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中国官员“出国考察”的灰幕

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31-35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31、人要有三平心态:平和、平稳、平衡。对自己要从容,对朋友要宽容,对很多事情要包容,这样才能活的比较开心。

32、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33、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34、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35、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 2008-11-18 ▲◆●■☆

揭开中国官员“出国考察”的灰幕

http://topyl.com/news-2801011.html

西方媒体称朝鲜强硬举动是对韩国挑衅姿态不满

http://news.sina.com.cn/w/2008-11-17/093916668518.shtml

美华盛顿号航母在太平洋每天两次搜索中国潜艇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1-17/0919530524.html

美情报部门五大任务:中国潜艇航母为关注焦点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1-17/1221530581.html

几克就能毁灭地球:美国反物质武器浮出水面

http://news.ifeng.com/mil/4/200811/1117_342_881330.shtml

中国绝不会放弃藏南:当地人至今还只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92613-1-1.html

大批印军推进到中印最前线:印度向中国发出最强硬军事信号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92619-1-1.html

揭开中国官员“出国考察”的灰幕
http://topyl.com/news-2801011.html

http://www.topyl.com 受众传媒网 2008-11-18: 今后,中央将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规模,对各级党政机关官员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实行零增长,并实行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及用汇额度双控制。

  这是财政部、外交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家预防腐败局五部门10月16日联合发布《加强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下面简称办法)中明文规定的。

  “办法特别提到出国考察,说明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存在的问题已引起中央重视,这将对各级党政官员起到约束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龚维斌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以前已三令五申,但是官员违规出国考察现象依然屡禁不止,治理效果不佳。”

  据了解,中国官员公费出国考察,本意是让官员开阔眼界,转变思维,学习先进经验。但本刊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有些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已经变异成为公款旅游、购物、安排子女留学,甚至是部分贪官敛财或外逃的途径。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存在的腐败现象,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中国干部队伍和政府的形象及公信力。解决公费出国的乱象要对症下药,最关键的是要有的放矢地对现有公费出国考察制度进行改革。

  ● 撼动反腐之基

  今年十一长假刚结束,当人们还沉浸在长假的兴奋中,一位地方政府官员“出国考察”未归事件,把温州政坛置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浙江省温州市委常委、鹿城区区委书记杨湘洪长假后没按时来上班:他10月初带考察团到法国巴黎考察时,以探望其在法国的女儿为由离队。等考察团要回国时,他以腰椎间盘突出老毛病复发,无法坐长途飞机为由拒绝回国。

  一名堂堂区委书记率团出国考察,却独自离队托病滞留他国不归,直到11月12日,才有报道称给予杨湘洪开除党籍、行政开除处分。而对公众猜疑是不是又一起贪官借出国考察机会演化的外逃事件,仍然未见“正式说法”。

  这起事件,让公众自然联想到早已淡出视野的杨秀珠案。曾任温州市副市长的杨秀珠,在任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期间,涉嫌贪污金额2亿多元。2003年4月20日,杨秀珠借出国考察之名逃往美国,至今未归案。

  “杨湘洪是不是贪官,需要作认真的调查取证。但不少事实表明,我国一些官员出国考察是和腐败联系在一起的,公众有各种猜测并不奇怪。”龚维斌教授认为,“目前一些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已经变味,有关部门应在制度设计上作深刻的反思。”

  “目前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很多内涵发生了明显变化,已成为一种公费旅游、购物方式。”有一位在法国留学的朋友曾经告诉本刊记者,“我国官员公费出国考察不但人数庞大,而且花钱大手大脚,无所顾忌,在国际上的形象很糟糕。正如此,不少国家将我国官员公费旅游作为非常重要的旅游财源,凡为我国官员办理入境手续的,都给予提供方便。”

  “不少官员出国考察已经变成了一种钻制度空隙的隐性腐败行为。”北京某机关一位公务员向记者透露,“各类打着考察名义出国的官员,多数以旅游、购物为主,少数人趁机用公款做私活——或转移赃款,或买房置业,或安排子女留学老婆定居,有的甚至花天酒地找小姐,等等。”事实上,近年来安排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已成为不少旅行社的重点业务。“我们很欢迎官员公费出国旅行团,大部分官员出国考察费用明显高于个人出国旅游的费用。”北京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向本刊记者坦言,“由于利润相对高得多,这项业务竞争很激烈,不少旅行社甚至通过贿赂来获得业务。”

  据业内人士透露,有些旅行社还千方百计给官员“减负”,实行“一条龙”服务——安排行程、办理邀请函、代写出国申请,在出国回来之后,甚至还代写考察报告。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出国考察还成为少数官员敛财或部分贪官外逃的途径。2003年被提起公诉的广西横县原县委书记汪湜波,曾借口出国考察,先后收受贿赂1.3万元人民币和6000元美金;2007年11月8日,四川省交通厅原外事外经处副处长赖北,利用职务便利,在支付出国考察团费用过程中虚列支出,从而侵吞单位公款55万余元,等等。

  借出国考察外逃的贪官,除大名鼎鼎的杨秀珠外,还有贵州省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原局长、烟草公司经理蒋基芳,河南省漯河市原市委书记程三昌,云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胡星,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原行长高山等贪官,都以出国考察的名义成功出逃。

  “官员出国考察出现的腐败问题,是应该得到重视的时候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官员昂贵的出国考察,有不少糟蹋了纳税人的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且成为一些官员腐败的途径,已经严重地撼动我国的反腐之基。”

  ● 出国考察成“待遇”

  记者调查发现,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的一个普遍现象。据可以查阅到的公安部、外交部消息:2003年共批准发出干部因公出境通行证和护照21万本,出境4373600多人,其中到香港、澳门特区为3168400人次,到外国为1105200人次。

  中国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制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其目的是让官员出去开阔眼界,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不知从何时起,出国考察似乎成了某些官员的“惯性思维”,一有什么新项目或新举措,总要出国考察一番。

  “按理说,有些官员出国考察是必要的。”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张鸣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但遗憾的是,目前官员出国考察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已变异成一种官员的福利或待遇,最终成为官员走向腐化歧途的一种诱导剂。”

  据了解,有些地方和部门甚至还以文件的形式,把“取消出国考察”作为对官员的一种处罚手段。比如2005年11月16日,河北省政府在清理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的过程中,规定完不成清欠任务的单位领导不得出国考察。从禁止出国考察成为被惩罚条件来看,在一些人的眼中,出国考察内涵颇耐人寻味。

  “有些地方或单位,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就是一种惯例的职级待遇,内涵中承载着很多工作表现奖励、休假等性质。”北京直属机关一位姓王的年轻公务员认为,“这些官员出国考察并非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按级别安排,以致出现有些领导级别高的,没有明显工作需要,一年也出几次国。有些有工作需要的官员,因为级别不到或没有领导内定,想出去也没机会出去。&rd
quo;

  “这种把出国考察变成旅游的做法,是一种公权滥用的具体表现。”政协北京市十届委员会副秘书长、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曾广宇对本刊记者表示。

  事实上,中国多数地方政府对官员出国考察都有相关规定,最明显的是指标化管理。比如“省部级官员每年可以两次出国考察,局处级官员每年可以一次出国考察”;“一年出国考察一次的,可以考察两个国家,时间不超过12天”,等等。

  这种规定的本意,是用于控制政府官员出国考察,但现实中又往往演变成官员的福利或待遇。有些官员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态,为了出国,甚至不惜造假,把“考察”变成“国际丑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据报道,2006年11月20日,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以副检察长徐文艾为团长的公务考察团一行10人,在芬兰赫尔辛基机场办理入境手续时,被查出伪造的芬兰司法部邀请函,以及存在擅自变更出访路线、增加目的地国家等违规违纪事实。2007年4月,徐文艾被撤职查办。

  ● 失控源于制度虚设

  中国对官员公费出国考察有着严格规定,但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些规定面前,有些官员却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以考察名义变相出国旅游,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早在1993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发出《关于严禁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的通知》。2004年春,中办、国办就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干部出境、出国活动开支》的通知。2007年8月7日,中纪委就徐文艾事件发出通报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刹住以公务活动为名公款出国(境)旅游的不正之风,等等。

  “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不少规范官员出国考察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并没有抑制住官员出国考察热潮。”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官员热衷于出国考察,主要花的都是公款。另外我们实行的是指标式管理,出国考察次数都是按官职大小而定,级别高的即使没有公务需要,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国考察’。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审批程序也过于简易、限制太过宽松,在源头就没有堵住,接下来的要组织部门同意、向纪检部门报告、经外事部门审批,也基本上就是走走形式。”

  “官员出国考察缺少可操作的具体的追究、处罚条款。”李成言教授指出,“现实中,很少见有关官员因违规公费出国考察被处罚。不用付出代价的违规行为,在再多的禁令面前,也必将畅通无阻。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出国考察已不是惟一的学习方法,要利用各种现代传播技术,开拓学习外地经验的其他渠道,以堵塞部分官员出国考察的种种借口。即使对那些必要的出国考察,也应该严加管理。如果所有的地方官员公费出国都需经过严格的报批手续,其经费报销都要经过上级监察机关的审查,官员对公费出国考察也难免会权衡得失。”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出国考察本是与国际接轨的一条通道,通过观摩、学习和借鉴,往往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但目前对出国考察与出国旅游怎么界定?是否学到东西谁来评判,谁来监督,谁来查处?堵住这些体制上的漏洞,才是当前规范官员出国考察的当务之急。

  “缺乏全过程的监督和约束,透明度不高,导致一些官员无所顾忌地拿公款频繁出国旅游。”北京某机关一位公务员告诉本刊记者,“整个出国考察过程,暗箱操作的地方实在太多,包括出国考察人员的选择标准,考察目的、时间、路线、结果,别说外界,就是本部门,除几个领导,一般工作人员也不知详情。很多时候是官员出国考察回来,群众才知道,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和委员对官员违规出国考察现象提出批评。“公费出国考察本身没有问题,是实施中出现了问题。”2007年3月,民革中央委员麦康森代表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至少有1/4的公费出国成名副其实的旅游,而不是考察。”

  近年来,我国官员公费出国开支,已经给财政造成巨大压力。根据《2004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决算》,2004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出国费用约为29亿元(其中出国用汇19亿元),其中中央11亿元,地方18亿元。一个事实是,2004年以后,我国官员公费出国考察现象,呈急剧上升趋势。

  “官员出国成本过高,造成巨大浪费,是个严重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毛寿龙教授认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缺乏内在的硬约束,目前还是一种软约束,使领导干部可以在财政上作很多临时性的调整,使得某些开支远远超过了所需要的水平,同时也损害了其他部门的利益。”

  “官员是决策者,也是利益既得者,他们掌握着巨大的财权,如果缺乏必要监督和制约,给自己安排出国考察之类福利待遇的事情,就会屡禁不止。”曾广宇告诉本刊记者,“有些政府官员为了出国,甚至不惜挪用其他款项,包括挪用税收、土地开发收入、动用人民币买入外汇作经费、侵吞行政和其他公共项目经费等。”

  “为解决出国考察经费,部分官员真是用尽心机,有的甚至把费用向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和下属单位摊派、转嫁费用。”北京一家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有些官员外出考察总带上一些企业家,说是陪同考察,不如说是去为官员的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消费埋单。而一些企业也愿意正好借此笼络官员,使出国考察成为一种隐蔽的行贿方式。”

  ● 阳光反腐迫在眉睫

  不少受访专家认为,规范官员公费出国考察是政府自身管理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切入点。如果政府不能从根子上找到公费出国考察存在的问题,且实行最严格的限制和管理,就难以扭转官员出国考察泛滥的局面。

  “要想控制住官员公费出国考察,一切官员开支都须纳入财政预算,这才是解决办法。”龚维斌教授认为,“我国预算支出科目主要是按经费性质进行分类的,把各项支出划分为事业费、行政费,等等,出国考察费用容易趁机混入其中。中央必须严格预算,对于预算的编制、执行进行严格监督、审查,对官员出国考察费用进行严格控制。这次办法中的有关规定,目的是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要加强对官员公费出国考察的监管,让出国考察与本职工作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联系。”北京市合川律师事务所邹瑾律师建议,“首先,考察单位由根据出国考察目的、考察的必要性、费用来源、考察路线以及考察人员,制定出国考察计划,向相关监管机构申报,同时,进行公示;其次,在监管机构组织下,对出国考察计划举行听证会,对考察计划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论证,以决定是否需要考察,考察的人员是否适当,路线是否合理等,费用是否适当等出国考察问题作出决定,交由考察单位组织实施;再次,考察工作完成以后,考察人
员撰写考察报告,向监管机构汇报以至向社会公众公开考察报告,接受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最后,建立起一套出国考察考核机制,对于完不成考察计划,或者达不到考察目标、完不成考察任务者,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或者经济处罚,以致自行承担考察费用。”

  “涉及官员出国考察的文件规定,要措辞严密、要求严格、处罚严厉,允许就是允许,禁止就是禁止,不能使用‘原则上’、‘一般’、‘特殊’等容易让人‘ 心生变通’的弹性规定。”齐善鸿教授认为,“即使存在个别‘例外’情况,也应逐一列明,以便于对照。只有拿出‘硬杠杠’、‘死规定’,才能进一步增加政策的刚性、树立政府的权威,从而彻底堵住制度漏洞,断绝一些人的非分之想,确保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在当前时期,干部出国属于底线管理范畴,必须在政策上做到不折不扣。否则,管理就等同于虚设。”

  “只有从制度上严格起来,才能给人以警示,断绝某些人想利用公费出国旅游的想法。”李成言教授建议,“第一,规范考察地点。凡是政府官员和公共财政支出经费的出国考察人员,在出国前一定要在政府网上公布出国人员名单、考察理由、程序安排以及时间地点。第二,规范考察人员。要根据考察的具体内容确定合适的考察人员,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技术性的考察,应尽量多邀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参加。只有让行家里手去考察,他们才知道需要看什么、学什么,考察后怎样干。第三,实行督查制度。要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学习考察的督促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严肃处理。”

  “必须对违纪官员加大处罚力度外,同时还应在以下两方面加以完善。”张鸣教授建议,“一方面,加强出国经费管理。对出国经费管理,仅管住预算内资金是不行的,只要各单位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存在,官员随时可用手中的财权解决费用问题,所以要把‘三轨’合并,制定出刚性的出国经费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完善监督机制。应充分激活人大和媒体以及群众的监督作用,杜绝那些出国官员的上级暗箱操作或自由裁量,让官员出国考察回归透明和公正。” ▲

西方媒体称朝鲜强硬举动是对韩国挑衅姿态不满
http://news.sina.com.cn/w/2008-11-17/093916668518.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7日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记者/李静

  西方媒体称,朝鲜一连串举动是对韩国挑衅姿态表示不满

  最近几天,朝鲜半岛一系列“不寻常”的迹象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路透社、德国之声等媒体纷纷报道了“朝鲜限制中国游客入境”的消息,另外,朝方驱逐韩国企业代表、关闭朝韩边境等强硬举动,也再次吸引了西方媒体的眼球。这是朝鲜为应对国内局势而采取的一种策略,还是想吸引美国新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注意?一时间引来诸多猜测。

  ◆ 西方揣测中朝边境“生变”

  一则关于中朝边境出现“异动”的消息,近日成为西方媒体报道的焦点。路透社11月12日报道称,近来朝鲜开始限制从中国入境的游客数量,而且几乎关闭了靠近丹东的朝中陆地边境口岸,但通往朝鲜的货运列车仍然畅通无阻。

  据路透社报道,丹东一家旅行社表示,目前仍在组织赴朝旅游团,但已改为航空团,而非火车团,因为自今年10月起游客就不能直接从丹东入境朝鲜,而是要乘飞机到沈阳,再从沈阳飞往朝鲜。不过,针对这种说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已经在13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予以否认:“我们没有听说中朝边界目前出现什么异常情况。”

  尽管如此,西方媒体仍在揣测“朝鲜限制中国游客入境”的原因。德国之声分析说,朝鲜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朝鲜目前面临的领导人“健康危机”以及可能到来的食品供应危机,这些都对朝鲜国内稳定构成了威胁。甚至有美国官员声称,由于担心因朝鲜局势不稳而引发难民潮,中国军方从9月份起在中朝边境增强了兵力。

  ◆ 对韩强硬举动逐步升级

  不仅是中朝边境,朝鲜针对韩国的一系列强硬举动,也让西方媒体心生疑虑。据韩国媒体报道,本月6日,朝鲜国防委员会中将金永哲等军方将领在开城工业园区考察时,对韩国企业负责人表示,开城工业园是军方的土地,要求韩国企业撤回韩国生产经营。

  12日,朝鲜红十字会发表声明说,将关闭红十字会的板门店代表部,撤回代表,并切断板门店的所有直通电话。同一天,朝鲜官方发表声明说,自12 月1日起,朝鲜人民军将切断所有经过朝韩军事分界线的陆路通道,严格限制通行。韩国媒体认为,这是朝鲜对韩国迄今为止采取的“敌意最强”的行动。

  西方媒体认为,朝鲜这一连串的举动是对韩国“挑衅”姿态表示的不满。日前,韩国政府作为共同提案国,参与了日本和欧盟等主导的朝鲜人权决议案,此举引起朝方的“强烈不满”。另外,朝鲜官方还指责韩国的某些社会团体和个人利用气球在朝鲜境内散发传单,认为此举“极大地刺激了朝鲜军队和人民”。

  对于朝方的强硬姿态,韩国政府重申了“南北问题应通过对话解决”的原则,明确表示不会修改对北政策基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朝韩问题专家于迎丽对《世界新闻报》记者分析说,面对朝鲜所采取的强硬策略,韩国目前最好的做法是“保持理智与克制”,因为韩国对朝鲜的政策必须服从整个东北亚的安全格局,也要受制于中、日、美等其他各方的利益关系。

  ◆ 寻求与美新总统对话?

  在此背景下,西方媒体纷纷猜测朝鲜频繁“动作”的背后动机。德国之声分析说,中国是多年来朝鲜的盟国和最重要的援助国,现在朝鲜政府在强硬对待韩国的同时,甚至对来自中国的游客也采取谨慎态度,这也许是在暗示,“平壤将重新选择孤立封闭的政策”。

  《华尔街日报》指出,朝鲜最近的一系列“不寻常”举动,和朝鲜领导人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该报认为,朝鲜方面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必要保证政权的稳定性,并对外强调体制的健全性,因此同时采取了多项“强硬措施”。

  还有西方分析人士指出,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非常希望与美国总统进行首次直接对话。而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曾表示,如果当选,将在数月后会见金正日。朝鲜在美国总统权力交接的时候做出强硬之举,是使用其一贯的策略,从而让朝鲜问题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之一,同时吸引奥巴马的注意,以寻求对话的机会。

  对于上述猜测,韩国总统府日前表示,如果朝鲜的策略是“通美封韩”,那是打错了算盘。“虽然美国新政府将上台,但韩美两国仍会密切合作”。

  
朝方行为是战术举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朝韩问题专家于迎丽告诉本报记者,朝鲜最近频出强硬举措,主要是出于4个方面的原因。从朝韩关系看,李明博政府大幅度改变了前任政府的“阳光政策”,朝鲜对此一直不满,因此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这次切断南北直通电话和陆路通道,应该说是“驯服”李明博政府系列动作当中的一环。

  从朝鲜的外交政策看,它一贯采取“悬崖战术”,即先制造紧张局势,再以此作为筹码,通过谈判来缓解这种局势,从而在谈判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例如粮食援助、能源援助等,此次事件也比较符合朝鲜一贯的战术。

  从朝美关系来看,美国总统大选已经结束,对于奥巴马即将采取什么样的对朝政策,朝鲜也需要进行预测和判断。朝鲜实际上是以这些行动来做试探,依据美国政府的反应来评估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对朝政策。

  对于未来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于迎丽认为,事态不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那并不符合朝鲜的利益。朝鲜的一系列行为都只是战术举动,而不是战略选择。朝鲜半岛局势短期不会出现大变,目前朝鲜的举动都还只是“小打小闹”。( 李静) ▲

美华盛顿号航母在太平洋每天两次搜索中国潜艇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1-17/0919530524.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7日 环球时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1月15日文章,原题:海上看家狗:美国航母在全球打出有力重拳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已经访问过了其新的母港日本以及韩国和关岛,在太平洋的首次出航现在已持续两周了。水兵们闲聊的话题则是中国潜艇就在大洋深处的某个地方跟踪着航母及航母战斗群。海军少将里克•雷恩对于自己正被监视丝毫都不感到怀疑,毕竟这是“游戏”的一部分。

  “敌人”和“威胁”这两个字眼是“乔治•华盛顿”号航母上的军官所尽力避免的,“中国”则是另外一个他们试图避免谈及的字眼。关于前两个字眼,航母上的最高指挥官雷恩也不例外,不过他却乐意谈论中国及其构成的挑战。

  “这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潜艇活动的地方,”雷恩说,“我一天两次寻找中国的潜艇”。雷恩说,当航母出海执行任务时,首要一个任务便是“净化”附近的海域。这意味着它将使用主动和被动声呐、直升机和大量的秘密装备来侦察中国潜艇可能活动的大片附近海域。“他们很难被发现。”他说。

  与潜艇遭遇事件很少被公开曝光。但是两年前,就在冲绳附近,“乔治•华盛顿”号的前任—“小鹰”号航母就在一艘中国潜艇的鱼雷射程之内。第二年,“小鹰”号航母访问香港的申请在最后一分钟被拒绝。

  在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国潜艇实力快速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类似事件的时有发生已经使美国的很多军事决策者感到担心。

  传统上,美国把大部分的焦点放在了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敌意”上。当“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开始太平洋巡航时,华盛顿和北京再一次因数十亿美元的美国对台军售案而发生争执。

  但是雷恩说中国越来越有能力成为一个更大范围内的战略对手。“我相信我们的存在增加了太平洋战区的稳定和安全”,雷恩说,“我们都鼓励中国变成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参与者,但是其增加军力的方式却令人迷惑。如果是一支防御型的军队,那么为什么需要射程达数千公里的导弹呢?他们所拥有的潜艇数量及其实力一定不会是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只是指向建设一支防御性或者积极防御性的军队。对我来说,他们就是在建设一支进攻性的海军。”

  然而,雷恩还强调说,“没有一个人想与中国发生对抗”。“如果我们开战,那就是发生了非常错误的事情”,他说。“我没有考虑那些事,我只是考虑如何进行准备。”中国还没有航空母舰,而且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还不太可能拥有,尽管有大量的讨论说中国想要一艘航母。(作者埃里克•泰尔曼德吉,陈一译) ▲


美情报部门五大任务:中国潜艇航母为关注焦点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1-17/1221530581.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7日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007系列新片《大破量子危机》上周刚刚上映。这位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英国王牌特工再次出击,大显身手。而在现实生活中,美国情报界也迫切需要一个能纵横四海的超级间谍,去破解一些重大谜题: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究竟谁拥有氢弹?中国海军会成为海上新王者吗?俄罗斯怎样发“能源财”?贿赂哪些部落才能使他们不保护塔利班?金正日的接班人会是谁?最新一期美国国际关系杂志《外交政策》在一篇文章中详细解析了美国的 “007”五大任务:

  ◆ 任务一:向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核项目渗透,确定谁拥有氢弹

  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一直是个敏感和有争议的话题。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美、苏、英、法、中五个国家加入了核大国俱乐部。冷战后,核武威胁更加复杂化了,多个国家在核俱乐部的门槛前徘徊。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已公开宣称跨越了“核门槛”,实行“核模糊”战略的以色列对是否持核武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2007年1月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发表演说,称全球共有9个国家拥有核武器。这番话被解读为,除了5个公认的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以及以色列、印度和巴基斯坦这3个具有核能力的国家外,朝鲜也被列入事实上的核国家。另外,被认为已经具备生产核武器能力的准核国家还有日本、南非等。

  而美国情报机构更关心的是,这些新兴核国家是否具备了生产氢弹的能力。氢弹是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产生强烈爆炸的核武器,又称热核聚变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甚至上千倍。1952年11月1日,美国成功进行了氢弹首次爆炸试验。

  美国国防及情报新闻网“全球安全网”(Globalsecurity.org )的总裁约翰•派克说,只有超级大国能开发核武器甚至氢弹的想法早已过时了,因为任何有核反应堆的国家都可能提炼出制造普通原子弹需要的钚、铀以及制造氢弹需要的氚。不过,除了被普遍认为已经拥有氢弹的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的核实力仍然扑溯迷离。派克认为,是否拥有氢弹将会使一些地区冲突变得更加复杂,如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问题。他还认为朝鲜目前不太可能有能力制造氢弹。

  ◆ 任务二:监视中国海军高级军官,了解中国海军的现有实力和未来扩张计划

  从二战结束至今,美国海军一直被视为西太平洋的主宰。而近年来中国海军这位新竞争者的登场,令地缘政治的天平发生了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