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筷子的十二种忌讳(5-6)
http://www.stnn.cc/fsxh/200906/t20090626_1053654.html
●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今 日 看 点 : 2009-12-11 ▲◆★●■☆
中国充斥“天花板官员”
http://www.zaobao.com/zg/zg091210_002.shtml
中国人不敢花钱 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1707
中国不满欧盟减排目标 批其不厚道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1694
总结2009年腐败现象:涉案人级别高 渗透基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台湾教授上书温家宝:盼保护钓鱼岛归属铁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黑帮在中国崛起 向经济和政治领域渗透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1706
http://bbs.huanqiu.com/huanqiujunshi/thread-282411-1-1.html
生存力超强 中国地下核反击工程公开引关注
http://mil.huanqiu.com/Exclusive/2009-12/657435.html
中国充斥“天花板官员”
http://www.zaobao.com/zg/zg091210_002.shtml
—-按部就班熬年头 趁在位时捞好处
(2009-12-10)● 于泽远 北京 在中国官场,那些晋升无望的官员被称为“天花板官员”。人民日报下属的《人民论坛》杂志调查显示,“天花板官员”大多集中在45岁至55岁年龄段,一些“天花板官员”自暴自弃,行动散漫,甚至千方百计寻求经济利益补偿,这些心态与行动对官场造成极大危害。
从行政级别看,在乡镇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科级;在县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处级;在市一级,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正厅级。一般来说,乡科级干部遇到升迁“天花板”的年龄大约是45岁,县处级干部大约是50岁,而厅局级干部则大约是55岁。
其中,县处级的“天花板官员”最多。中国各级党政机关县处级官员高达四五十万人。作为一个庞大的中层干部群体,他们当中只有大概10%到15%能够在仕途上继续升迁,剩下的就成了“天花板官员”群体。
北京有关学者认为,中共的干部制度是产生“天花板官员”的主要原因。中国至今没有真正建立职级与职务相结合的公务员制度,公务员管理缺乏明确公正的业绩评估、问责和退出制度,公务员本人往往也缺乏职业预期。做官名义上是任期制,实际是一种“能上不能下”的待遇终身制,致使官员队伍庞大臃肿。
可是,官员的晋升,不仅要靠能力,还要靠后台,而且级别越高越难升迁。大多数官员到了“天花板”年龄段只能按部就班熬年头,趁在位时多捞一些好处也就成了他们中很多人的主要目标。
这名学者指出,要改变这一现状,中共必须改革“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间选人”的用人制度,真正将民主推选、差额票决等较为公平透明的竞争机制引入官员选拔程序,减少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暗箱操作,以减少社会对官员选拔的非议,同时减轻那些升迁无望的“天花板官员”的不平心态。
调查显示,对于 “天花板官员”的最大危害,35%的受访者选择“一些干部觉得升迁无望,开始混日子,得过且过,带坏官场风气”;32%选择“阻碍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干事,影响执政能力提高”;28%选择“一些干部觉得手中权力时日无多,贪污腐败”。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员杨凤来认为,干部升迁过程中所遭遇的“天花板”困局,不完全是由年龄造成的,个人能力方面、为人处事方面,特别是和领导的关系方面都有影响。他们见了“焦点”绕着走,见了“热点”躲着走,见了“难点”低头走。久而久之,民怨不断,积重难返。
“天花板官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思想上自暴自弃。因为能力不足,他们感到升迁无望、前途无“亮”,于是心理失衡、工作倦怠、职业枯竭。
——行动上自由散漫。在工作中偷工减料、敷衍塞责、见硬就缩、遇锋就避、效率低下。
—— 物质上寻求经济补偿。经不起花花世界和别有用心者的诱惑,逐渐放松警惕,在交出权力之前大捞一把,进行权力寻租或直接侵吞公共财产,形成了中国贪官特有的“59岁现象”。
——升迁上投机取巧。为了早日实现升迁,避免遭遇年龄“天花板”,一些官员不计成本,不择手段,成功后趾高气昂,失望后则怨天尤人。还有一些官员可能为升迁行贿筹借了不少资金,升迁后,首先考虑的不是工作,而是朝思暮想如何收回成本。 ▲
中国人不敢花钱 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1707
2009-12-9 作者: 谢盛友 日前伦敦商学院教授理查德·波茨在2009年诺贝尔奖得主北京论坛上提到,中国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消费不足。他表示,中国现在变得越来越富裕,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上去了,将比其他经济政策更有助于促进经济平衡。他建议,中国人的工资水平应该提高。
2009年11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在播完这则消息后,主持人邱启明却直接作出以下评论:“其实工资一直都在涨啊,关键是中国的老百姓喜欢存钱,你发得再多,人家都存起来,不用。”
邱主持此语一出,立刻引起一片哗然,举国上下网民骂声不绝。
中国人不舍得消费,恐怕与国家的宏观框架和中国人的社会观念有关。中国现时的宏观框架,既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又不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做生意发财者,往往不是他看准了市场规律,而是他有“官商”背景。真正看准市场规律而没有“背景”者,由于没有稳定的宏观框架作保证,他赚了几个钱,为了以防万一,他也不敢花不舍得花。今年有“背景”者,发了一些,也不敢花,因为他不知道,明年他是否还有这个“背景”。
德国的宏观框架涵盖了社会主义,德国每个人都能享受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全民医疗保险,这应该感谢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人称“铁血宰相”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他而且通过立法建立了全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开支占GDP的33%左右,其中1/3的资金用于法定养老保险开支,1/5以上的资金用于法定医疗保险开支。
我读到国内一份报刊,该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仍然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6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先不管这资料的可靠性,至少该资料说明了“中国人不敢花钱”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是家庭负担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中国的保险制度不健全,为了应付以上家庭负担,很多人就把钱存起来,以防万一。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是看不起病的。普通人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积累,中老年一场大病,自己的储蓄、子女的储蓄全花光了,也不见得能把病治好。我中小学的老师经常跟我说,在大陆中老年没有大病,是一笔大财富。
钱少者不舍得花不敢花,可以理解。不可以理解的是,钱多者不会花钱。中国的钱多者不会玩,不会玩当然就不消费。在欧洲哪怕是一个只有几千人口的乡镇,也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室内体育馆,有很多很多的体育运动俱乐部,难怪,在德国没走几步就看见一个足球场。说五个德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踢足球,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德国人打乒乓,二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专业篮球队员,真的不夸张。滑雪几乎每个德国人都会,有钱人的俱乐部就是滑翔、跳伞、潜水、赛马、赛车,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