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人误传了几千年的十二句俗语(11-12)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651212.html
(11)、《床第之私》:原为“床笫之私”。大家请注意,不是“第”而是“笫(zǐ)”。是指垫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
(12)、《无奸不商》: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注:本文摘自网络和史料。
今 日 看 点:2013–06–16▲◆★●■☆
中共党刊:“中国梦”比“宪政梦”境界高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36172
《亚洲周刊》:斯诺登与王立军模式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36203
期待三中全会会深度涉及政治改革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36206
交出数据或违法,法官让雅虎二选一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36218
鲜为人知的美国五类大学"高考"录取分数标准
http://bbs.wenxuecity.com/baoxi/2072111.html
习近平新军委回击刘云山 52名现役将军被通报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3/06/15/2456429.html
默多克离婚有惊人内幕?后悔娶了邓文迪
http://ent.sina.com.cn/s/u/2013-06-15/09543942911.shtml
中国“前高官女儿”在法国遭仇外袭击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3/06/130615_france_chinese_crime.shtml
中国一党执政没有西方体制性弊端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36146
中共党刊:“中国梦”比“宪政梦”境界高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36172
2013-6-14:继扯起“反宪政”大旗引发多方舆论混战后,中共理论机关刊物《求是》下属的《红旗文稿》6月13日再度发文力挺“中国梦”,炮轰以“宪政梦”置换“中国梦”代表了文化不自信。文章说“中国梦”是基于中国历史上成功兼容了佛教文化以及欧美基督教文化的入侵所形成的文化自信力量,它高于“宪政梦”,并警告说东施效颦西方民主政治很少能成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喻中刊登在《红旗文稿》上的《“中国梦”与民主政治道路的选择》明确提出中国梦高于宪政梦的观点。作者炮轰以“美国梦”来代表“宪政梦”,再以“宪政梦”来代表“中国梦”的思维模式,既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也是一种“懒汉思维”。
文章认为,“宪政梦”在梁启超、孙中山看来即有不同含义,在当今将“中国梦”视同美国式的“宪政梦”也有历史的局限性。自由、民主、人权,甚至包括宪政固然美好,但却仅仅代表了一种憧憬,而“实践过程是另一回事,‘中国梦’显然不是‘宪政’一词可以概括的,不是‘宪政梦’可以指代的”。
在作者看来,“宪政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清晰的、具体的梦。民主政治的实践不可能是单一的。任何国家的民主政治实践,必须根据特定语境下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而不能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图那样简单、那样随心所欲、那样天马行空、那样无羁无绊。
作者警告说,“试图东施效颦式地模仿某个国家,很少有成功的;对于像中国这样体量庞大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美国现代政治学家亨廷顿的学生福山的“文明终结论”曾将美国式的文明形态视为其他文明的未来或最后归宿,但“中国梦”或中华文明的未来图景绝不是福山的“文明终结论”所能够解释的。这既是“中国梦”尚未完成因而具有无限的开放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的问题。
文章说,中国历史上驯服了佛教文化,尽管自19世纪遭到欧美基督教文化的入侵而痛苦地挣扎着,但中国终究会在吸纳欧美文化之后,变得更丰富、更具包容性,同时也更有生命力。
作者宣称,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中国文化虽然会吸收欧美文化,但绝不会变成欧美文化的复制品。这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据,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
5月份《红旗文稿》曾发表中共学者杨晓青的一篇“反宪政”文章,随后包括《环球时报》《党建》等中共喉舌相继表现出彻底与宪政决裂的姿态。这批文章的出现一度被外界视为中共高层的授意,是中共新君习近平上台后树立“三个自信”的重要步骤。但亦有分析人士称这些学者文章尽管领会到了中共高层的意图,但却仍然沿袭了一种八股说教式文风,结果只能掀起更大的舆论反弹。此次与自由派人士的论战中,原来主张社会主义宪政的中间派学者也被中共舆论机器“扫地出门”。
附:以“宪政梦”代表“中国梦”是不自信
红旗
民族复兴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实现“中国梦”,需要选择正确的民主政治道路。最近,在关于“中国梦”的讨论中,宪政再次成为焦点。在一些人看来,“中国梦”就是“宪政梦”:宪政就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宪政的方向就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宪政民主是最高的国家利益。在当前的舆论话语中,“宪政梦”也可能表达了一些立言者对于美好政治的憧憬。但是,憧憬是一回事,实践过程是另一回事。“中国梦”显然不是“宪政”一词可以概括的,不是“宪政梦”可以指代的。
一、“宪政梦”里有什么?
宪政是什么?“宪政梦”里有什么?有一种代表性的回答是:宪政的核心内容就是自由、民主、人权。从一般意义上看,抽象地看,民主是个好东西,人权是个好东西,自由何尝不是一个好东西!如果把宪政理解为自由、民主、人权的汇聚,那么,宪政当然也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看,从行为、过程和历史来看,无论是自由、民主还是人权,特别是宪政,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都没有固定的模式。
例如,1899年,梁启超在《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中认为,宪政是君主立宪政体的简称。英国式的有君主、有宪法、有议会的政治,就是梁启超眼中最理想的宪政,甚至是唯一的宪政。梁启超的“宪政梦”其实就是“英国梦”。再如,鉴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孙中山提出了“以俄为师”的口号。在孙中山看来,俄国的政党政治比英法美的政党政治更进了一步,因而,俄国式的政党政治就成为孙中山向往的政治。按照孙中山提出的从“军政”到“训政”再到“宪政”的路线图,孙中山的“宪政梦”虽不等同于“俄国梦”,但在他的理论逻辑中,“俄国梦”实为“宪政梦”的前奏,“宪政梦”必须借助于“俄国梦”才能实现。
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宪政梦”有时是“英国梦”,有时又是“俄国梦”,等等。这就表明,宪政的形态、宪政的实践过程是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人怀有截然不同的“宪政梦”:虽然都在说“宪政”,但你此时此刻梦想的宪政,可能完全不同于他人彼时彼刻梦想的宪政。可见,“宪政梦”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清晰的、具体的梦。
就世界范围来看,民主政治的实践不可能是单一的。任何国家的民主政治实践,包括宪法的设计、议会的体制、司法的框架,尤其是对于民主和自由的表达、对于人权的保护等,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根据特定语境下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任何国家的民主政治实践,都不可能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图那样简单、那样随心所欲、那样天马行空、那样无羁无绊。
这样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事实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状况,其实就是各种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甚至是相互博弈的产物,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经济状况、信仰方式等诸多因素。因此,严格说来,一国民主政治的具体形态只能在各种主体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达致。在民主政治建设上,试图东施效颦式地模仿某个国家,很少有成功的;对于像中国这样体量庞大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在一些立言者的笔下,只要建立了美国式的司法审查制度或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