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句 是 经 典 的 人 生 感 悟
http://www.ddhw.com/readpost.aspx?topic_id=26&msg_id=4452&level_string=0&page=1
生活就是奋斗,只有勇于攀登才能创造辉煌;生活就是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生活就是付出,只有吃苦流汗才能实现理想;生活 就是享受,只有品尝人生才能感知生活的快乐。走近原野,才能饱赏春天的美色;融入江河,才能感知夏水的温柔;采摘硕果,才能品尝秋天的味道;走过寒冬,才 能感知春天的温暖!
今 日 看 点 : 2012–04–28▲◆★●■☆
爱因斯坦是“薄情郎”?移情表妹元配成佣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薄熙来政治投机犯众怒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1547
中国只有“复古”,才能真正现代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今天为何没大师?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明星私人会所 只是有钱人的游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焦虑的日本,从“湄公河”遏制中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日本延伸大陆架申请首获联合国批准
http://news.cntv.cn/world/20120428/110077.shtml
薄熙来政治投机犯众怒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1547
2012-4-27 13 薄熙来被去职重庆并进一步“双停”后,民间舆论沸腾,军政各界也纷纷表态坚决支持中央的决定。但是在所有声音之中,目前中国政坛上有三个最重量级人物对薄案的声音和态度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那就是现任中国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公认的下一代领导人习近平,以及余威犹烈的上一代领导核心江泽民。中共最高层在如何处理薄熙来问题上,最终是由习近平提出方案,胡锦涛最后拍板,江泽民认同。但其间的前因后果却鲜为人知。
习近平曾一度犹豫
2010年12月间习近平曾去重庆调研,此次调研是在习近平2个月前当选为中共军委副主席,其接班态势已经非常明确之后。而有接近高层的人士曾透露,调研是虚,真正的目的是要薄熙来“承认”目前中共的接班布局。此时的薄熙来在重庆大搞“唱红打黑”,欲携民意来谋取更高政治地位的高潮,甚至有坊间传言薄熙来并不满足于成为下一代的政治局常委,在他头脑中“成者王,败者寇”的思维占据了主导,而中央对薄熙来的政治企图已经有了一定的洞察,甚至产生了反感。
薄熙来与习近平一样出身红二代,且年长习近平4岁,个人也颇具才华,加之家庭背景带来的优越感自视高人一等。虽然习薄都贵为红二代,但两家的关系并不密切,很少走动。他们的父辈甚至在中共历史上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和路线。以上世纪80年代为例,胡耀邦主导的全面改革中,习仲勋与其保持高度一致,并给予了坚定的支持;而薄一波则是倒胡(耀邦)运动的急先锋,代表了极其保守的左派。对待1989年六四风波中,习仲勋和薄一波更是意见相左,前者同情,后者要坚决镇压。
对于习近平在十七大被确定为第五代领导核心时,就有不少传言称薄熙来并不买账。他在重庆自创一套发展模式并大力进行宣扬,赢得了党内左派的逐步拥护,而对胡锦涛提出的发展模式甚少提及,这种“阳不奉,阴违之”的做法中共高层不可能没有意识到。在习近平当选为军委副主席确定为接班人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薄熙来这样的“顽疾”,并进以赢得各省市及部委的拥护。
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以九常委之一、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的领导人身份前往重庆市调研。在当时就有不少中国观察人士指出,习以国家和中共领导人的身份去重庆,实际是间接提醒薄熙来要认清当前的形势,下一代接班人的安排已经尘埃落定,要尊重既成事实。同时也有以相同的家庭背景来“劝解”薄熙来能为自己所用的意图。
而薄熙来也明白习近平此番调研背后的深意。虽然对于这位“小老弟”内生不服(从大陆官媒披露出的调研照片明显可以看出,薄熙来少有“正常”的笑容),但是出于政治考量,还是在私下里向习近平表示,坚决支持中央决定,服从中央安排,并承诺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配合习近平。而习近平在此次调研中也充分肯定了重庆“唱读讲传”和“打黑除恶”的做法。薄熙来固然自视能力高于习近平,但此时薄与习之间并无直接冲突,甚至双方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当“王立军事件”发生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薄熙来时,作为处置薄熙来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习近平曾对其是否要下重手一度犹豫斟酌。首先,毕竟薄熙来是和自己背景一样的红二代,经历了文革带来的痛苦,习也深受父辈影响不愿看到党内再起纷争;其次,重庆之行还让其对薄熙心存幻想,认为他会成为团结在自己周边的“帮手”;再者,对薄熙来的处置太轻或太重是否会对自己在政治上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毕竟这个事件太敏感,太棘手。
接近最高层的人士曾透露,在事件之初,中共高层在如何定性该事件性质和处理相关人员曾一度陷入僵局,谁都不愿意触碰这个烫手的山芋,更不愿意率先发表意见。但形势又迫使中共必须尽快对薄熙来等作初步处理决定,以免民间和外界舆论失控。
此时,中共很多高层都在重点关注这位“储君”的态度,毕竟对薄熙来事件的处置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按照以往处置高层干部惯例,对薄熙来的最终处理结果应该是在习近平接任总书记之后。这成为尚未接任大位的“储君”第一次面临重大政治考验。
随着事件的逐步清晰,薄熙来还涉及更严重的问题确凿无疑,对中央的屡屡“阳奉阴违”也证明其在政治上存在严重的个人主义,江泽民和胡锦涛也坦露出“严肃处理,查清事实”的态度。此时的习近平不再犹豫,必须以果断的手法处理该事件,在大家都在犹豫之际,习率先提出了处理方案,随后在政治局九常委讨论中基本形成定案,胡锦涛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江泽民予以认同。
江泽民怒斥“品质败坏”
作为“明星”官员,薄熙来在大连市、辽宁省和商务部任职时就充满了争议。从目前透露出的信息可以看出,薄在大连就组建了自己的利益团队,其妻谷开来更是在此时借用律师事务所大肆敛财。而在辽宁担任省长时就与当时的省委书记闻世震搞的关系极为紧张,在未能干满一届的情况下就被中央调出辽宁出任商务部长,据说在他离任辽宁的欢送会上,省委常委只来了一个人。而在商务部,薄熙来的争议也不断,有传闻称,由于对提携自己且主管商务的吴仪阳奉阴违和“背叛”,在这位铁娘子退休时一怒以“裸退”为条件换取中央不得重用薄熙来。
“不是省油的灯”、“见风使舵”是当时中共高层对薄熙来的普遍评价,江泽民更是对其没有好印象,但碍于薄一波的渊源,继续让薄熙来身处高位。在商务部三年,薄熙来随即被调往重庆担任市委书记。而在重庆发生王立军事件,闻言薄熙来的种种作为后,江泽民怒斥其“品质败坏”。
惹怒江泽民的是薄熙来无所不用的政治投机。王立军2月6日出走美国领事馆,在事件尚在调查,民间议论纷纷之时,薄熙来在2月13日主导了重庆一批官员的任免,其中包括任命邰展为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此前邰展暂时在重庆市政府挂职任锻炼。而邰展是江泽民的外甥,在这样敏感事件的敏感时刻,这“疑似”是在利用江的亲人“绑架”江趟进这浑水。知晓内情的人明白,江泽民并不喜欢这个外甥,邰展更难以接近江身边。据接近此事的消息人士表示,江泽民获悉后非常不满,甚至是震怒。
彭博新闻社4月20日报道称,江泽民4月17日在北京与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Starbucks)总裁舒尔茨(Howard Schultz)进行会面,分析认为这次会面安排是为对外显示江泽民健康良好,亦有分析人士称近年甚少露面的江泽民今次突然现身北京可能与薄熙来被免引发的政局波动有关。毕竟中共高层决定严肃处理薄熙来得到了江泽民的力挺。
胡锦涛的厌恶与头痛
而中共现任领导人胡锦涛对薄熙来更是厌恶和头痛。胡锦涛在外界普遍观感中,他中间偏左的执政理念与薄熙来在重庆进行的一系列变革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契合点,本应有着更多的话语空间。但是事实上,二人关系不睦却是不争的事实。最为直接的例证就是自2007年薄熙来执政重庆后,胡锦涛不仅从未去过这个位于西南边陲的直辖市,也从未在公开场合对薄熙来以及薄在重庆的所作所为有过任何表态。在中共的政治语境中,沉默不一定代表默许,有时反而意味着不认同。
事实上,胡锦涛“不理”薄熙来渊源颇久,胡锦涛刚刚上任之初,就去了革命老区西柏坡,当时被外界解读为向左转,薄熙来后来的唱红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进行政治投机,从某种程度上把胡锦涛“绑架”在“左”的立场上。他在重庆搞的发展模式也与胡锦涛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风马牛不相及,有很多人认为薄熙来在跟中央唱对台戏,另搞山头,有意让中央难堪。同时薄熙来借用“独有”的发展模式和唱红打黑等运动,也让外界普遍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下届政治局常委的当然人选之一,这也让中央颇为被动。在中共高层看来,薄完全不符合其精神偶像毛泽东对于中共党员“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要求。
作为一国首脑,胡锦涛虽然表面“软弱”,实则外柔内刚,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年身处中共高位。在胡主导之下,短短两天时间薄熙来冰火两重天:3月14日上午,薄熙来出席人大的闭幕式时还在主席台上,但是15日早晨重庆就开了领导干部大会,宣布张德江为重庆市委书记。胡锦涛在不动声色中稳、准、狠地拿掉薄熙来,于低调之中露出强势。
至此,薄熙来在政治上的屡次投机行为,已经惹恼了各方政治力量,更是被三代领导人所不齿,彻底没有了政治翻盘的机会,其个人也将面临党纪和法律的重裁。来源: 多维▲◆★●■☆
爱因斯坦是“薄情郎”?移情表妹元配成佣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6
爱因斯坦与元配妻子米列娃·马里克。(资料图片)
移情表妹 约法四章元配降级为“佣人”
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位科学家,学术生涯更是无人可及,但这并不能掩盖爱因斯坦糟糕的私生活。据《每日邮报》23日报道,美国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在爱因斯坦的传记《他的生活与宇宙》中披露,已故科学家爱因斯坦爱上表妹,与元配关系破裂后,并没有尝试挽回,而是变本加厉地与妻子约法四章:要求妻子为他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并拒绝进行房事,变相地把妻子降格为佣人。
爱因斯坦与表妹艾尔莎。(资料图片)
元配选择离开
1914年,爱因斯坦与同为科学家的妻子米列娃.马里克已结婚11年,但两人关系欠佳,婚姻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失败。其实早在1911年,凭着女人的直觉,米列娃已经感觉大祸临头,果然,很快就发现爱因斯坦与表妹艾尔莎热恋起来。
爱因斯坦称是为了两名孩子着想,与妻子继续在一起,坚持不离婚,并用白纸黑字写下了一份无理的婚姻誓言。这份婚姻誓言也把妻子米列娃降格为佣人的地位,爱因斯坦要求她必须坚持这份列表上的条款,但却不能从这份婚姻誓言中得到任何回报。
爱因斯坦要求米列娃继续为他洗衣服、收拾房间,每天做好的三餐饭都要送入书房给他吃。但爱因斯坦却要求米列娃不要幻想能够与他亲密相处,他在家时不会与妻子同住,更不会与她外出或旅游,若要求妻子闭嘴或离开房间,她都必须照做,并且在孩子面前不得以语言或动作蔑视他。
尽管如此不合理的要求,爱因斯坦的妻子米列娃最初还是同意了,但几个月后还是无法忍受,带着两个儿子从德国柏林的家中搬到瑞士的苏黎世,5年后申请离婚,1948年在瑞士去世。
曾为爱情荒废学业
爱因斯坦的妻子米列娃.马里克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富裕家庭,并被送到瑞士苏黎世读大学,这在当时是凤毛麟角,19世纪末很多女学生不能读大学的。
米列娃刚到苏黎世时报名学医,后来改学物理和数学,与爱因斯坦是同班同学,并很快与爱因斯坦相爱,形影不离。1901年,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写道:“如果要把相对运动课题做成功,只有你能帮助我。我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
二人很快被热烈的爱情冲昏了头脑,也因此荒废了学业。1900年,爱因斯坦勉强通过考试,而米列娃未能通过,只能补考。毕业后,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职位是“三级技术专家”。二人不顾家庭的反对,在1903年正式结婚。
婚后,她把心思完全放在了丈夫身上,尽一切努力帮助爱因斯坦。她包揽了全部家务活,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她还办了一个大学生家庭旅店。
爱因斯坦晚年的秘书海伦。(资料图片)
女人都对他死心塌地
1919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后,与表妹艾尔莎结婚,但这段婚姻也并不美满。其实爱因斯坦对这次婚姻也并不忠诚,但艾尔莎却深爱自己的丈夫,才容忍了一个一个桃色绯闻发生。
爱因斯坦认为: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婚姻,但由于某种偶然维持下来。
在与艾尔莎婚后的第四年,爱因斯坦又爱上了朋友的外甥女、女秘书贝塔,一度想把她带回家,但因不被家人接受而作罢。
爱因斯坦的传记作家艾萨克森也引用一封书信写道:科学的乐趣能把我从悲惨的私人感情中解救出来。“他能很轻松地证明广义相对论,但却不能在让他困扰的家庭关系上找到解决模式”,艾萨克森说。
但十分幸运的是,与爱因斯坦接触过的女人都对他死心塌地。在妻子去世后,爱因斯坦一直由养女和长期在身边工作的女秘书照料,直到他1955年去世。
爱因斯坦的婚姻“霸王条款”
A 你必须保证我的衣服和被褥整洁;保证我的一日三餐;保证我的卧室和书房整洁,特别要提醒的是,我的办公桌别人不能使用。
B 放弃我们之间的一切关系,除非是出席社交活动;特别不要让我在家里跟你坐在一起,一起外出或旅行。
C 不要想跟我发生亲密关系,也不许对我发火;如果需要,必须立即终止与我的谈话;只要我要求,必须无条件地离开卧室或工作间。
D 你有义务在孩子面前不得以语言或动作蔑视我。(来源:广州日报)▲◆★●■☆
中国只有“复古”,才能真正现代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6:两千多年前,汉立国七十载,年轻的汉武帝雄心勃勃,策命贤良文学,求问致太平之道。经过多年深思熟虑的董仲舒对策汉武帝曰: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
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
董子首先针对秦制败坏之惨痛教训,提出治国之基本原理:不可纯用刑治,而必须以教化为本,养成良风美俗,创造和维持健全的社会基础性秩序。
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孰烂如此之甚者也。
秦制之大弊在皇权专制。为维护专制,政府致力于消灭民间学术,抛弃三代相因之华夏文化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元素趋于稀薄,教化体系不复存在。人无文以化之,则渐成禽兽。人人奔走于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为此不择手段,肆无忌惮地相互伤害。此时,法令再严苛,也不能约束放肆的心灵:秦实际上亡于人心之败坏。
汉承秦制,这种局面在汉初并没有根本改变,不仅在制度,也在治国之精神取向上:
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
汉承秦制,而采用黄老无为之治的策略,与民休息。如是,人心未变,制度宽纵,心灵败坏的人们就全副投入于权、钱这两个物质性利益的疯狂竞争中。汉初社会确实充满活力,但也充满诈欺、暴力,秩序相当混乱。财富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但这样的财富实际上在侵蚀秩序:官商勾结,政治腐败;富裕的商人惶恐不安,底层民众怨声载道。面对这种乱象,董子提出“复古更化”:
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人。”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董子所说的更化,乃是放弃秦之刑治,而施行德治,也即,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行教化而美风俗。通过重整人心,重建社会基础性秩序。董子认为,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优良的社会治理秩序。
董子贡献于武帝之策,其实质就是要求武帝具有“文化自觉”。历史是往复循环的,今日之文化自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董子之文化自觉在开放环境中的展开。
然则,文化自觉,“自觉”什么?当不出二义:首先是相对于物质主义迷信,对于文化之重要性有所自觉。物质主义乃是当下中国之普遍信仰,在政府那里表现为增长主义,在民众包括精英群体那里,则表现为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文化自觉就是意识到,对于人生而言,物质乃是第二位的东西,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社会治理而言,财富是次要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由此立刻涉及文化自觉之第二义:对何种文化之自觉?董子为此提出通过复古而更化,这同样适用于今日。惟有如此,才可达成文化自觉之完整含义:中华文化之自觉。文化自觉必然呈现为复古。
“古”是什么?古就是传统,但不是随便什么传统,而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所传承之道统,以及传承此一道统之儒家。真正的文化不可能出自某人的奇思异想,而必须是经过时间淘洗的价值、制度、智慧之聚合体。因而,真正的文化只能是传统文化。华夏道统与儒家就是中华传统之根本,诸子百家乃至于道教、佛教诸多民间信仰,皆缘于此。复古就是复华夏道统与儒家。它们从遥远的过去绵延而来,塑造了历史上的各种制度,塑造了风俗,塑造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简而言之,塑造了中国人,创造和维护了优良社会秩序。这就是中国之真正传统。文化自觉,就是要复这个古。
为什么要“复”这个古?因为过去一百年中,中国人震动于西方之强大,而走上了偏离华夏道统之路。本来负有传承道统之责的儒家士大夫演变成为现代知识分子,其中的激进者普遍走上全盘外国化之路,只是在历史不同阶段模仿的对象不同而异:或者是德日化,或者是苏俄化,较为持久并在晚近影响较大的则是欧美化。有学者甚至为此提出“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哲学命题。
由此,中华道统被否弃,中华文化被博物馆化,被对象化。在主导着中国命运的精英心目中,中华文化反而模糊不清了。如王新命等10教授在1935年《中国文化的本位建设宣言》中所说:“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是消失了;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它的特征。由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的不能算得中国人。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
现在看来,在王新命教授所处的时代,尽管有激进知识分子高调主张全盘西化,但在文化社会结构中,中华文化还存其大体。此后,中华文化才遭遇前所未有之破坏,前有激进知识分子之推波助澜,更有权力之强力破坏,后有物质主义之扫荡。道统被精英弃若敝屣,传统在思想、学术、精英观念中已难寻觅。遍观今日中国,文化已严重断裂,命若悬丝。
于是,中国人的文化属性高度模糊、黯淡。随着两岸开放,越来越多的大陆人去台湾旅游,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一文化断裂有强烈感触,甚且产生一种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在台湾,大陆客感觉亲切而舒心,因为,台湾没有经过文化摧毁运动,传统文化保存较好,而这样的文化天然地适合于中国人。在这样的文化中,身心能够得到安顿。
也就是说,大陆中国人已远离了中国文化。而远离了中国文化的中国人之生存状态,显然不能令人满意,类似于董子所描述的秦汉之际。缺乏道统支撑,社会也始终难以形成稳定秩序,尽管财富大有增加。这样的中国,在世界体系中,也无法享有和恰当地运用与其规模相迎的权威。
《周易》“复”卦《彖》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者,复其道,反其本。道者,常道也。复古,就是在暌违百年之后回覆华夏之道。而复的前提就是中华文化的自觉,也就是对于华夏道统之自觉,也就
是立定中华文化之主体性之明确文化与政治意愿。中国人当以中国人的身份构造中国的现代秩序,而中国人的身份并非自然的,而是由华夏文化所化成的,也即信奉中华核心价值,按照中华风俗生活。
有人会说,复古怎么能算文化自觉?复古明明是守旧嘛。然而,今日大陆比台湾、香港远为现代,比日本、韩国远为现代,也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更为现代。在经历了百年激烈反传统之后,中国人的身上只有新而没有旧,已根本无旧可守。而无旧即无文化。在这样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断裂时代,复古才是进步。通过复古,或许可以完成一次文化的补课,而具有最起码的文化,由此,政治、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人才能成为文化、历史意义上的中国人。由此,中国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中国,所谓的现代中国才有本可据。
事实上,惟有与复古相伴,才有真正的现代化。任何一个共同体的现代化必定是其文明之自主转型,也即自身文明之新生转进。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超大规模共同体,更当如此。百年来,现代化过程也始终不能终结,现代国家秩序始终不能完成,就是因为丧失了自我文明之主体性,于是,在几种外国模式之间大幅度摇摆。道成秩序,通过回覆华夏之道,中国的现代国家秩序才有可能凝定而成。
今日中国与董子所处的时代十分类似。文化自觉之提出,类似于董子之更化。在这样的历史时刻,笔者也愿意重复董子的呼吁:当更化则更化,更化,则可善治。更化则须复古,复华夏之道,归宗中华道统,中国的现代秩序才是有可能的;惟有确立了文明主体性的中国,也才能自信而充满智慧地步入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重建天下秩序。(原题:复古才能开新)(来源:《文化纵横》 作者:秋风) ▲◆★●■☆
中国今天为何没大师?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图为1947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2012-04-26 :我们为什么呼唤大师 这些年来,许多人惊呼大师远去。
民众怀念大师,是因为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太纷繁驳杂,使人无所适从,这才期待有人能够挺身而出,登高一呼。尽管人们不见得清楚大师们所持立场的全部依据,但是因为他们学识底蕴、社会责任感和思考问题的周密性,使他们在民众中获得了崇高的威望。
陷于迷茫的人们呼喊大师,但事实却常常令人失望。比如,民众希望看到足以震撼时代的文艺作品,却有专家解释说,可能当代已经有作家写出了好作品,只是我们还未认识到而已,如陶渊明这样伟大的诗人,也是到了500年后才被接受,如果说每个时代都要有伟大的作家来对应,这种对应就过于简单了。但是,这绝不是人们所期待的回答,人们所关心的是,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发生了疏漏,才使今天的作家创作不出伟大的作品,抑或在喧哗声中埋没了最优秀的作品?
李大钊写过“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对联,我们呼喊大师,也就是呼喊一批有社会担当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引领潮流者,而不是跟随潮流者。他们不是置身于时代潮流之外、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旁观者,而是置身于时代潮流之中、勤于体察民众的喜怒哀乐、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人。还有些人是以颂扬某一种文化为己任,他们或精通论语孟子而对伦理礼俗的历史变迁一概否定,或唯西方是瞻而极度鄙视中国文化,这些人没有独立见解,脱离群众,所以是难以得到人民认可的。
许多专家习惯于回避阐明自己的立场,他们似乎是基于一种信念,即“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任其自然发展,就总是会自然地淘洗出最好的文化来,进而认为任何人的说三道四都是多余的。这种对自然过程自生自灭的盲目鼓吹,其实是对黑格尔思想的一知半解。事实上许多社会创伤,并不会随时间长河的流淌而自行愈合。例如,任凭市场的自然运行,也许会淘洗出利润最高的产品,但是却淘洗不出最优秀的文化来。民众渴望得到引导和精神激励,所以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一批具备深刻见识并为坚持真理而奋不顾身的人。文化诚然应该是多元的,但是文化不能缺少催人奋进的成分。要用这种文化来引领前进的方向,也是我们呼唤大师的原因。
一个国家靠“吸引眼球”的文化是难以延续的,必须有激荡心灵的文化,才可能立于强国之林。但是,各种文化元素通过自然碰撞所形成的合力,并不见得会聚焦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方向。
作为大师,在本领域术业精湛固然是一个先决条件,但是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是具有坚定操守的人,既不受利益的诱惑,也不屈服于权势的威慑。大师并不是完人,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当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但是他们不会不懂装懂、哗众取宠或文过饰非。他们总是满腔热情地提携青年,而不会去做争名逐利的事情。有人怀疑,在现时这个充斥着争名逐利的社会中,要求大师不争名逐利,是不是过分了?我们诚然不能期待所有知识分子都做到这一点,正如我们并不期待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成为大师,但是却不能断言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可能做到这一点,这大概也是大师之于我们这个时代更为弥足珍贵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悲观,认为大师时代一去不返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我们所期盼的,并不是在公众场合被冠以“大师”或“泰斗”等头衔的许多人。如果把那些“大师”计算在内,则现时的大师恐怕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多。真正的大师并不盛气凌人,他们应该是生活于民众之中,以理服人,并在任何场合总是恪守着一份淡定。
对于知识分子介入公众话题的行为,要给予更高的社会评价。事实上,如果有专家学者的介入,我们的社会舆论就不至于如此纷繁驳杂。不能因为这是学术以外的行为,就把它归入“不务正业”的范畴。知识分子要提升社会使命感,尤其是各个领域的资深学者,更应该站在广大民众的立场上勇于直言。民众期望构建一个社会风气清朗、歪风邪气无藏身之地、民族精神焕发、人民心情舒畅的文化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来自各个领域的大师的引领是不可或缺的。(来源:环球网 作者:浦家齐 上海大学教授) ▲◆★●■☆
明星私人会所 只是有钱人的游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7:会所文化在国外一直很流行,幷且处于高端地位,主要是为特定人群提供了一种交流平台。
入会真的要12.8万元?这个地方真的常人勿进?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以青年钢琴家郎朗(微博)为卖点、斥资千万打造的私人会所郎汇,就因这些满天飞的传言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而盘点明星会所,也成了连日来网上点击率颇高的热门话题。
奢华程度令人叹
明星开私人会所,郎朗不是第一个。近几年,明星会所在京沪等一线城市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明星争相步入“会所门”:赵忠祥的文化会所、郭德纲的相声会所、成龙的健身会所、
杨澜的精英会所、李连杰的“壹基金会所”……对于富裕起来的明星们来说,开豪车、穿戴奢侈品这样的高消费已不能继续挺立时尚潮头,于是,开会所成了他们有别于常人、彰显地位的另一个渠道。没有最奢华,只有更奢华。
据报道,赵忠祥会所里摆放的各种珍贵古玩、陶瓷、书法等收藏需要24小时监控,据称,一张纯手工雕刻了两年的小叶紫檀龙床价值400余万元,一张小小的海南黄花梨边角桌价值300万元,难怪赵忠祥说这个会所别人出5个亿他也不会卖。
另一方面,开私人会所更是明星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杨澜出任主席的君顶领袖会所,走的就是有钱也砸不开大门的高端路线,全球仅设500个会员席位,只吸纳欧美数国的王室成员、领军企业领导人、娱乐巨星、诺贝尔奖得主、世界顶级富豪等入会,入会费高达53万元;赵本山的刘老根会馆,对于那些腰缠万贯的暴发户来说也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会馆不光占用了位于北京前门黄金地段的文物建筑,还不惜顶着舆论的炮火对其大兴了一番土木。
交友挣钱两不误
会所文化在国外一直很流行,并且处于高端地位,主要是为特定人群提供了一种交流平台。目前内地的明星会所的定位,无不结合自己的身份特点,个性化味道十足。你会友,我健身,他搞艺术,大家一起赚钱,其乐融融。因为老话说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明星开会所部分目的是为了方便朋友相会。赵忠祥位于北京三环的文化会所就拒绝对外经营,走纯粹的私人路线,杨澜、倪萍都是这里的常客。
相对于普通投资者开会所,明星身份对于会所而言就是一把金钥匙。一位经济界人士分析说:“明星有更强的传播力,比如杨澜,她本身就认识很多世界名流,大家肯定看重的是她的人脉,不是都说你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吗?会所能帮你提供这样的机会。”虽然赵本山表示自己办会馆的目的不是挣钱,但从入会最低门槛5万元、四合院一天最低消费18万元,乃至99块钱一盘的豆腐来看,老赵做的绝不是亏本的买卖。
愿更多关注慈善
建私人会所是中国的达官显贵们自古就有的传统,为彰显自己的财力或突出个人品位,圈地建宅,极尽奢华之能事。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京城不少私人会所相继开业,开顶级私人会所之先河,是否有5000万元的公司资产成为当时进入俱乐部最基本的参考标准。由此可见,高门槛从来都是会所与生俱来的基因。但社会上的高档会所,大致以结交精英、畅享财富地位为目的,纯属小圈子的活动空间,私密、低调,一般老百姓并不会太多地去关注。明星会所就不同了,因为开办者无一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随着这些奢华场所的一再被曝光,明星对财富的态度给公众的感官刺激也就越发强烈。
作为公众人物,平日里被各路媒体追逐、被聚光灯烤得不厌其烦的明星们想找一处地方躲清静,这事儿本来也无可厚非,可是过度拒绝与民同乐难免招人反感。据了解,几乎所有的会所都强调它的私密性,明星会所的VIP包房就是为明星的私密而设。此外,这些明星会所大都会有前后两个出口,秘道、专用电梯也是多数会所的必要设施。对此有人问了:明星你有多少机密的事,需要开一个会所来解决?
越来越多的明星会所,究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化场所,还是烧钱炫富甚至违法的法律盲区?相比在私人会所建设上的不计成本,我们更愿意看到明星们在慈善事业上的一掷千金。(来源:新民晚报)▲◆★●■☆
焦虑的日本,从“湄公河”遏制中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北京 2012年4月27日电/前几天,日本在东京举办了第四次“日本与湄公河流域国家首脑会议”,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5个湄公河流域国家与会。其实,长期以来,日本并未对湄公河流域有太多关注,2009年,日本才发起了湄公河五国参与的“湄公河峰会”。那么,日本为何突然就高度重视起湄公河地区呢?环球网刊登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学者庞中鹏的文章指出,这和日本的焦虑有关。
文章说,湄公河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湄公河流域五国地处中南半岛,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稀土、有色金属、宝石等,这里还是世界上橡胶产量居首位的地区,同时湄公河流域地区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两大洋的陆地过渡地带,也是西南亚与东南亚的连接地带,自古就享有海陆交通要冲之地位。让日本焦虑的是,它认为中国在该地区占到了“先机”,自己“落后”了。于是,要迎头赶上,并牵制中国。此次日湄峰会举办之前,日本媒体就曾放出风,日湄峰会的目的就是“遏制中国在湄公河地区影响力的扩大”。
比如,在这次峰会中,双方讨论的一个重点就是加大日本提议的横穿湄公河地区的“东西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而这一“东西走廊”就是针对中国的“昆曼公路”发起的。2008年,北起中国昆明、南到泰国曼谷的“昆曼公路”贯通之后,日本对此感到不满,认为昆曼公路为扩大中国影响力提供了便利。于是,日本提出的“东西经济走廊”。该“走廊”东起越南岘港,经老挝南部、泰国东北部,至缅甸毛淡棉港,可以说是打通了中南半岛的东西两端,如果日后开通,将会使中国南海与缅甸南部的安达曼海连成一体,不仅方便了日本在湄公河各国的贸易与投资,更为重要的是,能使日本牵制中国与湄公河各国的发展变得更加容易。
与此同时,在美国“重返亚洲”的今天,日湄高调举行峰会也有了特殊意味。为配合美国,日本也是在努力“履行义务”的。比如,这次缅甸总统吴登盛访问日本,是缅甸国家元首1984以来的首次访日。1987年后,日本冻结了对缅甸的日元贷款业务,此次吴登盛与野田佳彦就商讨了日本免除缅甸所欠的大部分债务并就恢复对缅经济援助的事情。
而至于日本与这些湄公河国家的关系,记得1977年日本时任首相福田赳夫出访东盟国家时说:“日本与东盟应在和平与繁荣方面以平等伙伴的地位共同创造相互的命运,我到此地来不单仅是提供各种经缓,我以为‘心连心’的结合应是我们最大的目的。”如今35年过去了,日本真的做到了“心连心”了吗?未必。▲◆★●■☆
日本延伸大陆架申请首获联合国批准
http://news.cntv.cn/world/20120428/110077.shtml
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2年04月28日
日本东京之南1700公里海面上的冲鸟礁
CNTV消息(网络新闻联播编译 邹娴报道)据共同社4月28日报道,日本外务省27日宣布,关于延伸大陆架的申请首次获得联合国批准。获批的是太平洋4个海域,总面积约达3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82%。大陆架范围即使超出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