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造航母,还要再看看民意

邓小平影响中国30年改革开放最为经典的十句话

http://bbs.voc.com.cn/topic-1849800-1-1.html

 

  (一)最正确的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点评】这是邓小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他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今 日 看 点 : 20090430▲◆★●■☆

 

中国陷入浅阅读浮躁时代?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4/28/content_2645032.htm

 

重大历史机遇正摆在中国面前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4/28/content_2645033.htm

 

美国的对华政策比欧洲成功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4/28/content_2645025.htm

 

外媒分析新型核潜艇为何没亮相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4/28/content_2645031.htm

 

俄强力推进军事改革 总参谋部情报局长提前“下岗”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4/28/content_2645029.htm

 

俄罗斯今年将解雇3.6万军官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03199/c108

 

中方不认可北约以朝代命名中国海军潜艇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4/28/content_2645030.htm

 

中国建造航母,还要再看看民意

http://topyl.com/bbs/thread-572652-1-1.html

 

 

中国陷入浅阅读浮躁时代?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4/28/content_2645032.htm

    2009-04-28:文 钟海之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而从近年一些有关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可以说,现今已是一个懒得读书的年代了。

  2008年公布的一项“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图书阅读率已从1999年的60.4%下降至2007年的34%。2007年,中国人均购书量不足5本,且其中8成是教材。而美国、日本每年的人均读书量分别是21本和17本。

  很难想象,这发生在中国这么一个有数千年人类文明、且与书结缘颇深的国度——从仓颉造字到蔡伦造纸再到雕版印刷,中国从技术上与书籍越走越近,也藉此为世界文明留下了精彩的华章。

  毋庸置疑,网络、手机、电视等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甚至使中国陷入一个浅阅读的浮躁时代,不少人难以静下心来深度阅读。

  目前,国人读书目的充斥着“功利”色彩——阅读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参加竞赛或具体生计等。

  而抱着功利和实用目的去读书,也很容易在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下,走向另一个极端——读书无用论。倘若国人对读书之于自身的意义尚存疑义,又如何寄希望于以读书改变民族命运?

  中国总理温家宝考察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时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文化不仅是人的成长环境、经济和科技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政治文明的基石。在西方国家不时抛出“中国威胁论”的今天,国人重拾读书精神至关重要,这也正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深刻内涵。 ▲(美国《侨报》4月24日)

重大历史机遇正摆在中国面前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4/28/content_2645033.htm

——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

    2009-04-28:本报记者 王磊  值中国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之际,长期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及中国海权问题的张文木教授,在海洋出版社出版了新书《论中国海权》。他在书中系统阐述了中国的海洋安全战略构想。本报记者就金融危机和近期中国海权等热点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 美国控制世界资源能力下降

  记者:金融危机从华尔街这个世界金融中心爆发?这意味着什么?

  张文木:金融是资源的倒影,当下美国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危机。计算美国金融缩水了多少亿美元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支撑庞大的美元体系的实物基础是什么?是资源。美国靠军事控制世界资源,只要军事强有力,还能对世界资源有效控制,它就能保证世界资源采购多以美元结算,这样美元就能支撑美国金融,美国就不会垮。

  我们经常看电视观众为演员打信心指数,信心指数主要是对未来的肯定。世界政治也是这样。金融投资的多少取决于投资者对投资对象国的信心。世界货币除了支撑它的实物经济外,更多地还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并不主要靠实物支撑,而是靠信心支撑。

  美国支撑经济的,一方面是高科技的东西,另一方面就是强大的军事力量。老布什的海湾战争打赢了,美国的信心指数及随之而来的金融投资瞬间就上去了。近年来因伊拉克战争失败,导致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控制能力下降,这将挫伤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心。

  记者:目前主流的观点是“美元货币体系”出了问题,您怎么看?

  张文木:资本寻求的不主要是财富,而是稀缺资源。前几年国际金融大量回流美国,主要是世界对“美国老大”有信心,钱放在“黄金荣”的账户里,总比放在“胡汉三”的账户里让人放心。因为前者比后者的拳头厉害。后来黄金荣打不过杜月笙,银行里的钱就跑到杜月笙那儿去了。“黄金荣”相当于19世纪的英国,“杜月笙”相当于20世纪的美国。世界政治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些国家崛起了,另一些国家衰落了。

  强国必然需要更多的外部资源补偿,不然强国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外部资源大量回流以后,国内就会出现繁荣。古罗马的兴衰和战争是同起同落的,败仗多了,古罗马的奴隶耕作制也就衰落了。美国现在衰落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在伊拉克已被耗得精疲力竭,要撤退了。我认为,与当年美国在越南战场上的结局一样,撤退就意味着失败。

  大国政治即资源政治,它本质上是为资源的控制权而展开的大国博弈。世界稀缺什么,大家就争什么。争就得拳头硬,枪杆子加资源,决定世界财富的流向。1588年,弱小的英国跟强大西班牙开战,后又接着与荷兰开战,战争胜利后世界财富就流向英国。1895年的日本也是这样,那时它将中国甲午战败的“赔款”全部用于1905年的对俄战争,打败俄国后,东北亚的财富就都流到日本。所以,大国崛起的历史不是线性的,而是跳跃性推进的。

  记者:这对其他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文木:现在人们对美国的预期值降低了,是因为美国自己失败了,而且是在没人惹它,是它在欺负别人时失败的。但美国是不是就爬不起来呢?也不是,关键要看世界资源是不是还由它控制。比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衰弱后又在尼克松手里缓过气来,在里根时期复苏,到老布什时期复兴。可到小布什时期,美国又重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病,再陷入危机。控制资源,说的就是控制海外资源;而达此目标的关键是国家要有强大的制海权存在。

  ☆ GDP不是国家崛起的标准

  记者:您在《论中国海权》中提出,中国经济要实现产业升级和“走出去”,前提是中国海上力量要“走出去”。这似乎与“埋头发展经济”的主流说法不吻合?

  张文木:资源、海权、大国政治,这三项是大国崛起不能逾越的“三段式”环节:资源是起点,也是霸权国家的目的。海权是大国政治得到资源的中介手段,大国政治是通过海上博弈获得世界资源的结果。而没有海权,其他两项则不能成立。

  近代以来的国家财富聚集主要靠海外投资。而保证投资效益的关键不在于GDP,而在于对海上通道的军事控制即制海权。英国崛起、美国崛起,还有拿破仑帝国、沙俄帝国、中华帝国的衰落都和制海权有关。英国在与拿破仑战争中始终没有丧失制海权,这使海上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回流英国,这是英国在这场战争中不败的重要原因。

  记者:您的意思是即便GDP增长很快,也不意味着国家真正崛起和强大?

  张文木:历史上国家崛起都是在世界危机中加速的,而不是在线性的GDP增长中发生的。有人说,等到GDP达到多少美元后我们腰杆就硬了。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说这话
是对的;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崛起就不能简单地看GDP的总量,要看它的结构,是自主性还是依附性结构?1870年至1913年沙皇俄国的GDP增长率是2.40,1913年至1950年苏联的GDP增长率是2.15,低于沙皇时期,但结果是沙皇帝国瓦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苏联则赢得二战并利用这次大战造成的危机一跃成为与美国并肩的超级大国。再比如,1870~1950年间,整个欧洲GDP增长率是1.19,美国是2.94,而同期拉美合计则是3.43,可拉美人在一战前一直是欧洲人的奴隶,而在一战后则为美国所奴役。关于这方面的更多数据大家可参见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写的《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

  所以,GDP增长速度不是国家崛起的标准,战略能力的提高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国家战略能力就包括了化解和利用危机,尤其是国际性大危机并将这种大危机转化为国家大发展的机遇的能力。

  ☆ 中国海权“主要矛盾”不在南海而在东海

  记者:前阵子中国南海问题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焦点。而我国海军刚在青岛港举行了成立60周年海上大阅兵。这在战略上有什么深刻寓意吗?

  张文木:当下中国海上问题的“主要矛盾”不在南海,而在东海,确切地说,就是台湾问题及其北侧的钓鱼岛问题。目前,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主要对手是日本和美国,后者更是世界头号海权强国。

  日本的战略目标,是打通经台湾南进南海的战略通道,在这一目标下,台湾便是日本尽管非法但却是至今不愿放弃的核心利益。而台湾之于美国,只能说具有战略利益的价值而无核心利益的价值。太平洋海区的美国战略核心利益线,就是从夏威夷到关岛、菲律宾,再到马六甲一线。

  因此,在南海岛礁与东海台湾之间,后者是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芝麻”中的“西瓜”。

  有时候,人捡芝麻所用的力气要比搬西瓜更大。与东海相比,在南海取得“战果”容易,但巩固所需资源,会因其战线长和对手强大长期透支。在非关键对手和关键利益的地带做如此大,甚至是长期的投入,为兵家大忌。

  在国家海上力量大步前进的今天,我们更要防止急躁情绪。这次海上阅兵中国海军刚露了点风光,我们就有人开始说中国海军在世界上“能排在前四五名”。其实,英国和美国海上崛起的历史表明,国家海军在世界上的排名是由战场较量而不是由造船厂里的吨位决定的。海军吨位,与国家GNP大小一样,只说明胖瘦,而不说明强弱。与体重历来不是身体强健的标志的道理一样,吨位也不是海军强大的标志。

  ☆ 先脚踏实地然后才能仰望星空

  记者:很多人对中国崛起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您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张文木:“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历史永远是胜利者的历史。

  国家独立和主权统一是大国崛起的前提。德国是通过俾斯麦的统一而崛起,独立后的美国也是通过林肯的统一而崛起。那么中国呢?

  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用世界战略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问题,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如果没有这样的眼光,我们就无法解决中国的国内问题。

  历史也并不总是在牧歌中前进。在全球战略上,只有先脚踏实地,然后才能仰望星空。制海权强弱并不是由军舰航程远近决定的,而是由一个个连续着的海上基地而非天上星星奠定的。海上基地历来都是通过实力较量获得的。与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与人摔上几跤是进不到成人行列的道理一样,中国海军没有海上较量也不可能挤进世界海权大国之列。现在世界性的危机就在我们面前,机遇也在我们面前。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美国的对华政策比欧洲成功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4/28/content_2645025.htm

    2009-04-28:文 李焰 近日,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政策研究员约翰·福克斯等人,发表了一份“中欧关系实力审核”报告。其中详尽剖析了欧盟对华政策问题,并指出,欧洲对中国“无条件接触”的策略已经不再可行,应换成“互利接触”。一方面,欧洲要接受中国历史性的崛起;同时,欧盟必须在符合中国最佳利益的情况下,也传达出自己的声音。

  在福克斯看来,欧洲的对华政策已经“搁浅”了,它无法以一种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这个不断崛起的东方大国。如今,北京作出的很多重大决策都是欧洲关心的全球性问题。然而,欧盟却继续将中国视为一个成长中的强国,而非既成事实的全球大国。相比之下,美国的对华政策则更加成熟,也更成功。

  “美国的对华政策能及时更新,并能以一种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待中国。”福克斯说,美国已意识中国在双边和全球利益上的重大影响力,也清楚什么是对华关系的重点,比如中美贸易赤字、人民币汇率、中国军事发展、朝核危机,以及中国在非洲和苏丹问题上的角色。

  其实,上述这些问题也在中欧关系的议程表中。除此之外,中欧关系的重点还包括气候变化、环境、移民及欧洲对华武器禁运问题等,但欧盟却无法像华盛顿那样认清主次,有的放矢。“相比之下,欧盟则一直在如何决定其对华政策中孰轻孰重的问题上,徘徊不前和百般挣扎。”

  从事中国研究的福克斯留意到,美国在对华外交上的资源投放要远大于欧盟。“美国驻华大使馆远比欧洲国家规模大,他们的外交官中有更多的人说中文,美国学术界中的中国专家数量是欧洲的几倍。这些加在一起,足以让美国施行更有效的对华政策。”

  福克斯指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上台开启了美中关系的新篇章。当美国的外交软实力复苏、军事外交色彩淡化时,中美关系在不断加强。

  “这更可能扩大美欧在对华关系中的差距。”福克斯说,为了避免在全球新兴强国与老牌强国的对话中被边缘化,欧盟应该积极参与这场大合唱。福克斯表示,欧盟能够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欧洲需要改变其对华视角,更有效地与中国打交道,并与中美关系竞争。▲ (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 4月22日)

外媒分析新型核潜艇为何没亮相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4/28/content_2645031.htm

    2009-04-28:本报主笔 邱永峥   4月23日的青岛海上阅兵,让国际社会有了一个近距离观察中国海军的机会。阅兵活动结束后,国际社会开始了新一轮对中国海军实力的解读。那在外界眼里,中国海军的真实情况如何?中国海军的这次展示给国外同行留下什么印象?

  ☆ 新核潜艇“隐藏锋芒”?

  英国《泰晤士报》4月23日以《“秘密”潜艇领军中国海军强力秀》为题报道说,中国首度向世界公开展示其核潜艇,两艘此前属绝密的核潜艇引领受检阅的海军舰艇。但这次亮相的“长征6号”和“长征3号”,是已经服役20年的092和091级,最新型的094级没有露面。一位军事分析家称,这说明中国的战略仍是“隐其锋芒”。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学教授简-皮埃尔·卡伯斯坦说:“通过这次海上阅兵,中国在向外界传达双重信息:一方面是想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在遵守国际游戏的规则;另一方面显示中国已经是一个强国。”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3日报道说,中国国家主席当天检阅的两艘核潜艇并不是中国最新型号,但能让它们展出就已经非常罕见。中国对其核潜艇的具体情况仍然十分保密,参加大阅兵的外国军官只能参观“宋”级(北约代号)柴电潜艇,而对装备了核导弹的最新型号“晋”级(北约代号)核潜艇只字不提。此前,五角大楼有报告称,“晋”级核潜艇的首舰已经实战部署。

  韩国《朝鲜日报》报道说:“出乎人们预料,当天受阅的25艘舰艇中,最新型094型‘晋级’核潜艇未亮相,只有‘长征6号’、‘长征3号’核动力潜艇接受检阅,但这些均是已使用20多年的旧式潜艇。‘长征6号’是092型“夏”级(北约代号)潜艇,从1983年3月开始投入作战使用。与094型‘晋级’ 核潜艇相比,其规模和性能都‘低一级’。而且‘长征3号’属于091型“汉”级(北约代号)潜艇,比‘长征6号’更旧。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因为中国不愿暴露技术实力,所以有意不公开尖端武器。”

  也有分析认为,中国不愿意引发其他国家的担忧,是094核潜艇没有亮相的原因之一。美联社报道称:“胡锦涛主席亲自在国际海军专家面前主持这一活动,显示了中国要成为海洋大国的雄心。”美国全球安全组织负责人约翰·派克预测:“中国加强海军力量,可能引发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军备竞赛。”

  参加现场阅兵的外国军官们则语出谨慎。据韩国《中央日报》24日报道,观看了现场阅兵的韩国海军总部李江爀(音)中校说:“阅兵式动员了以核潜艇为主的主力军舰,显现了中国的自信。”

  ☆ 中国保卫海疆担子很重

  尽管这次大阅兵让外界对中国海军有诸多的美誉之辞,但要担起中国海疆的保卫重担,中国海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本《读卖新闻》和日本NHK电视台等主要媒体援引胡锦涛主席的讲话说,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

  德国《商报》24日刊登《“和谐海洋”行动》一文说,中国海军“以其最机密的舰队展现出新海洋强国的面貌”,意味着中国海军对在全球执行任务而言已经成型。

  英国《金融时报》23日强调说,中国海军今天的成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副产品”,中国海军在许多方面还不能与日本相比,况且日本海军只是因为受到战后和平宪法的局限而无法全力发展。华盛顿和东京都带着些许担心观察中国海军的崛起,尽管中国海军想追上美国的发展,还需要数十年。《金融时报》还提醒说,当年的北洋海军靠巨款购回巨舰,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但随后与日本发生的战争(指中日甲午战争)证实,光是表面上的强大是“远远不够” 的。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4月23日表示,中国走向远洋,还面临“岛链”的围堵。所谓岛链一词,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军事上的内容。第一岛链由阿留申群岛-日本本土四岛-冲绳群岛-台湾-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组成。第二岛链由日本东南部的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帕劳群岛-大巽他群岛组成。中国海军在第一岛链上还不会遇到太多的挑战,而一旦突破第一岛链,会直接面对驻有美军强大海空军力量的关岛,那才是中国海军的真正挑战。▲


俄强力推进军事改革 总参谋部情报局长提前“下岗”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4/28/content_2645029.htm

    2009-04-28:本报特约撰稿 方亮   引起多方反对的俄罗斯军事改革,在总统梅德韦杰夫和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的支持下强力推进。据俄《观点报》4月25日报道,梅德韦杰夫24日签署命令,解除了激烈反对裁减手下部队的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总局(“格鲁乌”)局长——瓦连京·科拉别利尼科夫大将的职务。63岁的科氏就此退出现役,成为总参谋部顾问。

  由普京确定、梅氏主导并让谢尔久科夫操刀的俄军事改革涉及面广,不光部队编制将大幅缩水,一批具有光荣历史的精锐之师也被列入裁减名单,其中就包括总参谋部下属的3支部队——第67特别旅、第12和第3近卫特种旅。第67特别旅在阿富汗战争和车臣战争中表现优异,有6名士兵曾被授予“俄罗斯英雄”称号。据俄媒报道,该旅已在今年早些时候解散。

  大范围的改革不仅影响了军队的既得利益,也触及军人们的荣誉感。在属下3支部队面临解散的背景下,科拉别利尼科夫早在去年便两度提出辞呈,但未获批准。这位曾指挥过车臣战争的老将一直被认为是地位最稳固的高级军官之一。然而,他擅自不参加今年3月17日的一次国防部会议,以此为契机,他的辞职被列入了克里姆林宫的议事日程。

  俄《生意人报》援引克里姆林宫消息人士的话指出,其实早在今年初,克宫就已经开始考虑让科氏退休,但因无法找到合适的接班人,致使该议题一拖再拖。据称,科氏的5位副手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致拒绝接替自己的老上司。

  经过长时间酝酿,接替科氏的最终还是他的一位副手——亚历山大·什利亚科特里夫中将。科拉别利尼科夫在离职后获得了总统颁发的“国家功勋”三级勋章。此前,他已获得过俄军人的最高荣誉——“俄罗斯英雄”勋章,以及英勇勋章和“国家功勋”四级勋章。

  根据规定,俄罗斯军官退役年龄为60岁,但在总统的特别批示下可以延长到65岁,而科氏今年1月份已年满63岁。 ▲

俄罗斯今年将解雇3.6万军官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03199/c108

    2009/04/29 据报道,俄罗斯媒体援引该国国防部副部长潘科夫(Nikolai Pankov)的话称,为了把军队转变为一支规模更小但更为精干的力量,今年将约有3.6万名军官被解雇。

  “我们相信,(2009年)最终被解雇的军人不超过3.6万或3.7万人,可能更多也可能更少,”当地通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