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26-30)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26、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我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27、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28、最快乐的人并不是一切东西都是最好的,但他们会充分享受自己已有的东西。
29、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30、假如一千个人从我身边踏过的,我也能听出你的脚步声,因为999个人的脚是踏在地上,只有你的脚步声是踏在我的心上。
今 日 看 点 : 2008-09-18 ▲◆★●■☆
警惕美国对巴基斯坦实施“民主改造”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us080914.shtml
地下气爆炸引发汶川大地震
http://bbs.voc.com.cn/topic-1632378-1-1.html
中国不让步主权两岸蜜月期结束?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w2008-09-17-voa42.cfm
胡春华查看三鹿奶粉案 如何妥善处理考验其执政能力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55622-1-1.html
中国海军将装备英国最顶级LR7救援潜艇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7448
奶粉事件代价:地方利益凌驾全局 中国形象再受损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7466
警惕美国对巴基斯坦实施“民主改造”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us080914.shtml
(2008-09-14) 通过军事政变上台而执政长达九年的穆沙拉夫,在饱受政敌围攻而几经挣扎后终于在8月18日辞职下台。9月6日,已故前总理贝•布托女士的丈夫、人称“10%先生”的现任人民党联合主席扎尔达里以绝对优势当选巴基斯坦第11任总统。有国际评论指出,这代表着独裁的“穆沙拉夫时代”的结束,巴国从此进入了民主的“扎尔达里时代”。笔者认为,巴基斯坦内有各个党派、宗教、社团、部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斗争,外与印度处于长期军事对峙,再加上日益猖獗的恐怖暴力活动和阿富汗国内北约与塔利班之战争,以及美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介入,如此“国情”决定了文官政府若不能获得军方的有力支持,恐怕无力掌控日益动乱的巴国政局而只能沦为过渡政权。在此我们要关注的是,在当前这个政权更替的背后,美国因素的全面介入及其战略意图已经不容忽视。
在历史上,巴基斯坦于建国后向来与中国和西方国家均保持着良好的盟友关系。从1955年至1979年,巴曾是由美国操纵的有英国、土耳其、伊拉克等参加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后改为‘中央条约组织’)成员。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尼克松之所以能够实现历史性访华,端赖当时的巴政府在中美之间 “穿针引线”,基辛格还是从巴首都伊斯兰堡“偷渡”进入了“红色中国”。
八十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中美两国利用巴基斯坦作为支援阿富汗抗苏游击队的战略桥头堡和后勤补给站,成功地阻止了苏联占领阿富汗、南下印度洋的战略企图。
进入九十年代,由于苏联已经败退阿富汗,美国即认为巴国的战略价值大为下降,遂于 1990年10月以巴坚持核发展计划为由停止了对巴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由此可见美国深入骨髓的功利心态),加上此后忙于打击萨达姆,美巴关系趋于冷淡,1998年 5月巴国核试成功更招致美国对其实施全面制裁。但在9•11事件后,由于穆沙拉夫政府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两国关系再度升温。
自2001年以来,美国对巴基斯坦提供多达10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军事援助每年高达15亿美元,所占比重竟然高于以色列。
2004年6月,布什政府给予巴国“非北约主要盟国”地位,对其进行政治拉拢。此举点明了美国宁愿违背“民主原则”也要支持穆沙拉夫政权的战略意图:利用巴基斯坦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缘战略支点,进而实施其南亚战略布局。
一面企图控制巴基斯坦作为战略威慑工具,以此迫使印度加入美国主导的旨在遏制中俄的西方集团阵营;另一面企图隔绝中国与伊朗之间的战略通道,持续进行孤立、削弱伊朗的战略准备,为日后拿下伊朗实现“大中东民主计划”奠定基础。以往促使巴国政府支持“反恐战争”可视为美国意图全面操控巴国政局的第一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对巴实施“民主改造”的第二阶段。
近年来,美国看到俄罗斯因油气能源贸易而重新崛起,中国亦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不断壮大,因而开始着手调整其全球战略,即同时将中俄列为主要遏制目标,力求控制及打压世界多极化潮流的发展,以继续确保美国的全球霸权。南亚地区是中东的侧翼和中亚的重要门户,若能控制印度就等于掐住了亚太各国石油进口的咽喉,控制巴基斯坦就能扼守中亚石油进入波斯湾的出口,但印巴次大陆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格局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克林顿政府于1997年底开始加强南亚外交,其战略意图在于进一步遏制俄罗斯南下印度洋和堵截中国经济发展及能源需求的西进。由于美国将中国视为未来挑战其霸主地位的潜在对手,故其南亚战略的首要目标旨在对中国形成地缘战略制衡。印度是南亚地区的“超级大国”,且因边界争端素与中国不睦,“拉印遏中”自然成为美国南亚战略的重点所在。
另一方面,出于遏制印度的共同战略利益,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长期保持着牢固的战略同盟关系,在军事、经贸、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双边合作不断发展和加强。美国因此作出了“厚印薄巴”的战略选择,主要表现在核武试验及民用核协议上采取双重标准,一面不惜破坏现行的核不扩散体制为印度非法“核武装”大开绿灯,另一面则对巴国的核试横加指责甚至实施制裁,更没有给予巴国与印度对等的核协议,而只是一味通过军援督促巴国为美国“反恐”卖命。
巴基斯坦自立国以来,军队一直在其国内及国际政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就曾发生过三次军事政变及产生了四届军人政府,其中有25年时间由军人当政。刚退休的美军中央司令部总司令法伦曾经表示,“在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军队的力量贯穿了整个社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这个说法无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而经由民主选举的文官政府却大多因为腐败丑闻或治国无方而被迫下台,如曾两度出任总理的贝•布托,均因其时任政府投资部部长的丈夫(即现任总统扎尔达里)贪婪成性的腐败而被解职。另外,著名的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除了负责情报工作外,历史上还被赋予监督政治反对派、维持军人统治的政治职能,甚至一度恶性演变为“国中之国”,既不对陆军领导人负责也不对总统或总理负责,这种尾大不掉的失控状态进一步使得巴国政治形势复杂化。
因此,巴基斯坦政局始终无法摆脱“文官腐败+军人专政”的恶性循环,加上“9•11”后国内外伊斯兰激进势力及恐怖组织的冒升和冲击,导致巴国内部矛盾加剧、危机四伏。
美国方面对于巴国局势变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敏锐的反应,同时对于穆沙拉夫未能完全贯彻美国“反恐”意志反与伊朗日益接近而大为不满,加上需要瓦解中巴同盟关系的战略目的,于是决定对巴实施“民主改造”战略。
巴基斯坦国内的“民主力量”以及穆沙拉夫的反对派主要是由人民党、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以及一些强硬派的伊斯兰宗教社团所组成的“恢复民主运动联盟”(RDA)。
出于历史原因,这些民主派别向来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十分密切,其领导阶层大多曾在西方留学或经商。在美国需要穆沙拉夫支持“反恐战争”期间,美国自觉地抑制了“民主力量”的倒穆行动,极力维护穆沙拉夫政权(巴国民众的对穆支持也是一大原因)。
但随着形势变化,美国开始物色替代穆沙拉夫的合适人选,并于07年里鼓动巴基斯坦国内外的“民主力量”相继发难,流亡海外的反对派领导人谢里夫和贝•布托陆续返国。去年下半年,切尼、赖斯、盖茨