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在钓鱼岛及稀土等问题上联手对中国施压

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四十五感悟:聚集英才用人所长—–开创光明

 

对于现代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需求得“贤臣良将”,有精干的下属辅佐。这就要求领导者们能做到“尚贤”,以才为标准,招揽一批可用之才。

 

今 日 看 点 : 2010-1107 ▲◆★●■☆

 

盘点“十年后中国”三大关键词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0/11/06/20101106000006.html

 

美日在钓鱼岛及稀土等问题上联手对中国施压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1-05/1129617737.html

 

毛泽东点评周恩来:政治上有弱点 但是个好人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0_11/06/3022450_0.shtml

 

 

 

盘点“十年后中国”三大关键词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0/11/06/20101106000006.html

朝鲜日报记者 朴秀缵 (2010.11.06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月15日开幕,会议的亮点是,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被增补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可以说习近平作为继胡锦涛之后的中国下一代领导人,正式获得认可。

但在会议闭幕的18日,世界经济学者和分析师的视线全部集中到另一个地方。这就是当天出炉的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具体内容将于明年初公布,但将从2011年开始引领中国经济未来5年的“蓝图”正式露出水面。

▲ 据中国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公布,上月31日闭幕的为期6个月的上海世博会累计参观人数达到7000多万人次。中国政府认为,通过此次世博会展示了中国经济上升的地位,但中国国内外专家指出,中国经济要克服的难题堆积如山。照片=法新社

中国五年计划的出发点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模仿了苏联的五年计划。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此后陆续制定五年计划。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为了淡化政府控制经济的印象,把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但即使换词,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也没有减弱。中国经济的最大“庄家”中国政府规划的未来就包含在五年规划内。

①比出口更重视内需:从量的增长转型到质的增长

■ 制定规划耗时3年 研究世界最大规模政策

据中国媒体报道,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从成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转折点的2008年下半年开始制定。这项工作由中国国务院下属经济政策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简称发改委)全权负责。而第一步就是对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进行评价。发改委委托国务院下属智囊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和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三家机构,对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进行评价。

2008年底,发改委根据世界银行、清华大学等机构的评价和国家统计局实施的民调,挑选中国经济、社会的20个热点问题,向政治、经济专家集团进行咨询。参与订立第十一个和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在接受《北京周报》采访时表示:“以对政府政策的研究和咨询活动而言,这是世界最大规模。从规划订立到公布经过了10多个阶段。”

上月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首次向大众公布了该规划案。预计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CEWC)上将制定包含具体政策目标的最终方案,并于明年1至2月再次征集各界意见。届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等中国最高领导人将悉数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规划将在明年3月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最终表决。

■“十二五”规划的三大关键词

至今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包含以下三大内容。

第一,通过扩大内需实现发展。该目标也包含在“十一五”规划中,但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政府的意志显得进一步得到加强。

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民间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据的比重超过50%,但此后持续减少,去年减至48%.最近3年,中国贸易顺差年均达到2500亿美元,对中国造成了负担。美国、欧盟的贸易压力逐渐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加剧。

三星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Choe Myeong-hae在最近公布的报告中评价说:“在中国政府公布的规划中,含有量的增长意义的‘经济增长’一词仅出现了2次,而含有质的增长意义的‘经济发展’一词反复出现了13次。这意味着中国要从以投资、出口为主的发展改为通过扩大内需来保持和加强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是民间收入增大。1995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7倍以上,但除去税收后的国民可支配收入,城市和农村地区仅增加4倍和3倍。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并不是工人而是政府”的认识。因此,中国政府根据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概念,以上调工人最低工资的方式,来提高实际收入。

第三是节约能源。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在5年内减少20%GDP能源消耗量,但实际上就连目标值的一半也没能实现。中国政府在此次“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将扶植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计划,在钢铁、机械等能源消耗较多的重工业领域,促进企业间的收购、合并等,来实现设施现代化,以提高能源效率。

②民间收入正在增加:将政策重点放在提高工人收入上

■ 中国政策改变对韩国对中出口的影响

专家认为,如果中国从明年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从原来的年均10%降至7%至8%.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将代替“经济增长引擎”出口,重点培养目前不稳定的内需市场。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表示,如果中国GDP减少1%,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就会减少2%,韩国GDP将减少0.3%左右。

还有分析称,如果中国工人的收入增加,对于瞄准中国内需市场的韩国企业来说也可能是一种机会。特别是,新能源等中国政府重点扶植产业的前景十分明朗。庆熙大学教授Jeon Byeong-seo表示:“中国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截至2015年普及100万辆电动车。这将开创相当于60亿个手机电池的充电电池市场。”

当然,即使“蛋糕”增大,也不一定都是机会。LG经济研究院研究员Lee Cheol-yong表示:“享受优先购买本国产品和各种进口壁垒优惠的中国企业,将逐渐提高市场占有率。”

如果中国政府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占韩国经济12%的对中出口放缓的可能性很大。目前,韩国对中出口产品中70%是零配件和半产品等中间材料。至今为止,韩国都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对这些中间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出口到第三国。但如果中国政府根据民富政策全面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这种加工贸易方式将不再有意义。如果是具备高科技书的企业,还可以根据中国的产业优化升级,直接或间接获益。

③扶植新兴产业:确定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中国社会能否“翻身”?

中国和西方媒体对“十二五”规划的评价截然相反。这也可能是对中国未来经济的评价。香港《明报》评价称:“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社会制度发生变化,从 70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新的30年。”而英国《金融时报》评价称:“中国没能脱离中央政府制定计划,由地方政府实施的双重结构,因此规划能否实现令人怀疑。”

中国经济能否再次翻身?无论结果怎样,“十二个”规划将成为其分水岭。在中国政府的“十二个”规划相关言论中,表现出比“十一个”更加严重的焦虑感。中国《人民日报》上月21日指出“中国的发展,正处在关键
时刻。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留给我们的时间只剩下十年……外部复杂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国内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不断显露,不容回避。”

◎关键词一:包容性增长

就是通过经济发展成果来影响国家、地区和人民,并实现协调经济发展的原则。由胡锦涛于今年9月首次提出。

◎关键词二:小康社会

这是邓小平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增多,大部分国民不再为日常生活而担忧的状况。中国政府曾宣称,到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

美日在钓鱼岛及稀土等问题上联手对中国施压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1-05/1129617737.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5日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发自北京 “我们与日本的同盟关系居于首位,这是我们在亚太地区进行接触的基石。”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风景优美的夏威夷说出这句话时,日本外相前原诚司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在他看来,日美不仅仅是战后60年来军事上的盟友,更是今后共同应对中国崛起的一把利器。

  远的不说,就在刚刚结束的东亚峰会上,日美联手上演了一场中国包围剧。而主角,正是东洋这位鹰派中的鹰派,和西洋那位优雅中带着犀利的女政客。

  前原挑衅再度惹恼中国

  “日方在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通过媒体不断散布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论,此后又对中日外长会晤内容散布不实之词,破坏了两国领导人在河内会晤的应有气氛。”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10月29日在越南河内发表讲话。

  这天,国际上众多媒体预测中国总理温家宝和日本首相菅直人将在此前“走廊偶遇”和“电梯间外巧遇”的“非正式”铺垫下,进行正式会晤。

  但是,29日晚,预定举行会谈的饭店却寂静得可怕。是谁,一手炮制了这场“冷战”?

  就在中日外长举行会谈的前一天,前原与希拉里见面时还谈及了钓鱼岛问题。在日美举行的共同记者见面会上,希拉里再次重申了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范围的美方立场。对此,前原充满感激地回应,“希拉里的讲话给我带来了勇气。今后要继续推动日美合作。”

  次日,中国外长杨洁篪与日本外相前原的会谈如约进行。1小时20分的会谈,大大超出了预定的半小时。这也是前原就任外相以来与中国外相的首次会谈。据日本《每日新闻》披露,双方讨论了稀土出口、11月在日本举行的APEC会议、重新启动六方会谈等问题。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双方重申了各自的立场。

  看似平静的会谈,暗含涟漪。

  会谈后,前原在对日本记者团的吹风会上表示,“日方提出恢复关于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的谈判,杨外长表示‘会创造必要的环境’。”

  而法新社却对此进行了曲解报道,文章称中日双方在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上达成一致。此后,在中方的抗议下,日方敦促法新社承认这是个“错报”,并对文章进行了修改——“前原外相没有对记者团说中日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

  但是,就在中日首脑会谈被取消之后,当有日方记者问前原取消的缘由时,前原只是不耐烦地回了一句,“问中方去”。

  结束访问回国后,前原还对无法举行中日首脑会谈一事上中方的态度耿耿于怀,“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是自民党时期就被确认过的了,这又不是什么新话。为什么首脑会谈没成行?我也理解不了。”前原的潜台词是,在中日高层见面前的敏感时期,确认钓鱼岛属于日美安保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尽管中日举行首脑会谈的氛围一再被破坏,但是30日,温家宝与菅直人还是举行了约10分钟的非正式会晤。“时间短暂,但会面本身也是对前原一系列言论的回击。”一位日本问题专家分析。

  据日本媒体报道,10分钟的“寒暄”中,双方确认了要继续推进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肯定了恢复民间交流的重要性,并同意继续扩大民间交流。

  “鹰面具”背后的民意支持

  “不用急着举行两国首脑会谈,球在中方那边。”10月15日,前原曾为中日首脑正式举行会谈的计划泼冷水。这次的非正式会面,是否也在前原的意料之外?

  从9月8日非法逮捕船长,到10月底在越南的一系列言行,前原不断强硬的背后,有国内政治的撑腰和日本民众的支持。

  11月1日上午,日本三十位议员在国会内小范围观看了所谓证据的撞船录像带。在录像公开问题上,尽管菅直人持消极态度,但是前原从一开始就强烈赞成公开。这“一呼”得到了国会议员们的“百应”。

  回顾这两个月来日本政坛关于渔船冲突事件及钓鱼岛问题的言论,几乎呈现了强硬势力一边倒的态势。在这场对华强硬大潮中,很多有名望的知华派老议员都不得不选择了“集体沉默”。

  而前原作为走在最前端的弄潮儿,一方面坚定执行着自己联美抗中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国内政治界对华大爆发的形势。

  政治家们的言论、媒体的导向自然也影响甚至左右着日本民众的判断。

  根据10月30、31日的《产经新闻》与FNN电视台联合舆论调查显示,菅直人内阁支持率从上个月重新组阁初期的48.5%下降到36.4%,跌幅达12.1%。民众主要的不满集中在外交安保政策上,认为首相在这方面没有发挥指导力的占了71.8%。对于渔船冲突事件日本政府的应对,73.5% 的日本民众认为“不合适”,78.4%的民众要求“全面公开录像”,此外认为应该强化钓鱼岛周围警备的高达81.5%。

  同一时期进行民调的《日本经济新闻》的调查也显示,内阁支持率从9月份的71%下降到了10月末的40%,其中钓鱼岛问题政府应对和小泽的政治献金问题成为支持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如果说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日本民众对华态度还是一分为二的话,在围绕钓鱼岛的领土问题上,可以说多数日本民众与“寸步不让”的前原保持了一致。

  “前原很有野心,迟早有一天要当首相。”早就看透了前原的政治目的的一位专家分析,通过钓鱼岛事件的强硬姿态,前原巩固了其在国内政治和民众心中的地位,赚足了人气分,为将来竞选首相铺了路。

  同样至关重要的是,前原还得到了来自美国的宠信。就在28日日美外长会谈开始时,前原意外地收到了希拉里的馈赠——一辆蒸汽火车模型。由于美方事先了解到前原是铁道迷,特意准备了这份惊喜。当希拉里一边把模型送到前原手中,一边开始讲解模型的原理时,前原高兴地说,“这个,我清楚得很。”

  场内场外,日美都表现得亲密无间。

  美国对华的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