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16-20)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16、我们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在机会面前将自己重新归零的勇气。
17、一句无心的话也许会点燃纠纷,一句残酷的话也许会毁掉生命,一句及时的话也许会消释紧张,一句知心的话也许会愈合伤口、挽救他人。
18、世界上有两种人:索取者和给予者。前者也许能吃得更好,但后者绝对能睡得更香。
19、思恋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大杯冰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流成热泪。
20、得不到你所爱的,就爱你所得的。微小的幸福就在身边,容易满足就是天堂。
今 日 看 点 : 2008-11-15 ▲◆★●■☆
领导干部应该上网、不上网暴露出官僚傲慢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11/t20081113_903821.html
改革不是为了纪念、纪念应包含总结和反思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11/t20081114_904729.html
科学发展观下的超级大国战略
http://www.zaobao.com/yl/tx081114_501.shtml
英奥运大臣悔不该申奥 笑称北京把标杆抬得太高
http://news.ifeng.com/sports/zonghe/200811/1114_4685_877786.shtml
中国战舰到访越南背后到底释放什么样的军事信息?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50141.html
马英九11月下旬将首度对大陆播音
http://www.stnn.cc/hk_taiwan/200811/t20081114_905111.html
美打造中亚最大空中情报搜集基地、监视中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领导干部应该上网、不上网暴露出官僚傲慢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11/t20081113_903821.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8-11-14:“网友们都说,领导干部不上网,暴露出官僚傲慢,这是指不上网的官员不是好官员……”
上周四,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到沪上的东方网,就国际金融危机如何影响上海、大学生创业难、出租车(即德士)司机烦恼、户籍制以及在住所养宠物等民生课题,与广大网民展开近两小时的互动。
席间,一名也是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网民提出上述问题。她也说,网友们认为,领导通过网络与群众交流,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一种做法:“与父母官沟通交流的渠道能够畅通了,领导者能够充分了解民意了,那么许多矛盾就能够化解在萌芽之中,所以要把提高办事效率为重点、把干部与网民的交流制度化、要取得实际的效果……”
网民代表既是基层工作人员,自然知道上海官员当中,不习惯甚至不懂得如何使用互联网者大有人在,更别说是应用网络去收集民意了,但她却“敢敢”提出看法,那人们当然也很想知道去年才到沪上去的俞正声如何作答。
只见上世纪80年代末就上网、在湖北工作期间还通过网络向网民拜年的俞正声处之泰然。他强调“不能说领导干部不上网就不是称职的领导干部”,因为领导干部还是可以通过人民的来信等渠道了解情况,此说法为不上网的领导干部挽回了面子,但他也斩钉截铁地说:“领导干部应该上网。”
俞正声解释,上网符合现代思维,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干部应学会运用它,并指出:“不会上网是一个缺憾,对个人来说是缺憾,对工作来说可能会带来不足”。
他的这番话想必令数以亿计的网民乐开怀,要知道,不少人始终认为,中国传统的主流媒体大都报喜不报忧,比较尖锐、具批判性的言辞一般只在网络论坛和博客等新媒体上才能接触到。换言之,领导力挺网络,这或许意味着网民所发出的、与主流媒体不同的声音,领导们其实也听到了。
更何况,上网和网民聊天的不只俞正声一人。在他之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今年6月份前往人民网,通过视频直播与网友进行22分钟的在线交流。他当时还说,平时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
此外,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不但会见网友,还公布QQ(网上即时通信)号;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约见部分网民,并通过网络征集解决有关江西发展全局的民间智慧。那么,互联网已成为了促进下情上达的另一渠道。
上周,2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俞正声与网民的交流,东方网也收到近8000个意见和建议,会后还有网民建议俞正声浏览这些意见和建议,因为它们是“在一般的报告里看不到的,但真实反映目前上海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和老百姓的希望”。
由于东方网在近600位报名的网民当中挑选15人到现场参加交流会,活动结束后,自然有人质疑筛选这些人的原因,并指出当中似乎有太多基层领袖和公务员。不过,在“人肉搜索”极其普遍的今天,东方网还是清楚地列出15人的姓名和职业,这至少体现了其诚意。
再说,网民提出“素质教育喊了800年,可是现在的孩子素质教育越来越差,素质教育该怎么办”,俞正声直言,“这个问题我现在回答不出来”;另一个说:“好好的我在电梯里面,突然跑进来一个像狗熊一样大的狗,谁不害怕?”俞正声坦言:“我也害怕”。要是这些真的是彩排过的桥段,那还是得称赞他演技太好了! (作者 何惜薇)▲
改革不是为了纪念、纪念应包含总结和反思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11/t20081114_904729.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8-11-14:无论是否愿意,公元2008年也将给中国人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事记年,也是改革开放历程中最悲怆最辉煌的一个年头。说“悲怆”,是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造成了空前劫难;说“辉煌”,是奥运会的举办、载人飞船成功巡天,不仅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也展现了社会发展的成就。在这五味杂陈中,中国迎来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谓之纪念,无非是为了更清晰地铭记。对于饱受改革开放阳光普照的大部分中国人而言,解读30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本无须说什么大道理,体现在民众生活中的热门词汇就足以说明最深层的问题,比如:高考、喇叭裤、个体户、物价、留学潮、股票、手机、互联网……这些广为人知的名词,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记。这一个个单词也无形中勾画出改革的历程。
◆ 纪念应包含总结和反思
事实上,任何层次的改革都是一种探索实践。纪念改革开放不应仅着眼于表层的变化,真正需要纪念的实际是改革立场。
而且纪念活动也不应是单一的赞誉褒奖,还应包含着总结和反思,就像纪念“辛亥革命”,目的是缅怀先驱,同时也借此更加清楚自己走过的路是曲是直,避免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卓然已是有目共睹,而目前最应该关注的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被扭曲的层面,比如卫生、教育、住房、养老等一些制度的改革,实际上没有达到国民的期望。非但如此,还由此衍生出了众多的既得利益集团,导致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几乎所有与民生有关的行业都逐渐趋于暴利化,甚至某些改革命题都沦为了敛财的借口。
此际,国外意外地出现了对中国的“热捧”现象。其实,天覆地载的中国人都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对其为中国带来的好处感同身受,根本用不着沉醉于外人来吹捧的虚荣。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先生撰文指出:纪念改革开放,不是为改革开放进行辩护。
众所周知,改革的内涵包括了社会层面的新旧更替,思想层面的改良解放等,维度的不同,决定了其深刻的复杂性。但既然改革是体制创新,也就隐喻着社会利益分配的调整,在这样的格局下,有不满情绪乃至反对意见都属于正常。
如果把这些反对意见当作检验实践的标尺,或者可能减少探索的环节和失误,使每一项改革政策都能更纵深地推进,反之,就只能造成社会心理的负面创伤。
这样的担心不是多余,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不少变法、革新时代,尽管其历史背景不同,所秉持的“富国”方针则大致相同。遗憾的是,原本朴素的治国理念经过一些利益集团的修饰,就越来越背离了原意,并逐渐演变为“剥民兴利”之道,这也就注定了变革必然以失败告终。
封建时代的变法当然不能与现代文明社会改革相提并论,但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