京参加总理的遗体告别和追悼大会的建议时,江青、张春桥厉声厉色地责问:“你们什么意思?你们是不是还要把京外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也都叫到北京来呀?”当治丧办公室提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吊唁活动,时间安排5天,人数安排6万时,“四人帮”极力反对,硬是把时间压缩为3天,人数压缩到4万。
周总理讣告和治丧委员会名单,报经毛主席批准后,1月9日在全国各大报纸头版整版登出,当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反复向国内外进行广播,沉痛宣告了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 ▲
(09)★日方9日漫天要价 中日约定近期再谈东海开发问题★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09583&typeid=14
1月9日,中日两国外交官员就东海问题在北京举行了半日非正式会谈。会谈没有取得具体进展,但双方约定1月底或2月初举行会谈,地点可能依旧在北京。
与会的中方代表是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日方是外务省亚太局局长佐佐江贤一郎。日本外交人员透露,会谈举行半天,不排除研究中日共同开发问题,但暂时没有具体建议。
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透露,日方在第三轮中日东海问题磋商中已经接受了中方一贯主张的共同开发原则,但双方并没有触及有关资金以及利益分配的问题。
日本虽然接受“共同开发”原则但漫天要价
其实,早在2004年日本媒体炒作东海油气田问题的时候,中方就提出了“共同开发”。2004年6月21日,在青岛出席亚洲合作对话(ACD)会议的日本外相川口顺子与中国外长李肇星会谈时提出,中方在东海地区探勘石油有超越中线的嫌疑,损及日本权益,要求中方提供有关矿区设置的资料。李肇星提出,有关两国间有争议的专属经济区问题,可暂时搁置,双方可先探讨共同开发东海油田的可能性,但“共同开发”的友好提议遭到日方拒绝。当时日本《朝日新闻》发表社论批评了日本外相的做法。
虽然日本接受“共同开发”原则,但漫天要价。2005年10月2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向《读卖新闻》透露,日方提出的共同开发范围包括在东海中间线以西、中方正在采掘的春晓、断桥、天外天和龙井4个油气田,并提出中日间召开部长级会谈,敲定中日的共同开发。这是日本政府首次对外披露合作计划的具体内容。
中方坚持认为,“共同开发”的范围应是东海中间线以东的区域,不包括中国正在开采的几大油气田。更何况,中国一向坚持东海划界应遵循大陆架原则,中日间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应该在冲绳海槽。所谓中间线是日方片面划定的,中国并没有承认。但中国为避免争端,所建油气田均在中间线西侧,这部分地区是完全没有争议的。
日方所谓的“共同开发”提案,实际上还是要插足中方的油气田,“分一杯羹”
截至目前,中日东海问题磋商已经举行了3轮。前两轮东海问题磋商分别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5月在北京举行,日本方面都要求中国单方面停止开采,并向日本提供东海油气田的地质资料,以及其他与油气开采相关的数据,但中方拒绝了日方的无理要求。第三轮中日东海问题磋商于2005年9月30日至10月1日在东京举行。双方就东海划界谈判和资源开发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应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认真探讨在东海开展共同开发的可能性,并沿着这一方向作出积极努力。
日方“中间线”主张竟把钓鱼岛作为领海基点
由于东海最宽处仅为360海里,中日两国在划定各自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时无法避免地出现重叠。1982年4月16日,日本驻华使馆向当时的中国交通部递交了一份地图,这是日本第一次明确提出中日两国之间海域应当依据“中间线”原则划分。而这与中国所主张的依据“自然延伸”原则所划定的范围,里外里差了三个浙江省的面积。
中日两国在东海专属经济区的界线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日本认为应按照两国海岸线的中间线来划分东海海域日中两国的专属经济区。
但中国方面认为,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不承认日本单方面提出的所谓“中间线”。
事实上,日方所谓“中间线”是其单方主张的,而且把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作为日方主张的领海基点,因此该段“中间线”本身的法理依据就先天不足。
中国科学家经过勘测证明,冲绳海槽是中日之间大陆架的天然分界线。冲绳海槽以西的东海大陆架,在地质构造、地貌性质、沉积物属性和古地理特征上和中国大陆连为一体,是中国大陆自然延伸的一部分。中方一直主张,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部分被中日之间的冲绳海槽切断,理应以冲绳海槽作为中日之间海洋的分界线。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按照这一定义确定的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包含钓鱼岛所处的海床在内,东海大陆架是一个广阔而平缓的大陆架,向东延至冲绳海槽。
东海海域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部分,天然地属于中国。而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还规定,切断大陆架的标准深度为2500米。冲绳海槽的深度为2940米,是中国大陆架和日本硫球群岛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按照这个原则,冲绳海槽以西都是中国的专属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