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66句震撼世界的禅语(46-50)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3210&msg_id=53
46、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9、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0、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今 日 看 点 : 2010-04–25 ▲◆★●■☆
谷歌遵守的不是法律 是意识形态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6997
牛津首位华人教授眼中的中国教育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0-04/24/c_1253260.htm
高盛到底在中国干了多少坏事
http://pinglun.youth.cn/wywy/cjkj/201004/t20100423_1211892.htm
下令击沉韩“天安舰”幕后头目是玩弄战争之高手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706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外逃贪官人均卷走近1亿元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04/news-gb2312-1068565.html
谷歌遵守的不是法律 是意识形态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6997
2010-4-23: 沉寂了些许时日的谷歌再爆新闻。《华尔街日报》4月21日报道,面对英、法、加等10国对其保护用户隐私不力的指责,谷歌反戈一击,于20日公布了各国政府机构向它索取用户数据的次数,以及要求它删除某些内容的次数。
谷歌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巴西政府索取用户数据的次数最多,达到3663次。美国政府索取次数为3580次,位居第二。在要求删除网上内容的次数方面,巴西同样居首,达到291次;排在后面的依次为德国、印度和美国。谷歌称因法律原因未列出中国相关数据。
谷歌的还击确实有力。数据在说话:“别光批评我谷歌保护用户隐私不力,你们这些政府不也在窥探用户隐私、审查网络内容吗?”
谷歌应该没有忘记,一个月前,当它决定离开中国内地的时候,理由同样是政府的审查。当时,谷歌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宣布,要“提供未经审查的网络服务”。据此原则行事,谷歌是不是也应该离开监管甚严的美国呢?
谷歌提供的数据还显示,在美国、德国、巴西等地,它遵照政府要求删除相关内容的比例均高于80%。在土耳其,谷歌屏蔽了冒犯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 基马尔的视频;在德国,谷歌过滤了宣扬纳粹、否认大屠杀的网络链接;在美国,谷歌更是与情报部门密切联系,将用户搜索记录永久保留,以供情报部门掌控。
为何在这些国家俯首帖耳的谷歌在中国就变得桀骜不驯?因为谷歌自有它的双重标准。在19日发布的一篇博客里,谷歌称“我们不想从事政治审查,尤其在中国和越南这样的国家”;然而,“一些民选的欧洲政府有国家法律禁止特定内容,我们的政策是遵守这些民主政府的法律”。
谷歌的态度很清楚:中国、越南的法律我们不遵守,我们只遵守西方国家的法律。事实上,谷歌遵守的不是法律,而是意识形态。谷歌在其数据说明中也明确表示,是否删除特定 “政治言论”的标准是:“我们自己的内容政策”。在谷歌的眼里,公司“政策”已经超越所在国法律,成为裁决的最终依据。
谷歌的“政策”是什么?也许是它标榜的“不作恶”的信条。但善恶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它不是由谷歌单方界定的,更不是由美国一个国家说了算,否则对美国有利的就是所谓“善”,对美国不利的就一概冠以“恶”名。
谷歌的数据告诉人们,它并不拒绝审查,甚至不拒绝政治审查;它拒绝的是多样化的社会制度,它拒绝的是美国“思想霸权”无法覆盖的国家。
附:谷歌公布内容审查的政府名单 美国排名相当靠前
英国金融时报
谷歌周二公布了一份名单,能帮助外界更好地了解哪些政府曾试图审查其搜索服务,或者要求它提供用户私人信息。
这家互联网公司公布的名单列举了在去年下半年中,对它从搜索结果中移除某些信息作出最多要求的政府,以及向它索取信息以帮助犯罪调查作出最多要求的政府。
在两个名单中,巴西都位居榜首,美国和印度排名相当靠前,而英国和德国在欧洲国家中最为“活跃”。
中国被排除在名单之外。谷歌表示,那是因为内容审查要求在中国被视作国家机密。
谷歌上月将其中国搜索服务移至香港,以摆脱在中国内地受到的审查。该公司将其昨日的最新举措,描述为对全球互联网自由日渐增多的限制作出的一种反击。
但对它可能做过了头的批评,谷歌迅速进行了反驳,并且否认它试图通过此举给政府们施压。
谷歌表示:“我们不试图改变政府行为——但是我们试图给各国公民们更多信息,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政府都在做些什么。”
许多来自政府的移除信息的要求,都是针对儿童色情或其它非法内容。一些国家有特殊的国家规定,比如德国禁售纳粹纪念品。
谷歌名单显示,去年下半年,巴西官方向谷歌提出了291次与审查相关的要求,德国排名第二,提出过188次。英国在欧洲排名第二,提出过59次。
巴西和美国各向谷歌提出过3500多次要求,要求该公司提供客户的个人信息以帮助调查。英国曾经提出 1166次,印度提出1061次。来源: 新华网▲◆★●■☆
牛津首位华人教授眼中的中国教育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0-04/24/c_1253260.htm
2010年04月24日 来源: 人民网
我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问中学生,“你想要做什么?”很少有人能说出来。要是在英国,从小学开始老师就会问你想干啥。这里的孩子会想,我要做什么,而不是说我想上牛津,想上剑桥。
12时45分,崔占峰在牛津大学工程系的餐厅里出现。他花了2.3英镑购买了一只汉堡和一袋薯条后,匆匆离去。材料系的一名博士后看着崔占峰的背影对我说,“来到牛津,你可以不知道彭定康,但你不能不知道崔占峰。”
2000年10月1日,崔占峰被牛津大学聘为生物工程教授。这张聘书为他带来了牛津大学建校800多年以来的第一位华人教授的身份。
崔占峰是河北省沧州人,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工学院化工系,后在大连工学院化工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1988年,崔占峰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到苏格兰斯特拉奇克莱德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他1991年3月开始在爱丁堡大学任讲师,1994年10月到牛津大学工程系任教。他在生物工程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小村庄走出的少年大学生
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新政策规定,在校生可以参加高考,但县里的名额只有10个,领导决定通过竞赛来确定具体的人选。当时15岁的崔占峰刚刚上高一,他以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得到了参加高考的资格。虽然考试没有难倒崔占峰,但报志愿可愁坏了全家人。对于世代务农的崔家来说,除了北京首都和河北,其他的地名都是那么的陌生。高考9个志愿,第一志愿崔占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大,剩下的都随便填了河北省的一些学校,只是最后一个怎么也凑不上来。这时崔爸爸忽然想起村里有个乡亲在呼和浩特工作,于是就说:“报呼和浩特吧,孩子年纪小,有熟人,好歹有个照应。”
就这样年轻的他开始了在内蒙古工学院的求学生涯。大学四年,崔占峰一直名列年级第一,毕业时,出于对化学的热爱,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毅然决定继续攻读研究生。从硕士到博士崔占峰在大连度过了6年左右的时光。
“土博士”变成“洋教授”
1988 年,崔占峰来到了英国。在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时,崔占峰在学校的咖啡室里看到了牛津大学招聘讲师的广告。崔占峰认真地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