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25/043016829412s.shtml
2009年12月25日 舜网–济南日报
新华社上海12月24日专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4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7、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8、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今 日 看 点 : 2010-01-28 ▲◆★●■☆
分析评论:中国为什么至今没有航空母舰?
http://news.ifeng.com/mil/4/201001/0128_342_1528490.shtml
能源委成立引关注 外媒热议中国能源外交
http://news.stnn.cc/china/201001/t20100128_1261198.html
中国2020年将成为科技大国?
http://www1.voanews.com/chinese/news/china/china-set-technology-20100126-82716702.htm
高规格国家能源委成立 解放军成员引关注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18266/c5
北韩西海挑衅欲引美关注谈和平协定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0/01/28/20100128000010.html
六十年里两岸军队鲜为人知的几次配合
http://culture.china.com/zh_cn/history/lead/11022885/20100128/15795714.html
分析评论:中国为什么至今没有航空母舰?
http://news.ifeng.com/mil/4/201001/0128_342_1528490.shtml
2010年01月28日 人民网-军事频道
资料图:正在进行改装的瓦良格号,注意旁边的龙门吊与后图中格鲁曼公司提供的巨型龙门吊的差距。航母是国力的象征,也是名副其实的吞金巨兽。以美国新造的“布什”号为例子,单舰不含舰载机造价为60亿美元。全舰带舰载机全寿命需资金至少350亿美元。这还不算延长寿命和护航舰队的资金花费。
人民网军事记者 杨铁虎
在目前5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除了中国之外,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均有航空母舰。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航空母舰呢?
◆ 首先,是因为我国海军力量的限制。中国海军60年来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近岸防御发展为近海防御,再从黄水走向蓝水,成为当今保障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中国海军的这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中国有过三次大的造舰高潮。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造船工业采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模式,已为蓝水海军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造航空母舰等万吨级排水量的大型战舰已不成问题。
◆ 其次,是因为我国军事、工业和科技的水平。航空母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和科技水平等综合实力。许多海军强国和海军大国有着较强的综合国力、科技水平和经济基础,因此在航空母舰发展方面占得优势。而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军事、工业和科技的水平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发展受限。
◆ 第三,是因为我国的经济能力的限制。航空母舰造价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吞金巨兽”。作为当今世界造价最昂贵的舰船,航空母舰能否得到发展,不仅仅要考虑它的服役运行问题,而且还要计算它的前期研制费用,以及舰载机的费用、人员的培训费用和它的配属舰艇的费用,再加上航空母舰的运行费用,它的全部费用将高得惊人。随着我国国力的发展,我们已经初步具有了发展航空母舰的经济保障能力。
中国舰用燃气轮机的制造必须依托乌克兰的技术,这限制了中国在航母这种大型舰船上有更大发展的空间。中国目前还不能独立建造优秀的燃气轮机心脏,水面舰只核动力小型化更是镜花水月。航母的核动力心脏与潜艇的反应堆截然不同。这点可以从前苏联建造了大量核潜艇却造不出核动力航母看出来。(资料图)
◆ 第四,是因为我国的造船能力的或缺。建造航空母舰,首先要具有生产能力的船厂,包括要具有能够满足航空母舰建造要求的造船坞,要有能够起吊航空母舰最大的舰体结构和其他组合部件的吊装设备等等。
2005年6月3日,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开工典礼在上海长兴岛举行,这标志着这个世界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造船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海军装备基地。正式开工建设。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或将在此诞生。
此外,中国至今没有航空母舰,还与中国的安全环境相关。
2009年3月2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浜田靖一时表示,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是我军方高层首次公开地正式作出这项表明。▲
(原文载于《小爱迪生》2009年第17期 特别提问 P.22-P.23)
能源委成立引关注 外媒热议中国能源外交
http://news.stnn.cc/china/201001/t20100128_1261198.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0-01-28 星岛环球网消息:中国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简称能源委)的消息27日吸引了世界媒体的兴趣,路透社、法新社等媒体都说,成立这样一个“有权威的机构”是为了“协调这个能源饥渴国家的政策”。
《环球时报》报道报道,路透社27日报道称,中国通过在星期三成立的一个新政府机构把能源战略决策权集中于中央,设立该委员会的目的是协调能源决策,而“这些决策权以前因分散于众多政府机构而处于混乱状态”。法新社的报道称,中国成立能源委是为了“协调这个能源饥渴国家的政策”。报道还说,近几年来,中国已经采取了系列举动确保海外能源供应的安全,以满足快速扩张的经济所推动的飞速上涨的能源需求。
能源委的级别之高也让很多媒体感兴趣。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说,基于能源的重要性,中国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委员会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主任,副总理李克强任副主任,委员组成几乎包括各个重要政府部门的首长。路透社解读说,成立这个委员会的目的在于设立一个“有权威的机构”,以便更好地协调组织分散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报道还称,中国成立“超级大部”以统一集中管理能源领域的计划2008年时被推迟了,原因是大能源公司与现存的能源机构之间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法新社27日评论说,这个能源委员会的具体权力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太清楚,它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把中国政府的力量置于海外能源交易后面。过去,这种能源交易是由单个的国有能源公司进行的,但单个公司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美国一家经济预测机构的分析师说:“中国正面临能源合作的新局面,不断变化的形势导致了新的决策机构的诞生。”▲
总理挂帅:国家能源委员会的"格"为何这么高
http://www.voc.com.cn/article/201001/201001281105458218.html
2010-01-28 华声在线:1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一纸《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告诉人们,为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了。
从所公布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主要职责和人员组成来看,“应时”而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委员会“规格”够“高”。
国务院《通知》指出,国家能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拟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审议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国内能源开发和能源国际合作的重大事项。“发展战略”、“ 重大问题”、“ 重大事项”的用词,表明“国能委”管的都是国家能源发展的大事。
“国能委”的人员组成更是“了不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挂帅担纲委员会主任、常务副总理李克强任副主任,委员都是相关各部委大员。计有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中央财办主任朱之鑫、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科技部部长万钢、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国家安全部部长耿惠昌、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水利部部长陈雷、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电监会主席王旭东、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章沁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能源局局
长张国宝。
新成立“高规格”的国家能源委员会,表明能源与农业、金融一样业已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表明“后危机时代”中国能源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迫在眉睫”、需要高层次机构高效率加快推动,表明中南海对发展新能源产业、在新一轮国际竞争抢占战略制高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高度重视。其中所蕴涵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虑”,令人刮目相看。
能源关系国计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安全供应的“瓶颈”问题日益突显。
且不说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让胡总书记亲自下到煤矿督促煤炭生产和供应;且不说今年严寒雪灾所造成的电煤供应极度紧张以及经常袭来的“油荒”、“电荒”困局;且不说缓慢的能源体制改革所造成的“市场煤”和“计划电”年复一年两种不同体制的博弈;且不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 “能源外交”分量越来越重;且不说中国能源战略储备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且不说我国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15%左右的承诺。
只说,在当前世界“新能源革命”风起云涌的紧迫形势下,中国不能在此轮新能源革命中再失“先手”,必须抢先培育诸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产品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占领新一轮新能源革命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较快平稳发展提供能源安全保障。▲
中国2020年将成为科技大国?
http://www1.voanews.com/chinese/news/china/china-set-technology-20100126-82716702.htm
记者: 斯洋 | 华盛顿 2010年 1月 26日:英国一家金融情报机构发表报告称,中国过去30年的科研发展势头超过其他任何国家。报告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如果继续沿着目前的态势发展,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科学知识生产国。但是也有专家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以及科研的软环境势必会影响科技的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报导说,中国科研发展速度领先全球。报导援引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说,中国同行评议的科研论文数量自1981年来增加了63倍,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实力尤其突出。汤森路透将全球1.05万家期刊的科研论文编入索引,对四个新兴市场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过去30年间的科研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的表现远远好于其它几个国家。
报导还援引汤森路透研究评估主管乔纳森·亚当斯(Jonathan Adams)的话说,中国“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意味着,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科学知识生产国,如果继续沿目前的轨道发展,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
另外,美国白宫科学技术办公室1月15号说,虽然美国在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研究依然很强大,但是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迅速增加的科研能力。白宫科技办公室是针对最新发表的2010年度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发出的评论。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美国目前拥有147万科研人员,1995到2008年间这一数字的增幅仅为3%。中国目前拥有142万科研人员,同期增幅为8.7%,而且没有减缓迹象。
《金融时报》还援引专家的话说,中国科技力量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三个原因:一是政府财力的大量投入,二是基础科学研究到商业应用的有序转换,三是中国采取有效和弹性政策吸引旅居在北美和欧洲的科技人员回流。最近回归中国的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专家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施一公和从美国西北大学回归的生物学家饶毅。
但是上述这些数据和发展趋势是否表明中国即将成为科技大国呢?有分析人士对此提出质疑。《中国即将崩溃》一书的作者章家敦(Gordon Chang)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谈到了中国科学界的现状。
“中国可以发表很多的论文,但是这些论文不一定代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大学对论文数量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对质量的关注。更严重的问题是创造力,在一个威权主义的国家,你是不可以有创造力的。甚至在所谓的‘硬科学’领域,政府也有很多敏感的东西不能碰,而且中国的教育体系非常腐败,这个体系压制任何独立的思考。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我认为中国到目前能发展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我认为中国不会很快成为科技强国。”
布朗大学纳米科学和软物质研究中心主任肖刚认为,中国可以成为科技大国,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他承认中国学术界确实存在造假、拉关系等问题,但是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他还说,中国的科研设备等硬件已经与发达国家持平甚至超过他们的水平。对于中国的政治环境,他表示最担心的是对互联网的控制。
“对于政治环境,我唯一不太乐观的是对于网络的控制,也许国家不愿意对科学方面的一些网络进行控制,但是往往你对某些方面进行控制的话,也会对科学方面带来影响。因为控制网络的人不一定懂科学信息。有些科学信息,他们也会觉得有问题,可以说,因为他们的无知,往往会影响科学的发展。”
《纽约时报》1月初在组织专家讨论中国是否会成为科技大国时,专家们提到了中国面临的其他挑战,其中包括中国科研的不透明能否赢得世界的信任,中国能否将科学人员数量上的优势转变为质量上的优势以及中国科研的软环境等。
查建飞(for protection, name changed)是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工程博士研究生,今年刚刚从中国的一所顶级工程学院完成硕士课程,他这样比较中美大学不同的科研环境。
“我觉得的一个重大区别是,国内的教授不是在做课题,不是在做研究,他是在做人事,他在拉关系,他不是在做事。只有极少的教授在做事,但是真正做事的,他们是没钱的。”
查建飞表示,他学完美国的课程后,会考虑留在美国一段时间,但是最后会回归中国,一方面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为未来的科研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改变目前中国科研软环境的现状。 ▲
高规格国家能源委成立 解放军成员引关注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18266/c5
日期:2010年01月4期 1月27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传言已久的高规格国家能源委正式盛装亮相: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任能源委主任、副总理李克强任副主任,包括外交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工信部、科技部等多个部委一把手及军队高层出任委员。
业内众多专家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认为,高规格国家能源委的成立,体现了国务院对能源工作的高度重视。但也有专家表示担忧,能源委只是一个协调机构而非职能部门,当前能源领域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恐难从根本上解决。
据《通知》,国家能源委委员分别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