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将甲午战争这个包袱变成改革的动力★★★★★

人们必须私藏的70个做饭技巧
http://bbs.wenxuecity.com/cooking/1310037.html

51、做馒头时,如果在发面里揉进一小块猪油,蒸出来的馒头不仅洁白、松软,而且味香。

52、蒸馒头时掺入少许桔皮丝,可使馒头增加清香。  

53蒸馒头碱放多了起黄,如在原蒸锅水里加醋2~3汤匙,再蒸10~15分钟可变白。

54、将少量明矾和食盐放入清水中,把切开的生红薯浸入十几分钟,洗净后蒸煮,可防止或减轻腹胀。

55、牛奶煮糊了,放点盐,冷却后味道更好。

今 日 看 点:2014-06-11▲◆★●■☆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http://news.ifeng.com/exclusive/lecture/special/liuyazhou/
甲午战争使我们懂得要向强敌学习★★★
http://news.ifeng.com/exclusive/lecture/special/liuyazhou/
应将甲午战争这个包袱变成改革的动力★★★
http://news.ifeng.com/exclusive/lecture/special/liuyazhou/
中国不是威胁的五个原因★★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48992
中国很难威胁美国霸主地位的5大原因★★★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06/09/3342225.html
做女儿最好的朋友★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493/201406/7197.html
中国足球集中了最负面东西★★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0418/377077.shtml

 
做女儿最好的朋友★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493/201406/7197.html

2014-06-08: 如果你问我女儿她最好的朋友是谁,她会毫不犹豫地说,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

很多家长面对自己TEENAGER 的孩子,都不胜其烦地认为他们“挺碍脚”,而我则幸运地和女儿成了最好的朋友。在我的眼里,只有不好的父母,没有不好的孩子。我坚定地认为如果我们自信我们自己是善良友好上进的人,那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当然人无完人,我们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更完美,更优秀。但是,当我们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目标时,我们自身又如何呢,我们又有多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呢?所以将心比心,我对孩子只有建议和希望,没有什麽必须要达到的要求。这样她做到了,我为她高兴,为她自豪;没做到,你又能把她怎样呢?继续努力吧,人生的道路还漫长着呢…

在和女儿的关系中,我首先是她的好朋友,好姐妹,其次才是她的妈妈。只有和孩子做朋友,她才会和你说心里话。当她遇到烦心的事,他需要的不是教导,更不是训斥,而是理解她,帮助她. 我常对女儿说:不管遇到多大的麻烦,爸妈都是那个与你站在一起帮你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两个人三个人的办法肯定不会比一个人少,没有什麽过不去的坎儿,让我们一起面对。是啊,人谁没有失误或错误,更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孩子?重要的是从中学习,做到以后少犯或不犯,很多错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与其晚犯,我宁愿孩子早点犯,早点成长。走过这些错误,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进步了,长大了…

虽然我是妈妈,但是我深切地体会到人生来是平等的,无论长幼尊卑。我的青少年时代,甚至到今天,我的父母依然执著地认为我做为他们的孩子,就得听从他们的教导,服从他们的安排。这种罩着关爱光环的控制从来没有尊重过我作为个体的独立,我就这样在训斥中痛苦地成长着. 我常感慨家庭真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出生在一个尊重我的农民家,而不必投胎在一个自以为是的教授家。当我说什麽他们都不理解,做什麽他们都反对时,我真的懒得跟他们交流了。要知道时代在进步,而推动这进步的是年轻人,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要跟上年轻人的步伐。因着自己的经历,我欣赏女儿的任何想法,它们有时是幼稚的,但也是可爱的,说不定这些幼稚的小火花有一天会成为大火花,甚至更成为天女散花呢!当你欣赏她,尊重她时,她当然会喜欢和你交流,和你分享。

我的这种平等的思想深深地植入了女儿的脑海。所以不管碰到什麽好事坏事,女儿总是第一时间告知我。而不论她做了什么傻事,说了什么傻话,我都会说”;没关系,咱们一起想想办法.”成长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下次尽量避免或者知道怎麽处理就好了。渐渐地,女儿的问题从“妈,你说我应该怎麽办呢?”到了“妈,你觉得这事我处理得如何?”

我觉得自己非常非常幸运有一个这么好的女儿,也常常毫不掩饰地在她的面前夸奖她。每每这时,女儿会搂着我说:妈妈,是我特幸运,有你这麽一个好妈妈,特别是在一个中国人的家庭里!瞧,我们俩就是这样互相拍马屁的!放低身段,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从朋友做起,你也会成为一个幸运的好妈妈的!▲◆★●■☆
习近平的9个好哥们★★★
http://bbs.wenxuecity.com/wokanxijinping/781635.html

2014-06-08 习近平的9个好哥们

习近平上任后,不仅其执政方向成为舆论焦点,就连习近平的朋友圈也会引起媒体的关注。不过,近日,香港党媒梳理了习近平的几位好哥们的一篇博文却遭到删除,外界好奇可能这也是秘密吧。

香港党媒凤凰网被删博文整理如下:若是梳理习近平的朋友圈和工作圈,发现和习近平关系还不错的中共官员也着实有那么几个。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习近平的好哥们。

1、至交——贾大山

以〝至交〞来形容贾大山并不为过。至少通过目前的报导披露来看,能和习近平打的如此火热的人就只有贾大山一个了。

习近平与贾大山的交往有很多较为生动的情节,例如两人相互扶助翻墙等等:〝两人分手时,已经凌晨三点了。县委大院已经关闭,门卫的窗户漆黑漆黑。大门两侧是两个高大威武的砖垛,中间是两扇铁门。铁门下部是生硬的厚板,上部是空格的栏杆,足有两米高。 两人面面相觑。夜半天寒,实在不忍打扰熟睡的门卫。这时,近平蹲下身去,示意大山上去。大山不知所措,却又别无选择,只得手把栏杆,小心翼翼地踩上肩膀。 近平缓缓地站起来,像是一台坚实的起重机,托起了大山。大山练过功夫,身手矫健,双手一撑,噌地一下,便翻越而过……两人相视一笑,隔门道别〞。

习贾情谊也是一段持久的友谊,一直持续到贾大山的离世。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即便公务繁忙也没有忘了惦记这位老朋友。对此,这篇纪实文学有过这样的描述:

1995 年底,大山不幸患染绝症,近平十分挂念。1996年5月,他听说大山在北京治疗,便特意委托同事前往探视。过年之前,近平借去北京开会之机,专门去医院看 望。近平后来写道:〝我坐在他的床头,不时说上几句安慰的话,尽管这种语言已显得是那样的苍白和无力……为了他能得以适度的平静和休息,我只好起身与他挥 泪告别。临走,我告诉他,抽时间我一定再到正定去看他。〞近平没有食言。仅仅十多天过后,1997年2月9日,正是大年初三,他专程赶到正定。在那个他们无数次晤谈的小屋里,两人又见面了。

还是那张桌子,那个茶几,那一对沙发。只是眼前的大山,枯藁羸弱,目光暗淡,再也没有了当年的红光满面和言辞铿锵。近平强作笑颜,佯装轻松,提议合影。大山说,我这么难看,就不要照像了吧。话虽这样说,他还是努力地坐起来,倚靠在被垛上,挺直身子。近平赶紧凑过去。

11天后,大山走了。

这是大山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张留影。陪同他的,是他的朋友,他的好朋友。

2、同事——栗战书

习近平在河北主政期间不止交了贾大山这一个朋友,另一位好哥们就是栗战书。彼时,二人同在河北为官。

公开资料显示,栗战书和习近平都是在1983年成为两个相邻县的最高官员,又同时在1985年离开县委书记岗位,分别走上了两条不同的政治迁徙之路。1985年10月栗战书获升为相当于(地级市)市长的行署专员,不到一年旋即在1986年4月担任中共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2011年5月8日到11日,习近平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身份到贵州考察,4天时间,栗战书放下一切别的工作,全程陪同,期间并与习近平个别〝长谈〞,但是当时外界几乎对此事并未过多注意。

2012年7月,栗战书调入中办工作。先是担任常务副主任,后接替令计划担任主任。彼时,栗战书已经62岁,属于老臣型的官员。能够在这个年纪获得重用,由此也看出习近平对这位早年同事的器重与信任。

3、知青——王岐山

习 近平与王岐山的交集也同样是早年,比贾大山和栗战书更早。两人结识于在陕北做知青的时候。两人还曾在陕北盖过同一个被子。下乡初期,一次从北京返回延川, 因路途遥远,习近平先到了冯庄找王岐山借宿一夜,两人就合了一床被子。当时习带着一本经济方面的书,王岐山给留了下来。或许王岐山成为经济专家,与这本书 还有些关系。某种意义上讲,习近平还算是给了王岐山启蒙的机会。而这种情谊,也是习近平的常委同事中绝无仅有的了。

4、同侪——刘源

习近平与刘源不仅同为〝红二代〞,两人的理想情怀也有所相同,两人在同年由中共中央下基层。习近平去河北正定当官,现任中共军队总后勤部政委刘源(刘少奇之子)则到郑州担任副市长。

当时无数在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农村的青年,正在千方百计地设法回城。习近平也是从陕西下放回来,却又申请到农村去,让许多人感到不解。但是在习近平看来,从被迫下放陕西当知青到主动选择要到正定去〝就是从自在到自为了〞。

习近平曾在回忆文章中专门提及这位好友与这段下基层的经历。〝那时候从北京下去的人,实际上就是刘源和我。他是北师大毕业,要下去。我是在中央机关工作了几年,我也要下去,我们俩是不谋而合。〞

坊间曾曝光过一张照片。习近平、刘源与王岐山曾聚在一桌上谈笑风生。

5、室友——陈希

陈希生于1953年,是福建莆田人,1975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工系,与此同时,习近平也以知青的身份被选拔到该系读书。两人同窗、同龄,据称还是睡上下铺的室友,关系非常密切。

陈希1978年入党,1979年3月与习近平同时离校,被安排返回原籍,到福建大学化工系任教。当年夏天,陈希即考取清华研究生,回京报到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拜访已经在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当秘书的习近平。此后,两人各奔前程,但几乎从未间断联系。

陈希在大学时代就是风云人物,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是体育健将,曾经获得北京市高校田径百米冠军。这一点似乎亦与〝体育迷〞习近平不谋而合。据称,多年来,陈希与习近平的关系一直很密切。

6、校友——刘鹤

现年60岁,刚刚在3月份担任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刘鹤是习近平极为看重的一个智囊型学者,并为习近平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起草讲稿。据媒体报导,2013年5月,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向来访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Tom Donilon)介绍身边的一位〝身材高大、有着学者风度的助手〞,说:〝这是刘鹤,他对我非常重要。〞

同 王沪宁一样,刘鹤亦曾辅助过江、胡,为二人起草过经济讲稿。刘鹤之所以能在〝人才济济〞的习智囊团队占得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对中共中央经济规 划和大陆经济实际情况了如指掌。他从〝第八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计划〞都曾亲身参与,他了解大陆经济情况,尤其是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方 面的研究将为习近平在经济方面执政建言献策。

除了工作上的身份之外,习近平与刘鹤还具有校友情谊。刘鹤早年毕业于高干子弟云集的101中学。彼时,习近平也在这所中学就读。早在60年代,刘鹤和习近平两人在北京101中学上学时就已经相识。

7、秘书三人组:丁薛祥、朱国峰、钟绍军

秘书三人组与上面六人不同。上面六人都是在早年间与习近平接下友谊的,有些人还属于患难之交。而秘书三人组则都是与习近平有过工作交接的,而且都是习近平的部下。例如,丁薛祥是习近平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的市委秘书长。而钟绍军则在浙江与习近平共事过。

在 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的幕僚班底中已陆续有丁薛祥、钟绍军、朱国峰三人亮相。钟绍军历任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一路跟随习近平从 浙江到上海再到北京。在今年6月11日习近平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神十〞发射时,央视新闻联播的画面中,钟绍军军装陪同出席,肩章显示为大校军衔。

这一任职轨迹与现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贾廷安类似。贾廷安亦曾任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后随江泽民进京,担任总书记办公室秘书,不久转入军界,担任军委主席办公室秘书、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兼军委主席办公室主任、军委办公厅主任等职务。

朱国峰则是今年4月份博鳌亚洲论坛时以〝习近平主席秘书〞身份亮相而引起外界注意。这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硕士,目前担任中办正局级秘书,协助习近平工作。 ▲◆★●■☆

 

中国足球集中了最负面东西★★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0418/377077.shtml

2014-06-10 参考消息网

核心提示: 中国人一有钱就松懈,尽想着怎么花钱。

涅波姆尼亚奇曾执教过三支中国球队(资料图片)

涅波姆尼亚奇曾执教过三支中国球队(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4月18日报道 《俄罗斯记者》周刊4月17日刊登题为《瓦列里·涅波姆尼亚奇的中国经历》的署名文章,作者为瓦列里·涅波姆尼亚奇。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涅波姆尼亚奇在与中国关系亲如兄弟的土库曼斯坦长大——从小看中国电影,学习中国历史。记得有首歌名叫《俄中永远是兄弟》。当接到邀请时,涅波姆尼亚奇很想去看看中国到底是什么样。

1991年2月,涅波姆尼亚奇已经获得一家土耳其俱乐部的合同,但它在8月才生效。因此,他决定答应中国人的提议,帮他们的青年队备战世青赛决赛阶段。当时他被震惊了。中国队的孩子们列队参加训练,向他敬礼,听完报告后就立刻开始训练。训练密度之大超乎想像,他们的纪律性让涅波姆尼亚奇吃惊。

另一点让涅波姆尼亚奇惊讶的是饮食。一日三餐全都一样:一盆米饭配上一点儿肉或蔬菜,这还被认为是吃得好。

当10年后涅波姆尼亚奇去沈阳执教时,那里的俱乐部老板告诉他苏联教练员是如何在喷气机上训练中国飞行员的。在完成一些高难度飞行动作时,一些学员失去了意识。他们很长时间都没有搞清楚这是为什么,后来才发现,主要问题在于饮食。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很多农民成了富人,他们获得支配大部分收成的权利,挣钱越来越多,然后到当地酒店里挥霍。其中大部分人是没有受过教育、行为毫不检点的文盲。和他们一样,现在的中国球员也是纪律涣散。为什么中国队从未获得世界冠军?首先是因为中国人一有钱就松懈,尽想着怎么花钱。

涅波姆尼亚奇在中国生活时,经常拿中国人和俄罗斯人作比较。他发现,两国人非常相似。中国人不止一次地告诉他,尽管两国的发展道路有所不同,但他们把俄罗斯最好和最坏的东西都学去了。

在体育上他们一下子成为第一——甚至超过俄罗斯。这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是棍棒下的纪律。中国有一些全日制的寄宿体校,运动员和教练生活在一起,父母们一周只有两天把孩子接走。靠人海战术有时也能培养出奥运冠军。

涅波姆尼亚奇还发现,中国人打败别人的愿望非常强烈。既然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就要把它做成最好的。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一点无可争辩。但他们做事很差劲。涅波姆尼亚奇在中国的三个城市生活过,在每个地方都住在漂亮的公寓里,但你永远不知道这些房子什么时候会出毛病。当然,中国人会很快修理,但从不一劳永逸地把事情做到位。中国的劳动力很多,但效率不高,他们会敷衍、作假和骗人。

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涅波姆尼亚奇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邀请:他在韩国和土耳其工作过,然后去了中国。他知道中国足球水平比很多国家低得多,但他不怀疑中国人的天赋。当时他问自己:如果去了,能不能改变些什么呢?

涅波姆尼亚奇在沈阳海狮、山东鲁能、上海申花三个中国俱乐部工作过,可以说,中国足球集中了世界足球中几乎所有最负面的东西。比如,一支在联赛中夺冠的球队可能在不换阵容的情况下在下赛季排名垫底。他们开始放弃比赛——赌球、踢假球。一名中国球员可以挣到数百万元。尽管有很多俱乐部主席和球员锒铛入狱,但情况没有任何改观。

和媒体打交道也不容易:中国记者出奇难缠!在那里,媒体可以轻易让教练下课。如果记者们不喜欢教练——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就能让这个教练走人。

但涅波姆尼亚奇没有遇到这个问题。他把沈阳海狮队从联赛后几名带到联赛第七。如果说联赛开始时只有两三千人来看球,那么到联赛收官时,6万人的球场已经座无虚席。当他决定离开沈阳时,当地两万球迷联名挽留,他们签名的黄色条幅至今还保存在涅波姆尼亚奇家里。

关于中国的缺点涅波姆尼亚奇可以谈很多,但他和中国人的关系非常好。他们就像亲人一样。▲◆★●■☆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http://news.ifeng.com/exclusive/lecture/special/liuyazhou/

2014-06-08 第107期 刘亚洲: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6月3日,《甲午殇思》图书首发式暨“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报道研讨会在国防大学举行,军界学者汇集一堂,共同研讨甲午战争的历史启迪。凤凰大学问刊发部分发言内容,与读者分享。

刘亚洲: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是现代国民意识的胜利。

徐焰:甲午战争使中国觉醒了,中国有日本这个邻居也是幸运的,它使我们懂得要向强敌学习,中国要复兴应该向日本学习。

金一南: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突变的,它严酷地检验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而非现代的国家,是皇帝个人的而非全民族的国家,中国的觉醒就要放弃历史的包袱。(战略的核心是抉择,抉择的核心是放弃。)

作者简介:

刘亚洲:国防大学政委,上将军衔。著有《刘亚洲战略文集》、《甲午殇思》、《金门战役检讨》等书,还著有《恶魔导演的战争》、《那就是马尔维纳斯》、《攻击、攻击、再攻击》等报告文学。

徐焰: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史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防大学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著有《中国抗日战争史录》、《世界屋脊上的秘密》、《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金门之战》等。

金一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主要作品有《苦难辉煌》、《浴血荣光》、《国家安全论》、《军人生来为战胜》等。

以下为发言内容精编

刘亚洲: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刘亚洲:习近平主席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再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在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这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福泽渝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泽渝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19世纪中叶,中国发起洋务运动,经历了30年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表面上脱胎换骨的新式海军和陆军,但它的军事变革是失败的,主要是观念落后,制度落后。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彼得大帝的改革那样,“大胡子剃掉了,德式西服穿上了,但是留大胡子、穿旧式服装时期的那些思想去留下了”。清朝的军事改革从根子上没能摆脱农耕文明的桎梏。农耕文明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天下太平,有饭吃就满足,它的眼睛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看的。北洋水师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却是一支农民的海军。

当时清朝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古代的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国家,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就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二战结束后,东京的废墟瓦砾还没有清除干净,裕仁天皇就签发了向美国派出留学生的诏令。所以,明治维新短短30多年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并不让人惊讶。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

当时日本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觉醒。日本沿袭中国文化上千年,其国家形态与它的文化母国是一样的: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那时候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和日本来,都一致承认中日两国人民的忍耐和坚韧无与伦比,但另一个印象就是麻木不仁,对压迫逆来顺受,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日本有本侮辱中国人的书叫《支那论》,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其实以此来形容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也不差分毫。但西风东渐之际,日本人断然斩断了上千年的文化脐带,脱亚入欧,加入了西方的发展行列,人民变成了国民。

百姓是不是国民,有两条重要标准,一是有没有权利,二是有没有财富。在明治维新的同时,日本还搞了“自由民权”运动,其核心是“纳税人的参政权”。大久保利通说:“国家强大源于民众的富足。”日本走了和清朝洋务运动相反的路,鼓励民间资本。而清朝腐朽的制度不仅阻碍了民族发展,为敌国入侵提供可能性,并在关键时刻出卖民族利益。甲午战败后赔了那么多钱,可战前买军舰,竟一分也掏不出来。有了国民,就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很多日本学者在总结甲午战争经验时都认为,国民意识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法宝。▲◆★●■☆

 

 

甲午战争使我们懂得要向强敌学习★★★
http://news.ifeng.com/exclusive/lecture/special/liuyazhou/

徐焰:我讲的题目是“甲午吹来觉醒的风”,这个带有点艺术性,有点像东方红里面讲的“北方吹来十月的风”。甲午战争真的是惊醒了中华民族,现在甲午战争研究成为了一种热潮了,很多人都觉得“甲午耻,犹未雪,屠城恨何时灭”。不过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又表现为理性化水平,而不是情绪化的简单激愤,对历史上的败绩灾祸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得到启迪,才能使坏事变成好事。现在,愤青们简单地泄愤,或者祥林嫂似的整天唠唠叨叨怎么打了我、侵略了我,毫无益处。对日本侵华要深刻反思,其实甲午战败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们的进步,研究历史也要掌握两分法。

下面我讲第一个问题:“日转强、中衰弱,战前理念定结局”。甲午战争失败后,许多人发过感慨──有指着颐和园船坊的吟诗之责,有大骂李鸿章卖国的口诛笔伐,也有对帝后不和、督抚难协的叹息。其实,历史表象后面起决定作用的是政治、经济体制。1949年,毛主席陪柳亚子第一次游颐和园,柳亚子说慈禧太后祸国殃民,毛主席说不能这么看,如果慈禧太后不把北洋水师的钱拿来修颐和园能打败日本吗?还不如修一个颐和园让后人欣赏呢。

回想2000年夏天,我作为赴日本参加亚太各国军官研讨班的中方军队代表,曾自豪地穿着中国军装,在路边日本人多少带有些诧异的目光下来到最大的军港横须贺南面的九十九里滨,参观了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打开日本国门的登陆地。这里相当于中国鸦片战争时的虎门,却树立着一座当年曾由著名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揭幕的“开国纪念碑”。对强手入侵本国不反感反而表示佩服,认为给自己带来文明进步并值得本国努力学习,我深感此点正是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可惊、可怕之处!

中国人在广东虎门所建的纪念馆,笔者也曾去参观过,里面讲的只是“入侵”和“抵抗”,这固然是对的,不过总感到缺少了另一方面的内容。早在1853年,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提出殖民地及殖民主义有“双重使命”,即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两者都是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当年日本国门同时跟中国一样被西方打开,但日本抓住机会学习了西方,中国错过了历史机遇期。

1894年甲午之战开始时,清王朝在日本面前已是一个腐朽的纸老虎,表面上有人口、经济总量、军队总数和部分武器的优势,实际上在国家的近代经济成分和军队的战术、技术和先进装备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若仔细分析双方的“硬实力”对比,此刻已是日强中弱,在“软实力”方面双方的差距更悬殊,胜败属谁在战前就毋庸置疑了。

以敌为师,以强手为师,恰恰是一个能崛起的民族应具备的精神。多少年来,国人不断申诉日本侵略的暴行,这对教育后人自然必要,却不应只陷入简单的悲情意识,而需要从中日两国社会进程方面深入研究,即达到真正的“知彼知己”。

第二个问题,讲一讲“千年沉梦醒自甲午,民族崛起以日为师”。在近代历史上,日本给中国带来最大的伤害,也带来最大的觉醒。梁启超当年曾评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1960年6月,毛泽东接见日本文学代表团时也说过:“我说侵略当然不好,但不能单看这坏的一面,另一面日本帮了我们中国的大忙。假如日本不占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不会觉醒起来。”一个人从自己的影子上最容易看到自己身材的缺陷,日本过去作为中国的一个文化附庸,恰恰是中国的影子,中国人考察东洋三岛的崛起最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唐代到元代是仰视,从元朝打败忽必烈的入侵大军之后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前是平视,甲午战争以后是俯视。日本曾经以中国为师,但有三点不学:不采用科举制度,上层较务实;宫廷无太监,内耗相对少;家产行“长子继承制”不搞均分,贵族子弟奋斗精神强。从经济政策看,中国自古便有两条不如日本——中国单一重农,日本农商并重;中国重陆轻海,日本海陆并重。日本有这些传统强项,在明治维新后便激发其对外开放并重视争夺海权;中国的传统弱项,在西方打开国门和被迫搞洋务时则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古老农耕民族的保守封闭及在此社会基础上滋生的东方专制主义长期阻碍了民族的复兴,百姓只知朝廷不知国家,不知世界,闭目塞听。

甲午战争之前很多人沉迷于同治中兴,对中法战争期间海军大败和陆上损失多少倍于敌的不光彩之事尽力回避,只将边境一场小胜宣传为“镇南关大捷”而自我陶醉。到了甲午战争则一败涂地,这样国人才向外心悦诚服地学习,学谁?学日本。20世纪初期几万有志青年赴日本学习,国民党第一代领导人大部分都留学日本,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都是求学于日本,西方的先进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都是经过日本二道贩子转手传到中国来的。日语是近代汉语最大的外来词汇来源,我们常用的“共产党”、“社会主义”、“干部”、“民主”、“科学”都是来自于日本,现代人常用的“经济”、“投资”、“广告”、“破产”、“法人”等也是来自于日本。中国的维新变法、民主革命,乃至于后来的改革开放,其实都是以日本为坐标。我记得1978年秋天,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访问了日本,他参观了日产公司之后讲了一句话:“我现在终于知道什么是现代化。”所以中国与日本为邻,既是不幸也是幸运。以日本为鉴,中华民族走向了复兴。早先是中强日弱,甲午战争之后转变为日强中弱,现在又转为中强日弱,日本人心里很不适应,这恰恰是经历了沧桑之后的人间正道。

最后一点,“注重国民性研究,明确本民族的奋斗方向。”地理环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特点,过去我们很长时间里滥用阶级分析法,提到日本侵华,就是日本统治者的责任,讲到中国战败,就是统治者腐朽无能,而人民总是英勇抗击的。其实研究一下甲午战争,日本人民绝大多数拥护侵略,中国不但是统治者无能,人民也萎靡不振。

分析社会问题我们讲阶级性当然很重要,但是民族特点也不容忽视。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迅便引用日文的“国民性”一词来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中的优劣两面,《阿Q正传》便是剖析国民病弱的代表作。可惜这种研究后来在“革命群众不容污蔑”的一味颂扬声中湮没,不少教科书中只讲民族优长而忌讳提及短处,这种做法其实正是“形而上学猖獗”的表现。

中国向来注重民族传统,轻视对外学习。相反,日本尽管也有弱点,比如日本民族有岛民心态,狭隘扩张,但他们努力学习他人。所以我们经常讲日本鬼子真可恨、日本产品真可爱。中国抗日胜利,这里面其实也包含着向敌国日本学习的成果。觉醒起来的中国人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一切长处,包括自己对手的长处,才能走向强国之路。所以,要努力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改造、社会的改造,深化我们现在各领域的改革,这才是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所应该具有的现实意义。▲◆★●■☆

 

 

应将甲午战争这个包袱变成改革的动力★★★
http://news.ifeng.com/exclusive/lecture/special/liuyazhou/

金一南:中国常有这么两句话,一个是中国历史悠久,还有另外一句话,包袱沉重。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非常辉煌的历史,但也确实有沉重的包袱。1894年的甲午战争就是这样,可以说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从今天对甲午战争的研究也能感觉到这一点。我们写着、争着、辩着,挺热闹,其实很多人内心里觉得它就是个包袱。刘亚洲政委讲过一句十分精辟话:“胜利者有一百个爸爸,失败者永远是孤儿”。1894年的甲午战争就是这么个孤儿。因为它是个失败者。我们今天讲起孤儿,肯定要讲父母的遗弃,讲社会的失职,讲环境的压迫,甚至也要讲本人的不争。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挖掘出很多,甚至连事物本身不具有的意义我们都能挖掘出来,就因为它是这样的一个孤儿。孤儿即使得到救助,也难免人们之间的互相指责、相互报怨、相互推诿。因为孤儿就是包袱,家庭的包袱,社会的包袱。怎样把甲午战争这个孤儿一样的沉重历史包袱,变成促使中华民族真正奋发、真正向上的社会财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不能说已经开掘出甲午战争所包含的全部促使我们加倍警醒、加倍努力的巨大财富。

我觉得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大的觉醒,就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认识。西方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现代民族国家就逐渐成型,而我们中国一直没有成型,中国长期以来就是这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谁的?皇帝的。打败了,谁打败了?皇帝打败了。割地,割谁的地?皇帝的地。赔谁的款?赔皇帝的款。所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当地民众在远处观战,英军登陆后,民众还主动向侵略者出售蔬菜、牲畜、粮食。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周围民众也加入哄抢园内财物行列。帮英军引路的中国人也有,像三元里抗争那只是个别现象。甲午战争严酷地检验了当时的中国是传统而非现代的国家,是皇帝个人而非全民族的国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败可以说是中国人第一次对民族国家的觉醒。当然这一觉醒还是很不够的,还不是民族的觉醒,只是封建士大夫阶层的觉醒,是统治集团少精英人物的觉醒。

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梁启超推出戊戌维新,认识到仅仅从器物层面改造中国是不行的,中国不是器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但这个觉醒还不是广泛的,真正广泛的是到1919年五四运动。一战之后,中国自以为是胜利者,结果照样被别人肢解,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被转让给日本。哪有战胜国被当作战败国一样处理的?于是五四运动爆发。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觉醒面空前扩大了,但还不能称为民族的觉醒。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人真正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要杀中国的人,要占中国的地,整个民族都要遭殃,我们才真正认识到这个国家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才认识到不管如何,倒霉的都是老百姓。赔款赔谁的钱?老百姓的钱,统治阶层提高赋税,大家都交钱。割地割谁的地?当然是割大家的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到1937年全面抗战,中国人真正的觉醒就经历了这样漫长的过程

这个转变过程,甲午战争起到了重大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之前孙中山还是一个改良派,还给清廷不断地提建议,要改良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孙中山再不给李鸿章写建议书了,他去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孙中山,他觉得这个王朝不行了,必须推翻它,大清王朝本身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实现自己民族利益的最大障碍,必须抛弃它。孙中山就这样,由一个温和的改良者变成为一个激烈的革命者。孙中山思想的突变,就是这场战争所带来的突变。

我们中国人讲究渐进式发展,能够适应由这种发展方式积累出来的渐变。我们不喜欢突变,所以对突变往往准备不足,尤其是战争带来的突变。结果又往往被突变所左右。甲午战争就是这样的突变。人们对政权的认识、对国家的认识、对民族自身的认识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如果说甲午战争前一些弊端还被遮羞布掩盖的话,战争把遮羞布完全撕掉了。在这场与外敌装备差距最小的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一条舰都没有留下来,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这种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对整个民族的思想体系和社会架构产生巨大震撼,由此产生出空前强烈的变革动力。

一个西方人讲:甲午战争之后,世界看中国、看日本的立场完全改变了,甚至中国人自己看自己的观念也改变了。

今天,通过对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殇思,我们正在努力完成这样的转换:把历史的包袱转换成现实的财富,转换成民族向上的动力,知耻而后勇的动力,突破任何阻挡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动力。

(凤凰网独家稿件。感谢主办方《参考消息》和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的大力支持。编辑王德民)▲◆★●■☆

 

 

中国不是威胁的五个原因★★★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48992

文章提供 于 2014-6-9 9:15:48 (北京时间: 2014-6-9 21:15:48) 阅读时出现乱码? 解决办法
[ 新闻热评 首页 ] [ 加入博客 ] [ 回 顶顶华闻 主页 ]

中国飞速的经济崛起和日益自负,令美国担忧其全球霸主地位面临新对手。但华盛顿的亚太转向未必预示新冷战。这是因为,尽管中国看似充满活力,却不太可能比日俄更能挤掉美国的霸主地位。部分原因在于美国自身的经济文化优势,也跟中国继续前行的能力局限有关。

一、地理条件限制。美国历史上多次开疆拓土。相比之下,中国扩展领土的潜力受到地理条件严重制约。其西面是贫瘠的青藏高原和戈壁滩;南面喜马拉雅山构成通往印度次大陆的巨大障碍;北面草原虽辽阔,但大都光秃秃,成为与俄罗斯的缓冲带。东面是最大的大洋。因此,中国缺少征伐周边的机会。与邻国围绕小岛和岩礁的争端,凸显北京无法像其他强国一样拓疆扩土。

二、人口趋势。由于计划生育,曾促成中国经济奇迹的庞大廉价劳动力已现萎缩,由此推高工资并令一些产业外迁。越来越多老年人将削弱刺激内需的努力,并造成更大的社会福利支出压力。

三、经济依赖。中国将贸易当成经济发展的跳板。商品和服务出口占其GDP逾1/4。但即便廉价劳动力不衰减,对出口型经济的依赖也使中国的繁荣远比美国的脆弱。中国太过依赖海外资源、市场和投资者来维持增长,无法承受吓跑贸易伙伴的风险。

四、政治文化。中国进行根本性政治改革的机会微乎其微。官员利用手中权力涉足腐败。对国企和有关系企业家的偏袒导致效率低下。

五、军力不强。中国的隐形战机、反舰导弹等武器系统是存在的,但对美国的威胁却不清晰。比如北京没有跟踪和定位美军舰的侦察网络,即便有,也将面对全球最强大的防御体系。外界热衷谈论中国增加核武投入,但其战略核武库里的核弹头大多打不到美国本土,到现在仍没有一艘具备战斗力的航母……中国是个新兴的地区性国家,在军力主要指标上不太可能匹敌美国。

从经济、社会和政治文化的一些长期趋势看,中国今后似乎没那么具有威胁,遑论在全球抗衡美国了。来源: 中评社▲◆★●■☆

 

 

中国很难威胁美国霸主地位的5大原因★★★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06/09/3342225.html

福布斯 2014-06-09:

美中21世纪的竞争既关乎经济也关乎军事实力。因此,正确判断综合实力的对比,是国际战略行之有效的关键。美媒指出,有五大方面的限制因素,决定了中共政权的还不能够对美国的全球实力形成真正的威胁。

《福布斯》6月6日在《中国不是美国全球实力大威胁的5大原因》(Five Reasons China Won’t Be A Big Threat To America’s Global Power)一文中指出,中国飞速的经济崛起和日益自负,令美国担忧其全球霸主地位面临新对手。但华盛顿的亚太转向未必预示新冷战。这是因为,尽管中国看似充满活力,却不太可能比日俄更能挤掉美国的霸主地位。部分原因在于美国自身的经济文化优势,也跟中国继续前行的能力局限有关。

中共的第一个限制为地理条件。美国历史上多次开疆拓土。相比之下,中国的版图,西面是贫瘠的西藏高原和戈壁沙漠,东面是太平洋,北面空旷的草原是与俄罗斯的缓冲区,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护住了印度次大陆。分析认为,这个版图显然很难再扩大。

第二,一胎化政策造成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现在平均每名妇女的生育率仅是1.6,然而为了维持人口长期稳定,这个数字需要达到2.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发布的报告,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最近几年中会达到最高峰,然后就会急剧下降。

现在,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廉价劳动力已经开始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撤出中国。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一方面会破坏刺激内需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又会给社会福利开支形成巨大的压力。

第三个限制是经济的依赖性。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四分之一以上是靠出口,出口导向型经济就必须依赖海外资源、市场和投资,因此中国不敢冒险把它的贸易伙伴都吓唬走了。

第四个限制,政治腐败。因为共产党的权力垄断,它的各级官员都是超级腐败,受贿、贪污、吃回扣、侵占国有资产无处不在,它也没有可能进行政治制度改革,没有政治上的解决办法。

第五个限制,军事上的低能。根据五角大楼对中国军事能力的评估,中国拥有各种武器,包括隐形战机、机动反舰艇导弹和反卫星武器,但是中国军队不具备追踪和瞄准美国舰艇的侦察技术;中国还没有作战航母,多数潜艇还在使用柴电推动力,而不是核动力;中国有大约250枚核弹头,但是多数都打不到美国,而美国则有4600枚可供交付的核弹头和2700枚储存核弹头。

文章最后指出,从经济、社会和政治文化的一些长期趋势看,中国今后似乎没那么具有威胁,遑论在全球抗衡美国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