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撕毁停战协定被指对华 拉响战争警报

中国人必须知道的76个常识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12&postID=4922.html

 

66.【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67.【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68.【五常】:仁、义、礼、智、信

 

69.【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今 日 看 点:2013-0306 ▲◆★●■☆

 

姚檀栋委员当着习近平面背诵《沁园春·霾》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3lianghui/content-3/detail_2013_03/06/22783988_0.shtml

 

中国对朝战略的尴尬折射了什么?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303/t20130306_1865232.html

 

一个中国诠释:大陆发言系统不太一致

http://news.stnn.cc/hk_taiwan/201303/t20130306_1865175.html

 

温家宝三鞠躬告别官场 网民:多年来尽心尽力

http://news.stnn.cc/china/201303/t20130306_1865217.html

 

改变江强硬路线 胡锦涛今开怀大笑有玄机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32518

 

朝撕毁停战协定被指对华 拉响战争警报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32538

 

《纽约时报》:中国大学生为何信仰基督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3/03/04/gossip-78623.html

 

中国外交:毛泽东时代是口头硬实际软

http://special.stnn.cc/2013lianghui/news/201303/t20130306_1865160.html

 


中国对朝战略的尴尬折射了什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这是朝鲜咸镜北道丰溪里核试验场地区的卫星照片

  中评社香港2013年3月5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5日载文《中国对朝战略的尴尬折射了什么?》,摘要如下:

  朝鲜第三次核试验不但震惊中国,并使中国下不了台,而且也再次将中国对朝战略的尴尬暴露无遗。

  朝鲜在中国大年初三核试验,显然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同时,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即将在3月的全国“两会”后全面执掌国家大权;朝鲜若尊重中国,原本可有充分的时间先与中国新领导人见面,然后再决定是否核试验。但中国新年的一声核爆声,显示朝鲜显然没有意愿与中国新领导人见面沟通,甚至还把今年仍在计划中的核试验计划也告诉中国,对中国更似具有侮辱之意。

  朝鲜此次核试验后,不但国际媒体、中国民间和公共知识分子再次质疑中国对朝战略,而且即便在中国官媒内部,也出现了以新华社和《环球时报》为代表的两种不同声音。凡此种种,都显示不但国际社会,而且就连中国民间、学界和官媒在中国对朝战略上的不耐烦态度,也已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明显变化。

中国对朝战略考量似是而非

  虽然中国官方学者一再声称中国对朝核政策没有失败,中国对朝战略基本成功,但民间早已发出质疑:如果中国过去若干年对朝施加足够压力,朝鲜是否可能在核问题上走得如此之远?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国长期支持、同情朝鲜,对中国的战略利益到底有哪些实在的好处?中国对朝鲜的同情和支持到底是为了什么?

  长期来,中国对朝战略的背后一直有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两层考量:就意识形态而言,除了早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之外,中朝在冷战结束后的意识形态同质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战略利益而言,除了早年的“朝鲜是中国天然的战略屏障”等考量外,当中国日益崛起为全球大国并与美国的潜在冲突日益加剧时,朝鲜显然或多或少成为中国与美国抗衡的一个筹码。

 这两点听上去似乎有理,实质上却似是而非。撇开冷战时期朝鲜长期游走于中苏两个互相为敌的社会主义大国之间的历史,即便就“后冷战时代”而言,朝鲜与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实际上大相径庭,“主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差甚远,而且朝鲜始终拒绝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

  在战略利益上,中国利用朝鲜这一“筹码”从美国那里获得的东西,与朝鲜给中国带来的实际损害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至于有些论者所称,由于朝鲜将会是拥核国家,中国更要谨慎,则无疑颠倒了事物的逻辑关系:如果中国十多年前就对朝鲜采取更为明确、强硬的态度,朝核态势可能不致于此。

中国对朝战略的根子在国内

  上世纪“文革”之后,中国曾有过两次与传统盟友翻脸的经历,一是与阿尔巴尼亚的绝交,二是与越南关系的破裂。中国当年的这两次决定,均基于中国当时的实际处境和战略需求,那就是中国当时需要与传统的意识形态有所决裂,并逐渐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

  那么,今天和未来中国的实际处境和战略利益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与朝鲜问题无关,但实际上中国在对朝战略上的考量,却无时无刻不牵连着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本身,也是今天和未来中国战略的根本问题,不但涉及到外交,也涉及到内政。

  今天的中国之所以与国际社会发生如此多的冲突,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的崛起进程冲击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秩序;二是中国在意识形态与行为规范上均与国际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上面的第一个原因,属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客观变化,中国无须为此揽上责任,中国要做的仅是将这些冲击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但第二个原因,则属于中国主观研判和选择范畴,既涉及到中国的文化心态,也涉及到中国的战略研判,更涉及到中国对价值观的选择。

  作为一个曾受西方奴役的文明大国,中国至今虽已崛起,但仍残留着深深的历史悲情,这在文化心态上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有意问鼎世界地位的大国,中国对于如何处理与现有全球和地区大国之前的关系,尤其是如何处理其间的冲突,中国至少在现阶段还存在着明显的战略茫然;同时,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国家,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里的体制和观念也在迅速转型之中。

  这些年,中国国内改革的一个关键瓶颈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背后的深刻原因是政治观念的更新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致于今天面对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往往一筹莫展并延伸出在改革举措上的迟缓。

 上述的战略茫然和政治观念滞后,一定程度成对朝战略的背景。更值得观察的是,中国对朝战略的困境与前几年中国国内其他领域里的明显左转,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其最后的结果是:中朝在意识形态里的纽带成为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朝鲜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损害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中国须建构全球伙伴联盟

  事到如今,撇开前些年意识形态的色彩,朝鲜在中国的战略天平上也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主要原因是:朝鲜将会是个实际拥核国,中国面对这样一个国家,从早年的同情、袒护到了今天的部分畏惧,担心对朝过于强硬会引起朝鲜对中国的核伤害,其间的逻辑是荒诞的,也是可悲的。

  在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里,就朝鲜论朝鲜显然已经无法走出思维窠臼,而必须跳出朝鲜,从中国整体的全球战略格局角度来思考问题。笔者在多个场合都指出,今天的中国必须十分严肃地正视朋友减少的问题。当然,一个崛起的大国朋友减少有时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逻辑,中国不用将责任揽上身;但其间若由于中国的主观原因而导致朋友减少,中国就必须深刻反省了。

  今天的中国,有的只是与各国的紧密经贸往来,以及一些缺乏实质性内涵的“战略合作或伙伴关系”。由于对两者都缺乏清晰的定义和把握,最后两者都无法对改善今天中国的战略处境起到实质性作用。

  关于中国朋友日益减少的问题,以及中国如何建构一个完善的全球性伙伴和盟友关系,笔者将有另文阐述。但笔者在这里仅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中国拥有一个广泛而完善的全球伙伴联盟,届时朝鲜在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就将大大下降。

  因此,当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即将全面掌权之际,中国实际上到了思考全方位调整对朝战略的时候了。但全方位调整对朝战略的关键,则在于国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转型,以及在全球伙伴联盟问题上的拓展。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国在对朝战略上的尴尬仍将延续。▲◆★●■☆

姚檀栋委员当着习近平面背诵《沁园春·霾》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
013lianghui/content-3/detail_2013_03/06/22783988_0.shtml

中青在线3月5日电(记者张国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驻地看望了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科协、科技界委员,并参加他们的联组讨论。

中科院院士、政协委员姚檀栋当着习总书记的面背了几句被大家调侃的《沁园春·霾》,“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现场发出一片笑声。姚檀栋告诉记者,他是临时想到的。▲◆★●■☆

 
一个中国诠释:大陆发言系统不太一致
http://news.stnn.cc/hk_taiwan/201303/t20130306_1865175.html

     星岛环球网 2013-03-06:被问到任内是否会推展和平协议的签订,江宜桦虽提到两岸、外交是总统权责,但江也提到说,两岸设办事机构是关键一步。

  星岛环球网消息:国民党立委丁守中昨天(5日)下午在立法院质询行政院长江宜桦,询问任内是否会推动两岸和平协议,江答覆说,两岸、外交、国防是总统的责任行使,现阶段两岸设立办事机构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可以获得大陆善意回应,“未来会有更好的互动模式和发展”。

  中评社报道,丁守中追问,两岸未来有更好互动是指和平协议签定吗?江宜桦表示,两岸和平协议是比较敏感的问题,“谁不要和平?看起来好像没有问题”。但中国大陆框架在“一个中国”原则之下的两岸和平协议,这涉及到“一个中国的诠释”与“一中各表的坚持”,目前宁可避免误解,希望等到双方有清楚认知后,再谈和平协议比较妥当。

  丁守中也询问连战会见习近平,具体建议两岸应建立平衡、对等、有效的政治架构,也提到政治协商无可避免。江宜桦回答表示,两岸建立平衡、对等、有效的政治架构,这句话蛮抽像,很肯定连主席对两岸和平进展有关键作用,但因牵涉到政治架构概念,下一步政府会怎么走?国安单位和陆委会会拿捏出最好的分寸。

  丁守中追问说,“两岸不是已经很明确,在两个法律架构之下,这很明确就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江宜桦指出,“一个中国能否广意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现在中国大陆发言系统不是很一致。”

  丁守中也指出,“他们国台办都说了是‘两个法律体制’,这个问题很明显已经是求同存异了,这方面我们要再突破。”▲◆★●■☆


温家宝三鞠躬告别官场 网民:多年来尽心尽力
http://news.stnn.cc/china/201303/t20130306_1865217.html

   星岛环球网2013-03-06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发布任内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以三鞠躬告别十年总理生涯。他在报告中强调“四万亿刺激经济措施”决策“完全正确”,令中国逃过金融危机,并且将今年GDP增速定为7.5%。对于温总十年,有政协委员赞扬他“倾尽心力”,但也有高官质疑改革力度不足。

  香港《星岛日报》报道,全国人大会议昨晨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温家宝作卸任前最后一份工作报告。他说,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

  2008年,为了应付金融海啸,温家宝推出四万亿救市,被批评留下不少后遗症,导致楼市飙升,延续粗放型增长方式。温家宝高调辩护,强调有关决策“科学、果断”,有效避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受到巨大外部冲击。他又认为,任内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不过,温家宝也承认,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及缺点,“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政治方面,他重申,坚持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温总寄望新政府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在谈到城镇化时,他强调,要为人们自由迁徙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温家宝2003年起接替朱镕基任总理,有“平民总理”、“政改总理”之称;在十年任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迁:SARS疫情、四川地震、金融海啸、薄熙来事件等,同时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盛事。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韩康昨天表示,温家宝任内有四项突出表现:经济稳定、农业振兴、结构调整、科教进步,但在生态环境、政府体制改革方面,却做得不足。他又认为,温家宝非常勤勉,事必躬亲,但有点“举轻若重”。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科社部主任王怀超表示,温家宝没有抓好重点,改革力度不足。他认为,改革攻坚时期就要拿出攻坚的政策,“大国总理的工作重点,和镇长局长总是有一点区别”。

  许多网友均表达对温家宝的怀念与推崇。网民留言:“这么多年来尽心尽力,带一头黑发来,留一头白发交接,人民的好总理!”▲◆★●■☆


中国外交:毛泽东时代是口头硬实际软
http://special.stnn.cc/2013lianghui/news/201303/t20130306_1865160.html

星岛环球网  2013-03-06 原标题:贾庆国谈中国外交:百姓希望政府更强硬 其实是该硬则硬该软则软

  星岛环球网消息:中国的外交到底是硬还是软?判断一个国家外交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时候一国的外交该硬,什么时候可以灵活变通?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在世界范围内利益越来越大,“韬光养晦”似乎也越来越不被国人看好,“政府对外应该更强硬”成了百姓和网民更为青睐的看法和倾向。

  国际在线报道,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的当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在驻地接受了国际在线记者的独家专访。贾庆国多年从事国际政治、中美关系、中国外交、台海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的调整等方面的研究。

毛泽东时代中国的让步更大更多

  贾庆国说,我觉得我们在主权领土等问题上一点也不软。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种印象,认为毛泽东时代中国很强硬,而现在我们很软。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印象。毛泽东时代是口头上硬,实际上软。

  贾庆国称,自己有位同事做了一个比较研究,研究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我们在有争议的领土问题上所做的让步,发现毛泽东时代我们的让步要大得多。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一种印象呢,因为毛泽东时代中国和外部世界主要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尤其和西方国家,因而那时说狠话是很正常的事。而现在我们的对外关系主要不是对立的或敌对的,至少也是一种非敌非友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你说狠话不合时宜,也不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

  贾庆国说,软和硬本身并不能够很好地去概括中国外交,也不是判断一个国家外交好与不好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