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第三代世袭既不明朗又很艰难

中国情诗名句排行榜,哪一句你最钟情?56-60

http://bbs.voc.com.cn/viewthread.php?tid=1955024&extra=page%3D1

 

56、顾敻:诉衷情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57、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58、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59、乐婉:卜算子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60、白居易:浪淘沙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今 日 看 点 : 20090928 ▲◆★●■☆

 

《我们应不应该承认外蒙古独立》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9870&msg_id=62

 

薄熙来治渝观察 薄氏风格:治官、打黑、唱红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8516

 

李克强江西考察 专程到井冈山缅怀革命先烈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8521

 

朝鲜第三代世袭既不明朗又很艰难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9/09/28/20090928000035.html

 

李开复: 中国青年为何缺乏创新意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3d560100f4wy.html?tj=1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乌克兰访问 遭遇车祸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8443

 

印度向我藏南持续增兵 后方部队50%将调往前线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8423

 

 

《我们应不应该承认外蒙古独立》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9870&msg_id=62

—-(人民日报1950.02.24 作者:胡华 )

  [注:胡华为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中共党史系名誉系主任。下面是他的《我们应不应该承认外蒙古独立》]

  问:“蒙古是什么时候独立的呢?她为什么要独立呢?”

  胡答:大家知道,蒙古曾侵入中华创建过蒙元。明太祖即位后蒙元灭亡,满清兴起后,又被满清占领统治。蒙古人民长期在本族统治阶级和异族统治的奴役压迫下,过着极其贫穷痛苦的生活。

  到一九一一年中国辛亥革M,推翻满清后,蒙古是不是解放了呢?没有的,相反的它更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争夺的对像。当辛亥革M十月中国武昌起义时,蒙古的统治阶级--王公、便利用这个机会,以“独立”的名义,投入帝俄的怀抱。

  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M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却利用了白俄反动将军谢米诺夫,窃据蒙古,和苏联红军作战,到一九一一年才被苏联红军击溃。谢米诺夫失败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利用了中国北洋军阀安福系将军徐树铮侵入蒙古,在那里创建了亲日的军事独裁。安福系在中国北方失势之后,日寇复扶植谢米诺夫的一个助手--温根男爵,盘踞蒙古。蒙古人民受这样长期的侵略掠夺,什么时候才起来革M获得解放的呢?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劫掠,为了解放蒙古,蒙古贫苦破产的牧人和广大的下层职员、喇嘛、便在却伊巴桑等蒙古革M者领导下,在一九二○年组织了一个秘密的革M团体,发动游击战争。

  侵略者统治着虽然用各种野蛮的屠杀,死刑和迫hai来对待蒙古革M者,但蒙古的革M团体和革M游击队却日益壮大,到一九二一年的三月便举行了一个游击队和恰克图附近的盟族的代表大会,选出临时的革M政府,会上并以大多数决议,请求苏联的帮助。
  

     在三月十七日到十八日夜间,蒙古革M游击队便攻占了恰克图,不久,又先后击溃了中国北洋军阀侵略军万余人,日寇扶植的白俄温根男爵反动骑兵一万一千人,在战争过程中,苏联红军曾出兵援助蒙古革M游击队,使革M取得了胜利。

  在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蒙古已声明了独立,创建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当时,中国的国共合作的广东革M政府,对蒙古的独立是承认的,因为孙中山先生在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已承认了“民族自决”的原则。“那末,正式承认蒙古独立问题为何一直拖到一九四五年呢?承认经过如何呢?”由于在一九二七年叛卖革M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一直坚持大汉族主义,所以不肯承认蒙古独立。而蒙古从革M以来,在苏联的友谊帮助下,内部已建设的很强盛;对牵制打击日寇保卫远东和平,有也很大的贡献,如一九三五年和三六年,蒙古革M军曾两次击退了日寇在蒙古国境内东部的挑衅行为;一九三九年在诺门坎,苏军蒙军并肩作战,给进犯的日寇以严重的打击。在中国八年抗战中,苏联远东t军和蒙古革M军对百多万日本精锐关东军的牵制,对中国抗战是极大的帮助。而在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有对日宣战,配合苏军,联合东北抗日联军,出兵夹击日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间,创建了卓着功勋。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应该正式承认蒙古的独立,这是义不容辞的。

  所以,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同时,双方又交换了“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之独立的问题”的文书。在文书中,中国国民党政府声明:“……由于外蒙古人民屡次所表示出的对于独立的热望,中国政府声明:在日本失败以后,若是外蒙古人民的投票公决证实此种热望时,那么,中国政府将承认具有其现时境界的外蒙古之独立。……”

  “投票公决”的结果如何呢?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日举行的蒙古人民投票的结果,有百分之九十七•八的人,投票赞成独立,连国民党政府派去监票的内政部次长雷法章,也对投票手续表示满意(见塔斯社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库仑电)。

  蒙古的独立,就是在民族自决的原则下,一个新国家的诞生,给世界的和平民主阵营增加了一份力量。承认蒙古独立,对每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只得欢呼的事。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他们在当时被迫承认了蒙古独立,事后又大肆造谣,侮蔑人民的蒙古,侮蔑苏联,说:“蒙古独立是中国领土的丧失”。反动派这样说原也不足为怪,可怪的是,我们人民中有的人居然也有宗主国的情绪,似乎蒙古也非得划在中国“版图”上不可以似的,这实在是中了大汉族主义的毒。

薄熙来治渝观察 薄氏风格:治官、打黑、唱红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8516

    2009-9-27  作者: 陈磊

  薄熙来治渝观察

  治官、打黑、唱红,薄熙来在重庆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他是所有静止社会的敌人,”他的一位师长说

  3万名警员,7000人在参与打黑;为打黑,成立了204个专案组;14个横行多年的黑社会组织被击溃,24名黑恶团伙头目无一逃脱漏网,近200名团伙骨干成员全部被缉拿归案,2000余名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被抓捕。

  司法局局长文强、公安局副局长彭长健、交管局局长陈洪刚、副区长赵文锐、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毛建平、经侦总队总队长陈光明、煤矿局副局长王西平、下面的副县长兼公安局局长徐强……

  一个个权倾一时的高官,因为涉黑,纷纷落马。

  民意井喷——“群众通过手机短信、来电来访等方式,提供线索1.4万多条,其中80%为实名举报”;在著名的天涯论坛上,支持的帖子、评论高达几十万条;有民营企业家为了表达感激,欲筹资1000万,发起成立全国首家“打黑基金”……

  重庆,这座中国西部最大的直辖市,在薄熙来治理下,以雷霆万钧式的打黑,突入公众视野,声势逼人。

  “大人物来到小重庆”

  很多人记得薄熙来2007年11月刚刚被任命为重庆市委书记的时刻,那时,他们对这位即将到任的政治明星,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位旅居法国巴黎的重庆籍华侨,得知薄熙来将履新重庆后,连夜写了8个字,送给薄熙来:鉴史、治官、解怨、富民。

  一位网友则在日志中表达期待:(希望)您把重庆打造成“中国西部的花园城市”;带领我们实现“314总体部署”(胡锦涛对重庆发表的一个讲话)的目标;能提高执政效能并严查腐败,打造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的政府……

  第一次“真实地”看到薄熙来的一个重庆记者,这样描述她的感受:“有些激动”,“没想到,他比照片
上看着还要帅!”“他一身深色西装,彬彬有礼走到台上,话筒的高度似乎不够,呵呵,估计在重庆历史上,还没有遇到过身材这么高大的领导。他脱稿讲话极具煽动力……这个感性的薄熙来啊,我喜欢!”

  世界级媒体英国路透社,也对薄熙来履新表示出了兴趣,他们的看法是:“大人物来到小重庆。”

  报道说,“(重庆)这个拥有3000万人口的城市距离发达的沿海地区约有1500公里远。尽管它是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但地缘因素和多家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依然令重庆的发展道路层层受限……这位中国前副总理、革命老战士薄一波的儿子在重庆面临的任务可能更艰巨。”

  薄熙来没有让人失望。

  2007年11月30日,在履新大会上,他向在场的几百位重庆高级干部表示:“党政领导一定要风清气正,取信于民。我已经和开来(薄的妻子谷开来)商量好,决不允许任何亲友以及身边的任何人在重庆图方便、求特权。”

  “如果大家听到有谁打着我们的旗号在重庆办事情,请一定坚决制止并告诉我们。”薄熙来的话,成为第二天媒体的头条。

2008年6月16日,薄熙来在重庆参加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廖攀 摄)

  治官:“官不聊生”

  一位熟悉官场的观察者用“官不聊生”这个词来形容薄熙来治下的重庆官场。

  履新后,薄熙来将重点放在了治官身上,他认为这是问题的核心。

  他主政重庆的第一把火,烧向了领导和干部——2008年3月,在他主持下,重庆市渝中、九龙坡等7个区县一把手进行了调整,而一年前,一场大规模的调整才刚刚完成,因此“调整格外引人注目”。

  一批官员在2008年的春天,被纪委“双规”,他们是:重庆市规划局原局长蒋勇、原副局长梁晓琦、九龙坡区原区长黄云等。

  媒体评论,薄熙来新官上任,引发官场地震:“7区县换帅,7高官受贿被双规。”有人说,薄熙来一上任便“迅速抓住了阻碍重庆大发展的关键问题”。

  重庆直辖以来,干部多为本地人提拔而成,关系盘根错节。2008年初,薄熙来在重庆基层调研,发现一些重庆干部视野狭隘、素质不高,尤其是对现代经济不熟悉,个别区县领导甚至对经济术语“一问三不知”。

  基于这种状况,薄熙来开始整肃官场,除去“换帅”和“双规”这两种非常规手段,为外界称道的,是他“训官”——举办“领导干部现代经济知识培训班”,学员都是各区(县)的书记、区长,薄熙来亲自上课。

  在培训班上,薄熙来给重庆官员“泼冷水”——历数重庆与中国诸多地方发展差距,直言是“睁大眼睛看中国、看世界”的时候了——“能不能搞好扩大开放,关键在领导,核心在干部”,“重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在薄的强力推动下,2008年3月,重庆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领导小组成立,成员包括4位市委常委。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江西省省长吴新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等都成为重庆市的座上宾——希望他们为重庆官员传经送宝。

  让重庆市民惊讶和兴奋的是,别开生面的“开放论坛”、“青年人才论坛”以电视辩论赛的形式,让官员与群众来了个面对面。

  他亲自出辩论赛题目:“重庆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是政策资金还是思想思路”、“重庆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创新还是科技创新”、“30年后,重庆与京津沪比肩而行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

  对于最基层的官员,薄熙来让他们回炉深造——2008年,重庆市人事局等下文,要求全市机关单位35岁以下、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在职人员到12所在渝高校进行脱产学习,否则,一律不得提拔。

  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争议。有媒体发出疑问:高素质的公务员可以速成吗?然而,在“胡萝卜”(政府给进修文凭的公务员提供补贴)加“大棒”的政策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基层官员走进课堂、捧起书本。

  薄熙来还大规模引进新鲜血液——2008年,重庆市启动《重庆市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5年内面向全国择优选派3万多名高校应届生,充实乡镇机关和农村。

  2009年5月,薄熙来更是将官员赶进了基层——一项名为“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在重庆市轰轰烈烈展开。

2009年9月7日,薄熙来(右)出席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时与院士们交谈甚欢(孙自法 摄)

  治民:“红色浪潮”

  治官,是薄熙来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民众的治理,薄熙来颇费了一番思量。

  2008年5月30日,儿童节来临前夕,他前往巴蜀幼儿园、巴蜀小学,和孩子们一起唱起了50年代的几首“老歌”后,他问小朋友:《歌唱祖国》会不会?

  “不会。”孩子们的回答,薄熙来很失望。

  临行前,他告诫随行人员:一个民族要强盛,培养年轻人昂扬、健康的精气神很重要。孩子们光念书还不行,光搞知识教育,最后可能学成个书呆子……

  不久,重庆市《关于广泛开展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的意见》下发,“唱红歌”成为各部门在重要纪念日的必要活动。

  《重庆日报》每天在重要版面刊载红歌;重庆卫视开辟红色经典《每日一歌》;一批文艺骨干和积极分子组成教歌小分队,向群众传授红歌……

  仅仅这些,是不够的。

  2008年国庆节前,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突然接到“政治任务”:编一本小册子,口袋书的形式,内容要经典,每月一本。以研究古代文学见长的刘院长,立即抽调院内的相关老师,组织编选班子。

  很快,暂定名为“博雅文选”的小册子完成,但这不符合薄熙来的思路,因为,刘明华等人选的是古典诗词。

  薄熙来的思路是,一定要有“红色经典”。反复修改,3个月后,他亲自定名的《读点经典》出笼。

  在已出到第九辑的小册子中,你可以读到《论语》、《孟子》,也可以看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刘伯承的《出益州》,亦有纪伯伦的《名誉》。

  在序言中,薄熙来写道:“经典应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传世之作,而引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共产党人,也在他们书写英雄史诗之时,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文化经典……有如多种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

  这套丛书的主编,刘明华教授常会被人问起“何为经典”,他的回答耐人寻味:经典也有分别,比如,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