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中国高铁成为下一个三峡工程

值得一辈子珍藏的【生活经典】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6916&msg_id=284

 

    ★ 这世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不要参与评论任何人,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所谓盖棺论定的道理多简单,就是有人操之过急。谁也没有理论依据来介定好人与坏蛋,其实就是利益关系的问题。

 

今 日 看 点 : 2011-0619▲◆★●■☆

 

中国30个省会居民全部感觉不幸福 教授震惊

http://news.chinaiiss.com/html/20116/14/a3a8de.html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时速正在慢下来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2184

 

莫让中国高铁成为下一个三峡工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审计署曝光京沪高铁10起涉案案件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2222

 

南海的大局观与对抗推测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1946640.html

 

缅甸克钦独立军为何向中国求救?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1955587.html

 

 


中国30个省会居民全部感觉不幸福 教授震惊
http://news.chinaiiss.com/html/20116/14/a3a8de.html

2011-6-1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全国居民幸不幸福?仅仅1个月,中国社科院的两个课题研究组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5月6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城市居民整体上比较幸福,幸福感均值呈持续上升特征;其中石家庄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一。该报告发布会之时,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以自己是石家庄人为例做出反驳。

  “每次回石家庄都能听到抱怨,整个河北都觉得不太满意。”她在现场的发布会上说。

  而在6月11日,中国社科院与首都经贸大学共同发布的《中国30个省会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给出了相反结论:30个省会城市(拉萨除外)没有一个城市的居民对生活质量感到满意。

  30个省会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指数平均值为49.71,排名最高海口得分仅仅为55.08。根据设计,城市居民对于生活质量主观满意,需要得分在75分及以上。该结论是对全国7万户的居民家庭调查得出的。

  参与研究的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对此也感到非常震惊:“在经济高速增长30年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仍处在一般的水平。”

  ● 平均得分49.71

  根据上述调查报告,尽管自1978年以来,人均gdp平均每年以9.2%的速度增长,但是居民并不感到幸福。

  根据主观感受的满意度测算,得分值为50分为“一般”, “满意”是75分。6月份刚完成全国30个省会城市生活质量调查,主观感受的指数平均值为49.71,尚不及格。

  其中排在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海口、兰州、杭州、济南、银川、合肥、成都、重庆、西宁、长春。排在后五名的是昆明、太原、南昌、呼和浩特、武汉。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分别排名全国20、23、25位,得分都在50以下。

  上述生活质量满意度测算,涉及生活成本、环境、便捷以及节奏等内容。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认为,北京等大城市主观满意度靠后,可能与生活节奏很快,生活成本高等有关系,像银川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靠前,可能与城市小,生活节奏舒缓有关。“(银川)骑着自行车10分钟可能就能兜一圈。”

  根据上述报告,就满意度(主观)指标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并没有显著高于西部地区。这可能与西部城市居民生活更加便利,生活、环境改善幅度较大等有关系。

    ● 经济增长并未提高满意度

  对此,多名学者认为应该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张连城指出,目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期望值存在差距,居民主观满意度偏低与通胀率高、高房价、社保水平低、生活节奏快有关。“这也说明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的提高。”

  为此,在“十二五”期间,在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经济增长方式、收入分配方式的转变,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则是最重要的任务。

  “经济高速稳定增长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张连城说。▲◆★●■☆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时速正在慢下来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2184

    2011-6-16:世人瞩目的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时速,正在慢下来。2011年6月13日,铁道部举行京沪高铁开通运营新闻发布会宣布,京沪高铁工程已通过初步验收和安全评估,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运营。京沪高铁的最高票价为1750元,最低票价为410元;运营时速则从原来设计的每小时380公里,改为每小时300公里和250公里两种。

  毋庸置疑,正如19世纪,铁路帮助英国和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必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到2012年,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届时,中国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速度的提升意味着经济运行成本的节约,也意味着时间成本的大量减少。可以说,发展高铁,减少成本,实行客货分离,是中国在高速发展经济时的一种必然选择。

  对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言,发展什么样的高铁才符合中国人的切实需要?是更快、更安全还是更经济?《中国新闻周刊》通过对高速铁路降速内幕的翔实调查,为读者揭开中国高铁发展中,速度与安全,速度与效益的艰难抉择。

2月20日,京沪高铁上海段试跑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

  ● 理智与激情 中国高铁的快慢之变

  2011年5月27日上午,京沪高铁初步验收工作结束的第二天,沈志云正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里,等待着飞往成都的航班。

  几天前,这位82岁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还在四川峨眉山的实验室里,忙活着一项挑战飞机的试验:研制时速600公里的真空管道高速列车。

  如果沈志云的试验能够变成现实,那么乘坐这种真空管道高速列车,从北京到成都最快只要四个小时。这也是沈志云在有生之年里,最愿意看到的交通奇迹。这位对于速度抱有极大热情的老人,5月25日到26日受邀参加了京沪高速铁路的初步验收工作。

  “从上海返回北京时,一路都没停,除了一处因路段施工,不得不降速通过之外,其他跑的都是350公里时速,全程用了四个小时多一点。”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聊起数天前京沪高铁专家评审经过时,沈志云的声音高了起来,“非常稳!非常稳!”

  令沈志云最兴奋的,还是350公里/小时的高速度。不过,再过一月,当沈志云作为一名普通乘客,登上试运营的京沪高铁时,他会发现,这条设计时速为380公里的高铁,初期实际运行时速将被限制在300公里以内,比一年前铁道部宣称的目标速度慢了80公里。降速后,京沪之间最快的旅行时间,将从四小时延长至五小时左右。

  6月13日上午,来自京沪高铁开通运营新闻发布会的消息称,京沪高铁已通过初步验收和安全评估,完全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运营。在90对动车组列车中,有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63对、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列车27对。

  京沪高铁自从立项伊始,便一直波折不断。这条连接北京和上海的高速铁路,从1994年立项准备到今年6月底建成运行,此间经历了急修还是缓修、用轮轨还是磁悬浮技术、自主研发还是技术引进等数次大争论,前后历时近二十年,历经李鹏、朱镕基、温家宝担任国务院总理的三届政府。其投资总额也从 1994年预估的950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