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的准则之三 信守盟约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6354&msg_id=90
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愿真主赐他福安!﹞说:
17.不讲信用者没正信,不守盟约者无正教。
18.骗子不是我的教民。
29.坐谈务必要忠实,守秘,说话算话。
20.协商者当互相忠诚信任。
21.最大的欺骗,是给同胞谈话,他信任你,你却说连自己也不相信的话。
22.伪信士的特征有三:撒谎;失信;奸诈。
23.受信托要忠,不可以欺还欺。
24.坚守盟约属于正信。
25.有钱拖债是迫害。
26.苛扣工资是大罪。
今 日 看 点 : 2009年7月29日 ▲◆★●■☆
清华大学为何多出领袖人才?
http://www.zaobao.com/yl/tx090728_001.shtml
中国在湄公河建水坝让越南害怕
http://www.topyl.com/2009-0725-64037.html
警惕美国将恐怖主义的祸水引向中国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forum_us090727a.shtml
“让一部分人先申报起来”
http://blog.ifeng.com/index.php?action=article&itemid=2991593
中国政府如
何补偿核试验退役军人
http://www.stnn.cc/reveal/200907/t20090728_1070914.html
清华大学为何多出领袖人才?
http://www.zaobao.com/yl/tx090728_001.shtml
(2009-07-28) 冯昭奎(北京) 1965年初,时任中国高等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在农村“蹲点”,常常把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叫到住处聊天。他有一次说:“有一句口号,说‘清华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应当说,我们不仅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我们是培养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接班人的,包括将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将在你们当中产生。”
当时,知识分子被称作“臭老九”,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一小部分“改造好了”的知识分子才可进入劳动人民的队伍。因此,“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学生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然而,这句话却被半个世纪后的事实所印证。
☆ 多名高官出自清华
仅以近年来的领导人而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是水电系“65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是无线电电子学系“66届”,已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是电机系“63届”,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是动力机械系“65届”。
此外,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是无线电电子学系 “62届”, 中共中央委员、国务委员华建敏是动力机械系“63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是数学系“50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是化工系“70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是电机系“60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是工程物理系“64届”。
还有,水利部长汪恕诚是水利系“68届”,司法部长张福森是自动控制系“65届”,教育部长周济是精密仪器系“70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是经管学院“85届”,国务院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是工程物理系“77届”。
为什么在中央领导干部当中有比较多的人出自清华大学,而且大多是在60年代前半期毕业的清华学子呢?这或许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一种偶然、一种巧合,但是,在这种偶然和巧合当中,未必没有必然性因素。
比如,出身于理工科的清华毕业生在人到中年、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的时候,正好遇上了改革开放,整个国家从强调阶级斗争和政治挂帅转向强调经济建设和科技兴国的时期,使理工科出身的人才获得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当然,全国有很多理工科大学,为什么偏偏有那么多清华学子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呢?这就不能不提到 1952年12月开始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近14年的蒋南翔。
☆ 政治觉悟“科班出身”
蒋校长提倡“又红又专”,绝非是要把清华大学办成“政工干部学校”,他既强调“红”,也强调“专”,希望清华大学的院墙可以高一点,学校受到墙外政治风浪的影响少一点,学习环境安静一点。在50年代后期,当蒋南翔听说有个别班级在辩论中把立志成为爱因斯坦的学生看作要走“白专道路”而加以批判时,曾严肃地指出:“千万不能这样说,清华如果能出爱因斯坦,那是清华的荣幸。”
为了培养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蒋南翔曾要求教务处从全校一万多名学生中选拔出一些成绩最优秀、最有特长的“尖子”,通过制订单独的教学计划,配备指导教师,多指定一些参考书,对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60年代初期,社会上一度盛行“唯成份论”,蒋南翔在学生中反复讲:“唯成份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知识分子重在表现,不是看成份。
1964年2月和7月,毛泽东主席两次对大学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上课不愿听讲,可以打瞌睡”、“考试可以交头接耳”以及“阶级斗争是你们(指大学生)的一门主课”等。当时,蒋南翔在一方面注意防止被扣上违抗伟大领袖指示的帽子,另一方面竭力保护清华大学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培养学生的好传统。
在主要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蒋校长也很重视从政治觉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党团员中挑选学生政治干部,特别是从1953年开始建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他说:“一个人年轻时担任一些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一生的工作都会有好处。这就像唱京戏要从小训练、科班出身一样。”
☆ 大多还是科技人才
政治辅导员制度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到八九十年代,清华大学正副校长和党委正副书记都曾经担任过政治辅导员。一部分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学生被输送到企业、科研院所和党政机关,很快成为领军人物。又据统计,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每届都有9名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是五六十年代在清华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学子。在十六大中央领导集体中,政治局常委中有4人曾在清华大学学习过,其中3人担任过政治辅导员。
当然,清华大学主要还是“工程师的摇篮”,从清华大学走出来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把一生奉献给了专业技术工作。在某个时期改了行,成为各级领导的少数同学,毕业后最初也和绝大多数同学们一样,深入到技术开发和生产第一线。
记得蒋南翔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干粮和猎枪”比喻,他把学生比喻为“猎人”,把学校老师教给的知识比喻为“干粮”,把自学能力比喻为“猎枪”。他说,如果学校只给猎人干粮,干粮总是有限的,猎人吃光了干粮,就会失去生存的希望;如果学校给了猎人以猎枪,教他打猎和在野外生存的本领,那猎人就可获得源源不断的食物,继续生存下去。
很多同学都认为,自己在毕业后漫长的工作过程中,极大地得益于母校授给的“猎枪”。可以想见,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清华学子,可能比其他同学更多地利用了这支“猎枪”。作者:冯昭奎是中国社科院日本问题专家
中国在湄公河建水坝让越南害怕
http://www.topyl.com/2009-0725-64037.html
全球化7月16日发表题为Dams in China Turn the Mekong Into a River of Discord(中国水坝把湄公河变成争议之河)的文章,作者Michael Richardson,摘译如下:
回想1986年中国开始在湄公河上建造第一批水坝的时候,位于下游的东南亚国家并不怎么在意。但如今,中国水坝对地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此外,由于害怕与中国对抗,加上东南亚的内部冲突,(下游国家)不大可能作出协调一致的行动。
中国利用湄公河发电工程庞大,改变了湄公河的自然流动,这引发了警报,特别是在越南、柬埔寨、泰国和老挝这四个位于湄公河下游的国家。在那些盆地地区,超过6000万人靠这条河满足食物、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