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朝鲜今日将就天安号事件举行大校级会谈

好友间禁忌,你都知道吗?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161&msg_id=656

 

人的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人,相对的有一些就会变成你的好朋友或仇人,甚至敌人……但重点是……你自己有想过是什么原因会因此演变成敌人,仇人或朋友呢?其实这有一些小小的注意事项给你参考一下~~希望对你交友有所帮助!

 

朋友的禁忌:

 

结语: 朋友可以一辈子,也可以因为一点小事磨擦而成了仇人。从小地方做起,越是看起来不重要的小细节,越是会影响之间的友情。好好看看自己哪样没做到。别因为这一些小地方,而让你损失了一个好朋友!朋友在你的人生中….它是一种事业, 需要用心去慢慢去经营的!记得哦!

 

今 日 看 点 : 2010-0713 ▲◆★●■☆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7-12/101720658857.shtml

 

官办节庆过多折射地方官员政绩焦虑症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7-12/102420658918.shtml

 

详解我国反恐布局:各大军区至少有一支特战部队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2/144120660410.shtml

 

“爆炸性”接触:中美海军对峙黄海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9854

 

美国朝鲜今日将就天安号事件举行大校级会谈

http://news.sina.com.cn/w/2010-07-13/025217794192s.shtml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7-12/101720658857.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2日10: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 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综合来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

  ●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又需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既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行动起来,又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需要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总体小康成为现实,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国奇迹”、“中国速度”、“中国道路”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刻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于是,各种揣测和议论也时有出现。

  全新的形势向每一位国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国家的发展成就、看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看待现实的国情、看待民族的未来?也就是说,如何培育认识和处理当今国际国内各种问题的健康心态?

  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解决好这个课题,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正确行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健康的国民心态什么时候都需要,在社会深刻转型、蓬勃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要培育健康国民心态

  何谓国民心态?简单地说,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国民心态直接影响国民的言语和行动、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影响国际社会对该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的认知和判断。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其精神状态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心态健康,就能正确认识自我,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辩证看待成败得失,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敬业乐群的精神状态。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高,就更容易干出成绩、实现发展。反之,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误解他人,就可能在成败得失之间陷入苦恼,在困难挫折面前灰心丧气。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低,就容易丧失发展进步的信心和动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健康心态对于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国民心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社会存在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人作为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其心态如何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健康的国民心态使人们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自觉投身到事业和生活中,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不健康的国民心态则使人意志消沉、精力分散、行为偏激,无法积极主动地干事创业,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阻滞作用。而且,国民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可以有效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增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当今时代,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日趋增多的交往、交流、合作中,每一位国民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国家形象大使的角色,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整体国民的形象;国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常常会被放大和上升到国家层面,在经意不经意间影响国家形象。国民的言行是否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心态是否健康。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民形象和国家形象,使我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其内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要树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观念;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紧密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着力消除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三个“六中全会”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表明我们党对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中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央还先后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综合来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 

  ◆ 第一,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首先表现为一种自我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即以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为自豪和骄傲,对同胞和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对国家、民族及自身的前途充满希望。有了自尊,我们才能做到自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了自信,我们才能具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
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和从容,不管形势如何复杂多变,不管在前进道路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始终抱定必胜的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决不停止奋进的脚步。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自尊与自信过。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两种与此相对立的国民心态:自卑与自大。自卑一般表现为经常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极端表现则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妄自菲薄,甚至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贬损民族传统文化。自大一般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盲目抬高本民族文化,片面夸大自己的成绩与优势,极端表现则是极端民族主义。坚持自尊自信,必须克服自卑与自大。

  ◆ 第二,理性科学。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或民族,必定是崇尚理性和科学的。所谓理性和科学,就是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思考和科学实践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不盲从外在权威和各种教条;强调尊重科学,自觉维护法律和制度的尊严,而不为迷信和习惯势力所左右。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按科学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以客观、冷静、严谨的态度面对自我和外部世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与理性科学的心态相对立的是非理性、非科学的心态,即盲目、轻信、主观臆断、意气用事。其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跟风从众,即习惯于跟着别人走、随着流俗走,不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很少有自己的独立判断。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上的“一窝蜂”、“随大溜”现象,都与这种心态有关。二是感情冲动,即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不是站在客观冷静的立场上,而是让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感情用事,言语冲动,行为过激。近年来,有的人在反映利益诉求、面对矛盾纠纷时,在处理有关涉外问题时,都曾经出现过以情感代替理智、因小事影响大局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培育健康国民心态,迫切需要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强化规则意识、程序意识。

  ◆ 第三,务实进取。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既仰望星空,保持高远的理想;又脚踏实地,弘扬实干的作风。这反映在国民心态上,就是要务实进取。所谓务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努力使主观符合客观;二是注重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真抓实干、不尚空谈;三是保持低调,坚持“敏于事而讷于言”,不图虚名、不事张扬。所谓进取,就是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灰心丧气、止步不前,而是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保持积极上进、顽强拼搏的姿态,奋发有为、自强不息。

  培育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需要着力克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炫富斗富、小富即安等不健康心态。急功近利,就是目光短浅、心浮气躁,片面追求速度和眼前效益,不肯沉下心去打基础、谋长远,甚至企求少劳多获、不劳而获。贪大求全,就是脱离实际、不顾需要,一味追求规模和档次,不计成本和耗费。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的心态,会导致大量的短视、短期行为,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损害。炫富斗富,就是缺乏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讲排场、比阔气,一掷千金、铺张浪费,甚至暴殄天物、为富不仁。炫富斗富的心态,既不符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有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小富即安,就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初步富裕,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看不到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愿意为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小富即安的心态,影响人的潜能发挥,销蚀事业发展的动力,是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背离的。 

  ◆ 第四,开放宽容。

  开放宽容,就是打破封闭、走出自我,眼界宽广、胸怀博大,积极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平和看待成败得失,冷静对待他人的正面与负面评价。开放宽容蕴含着爱心与友善,即以真诚友爱为纽带,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开放宽容还意味着能够正确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善于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今时代,国民只有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认真倾听世界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赢得世界的认同,进而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有叫好、惊叹,也有质疑、诘难。如何对待这些声音,直接考验国民心态。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心态就是开放宽容——保持静心、虚心和耐心,广泛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去伪存真、求同存异。开放宽容不是丧失原则和立场,不是一味妥协和退让,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冷静对待褒奖和赞美,坚决回击诋毁和攻击,充分吸纳善意批评和合理建议,耐心纠正片面认识和模糊印象。在这个基础上,坚持取长补短,促进互利共赢,与世界各国一起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开放宽容的心态,同样适用于我们处理国内的各种关系。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等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当前影响我国国民心态的主要因素

  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健康的国民心态有其生成的基础,不健康的国民心态也有其滋长的土壤。这种基础和土壤,包括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现实、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认真梳理和把握当前影响我国国民心态的各种因素,更好坚持和弘扬积极因素,努力克服和改造消极因素,对于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不但在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上长期居于世界前列,而且形成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大同思想,等等。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健康的国民心态,大都可以从中找到历史根源。然而,长期的农耕文化和封建专制所造成的封闭保守、自私狭隘、盲从迷信等,对国民心态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近代以来,封闭落后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国情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历史事件,一方面大大激发了整个民族精诚团结、
救亡图存、奋力追赶世界潮流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在一些国民心中留下自卑畏葸或盲目排外的阴影。可以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全盘西化”等观念,就是自卑畏葸心态的表现;而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想,则是盲目排外心态的反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摆脱压迫和奴役,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精神焕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自尊心、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这是现阶段我国国民心态的主流。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刻转型的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出来。部分国民对此一时难以适应,导致心理失衡,并滋长了浮躁冒进、急功近利、贪大求全、极端偏激等不健康心态。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国民心态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其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扩散性等特点。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我们进入了一个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们表达各种观点和主张的自由度、开放度、便利度以及快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大大增强;使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情绪、心态等很容易通过网络集合、放大、扩散开来,影响整个国民心态。这种情况蕴含着积极的方面,可以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如在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网友自发地将签名档改成了“一颗红心”,大大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但是,一些体现不健康心态的网上言论也容易被催化和放大,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并传导到现实生活中,如在近年来的一些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外事件中,网络言论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网络已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影响和塑造国民心态不容忽视的一种强大力量。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伴随着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是,与日益增强的“硬实力”相比,同空前深刻的社会转型相适应,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培育健康国民心态。

  ☆ 把握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着力点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又需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既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行动起来,又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需要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健康国民心态的形成,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决于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矛盾与问题的妥善解决。因此,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富裕安康,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才有坚实的基础。

  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重要前提。社会公正则国民心态平和、心理平衡;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国民心态失衡、心气不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需要把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断缩小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贫富差距,让国民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平等地获取发展机会。

  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健康的国民心态不会自发形成,它与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因此,培育健康国民心态,需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这方面,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都肩负重要责任、具有不同优势,应各负其责、各扬其长,努力把健康国民心态的培育贯穿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纳入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各个方面。在开展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统方式,单纯依靠灌输,而应不断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如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或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重点人群、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等等。

  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当今时代,媒体对社会舆论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媒体的报道和节目无不体现和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导向,无不对国民心态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系统工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就要求各类媒体遵守规范、加强自律,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客观、真实、全面、公正的报道原则,引导国民以健康的心态认识和对待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决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迎合部分受众的心理而渲染和炒作一些极端、非理性的“雷人”、“雷语”,或进行纯粹的情感宣泄。

  始终坚持从我做起。国民心态是由国民的个人心态集合而成的。健康国民心态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位国民的思想和行动中。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加强修养,不断提高境界,真正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正确看待各种历史问题,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在实践中磨练和完善自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努力消除那些不符合健康国民心态的观念和做法。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目标远大而美好,我们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同时,在未来前进的征途上,我们必然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面对更多来自各方面的揣测和评议、要求和呼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位国民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攻坚克难,以宽广的胸襟、健康的心态经受考验,真正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更大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不断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任理轩)▲◆★●■☆

官办节庆过多折射地方官员政绩焦虑症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7-12/102420658918.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2日  瞭望

  节庆活动过多过滥,所体现出来的浮躁心态和投机心理,也折射出地方官员存在严重的“政绩焦虑症”

  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近日联合发文,对党政机关举办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开展清理摸底,要求未经批准的活动立即停办。清理摸底至11月结束。

  近年来,各地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尽管有些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弘扬先进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数量的剧增,也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助长了不良风气,受到公众的广泛批评。

  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和全国纠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不能对地方举办节庆一概否之,可有些地方举办的节庆,确实已异化成了劳民伤财、徒有其名的形象工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绍荣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直言。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官办节庆”模式没必要全盘否定,但应尊重市场规律,引入市场化机制,尽量由企业或者行业协会承办,这是解决各地举办节庆过多过滥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 “官办节庆”五花八门

  不可否认,我国近年有些地方的节庆举办得很成功,比如中国吴桥杂技节、洛阳牡丹花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连国际服装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风筝节、吉林雾凇节等。

  “这些成功的节庆活动,对弘扬当地民族文化、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所赵春燕博士对本刊记者说。

  但是,近年来不少地方举办的节庆活动,大多昙花一现,且已呈现泛滥之势。比如2003年,一个沿海省由县以上政府举办的节就有100多个,仅冠名“螃蟹节”的就达5个。其中某地在办“螃蟹节”时还搞了个“螃蟹小姐”评选。

  再比如,仅2010年上半年,北京某区就已举办大型节庆3个,平均每两个月举办1个。“还有两个节庆活动在策划中,具体方案7月底出来。”该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本刊记者透露。

  据中国节庆网统计,我国每年有大小5000多个节庆活动,级别也不一样。有省级节、市级节、县级节,甚至有的乡镇、学校、企业也办节,其中以旅游文化类节目居多——不是揽尽历史名人,就是把一个土特产、一种植物、一类动物、一处风景拿出来叫阵。

  从相关报道来看,各地的节庆活动稀奇古怪、五花八门,举凡吃喝穿戴、花鸟虫鱼、山水人兽、无所不包。比如荷花节、小枣节、桂花节、啤酒节、西瓜节、牡丹节、葡萄酒节、豆腐节、大葱节、板栗节、龙舟节、冰雪节、沙雕节、戏水节、裤子节、鱼王节、双胞胎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一般包括经贸、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有些还包含研讨会、论坛,时间短则一星期,长则将近一个月。

  ◆ 折射官员“政绩焦虑症”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节庆活动过多过滥,所体现出来的浮躁心态和投机心理,也折射出当地官员存在严重的“政绩焦虑症”。

  “许多地方政府举办节庆活动的初衷是通过政府办节、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方式,集政治、经贸、旅游、文化、审美为一体,达到扩大知名度、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张淑静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这完全符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一般运作规律。”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提法是正确的。文化对经济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优质旅游项目的开发可以带来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发展。经济不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特殊存在,文化游走于经济活动内外,隐蔽地控制经济,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张淑静分析,然而,有些地方政府过于强调节庆的政治、经济功能,恰恰淡化了其文化本质。有些根本就不适宜举办节庆,也要牵强附会地与节庆扯上边。于是,文化的平台搭起来了,官员也有了“政绩”,却并没有给地方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相反,造成的只是浪费。

  据多位知情人透露,一些地方举办节庆过多过滥,不排除与有些地方官员的功利心态有关。“有些地方官员想以此捞取政治资本,为仕途升迁铺路。”李绍荣说。

  “在有些地方,本来就缺少资源,要在短短的任期内出政绩,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云南某县一位年轻官员私下向记者坦言,“只有弄出点‘动静’,让上级注意到,以后有晋升机会才能轮到自己。”

  从地方官员的视角,要弄出“动静”,举办节庆活动是捷径。因为举办节庆活动大张旗鼓,不但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树立地方形象,而且领导也能出出风头,不但电视上有影,而且报纸上留名。

  而事实上,在举办节庆期间,大小官员忙前忙后,还可借机与前来剪彩、祝贺、讲话的上级领导拉近关系。这时好好表现,在地方官员看来,比悄悄找到领导办公室“汇报”效果好。

  还有基层群众向本刊记者反映,少数地方举办节庆活动,也有为小团体获取经济利益之嫌。

  本刊记者了解到,因举办节庆过多,比较难出彩,有些地方只好在排场上下功夫,以致费用支出水涨船高,财政入不敷出,也就只有四处“伸手”,比如辖区企业“赞助”,或集资摊派。

  “主管部门开口让你‘赞助’,哪个敢说个不字?”一位深受“节”害的企业家对记者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钱并没用在实处,或是拿去海喝滥用,或是活动结束后发放不菲的加班费或补贴。”

  ◆ “不便透露”的办节费用

  据知情人反映,为了使节庆活动办出“实效”,一般主办者都会在节前向各单位下达招商任务。于是,各种造假便成为公开的秘密。

  “有些成交额水分很大,协议根本并没有约束性。”一位深谙“造节”内幕的基层退休官员向本刊记者透露,“有些地方领导举办节庆,希望达到的就是新闻效应,以及自己的‘出镜率’,对于引来的协议资金,到底最后能兑现多少并不在乎,节后也很少有人问津。”

  为吸引眼球,有些小地方举办节庆时也冠以“国际”字样,却难见外国人的身影,或拉几个外籍华人来充数。由于缺乏对项目可行性的实质论证,根本达不到招商引资的预期目标,最终曲终人散,没有实际效果。

  “地方节庆大多由领导致辞、文艺演出组成,专业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强,不仅难以吸引当地游客,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更低,当然也更难以吸引投资商。”中国旅游研究院蒋依依博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

  &ldq
uo;地方政府举办节庆的目的,在于短时间内以节庆为载体,通过媒体的集中宣传,达到迅速扩大地方知名度,形成地方品牌,以吸引投资的目的。”蒋依依指出,“但很多节庆活动由于特色缺乏、活动持续时间不长,所获得的媒体报道规模、持续性、深度有限,导致关注度较低,往往形不成宣传地方品牌的轰动效应。”

  据了解,除弄虚作假外,不少节庆活动中还存在严重的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现象。“有些节庆为造声势,还重金邀请明星助阵。”曾参与湖南某市一个节庆活动筹备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明星出场费价位便宜的五万,而贵的达数十万元。这些费用除部分来自门票收益外,大部分由企业埋单。”

  有些地方在节庆中举办研讨会、论坛,会提前几天把部分重量级专家学者、记者邀请到当地。“除了住星级酒店待遇外,就是领略当地风土人情,隆重招待。而请来的主持人出场费也高达十几万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活动总要请上级领导以及兄弟地区、友好单位的领导参加。不少还轿车接送,警车开道。于是,以参加节庆活动的名义变相旅游,挥霍各有由头。

  在本刊记者的调查过程中,多个受访的节庆主办方,对举办节庆活动的具体花销数额总是忌讳莫深,回答几乎如出一辙:“不便透露。”

  ◆ “官办”模式应尽量退出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通过成功的节庆活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性办法,但作为地方政府,更要把心思花在发展大计上,真正从加强自己内功抓起,从改善当地投资软、硬环境着手。

  “政府举办节庆是一个非常具有复合性的社会行动。”赵春燕博士认为,“在文化角度上,应当能够接受专业人士的批评与论证;在经济角度上,也应当接受效能性的评价;在法律上,它要受到一定的规制;在政治上,它需要能够吸纳公众舆论,要有预算和有效监督。”

  “目前各地节庆名目繁多,但同质化趋势严重,并没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没有考虑市场需求,这是多数官办节庆难以成功的症结所在。”蒋依依说, “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扶持、土地政策等相关优惠措施,以及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为核心,才是吸引投资的核心要素。”

  “政府节庆活动要更具有生命力,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北京市大兴区旅游局局长何立楼说,“首先,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其次,要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第三,注重打造品牌,提升知名度,才具有流传下去的基础。”

  “对官办节庆要严格控制数量,严格审批程序。”张淑静表示,“政府举办节庆活动,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是否举办、如何举办,不应是政府一方说了算。在确定办某个节庆之前,要召开听证会,咨询、征求专家和群众的意见,把节庆真正还给群众,然后要将提议上报地方人大进行审议,不可随意确定和取消。”

  “中央应提供地方节庆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统筹的建议,避免重复浪费,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张淑静建议,“在政府举办节庆活动时,要成立临时或长期专门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和群众代表,应提高专门小组的工作透明度,及时公布有关节庆活动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加强专门小组与各参与方的沟通、协调。”

  据悉,中央要求各地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节庆活动进行清理摸底,工作分为自查摸底、重点督查、汇总分析三个阶段,从7月开始至11月结束。因此,“官办节庆”的未来具体走向,还有待观察。(李松)▲◆★●■☆

详解我国反恐布局:各大军区至少有一支特战部队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2/144120660410.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2日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详解中国反恐布局

  反恐成败的关键在基层

  《望东方周刊》记者米艾尼 | 北京报道

  今日中国,恐怖主义及恐怖袭击已非陌生词汇。与其一同被中国人所熟悉的,是近年来陆续亮相的各类反恐部队及反恐机构。

  目前,中国已拥有由公安、武警及解放军组成的一线反恐力量。同时,以国家反恐怖协调结构为核心,涵盖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反恐体系也初具规模。

  “30年,中国的反恐体制机制是在与恐怖分子的较量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向《望东方周刊》总结说。

  模糊的任务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直到80年代初都不大清楚“恐怖主义”为何物。李伟说,那时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是零,“冷战开始后,美苏两国的较量让其他地区的种族、宗教等等矛盾都暂时被掩盖住了。”

  改革开放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李伟认为,在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同时,极端宗教思想等可能孕育恐怖主义的思潮也开始向国内渗透。

  真正使中国开始面临恐怖主义威胁的还是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这是一个转折性的变化。中亚、南亚的局势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我国新疆的周边地区曾形成了一个‘伊斯兰振荡带’,长期陷入无序之中。”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宝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那时起,中国开始应对各类恐怖袭击。

  根据国新办《“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自1990年至2001年,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在中国新疆境内制造了至少200余起恐怖暴力事件,造成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

  1990年4月5日,“东突伊斯兰党”恐怖分子在新疆阿克陶县巴仁乡劫持10名人质要挟政府,并在交通要道炸毁2辆汽车,杀害6名武警官兵。

  多名武警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一时无法对事件性质作出判断,在派出武警维持秩序时又要求部队不得使用枪支。同时,恐怖分子混杂于信教群众中,从未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武警战士无法面对这一复杂局面,结果许多人手握步枪被杀害。

  两年后,乌鲁木齐的多个公共场所被安放定时炸弹,公共汽车上的炸弹还发生爆炸。这差不多是中国人第一次见到以危害公共安全、制造社会恐怖为目的的爆炸。

  上世纪90年代初连续发生多次恶性恐怖主义事件的背景是,当时中国政府还没有专门应对恐怖主义的一线力量和指挥体系。

  王宝付说,当时公安、武警都有特警队,军队也有特种兵,但反恐对于他们都是一个陌生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的体系也没有建立。

  在地方公安系统,反恐任务开始也是模糊的。那时大多数基层公安机关的特警由身体好、枪法准的警察兼任,不但缺乏排爆等专业技能,而且缺乏应对复杂局面的专门训练。

  在
市县一级公安部门,反恐任务也会由防暴大队、治安大队承担,他们在平时主要承担治安巡逻等任务。一旦发生恐怖主义事件,一般由分管刑侦的副职领导负责。

  第一支反恐部队

  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成立的反劫机特种大队,它差不多是中国最早的专职反恐部队。

  80年代初,国内出现多起犯罪分子仿效国际恐怖劫机作案手法制造的劫机事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根据中央领导指示,从空降兵和空军预备学校选调骨干组建了国家级的反劫机特种大队,为团级单位。当时已明确该部队主要担负处置降落在我国机场的被劫持的国际飞机,或劫持到友好国家机场的我国民航飞机,“取得经验后,担负反恐怖作战任务”。

  此后,随着1983年武警总部成立,该部队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直属特种警察大队”。1985年,它正式更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校”,实行“队校合一”,担负“反劫机、反恐怖、反暴乱”和培养特种作战、侦察人才任务。

  2000年,经中央军委批准该校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任务拓展为担负地面反劫机、反恐核心区武力突击、培养特种作战和侦察人才及对外军事表演等。根据这一年武警总部关于武警院校体制编制的有关通知,该校正职领导按正师级或副军级配置。到今天,这所学院仍在首都机场附近。

  根据公开信息,该学院的主要力量是学院特战大队,下属若干分队。例如第十届“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敬晓玲,就是特战大队女子特警队分队长。

  而近年来屡屡露面的“雪豹突击队”隶属于武警北京总队。一般情况下,各省武警总队都至少拥有一支特勤大队或特勤中队,或称特战大队或特战中队,承担本地区反恐核心区的武力突击任务。根据公开信息,“雪豹突击队”即武警北京总队13支队特勤大队。

  中国第一支以“反恐”命名的特警部队则是武警上海总队反恐怖特种作战中队。根据公开信息,这支部队隶属于武警上海总队第9支队,称“猎豹突击队”。

  各省武警总队视自身情况还拥有应急分队、反劫机中队等力量,可以执行一线武力突击任务。驻地在各地级市的武警支队近年来也开始陆续组建具有反恐性质的特勤部队。上述部队都归属武警内卫部队,不过武警边防部队武警消防部队等目前也将反恐作为特勤部队训练的重点。

  紧张的特警

  根据200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武警部队具有宪兵、内卫部队性质。其8项主要安全保卫任务中就包括参加处置暴乱、骚乱、大规模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其他社会安全事件。

  国新办《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亦表示,武警部队是国家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突击力量,也是国家反恐的重要力量。

  不过目前具有专业性质的武警反恐部队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及新疆等重点地区,主要承担高烈度的反恐核心区武力突击任务。在大多数二三线城市,仍由公安特警部队承担反恐任务。特别是近年来,大城市的公安机关也在强化自己的反恐突击力量。

  2005年,按照公安部统一要求,中国4大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5个自治区首府及5个计划单列市等36个重点城市组建了公安特警队,处置暴力恐怖犯罪和重大突发事件任务。此后,各地市县公安机关也陆续组建了特巡警大队,承担类似任务。

  在北京等大城市,特警总队除下属区县大队外,一般还拥有专业大队。如北京市公安局特警总队包括“蓝剑突击队”、反恐大队、飞行大队、安检大队、指导大队及防暴大队。其中,“蓝剑突击队”和反恐大队都可以对恐怖分子实行有效打击和捕歼。

  相对而言,公安特警的装备比较全面,可以执行排爆、排毒等反恐任务。而武警特勤、特战部队拥有更为强大的武器和突击设备,适合执行高烈度的武力突击任务。

  例如国内公安特警的突击队员普遍配备92式手枪、06式微型冲锋枪,在北京、上海等重点地区会配备少量95式突击步枪。但在“雪豹突击队”的画面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携带班用机枪。

  再比如,根据公开信息,在2008年4月举行的“卫士—08”反恐演习中,武警特勤部队指挥官利用三维虚拟仿真系统,快速判定恐怖分子隐藏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个人极端行为引发的暴力事件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恐怖主义,但是近年来其对公共安全的威胁与日俱增。警力紧张的公安机关以及武警部队不得不投入相当力量对其进行防范和应对。

  神秘的特种兵

  目前中国反恐一线力量中最为神秘的仍属军方的特种部队。

  2009年国庆阅兵中曾有特种兵方队接受检阅。他们身着07式荒漠作训服,携带新式微型冲锋枪。根据中央电视台的现场解说词,该方队主要来自北京军区特种兵大队,担负着反恐维稳、紧急处突及其他多样化军事任务。这说明解放军特种兵已承担了反恐任务。

 根据《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公开报道可以发现,几乎在中国的每个大军区都至少有一支能够执行多种任务的特战部队,空降兵及海军陆战队也拥有类似性质的精锐部队。而在大多数集团军、野战师和团级部队中也有能够执行有限特种侦察和特战任务的分队。此前,外界还一直猜测总参等总部机关是否拥有直属的特种部队。

  解放军的特种部队大多来自侦察部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边境冲突中,他们在装备和组织上与常规陆军还没有实质差异。不过,今天解放军特种部队的情况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已可见一斑。

  目前反恐作战在解放军特种部队执行任务和训练中所占的比例都还不被外界了解,官方也从未公布过相关战例。不过在近年解放军与外军的联合反恐军演、训练中,主题多为在山地对渗透的小股武装恐怖分子进行搜索、歼灭作战。扮演敌方的也是经历过反塔利班战争和车臣战争的外国军人。

  由于模拟敌方是拥有强大火力和丰富战争经验的恐怖分子,这一条件下的反恐打击已非公安特警乃至武警特勤、特战部队所能胜任。

  垂直管理与纵向协作

  不过,在李伟和王宝付看来,一线打击力量只是反恐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王宝付说,目前处于中国反恐体系核心的是国家反恐怖协调机构,即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它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的反恐协调中心,协调国家各个部门、地区的反恐行动。”

  2001年成立的国家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常设在公安部,但并不归公安部管理。公安部下设反恐局,在北京等重点地区的公安机关也有对应单位。此外,反恐已成为地方政府应急机制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李伟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省、市政府都设立有专门的“反恐办”,人员由地方
各部门抽调组成。它们大多也设立在地方公安机关,但受当地政府、党委的直接领导,同时也受高一级“反恐办”的垂直管辖。

  王宝付表示,许多地方的“反恐办”与“应急办”、“维稳办”是一个部门,统归地方“一把手”直接领导,只是设立专人负责反恐事宜。

  “反恐办”更像是一个联席会议,包括自来水公司等都会纳入到反恐体系中:防范对引用水源的恐怖袭击。这样,反恐从公安部门扩展为整个政府的工作。

  在目前各地“反恐办”制订的反恐应急预案中,统一指挥和减少损失都是基本原则之一。一般情况下,各类恐怖袭击事件都需要公安、武警和军队参与。对于不同类型恐怖袭击事件的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由有关部门负责。

  生物恐怖袭击事件需要农牧业、卫生、经济、环保等部门协同;核和辐射恐怖袭击事件需要科技、卫生、环保、质检等部门协同;攻击国家和民用信息系统、包括金融网络系统的恐怖事件主要由通信行业、卫生协同。此外,可能出现的袭击事件还包括爆炸、劫持交通工具以及袭击国际人士、机构等。上述事件由公安、武警、军队会同卫生、交通及外事等部门负责。

  在处置程序中,除了处理现场,现场指挥部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力量防止恐怖分子发动新一轮或连环式的恐怖袭击。这些措施通常包括关闭、封锁涵洞、水库、城市水源地、重要水利工程、桥梁、车站、机场、海关、邮局等场所。

  必要时会停止供电、供水、供热、供气、供油,切断通风、空调等系统。同时加强对通信枢纽的管制,加强对重点、敏感人员、场所、部位、设施和标志性建筑物的安全保护。

  李伟说,反恐机制主要分为防范机制、处置机制和善后机制三个部分。在防范机制中,相关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信息的日常收集和研判。在处置机制中,主要依靠公安、武警中的突击力量。如果恐怖袭击达到一定规模,特别是涉及核、生化,军队将参与处置。卫生、民政、交通等要参与善后工作。

  王宝付举例说,银行所肩负的反恐职能就是切断恐怖分子资金来源、掌握资金流向。在外交部也设有专门负责海外反恐事宜的涉外安全事务司。他认为,经过10年的构建, “反恐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了,下一步是要进入法律和制度规范的时代。”

  人民反恐战争

  在李伟看来,“东突”仍是中国面临的主要恐怖主义威胁。目前境外的“东突”组织一支在西方活动,另外一股逃到了阿富汗等地,建立训练营地招募人员。虽然在西方活动的“东突”组织看上去“非暴力”,但两股势力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人员、资金、组织构成上都暗中相互支持。

  “东突”组织的常用手法是从境外向境内输送骨干人员,由其在国内发展新成员,再把他们偷渡到国外。它们通过这“一进一出”壮大组织,并在境内寻找时机,制造恐怖袭击事件。

  中国西部地区在反恐措施、方式以及力量配置上都获得了更多倾斜。“所以在西部几省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反恐演习,包括和其他国家合作的,也有我们自己搞的。”王宝付说。

  他认为,中国近年来反恐形势有所好转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对于枪支的有效管理,二是强大的基层政权。

  恐怖主义既不同于普通刑事犯罪,也不同于常规战争,它是一种“以小搏大”的极端不对称的暴力活动。恐怖分子往往分散在人群中,择机发动袭击。

  “反恐成败的关键在基层。如果基层建设薄弱,恐怖分子搞起组织也没有人报告,那问题就大了。”王宝付说,现在在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从自治区、市县到乡镇村,各级政府都把反恐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正是这种布局有效地遏制了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

  虽然近年公安部门破获了多起恐怖袭击案件,但李伟认为中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反恐形势,“它促使中国反恐力量的布局也发生变化。简单说,就是从区域化走向全面化。”

  他解释说,中国过去的反恐重心集中在恐怖组织活动频繁的新疆、西藏等区域,以及京沪等重点城市,“现在我们发现,恐怖组织的趋势是对云南、宁夏、河南等地区进行思想渗透。恐怖分子正在向薄弱地区转移。”

  李伟认为,中国反恐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西方国家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恐怖分子的组织躲在境外,老巢铲除不了。”

  “国际恐怖活动有分散化、个体化的趋势。”李伟说,过去关注的重点是有组织的恐怖主义活动,但现在有的人可能与“东突”等没有直接联系,却受到其影响以小团伙、个体进行恐怖袭击。

  阻止此类恐怖袭击更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反恐不是国家和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全体国民的事情。”王宝付认真地说。▲◆★●■☆

“爆炸性”接触:中美海军对峙黄海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9854

    2010-7-11   文章作者: 刘斌 刘长欣   美军航母如进入黄海,就可“像看自己的手掌心一样察看中国主要海军基地和战斗力”。有统计称,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远洋训练,从过去年均3.4次,增加到2009年的12次。

  编者按:近年来,中美海军在黄海、东海、南海几次正面对峙。中国海军跨越“第一岛链”的战略,与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重兵制海之 间的碰撞,日益频繁。

  这不仅仅是军力碰撞,事实上,海权始终是国力的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权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需要怎样的海权战略?战术的精进,最终需要的,是战略的思考。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

  美军航母如进入黄海,就可“像看自己的手掌心一样察看中国主要海军基地和战斗力”。

  有统计称,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远洋训练,从过去年均3.4次,增加到2009年的 12次。

  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后,中美军队最近再次公开对峙:当美军“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准备进发中国近海军演时,中国海军宣布东海实弹军演;而当美 军三艘核潜艇停驻中国周边海域后,中国海军舰队也高调突破“第一岛链”,横穿美军冲绳基地近海。

  事实上,有“华盛顿”号航母参加的“美韩黄海军事演习”,从最初的6月上旬一直推迟到7月初,而且还将因为中国军方明确反对而再度推迟。

  7月1日,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说:“(黄海)距离中国领海很近,这样的演习,我们是非常反对的。”随即韩国国防部表态:“韩美联合军事演习,将 会在安理会对朝制裁后实施。”

  黄海“对峙”刚刚启幕,日本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