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筷子的十二种忌讳(3-4)
http://www.stnn.cc/fsxh/200906/t20090626_1053654.html
●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今 日 看 点 : 2009-12-10 ▲◆★●■☆
什么是中国改革的第一要务?
http://www.zaobao.com/yl/tx091210_001.shtml
2009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约提前20天泄密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10/043119227067.shtml
中国民众税务负担全球第二 网友笑谈已痛得麻木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mrtl/20091210/07567083019.shtml
关于中国对朝美对话外交政策的分析建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SARS后遗症患者生活艰辛 六成离婚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09/12/others091209ze.shtml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或将超过美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关于中国对朝美对话外交政策的若干分析和建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什么是中国改革的第一要务?
http://www.zaobao.com/yl/tx091210_001.shtml
(2009-12-10)● 王龙(石家庄)
国民收入分配公平向来是人们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尤其在中国,长期的分配不公催生了一个个“既得利益集团”,国民收入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反而越来越不成正比。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近年来劳动报酬所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基尼系数从1982 年的0.249拉大到2008年的0.47。这标志着中国的社会公平度已超越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经济问题随时可能向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转变。
毫无疑问,收入分配事关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关乎着一个国家命运,由于近30年来中国的社会利益往少数人倾斜,积蓄的社会矛盾与风险日益突出,因此产生的各种事件也层出不穷。早有域外观察家指出,现今中国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利益分配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态,经济发展越是迅速,两极分化就越严重,造成的复杂局面就越来越难以掌控。其实,这个道理很浅显,但改变这一状态对于中国似乎太难,尤其是一部分公权控制在少数利益集团手里的时候,社会利益每向大众靠近一步都会付出惨重代价。
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大概是基于上述认识,近期中国国家发改委已制订收入分配调节方案,并上报国务院待批。相关人士也透露,诸项改革将陆续出台,但外界舆论对此普遍持谨慎乐观态度。原因之一是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几经周折不能付诸行动,权钱交易及“灰色收入”大面积存在;原因之二是既得利益者为维护集团或地方利益有令不行、朝令夕改现象严重,造成“诸侯经济”丛生。更何况以经济发展为工作重心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各个群体和阶层都在标举一个“钱”字,连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这样的问题都难以根治,仅凭一纸文件改变现状未免理想化色彩浓郁了些。
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社会利益分配的倾斜让一部分先富了起来,而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理想并没完全实现。不仅如此,30年来中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根据北师大经济学教授钟伟统计,中国大陆50个富豪的资产即相当于5000万农民年纯收入,300万个百万富翁的资产,相当于9亿农民两年的纯收入。人民银行也曾经发布统计信息称,中国银行体系总计8940亿元存款中的80%,集中由20%存户持有。
这些数据令人瞠目结舌,像一柄高悬于头顶的利剑,让人时刻不得安然。当然,理论上的差异并不难消除,关键是中国的富豪并不像一些发达国家的富豪那样靠几代人的财富积累产生,大多是在短时间内“爆发”。更需要看到的是,一掷千金的并不都是富豪,还有许多公职人员,这些人能成巨富并非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原因,他们富裕的方式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力。因此人们经常看到,随着一批批贪官倒下,一批批富豪便应运而生,以致连使用“公平”二字在中国都变得有些奢侈。
仇富和劫富济贫心态
不用过多描述巨大贫富差距下民生艰难的种种形态,当“仇富”和“劫富济贫”成为民间流行语的时候,大众心理可想而知。但中国的一些问题往往不能追究其根源,就像民国收入分配不公和丛生的腐败现象,症结在哪里人们都心知肚明,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总有人讳病疾医,他们对上一套对下一套,为确保自己的权柄和利益,能捂则捂能盖则盖。今天某地建“遮羞墙”,明天某贫困山区变“小康县”,普罗大众都成了“被富裕”的对象。
应该说,中国调整国民总收入分配十分有必要,但单一调整而不革除相关弊制也治标不治本,在这方面历史许多鲜活的实例都可借鉴。当年提出“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的王安石励精图治,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遗憾的是新法理论上完整,实践中却存在严重缺陷,更为遗憾的是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王安石却自信所见,并“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培养了一批阿谀奉承之辈,表面上提倡变法,实际上不想触及自己任何利益,而一大批优秀人才因提出不同见解被打成“保守派”,由此埋下了党争祸根,最终摧毁了变法的大业。
不知道王安石积郁成疾后有什么感想,至少良苦用心换来抱恨终身深刻说明了变革的艰难,也折射出调节贫富差距历来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从对历史认知的角度看,改革自然意味着风险,固步自封则意味着更大风险,如果不能顺势而变,整个社会就会步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就要求制订改革方案不但在理论上站住脚,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以民生为根本,唯有如此才是建立社会公平的最大体现。
中国先秦诸子之一的管仲有言“上下不和,虽安必危”。这里的“和”在一定范围自然是指和气与和谐,对于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而言,如何构建这种“和”,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当是要务之一,但需要认识到社会是个大体系,进行任何单方面改革都无异于捉襟见肘。当然,这不是对中国国家发改委制订的收入分配调节方案不看好,恰恰相反,与许多肤浅的改革措施相比,这样的改革更令大多数中国人振奋。毕竟,社会积蓄的问题太多,中国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作者● 王龙(石家庄)为中国大陆评论人士
2009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约提前20天泄密
http://news.sina.com.cn/c/2009- ▲12-10/043119227067.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0日 中国青年报
从玉华
这件事情,时间是最好的逻辑。11月12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份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的不完全名单。在这份广泛流传的名单中,增选院士为24人。
视频:中国工程院新增选48位院士最小年龄41岁 来源:央视《新闻联播》
记住这个时间点。
11月18日,《东方早报》报道,中科院新闻处就网上流传的“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名单”表示,真正的名单将于下月公布,网上的名单应该是一种“猜测和推断”,“可能有一定的命中率”。
3天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社的任胜利博士在其博客上发布了一份详尽的中科院新当选院士名单,共35人。
也记住这个时间点。
揭开谜底的日子是12月4日。这一天,中科院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该院2009年院士增选经过推荐、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等环节,从296名有效候选人中最终选举产生35名新院士。
时间的纵坐标外,让我们再看横坐标。网络版第一份名单的24人,全部在新闻发布会公布的35人之列。网络版第二份名单的35人,与最终公布的名单完全吻合。唯一细小的差别是,排序不同,官方结果以姓氏笔画为序。
看来,网络发帖者的确“很强大”,“猜测和推断&
rdquo;竟这般准确无误。小道消息“可能有一定的命中率”,结果命中10环。
“愤怒!”一位负责平面媒体科学版的编辑找不出第二个词,形容当时看到官方名单的心情。
有数学爱好者计算着:以候选人数做分母,当选人数做分子,以学部为独立单位计算吻合概率,最终可得到泄密的P值。
P值,100%。
中科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届不超过60人,增选程序分推荐、资格审查、学部评审和院士选举4个阶段。如此程序不可谓不合理,章程不可谓不严密。
为了做好保密工作,中科院为院士增选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保密守则》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等文件,严禁院士向候选人、亲友、同事以及与增选工作无关人员谈论和泄露评审、选举过程中对候选人的讨论、评价、表决等情况。
但锁定今年,各种消息还是不胫而走,风里蒲公英一般飘飘洒洒,且至今无一个部门,或一个相关人士作出解释和道歉。
没办法,不明真相的群众只能作出种种猜测:
猜测一,往好处想,这只是一次单纯的泄密事件。新院士增选完成在11月21日前,有人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把名单透露出去了,反正这是大喜事。
猜测二,往深处想,如果没等正式公布,就泄露了消息,说明评审选举过程很容易被“走后门”,这样就毫无公正和公信可言,也许背后有不为人知的一些内幕。
猜测三,为什么“网络完全版”与“官方版”有细微差别,很大的可能是:“网络完全版”按得票排序,而“官方版”按姓氏笔画排序。
猜测四,秘密在哪个阶段泄出?“内鬼”是院士,还是行政工作人员?按照增选程序,最后一轮是院士不记名投票,最先知道结果的一定是参与投票的院士。可能的链条是:院士A告诉了B,B告诉了C,C告诉了D……末了,圈内人任博士发布,让网友先睹为快。
猜测五……猜测六……这可真像缠人的填字游戏。
中科院路院长一直表示:院士选举是严肃的事情,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只有让过程公开,才能使结果公正。
我们比在任何领域都更渴望见到在科学界的公正选举。因为对于公众而言,没有比科学的名义更天经地义的理由了。
我们希望赋予科技塔尖的这群人“最高学术称号”时,每一步都公平公正,不要有种种荒诞社会力量的介入和干扰。伽利略早就说过: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
不难想象,当名单最后揭晓的一刻,当选者在那个瞬间喜悦、惊讶的表情,是对一场公正的选举最好的赞赏。“一切都是秘密!”那正是诺贝尔奖长盛不衰的最大秘密之一。
时间是最好的除臭剂。我们期待两年后与新院士的相逢。那时,中科院62岁,能更成熟些吗? ▲
中国民众税务负担全球第二 网友笑谈已痛得麻木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mrtl/20091210/07567083019.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0日 人民网
新闻事件
据最新发布的福布斯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显示,中国老百姓的税务负担排在了全球第二的位置(法国排名第一,卡塔尔、阿联酋和中国香港分列全球税负痛苦最轻地区的一、二、三位)。一个普通的中国工薪族,一辈子大概要缴多少税?税务人员分析说,按照目前的税费标准,一个普通的工薪族,如果购房、买车的话,一生要承担的各种税额将超过15万元。更有专家说,加上“隐形税”,远远不止15万。
税负痛苦何其重
网友“鸡鸡复鸡鸡” 早就知道了,这么些年来,中国税负一直在探花、榜眼之间摇摆,我看,干脆赶超法国,将冠军拿下得了,反正都痛麻木了。
网友“呐喊” 我们是数字上的第二,事实上的第一。因为,我们还比法国多那些巧立名目不计其数的“费”,还有那些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等负担。
中经网评论中美两国个税和生活质量对比:一、失业,在美国可以拿每月约1000多美元的失业金,足够租房和吃饭费用。在中国如果失业,可能可以拿到400元人民币。二、买房买车,美国退税,中国交税。三、生活质量,美国交了税后,上高速公路免费,汽车年费不到几十美元,考驾驶执照12美元,没有养路费的说法,子女上大学之前免费。而在中国很多城市,工薪族不吃不喝一辈子也买不起房。
网友“孙刚” 中国的税绝大部分都来自企业,但负担却都是百姓的。老百姓乖乖地交税却从来不想交了税能享受什么。
网友“humorgentryso” “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家要靠税收养,这我们理解,怕就怕“薅”去的羊毛石沉大海,不知花到哪去了。
中金在线评论 政府和制定政策的人有稳定的收入,从来不知道老百姓的苦楚和生活质量在稳步下降。
改惠富损穷为劫富济贫
税收专家刘桓 当前的分类扣缴制度,高收入者享受着多源扣除的优势,逃税漏税现象严重;而3亿多工薪阶层由于收入来源单一,实行代扣代缴制,反而成为税负最重的人群。
半月谈评论 工薪族成个税“主力军”,是惠富损穷。有违“多得多纳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税收原则。
网友“高攀” 现行税收政策是加剧贫富差距的帮凶。
网友“ICP008” 不久前国税总局更将福利费也纳入“计税工资”,现在发筐烂梨、发包卫生纸,也要交税了。
税收痛苦应带来民生快乐
网友“龙建” 税收痛苦若不能带来民生快乐,就树不起纳税光荣意识,偷税漏税也不觉得可耻了。
网友“日出东方” 高税负不利经济增长。少收点,让老百姓多分点,藏富于民可刺激经济发展。尤其在当下,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网友“玩酷” 只要税收真的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负高不高其实无所谓。现在的问题在于,老百姓承担了极高的税负,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
网友“ngxs123so” 原以为中国的税都是企业或者富人在交,我没给国家做什么贡献,现在知道了,可以心安理得了。
原来我
交了这么多税
以月薪3000元工薪族为例,其一生承担税额为:
个人所得税,起码6万:月薪3000元,年底双薪并一次性发放年底奖金8000元,扣除社保和公积金后,实际收入在2500元左右。则每月工资缴纳个人所得税25元;年底双薪缴纳个人所得税250元;年底奖金缴纳个人所得税775元。如果他60岁退休,一生工作35年且薪金不变,则他一生总共要缴纳的工资和年终奖金个人所得税为45500元。此外,若这位工薪族一生中有25年存款达到10万元,那么,他所获得的存款利息为8.1万元,同时,上缴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