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以后才能明白(十)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8&postID=21627.html
四十以后才明白:我们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人生苦短’,不是一句空泛的话,对于四十多岁的人来说,感触颇多。平和淡然地面对一切,活出自我,活出自信,该想的就想,该做的就做,爱你自己,更要爱他人。不论何时何地,要特别珍惜缘分,不论是你生命的过客,还是长久的知己,都是一生精彩的回忆。‘人海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这份情请你不要不在乎’!别等到无能为力的时候,才翻起终生的遗憾和悔恨的记忆。
今 日 看 点 : 2012–08–03▲◆★●■☆
中国“北斗的报复”令欧洲尴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张亚中第一问:是否同意两岸合作保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张亚中第二问:是否同意核心问题研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张亚中第三问:何人贯彻国共论坛成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张亚中第四问:何不称两岸同属整个中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张亚中第五问:国民党会否称己是中国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张亚中第六问:两岸黄金时间还有多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针对中国美拟在澳大利亚部署航母舰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毛泽东最早提出“中顾委”设想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2_08/03/16524162_0.shtml
中国“北斗的报复”令欧洲尴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正在建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中评社香港2012年8月3日电/美国《InsideGNSS》杂志最新一期载文《布鲁塞尔观察———评估过去》,摘要如下:
2003年中国承诺投资2.7亿美元参加欧洲的伽利略项目开发。但到2007年中国被排除于重大决策之外,理由是安全等问题。当时,拉中国参与该计划被一些人视为欧洲人的一种反美姿态。中国人感到被严重利用甚至是羞辱了。
对这段不愉快的历史,最近一次会议上看似到了评估的时候。欧洲的亚洲研究所在布鲁塞尔举行圆桌会议,与会者有来自欧盟委员会、欧洲航天局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代表。但欧中全球卫星导航合作在会上仅被简略提及。“欧中伽利略惨败”居然成了“房间里的大象”,没人想看见或触碰———尽管讨论会的名称就叫“欧中空间合作的起伏”。
到2009年,伽利略项目远落后于原先计划,中国人则不断前进,在开发自己的北斗系统上进展迅速。“真令人难以置信”,比利时Eutralex航天机构主席米歇尔.福布曾与中国协作者打过交道,他说,“中国人确定主次,做出决策。没有争论,没有谈判。这与欧洲不同,欧盟做什么事之前,必须统一27种不同意见。”
如今,继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罗纳斯之后成为第三个充分运行的导航系统完全可能是北斗,而非伽利略。美国空军前军官布赖恩.威登说:“中国不会轻易忘记所受的冷落,往往会以精明的方式作出反应。”中国没从伽利略项目获得预期价值,为此记恨,并作出周密考虑、针锋相对的反应,北斗/伽利略频率重合的问题就是例子。
欧盟委员会空间处负责人哈特威哥.比斯切夫坦承,欧中经过那段不太成功的合作后,双方关系全面下滑。他提到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该条例实质上是将中国完全排除在敏感的美国技术、装备和系统交流之外。威登认为,“ITAR是个失败。它对美国的相关产业没有好处,反而会令其受伤害。封锁信息、拒绝合作没令中国屈服。”在战略行业排斥中国的做法,只会给其他全球参与者打开大门。这肯定不会损害到中国。若中国不能从欧美买到所需,它完全可以从零开始自主开发。
欧洲可能觉得,将中国排除在伽利略计划核心圈,可确保自身的战略优势,美国也认为,ITAR有助于维持自己的战略优势。但欧美不会成功。不管别人说什么、怎么想,中国会继续全力以赴,毅然决然地克服一切阻碍,朝着清晰的目标迈进。▲◆★●■☆
张亚中第一问:是否同意两岸合作保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所谓共同保钓会瓦解台湾心防,进而接受统一,也是匪夷所思的推论。
中评社台北2012年7月29日电(特约作者 张亚中)陈一新教授,也是政府智库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的副执行长,国共论坛前夕,7月27日在《中国时报》发表<台湾为何不能与大陆联手保钓>一文,提出不能与大陆合作的七个观点。
陈教授的七个观点简述下:
第一、如何两岸合作保钓,均以民意为依归,则两岸与日本将难有回旋空间,有导致战争可能。
第二、一旦因为两岸联合保钓而卷入战争,台湾将无法再以“和平促进者”自居。
第三、“一旦陷入两岸联手保钓的旋涡,就很难全身而退,而会愈陷愈深,不克自拔”。
第四、“在两岸合作保钓之际,也难保大陆不会觊觎台湾,趁‘我国’为保钓疲于奔命时乘势一举而下”。
第五、合作保钓只是问题的开始,“未来是否要合作保卫太平岛?甚至整个南海?需知‘国力’有时而穷,中国大陆或许本钱雄厚,‘我国’却‘国力’有限,岂能任意挥霍?”
第六、“更重要的是,一旦两岸合作保钓,就是‘我国’对大陆心防瓦解之始。…从北京的角度来看,两岸合作保钓正是迈向两岸统一的第一步”。
第七、“一旦两岸合作保钓,华府必然会对台北不满,认为‘我国’与美日站在对立面。影响所及,不仅美国对台军售受到波及,而且也为奄奄一息的‘弃台论’提供新的口实”。
同为学术界的一份子,我不想批评陈教授,毕竟讨论问题,每个人均有其个别的立场,我们应予尊重,看问题的态度本来就是反应出观察者的立场与价值选择。
我个人很难理解两岸合作保钓就会导致战争的看法,也不能同意台湾如果与大陆共同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领土,就不会是个“和平促进者”的观点。我不太理解台湾一旦开启两岸合作保钓就会不克自拔的意涵,更难理解北京会趁台湾保钓而内部空虚时一举拿下台湾的说法。所谓共同保钓会瓦解台湾心防,进而接受统一,也是匪夷所思的推论。当然,我们更难接受,如果两岸合作保卫钓鱼台的主权与领土,就等于迫使台北站在东京及华府的对立面这种没有任何民族立场的奇论。
如果我们顺着陈教授的逻辑,ECFA也不必再进一步深化了,因为两岸合作会瓦解台湾心防;也不可因为钓鱼台而与其它国家发生冲突,否则台湾就不配做个“和平促进者”;更不必在钓鱼台问题上坚持,因为可能会没完没了,而且会得罪美国与日本。
两岸观察家大概已经有了马英九在其第二任内不会主动进行和平协议的认识。两岸如果能够在钓鱼台与南海问题上进行多层次、多方位沟通与合作,不仅有助于增加彼此的善意与政治互信,也会有利于加速ECFA的深化与广化。如果一谈到两岸是否应在钓鱼台上进行合作,马政府智库成员立刻将答案拉到“战争”、“统一”、“背叛”等可能层次,两岸关系又如何走得下去呢?
国共论坛正在哈尔滨召开,我很好奇地想了解,这位政府智库的个人意见是否也是国民党的意见?国共论坛是两岸重要的沟通与理解管道,对于两岸共同维护钓鱼台与南海主权的态度是如何?在这样重要的场合,国民党不应该清楚地告诉两岸人民其立场吗?国共论坛又是否能够对保钓与维护南海主权问题形成一个共识呢?我们拭目以待!(中评社特约作者张亚中为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
张亚中第二问:是否同意核心问题研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台北7月30日电(特约作者 张亚中)一个原本在七月中旬,为探讨两岸“认同、互信与和平发展”的研讨会《台北会谈》,被“陆委会”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给刻意杯葛了。
“陆委会”明白表示仅同意纯学者参与研讨会,国台办的官员、海协会的人员,以及三位有军方色彩、但为文职的人员均不能入境。
“陆委会”的说法很奇怪。“陆委会”不是不知道,这些被拒绝入境的人员,
大多不是没有来过台湾,反而曾经多次来台出席学术研讨会。“陆委会”的昨是今非,让一般人难以理解,连近绿营的学者也相继跳出来批评“陆委会”的作为极为不当,童振源教授说:“这种干预太粗暴”,施正峰教授也明白地说:“纯学者讨论两岸交流没意义”。
“陆委会”的另一个理由更是离谱,竟然要求主办单位更改会谈名称,不可以使用“认同”与“互信”等文字。这种作法已经违反了一个民主社会对主办单位应有的基本尊重,更违背了意见自由的原则。消息出来以后,“陆委会”深知事态严重,极力撇清说从没有要求主办单位更改会议名称。可是当主办单位提出书面证明,也就是负责承办“联审会”业务的移民署官员亲自致函主办单位要求更改会议名称的文件时(中评网有刊登),等于证明“陆委会”是说谎。做为事务单位的移民署总不会主动要求主办单位更改会议名称吧!
“陆委会”找了一大堆理由,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是使《台北会谈》无法召开。“陆委会”真正的担心是否在于:两岸会因为《台北会谈》的召开,而给外界两岸要就政治性问题进行商谈的印象?
前任政治大学校长张京育先生在一场座谈会中表示,追求两岸和平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工作,当政府不方便先行时,民间可以先做。《台北会谈》既非由政府主导,亦非属半官方的二轨性质,纯粹由民间学者自发性推动,而且没有向政府拿一毛钱,“陆委会”为何要反对?
近年来两岸的认同并没有因为马英九的执政或ECFA的签署而增加,反而有继续折裂的趋势。没有足够的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互信;缺少认同与互信,两岸的和平发展必然充满荆棘与困难。“认同、互信”难到不应该深入讨论吗?
“陆委会”不希望两岸民间就“认同、互信”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其用心为何呢?难到只能允许具有官员身分的人来台湾讨论经贸事务,而不能讨论“认同、互信”等核心的问题吗?
国共论坛是两岸建立沟通与互信的一个重要管道,迄今均在大陆召开,就一般常理而言,这已经是不对等了。不知国民党有无考量在台北召开国共论坛?国民党可能会说,太敏感了。但是由民间学术界举办的《台北会谈》难道也事涉敏感吗?做为该研讨会的主办单位,想问国民党,可否在国共论坛表个态,是否同意“陆委会”的作法与理由?
国共论坛的目的应该不仅是加强经贸互动,更应包括增进两岸的认同与互信。如果由两岸知识菁英共同参与的研讨会都没有办法在台北召开,国共论坛高呼建立两岸互信能有多大的意义与效果?国民党可否藉由论坛表达是否支持《台北会谈》以原来的规划方式举行?(中评社特约作者为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张亚中第三问:何人贯彻国共论坛成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台北7月31日电(特约作者 张亚中)俗称国共论坛,正式名称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国共两党自2005年起建立的沟通平台,它在民进党执政时期,稳定了两岸关系,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后,加速了两岸关系的大发展与大交流,功不可没。由于国民党一直是在台湾的第一大党,因此没有人会怀疑国共论坛可以或应该产生更大的实质功效。
但是在台湾有一个普遍被质疑与不解的地方在于:两岸关系不仅是国民党的强项,更是国民党与民进党在政策上最大不同之处,为何从2008年以来,执行大陆政策最重要的首长却是非国民党籍的官员。是国民党里面没有人才足以担任此一重任,还是有其它考量?我们不做动机推论,只谈一下可能的结果。
从前“国安会”官员的私下谈话可知,“陆委会”经常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据了解,也有不少行政单位视“陆委会”的立场难以理解。从与“陆委会”高层的谈话可知,“陆委会”对于吴伯雄在今年三月提出“一国两区”不表认同。“陆委会”的政策宣传短片传达的是一种会制造两岸认同分裂的认识。从“陆委会”相关的发言可以发现,冷战与将两岸视为异己关系的思维从来没有消除。其实我们不需要一一述说“陆委会”在两岸政策上的特立独行,大概对两岸关系稍有研究者,均会得出“陆委会”与国民党对两岸关系的认识有绝大不同的共识。
政党再次轮替后,国民党已经迈向第五年执政。民主政治为政党政治,政府应该执行政党的政策。“陆委会”的角色到底应该是国民党的引擎,还是遏制国民党政策的剎车皮。如果是剎车皮还好,最怕的是装着别党的引擎,为他人作嫁而浑然不知。国民党是欣然接受,还是哑巴吃黄莲、敢怨不敢言,国民党心里应该最清楚。
做为一位长期研究两岸关系者,我认为,现任“陆委会”主其事者仍是以李登辉的“特殊国与国”的立场做为两岸关系的指导原则,她是李登辉的信徒,而非国民党信仰的支持者。其实这也难怪,她不就是原来台联与李登辉支持的“立法委员”吗?在“认同”这种核心问题上,不要说她,每个人都不是要变就可以随意改变的。
马英九希望第二任能够竖立其历史定位,我们不仅为其祝福,也希望能够协助其完成梦想。同样的,国民党也有追求继续执政与历史定位的压力,如果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只是原地踏步,甚而彼此认同与互信持续消蚀,国民党如何面对自己历史定位,又如何还能再继续执政?同样的,赖幸媛主委也在思考她的历史定位。多年以后,她是否可以在她的回忆录或其它政治场域中骄傲地告诉他人,即使在国民党执政的年代,她依然坚持了李登辉的路线,这就是她的历史定位。
马英九、国民党、赖幸媛都在追求其历史定位。马英九是国民党的主席,不应该与国民党为一体吗?如果大陆政策执行者的基本信念都与国民党有本质上的不同,国共论坛开会的意义、目的与功能在哪里呢?
两岸关系虽然已经进入了大交流的时代,但是从两岸的认同持续且快速断裂来看,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绝非一定就是云淡风清、风和日丽。马英九的第二任期正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如果处理得好,为两岸和平发展建立政治互信、完成ECFA后续协商,不仅可以为马英九奠定历史定位,也可以壮大台湾,有助于2016年国民党的继续执政。
我们预祝国共论坛圆满成功,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再创新局。但是我们也要提醒国民党,如果其结论的执行者并非认同国民党政策者,论坛的意义将又会如何?
赖幸媛主要已经利用马英九的第一个任期完成其历史定位,两岸认同持续断裂、两岸互信无法积极建立,其中有她的巨大成果。谁应该来继续执行国共论坛的成果?还是非赖幸媛莫属,或者有其他人?我们很好奇,一个不能完全执行或变调执行国共论坛结论者是否也是国民党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