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都表示 欢迎见解不同人士参加论坛

被现代人误读的五句著名诗词之二

(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亲自召见,李白先生仍然保持一副牛哄哄的高人派头儿。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 2008-12-22▲◆★◇●■☆

揭秘西方为何仍曲解中国,老布什说出了实话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3479140

中国和平崛起的四个关键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12/1219_23_929671.shtml

国共两党都表示 欢迎见解不同人士参加论坛

http://news.ifeng.com/taiwan/3/200812/1221_353_931984.shtml

体谅有些台胞对两岸关系一时心存疑虑

http://news.ifeng.com/taiwan/3/200812/1220_353_930896.shtml

1976年熊向晖秘密牵线 华国锋与叶剑英联手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midang/200812/1220_2664_930890.shtml

2008年环球十大新闻

http://www.stnn.cc/feitures/2008TOP10/2008_4/index.html

2008年中国十大新闻

http://www.stnn.cc/feitures/2008TOP10/2008_1/index.html

揭秘西方为何仍曲解中国,老布什说出了实话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3479140

加拿大《环球邮报》12月13日文章:老布什脱口说出了实话,西方为何仍然相当曲解中国

作者 [加拿大] Tom Grimmer译者 小河

中国的崛起催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经常出现的对中国的歪曲看法,夹杂着敬畏、贪婪和恐惧等。

我在琢磨如何概括中国实施开放政策的30年,没想到老布什让我省却了麻烦。不久前在接受中国官方报纸《中国日报》采访时,他说:"我想这不成问题,今天的中国人比以前更自由。现在美国仍有一些人对此感到不理解,他们仍把中国人看作一帮共产主义者。"

这是一个老者不经意间脱口说出的话。但这是事实;西方仍然相当曲解中国。而且,这些话被登在一家中国报纸上。没错,《中国日报》是一份发行量小的报纸,但这些话能够见报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自老布什首次踏足这里以来,中国变化何其之大。那时它当然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那现在呢?

     ☆ 30年前的12月不仅改变中国

34年前,老布什先生到北京接掌美国驻华联络处,中国在这之后的4年才开始真正改变。分水岭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于1978年12月闭幕,也就是30年前的这个月。很少有人会想到那次会议上平淡无奇的讲话,将改变的不仅是中国还有世界。

当时毛泽东已去世两年多,一场权力斗争在激烈上演。最终邓小平胜出,中国的政治版图发生改变,开放政策诞生了。那个月还发生了其他事情:美国和中国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波音公司首次向人民共和国出售飞机;可口可乐将进入中国。

30年以后,我们都知道了邓先生所开启的一切。如今,我们几乎可以背诵一连串惊人的统计数字: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每年4000万互联网新用户,6亿手机用户,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以及地球上最大的水泥消耗国。这个国家为消除贫困而付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努力。是的,这一切我们都有所耳闻。但不知何故,知道这些并不等于能公正评判这个国家。

我在邓先生复出7年后的1985年秋天来到中国,当时我受雇于中国一家"单位"。中国同事住在公家提供的没水暖的平房,他们骑旧自行车,期盼着每年坐火车到外省看望父母的时刻。办护照几乎不可能,阅读某些有外国新闻的报纸还得获批准。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住房,许多人有了车,他们还上网预订去国外度假旅行。最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似乎没有发现这种变化是在不到一代人时间里发生的。

     ☆ CNN的新闻片段说明什么

中国的崛起催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经常出现的对中国的歪曲看法,夹杂着敬畏、贪婪和恐惧等。

敬畏中国是因为这个国家如此巨大、如此古老、如此厚重,弥漫着经久不息的神秘气息。贪婪来自于认为中国奇迹能给我们带来好处:我们能卖给他们资源,我们能在那里更便宜地生产,我们能利用那里被认为无穷无极的消费市场。最终还有恐惧:如果他们不仅想买我们的石油和矿产,还想买我们的公司,那怎么办?

由于金融危机,这种对中国的矛盾态度如今达到了顶点。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几周前问道:"中国能拯救世界吗?"30年前,这是一个经济瘫痪的国家,但现在我们指望中国的发动机能使全球经济持续运转。

但是,尽管有关中国的报道铺天盖地,但我从大多数初次到访中国的人听到的是"我不知道"。不管什么原因,中国开放30年后,西方人不能完全理解它,除非他们身在此地。

问题部分在于国际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天性"和调子。有一天CNN播放了一个有关中国高尔夫学校的节目,节目中途就出来了"老掉牙的机器"(指传统西方媒体)如此热爱的陈腐共产主义形象:一个有关毛泽东在搞巡查的麻点密布的新闻片断,画外音说高尔夫这种资产阶级爱好在中国曾被禁止,最近再次有呼声要求限制高尔夫球场建设。

这或许说得没错,他们曾禁止这些娱乐,我们都知道。但新闻片断中毛泽东根本不在高尔夫球场附近,而现在想限制高尔夫的原因很简单:高尔夫球场占用农田,用掉太多的水。就这样。

    ☆ 外国期望与中国现实的脱节

当然,中国存在根深蒂固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环境问题和千疮百孔的社会保障网。在中国,现在你碰到的几乎所有人都会坦率承认这些问题,这正是我1985年初到中国时与现在的不同。

政治和经济是外国的期望与中国现实脱节最大的两个领域。无论如何,在我们有生之年中国都不会成为一个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它的制度不论怎么演变或许都不会适合西方的品味。认了吧。

至于经济,只需想想中国是什么制度,为什么它能做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国家资本主义以及充满活力的私有部门的组合,是有效的财富创造者。比起10年前,今日中国国有企业越来越少,但它们比以前国有企业更精简,拥有良好资产负债表,更重要的是,它们能赢利。

这让外国人感到不自在。他们想像密室中坐满了共产党干部在策划统治世界,他们想像密室里坐满了西装革履者,在商讨他们的公司如何控制走下坡路的公司。这些都是有实力的大公司,他们当中一些想在世界舞台上施展手脚。如果你想跟他们玩,你必须与政治达成协议。每当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公司表示有意收购某公司,都会引起一波波的多疑,这真是好笑。中国只是被动投资者,目的是寻找安放现金的所在,它不是妖魔。

如今,邓先生的复杂、经常引人忧虑的试验已经持续30年了。不妨这样看:中国如今经历的"邓模式"将比它经历的"毛模式"更久。这是共产主义吗?没错,但我们不妨称之为共产主义2.0版。这与高尔夫遭禁止的毛时代区分开来,并且为诱人的升级前景敞开大门。 ▲


中国和平崛起的四个关键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12/1219_23_929671.shtml

2008年12月19日 环球时报 英国《卫报》12月18日文章,原题:中国和平崛起的四个关键

    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几年前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概念。从历史上看,一国的崛起常常是“非和平”的。战争这一长期风险常伴左右。然而,长期的机会同样也很大。试想,世界人口的1/5居住在一个现代、繁荣的国家,在国际合作体系中扮演建设性角色,并解决气候变暖等跨国挑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其中的利害关系均很大。

    我们要弄清楚,中国做什么主要取决于中国自己,但中国2009年的经济预期将直接取决于美国和欧洲等中国出口市场会发生什么。因此,我们这些外国人不仅仅在这个故事中有利害关系,而且还将起到作用。我提出了以下四个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

     ☆ 1、国内发展。这最关键。

    当我和中国学者、记者和官员谈论时,他们都认为中国体系正走在一条漫长而又令人兴奋的道路上,并将通往未知的未来。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他们期待着另一个30年的政治改革,法律、政府管理和民主因素都被提及。中国拥有众多省份和城市,这提供了实验机会。

    ☆ 2、美中特殊关系。

    我在中国和美国都提出,中欧关系应该进一步加强,达到美中关系的地步。中美两国都认为彼此之间关系独特。更大的责任应该落在目前更为强大的国家。奥巴马政府应该努力同北京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中国也要跳出目前模式。

    ☆ 3、从8国集团到14国集团。

    最近在上海,有一位学者揶揄我说:“2国集团如何?”尽管这对于一些中国人而言极具诱惑力,但中美双头政治行不通。8国集团应该在2009年意大利八国峰会举行时扩展到14国集团。在构建包括全球金融机构在内的世界管理机构时,应该给予中国更重要的角色。西方希望中国承担更多责任,而不愿意给予其更大的权力;而中国则希望获得更大的权力,不愿意承担更大的责任。我们必须达成妥协。

     ☆ 4、加深文化和社会接触。

    英国人和美国人说同样的语言。美国和中国或者说西方和中国并不相同,他们不说同样的语言。因此,促进互相理解需要更多的努力。中国正在送学生到美国和英国大学。我们也应该将我们的学生送到中国接受必要的语言培训。我们的报纸对于中国的报道应该与对美国的报道同样详细。我们应该鼓励进行大规模的民间交流,并利用互联网的潜力。为达成一致意见,见面仍是最好的方式。 ▲(作者蒂莫西•阿什,伊文译)

国共两党都表示 欢迎见解不同人士参加论坛
http://news.ifeng.com/taiwan/3/200812/1221_353_931984.shtml

新华网上海2008年12月21日电 在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中台办主任王毅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都表示,欢迎见解不同的人士参加今后的论坛。

王毅说,希望论坛今后以促进两岸同胞大交流、深化两岸经济大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大发展为主轴,开得更加务实、更加开放、更有成效。欢迎两岸各界人士更广泛地参与论坛,既欢迎各政党代表、各界人士,也欢迎两岸主管部门人士作为特邀专家参加。意见相近的要欢迎,见解不同的也要欢迎。只有这样,才能使论坛以更大的格局海纳百川,切实沟通两岸、反映民意。

吴伯雄说,虽然这个论坛一般都称为国共论坛,但实质上国共两党都希望论坛变成更广泛的提供意见的平台。这次从台湾来的与会者,多数不是国民党员,很多都是其他政党人士,包括亲民党、新党、无党联盟等,也有不少是学者和专家。我们也有更大诚意让论坛的参与基础进一步扩大,明年希望民进党、台联党也来参加,让这个平台更具多元性,包容不同的意见,寻求更大共识。▲

体谅有些台胞对两岸关系一时心存疑虑
http://news.ifeng.com/taiwan/3/200812/1220_353_930896.shtml

    中新网2008年12月20日电今天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致辞时说,对于有些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发展一时还心存疑虑,我们理解体谅,愿意坦诚以待,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加强交流沟通,并采取积极措施,使台湾同胞都享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增强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信心。

    贾庆林称,今年3月下旬,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台独”分裂活动遭到沉重打击,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转机。国共两党得风气之先,向两岸同胞作出继续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庄严承诺,再次引领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潮流。

    5月以来,两岸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相互释放善意,妥善处理了一些敏感问题,推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制度化协商,迈出了新形势下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一步。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如期实施,推动两岸直接通航和人员往来实现重大突破。海协会协商代表团首次访问台湾取得成功,同海基会共同签订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食品安全等四项协议,实现了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直接通邮、通航,便利了两岸同胞往来,扩大了两岸经济合作,维护了两岸消费者健康权益,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掀开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贾庆林表示,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不仅两岸旅途的距离缩短了,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贴得更近了。在新形势下,两岸同胞对改善两岸关系、促进交流合作的愿望更加强烈,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贾庆林强调,我们将继续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再接再厉,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

1976年熊向晖秘密牵线 华国锋与叶剑英联手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midang/200812/1220_2664_930890.shtml

2008年12月20日 今晚报  核心提示:

熊向晖:1919年4月-2005年9月9日,原名熊汇荃,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后三杰”之首(申剑和陈忠经是另二杰)。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在中华民国湖北高等法院任庭长。1949年之前奉命在国民革命军胡宗南部进行间谍工作,1949年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界工作。1973年末,任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毛泽东曾经评价他“一人能顶几个师”。

熊向晖在1976年5月底和叶选基(叶剑英侄子)谈过他对华国锋的印象后,6月4日晚,叶选基和刘诗昆一起再次来找熊向晖。选基说,华国锋现在是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叶帅长期在家里休息也不好。希望熊向晖向叶帅提出见见华国锋。

☆ 华国锋是谁?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在人们为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理去世而悲痛的时候,心中也压着巨石般沉重的未知:谁来接替总理的位置?本来,这个问题很明了:当时众望所归的邓小平。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从1975年秋开始,邓小平已经再次地位不稳。他在一些重要场合的讲话中毫不隐讳地否定文革,引起了毛主席的不满,并招来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这些党内极左派头面人物的批判。

这次批判的势头很猛。宣传机器本来就掌握在极左派手里,加上他们善于造势,评《水浒》批宋江的运动很快就将矛头直指“党内那个最大的走资派”了。不久,“最大的走资派”升级成为“不肯改悔”和“死不改悔”的“走资派”。连篇累牍的批判文章加上北大清华校园里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