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先养心 心养则寿长—哲理养心
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王夫之总结与力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鉴。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即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即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失意泰然,即不灰心丧志,轻装上阵;处事断然,即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起;“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事实上,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今 日 看 点 : 2009-02-02 ▲◆★◇●■☆
中国科学家成功获得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2/0202_17_991369.shtml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势在必行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902/0202_23_989999_1.shtml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2/0202_17_991083.shtml
奥巴马决定将中美战略对话提升至更高级别
http://news.ifeng.com/world/200902/0202_16_991250.shtml
美国打捞藏有10万金币古战船 英美掀宝藏争夺战
http://news.sina.com.cn/w/2009-02-02/172917134835.shtml
中国科学家成功获得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2/0202_17_991369.shtml
2009年02月02日 中广网 中广网济南2月2日消息(记者柴安东)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月2日宣布,由这个中心李建远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攻克人类胚胎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这一研究成果于2009年1月27日在这一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LONING AND STEM CELLS》杂志网络版发表。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烟台毓璜顶医院成功获得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介绍会”上,李建元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这一科研成果。据介绍,此次研究者选择了健康卵细胞志愿捐献者12人,经促排卵获得135枚卵细胞,经试验最终成功获取囊胚5枚,其中,4枚囊胚的供体细胞来源于正常人皮肤纤维细胞,1枚来源于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据介绍,李建元教授的研究团队主要采用先进的三维立体偏震光纺锤体成像系统(对细胞无损伤),对卵母细胞纺锤体(核DNA)精确定位后,再用微激光对卵子的透明带打孔,精确剔除卵子细胞核。通过核移植后所获得的囊胚进行DNA遗传多态性位点鉴定,不同细胞阶段克隆胚胎的供体与受体细胞浆中线粒体定量动态学分析和囊胚线粒体遗传多态性位点SNP鉴定。
李教授介绍说,他们掌握的这一先进技术不是为了制造克隆人,而是进行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造福人类。
介绍会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我国著名动物克隆专家、中国首例克隆牛专家陈大元教授对这一成果给予高度评价。称该成果不只是应用人类纤维体细胞获得克隆胚胎,更重要的是应用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也成功获得囊胚,这使治疗性克隆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目前各种无法治疗的疑难性疾病都有可能通过克隆胚胎提取到与病人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全能型胚胎干细胞,用其衍生而来的全新的功能细胞、组织或器官,来取代病变的细胞、组织、器官,从而避免免疫排异反应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移植中配型困难与供体不足等瓶颈问题。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势在必行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902/0202_23_989999_1.shtml
2009年02月02日 新华网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证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人保部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认真做好启动准备工作。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向记者表示,此次中央下决心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是财政负担问题。一旦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来发放,那么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待遇肯定会下降。
由于以往养老金政策带来的欠账,虽然近年来国家连年“还账”,大幅提高了企业退休金,但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在此背景下,这次由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所引发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注定影响深远,带来的各种利益观念撞击也在情理之中。在这场持续已久的权力与利益之间的博弈中,最终国家有关部门下定决心,推开了这扇关闭已久的利益之窗。虽然助推这次开窗的力量不是直接来自于社会民意,而是来自财政的日趋吃紧,但开启国家公民“养老金公平”这一课,无疑具有重要的破冰意义。
这是对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并延续至今的“退休职工双轨制”的改革。有网民发帖说:“步子还是太小了,首先驾船去撞冰山的应该是公务员”。网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任何一项被较长时间固化的既得利益,要成功剥离总得有一个渐进过程。而且,在当初国家实行 “退休职工双轨制”时,机关和事业单位之间收入与退休金还不存在差距。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职工超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八成。
如果让财政负担的八成职工的退休金先期与企业职工公平性看齐,无疑是抓住了解决当前养老金不公问题的要害。只要在全国五个省市试点“试出”了推行事业单位养老金公平改革的经验,并尽快在全国推行,那么,最后的“利益冰山”便会自然坍塌,剩下的公务员养老金向企业职工看齐便成了“小冰块”,要消融这些利益问题的“冰块”就容易得多,届时,争挤“公务员考试”独木桥的局面便会得到渐次化解。
养老金改革应重在提高企业养老金标准
◆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为何遭质疑
作者:李琼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证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根据国务院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个试点省市今年将正式启动这一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这意味着,长期与机关公务员挂钩、处于较高水平的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不再单纯由国家财政负担,而是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来发放。
应该说,将事业单位人员养老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范围,不仅是削减高达千亿的公共财政支出的需要,也是破除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而该改革方案公开后,却引发了社会各方不少质疑。质疑的焦点,并非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待遇的大幅降低,而是改革设计者——公务员群体本身未能成为改革的对象,致使公众对改革所能达致的公平性产生疑虑。
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首先必须指向制度公平。这种制度公平的根本要求,就是国民化,亦即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该被纳入这一体系之中。这不仅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城乡全面覆盖,人人皆有保障,也意味着不存在游离于这一制度之外、享受另一种“超稳定”、“超水平”养老方式的特殊群体。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过程中,公务员的养老和医疗一直由计划经济的管理思维主导,采取由财政一手包办的退休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而不是由政府和个人分别负担的积累与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公务员与社会之间相对封闭的壁垒,社会存在对公务员群体既向往又对立的复杂情绪和心理失衡,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二元化的、彼此独立、封闭运行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所形成的高福利。
需要承认的是,保持行政系统和公务人员福利待遇的相对稳定,对于保障国家管理的有序和高效,经济发展的持续和平稳,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必不可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公正,并不直接等于整齐划一,毫无差别,但将公务员保障纳入社保体系,实现与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已是世界各国较为通行的做法。在社保体系之内保证相应福利水平,在保障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