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苏共“失魂”的教训

值得一辈子珍藏的【生活经典】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6916&msg_id=284

 

    ★ 对待爱你的人一定要尊重,爱你是有原因的,不要问为什么,接受的同时要用加倍的关爱回报,但是千万不要欺骗人家的感情,哪怕你对人家没兴趣,哪怕人家长得丑一点,这是你用钱买不来的财富。记住:轻视人家付出的情感就等于蔑视自己,玩物丧志,玩人丧德,爱人是一种美德。

 

今 日 看 点 : 2011-0625▲◆★●■☆

 

当前中国腐败出现群体化等新特征

http://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4994726.htmlwww.sina.com.cn

 

腐败频变种亟待反腐制度创新

http://news.sina.com.cn/pl/2011-06-24/021622695584.shtml

 

广东新阶级分析 不是腐败更超乎腐败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2477

 

党内腐败现象 没从根本上遏制

http://www.zaobao.com/zg/zg110625_002.shtml

 

瞭望:苏共“失魂”的教训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6/25/7246565_0.shtml

 

中国共产党九十载功过,谁来评说?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2453

 

 


当前中国腐败出现群体化等新特征
http://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4994726.html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5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2011年06月25日讯 (记者 孙乾)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昨天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二部副主任辛向阳的署名文章,探讨当前中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对策。文章具体分析了当前中国腐败所出现的新特征,主张尽快制定并实施财产申报制度。

  文章指出,当前中国的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由收钱收物的“硬腐败”发展为接受各种服务、旅游出国等“好处”的“软腐败”;由个人捞钱的“小腐败”上升为集体福利、挥霍公款的“大腐败”;由内资企业的“内资腐败”发展为外资企业参与商业贿赂的“外资腐败”;由一人出事的“单案”扩大为一揪一串的“窝案”。

  文章建议,我国要尽快制定并实施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要报告本人、配偶及由其抚养的子女的家庭财产,包括大额现金、存款、有价证券、房产、汽车、债权债务等主要家庭财产。中央巡视组采取例行的抽查制度,如每年抽查1%-5%的领导干部的个人财产。对抽查发现的不如实申报的干部,一查到底,这种不确定性的威慑力比简单的惩罚措施更大。对于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须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上对其财产予以公开公布,对未公开、公布的财产,一经查明予以没收充公,并取消三年提名资格。

  ◆ 群体化

  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 高官化

  据公开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7人。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 巨额化

  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辄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2009年已基本查明涉案的3l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亿元,人均高达l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亿元,人均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亿元,人均1.4亿元。

  ◆ 期权化

  “权力期权化”交易的是一种“权力”,其不直接涉及钱物,因而形式和过程隐蔽,相互兑现往往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如高薪任职、分给股权、优厚待遇等。

  腐败分子进行权力操作可用“扶持企业、促进发展”为借口,即使损害国家利益也可用“改革代价”遮掩,过程隐蔽,其交易方不是在职干部,甚至可能不是其本人,对象和内容都较为隐蔽。“权力期权化”改变了腐败获利的时间和方式,为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变现可能。

  ◆ 潜规则化

  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消极的因素是滋生腐败的条件,如“潜规则”文化在官场流行,很多行为规则不公诸于世而是如“黑市”交易,公诸于世的规则,大家又不遵守。同时,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消解制度的倾向,在现实中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还有“圈子”文化,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入围的干部争宠,不入围的干部被剔除,这种示范效果迫使大多数干部去遵从新的游戏规则。从追求庇护到跑官买官,并按照这一游戏规则提供的激励机制来作出行为选择,使正直干部越来越难以生存。

  ◆ 国际化

  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勾结,共同犯罪;有的利用国际间法律的差异,国内犯罪,国外洗钱;有的以境外商人为合作对象,在为对方牟利后,在境外“交易”,赃款赃物滞存境外。一些涉案的党政干部特别是关键涉案人员一有风吹草动即随时出逃。

  “裸官”问题浮出水面,暴露出以往外逃贪官贪腐时“留一手”(任职期间有意送妻儿出国,独自一人在国内),贪腐行为败露后立即逃往国外的腐败谋略。某些干部利用出国考察机会滞留不归的情况更是暴露出贪官风险意识的增长。

  ◆ 新型化

  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拍卖等方面的反腐败措施比较少,导致新兴领域腐败案件频繁发生,在这些领域中,腐败呈现出金融化、虚拟化特点。

  与异性直接相关的腐败现象不可轻视,中纪委研究室原副主任、中纪委北京培训中心原主任、原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副主任刘春锦指出:受处分的厅局级干部中,90%的落马贪官都有包养情人,甚至有多个贪官共用一个情人的现象。▲◆★●■☆


腐败频变种亟待反腐制度创新
http://news.sina.com.cn/pl/2011-06-24/021622695584.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4日  京华时报

  反腐制度的创新,应着眼于反腐大局,搞系统性、集成性、根本性的制度创新,使腐败分子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愿腐败,如此才有“道高一丈”的理由。

  本报特约评论员 乔子鲲

  今天,腐败与反腐败魔道斗法的无休止,决定了魔术与道术相生相克的无穷尽。一些腐败分子总想全身而退,便使出浑身解数,搞出一些新的腐败形式与手段,在监管的阳光一时难以照耀的角落暗自滋生。

  前有中山原市长李启红“指导”亲属炒股获利,却妄想逃避刑事罪责。今有茂名市原常务副市长杨光亮,把权力当作产业运作,用赃款进行多元化投资。另有茂名几位政法系统人员,与涉黑团伙勾结,权力与暴力联合运作,形成黑色腐败产业链。

  如果说他们是在任上即行腐败,那么另一些人则搞的是“期权腐败”。在任上装清廉,但暗自通过手中的权力为特定对象谋私利。表面上分文不取,却在心照不宣中留待来日,即待其离职或退休后再接受各种形式的好处,获取权力的“期权”收益。

  这些年,从内幕交易到官商合谋,从官黑勾结到期权腐败,腐败方式层出不穷。尽管反腐部门都曾注意到,有的还及时出台反腐制度,也有一些腐败官员因此落马,但与腐败变种频生的形势相比,与其方式创新百变的情况相比,一些反腐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进展缓慢,致使一些腐败分子成了漏网之鱼。这提醒,反腐制度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引人关注的是,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近日公开回应期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