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六十感悟:洁身自保无欲则刚—–懂得节制
只有懂得节制,才可能做好选择。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必须学会约束自己,时时审视自己,关键时刻要会洁身自好,要懂得无欲则刚的道理,千万不要让一些坏习惯影响了自己的人生。
今 日 看 点 : 2011-06–10▲◆★●■☆
政府被批不可怕 可怕的是拖延塞责一错再错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1895
揭秘李光耀:非典时期曾对中国落井下石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1893
金正日上月访中时未见到江泽民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1/06/chosun110609.shtml
中国30年内无法撼动美国地位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1/06/08/20110608000024.html
关乎国家存亡:看网络战的五种作战样式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2/23/20110603/16578476.html
港人对大陆人反感度大增
http://www.zaobao.com/zg/zg110610_008.shtml
不要分国军共军 我们都是中国军队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34784/c5
两岸在南海上的隐性合作将会浮出台面
http://mil.chinaiiss.com/html/20116/10/a3a6a9.html
政府被批不可怕 可怕的是拖延塞责一错再错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1895
2011-6-9 原题:警惕政府“无形资产”流失(人民观点·如何回应社会关切②)
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振政府公信,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
相对于经济发展成就、社会财富积累等“有形资产”,公信力属于“无形资产”。如同有形资产的建树需要集腋成裘,无形资产的聚集也靠点滴积攒。不同的是,政府“无形资产”的流失,却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在近年来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上,各级政府的不同回应,见证了“无形资产”的消长变化。
还记得2009年成都公交大火惨剧发生之后,信息公开的主动、及时,不仅消解了种种疑问、猜想,也使公众和政府“站在一起”去共同面对。而最近的深圳大运会,面对公众对“禁止农民工集体讨薪”的质疑,住建部门追回禁令并公开道歉,不仅呈现了特区的城市精神,也有效地维护了地方的形象。
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如果事情出现后不是衔恨披露信息者“瞎捅娄子”,而是尽力促成政府与民众的顺畅互动;事态激化后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着力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化危为机的“双赢局面”——政府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水平与公信力,百姓实现了正当的诉求和利益的公平。
我们有的干部,常误以为虚心听取批评、积极回应质疑,就会失了身份、丢了面子,甚至会削弱权威、消减威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任何治理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出现批评质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矛盾拖延塞责,一错再错。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发酵的路线图表明,回应失当、进退失据,才是公信受损的症结所在,也才会陷入动辄得咎的“信任困境”:做好事和做坏事一样会受到批评,说真话和说假话一样会被质疑。
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我们应充分理解治国理政的各种艰难,了解地方政府承担的发展责任,体会广大领导干部面临的现实挑战。但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恪守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越需增强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越需坚定对人心向背的清醒认识:政府公信的“无形资产”,远比经济成就等“有形资产”更为重要。不能让一些地方建起了气派摩登的高楼大厦,却在违规的强拆中离散了人心;构建了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却因工程腐败蚕食了信任;创造了引以为傲的GDP,却让子孙在不断蔓延的污染中承受痛楚。一边建树“有形政绩”,一边流失“无形资产”,这样的发展,这样的行为,怎能不降低“信任指数”?
人民信任方可载舟。纵观90年风雨历程,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全国执政,正是因为“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央一再告诫党政干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前又特别提出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维护群众利益,政府才能赢得人民信任,才能获得奋发作为的价值保障。
民心是最根本的执政资源。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振政府公信,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只要从这个高度去认识并身体力行,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同心协力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来源: 人民日报▲◆★●■☆
揭秘李光耀:非典时期曾对中国落井下石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1893
2011-6-9:李光耀“退休”了,这位自新加坡自治那一天起便不间断出任内阁职务的87岁老人,如今终于“全退”了。他和搭档吴作栋的双双谢幕鞠躬,加上此前不久,新加坡国会选举中执政党人民行动党的“退”和反对党历史性的突破,一时间让新加坡的“新”,俨然名副其实了一把。
然而李光耀并没有远离人们的视线:东方或西方寻章摘句,试图给这位进入政治暮年的历史人物盖棺论定者有之,力图分析“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乃至 “新加坡式亚洲发展模式”走向者也为数不少。不仅如此,李光耀本人也并没有就此从舞台侧门走入后台,再从后台登车离去,而是依旧不时在闪光灯面前露个面,对新闻媒体不冷不热地吹一点点风。
正如法国《世界之眼》杂志专题文章所坦言,所谓“后李光耀时代”其实尚未开始,李光耀的影响力,在这个仅有707.1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依旧无处不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认真研究一下这个事实上并没有真正退休、理论上却已经退休3次的老人。
合作者和不合作者
自青年时代开始,李光耀就曾表现出一个“良好合作者”的气质。
他是华人,祖籍广东大埔的客家第四代,尽管在新加坡土生土长,却是纯正华人血统。尽管如此,由于自幼受祖父李云龙影响,他受到的是殖民地化英式教育,先是直落古楼小学,继而是莱佛士书院-莱佛士学院,一脉相承的殖民地系英语教学培养、熏陶,课内、课外、参考书、伙伴,不是西人便是“新格里希(说英语的新加坡华裔)”,甚至连殖民者子弟热衷的童子军也不曾错过。他的学业曾被二战打断,但战后他不但立即重拾学业,还远赴英国,就读伦敦经济学院、菲茨威廉学院和剑桥大学,接受正统的英式精英教育,并捧回一个炫目的“双五星”。
他的家族是英属海峡殖民地的优秀属民、华人中凤毛麟角的既得利益者,但他的学业和前途一度被日本侵略、占领打断,于是他曾转而和占领者合作,利用自己的中英文特长,受雇于日本占领当局的“报道课”。
战后英国人回来,他仍然是良好的合作者。留学归来,他执业律师,随即从政,成为活跃的政治人物,最初加入的政党,同样是亲英的进步党。
新加坡自治后,李光耀是内阁和议会中推动“星马合并”的热心人,正式合并后也竭力主张“星马合作”,他本人曾自诩是“马来人最好的合作伙伴”。新加坡独立后,成为美国东南亚战略的重要环节,他再次以“美国在东南亚最优秀合作者”的面目登场。
1970年代起,台海两岸的对峙、竞争渐渐登上东亚-东南亚地缘政治的“中心球场”,李光耀和新加坡则左右逢源,在大陆和台湾均扮演“诤友”角色,一度被双方官方、民间视为最好的合作者。这在当时的氛围里,也算得绝无仅有的异数。
不论在东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