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六十一感悟:诚实守信专心致志—-推动事业发展
人要专心就能做成好多事。人的潜能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件事情,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今 日 看 点 : 2011-06–11▲◆★●■☆
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会首度揭开“神秘面纱”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06/11/c_121521698.htm
科技奖励制度引学界质疑 专家称评价过于物化
http://society.stnn.cc/minsheng/201106/t20110611_1593328.html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主任:对学术造假无限期追究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6/11/c_121521687.htm
为什么南中国海局势越来越紧张?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106/t20110610_1592991.html
马英九离台独有多远?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6&postID=7332
理想主义思潮在中国重新抬头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106/t20110610_1592983.html
中国能源消耗超越美国 位居全球第一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1922
能否长盛不衰,关键得看执政效果怎么样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1962
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会首度揭开“神秘面纱”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06/11/c_121521698.htm
2011年06月11日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1日电(记者 余晓洁)夏至已近,北京四环外一家宾馆。
这里有一份没有名字的签到名册。每个评委一串代码,一个房间号。
他们签下一份很薄但“沉甸甸”的诚信承诺书:不向任何单位、人员透露评委身份;不利用评审专家的身份、影响,为评审对象获奖提供便利;不谋取任何可能妨碍公正评审的不正当利益,如索取或接受评审对象及相关人员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
这是一个和高考考场一样高度封闭的评审会场,佩戴胸牌的评审委员进入会场前必须将手机交由警卫保管。一台解放军保密委技术安全研究所研制的“移动电话切断器”红色显示灯亮着。
室内,现代服务业信息化领域的20多位评审专家一边认真聆听答辩人陈述,一面通过投影仪看项目演示文稿,时不时地审阅各自前方的电脑里的项目材料。15分钟陈述完毕,评审专家和答辩人你来我往激烈的电话远程问答进行了10分钟。
一年一度备受社会关注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正处于初评阶段。本周末,国家科技奖励初评会首次允许媒体短暂现场观摩,揭开了“神秘面纱”。
“今年评审会打电话的没有了,发短信的没有了,安静了很多,干净了很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大挺说。
与往年不同,今年评审采取“随机双盲”方式遴选专家和确定工作人员。
“所谓双盲就是项目答辩人既不知道评审专家是谁,也不知道工作人员有哪些。”邹大挺说,参加评审的项目当随机确定答辩顺序,保证项目答辩安排的公平性。
今年初评会增设打分程序,评委对项目打分,提交打分结果并签字确认。工作人员现场汇总打印,组长签字确认。然后,组长主持对项目答辩过程中不清晰之处或有异议的项目进行讨论。
最关键的一环是投票表决。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下达的指标,以一次性、记名、限额投票表决产生初评结果。
初评会上各位评委的打分情况和初评结果被实时传输到一间计算机中心,数据被及时保存。
根据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种。每年评审一次。
“公开、公平、公正地评好国家科技奖,国家有要求,科技界寄厚望,公众高度关注。奖励办将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工作的思路和办法。”邹大挺说。▲◆★●■☆
科技奖励制度引学界质疑 专家称评价过于物化
http://society.stnn.cc/minsheng/201106/t20110611_1593328.html
星岛环球网 2011-06-11 从西安交大李连生科研成果造假到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检测出三聚氰胺,从学术界论文抄袭、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到上海交大陈进“汉芯”公然造假、骗取国家巨额科技投资学术界接二连三出现的、广为社会各界诟病的严重科研不端行为,不仅有损中国学者自身的形象,更让中国的科学家蒙羞于世界——一位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做访问的科学家向《瞭望》记者诉说,他已经几次被问: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喜欢作假?
《瞭望》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不时被“造假”裹挟?究竟是什么原因,在被誉为“最后一块净土”的学术界,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腐败得以大畅其道?
作为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主党派,九三学社自2007年起,连续几年就科技评价体系、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向全国两会递交提案。
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也不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要改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净化学术空气,营造一个倡导科学精神、潜心科研教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今年,又有多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联名提交议案提案:建议加大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力度,彻底改革科技奖项评选机制,减少科技奖励数量,结束当前的造假获奖乱象,从而维护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实现科技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否则,将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损害国家的创新精神。
科技奖励制度为何引发了学界的一片质疑?难道它真的是把“双刃剑”,既没能实现它设立的初衷,又加剧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美国学者埃尔菲·艾恩曾在《奖励的惩罚》一书中,对奖励制度的各种弊端和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入剖析,很值得我们深思。
事实上,我国曾在1999年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过一次全面的改革,调整奖项设置、奖励力度、奖励结构、评价标准和评审办法,并在2003、2004、2008年分别对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进行过修订。现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就是2008年修订、2009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
但是,这些改革似乎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但科技界内部要求改革评价奖励体系的呼声强烈,就连普通民众也对学术界屡屡出现的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喊“打”,科技奖励制度又到了需要深化改革的时候。实事求是地深入分析科技奖励所起的作用和客观效果,或许会对未来的改革有所帮助。
不能回避的是,科技奖励制度只是我国科技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评价的一种具体体现方式,作为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获得社会认可的主要方式,科技评价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机制。只有深入改革科技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才有可能解决好目前学术界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只有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才能使科技评价体系和科技奖励机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科技教育界目前这种为了获奖而进行成果打包、捆绑搭车、人情公关等等乱象,才有可能得到遏制并最终无处遁形。(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瞭望》文章:争议科技奖励制度
面对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新需求,我国科技评价体系能否跟上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变化?目前的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科技发展相适应?
今年2月1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一时舆论哗然。
据科技部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当时的媒体就此发布的消息有2万多条。引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