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局势充满忧虑

好友间禁忌,你都知道吗?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161&msg_id=656

 

人的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人,相对的有一些就会变成你的好朋友或仇人,甚至敌人……但重点是……你自己有想过是什么原因会因此演变成敌人,仇人或朋友呢?其实这有一些小小的注意事项给你参考一下~~希望对你交友有所帮助!

 

朋友的禁忌: 

 

11、 别以为你跟你朋友,遇到缺钱时就自动会帮助你的。 告诉你:错啦!人家亲兄弟都要明算帐的!何况你是个外人!所以更要清清楚楚的算清楚!欠人的就该快还!别以为没什么借据就可以慢慢拖!要想想看对方是因为相信你才会借你的!难道你要自己破坏信用吗?在现实中,其实讲到钱就会伤感情。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越是好的朋友。钱财可不要弄的不清不楚,这可是最大最大的禁忌哦……

 

今 日 看 点 : 2010-0618 ▲◆★●■☆

 

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局势充满忧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吉尔吉斯骚乱 恐对中国边界构成现实威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俄战略让步,战争离伊朗有多远?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14/58/01/4_1.html

 

中国官场的斗争与回避制度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06/news-gb2312-1107123.html

 

邓小平绝对强硬 70国制裁也不怕

http://news.wenxuecit
y.com/messages/201006/news-gb2312-1107288.html

 

中共五中全会与五年规划主线之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局势充满忧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香港2010年6月18日电/德国之声网6月17日报道《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局势充满忧虑》,文章说,吉尔吉斯斯坦的局势依然动荡。上周造成上百人死亡的流血冲突发生后,中国开始疏散当地的侨民,还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了价值50万欧元的救援物资。但北京对这个中亚国家的未来还有更多的忧虑。

    ☆ 不安定的邻居

  今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被抗议浪潮推翻之后,中国外交部就发表声明对该国局势表示“深切担忧”,并希望吉尔吉斯斯坦各方能在法制轨道上解决问题。在香港凤凰卫视的一次访谈节目中,一位中国大陆的专家甚至主张,如果吉尔吉斯斯坦局势失控,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国应考虑进行干预,帮助该国实现和平。

  柏林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的亚洲和中国安全问题专家贝尔格(Bernt Berger)分析认为,就整个中亚地区对中国的意义看,吉尔吉斯斯坦的分量并不重,但作为中国的邻国,其意义就相当重要了:“总的来说,吉尔吉斯斯坦局势对中国是个麻烦的问题。中国不愿插手该国的内部事务,但吉尔吉斯斯坦的局势越来越复杂,从2005年导致政府倒台的郁金香革命,到现在的民族冲突。目前中国没有什么可能对吉尔吉斯斯坦施加影响,但长期看,中国十分希望这个邻国稳定下来。”

中亚交通运输线路安全难保障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有近千公里的共同边界。该国还是新疆自治区重要的贸易伙伴,据中国日报报道,2009年吉尔吉斯斯坦取代哈萨克斯坦,成为新疆最大的出口市场。据估计,生活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维吾尔族人数在5万到15万之间。华盛顿詹姆斯顿基金会(Jamestown Foundation)发表的《中国简报》(China Brief)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领导人担心境外维族社团中的极端力量会蔓延到新疆。同时,吉尔吉斯斯坦局势的不稳可能对中国在中亚建设经营的基础设施网络,如铁路公路、油气管线等构成潜在的威胁。

  资源利益是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发展合作的重要出发点。吉尔吉斯斯坦虽然不像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那样富有中国迫切需要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贝尔格指出:“吉尔吉斯斯坦有铁、锌、钨等多种金属矿产,水利资源也比较丰富。中国对这些资源都有兴趣开发,并已经开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从资源的角度看,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并不是一个重要的伙伴,但中国在当地已经有积极的活动。”

    ☆ 恐怖威胁始终未消失

  贝尔格指出,吉尔吉斯斯坦的维族,和那里的华人一样主要是经商,并没有直接卷入目前吉尔吉斯人和乌兹别克人的冲突。近期也没有迹象显示,极端势力或恐怖组织在该国有积极的活动。但如果吉尔吉斯斯坦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威胁仍然存在。本世纪初中国和美国在中亚展开反恐合作,并认定“东伊运” 为恐怖组织,背景就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针对中国人的多次恐怖袭击。

  当地政局的动荡给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关系增添了变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中亚问题研究员徐晓天今年4月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无论是被推翻的前总统巴基耶夫,还是过渡政府的领导人,都有过与中国打交道的积极经验,因此从长期看,国内政治的变化,不会影响到该国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董漫远则指出,吉尔吉斯斯斯坦的地缘位置意味着,它必须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该国既不愿意同俄罗斯或美国产生矛盾,同时也希望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

吉尔吉斯骚乱 恐对中国边界构成现实威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吉国局势如果“阿富汗化”,将对中国西北安全环境构成现实威胁。

  中评社北京2010年6月17日电/虽然吉尔吉斯局势已有所平稳,但原定于本月27日举行的吉国新宪法全民公投能否如期进行,已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吉前外交部长杰克申库洛夫15日表示,南部地区的骚乱将使公投不得不推迟举行。

  苏联解体时,吉尔吉斯斯坦曾一度被西方媒体称为“中亚的瑞士”,因为瑞士山多、空气好、生活悠闲,跟吉国的自然条件很相似,吉国的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只是没有开发。更重要的是,瑞士是民主国家,西方希望将这种民主移植到吉国。吉前总统阿卡耶夫执政时期,曾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言论完全自由。

  《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尹树广16日对《环球时报》说,他担心吉国局势会“阿富汗化”,这将对我西北安全环境构成现实威胁。他说,如今吉国处于失控状态,从过去的南北矛盾发展到今天的种族仇杀,处在内战边缘。他说,中亚三股势力的根源就在费尔干纳谷地,这里还是毒品走私通道,如今再搅和上吉族与乌族的种族冲突,该国可能会“阿富汗化”,对我国边界构成现实威胁。

  路透社说,俄罗斯和西方都担心吉国的暴力会制造出真空,使该国成为伊斯兰好战分子和有组织犯罪团伙的天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闻一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吉尔吉斯斯坦是中国近邻,是中国在中亚地区能源运输的第一站,一旦局势不稳将直接影响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赵国军博士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要警惕美国趁乱控制中亚:“过去,美国通过输入民主的方式搞颜色革命,让一个国家改地换天。这次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骚乱,美国已表明要派人过去‘观察’。这说明美国想介入吉尔吉斯斯坦局势,趁机打入上合组织。吉尔吉斯斯坦对美国更多的是战略吸引。美国一直想搞大中亚计划,把中亚国家与阿富汗一起作为战略目标控制在手。如果美国真的控制了吉尔吉斯斯坦,对上合组织将是不小的冲击。”▲◆★●■☆

“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17 原文发布于2010年夏季号《公共外交季刊》 作者:熊光楷 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时至今日, “韬光养晦”已成为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外交政策的关键词之一。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日益紧密。对 “韬光养晦”一词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无疑将有助于更好地向外界介绍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传统战略文化的了解,维护并进一步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也正是我们在公共外交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韬光养晦”的曲解


  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不少西方人士在解读“韬光养晦”一词时,或多或少存在着翻译不准确,甚至曲解的现象。这些错误的译法和解读又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所利用,以此来攻击抹黑中国、鼓吹“中国威胁论”。例如,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首次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就专门引用并特别强调了邓小平同志过去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战略方针,其中“韬光养晦”所用英文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即“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后,美国政府在2003年、2004 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等六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都采用了同样的英文表述。另外,国外还有一些英文书籍或文章将“韬光养晦”译为“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意即“隐藏能力、假装弱小”;“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意即“隐藏真实目的”;“hide one's ambitions and disguise its  claws”,意即“隐藏野心、收起爪子”。以上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的潜台词无外乎:“韬光养晦”是中国在特定的内外形势下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在 “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

  无庸置疑,上述这些解读完全歪曲了中国和平外交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实质,给我们的正常对外交往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我在出国访问和参加国内外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时,多次就这一问题做过解释和说明。2006年,我在中国外交学会代表团赴美访问期间,与美前国务卿舒尔茨、基辛格和前驻华大使芮效俭等会谈时专门提出,美国政府在《中国军力报告》中对“韬光养晦”的翻译是错误的,美方应当重视这一问题,避免因此引发双方的战略误判,影响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大局。

  韬光养晦”翻译偏差的原因

  应该说,“韬光养晦”之所以被西方曲解责难,一方面深刻反映了西方国家一些人士对华固有的政治战略偏见,以及少数反华势力顽固坚持的冷战思维,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国内对“韬光养晦”的翻译和解释存在疏漏与偏差有关。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辞典》,就将“韬光养晦”翻译为 “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这与美国《中国军力报告》中的译法几乎一样。外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英对照《生活中的中国智慧》一书,将“韬光养晦”解释为“一种为人的策略”,“在时机尚未成熟时,最好先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合适的机会”。其对应的英文表述是“to conceal one's fame and ability”;“temporary  retirement to bide one's time before going on the offensive”。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对“韬光养晦”这一成语的理解有误。从本质上说,“韬光养晦”是指行事低调、谦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一种人生美德和哲学思想,不可等同于“阴谋”“钻营”等处世伎俩。也有人错误地将“韬光养晦”与“卧薪尝胆”相提并论。众所周知,“卧薪尝胆”讲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复仇雪恨的故事,因此“韬光养晦”就被联想演绎出了所谓“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之意。这种不正确的理解和演绎,不应作为重要词语翻译的依据。二是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的理解有误。“韬光养晦”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战略方针,决非一时的策略和权宜之计。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内涵丰富而深刻,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符合国情和世情,强调我们应保持低调,谦虚谨慎,不称霸,不搞对抗,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一心一意谋求和平发展。中国奉行“韬光养晦”的对外战略方针,出发点不是所谓“待机而动”“东山再起”,而恰恰是强调要抓住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这已是被多年来中国的外交实践所反覆证明的不争事实。

  正确翻译“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意义

  可喜的是,2009年9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由陈至立同志担任主编的第6版《辞海》中,首次增加了“韬光养晦”的辞条,其解释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与此相关的释义还包括:“韬”指“弓袋”,并有“掩藏”之意;“韬光”指“敛藏光彩”,比喻“掩藏声名才华”;“韬晦”指“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可见“韬光养晦”的核心含意就是不要锋芒毕露,完全没有“掩盖企图”“等待东山再起”之意。第6版《辞海》的准确解释,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对外战略方针,更好地开展对外交往和公共外交工作提供了权威依据。根据《辞海》的释义,再对“韬光养晦”进行准确翻译,将大大减少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与隔阂。

  我还注意到,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扎卡里亚2008年写了一本题为《后美国的世界》的书。他在论述中国对外战略方针时也引用了“韬光养晦”,而他使用的英文译法是 “hiding its light”。这一译法源自《圣经》中的一段话:“Neither do men light a  candle, and put it under a bushel, but on a candlestick;and it giveth  light unto all that are in the house.”(注:giveth为古体英语,与give语义相同)中文可译为“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后人将上述典故引申为谚语“hide one's light under a bushel”,意指不露锋芒。不过,用“hiding its light”来翻译“韬光养晦”仍有一些不确切。尽管如此,这种借用西方文化中众所周知的典故或是按西方思维习惯翻译中国成语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有益启示。过去,我们也曾用“keep a low profile”(意为“保持低姿态、保持低调”)翻译“韬光养晦”,但这离完全准确表达其内涵也仍有一定距离,国外人士还难于理解到原词中深邃的含义。

  可以说,如何翻译“韬光养晦”这样涉及中国外交战略方针的词语,关系重大。应在准确把握这些词语权威解释的基础上,力争运用精致的而不是粗疏的、活泼的而不是死板的、有亲和力的而不是生硬的外国语言,将其应有之义准确表达出来。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公共外交、塑造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来源:FT中文网)▲◆★●■☆

中俄战略让步,战争离伊朗有多远?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14/58/01/4_1.html

    说到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就不得不同时关注伊朗的危局。6月9日,联合国通过制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