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空法师:体会人生点滴的美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36279.html
什么是“输得起?”这是人生的感悟,这是一种度量。
它对小人的算计与取闹可以宽容,包涵。
这是一种谦和,它对持强狂傲的挑衅可以避其锋芒。
这是一种豁达,它对攀比与嫉妒可以不屑一顾。
这是一种包容,它对仇恨,愤懑,怨怼,可以一笑泯千仇。
这是一种潇洒,它对卑劣委琐的用心可以不屑一顾。
这是一种清高,它对名位和利禄的得失可以满不在乎。
这是一种明智,它对天灾人祸前可以处之泰然;这是一种坚韧,它对困顿厄运的折磨可以挺抗。
这是一种智慧,它对是非恩怨,彼得此失可以一笑置之。
这是一种自信,它对自我价值的埋没从不沮伤,在失意的时刻仍我行我素,如果要解析它的构成,它是由承受忍耐与洒脱超越两种基本成分的组合。
今 日 看 点 : 2009年7月25日 ▲◆★●■☆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信蒋经国
http://www.s-tang.net/viewthread.php?tid=69877
高官鼓动、学者帮腔、美国会军事介入南海争端吗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7/21/content_2767777.htm
党校刊物建议新官率先公示财产 不愿意者应辞职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90723/15571605.html
公布财产为何从新任官员开始?
http://blog.stnn.cc/zyzgrzw/Efp_Bl_1002502008.aspx
中央力推省直管县 县委书记将由省委直接任命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5122
独生一代影响未来中国
http://www.ddhw.com/readpost.aspx?topic_id=8&msg_id=9996&n=85011
"中国2026年成为老龄化国家"
http://www.ddhw.com/readpost.aspx?topic_id=8&msg_id=9996&n=85011
怎么发现中国新闻?答案之一就是——上网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5072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信蒋经国的幕后
http://www.s-tang.net/viewthread.php?tid=69877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共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了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信是这样写的——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迂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顺祝
近祺!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这封公开信的发表,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
☆ 公开信的撰写和发表是在邓颖超领导之下进行的
廖承志这封公开信,并不突然,是中共对台工作中的一个重大步骤,是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按照中央的布署作出的对台工作大动作。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1980年元旦,中共对台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说:“《告台湾同胞书》所明确宣告的大政方针……不是权宜之计,更非所谓的‘统战攻势’,完全是以中华民族的大义和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希望台湾当局审时度势,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朝着祖国统一的伟大目标前进。同时,我们相信富于爱国传统的台湾人民一定会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积极贡献。”
1980年1月1日,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会议。邓颖超在会上强调,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80以至90年代全党的重大任务,要动员全党实现这一重大任务。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任务是调查研究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向中央提出建议,是中央的参谋、助手,必须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地做好工作。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叶剑英委员长发表了对台工作的九条建议,即“叶九条”。这是邓颖超领导的对台工作小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文化、商务、交通、民航、邮电等方面情况制定的具体对策,经过反复修改,拟定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具体方针政策。邓颖超参加了中央书记处会议的讨论,并详细研究定稿,报中共中央高层审批。“叶九条”发表后,引起海内外震动,体现了中共博大的情怀,也体现了中共对台湾人民的切实关怀,受到普遍的欢迎。
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同志以中共中央负责人的身份邀请蒋经国等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12月27日,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在北京成立,通过给台湾父老兄弟姐妹的致敬信,既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民众,全面拓展了对台工作面。
1981年10月9日上午,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颖超主持会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出席了大会,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